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塑造

2022-09-12

一、语文学科进行学生人格塑造的优势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我们的教育目标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还应该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坚韧的意志品格。而这一切, 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健全人格。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材中, 包含着大量的人文教育资源, 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 能陶冶人的情操, 充公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育专家钱理群先生充分肯定了语文学科在人格养成方面的重要意义, 他这样评价过中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作用:“中学语文教育在培养人的精神上确实有特殊作用。这是可以用每一个人的经验来证明的:人们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 经常提到, 精神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老师, 特别是中学语文老师。这是有道理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多数是文学作品, 本身人文性就很强, 这自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精神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又是双向的运动, 真正的好的语文老师是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的, 文学的启迪再加上人格的力量, 这种精神的熏陶作用无疑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优势所在, 是其他学科所难做到的。”

二、语文学科进行学生人格塑造的内容

针对当代社会人文素养普遍下降, 学生人格养成方面的缺陷,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可以挖掘优秀的人文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崇高的使命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树立崇高的使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是形成中学生健康人格的首要内容。在语文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广开渠道, 多角度、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以课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来给学生以示范, 而不仅仅是本着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 去机械地分析、解剖作品,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育。举例说明, 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文《邓稼先》、《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和九年级下册的课文《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就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使命意识与责任感这一主题。《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可以看作是舒婷的奋斗宣言, 在这一篇课文中, 舒婷描述了祖国饱经沧桑的过去, 贫穷凋敝现实以及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望, 表达了作者要承担起建设成一个繁荣富饶祖国的强烈使命意识和深沉的历史责任感。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从使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这一角度来进行引导, 以达成对学生的深刻的启迪和学生人格塑造上的示范作用。

2、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意志。

使命感与责任感是中学生奋发向上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源动力, 但是追求理想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 一徽而就的, 必然会遭遇逆境和挫折。中学阶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会遭遇挫折。因此, 学习成绩上的挫折和逆境就会与中学生的学习相始终。加上家长们对青少年中独生子女的过分保护, 养成了他们对环境的依赖心理, 顺利时恃宠而骄, 逆境时不知所措。这样的心理素质不及早改进, 难以适应将来的社会。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为中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着优秀的意志品质的范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段论述已成为经典, 为后人树立了一系列在逆境中奋起的光辉榜样, 让中学生在逆境中挣扎时不至于因孤单和丧失信心而沉沦, 并能以这些事例激励自己, 做到愈挫愈奋。九年级上册课文《热爱生命》中的淘金者更是难能可贵。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主人公在多次感到灵魂和肉体已经分离的情形下, 仍能坚持在险恶的环境中不放弃自己, 更在于他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意志战胜了死亡的威胁, 硬是凭着求生意志咬断了狼的脖子, 而留下了自己的生命。

坚定的意志品质是追求成功体验, 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 通过对课本相关篇目的深入挖掘和横向联系, 可以对学生的意志培养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张扬自我个性的自由人格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召唤。对中学生而言, 张扬自我、实现自我是中学生健全人格中的必然之义。它在人格模式上体现为一种自由人格。所谓张扬和实现自我, 就是从现实取得理想, 再把理想化为现实的活动, 使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保持一种从容自如的个性姿态。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篇目体现了对这种张扬自我、追求个体价值的自由人格精神。如初中语文各册中的陶渊明的作品, 如《归园田居》诗系列、《五柳先生传》等内容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作者陶渊明满腔热情地塑造了一系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 寄托了自己的自我理想与追求。再如课文《桃花源记》, 文中虚构了一个绝对自由、和平幸福的理想处所, 是意想中的天堂。透过这一层面, 我们看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离弃和绝望, 因绝望而更增加了心灵自由的深度与广度。对此, 宋人洪迈深有体会:“渊明诗文率皆纪实, 虽寓兴花竹间亦然。”陶渊明对现实有意识地推拒, 或将现实和自我拉开适度距离, 旨在提升自我到一定高度, 将个人伟岸、超拔、不同于流俗的自由精神寄寓在虚幻的理想世界中, 告诫自己飞黄腾达非宏愿.忘怀得失乃本分, 从而保持内心洁净澄明的境界。

当代中学生要树立起强烈的自我超越意识和自我实现目标。唯其如此, 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中学生没有宏大志愿而的缺陷。张扬自我、只能也必须以社会为依托, 并在社会进步中寻求自我的发展。这就需要当代中学生在社会中确定自我, 实现自我, 超越自我, 使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 相统一。

三、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 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 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1、重视课文题目的人格教育因素。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包含了对人格的思考、塑造。这时教师别急于打开“题目”这扇门, 可以让学生在“门”前观望、徘徊一阵, 充分激发他们对门里世界的向往, 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的《谈生命》时, 本人先让学生围绕题目先各抒己见, 谈自己的真实想法, 对于有些不正确的说法并没有先加以纠正, 而是留下一个空间, 让同学们课后查对于“生命”的各种理解, 上网收集对生命的看法的材料或收集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 然后在下一节课上再发言。经过课后的准备, 在第二次上课时同学们认真交流讨论, 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很完整了, 意识到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 既不是永远快乐, 也不是永远痛苦。因此正确的认识生命、对待生命不仅是一种美德, 更是一种修养, 你善待生命, 你的人生才会充满精彩。所以可通过这种方式直接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畅所欲言, 从而充分挖掘题目中所蕴涵的人格因素,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2、丰富作者介绍中的人格教育因素。

每位作家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耐读的书, 优秀的作家不仅以自己的文章来感染读者, 而且以自身的经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在介绍作家时, 不要忽视作者经历的介绍, 它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一条良好途径。

(1) 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常常这样教育学生:逆境出人才, 是的, 翻开中国文学中, 多少的作家在逆境中出身, 在逆境中成才。例如:明代作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 介绍了自己当年求学时艰辛的境遇, 出身寒苦, 家贫无以致书, 曾冒着“穷冬烈风, 行深山巨谷中”跋涉百里路去外地求学, 凭着自己好学的态度和坚毅的精神而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学家。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出身贫寒, 靠半工半读但努力不懈。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把无数著名作家在成名之前所受的苦拿出来, 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条件自觉地拿出来一一对照, 那一定会促使他们珍惜大好时光, 努力完成学业。

(2) 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精神信仰的民族, 爱国主义贯彻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之中, 爱国主义篇章固然感人至深, 催人奋进, 爱国主义作家不平凡的一生更是一部生动耐读的书籍。读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的人, 谁能忘记陆游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即使在他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日子里, 他想到的也不是个人的身世遭遇, 而是保家卫国, 戍守边疆。甚至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 念念不忘仍是对国家一统的渴望。这是对祖国怎样深厚的一种爱!

(3) 学习作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初中学生因为常常遭受“失败”, 对生活悲观失望。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不管他是凡人还是伟人。古人说“得意淡然, 失意泰然”, 无数作家的坎坷经历也告诉我们这一人生哲理。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要告诉学生们作者在写这篇传诵千古的诗篇时正遭到朝廷滴贬, 这首词正是表达他不重人生得失的超然释怀。讲授《狼》时, 要向学生介绍:蒲松龄在科举场上屡试不第, 但他在终生穷困潦倒的条件下并不悲观消沉, 他在“聊斋”里写出篇篇奇文, 传诵千古。讲解《行路难》时, 要介绍李白年轻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志愿, 却被达官权贵们的流言诽谤, 不得不上书请还, 这一打击没有改变他乐观豪迈的精神气质。因为他总是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每一位作家的一生都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书籍, 相信学生们一定能从中受到教育, 感到鼓舞, 得到启迪, 人格得到提升。

3、重视文章内容中的人格教育因素。

语文教师应发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人格渗透。

(1) 挖掘传统教育素材, 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 有众多古代圣贤、英雄领袖、志士仁人的典范事迹及精辟论述、格言警句, 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 最适合对初中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 应因课制宜, 因势利导, 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 深入阐述, 使学生受到陶冶, 铭记在心, 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例如, 初中语文教材现代作品《台阶》中父亲勤劳刻苦、意志坚强的思想性格;《邓稼先》中邓稼先心系祖国、献身事业的顽强意志;古代作品《归园田居其三》中陶渊明“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的人格尊严;《爱莲说》中作者所寄托的那种“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的高洁品质;这些都是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他们的事迹是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在教学中, 教师要进入“角色”,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妙语如珠的讲解, 循循善诱的启示, 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 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2) 重点分析文学形象, 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 培养健康人格。文学作品的赏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学即人学”, 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也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 让他们从或恶或善、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 善与恶:从人物或悲或喜, 或败或成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的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道德评判的褒贬, 使学生受到灵魂的激荡, 经受情感的洗礼。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 领会并培养向善之心;在鞭挞丑类的过程中, 理解不义、不仁的内涵, 树立去恶之志。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一些人格有缺陷的悲剧人物时, 应找出其人格缺陷与其命运的关系, 对学生来说, 尤其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的这种分析讨论的过程无疑就是一次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就能促使他们去思考, 反省自身。

4、创设有利于人格教育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钱理群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 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由过去掌握语文知识、技能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上来;由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上来。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展示出语文课丰富多姿、极具人文的特点, 也严重地背离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的精神, 要坚决摒弃。可喜的是近些年来, 一些有识之士己经觉醒, 新一轮培育“人”的教学改革己经启动。我们应从这些教学模式中汲取养分, 探讨语文课堂人格教育模式, 提高人格教育的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利用如下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1) 巧设情景, 感染熏陶。要让学生的感情与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 产生共鸣, 教师应创设相应的氛围, 使学生身临其境, 受到熏陶。这样就找到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 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诵、丰富的面部表情、恰当的肢体语言、都能深深的感染学生, 引起感情的共鸣, 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2) 关注主体, 灵活施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通过活动发展能力与认知, 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 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要通过让学生多活动、体验、表现来培养人格。

人格素养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我国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人做人, 做现代中国人。教师的事业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思想的培养, 中学教师的事业则更应是能够唤醒人性, 塑造人格和产生智慧的事业。因此, 可以说加强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塑造中职生健康高尚的人格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不容推辞的责任。

摘要:我们的教育目标决定了进行学生人格培养塑造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所具有的丰富人文性的特点也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提供了可能。本文即从初中语文教材的具体篇目入手, 分析了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格塑造的优势、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 张毅.心理健康与人格[J].教学通讯, 2004, (8) 。

[2] 林杨.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浅探[J].教育研究, 2007, (5) .

[3] 宋炬.文学作品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 (4) .

[4] 刘贻钢.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 (1) .

上一篇:浅析离心泵常见故障及判断处理下一篇: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