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阅读教学研究

2023-02-28

语文的阅读教学, 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 珍视文本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引导学生多元解读, 读出新意, 培养阅读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终身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是小教语文的重要课题之一。

1 激发兴趣, 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阅读有兴趣才会让孩子不会感到阅读是沉重的负担, 才会不疲劳, 不厌倦, 才能持续阅读, 才有可能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 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 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开始。一堂课的开头很重要, 要常常利用猜谜, 看图, 光盘, 课件等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阅读过程中不断地鼓励, “你表现不错, 把字读对了。”“你读得真棒, 句子都读通顺了。”“你读得真有感情, 听了你的朗读,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副画……。”孩子一开心, 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2 尊重主体, 珍视独特的体验感受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 学生作为文本接受主体, 对语文文本的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 全凭学生的悟性和自然生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语言发展阶段的特点, 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营造出足够宽广的空间让学生“自由”的翱翔。引导学生多元解读, 珍视独特的个体感受。

2.1 感受文本魅力, 让想象插上翅膀

想象是孩子的天性, 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喜欢大胆尝试, 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 他们不会咬文嚼字, 而是把文本中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个劲儿地往自己的想象世界里拽, 用想象这支“魔术棒”, 将文本里语言形象“变幻”得多姿多彩。在课改实验教材中就有很多地方需要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例如, 在《秋天的雨》一课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理解秋天里的色彩多、香味多时, 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课文录音边想象, 然后进行小练笔。这样, 学生自主的听、想、写中, 其独特的感受的到了尊重, 产生了阅读的兴趣。

2.2 体验文本情感, 让情感激发个性空间

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他们的智力活动、行为动机, 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情感的驱动。不同的情感倾向会拓展出较大的个性空间, 当学生成为接受的主体, 关注起读者之情时, 小学生入情速度很快, 易动情, 而且喜欢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就像教《陶罐和铁罐》时, 在学习课文之后,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你喜欢课文中的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学生就踊跃发表意见, 大家喜欢陶罐, 但是有一个学生说他喜欢铁罐, 我没有生硬地纠正该生的想法, 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倾听了他的原因:因为虽然后来铁罐连影子都不见了, 但是我相信它一定正在后悔当初所做的一切, 知错能改就是有进步。我顺藤摸瓜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表扬了其独特的个性和思维。

3 反复诵读, 用情智接收文本的熏陶

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 “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子所言, 点到了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 读一篇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 要理解文章的旨意、理脉, 要体会文章的情致、风格, 离开反复的诵读、涵泳又怎样去感悟去体会呢?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傻读, 那种低水平的朗读即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名声, 教师要提倡的“以读为本”是有理解的、有体验的朗读, 能传情达意的朗读, 浸透着朗读者思索与情感的朗读, 同时是有着良好基本功的朗读。在教材的处理上, 教师要对读的功能、读的指导、读的评价进行充分准备。如在《幸福在哪里》第二自然段, 描写三个牧童在森林里砌起一眼泉井的片断, 要体会出他们劳动时的快乐, 读出这种快乐的心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随着《泉水叮咚响》这一舒畅欢快的音乐响起——“泉水叮咚, 泉水叮咚, 泉水叮咚响, 穿过了大街, 流过了小巷, 来到我身旁……”同学们在乐曲所营造的意境中, 调动了已有的知识、生活积累, 与文章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兴致盎然地读出劳动的快乐。这时, 他们朗读的语速、语调、节奏也相应地与音乐保持一致, 达到理想效果。

4 拓展方式, 引导独特的解读体验

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师的启迪。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现象性的语言, 体会作者应用的分寸感、表象的形象感和情味感, 再在现象中表现出解读的独特性。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 抓住“树木长得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天空封得严严实实的。”一句的“封”字, 提出问题: (1) “封”字可以换成一个什么字? (2) 作者没有用这些字, 而用“封”, 肯定有其独特的理解。再读读这一节课文, 体会一下怎样茂盛的枝叶才能形成“封天”? (3) 想象一下, 在这样的森林里, 还会有些什么美好的事物呢?

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再现文中的相关情境, 利用“角色”这一触动学生的情感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动作、语言, 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 强化感受, 使学生对文本由“近”感到“真”, 由“真”感到“亲”, 从而引起共鸣。学生在共鸣中动情, 升华体验, 从不同的角色, 不同的体验过程中, 产生独特的读解。如在教课文《灰雀》时, 我就抓住列宁和小男孩这两位角色进行教学: (1) 在小男孩与列宁的对话中, 他们说了些什么, 做了些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大家根据课文的叙述, 自己编动作、加表情, 把两位角色当时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 (先让学生分组演练) (2) 选一组同学当众进行表演。 (3) 由学生评选出“最佳演员”, 并说明理由。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 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朗读习惯, 激发情智, 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容量最大的教学内容.“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阅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语文素质, 终身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 黄海鹰, 现代中小学教育[J].教学组织的艺术性.1999 (7) .

[3] 金萍.浅谈音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网.

上一篇:解析稀土化合物纳米粒子与纳米棒的水热合成与表征下一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新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