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上海租界文化视域下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研究

摘要:本论文从上海租界空间及文化的性质和特点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文学创作关系入手,考察了上海租界空间及文化对作家文学实践内在与外在的影响,以上海二三十年代文人实践活动作为参考,力图探讨在上海二三十年代具体的文化历史语境下,作为上海文化活跃建构因素的租界及文化是如何影响文人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审美倾向与美学追求的,又是如何影响文学思潮的产生,都市文学类型的多样以及某些文学类型的叙事症候,以期得出一些与前辈学人略有不同的结论。全文整体分为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及相关的文献综述。首先整理出中外史学家有关上海租界的专门史著作和文献,然后大致爬梳了以前在海派文学框架下,与上海租界相关的都市文化有关的文学实践专著与文献,从中择选出与上海租界及文化有关的著作文献。第二章,专门论述了租界空间与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以及租界空间尤其是租界文化对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审美、文学心理实践机制的影响。上海租界作为殖民空间的表征具有与以往代表中国传统社会空间的华界不同的性质与特征。而这种空间所具有的独特的性质打乱了中国传统社会自身发展的节奏。上海租界空间特有的性质及文化无论对整个社会还是文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论文首先介绍了上海租界的来历以及历史演变过程,归纳出上海租界发展史上几件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事件,接下来阐述了上海租界文化的概念及特征,分别从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维度诠释了租界及租界文化给文学领域带来的影响。上海租界及文化对于上海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发展有着结构性的功能意义,对这一时期文学样貌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借用布迪厄文学场域的理论,把整个上海租界作为文学场域进行考察,把身居租界文学场域中的多种文化类型背景文人共同体当做文学场域中的子域来考察,将影响文学的外部因素和内在形式两个维度有机的结合起来。上个世纪20年代末中国的文化中心实现了南移,租界化的上海毫无质疑地赢得了中国现代文学版图的中心地位。上海租界为文学场域的生成提供了众多客观条件,传统文人在上海租界内实现了向职业作家转型的过程,并且重新建构起新型的文人作家公共交往空间模式。上海租界内出版业的发达也为文人作家实现这种身份的转变提供了经济、物质上的保障。1927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上海汇聚了多种文化背景的文人,在租界文学场域内活动的主要有左翼文人、南迁的自由主义文人和海派文人。通过考察不同文化背景文人的“惯习”,分析出上海租界内各类文人的空间分布与活动规律。各类文人在租界空间的活动规律折射出其对上海租界的文化立场,同时也显示出租界文学场域对各类文人的召唤和调试作用,这其中隐含着各自场域中文人作家特有的文化逻辑。各类文人在租界文学场域中的空间移动,究其实质还是各种权力话语在上海租界中对象征资本的争夺。第三章,这一章选取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是与上海地域文化相关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作品,是指那些既包括上海籍及后到上海原籍江浙一带的作家创作的与上海地域文化有密切关联的作品。上海开埠以来,上海租界空间打破了传统中国社会空间的结构。而现代的都市空间性质和社会结构催生了现代市民阶层。现代市民阶层的诞生必然要有一种与之审美品味相匹配的文学形式。而通俗文学的代表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就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勃发了。上海租界的都市化新型生活为鸳鸯蝴蝶派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新兴的市民阶层为这类通俗小说培育出大量的有消费潜力的读者,市民社会的内部差异而形成的不同审美倾向丰富了原有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类型。鸳鸯蝴蝶派小说作为最早反映上海租界空间的小说对新到上海的移民在都市生活方面起到启蒙的作用。第四章,毋庸置疑,海派文学是与上海租界及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海派文学与上海租界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共生的关系,是以特定的地域文化作为依托的文学现象。因而海派小说对唯美主义症候群式的追求,必然与上海租界及文化有着关联。上海租界的繁华物质环境和成熟的消费主义体系为这种唯美主义追求提供了生发的契机,而租界独特文化所具有的金融商业性和消费性为海派唯美追求提供了合适的精神土壤。租界空间独特的性质也深深地影响了身居上海租界海派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认知方式。应该说海派作家是有意选择唯美主义这种西方舶来文学思潮来表达对租界空间的映射反应的。而这种海派唯美追求在文本中表现为对刹那主义时间观的追求,对无机质女体塑造的推崇和文本中对视觉刻意的追求。海派作家对唯美主义追求不但体现在文学实践上,还把唯美主义的美学理念付之于生活实践之中。而这种唯美生活实践也不知不觉的影响了文本的建构,使服装饰品、化妆品、装饰艺术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意象进入了文本之中。这种审美旨趣的促成与西方唯美主义和上海租界的文化语境有着网状的相互影响。第五章,上海都市文学作为一种具有地域性的文学经验,它的产生机制是依赖上海租界以商业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在此意义上,海派小说一定是属于都市文学的范畴。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范畴内,每每提到都市文学,与之发生刻板联系的一定是海派文学特别是新感觉派一支。左翼小说因其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被排除在都市文学视野之外的,但就其萌发、发展的机制上看,左翼小说产生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语境都不能脱离上海租界提供的成熟的都市空间样本。因此,从这个维度上看,新感觉派小说与左翼小说是同源的问题,同源的“源”是指二者同样都根植于当时上海经济繁荣发展的租界。左翼都市小说与新感觉派的共生性也导致了左翼都市小说诸如叙事主体分裂、革命+恋爱的独特叙事形式的症候群的形成。而作为真正洋场小说的新感觉派,因其努力地与世界文学思潮保持同步,不可避免的带有了世界主义的色彩,在叙事的情感姿态上,也无法避免的带有了“自我东方主义”的姿态。第六章,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租界化的上海以其地理和独特的文化优势,以文学的先锋性、多元性和商业性为特质的都市文学类型成为当之无愧的地域性文学典范。上海的租界文化在上海地域性文化的建构中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租界文化的因子长久以来已经浸润到上海文化的肌理里。因此,租界文化的影响是有关上海都市文学创作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从现代化的进程上看,租界文化确实给文学和作家的现代职业化带来了推动的力量,但是租界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殖民文化也的确给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域文学创作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1949年以后,租界空间彻底的消失,与租界及租界文化有着极强共生性的上海地域性文学传统被中断。然而进入新时期之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经济的再次繁荣激发了作家以上海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内在情绪,从而形成了“上海怀旧”的热潮。在对上海进行追寻和重构的过程中,有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期的上海成为重新建构新型上海重要的文化资源。上海的租界及文化在线性历史进程的耗损中,已经变身成为“后殖民主义”等抽象的学术概念。这个所谓的“后殖民主义”在重构上海的怀旧文学热潮中可以具体而实在地被指认为“租界性”。这种“租界性”以不在场的方式影响着后代作家的叙事内容和言说风格,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新世纪的洋场小说创作。

关键词:上海租界文化及空间;鸳鸯蝴蝶派小说;海派唯美小说;左翼都市小说

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

1.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1.1.2 论文选题的理论依据

1.1.3 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第2章 殖民性与现代性并存的空间表征——租界

2.1 租界权力空间的形成

2.1.1 上海租界的肇启

2.1.2 殖民权力空间的双重影响

2.1.3 租界作为建构要素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影响

2.2 殖民权力空间的意识形态表征——租界文化

2.2.1 租界文化的特质

2.2.2 租界空间及文化对文学外部影响

2.3 租界文化场域与文人的话语实践

2.3.1 租界文学场域的生成

2.3.2 混杂与协商:租界空间与文人身份认同

2.3.3 一种租界文学场域的典型表征——沙龙

2.4 民族主义与殖民意识的纠缠:文人在租界文化场域中的话语差异

2.4.1 罪恶的渊薮与希望重生的并存—左翼文人租界的话语实践

2.4.2 商业活力与市井习气的并存—自由主义文人眼中的租界

2.4.3 沉溺于租界生活的艺术实践者——海派文人眼中的租界

第3章 租界文化与上海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现代性生发

3.1 租界与旧派文学的转型——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滥觞

3.1.1 鸳鸯蝴蝶派作家的来源——旧派文人的现代化转型

3.1.2 报刊媒介、市民社会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的互动

3.2 租界空间与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都市书写

3.2.1 空间转化与都市新移民的都市启蒙

3.2.2 空间转变与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叙事美学

3.3 租界文化与鸳鸯蝴蝶派小说类型化风貌的嬗变

3.3.1 从纯情到世俗的爱——言情小说的世俗化之路

3.3.2 从侠义、公案到十里洋场——侦探小说的中西兼顾之路

3.3.3 都市中的暴力美学——武侠小说的民间正义之路

第4章 租界文化与现代性“美学”转移——海派小说唯美主义追求

4.1 “海派唯美主义”小说的生发论

4.1.1 租界的“物化空间”——海派文学唯美倾向的外在生发机制

4.1.2 租界里的“自我认同危机”——海派文学唯美倾向的内在生发机制

4.2 租界空间与海派小说唯美主义表征

4.2.1 借来的时空与世纪末情调——剎那主义的极致追求

4.2.2 “比尔兹利”的症候群——颓废、色情、无机的女性塑像

4.2.3 消费空间的构建与海派文学的唯美追求——感官美学与欲望叙事.

4.3 租界空间与现代性“美学”的另类实践——海派文人日常生活的唯美化

4.3.1 “老克勒”们的租界唯美生活实践

4.3.2 海派唯美生活实践对小说创作的迁移影响

第5章 租界空间的异质裂变与两种现代性重构:两种形态的都市小说

5.1 租界空间的分裂与书写:从共生到疏离

5.1.1 左翼都市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共生与融合

5.1.2 自我的建构与彼此的疏离

5.2 租界空间的挪用与转换:文学与革命

5.2.1 左翼都市小说的租界叙事症候群

5.2.2 无处安放的欲望——“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的形成

5.3 租界空间的赋值与置换:被“现代”遮蔽的“殖民”

5.3.1 真正的洋场小说——全球资本体系下“世界主义”的新感觉派小说

5.3.2 隐形的殖民意识——“自我东方主义”姿态

第6章 自省与忧思:租界文化对文学的负面辐射

6.1 租界文化对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的潜在规约

6.1.1 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的隐形特征——“租界性”

6.1.2 上海租界与女性关系在文本中的历史演进

6.2 毁灭与再生:“全球化”名义下的殖民经验再生产

6.2.1 90年代上海“怀旧”小说的真实面孔

6.2.2 殖民话语的惯性——“租界性”的衍生

结语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气误操作原因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