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解读

2022-12-14

第一篇: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解读

新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解读

2010年护理质控标准

内容重要,请认真详细阅读!

一、消毒隔离组:

1、请负责无菌物品柜的姑娘尽快安排时间清洁卫生,检查所有物品的包装及是否有过期物品;

2、注意无菌操作前洗手、戴口罩,锯安瓿后要先消毒再掰开抽吸药液;护长检查时会站在旁边直接检查;

3、注射器抽药时注意不能污染内栓加药后的注射器不能留用;

4、已吸药的注射器必须注明吸药时间及药名,并放置在洁净容器内;

5、每天各班执行治疗前请认真检查后所开启后的物品及药品有效期,安尔碘用完后及时关盖;

6、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相关知识;掌握洗手指征、方法及相关知识;掌握戴手套指征、方法及相关知识。请不熟悉的姑娘尽快学习掌握,检查时会提问;

7、留置针要有写留置时间;

8、所有仪器、设备、物面不能有灰尘,请各班保持治疗室、治疗车及物品清洁无尘,A主班每天清洁仪器(仪器的治疗车上下层)、急救车。

9、助护班每天检测便器浸泡容液并检查便器是否完全浸泡?地拖是否挂起?污物间物品放置是否有序?医疗废物是由刘丽芳专人负责监督管理,废物交接单按要求签全名。

10、提问针刺伤的处理流程及相关知识,禁止人为分离针头。

二、危重组:

(一)危重病人:

1、抽查组长、主班:每天了解病人总数、出入院、危重病人数、当日手术(特殊检查)人数及特殊病人;

2、现场检查是否做到七不接。

3、各责任护士请做好危重病人三级查房;

4、查压疮上报情况,有高危评估并有家属签名、有措施及护理记录;

5、查病人是否做到“六洁”:口腔、毛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清洁。

6、抽查护士:掌握危重病人姓名、诊断、既往史现病情、饮食。

6、抽查护士查病人及查记录:掌握危重病人姓名、诊断、既往史现病情、饮食、心理、尿量、治疗、特殊用药名称、剂量、药物主要作用、不良反应及处理;注意护理记录及时准确反应病情。

7、查病人:注意危重病人体位要舒适,查房时要及时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8、查病人管道:清洁、通畅、固定、记录,有标识,注明置管时间、敷料更换时间;特别提醒:尿袋要及时更换;首次负责制。

9、查病人安全:有各种警示标识;

10、抽查一名护士,实地考核急救操作一项:CPR、简易球囊、除颤机、吸痰、气管插管配合等急救技术。

11、掌握专科护理观察指标如钾、尿量、血糖等。

(二)基础护理组

1、现场检查有分级护理制度,标记与级别相符;

2、抽查护士对分级护理原则和分级护理要点的知晓度:请认真学习分级护理原则和分级护理要点。

3、认真开护嘱:不能自理的病人给予协助洗头、床上浴等生活护理,及时剪指甲、剃胡须,不能依赖护工,护士必须参予。

4、晨间护理时要认真整理,尤其是卧床病人,床单位清洁、平整、无污迹;床头柜清洁整齐,病床周边物品摆放有序,方便病人取用。

三、书写组:无很多改变,主要再强调以下几点:

1、不涂改、不漏项,按要求正确填写转科楣栏。

2、及时执行电脑医嘱规范签名、签时间。

3、首次护理记录无漏项、书写内容正确,上级审阅修改24小时内完成;

4、各责任护士注意病重病危病人要请上级护士查房,并体现指导性和反映解决问题的方法,下级护士有跟进落实措施。

5、组长请7天内检查并正确签名及签时间。

6、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用药、饮食等宣教、疾病宣教、术前1天术前后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7天内评价。

7、执行单要及时执行并正确签名

8、药物过敏史按要求填写。

四、管理组(请各位按以下需抽查的内容尽快学习)

1、现场抽查护士对护理规章制度是否熟悉;

2、现场抽查护士对护理常规的掌握(见护理常规本)及落实情况(给一病例现场查问该病人的护理常规);

3、抽查护士对本岗位职责的知晓度(指各层级护士的岗位职责);

4、护理质量监督体现层级过程,高级责任护士指导初级责任护士工作。

5、病房有重点环节安全管理制度(危急值管理制度、病人安全用药管理制度等)。

6、护士应掌握紧急意外事件预案或处理流程。

7、科室有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严格执行一问两查)交叉检查时会现场检查护士在操作时是否做到。(护士操作前未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法扣1分;病人无手腕带1个扣1分、手腕带内容错1个扣1分)

8、床头卡按要求填写,信息准确。(缺1个扣1分,信息不全扣0.5分)。

9、输液管理制度:抽查3个病人的输液情况。用药执行时间与医嘱相符。使用高危药均要有防高危标色。(近期使用恒速泵有部分护士没用打印的标签,请注意!)

10、服药情况:有口服药发药流程,护士按流程执行,病人遵医嘱按时服药。(护士发药未按流程扣1分),现场查病人是否按时服药,未服1个扣1分。

11、现场查抽血流程合理,护士按时执行并及时送检。

12、责任护士掌握病人外出动态,(责任护士不了解病人外出去向1个扣1分)外出检查注意事项。

13、停吸氧病人要及时拆卸湿化瓶。

14、护理质量改进记录本一周内阅读签名。会议记录一周内签名及护士对会议内容知晓率100%。

15、护理不良事件文件夹(在护士站)

16、麻醉药管理,登记本保留三年。“五专”管理(专人、专柜、专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遗失、遗液处理流程。

16、现场检查护士在治疗或特殊检查前是否告知患者或家属注意事项,操作前做好保护措施。

17、每天护士仪表符合要求。上班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五、教学组:

1、科室培训计划张贴在业务学习本上。

2、抽问护士1-2名了解培训课程内容

3、新护士按进度完成各种制度及流程学习。

4、护士对核心制度及应急流程的掌握情况。

5、护士对培训手册内容的了解。

6、每月抽考护士人数30%,登记内容全面、详细:如有优点、存在问题等,监考者签名齐全。

7、抽问本季度内被抽考的科室护士2人,了解科室考试的真实性。

8、教学:学生转科前及时自我鉴定;学生转科后3天有带教老师鉴定;学生考核记录需在转科后3天内完成。

第二篇:解读:第五章 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评审标准及要点 2

评审细则解读

第五章: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5.1.1.1】有在院长(或副院长)领导下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对护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C】

1.有院长(或副院长)领导下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定期专题研究护理管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2.按照标准配臵各层次护理管理岗位和人员,岗位职责明确。 【B】符合“C”,并

落实岗位职责和管理目标,对各层次护理管理者有考核。 【A】符合“B”,并 护理管理体系惯性有效运行。 本条需提供:

1、护理管理组织机构图;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2、护理管理目标:

3、护士长管理考核方案及实施情况;

- 1【5.1.2.1】执行二级(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C】

有建立护理垂直管理体系的工作方案,执行二级(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管理。 【B】符合“C”,并

二级(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管理组织体系,有效运行。 【A】符合“B”,并

1.与相关临床科室及职能部门至少每半年有一次联席会议或其他协调机制。

2.对开放床位大于300张的医院,应执行三级(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本条需提供:

1、二级(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管理组织体系框架图;

2、护士长例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

3、护士长考核结果;

- 3【5.1.3.1】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明确临床护理内涵及工作规范。

【C】

1.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有工作方案与具体措施。

2.护士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职责要求。 3.有统一管理的护士分级管理档案。 【B】符合“C”,并

1.有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规范明示,并有效执行。 2.科室能定期自查、分析、整改。

3.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监管检查的结果反馈和整改意见。 【A】符合“B”,并

1.有事实证明落实“护士岗位责任制与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取得成效。 2.对存在问题与缺陷的持续改进有成效。 本条需提供:

1、护理部整体护理工作实施方案;

2、护士分级管理档案;

3、科室、护理部有自查、分析、整改;

- 567【5.1.4.4】能提供体现适时修订并有修订标识的护理制度,修订部分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C】

1.有修订制度、职责、常规等相关文件的规定与程序。

2.修订后的文件,有试行—修改—批准—培训—执行的程序,有修订标识。

【B】符合“C”,并

1.相关护理管理人员知晓修订规定与程序。 2.护士知晓修订后的相关制度。 【A】符合“B”,并

对修订后制度的执行情况有追踪与评价,持续改进有成效。 本条需提供:

1、护理部有修改文件的规定与程序;

2、培训(计划、内容、考核、评价);

3、对修定后文件的执行与落实有追踪与评价。

- 9【5.2.1.1】有护士管理规定,对各项护理工作有统

一、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有考评和监督。

【C】

1.有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护士管理规定、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 2.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人员资质与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各护理岗位人员符合相关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的要求。

2.职能部门定期对护士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等内容。

【A】符合“B”,并

对护士管理工作有追踪和评价,持续改进有成效。 本条需提供:

1、护士管理规定、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

2、相关培训(内容、考核、评价);

3、科室、护理部对履职情况有检查、有评价、有记录;

4、有绩效考核标准与方案并定期考核。

【5.2.1.2.】对各级护士资质进行严格审核。

【C】

1.有各级护士资质审核规定与程序,并执行。 2.相关人员知晓资质审核规定与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相关人员符合相关执业资质的要求。 2 职能部门监管并执行。 【A】符合“B”,并

对护士资质审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有追踪和评价,改进有成效。 本条需提供:

1、护士资质审核规定与程序;

2、培训(内容、考核、评价);

3、护理部有监管、有评价、有记录。

- 12【5.2.1.4】有全院护士的人员名册、薪酬、享有福利待遇、参加社会保险等信息,落实同工同酬。

【C】

1.有保障护士实行同工同酬,并享有相同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制度。 2.护士每年离职率≤10%。 【B】符合“C”,并

落实不同用工形式的护士同工同酬、享有同等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待遇。

【A】符合“B”,并

1.护士对薪酬和福利待遇满意程度较高。 2.护士每年离职率≤5%。 本条需提供:

1、护理人员花名册;

2、同工同酬,并享有相同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制度。

【5.2.1.5】护士能够获得与其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与医疗保健服务。

【C】

1.有护士相应岗位职业防护制度及医疗保健服务的相关规定。 2.对在岗位上的意外伤害有处理的相关规定。 3.护士均知晓。 【B】符合“C”,并

对护士的保障上述制度和规定得到落实,做到可及。 【A】符合“B”,并

对上述制度落实情况中存在问题与缺陷有追踪和评价,持续改进有成效。

本条需提供:

1、职业防护制度及医疗保健服务的相关规定;

2、岗位意外伤害处理的相关规定;

3、相关培训(内容、考核)。

- 15【5.2.2.2】有各级护理管理部门紧急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规定,有执行的方案。

【C】

1.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或编制中有机动人员的规定,有执行方案。 2.相关护理管理人员知晓紧急护理人力资源调配规定的主要内容与流程。

【B】符合“C”,并

1.有护士储备,可供紧急状态或特殊情况下调配使用。 2.对储备人员有培训、考核。 【A】符合“B”,并

1.有紧急情况下人力资源调配演练,持续改进。 2.机动护士占护士总数达到16.6%。 本条需提供:

1、紧急护理人力资源调配规定;

2、相关培训(内容、考核、评价);

- 1718【5.2.4.1】建立基于护理工作量、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难度及技术要求的绩效考核办法与评优、晋升、薪酬挂钩。

【C】

1.有基于护理工作量、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难度及技术要求绩效考核方案。

2.绩效考核方案制定应充分征求护士意见。 【B】符合“C”,并

1.绩效考核方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方便护士查询,知晓率≥80%。 2.绩效考核结果与评优、晋升、薪酬挂钩。 【A】符合“B”,并

绩效考核方案能够体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调动护士积极性。 本条需提供:

绩效考核方案。(科室护士会议通过、有会议记录、方便查询)

- 20【5.2.5.2】落实专科护理培训要求,培养专科护理人才。

【C】

1.根据医院功能及需要,培养临床所需的专科护士。

2.有开展专科护士日常训练所需的师资、设备设施等资源保障。 3.按照《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等要求,有本院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和培养计划。 【B】符合“C”,并

1.根据临床需要,恰当培养和使用专科护理人才。 2.有培训效果的追踪和评价机制。

3.有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A】符合“B”,并

1.有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根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培训工作,效果良好。 本条需提供:

1、专科护士培训计划、内容、考核、评价及再考核、再评价;

2、外出进修学习情况;

- 22【5.3.2.1】依据《护士条例》、《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 版)》等文件要求,规范护理行为,措施落实到位。

【C】

1.依据《护士条例》、《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等文件要求,制定相关制度及实施方案。 2.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 【B】符合“C”,并

护理部应根据已制定的相关制度及实施方案,定期对各科室开展检查落实措施到位情况,有记录。 【A】符合“B”,并

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有追踪和成效评价,规范护理行为进程中体现有持续改进事实。 本条需提供:

1、《护士条例》、《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等文件;

2、护理部定期对科室落实措施到位情况检查,有评价、有改进、有记录。

- 24【5.3.4.1】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护理服务。

【C】

1.根据“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制定实施方案,体现护士工作中的责任制。

2.依据患者需求制定护理计划,应考虑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

【B】符合“C”,并

1.依据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制定护理计划,护士掌握相关的知识,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并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授权委托人了解患者病情及护理的重点内容。 2.科室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3.职能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整改建议。 【A】符合“B”,并

对各科室落实情况有追踪和成效评价,有持续改进。 本条需提供:

1、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ANP排班、岗位职责);

2、护理计划体现个体化、专业化;

3、科室、护理部有检查、评价、整改措施,有记录。

【5.3.5.1】护士具备危重患者护理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

【C】

1.护士具备的技术能力包括: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抢救技能、生命支持设备操作、患者病情评估与处理、紧急处臵能力等。 2.护士经过危重患者护理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 3.有针对危重患者病情变化的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措施。 4.护士掌握上述相关的理论与技能。 【B】符合“C”,并

1.由具备上述技术能力的护士对危重患者实施护理。 2.职能部门有护士培训、训练的考核评价机制。 【A】符合“B”,并

对危重患者护理工作中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有追踪和成效评价,体现有持续改进过程。 本条需提供:

1、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2、抢救技能培训(内容、考核、评价),有记录;

3、对危重患者病情变化的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措施;

4、科室、护理部有检查、分析、考核评价机制,有整改措施。

- 27282930【5.3.9.1】有保障常用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使用的制度与流程。

【C】

1.有保障常用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使用的制度与流程。 2.护士知晓使用制度与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 【B】符合“C”,并

1.护士按照使用制度与操作规程熟练使用输液泵、注射泵、监护仪、除颤仪、心电图机、吸引器等常用仪器和抢救设备。 2.对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有处理预案及措施。 【A】符合“B”,并

1.对各科室落实情况有追踪和成效评价,有持续改进。 2.意外情况的处理及措施,全部符合处理预案的要求。 本条需提供:

1、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保养、使用制度与操作流程;

2、仪器故障(意外)处理应急预案及措施;

3、相关培训(内容、考核、评价);

4、科室、护理部有检查、评价、整改措施,有记录。

【5.3.10.1】为患者提供心理与健康指导服务和出院指导

【C】

1.有符合专业特点的心理与健康指导、出院指导、健康促进等资料,方便护士使用。 2.护士知晓主要内容。

3.通过多种方式将上述内容传提供给患者。 【B】符合“C”,并 1.对指导内容及时更新。

2.能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适宜的指导内容和方式。 3.对指导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有记录。 【A】符合“B”,并

对在为患者提供心理与健康指导服务和出院指导中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有追踪和成效评价,体现有持续改进过程。 本条需提供:

1、专科相关的心理与健康指导、出院指导、健康促进等资料;

2、相关培训(内容、考核、评价);

3、科室有效果分析、评价,有记录

【5.3.12.1】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护理文件,定期质量评价。

【C】

1.有护理文件书写标准及质量考核标准。 2.护理记录按照有关规定由相关护士审核签字。 3.护士知晓并掌握《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B】符合“C”,并

护理管理部门对运行的护理文件进行质量评价,有考核记录。 【A】符合“B”,并

对护理文书的质量管理中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有追踪和成效评价,体现有持续改进过程。 本条需提供:

1、护理文件书写标准及质量考核标准;

2、相关培训(内容、考核、评价);

3、科室、护理部有质量评价、考核、改进措施,有记录。

- 3435【5.4.2.1】有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制度与激励措施。

【C】

1 有护士主动(免责、非惩罚性)报告安全(不良)事件制度,激励机制。

2.有护士主动报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教育和培训。 3.有多种途径便于护士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B】符合“C”,并

1.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统一报告网络,统一管理。

2.护士对主动(免责、非惩罚性)报告安全(不良)事件的知晓率大于90%。

【A】符合“B”,并

1.提高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

2.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有追踪和成效评价,体现有持续改进过程。

本条需提供:

1、主动报告安全(不良)事件制度;

2、免责、非惩罚性激励机制;

3、相关培训(内容、考核、评价);

4、护理部有追踪、效果评价、改进措施,有记录。

- 3738【5.4.6.1】有重点环节应急管理制度,有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及演练。

【C】

1.有重点环节应急管理制度。

2.对重点环节(包括患者用药、输血、治疗、标本采集、围术期管理、安全管理等)有应急预案。 3.相关岗位护士均知晓 【B】符合“C”,并 1.应急预案有培训或演练。

2.护士配制化疗药、锐器处理、为隔离患者实施治疗及护理时防护措施到位。

【A】符合“B”,并

1.重点环节应急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及演练成效明显,并持续改进。

2.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改进措施有追踪和成效评价,体现有持续改进过程。

本条需提供:

1、重点环节应急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处臵流程;

2、相关培训(计划、内容、考核、评价),有演练;

3、护理部有检查、评价、改进措施,有记录。

【5.5.1.1】手术室建筑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C】

1.手术室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洁污区域分开。 2.各工作区域功能与实际工作内容保持一致。 3.医务人员知晓各工作区域功能及要求并有效执行。 【B】符合“C”,并

1.手术室建筑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

2.职能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整改意见。 【A】符合“B”,并

护理部、院感部门对改进成效有评价。 本条需提供:

1、手术室布局、区域划分,其功能与实际工作一致性材料。

2、护理部、院感办有检查、评价及整改措施,有记录。

- 4142【5.5.1.4】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要求,建立手术室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及质量控制标准,并有培训、考核及监督。

【C】

1.有手术室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及质量控制标准,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及监督,有记录。2.定期对感染、空气质量、环境等进行监测,有记录。3.有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及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及存放规定。4.手术室自行消毒的手术器械及物品应有标识及有效日期,使用者知其含义。5.手术室工作区域,每2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6.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7.有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及必要防护用品。8.护士知晓手术室感染预防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与履职要求。9.对制度的执行有监管,感染控制制度与手卫生的执行率≥85%,记录存在问题与缺陷。 【B】符合“C”,并

1.医疗废物处理符合规范,有交接记录。2.手卫生执行率≥90%。 3.认真执行职业防护制度,处理相关物品及器械时,应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具,防护措施落实到位。4.定期对消毒及感控工作开展监测评价。 【A】符合“B”,并

1.利用评价结果持续改进消毒及感控工作,效果良好。 2.手卫生执行率达到100%。 本条需提供:

1、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相关制度及质量控制标准与相关培训

2、院感相关检测记录,消毒隔离登记表;

3、科室有检查、有评价、有分析、有整改、有记录。

【5.5.2.1】建筑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完善,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工作区域划分符合消毒隔离要求。

【C】

1.消毒供应中心/室相对独立,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2.内部环境整洁,通风、采光良好,分区(辅助区域、工作区域等)明确并有间隔。3.配有基本消毒灭菌设备设施。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4.污染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污染物品有污物通道,清洁物品有清洁物品通道。5.护士知晓供应室洁污区分开流程规定与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办公室、休息室、卫生间等。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2.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的规模、任务及工作量,合理配臵清洗消毒设备及配套设施,符合规范要求。3.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之间有实际屏障。去污区与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之间有洁、污物品传递通道,并分别设人员出入缓冲间(带)。缓冲间(带)应设洗手设施无菌物品存放区内不应设洗手池。4.上述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有监管,记录存在问题与缺陷。 【A】符合“B”,并

1.对科室落实感染控制制度的成效有评价与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2.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的执行率100%。 本条需提供:

1、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制度、职责、流程;

2、有培训(内容、考核、评价);

3、科室、护理部与感染办有监管、有评价、有改进、有记录;

- 45【5.5.2.3】建立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符合规范要求。

【C】

1.科室有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 2.有与临床科室联系的相关制度。 【B】符合“C”,并

1.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健全,具有专科特色。 2.工作流程符合规范要求3.定期征求临床意见,改进工作 【A】符合“B”,并

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及时修订、完善,体现持续改进 本条需提供:

1、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体现专科特色;

2、相关培训(计划、内容、考核);

- 47【5.5.2.5】建立工作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制度,根据专业进展,开展培训,更新知识。

【C】

有岗位培训计划,体现消毒供应工作特点。 【B】符合“C”,并

对岗位培训有考核及效果评价。 【A】符合“B”,并

对培训计划及落实情况有评价与监督,体现持续改进,有记录。本条需提供:

1、岗位培训(计划、内容、考核、评价)

- 49

第三篇:英语课堂评价标准解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指导,遵循英语教学,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我们制定了《句容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表》(以下简称《评价表》),旨在发挥其正确的导向作用,从而推进我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一步向前发展。



一、正确定位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新课程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倡导“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提倡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不但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且要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必将化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实实在在的行为。

鉴于以上认识,在制定《评价表》时,我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价值取向。在《评价表》中,我们设定了一级评价指标—“评价对象”: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并以此作为《评价表》的“总纲”,以此作为导向,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及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有效学习来映射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使“以学论教”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

二、以《标准》为指导,体现学科特点

《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由此可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和习惯的养成。 教学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不仅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必须符合英语教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科学规范,因此,我们在确定《评价表》的二级评价指标—“评价内容”时,明确列出“情感态度”和“基本学习策略”,并通过三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具体描述,使评价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

价值取向决定思维指向和行动方向,因而,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



1、关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关注学生是否敢于、乐于参与英语实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和发展学习英语的自信。“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最大热情。 

2、关注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和习惯是否得到培养和发展。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英语学习也不例外。外语教学研究表明: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大面积地改进外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标准》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列出了“基本学习策略”条目,并把它确定为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小学英语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其意义十分重大,“小学英语教学是各级学校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基点,它是能够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张正东教授)正因为如此,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学习策略”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外语学习的大事。如,1)打下正确、规范的语音语调基础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反之,则贻害无穷;2)“学会倾听”既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明素养的体现,更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方法;3)积极主动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4)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确定以上

评价标准就是要通过评价学生来间接评价教师,来引导教师向着教学的更高境界迈进:使学生学会学习。

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重组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构要素

新的课程改革在催生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呼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但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评价有其合理之处,例如,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等。对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结构要素不能全盘抛弃,应当是扬弃,应当是在发展的前提下进行重组。

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要素进行了重组,提出了三个二级评价指标,即“学习过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与方法”。

首先,《评价表》中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之所以设定这项二级评价指标,就是要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实践过程,关注学习实效。该二级评价指标又包含以下几个三级评价指标:

1、学习氛围宽松,动静有序。小学生活泼好动,宽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但动静应当有序,应当有度,既不能死气沉沉,也不能放任自流;既要有丰富的活动形式,又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2、关注学习效果。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成功,其实质性的内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有效学习、人人都学有所得。因此,我们十分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是否扎实,语言技能,特别是交际能力和习惯是否训练有素。

3、关注过程。学习是一个过程。英语学习是知识-技能-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做中学的实践过程。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因此,我们要关注:1)学生是否勤于动口、动脑、动手,是否思维活跃;2)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落实;3)是否人人参与。我们反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做秀”现象,诸如,活动堆切,且重形式、轻内容;教师哗众取宠的教学技巧表演;少数学生似“明星大腕”,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等。

其次,《评价表》重视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融入了新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方向。教学目标明确,达成度高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展开的平台。传统意义上,教学内容就是“教材”,是别人规定好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变化中的学生,是独特的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确立“用教材教”的思想,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兼顾差异,不搞“一刀切”。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呈现要“循循善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层次。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教师只有准确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进行目标设定和有深度的教学思考与设计,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再次、《评价表》高度关注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服务的。教法和教材是紧密相连的。以《标准》为指导,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我们以“情景启动,活动激发,任务中心,发展技能”为核心内容,并依此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展示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就必须努力与时俱进,必须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强化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能针对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适时、科学地给学生以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

四、注重教师素养,激发教师的创造智慧

基于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在制定《评价表》时,一方面,我们特别关注教师的素养和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实践证明,在新课程背景下,好教师在

课堂教学中是具有规范的教学行为表现和扎实功底的师长;是能与学生亲切交流、平等对话的伙伴;是充满关爱与激励的长者;是怀有举重若轻的教学技巧和展示动态生成的智者。另一方面,我们想要激发教师的创新智慧。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本《评价表》增加了“特色(10分)”这一评价内容,就是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突破教材,善于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在教学中张扬个性、发展特色。 

教学是艺术,艺术呼唤创造。有了创造,我们就能从平凡走向精彩;有了创造,我们就能变烦恼而为快乐;有了创造,我们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300692&PostID=18934724

第四篇:技术课程标准解读——课程评价建议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解读——课程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建议

第二节 课程评价建议

一、关于发展性评价观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评价和课程本身发展的评价,这里讨论的是学生的学业评价。我们反思以往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

针对评价中的问题,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通用技术课程对学生评价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发展性评价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的学业下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

通用技术课程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视为与教学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发展性评价要体现评价内容的有效性,评价最能体现教育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容易考核的内容;要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作品评价、访谈评价和纸笔测验等结合起来;要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

二、对“评价原则”的具体说明

在对学生进行通用技术课学习的评价时,要遵循的原则:

1、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智能方面存在差异。在技术学习方面,不同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往往表现为不同于他人的技术素质、生活经历、爱好、长处和不足等,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技术方面的发展速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评价要能及时反映每个学生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学习水平,以正面鼓励为主。

教师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多方面收集到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正确判断每个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行有效指导,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他们提出适合其技术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反思,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之一,所以学习实践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技术实践中,由于目的设定的合理性和技术手段完善性等因素的困扰,不可能保证每一次活动都能成功,但是不成功的技术活动不等于没有价值。有的学生的技术作品,独立地看其技术目的性是合理的,技术方案也是可行的,手段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却有可能暂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在这一技术活动中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一些技能、方法、经验和对技术的独特体验等。只关注技术学习的结论,会导致学生求平庸而不思创新、图结果而轻视思维过程,对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

题或困难绕道而行,久而久之,技术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就被摒弃在了评价的视野之外。过程性评价,一是应把评价融入技术学习的过程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设计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为教学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二是在确定评价方式和制定评价量规时,应有意识地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建构的过程,成为展示技术活动的经历的过程。

强调过程评价不是否定结果评价,片面地倾向某一方面,都不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方案或作品感到不满意,在不影响后续学习的前提下,可以允许他修改或重试,直至满意。

3、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在全面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学业的评价要力避简单化的倾向,那种一学期结束或一个模块学完后,由教师笼统、含混地给每个学生打个分数的做法,缺乏具体的数据信息的支持,科学性规范性不够,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起不到激励鼓舞的作用。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9个模块中,不同模块的不同内容,均对应着一定的目标和内容,评价的项目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设计过程”主题,评价项目侧重于能否合理确定设计对象,能否根据要求确定设计方案,能否正确表达设计意图,能否对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等,而在“服装及其设计”模块的“服装与文化”主题中,评价的项目侧重于对服装的基本要素的了解和对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服装款式、服装色彩等等。对于同一内容,还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见,技术活动中的评价标准不是千篇一律的,既要关注学生技术活动的整体评价,还要同时关注各个环节和不同维度的评价。

4、阶段性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

由于技术学习的丰富性,使得单纯的阶段性评价(如期末测试)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鲜活的、最有意义和最现实的状态。

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方法领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判,需要在技术设计与问题解决的特定情境下进行动态的、实时评价,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及时了解他们在技术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将这些日常技术活动中的各种学习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并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技术活动的日常评价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一,日常评价要求教师运用质性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所谓质性评价,是相对于量化评价而言的,通过与学生直接接触,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达到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的目的,质性评价中包含了对量化的研究。第二,对日常评价的结果要及时作好记录,形成良好的评价个案资料积累的习惯,避免走过场和流于形式的状况出现。

三、关于“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要改变仅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同学、家长以及校外相关机构等参与评价,使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这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自我评价的好处在于:第一,能够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技术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第二,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评价的过程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家长参与评价的好处在于:调动家长参与对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家长、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助于学校、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运用技术

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校外相关机构参与评价的好处在于: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的评价,增加了从实践出发,检验学生学习技术的实际水平的评价角度,使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多元的评价主体中,仍起着重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家长和校外技术场地指导人员,依据技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参与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评价是开放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就是要改变以往多以书面测试为主的评价,通过对学生设计方案及作品的评析、访谈评价、问卷评价、技术活动报告集等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模块内容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评价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都有其适合的条件和范围。在评价方式的选择时,应该考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评价现场等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或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

书面测试: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技术原理和知识,利用书面测试进行评价是恰当的,能够较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在书面测试的试题内容上应有所改变,应不同于刻板生硬的测试题,采用较为灵活的试题形式,结合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评价结果可以百分数出现,也可以以等级的形式出现。方案及作品的评析:学生的通用技术课程作业的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以方案或作品的形式出现。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和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有的作业可以采取先由学生互评,给作业写出评语、评出等级,再交由教师评定,教师一是从作业本身的创意、合理性、简约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评价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从中了解学生对技术活动的目标、内容、标准等的把握程度,同时写出评语,确定等级。

访谈: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有一定深度的考评形式,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或书信交流或电话沟通或网上交谈,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在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随机进行,其目的是以与学生沟通、答疑、解惑为主,它不同于其他评价方式,进行一次就可确定一个成绩,而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多次讨论和对话,共同作好访谈内容的记录,作为学生技术活动档案的重要信息之一。

技术活动报告:是过程记录的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记录。学生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作品的图片、解决疑难问题的独特的方法、合作交流的体会、自我反思等等,记录的内容是开放的,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感受均可记入。教师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与某位学生交谈的记录,每一位学生每份作业的评定,学生在各阶段的评价成绩,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等等。其他评价主体也可参与技术活动报告的记录,这些记录构成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活动性信息。

不论何种评价方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和确定有效、可行的评价方式。

四、 对“评价的内容”的具体说明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知识,也称说明性知识,是指事实性的信息,即“是什么”的知识,该类知识是描述性的,能够被叙述出来;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是指

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其特征是难以可言传。通用技术课程中,既有陈述性的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更多的是程序性知识。

从评价的角度来看,陈述性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水平,而程序性知识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所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实际的操作步骤、方法和规定等。技能考查则是依据不同的内容要求考评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

技术课程中知识类内容的评价一般采用书面测试、课后访谈等方式进行,技能方面的评价多采用方案及作品的分析、技术报告等方式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不可能截然分开,很多技能的评价中就包含了知识的成分。技术课教师应依照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本校学生的基础水平,提出不同技能所对应的评价要求。

例 关于“技术设计的交流”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

会使用常用的技术语言表达设计

会绘制技术草图

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

会识读简单机械加工图

会识读简单的效果图

会识读线路图

会使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会使用口头表达方式与他人交流

会采用技术图表与他人交流

会利用技术模型与他人交流

会利用计算机演示文稿或网页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对某一项的评价还应有具体要求,如“会识读简单机械加工图”,是指学生能读懂简单的加工图纸、部件的加工要求等,能看明白图中标出的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从局部剖面看懂部件的内部结构和特殊加工要求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评价还是技能的评价,评价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应出现缺乏真实性的孤立的问题或测验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需要了解的是学生信息的筛选、知识的运用、思考的性质、方法的形成、方案的确定、模型的制作等技术活动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以及对技术活动的过程的体验等。

例 “自动注水式电热水器的水位控制方案的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会运用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进行方案的设计

影响水位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列出被控参数、控制参数

检测水位的传感装置需要有什么功能

确定一种设计方案,指出它的特点

画出设计方案的若干草图

会使用适当的装置和材料(模拟)实现设计意图

可以选择哪些水位检测装置

你所选择的装置有什么独到之处

注水管、注水开关等的选择有什么独到之处

水位的上下限如何选择

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是否事先做过试验

试验、调试中的偏差如何处理

会对本设计的方案和实施的过程进行反思和客观评价

本系统的设计给你带来哪些收获

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学科知识

设计是否有与众不同之处

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缺陷有哪些

你认为哪位同学设计中的哪一点创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例是从这一简单控制装置设计所要经历的方案设计、方案实现和反思评价这一过程中,列出了一些需要分析、比较的问题作为过程和方法评价的“点”,为教师提供评价的参考,并非都是按照这些条目来做,因为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同一技术学习内容的评价标准和要求是不同的或有所侧重的。

值得注意的是,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并非一般性的过程呈现。技术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两难问题,过程与方法评鄣牧榛昃褪强贾ぱ诖碚饫嗉际跷侍馐彼泶锍龅乃嘉牧槠淼那ㄒ疲榈奶嵘椒ǖ娜诤希椎娜ê猓杓频拇匆猓寄艿耐黄频鹊龋枰淌脱餐蹲健⒓锹己屯诰蛘庑┥凉獾恪?br>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是对学生技术活动的精神层面的分析和评价。

对学生技术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首先,评价要使学生保持对技术的亲近感、新鲜感、持久的兴趣和激情,有激情才可能有创新;第二,评价要让学生懂得技术活动不总是圈定在冷冰冰的技能传授和功能实现的范围,技术世界除物质性以外,更有其精神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面性;第三,评价要树立学生对技术应有的态度和品质,技术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发展的,正如学术意味着争鸣,技术也意味着探索,多一份对技术的执著,就多一份创造的可能。

对技术活动的价值观的评价过程,是引导学生理解技术文化的过程。技术文化是技术的精神家园,学生对“技术是文化”、“技术中的文化”和“技术与文化”等的理解,不是凭借陈述性知识所能表述的,是在具体的技术活动的体验中,在对其技术实践的评价(他评与自评)中逐步生成的。它体现在技术的人性化关照,技术的美学表达,技术的生态意识,技术的伦理意识,技术的批判意识等诸多方面。通用技术课程各模块的内容标准中均体现了对技术文化的关注。

在对技术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可操作性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可以根据评价的内容对其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对难以提出评价指标的内容,则可模糊一些,由评价者依据经验、在一定的资料支持下进行质性描述,避免轻易量化、固化一种不成熟的模式,以防片面的评价而挫伤学生对技术的热情。

例 关于“城市人行天桥的构造设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生活中你是否会有意识地注意观察诸如人行天桥之类的建筑

面对一座人行天桥,你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哪些知识、原理或资料

能否想起给你印象较深的人行天桥是哪一座,它的特点是什么

从物质的角度看,这座天桥满足了什么功能

你是否喜欢与人交流对这座人行天桥的看法

如果有人与你持有不同看法,你如何对待

你认为这座人行天桥还应满足人的什么需要

天桥的上下行道路是否方便行人负重、推车等行动

天桥是否方便人们在特殊天气中的行动

天桥的是否方便特殊人群(幼儿、老人、残疾人等)的行动

你认为这座人行天桥的具有哪些文化特征

天桥是否符合一般人的审美标准

天桥具有哪类建筑风格

天桥是否与周围的建筑保持和谐的格调

天桥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

这座天桥与其他人行天桥不同之处有哪些

如果让你重新设计这座人行天桥

你认为这座天桥的设计缺陷有哪些

你认为人行天桥是否需要装饰

你认为人行天桥是否需要绿化

你对人行天桥的设计构思有什么独到之处

对学生学业评价的目标与通用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构成了立体的目标框架,切忌把它们视为三条不相干的平行线而生硬地套用。学校和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运用评价这一手段,以使其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技术发展的目的。

第五篇: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有效学业评价》

长春市2013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测试

主要参考资料之学科部分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解读》《有效学业评价》习题

出题人:李昱山

1. 以音乐(审美 )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健全的人格)。

2.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 )、(发现)、( 创造 )、(表现)和( 享受音乐美)的全过程。

3.(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4.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5.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6.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智慧。

7.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

8.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制)。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9.音乐教学中提倡学科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10.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中,要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11.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 )和(初步技能),初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12.通过提供(开放式 )和(趣味性 )的音乐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 )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

造性思维 )的探究过程。

13.音乐基础知识中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 )、( 速度 )、(音色)、(节奏)、(旋律 )、(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4.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 (教师)、(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 )。

15.新课程下教材的编写遵守了(教育性)原则、 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 )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16. 音乐课程的总目标。(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美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17. 课程目标中的教学过程方法包括哪些?(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

18. 音乐课程标准内容中是从哪四个领域来进行表述?(领域一:感受与鉴赏,领域二:表现,领域三:创造,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9. 在实施音乐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6、因地制宜实施《标准》。)

20. 音乐课程有哪些评价原则?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评价的方法和方式有: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想结合;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3、自评、互评及他评想结合。)

2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2.《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包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提倡学科综合)、(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23.探讨中小学音乐学科技能训练及评价问题需要关注哪些新课程实施的难点:(音乐教学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如何让音乐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如何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如何有效开发利用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

24.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只有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

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发展)。

25.音乐技能不是仅仅体现为(视唱)、(练耳)、(识谱)等方面,也不只是(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技术层面,更为重要的是把(乐谱)的学习与运用或(歌唱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放在(整体音乐实践)中进行,将其视为(音乐表现)活动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这样才有利于构成(基础音乐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整体体系。

26.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音乐学科技能训练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教材内容和要求)进行(巩固与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再次领悟音乐的(美)。

27.声乐的技能训练应抓住(识谱的技能训练)、(节奏的技能训练)、(音准的技能训练)、(强弱的训练)四个环节,要通过声乐技能训练让学生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陶冶),完善其(人格),提高其(素质)。

28.正确的器乐演奏习惯包括方法的(科学性)、肌体的(协调性)、动作的(稳定性)等等,同时也包括(演奏心理)、(气息控制)、(情绪控制)等。

29.听觉技能训练的主要做法是要改变(现有听觉训练的模式)和加强(音乐聆听训练)。

30.小学音乐学科歌唱技能训练的内容有歌唱的(姿势)、(呼吸方法)、(发声方法)、(吐字咬字方法)训练。

31.歌唱技能训练中应注意重在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注意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精心设计(歌唱实践活动)的技能训练,注重(歌唱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32.中小学音乐学科技能训练的具体策略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外训练)为补充,以(考核测试)过关为杠杆;(全面训练)与(重点训练)相结合;强调(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我训练)的统一和协调,注重(学生主动地自我训练);(常规训练)方法和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33.“感受与鉴赏”领域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听)为主,(讨论)为辅,适当(讲解),(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重视学生(音乐体验),用丰富、有趣的(自组材料)对欣赏作品进行(对比烘托),适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注(师生合作)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科综合)。

34.“表现”领域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四项内容,“表现”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35、课程改革初期“表现”领域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偏离(音乐本体),对(学科综合教学形式)的不适度、不适量的运用,(忽视或强化)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音乐审美对(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不够,(技能训练目标)不明确,(技能训练内容)过杂太乱,(技能训练过程)摆形式主义花架子,过度(依赖)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等问题。

36.“创造”领域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又包含了(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两项内容;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

37.《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

38、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技能训练中取得的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39.《音乐课程标准》中对表现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强调(自然)、(自主)、(自信)和(有表情)地表现,这也是我们实施该领域教学的(行动指南)。

40.能够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运用(音乐术语)进行描述;能够感知(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要地(描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是(音乐情绪和情感)评价的主要内容。

上一篇:护理学基础题库及答案下一篇:褐煤的资源状况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