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策略

2023-02-22

第一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策略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

【发布单位】审计署 【发布文号】审计署令第6号 【发布日期】2004-02-10 【生效日期】2004-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

(审计署令第6号)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已经审计长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4月1日起在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派驻机构试行,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试行范围。

审计长李金华

二○○四年二月十日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他有关审计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时,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第四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评估和追究制度,依据有关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评估审计项目质量,追究有关人员对审计项目质量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条 审计机关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第二章 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第六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由不同级次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参加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审计组具体承办审计项目或者实施单个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第七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

第八条 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下列基本情况:

(一)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

(二)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

(三)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

(四)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

(五)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六)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

(七)以往接受审计情况;

(八)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第九条 审前调查应当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资料:

(一)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

(三)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

(四)审计档案资料;

(五)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

(六)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第十条 审前调查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下列方式:

(一)到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情况;

(二)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

(三)查阅相关资料;

(四)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五)其他方式。

第十一条 审前调查一般在送达审计通知书之前进行,必要时,可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后进行审前调查。

第十二条 审计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计工作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对象;

(四)审计内容与重点;

(五)审计组织与分工;

(六)工作要求。

审计工作方案应当具有指导性。

第十三条 审计工作方案由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具体负责编制,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并下达到具体承担审计任务的下级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实施。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应当经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十四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编制的依据;

(二)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

(三)审计目标;

(四)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五)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六)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七)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

(八)编制的日期;

(九)其他有关内容。

第十五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组办理审计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

确定审计目标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相关政策;

(二)政府、审计机关、有关部门对审计项目的要求;

(三)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

(四)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能力、审计经验;

(五)审计的时间和经费预算;

(六)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将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工作目标具体化。

第十六条 审计组应当分析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审计组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依赖内部控制的,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在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不依赖内部控制的,在实施审计时直接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对规模较小或者业务简单的审计项目,可以直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第十七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范围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所属的会计期间和有关审计事项。

第十八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内容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需实施的具体审计事项以及所要达到的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事项一般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划分。

第十九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重点是指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

审计组应当对审前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异常变动,分析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重点。

第二十条 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确定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审计步骤和方法应当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第二十一条 确定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时,应当考虑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审计组组长可以委托有资格的审计人员担任主审,履行审计组组长授权范围内的职责,但审计组组长应当对主审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 审计组组长具体负责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由审计组负责实施。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可以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二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应当对审计实施方案的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审计目标的可行性;

(二)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三)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的适当性;

(四)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

(五)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六)审计分工的恰当性;

(七)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 实施审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一)审计工作方案调整的;

(二)审计组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测评后,认为需要调整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的;

(三)审计组人员发生变化,足以影响审计实施方案执行的;

(四)审计中发现重大违法案件线索,需要改变审计内容和重点的;

(五)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审计工作的;

(六)其他需要调整的。

第二十五条 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

(一)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

(二)重要性水平及审计风险水平;

(三)重要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四)审计组成员。

第二十六条 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组组长;

(三)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四)审计组所在部门认为需要报审计机关领导批准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 审计组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办理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审批手续的,可以口头请示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者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同意后,调整并实施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结束时,审计组应当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前调查情况,初步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测评、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以及审计实施方案调整情况加以记录。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的恰当性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审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计内容的适当性、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负责。

审计组成员对审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由于审计实施方案编制、调整不当,造成重大违规问题应当查出而未能查出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章 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第三十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收集审计证据。

第三十一条 审计证据的形式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口头证据、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以及其他证据。

第三十二条 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第三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

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后附有审计证据支持。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必要时可以附有审计证据或者相关资料。

第三十四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下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一)通过检查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与审计事项相关的会计资料、被审计单位承诺书、会议记录、文件、合同等资料,以及审计人员编制的汇总表、调节表、分析表等材料;

(二)通过监盘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实物资产盘点清单和现金、有价证券盘点表等材料,并由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签名;

(三)通过观察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观察记录,注明观察的事项、内容和结果等情况;

(四)通过查询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被查询的单位或者个人的书面答复材料或者口头答复记录,并注明查询事项、内容、方式和查询结果等情况;

(五)通过函证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被函证单位或者个人的回函,编制函证记录,注明函证事项、范围和回函结果等情况;

(六)通过计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计算表或者计算工作记录,注明计算的事项,所根据的相关数据,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等;

(七)通过分析性复核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对比分析表、比率分析表和趋势变动表,分析和说明异常变动项目、重要比率或者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情况。

第三十五条 审计人员可以收集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也可以采取文字记录、摘录、复印、拍照、转储、下载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

第三十六条 审计人员在收集实物证据时,应当注明实物的所有权人、数量、存放地点、存放方式和实物证据提供者等情况。

审计人员在收集视听资料或者电子数据资料时,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电子数据资料的运行环境、系统以及存放地点、存放方式等情况。必要时,电子数据资料能够转换成书面材料的,可以将其转换成书面材料。

审计人员在收集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时,应当注明鉴定或者勘验的事项、向鉴定人或者勘验人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人或者勘验人资格等。

第三十七条 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难以实施或者实施后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追加或者替代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仍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应当由审计组组长确认,并在审计日记中予以记录和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

第三十八条 审计人员取得审计证据,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不能取得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第三十九条 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较大的,可以编制汇总的审计证据,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

审计人员应当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按照审计事项分类,按照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相关程度排序;对审计证据进行比较判断,决定取舍,剔除与审计事项无关、无效、重复、冗余的证据;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确定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第四十条 经过分析、判断和归纳的审计证据,应当编制索引号排序,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之后;必要时,可以附在相应的审计日记之后。

不能附在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审计日记之后的实物证据、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资料等,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编制书面材料,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审计日记之后。

第四十一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督导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工作,审核审计证据。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

第四十二条 审计人员应当对其收集的审计证据严重失实,或者隐匿、篡改、毁弃审计证据的行为承担责任。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重要审计事项未收集审计证据或者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四章 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第四十三条 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

第四十四条 审计人员应当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逐日编写审计日记。

第四十五条 审计日记的要素包括: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人员姓名;

(三)审计分工;

(四)实施审计的日期;

(五)审计工作具体内容;

(六)索引号;

(七)页次。

第四十六条 审计日记记载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一)审计事项的名称;

(二)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三)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

(五)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 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不得遗漏、虚构、隐匿、毁弃,其他人不得删改。

审计日记应当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简明扼要。

第四十八条 审计人员同时承担多个审计事项,应当在同一审计日记中依次记载;多名审计人员共同承担同一审计事项,应当在各自的审计日记中分别记载。

第四十九条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

第五十条 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包括:

(一)被审计单位名称,即接受审计的单位或者项目的名称;

(二)审计事项,即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

(三)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即审计事项所属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

(四)审计人员及编制日期,即实施审计项目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人员及编制日期;

(五)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摘要及其依据,即简要描述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金额、数量、发生时间、地点、方式等内容,以及相关依据;

(六)复核人员、复核意见及复核日期,即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意见及实施复核的日期;

(七)索引号及页次,即审计工作底稿的统一编号及本页的页次;

(八)附件,即审计工作底稿所附的审计证据及相关资料。

第五十一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审计证据。

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对应关系,应当通过审计证据的索引号来体现。审计证据对应多个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将审计证据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工作底稿后面,并在其他审计工作底稿上予以注明。

第五十二条 审计日记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对应关系应当在审计日记中通过索引号加以注明。

第五十三条 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

(三)事实是否清楚;

(四)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五)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

(六)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七)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必要时,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日记进行检查。

第五十四条 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的问题,审计组组长应当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

第五十五条 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未执行审计实施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发现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审计组组长对复核意见负责,对未能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严重失实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五章 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第五十六条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书。

第五十七条 审计报告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一)标题,统一表述为"审计报告";

(二)编号,一般表述为"****年第*号";

(三)被审计单位名称;

(四)审计项目名称,一般表述为"********审计";

(五)内容;

(六)出具单位,即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

(七)签发日期。

第五十八条 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审计依据,即实施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规定。

(二)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以及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等。

(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般表述为被审计单位应对其提供的与审计相关的会计资料、其他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四)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和审计实施的起止时间。

审计范围应说明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所属的会计期间和有关审计事项。

(五)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

真实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的符合程度。

合法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程度。

效益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实现程度。

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应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并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审计机关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六)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

(七)必要时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九条 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提出审计报告。

第六十条 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

第六十一条 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并作出书面说明。必要时,应当修改审计报告。

被审计单位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并由审计人员予以注明。

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应予保留。

第六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审计组所在部门复核。

第六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事实是否清楚;

(三)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四)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五)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六)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六十四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后,代拟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

第六十五条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决定书。

第六十六条 对审计发现的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问题,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六十七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送法制工作机构复核。

第六十八条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

(一)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三)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四)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五)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复核意见,出具复核意见书。

第六十九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和法制工作机构的复核意见书、报送审计机关分管领导。

第七十条 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召开小型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审计组组长和其他有关人员。

第七十一条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提议,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其他负责人同意后,召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审计机关负责人、审计组所在部门和法制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审计组组长、有关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

第七十二条 审计业务会议应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审计业务会议决定。

第七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审计业务会议的记录工作,并根据审计业务会议决定修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七十四条 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审计决定之前,应当根据审计机关审计听证的规定,告知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自收到审计听证告知书之日起三日内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要求举行听证的,审计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第七十五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报送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发。

第七十六条 审计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将审计移送处理书送达有关单位。

第七十七条 审计机关组织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需要汇总编制审计报告的,应当由审计组所在部门或者审计机关分别编写审计报告,报送组织审计项目的审计机关,由其按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和性质汇总,形成统一的审计报告。

汇总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对汇总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汇总的审计报告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审定。

第七十八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审计报告。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报告,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七十九条 审计组组长对其提出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重大问题不予反映或者不如实反映的,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中记录的重大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反映的事实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负责。

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编制的审计信息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责任。

第六章 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

第八十条 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材料,建立审计档案。

第八十一条 审计档案实行审计组负责制,审计组组长对审计档案反映的业务质量进行审查验收。

第八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确定立卷责任人及时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审计项目终结后,立卷责任人及时办理立卷工作。

第八十三条 立卷责任人应当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文件材料归入审计项目案卷:

(一)结论类文件材料,主要是审计报告及审计业务会议记录、复核意见书、审计组的书面说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等审计报告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审计决定书及相关文件材料、审计移送处理书及相关文件材料等;

(二)证明类文件材料,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等;

(三)立项类文件材料,主要是上级审计机关或者本级政府的指令性文件、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举报材料及领导批示、审计实施方案及审前调查记录等相关材料、审计通知书和授权审计通知书等;

(四)备查类文件材料,主要是不能归入前三项的其他文件材料。

第八十四条 文件材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但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

跨的审计项目,在项目审计终结的立卷。

第八十五条 立卷责任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则排列文件材料:

(一)审计项目案卷内的文件材料按照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和备查类的顺序排列;

(二)结论类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三)证明类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

(四)立项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五)备查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六)审计项目案卷内的每份或者每组文件之间按照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批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的顺序排列;

(七)审计日记以人为单位按照审计组组长及审计组成员顺序排列,可以单独立卷和存放。

第八十六条 立卷责任人将文件材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

审计组组长按照有关规定对文件材料进行审查验收,并签署审查意见。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责成有关人员改正或者向有关机构提出改进意见。

第八十七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期限将检查合格的审计项目案卷移交档案管理机构归档。

审计组所在部门在移送审计项目案卷时,应当做好该被审计单位审计资料库的建立或者补充工作。

第八十八条 审计组成员对文件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立卷责任人对卷内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归档的规范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查验收意见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归档的及时性负责。

第七章 审计项目质量责任

第八十九条 审计组成员、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审计机关领导在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违反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有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应当追究相应责任。

第九十条 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包括下列处理形式:

(一)责令改正错误;

(二)告诫、批评教育;

(三)责令书面检查;

(四)通报批评;

(五)停职培训、转岗;

(六)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上述形式外,可以并处取消评优、评先、晋级、晋职资格。

第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理:

(一)非审计人员人为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主动改正错误或者情节轻微的;

(三)其他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理的情形。

第九十二条 审计机关设立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审计机关主要领导为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审计机关其他领导、相关审计业务机构、法制工作机构、人事教育机构、监察机构、机关党委、办公厅(室)负责人及有关专家。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制工作机构。

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需要承担责任的,由上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

第九十三条 审计机关可以每年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并对参加审计项目的有关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十四条 审计机关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检查和了解,对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行为,由法制工作机构及时报告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

第九十五条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对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行为,责成各有关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处理决定,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十六条 被处理人员若对处理决定不服,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提出申诉。

第八章 附 则

第九十七条 本办法在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派驻机构试行。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试行范围。

第九十八条 审计机关办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事项,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九十九条 本办法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一百条 本办法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有关准则、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在进行项目审计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基?A条件。本文通过对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以期更好的满足审计项目质量需求。

关键词:审计项目 质量 控制方法

当前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效果不够显著,明显受一些因素影响,相关人员要找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完善措施,还要专门构建更加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本文主要针对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

一、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现状

根据对国家审计项目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审计机关要进行审计的项目种类有很多种,这些项目要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的数量能满足审计需求,另外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也要符合,审计人员不仅要对项目本身详情掌握,还要对项目中涉及到的技术、质量控制要求以及项目本身质量失控会对其他方面造成的影响等都有所了解,关于项目的审计方法更是要全面落实。但在实际中,审计机关的情况是项目多,专业的审计人员少。其二审计过程不全面,审计工作虽然是贯穿于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但往往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和审计后的总结工作往往会被忽视,重点在于审计中,这会使得审计过程整体质量大打折扣。其三审计方法大多单一,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健全,所掌控的流程不够全面。其四在利用内部复查控制方法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控制时,多重审核机制虽然提高了质量隐患被发现的几率,最后审计结果公告的方法也发挥了公众的监督权,但这种控制方法受审计人员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影响很大,最终公告的审计结果在准确性方面得不到百分百保证。如果最终这样的审计项目被执行后,很容易对人造成各方面的影响,最终审计机关也是责任方,其权威会受到挑战。这些问题是相关人员重点研究内容,要一一解决这些问题,才会使相关控制措施在审计质量控制中有效。

二、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在审计前,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人员准备和技术准备。在审计中,更是要将项目审计技术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质量控制体系和相关措施更是要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相关的审计方案制定落实情况应被监督,在审计工作执行中,具体的控制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审计组采取的质量控制方法

如果采取的质量控制方法能对每个审计环节起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效果,审计项目质量也不会出现太多失控现象,所以这些质量控制方法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对出现的各种审计问题有解决作用。对某些项目进行审计时,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在审计前,要对控制环境、控制对象、控制对象所在单位的运行情况、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等进行掌握,作为审计中的参考。在审计中,要对审计对象落实多种审计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比如PDAC工作循环法和质量控制区域法等。在审计后,为了保证设计效果不会有误,还要做好审计对象追踪工作。

(二)内部复核层次要和质量控制需求相适应

关于项目的审计,如果内部复核层次少,这样起不到层层把关的效果,各层级履行复核职责不到位,则难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客观性,所以内部审理层次一定要扩充,形成多级审核形式。完善审计组审核、业务部门复核、前置审理、跟踪审理、总审计师把关、审计机关审定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控制体系,使审计项目能经受更多层次人员把关和监督。

(三)执行并强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审计结果公告是对项目本身质量的一种保障,审计结果公告在保障了被审计单位的权益同时,也对项目执行形成一种监督,审计结果是否准确,又会成为公众对审计机关工作的一种监督。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强化,将会使这些监督力度加强。强化事项中有对公告的透明度进行加强,对审计项目的法律约束力增强,审计公告在数量和质量上也要满足审计工作要求。

(四)加强外部监督

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被审计机关双管齐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才会更有效,外部监督主要指的是上级审计机关的质量检查,如此外部业务审计质量也会在控制中。

三、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过程应该在一个完善完整的控制体系操作下才能完成,该体系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能对审计整个过程和项目执行整个过程进行多环节全面控制。该体系主要监控对象有两个,一个是审计内部控制,另一个则是外部控制。

在内部控制中,主要是审计机关和审计组进行的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涉及到制度和质量审理两方面,在制度上,主要利用质量控制制度来对质量控制标准进行制定,为审计主体进行审计工作提供参考,并对所有的审计人员工作行为形成约束作用。在质量审理方面,也要有相关的审理制度作为约束,能使审计人员对相关的审计点进行多级多次审核。在对审核对象进行一遍遍筛查的过程中,项目中的缺陷和风险总会被发现[4]。审理主要出现在审计中和审计后,参与审理的人员和职责等事项在一开始就要明确。审计内容中的一般对象和重点对象也要明确出来,加强对重点事项的审理力度和次数。在审核后的质量审理中,要看项目执行中是否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以便保证项目落实后不会出现太多的问题。在质量审理中,还可以应用PDCA工作循环法,使质量控制体系更加完整,质量控制更加完善。

在外部控制中,主要利用审计结果公告和外部质量检查两种方式来对质量进行控制。在审计结果公告中,要保证审计公开信息的透明度,使公众有对审计工作流程以及审计对象本身进行监督和举报、提供建议的权利。在对一些审计处理结果或惩罚措施之类进行公开时,更要注意加强力度。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审计项目,在公开时都要保证委托对象的权益。外部质量检查也是对审计业务进行重新审核的方式,通过质量检查开展“上对下”的业务指导,促进审计质量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行之有效,才能保证审计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相对应的审核项目在质量上也能得到保证。在具体的质量控制中,还要使多种控制方法在质量控制体系操作下被贯彻落实,要保证落实到审计前后每一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牛静.审计质量控制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J].审计月刊,2012.

[2]赵爱玲.项目管理技术在国家审计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审计研究,2011.

[3]亢青红.对我国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J].经济师,2010.

[4]黎四龙.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11.

第三篇: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摘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其控制的关键是在正确认识加强项目质量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审计项目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全方位控制。本文试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和重要性入手,就如何加强内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提出几点措施,以供相互探讨和学习。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 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5年8月.

[3]李胜利:谈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8月.

[4]许贵萍:谈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财会研究》,2007年6月.

第四篇: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控制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PA继续教育专用资料

第 四 讲

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控制

主讲人李晓慧

【师资简介】

李晓慧,河南南召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担任财政部审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亚洲风险与危机协会注册风险管理师中方认证专家、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曾在会计师事务所、国有资产管理局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部工作。

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政研究》、《财务与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财会通讯》、《上海会计》、《中国财经报》和《中国证券报》等上发表近百篇专业论文,近年来主要的论著有《现代审计精要》(1999年)、《审计实验室——审计实务个案分析》(2000年)、《审计实验室——主要会计事项的相关法规及其审计案例》(2002年)、《实用审计英语》(2002年)、《审计实验室3——风险审计的技术和方法》(2003年)、《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个案》(2003年)、《审计实验室4——其他鉴证业务的风险控制》(2004年)、《会计与资本市场案例研究》(2006年)、《审计学:实务与案例》(2008年),等。

知识产权与版权作者所有- 0 - 谢绝以任何形式传播

第五篇:审计报告质量控制

摘 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报告是真实反映审计工作的最终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审计报告的质量好坏,直接体现审计工作质量和成果。因此,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水平,必须先全面了解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目标和重点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本文从与审计报告质量直接相关的几个重点环节入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并给出了具体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审计 报告 质量 措施

目录

摘 要 1 目录 2

一、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

(一)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质量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 3

(二)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不严谨 .................................... 4

(三)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 ................................ 4

(四)审计目标不明,审计质量不高 ................................ 4

(五)审计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 .................................. 5

(六)对审计职能的宣传力度不够 .................................. 5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条件.......................................... 5

(一)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 .................................. 5

(二)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 6

(三)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 ...................... 6

三、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措施.......................................... 7

(一)制定方案环节,应充分调查了解,确定审计目标重点、明确审计思路

和方法 ..................................................... 7

(二)审计查证环节,应严格执行方案,审深查透做实,不遗漏对相关情况

和问题的查实 ............................................... 7

(三)征求意见环节,应充分沟通,听取意见,重视对反馈意见的处理 .. 8

(四)法规审理环节,应围绕审计方案,全面进行质量检修 ............ 8

四、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建议......................................... 10

(一)重视市场对审计质量的作用 ................................. 10

(二)重视对审计人员的控制 ..................................... 10

(四)对审计过程的控制 ......................................... 11

五、参考文献:...................................................... 12 企业审计报告质量问题探讨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各界,包括投资者和公司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因此也就涉及到审计报告的质量问题。建立健全审计报告质量体系,加强审计力度,严把审计质量关,是预防和解决审计报告质量虚假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剖析审计报告质量存在问题的成因,接着对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对策以及如何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形成严密健全的审计报告质量体系进行探讨。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12年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随着审计报告使用主体的日益广泛和公众对审计报告的日益关注,审计报告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事项的结果,使审计报告的质量经得起各种检验。2

一、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今年来,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全面加强审计质量建设,督促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全市审计机关依法行政质量再上新台阶,但审计报告的质量不高、审计成果转化不够的问题仍是影响审计监督作用发挥、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主要问题及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质量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综合归纳审计结果编写审计报告是一项费时、细致的工作,随着审计监督1

2、审计署 审计署关于印发修订后的《审计法》宣传提纲的宣传 2006年3月1日 、作者:丰晓玲 《审计月刊》2006年第20期

领域的不断拓展,新生事物日薪月异,审计任务日益加重,特别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后,审计项目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审计力量明显不足,审计人员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保证按时完成任务,部分审计人员应付审计任务的现象比较突出,忽视了审计报告质量。审计结束后,找一个“范本”进行改头换面交账了事,致使审计评价意见千篇一律,所提改进意见和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

(二)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不严谨

主要表现:执行审计报告编审准则不严,审计报告内容不全,反映被审单位情况多,报告审计情况少,反映查处问题多,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少,审计报告责任落实不到位,按规定”审计组长应当对提出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因而少报漏报,故意隐瞒不报审计查处问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严重;审计报告复核基本上都是”就报告看报告”,对于审计报告所反映情况是否真实,是否恰当等,审核符合时无法把关,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三)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

(四)审计目标不明,审计质量不高

审计人员对审计质量的认识不高。缺乏质量意识,总认为审计质量是领导的事情,作为审计人员能查多少是多少,审计质量与己关系不大,责任意识淡薄,审计过程结束后把有关资料交给其他人员整理档案了事,把审计质量作为重要工作来对待做得不够,贯彻执行审计准则不到位,干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工作目标和方向不明确,审计质量意识淡薄。对一些问题,查的不深不透,如招待费超支、不合规票据、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没有从更深层次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上,已经远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4 3 4 谢海飞 《如何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广角 来源:市审计局 《在全市“审计质量提升年”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2010-3-30

(五)审计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

对依法行政、严格审计程序,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同时也有些审计人员觉悟不高,怕麻烦、怕吃苦,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审计工作总停留在一般水平上。审计机关在监督执行审计程序、监督审计质量方面力度不大 。监督检查不到位,走形式,走过场。监督人员不能敢于碰硬,往往说轻了没人听,说重了别人跟你急。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步伐太慢。

(六)对审计职能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审计机关缺乏对外宣传的力度,以致被人认为审计是万能的守护神。一是有些领导和机关部门缺乏对审计严肃性的了解,对审计机关的要求太高,期望值太大,把本不应由审计人员参与的,也要由审计机关参与,要求审计机关在一定时限内,将某些问题搞清楚、说明白,使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权,成年忙于应付,从而也无法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审计质量无法提高,其审计效果往往事与愿违;二是有些单位和个人为了弄清本单位的情况或证明自己什么,也千方百计的要求审计部门为其没问题提供担保,把国家审计当作中介、担保、公正机构。从而加重了审计机关的负担,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程序执行的难度。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条件

(一)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

国家审计是依法进行的审计。《审计法》对审计程序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如“提前3天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应进行三级复 核”等5。而审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与依法审计是分不开的。如果是因为没有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而造成的程序上的违法,那么无论多么完美的审计报告也是经不起法律检验的。因此,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是编制好审计报告 5作者: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 《关于审计报告编制与审核的规范化问题》 2005-12-16篇二:审计报告的编写及质量控制规范 审计报告的编写及质量控制规范

徐州市审计局 徐霄鹏

审计报告是指具体承办审计事项的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就审计工作的结果向其委托人、授权人或其他法定报告对象,提交的书面文件,它是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的综合反映,是体现审计成果的主要形式。不同的审计主体、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以及不同的报告对象,其审计报告的性质、内容、法律效力以及编制方法等都是不同的。

本文所谈的审计报告主要是指国家审计中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交的审计报告,它是审计组在现场审计结束后向其所在的审计机关提出的关于审计任务完成情况和审计结果的书面文件。

本文仅从审计报告的目的及作用,报告的编写要求,报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报告的质量控制规范等几个基本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重现场审计,轻审计报告,对审计报告缺乏正确、严谨的态度。

审计报告对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审计报告是整个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离不开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机关的声誉,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它不仅只是个文字技巧问题,尤其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准确引用国家的财经法规,全面反映审计实际工作,并要具备比较规范、熟练的文字技巧。审计报告的写作是对审计工作和审计成果通过文字加以反映的一种手段,是对具体审计工作的综合和概括。

目前的审计工作中,许多同志都存在着重现场审计,轻审计报告的错误认识,仍停留在只要查出问题,就是完成任务的阶段,仅仅满足于查出了多少问题,单纯的认为现场审计是审计业务,是真本事,对于撰写审计报告并不看重,认为问题查清了,抓准了,就是成绩,写出的审计报告事实叙述不清楚,语言文字似是而非,法规条文引用不准确,令人不知所云。

审计报告的优劣,不仅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也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一 1 个单位的干部素质和水平较高,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作风踏实细致,必然能写出高水平的报告。如果水平不高,又不负责任,粗枝大叶,其所写的报告文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果我们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那必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数字清楚,文字糊涂”,不能正确地使用报告和作出正确的表达,那将事倍功半,有时还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审计报告的编写违反准则规范,出现较多问题,质量难以保证。

审计准则规范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则,按照既定规则依法、科学、有序、高效运行,从总体上提高审计业务质量。准则是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的保证。

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相关资料,在综合分析、归类、整理、核对的基础上,汇总形成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在审计工作底稿的基础上编写的,必须对审计过程形成的全部审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综合,对尚未查实的问题或证据不足的问题进行补充。

编制审计报告一般步骤为:

(-)整理和分析审计工作底稿

(二)提炼审计资料,精选审计证据

(三)讨论编写提纲,草拟审计报告

(四)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修订审计报告

(五)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

(六)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

目前的审计工作中,部分同志存在着不编审计工作底稿,或工作底稿不完整时,就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先于工作底稿产生,根据报告编写工作底稿的现象,导致了数字、事实不够真实可靠,问题不够全面完整,内容与目的不一致,结论不够客观公正等问题。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的原始记录,是编写审计报告的直接依据。在编写审计报告之前,应将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各种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分析。 1.检查审计方案规定的审计任务是否都已完成,且有相应的工作底稿支持。 2.整理所有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将其按不同的性质进行归类、汇总。 3.检查审计发现问题的事实是否清楚,相应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4.分析审计范围内的各审计事项,看事实是否都已查清,相关的证据资料是否都已取得,所得的审计结论是否正确。

2 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编写的审计报告,可以使审计报告将审计方案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完成;审计报告所列的事项根据查证的材料编写,数字不准、事实含糊不清的不能编写进去,审计的主要问题不会出现失误和遗漏。使审计报告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所得结论正确。

三、编写的审计报告经不起推敲,缺乏认真、严谨的文风。 审计报告作为审计应用公文的一种形式,具有目的明确,客观真实,符合法规,文字简明,体式一致等特点。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国家的财经法规;事实、文字表达、数字、引用法规等正确;全面反映客观实际,突出重点问题;行文符合程序;文字精练通达等基本要求。端正写作态度;认真修改初稿;遵守写作规定程序等文风。

目前的审计工作中,部分同志因重现场审计,轻审计报告,对审计报告缺乏正确、严谨的态度,审计报告的编写违反准则规范情况,存在着审计报告内行看不明白,外行看不懂的问题,经不起推敲,不能达到李金华审计长提出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要求。

为了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报告的作用,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事实清楚,数据真实

审计报告所列的事实必须清楚,数据要准确、真实、可靠。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交代清楚。只有这样才便于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作出正确的评价和结论,才便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准确理解审计报告。

(二)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为了完整准确地反映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作出正确评价,审计报告的内容必须完整。首先是报告的基本要素要齐全,其次是报告的具体内容要能够反映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在完整的同时,还应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要抓主要问题,不能面面俱到。

(三)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为了便于报告使用者阅读,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审计报告应做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就是要将报告内容进行归类和条理化,每个段落既要有明确分工,相互之间又能联系;同类问题要集中在一段或一节内表述,而不应在同一段内说明不同类别的几个 3 问题,或将一个或一类问题分散在几个段落进行说明。结构合理,就是报告的内容框架应

符合规范要求,主次问题排列合理。一般模式是主要问题在前,次要问题在后。在讲一个问题时要先说明事实,后定性,再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先摆情况,后评价,再提意见和建议。

(四)证据充分,定性准确

审计报告要以事实为依据,要以证据来支持所列示的事实。同时还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因此所用的证据材料必须可靠、充分,足以支持所形成的审计意见。审计定性一定要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得当、准确,引文时除写明文件名称和文号外,还应将引用的有关条款写上,使审计报告对问题的评价和处理更有说服力。

(五)文字简练,表述准确

由于审计报告是一种机关文书,应以说明问题为原则,文字表达要简练、准确,符合审计公文语体。在写审计报告时应尽量使用定性、定量、判断和反映程度的词汇,切记使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和夸张的语言。文字表述还应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六)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坚持原则是指审计报告应依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作出公正的评价,态度要鲜明,不能含糊其词,对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实事求是是指审计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要真实,不随意扩大或者缩小;评价要恰如其分,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不足。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不是简单地按法论处,而还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和所处的客观环境。

四、以《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为根本,抓基础,讲实效,切实提高审计报告的编写水平。

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重视审计报告对于审计机关履行职责的作用,是国际审计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我国审计工作由单纯的合法性审计向‘两个并重’转变,审计报告在体现审计成果,履行审计职责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必须高度重视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断提高报告质量。”

将审计报告从审计机关的内部业务文书变为审计机关对外发布的审计结果文书,能够全

4 面、完整地反映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和审计结果,审计报告作为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向社会公布,是审计机关对外发布的审计法律文书。

要提高审计报告的编写质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必须以《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为根本,在审计理念、审计管理审计质量和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按照“突出重点、分步推进、讲求实效”的原则,正视存在的问题,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抓基础,讲实效,踏踏实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使国家审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金华、王鲁平等编著,《实用审计应用文写作》。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年7 月出版。 2.李金华主编,《审计干部审计知识读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5篇三:项目质量控制审计报告

项目质量控制审计报告(v1.1) 篇四:关于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思考

关于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思考 摘要: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审计报告的格式、结构和内容等是否规范,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形象。因此,必须认真把握好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审计复核工作、健全报告质量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等措施来加强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审计;报告;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p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1)01-0103-02 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审计不讲质量,就失去了意义和作用。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的综合反映,审计工作成果的好坏、审计质量的高低最终集中反映在审计报告上。审计报告质量的优劣,从小范围讲直接关系到个体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从大的方面就会影响到领导宏观决策的准确性。因此。如何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意义非常重大。

一、审计报告的定义、内容

修订后新的审计法规定,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 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将审计报告分为: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后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专项审计调查后出具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根据审计报告的类型不同,其具体内容也有所区别,但审计报告一般应具有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也予以了明确,即审计依据、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以往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审计发现问题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意见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审计发现的移送处理事项的事实和移送处理意见、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需要提出的改进建议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专项审计调查报告除符合审计报告的要素和内容要求外,还应当根据专项审计调查目标重点分析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与过去的审计报告相比,新的审计报告完整地反映了审计结果,由于取消了审计意见书,将其内容纳入了审计报告。同时还包括了审计决定书、移送处理书的全部内容,全面、完整地反映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审计结果。

二、当前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专业性过强、文字不通俗。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往往简单地以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来说明事实真相,阐述问题没有与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相结合,专业术语过多过滥,给行外人阅读和

理解审计报告增加困难。 (二)文字、格式错误。有些单位的审计报告没有统一格式,而且未经严格审核把关,导致出现排版零乱、语言不通、掉字、错字、重复字句、标点符号错误等问题。严重损害的审计机关的形象。 (三)报告中的查出的问题不分重点。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将所有查出的问题一一列出,或者将一些数字不大,性质不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技术性的差错也写入报告。对这种没有进行提炼,面面俱到。数字充斥整个报告。让人看了处处是问题,而又看不出关键性的问题。 (四)法规引用不适当。一是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问题的定性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者错误引用法规。二是由于执法主体、适用的范围等原因导致引用的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法律依据不准确。三是引用过时甚至是失效的法规作为审计依据,或用审计事项发生时还没有实施的规定作为审计依据。四是引用法规不规范。引用法规应写明发文机关、文件标题、文件号三个要素,有的审计报告在引用法规时只写文件号,不写发文机关和文件名;或者只写发文机关、文件标题,不写文件号;有的不写具体条款。 (五)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是针对性不强。一些市计报告提出的建议针对性不强,只是泛泛而谈,无事实作根据,无证据作支撑,脱离客观事实,无法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降低了审计威信。二是可操作性不强。由于有些审计建议过于原则化,笼统化,使被审计单位无法组织落实。三是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对象 提出建议。有的审计报告向被审计单位提审计建议的同时,还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相关单位提出审计建议。 (六)审计评价不够规范。一是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进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而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二是审计评价单一。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或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而是作单一笼统的评价,或不予评价。三是审计评价用词不严谨。存在着用词不恰当的问题。如有的单位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审计评价时往往顾及被审计单位的形象,或是为了审计决定能够较快地落实,就把审计评价中的:基本真实、基本合法、基本健全,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语言表达过于绝对。

三、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原因 (一)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判断。在审计报告阶段,保持应有的风险意识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的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把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工作看成无足轻重、费时费力的一般工作,缺乏应有的紧迫

感和责任感。 (二)审计复核工作未能有效落实。审计复核,通常就是指三级复核制度,审计署六号令《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中明确了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复核和审计机关法制工作机构的三级复核制度。而实际情况是。审计复核工作在实际执行中未能真正的有效落实,存在一定的水分。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三级复核机制职责不清,尤其是审计组组长以及审计组所在部门的复核流于形式,例如有的在编制审计报告之前没有经过审计组长的复核,便交由所在部门签署意见;许多业务部门没有认真执行相关规定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有的即使进行了复核,也没有提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另外基层法制工作机构不健全,兼职人员的现象较普遍,在复核过程中,也就存在对发现问题的定性和审计处理处罚是否准确的复核流于形式,甚至忽视对审计事项有关事实是否清楚以及审计评价建议是否恰当的进行复核等现象,加之一二级复核的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对审计报告中审计事实的把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三)审计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对于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而言, 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审计报告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审计业务审理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多数基层审计机关无法配备专设复核岗位;有的虽有复核制度,但有关人员也没严格按规定履行好复核职责;有的审计局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或者是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还有的制度是有但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篇五: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体系的探索

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体系的探索 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时刻刻都面临各种挑战和危机,诉讼浪潮汹涌澎湃。“安然事件”、“银广厦事件”、“麦科特”等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深入报道以及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对这些公司的会计信息虚假形成定论。“银广厦事件”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本应由注册会计师揭发的“造假”的反而换成了媒体记者揭发,为银广厦2000年年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最令人震惊的是:2001年美国第七大公司,能源巨擘安然公司的破产案所引发的审计丑闻,令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度一夜扫地,安然公司长期借助复杂的财务合伙形式掩盖巨额债务并虚报盈余。由于经营失败,从而形成美国历史上的最大的破产案。安达信公司为安然公司2000年的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加解释说明段(对会计政策变更作出说明)的审计报告,显然没有揭发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问题,其必然负有审计失误的责任。会计职业界必须认识到,审计质量不高,正在以各种形式损伤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公信度,解决审计质量不高的问题,是职业界所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课题。

质量是生存之本,低质量的审计服务换回的可能是会计师事务所消失的惨重代价,高质量的审计可能最终赢得市场,才能使会计信息更具可靠性和真实性,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才能降低资产所有者与经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

关于审计质量的概念,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dengelo把审计质量定义为会计师发现客户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现象的联合概率,并提出会计师发现客户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的可能性取决于会计师的技术能力,而报告违规现象的可能性取决于其独立性。

张龙平(1994)提出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符合性和可靠性)其核心是审计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冯均科认为:审计质量是指依据专业性和和社会性的标准所确定的审计工作以及其产品(报告)的优势程度。其中专业性的标准是独立审计准则,社会性的标准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尤其是审计报告提出的一般要求。审计产品是针对审计报告,其评价的标准是按社会公允标准评判。

总的来说,审计质量包括两个方面: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报告的质量。从审计活动目的性质来看,审计产品比审计工作更重要,因其侧重于执业的结果的内容。 由于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千差万别,除了对事务所的总体需要进行质量评价以外,还需要对单个业务和项目来实施。即使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留意见,并不表明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不存在错弊。

对审计报告可靠性很难提出一个恰当的科学的评价指标,可以尝试性地实行以下一个指标:某项审计会计报告可靠性=(1—已审会计报表扭曲的程度)*100% 对于“已审计报表被扭曲的程度”可以按下公式:测算已审会计报表被扭曲程度=(未查出错弊全额/审计查证余额*1%)*100% “审计查证金额*1%”,可以计算出在常规条件下被审会计报表发生信息的临界值。已审计报表被扭曲的程度可能有三种结果:

(1) 大于100%,表明已审会计报表仍然是失实的。如果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意见,则相关的审计报表缺乏可靠性。

(2) 小于100%,表明已审会计报表并未失实的。如果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意见,则相关的审计报表是可靠的。

(3) 等于100%,这是一个极偶然的情况,它表明已审会计报表仍然是真实的[同上] 考虑到仍有一些错弊未被检查出来,上述比例超过去时100%的可能性较大,两个数据的取得进行计算的基础:

(1) 审计查证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审计的查证金额应为总资产的2倍。因为注册会计师查证资产项目,又查证负债与权益项目。损益表上,也可以按总收入的2倍确定审计查证金额。

(2) 未查出错弊金额,它特指由政府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的会计报表进行检查后查出的错误金额。

这项指标尤其适用于对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评价,如果是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则可以在“审计查证金额”之中扣除保留项目所涉及的交易金额进行计算。显然,这项指标不适用否定意见和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

对审计报告的控制是审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形式规范化的控制

在许多会计师事务所,自从实施独立审计准则以来,审计报告形式规范已几乎不存在什么原因,格式化的审计报告范例,给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写审计报告的方便,自行其是写审计报告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自利”的价值判断模式下,审计报告规范化得以实现。形式上的规范控制主要是对审计报告要素的控制。

规范的审计报告包括六项要素:(1)标题 ;(2)收件人;(3)引言段;(4)范围段;(5) 意见段 ;(6)注册会计的签名及盖章;(7)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8)报告日期。

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需要,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前增加说明段。

如果要检查审计报告的要素是否齐全,可以依据上述,六大要素给以判断。事实上,缺少一个或者几个要素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没有“标题”,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不知审计报告属于何种审计报告可能被其他单位冒用;如缺少“范围段”,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可能对审计意见发生误解。因而,审计报告的要素,缺一不可。

二、 结构标准化的控制

在整个审计报告中,主体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即“引言段”、“范围段”和“意见段”。

1、 引言段的限定 2002年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要求审计报告的引言段中包括四项内容:已审计报告的名称、反映的日期或涵盖的期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一旦审计报告范围整齐划一的强制要求,注册会计师就可以编制出外界认为比较专业化的审计报告。 从审计报告质量控制角度看,会计师事务所在签发审计报告时,可以以“引言段”四项内容为标准,判断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报告内容的规范性。

2、 范围段的限定 2002年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要求审计报告的范围段包括三项工作:一是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合理确信会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二是审计工作包括在抽查的基础上检查支持会计报告金额和披露的证据,评价管理当局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作出的重大会计估计,以及评价会计报表的整体反映;三是指明审计工作为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提供了合理基础。

3、 意见段的限定。 2002年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要求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中应说明两项内容: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师事务所在控制审计质量时,可以对注册会计师所编制的审计报告“意见书”中是否对上述三点表述看法进行查验,如果缺少任何一项,则可以将该审计报告视为不合格。

三、结论准确性的控制

在《审计报告》具体准则中,明确规定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四种形式的审计意见: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以上四种审计意见,表现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不同认可程度。审计委托人最关心的审计信息就是审计意见;这决定了对审计报告质量的控制,所以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重点就是对审计意见质量的控制。

不同审计意见之间的界限有时难以很好地把握,尤其是比较接近的两种意见,将它们区分开来是有难度的。而这正是控制审计报告质量时必须认真把握的重点。

1、 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的准确划定 注册会计师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予以确定,在控制审计意见时,应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将发表“无保留意见”改为“保留意见”,以求避免审计风险;二是将应发表的“保留意见”改为“无保留意见”,迎合审计委托人“购买审计意见”的心理,争取审计聘约的延续。对前者,应复核审计意见中的“说明段”是否达到了应“保留”的程度;对后者,应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中发现问题的重要程度及调整结果,审计范围限定的大小以及不符合一贯性原则要求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重要性等方面,以判断是否发表“无保留意见”。

2、 保留意见与否定意见的准确划定

对于保留意见与否定意见而言,它们都在审计报告中加“说明段”陈述理由,因而表现形式上看,它们比较接近,但从意见的内在含义上讲,两者的内容近于相反。保留意见是建立在“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反映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地反映的”情况下,但否定意见是建立在“否定会计报表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下。即保留意见总体上认同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但否定意见则总体上否定了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

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保留意见”与“否定意见”复核时应注意,有无将两种意见错误认定的情况,尤其是将否定意见改为保留意见的情况可以参考的标准是,如果会计报表上仅个别项目的错达到“重要”,可发表保留意见;如多数项目的错达到“重要”,可发表否定意见。

3、 否定意见与无法表示意见的准确划定

否定意见与无法表示意见的界限比较明确。依据《审计报告》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与否定意见相比,注册会计师缺少支持审计判断的必要的证据材料,无法对会计报表表示审计意见,两者的界限

比较明确。

在“保留意见”中也涉及到“审计范围受到重要的局部限制,无法获得应有的审计证据”等问题,但“局部限制”应仅于会计报表中的个别项目的个别门类,而不应是大部分项目,或者缺乏系统的会计资料等,否则,应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对于会计师事务而言,无法表示意见应是十分慎重的行为;对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无法表示意见的理由,宜由多位经验丰富的未参与此项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复议决定以防止出具审计意见发生偏差。

总之,我们在审计报告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着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抓住根本点,提高审计复核的有效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复核更有效,从严格控制审计报告质量的角度来看,一是严格执行三级复核程序;二是每个审计报告都必须进行复核。三是加强审计复核力量,除了必要的数量保证外,更应注意提高复核人员的综合素质。

2、完善审批制度,既由集体进行判断又要保证审计组的相对独立性。

3、健全报告质量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风险意识。

4、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上一篇:手机通信是微波通信吗下一篇:数控技术类自荐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