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思考

2022-12-04

第一篇: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发挥着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如何上好其下的四门主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老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思考;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2

在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了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主干课有四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四门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上好这四门课,围绕课程教学实际,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抓好一个关键――上好第一堂课很重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在《读通鉴论》中说:“有其始之,则已之也难”,意思是说:凡事开了头,要使他半途而废就很难。

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虽然对教育充满着憧憬和热情,但在角色转换上也曾感到迷茫。按照世界公认的教师成长阶段来看,第一阶段在大学本科期间要有十四周的教学经历。但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学生而言,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没有教育实习的环节和经验。对于师范生而言也很难做到真正有十四周的课堂教学经历,在教学实习中可能扮演的更多的是班主任的角色,而非课堂讲课的教师角色,在研究生阶段又没有相应的教育实习。第二节阶段是入职后的两年职业培训,也就是职业认定阶段。但就我所在的学校,或是其他的一些学校而言,在新教师入职后的两年不上课,进行专门的培训,对于老师们的成长,从长远来看,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存在很大的难度。第三阶段是入职后的三十五至四十年,为自主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可能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硕士或是博士毕业就直接进入到高校工作,他们拥有的是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储备,但缺乏的是教学经历和课堂管理的经验。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在刚步入教师这个行列的最初几年,最重要的就是站稳讲台。

第一堂课讲什么,怎么讲,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都是老师们在课前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对于老师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着本学期后面的课程教学。如果第一堂课老师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会比较配合,老师也能树立起自信,正常发挥,形成良心循环。如果第一堂课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会对老师形成较低的认识,对于年轻的老师们,会打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新教师而言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就十分重要。除了充分的准备,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课前去听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课也非常必要。

二、坚持四个原则

1.树立问题引导意识

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对于每门课、每个章节、每节课都会有主要问题。在讲授一门课时,教师首先要厘清这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课程、章节、一节课的引导。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来说,从目录看,《原理》课由绪论和七章构成。但从内容看,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这三个部分之下又分别有多个内容。在讲解绪论时,就要让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整体把握整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厘清章节和内容的关系:课本的前三章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四、五章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六、七章讲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在后面的课程中,依次讲解不同章节的时候,又在这个大的框架中将知识点补充完整。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大部分:辩证唯物论(含五大观点:物质、运动、时空、意识、实践);唯物辩证法(含四个部分:两个总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思维方式、五对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认识从哪里来?什么是认识?认识的运动的规律?有多少认识是真正的知识?)和唯物史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创造者?)。在不同部分、不同章节的讲解中,还要将这些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展示出来,讲明白。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当整门课程结束的时候,一张完整的知识逻辑图清晰可见。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可让课程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们树立起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意识,避免思路、逻辑混乱,也易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在思政课的四门主干课程中,《原理》课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比其他几门课程要强。如何把枯燥、难懂的理论讲清楚、讲生动,成为摆在思政课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光讲理论,难懂也容易疲惫。

根据马克思的认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要更多的联系实践生活。从实际生活的中案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比如讲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之一:普遍联系,可引用的例子有古文献中的《太子丹献手》、《箕子见微知著》,现实生活中的多米诺骨牌、蝴蝶效应、桑基鱼塘模式等来引导同学们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再比如,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时,可用六个苹果和iphone6的价值作比较:六个苹果价格再涨也不会超过iphone6,而iphone6价格再跌也不会少于六个苹果的价格。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两种常见商品价格与价值的比较中明白: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任何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波动的中心始终是这一商品的价值。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来讲原理,学生会有亲切感,同时也能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理解所学内容。

3.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含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思想政治公共课,除了理论性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班教学。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有老师的教,教学效果不佳。其次,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在不断增加,智能机在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台,如何把“低头族”、“特困族”变成“抬头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引入课堂实践教学的部分,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在《原理》课的授课中,可让学生上讲台讲课,并把成绩计入平时分。具体操作流程分三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将学生以15―20人不等分成一个小组,指定小组长,分配讲课内容,讲课时间为十五分钟左右。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写教案、制作PPT。第二,课堂讲解。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讲解相关问题。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当堂点评。第三,讲课反馈。小组的每位成员根据本次讲课的整个过程,写一段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课堂反响和同学们课后上交的心得反馈,很多同学都认为这样的讲课方式非常好,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在实际中提升了组织、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体会了老师们的辛苦。通过聆听、评价学生讲课,其实也可以促使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4.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知道学生的心理、诉求,才能有的放矢。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担任班主任辅导员一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其所思所想。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作为三本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弱,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不透彻,知识框架结构不完整,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加强基础、重点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厘清不同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应用相关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劣势相对,学生们思想活跃,参与活动积极。在补足劣势的基础上,老师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学生们的优势。是否可以考虑在思政课的讲授中,以辩论、话剧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在一些同学的思想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存在不重视公共课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考试制度。

三、提升两种艺术

1.手段上的艺术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教学手段也在现代化。与过去老师们讲课写板书相比,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用投影,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展示出来。不过,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给老师们增加了教学难度。要制作出合格的、优秀的PPT并不容易,这需要老师们不断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的能力。

2.教育上的艺术

学生有的时候就像一面镜子,学生们的状态,间接的反映了老师的状态。当老师全身心投入教学,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课堂讲解时,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老师若是毫无情感的读课本、理论,学生们则会表现出厌学的态度,甚至会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教学则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

那课堂上饱满的精神和自信从何而来呢?首先,来自老师内心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其次,来自课下广泛的阅读、知识的积累和反复的备课。

与其他专业课下设多门课程相比,思政课的五门课相对少一些。同样几门课在不断循环讲。感觉有了课件,似乎就不用备课,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关注的老师就会发现,思政课有的内容变动小,但有的内容再随着时事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教材变化,需要老师们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其次,就同一个学期,每讲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之后就需要对课件做修改。同时,伴随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对之前的内容多会不满意,也需要再修改。其实每一次修改课件,也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四、用好三种资源

伴随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也进入了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老师们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同时,同学们也能通过相同的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仅仅依靠一本教材讲课似乎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老师们要上好一门课,还需充分利用好三种资源。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果说在信息社会前,老师们的相互学习交流还依赖于出差、考察、培训、竞赛等形式,那在信息社会之下,这种学习借鉴则要容易且便捷得多。就课堂教学而言,老师们可通过网络视频,直接观看到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国内知名大学的慕课、国家级的精品课程等知名学者、专家的课堂讲授。从这些课堂中,不仅能获得一些新的知识,也能借鉴其教学方法。其次,在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时,如何整合利用资源也是高校的教师们需要不断增强的能力。

2.充分利用参考文献

正如之前提到的,仅依一本教材是很难上好一堂课的。老师们在课下需要大量的阅读。首先是本专业的书籍,就上课使用的教材而言,也需要阅读至少三个不同的版本。其次是本专业相关的专著,包含知名学者的著作和论文,掌握其对一些问题的主要看法和观点。最后是养成经常性查阅相关方向论文的习惯,掌握学术前沿。不仅有益于教学,同时对科研也有所启发。

3.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尤其是作青年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多听取经验丰富老师们的课对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不同老师有同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司马迁力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笔者不敢求成一家之言,但希望博采众老师之长,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力图从学习、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所作的一些思考,可能还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既是总结,也是希望,希望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再有一些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晓春.大班小组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南京:文教资料,2015,(1).

[3]杨宏兰、袁丽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武汉: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6).

[4]龚美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石家庄:教改创新,2013,(29).

第二篇: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的思考

摘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新任务,必须深刻理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不断地渗透着对大学生廉洁教育思想的培养。并且探索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廉洁教育高校思政课相结合 途径

一、高校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先让我们看看近年来发生的触目惊心的各类案例。2000年5月29日,四川大学学生宿舍管理办公室主任宁交福因涉嫌贪污住宿费等公款139.5万元,历来被视作一方净土的校园内,怎么会隐藏着这么一条百万巨蠹。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涉嫌博士论文抄袭一事,经该校学术委员会认定成立,决定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索贿案,广东商学院原设备科长黎明芳受贿案,四川省部分高校教材采购中职务犯罪案件,延安大学原校长惠延德插手基建工程,收受了62万元的资金的受贿案如此总总。一方面,近年来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如同笼罩在这片“圣坛”上的阴影,令人心头沉重。这些案件距我们并不遥远,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日前,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提出,高校领导干部要紧抓腐败现象容易滋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把工程建设、财务、招生、领导班子决策等四关。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学子思想困惑,廉政意识、诚信意识淡薄。他们关注并痛恨社会上的腐败之风,同时又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些常见的不正之风、不良习气见怪不怪。不少学生把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当成唯一目标,忽视了对自己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这种背景下.大力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树立大学生敬廉崇清意识,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就显得至关重要。【1】P193现在“廉洁教育”这一议题已经走进更为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让青年学生知廉洁、懂廉洁、要廉洁,不得不说,廉洁教育已经跳出了特定的人群,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廉洁修身的风尚。

对大学生进行廉沽教育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2007 年3 月,教育部专门颁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发【2005】3号,都明确提出推进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廉洁教育,是国际反腐成功经验的借鉴。汇总了当前开展反腐败斗争一些情况和经验的《反腐策略———来自透明国际的报告》(新西兰:杰里米·波普编著)中

P227指出“没有社会大众的支持,反腐败斗争是不会取胜的”[2] 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对青少年

学生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廉洁教育,并各具特色。芬兰公民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小到大都学习法律知识,学习社会学课程,普遍具有法律常识,知法守法。新加坡是努力用教育缔造社会和谐,特别注重防范教育,对公民从青少年起就进行廉政意识的教育,提倡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使廉洁、诚实、公正的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娃娃心中。德国则是依靠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政

治文明,预防腐败。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反腐方面采取的是“三管齐下(法律打击腐败、预防控制腐败、教育绝缘腐败)”预防为主的原则。香港从幼儿园开始抓廉政教育。中小学专门开设廉政课。所以我国内地也应该继承这些有效经验,大力开展在大学生中进行廉洁教育。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可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理论教学,在思想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宜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赋予了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的政治导向功能、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价值指引功能、开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道德塑造功能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行为规范的行为指导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功能,是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1.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把廉政教育与理想、人生

观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

“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思想信念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行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就是要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廉洁观,解决好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活着究竟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第一章第一节就是《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共同理想,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它决定和支配每一个党员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的。在教学中笔者引入案例如从2002年“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郑培民,到2004年“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任长霞以及“燃烧自己照亮大家”的牛玉儒……他们感人至深的事迹,树立起 “廉洁执政”的实际典范。引入廉政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分析和评判各种社会现象,形成廉洁自律的心理品质。宣传校风、学风、考风建设为重点,对学生加强廉洁诚信、公正廉明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廉政文化的力量。

2.要把廉政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结合起来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五章是《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目的着力强调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自律和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比如笔者通过课余组织带领党员学生们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如女子监狱、地主庄园等,进行新旧对比,宣讲廉政文化,培养同学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公共意识、法律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使党员群众思想上受到震撼,精神上受到洗礼,党性上受到锤炼,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

3.要把廉政教育与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

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把廉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把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廉洁教育内容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头脑里面。开展职业道德宣讲,促其恪守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推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对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讲授,在思想中渗透下家庭美德的重要性。从近些年来我们查处的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看,纵容配偶子女在经商办企业中谋取非法利益和生活上腐化堕落甚至嫖娼、保养情妇,是两个突出的表现。这与领导干部家庭美德的丧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讲授的过程中可以正反的案例举例分析,如成克杰案例与毛泽东等领导人始终严格要求他的亲友,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

的例子做一个鲜明的对比。

4.要把廉洁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结合相关法律课程学习中,使大学生明确树立法治观念,明白廉政建设的现实法律规范和作为公民所必须承担的相关责任,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法律监督的严肃性和全面性,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履行支持廉政建设的公民义务。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七章第八章都涉及了法治教育的章节。使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反腐败法律法规,掌握政策要求,提高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带给学生形象生动的普法教育。比如在讲授刑法中,笔者给学生讲解贪污罪和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并以案说法,形象生动地达到廉洁教育中的法制教育。

5.要把廉洁教育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在自已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的说法,即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大下。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胡长情、成克杰作为典型的腐败分于,为的是贪得无厌、骄奢淫侈,他们以权力为工具,追求享乐、谋取私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至国家财产严重损失。假如我们真能挖掘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有对廉政文化建设有所助益的内容,相信中国廉政文化乃至中国新世纪新文化建设将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

6.与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在教授过程中,一方面学习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另一方面,可以了解领导人关于反腐倡廉的做法,给学生以启示。例如毛泽东同志注重反腐败思想教育,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3】P666-667 毛泽东能建立空前绝后的廉洁政府的主要办法是两个:一是治国先治官;二是是以身作则。毛泽东在处理人事关系问题上的廉政思想和作风,例如毛泽东始终严格要求他的亲友,坚决反对亲友们利用他的威望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如处理杨开智的问题。同时,毛泽东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在党建方面,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注重从思想意识方面来剖析腐败现象的根源,因此,他认为,要保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消除党内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在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这些事例都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和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体现。还可以结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容的讲解,分析腐败现象存在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揭露和批判各种不良思潮和社会丑恶现象,帮助大学生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大学生培养成反腐倡廉的后备力量。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课与廉洁教育的相结合将是一种有益、有价值而切可行的探索。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深入地开展下去,必定能够党和国家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产生极其巨大的积极作用和广泛影响!

参考文献

【1】 肖欢,乔学琴.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高想思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J】

文教资料 2009,(1)

【2】 中央纪委宣传教育室.反腐时评[G].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6:.

【3】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8

第三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摘要] 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需从更新观念、科学安排实践的内容及形式、健全其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以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确保“思政课”教学实效。[关键词] 思政课 实践教学 改革

一、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保证其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措施;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必备的专门知识,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应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和缩短其社会化过程,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各院校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及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在尝试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同时,也普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诸如实践教学的模式老套,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组织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还是带学生外出参观、要求学生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后形成调查报告等传统内容,学生参与的程度和积极性均不高,导致实践教学徒有虚名;再如,实践教学过程缺乏制度保障,没有专门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使得实践教学基本处于无章可循、可有可无的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均直接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的实效性。为改变这一状况,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对其加强改革。

二、如何有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为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需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促使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任课教师需真正转变教学理念,充分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

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程,不可能脱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也不可能背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生存。况且“思政课”本身在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比如《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和内心感悟,才能真正把社会的道德规则和法律规范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

但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更多关注对学生政治方向、思想意识和所谓知识点的灌输,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设计各种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和充分体验,唯有如此,所学理论知识才能切实转化为内在素质,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2.科学安排和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出发,结合理论课程的内容综合考虑。

(1)人生观教育主题班会

经过高考的洗礼,同学们走进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这里并非大家梦想的乐园。一方面,相对于本科而言,高职的生源高考分数较低,但同学高考前对自己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因此,相当一部分同学有一种失败感;加之大学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大一新生一时间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同学们抱怨最多的就是郁闷和迷茫。如何帮助大家走出困境,以昂扬的姿态踏上新的征程,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此,笔者尝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思考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即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组织人生观主题班会,教师可做必要的指导,但不做统一要求。主题班会活动效果很好,形式上各班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内容也十分丰富,同学们或引经据典,或探讨突出的社会现象,或讲出自己的生活经历等等。由此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使学生真正思考了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人生的大问题。

(2)“新老生互动”活动

在大一新生面临的所有困惑中,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和学习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问题的准确把握,无疑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为新生授课过程中,笔者在老生中找出若干位优秀学生代表,组织了“新老生互动”活动。

实践表明,学生交流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专业课的学习,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参加社团活动、做学生干部与学习的关系,本专业就业情况等等很多方面。这对于引导和帮助大一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的主要任务具有积极意义。

(3)开辟网络咨询空间

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各类信息的速度快,对社会关注程度高;但另一方面,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往往具有肤浅和片面的特点,有时甚至容易走极端。因此,在课堂之外加强师生交流、纠正其错误认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择了QQ、E—mail等网络交流方式。一方面,QQ和邮件本身是同学普遍感兴趣的事物;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同学可以打消一些面对面交流的顾虑,使得师生交流更充分。这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3.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的运行保障机制

目前实践教学中还缺乏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计划安排,活动的开展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且考核标准不确定,出现了一小部分同学浑水摸鱼的现象,在其他同学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要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需建立相应配套机制对其予以规范。其中重点内容包括: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保证实践教学的基本课时和有序开展;根据学生学科特点和学校业务关系,加强与社会各单位、部门的联系,逐步建设一批相对固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如:在评价内容上,不只是对知识性内容的考核,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考查;在评价方式上,可笔试与答辩相结合,避免单一死板,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小露.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班荣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3]赵华.对加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2009,(2).

第四篇: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思政课考试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现行高校考试模式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无法体现出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产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在实际生活中对他们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考试 改革 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同时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从决定可以看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的应试“人才”。我们的素质教育不能仅仅是增开部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也不能仅仅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改革,而应该是包括考试在内的全面的改革。

1 思政课考试模式现状

1.1 考试方式单一。就我院和周边各兄弟院校考试方式来看思政课考试大多以期末笔试为主。采用笔试方式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都有很多弊端。如果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就会采取考前突击方式通过思政课的考核,如果采用开卷方式那就更好了,连突击背诵都免了,到时拿着书再去抄就可以了,或者直接“百度”。在学生眼里学习思政课不过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至于平时的个人修养如何、公德意识有无、是否学以致用等等似乎都与这门课无关,因为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如何都不会影响他本门课的最后成绩。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来说是极其不适应的,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体现。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成长,不利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评价方式过于刻板,不注重试后分析。在对试卷的评价上,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给参考答案。教师在阅卷时只是对照着答案采点给分,有时为了试卷的保密性,教师甚至连本身的考题是什么都不清楚,因此对学生有创造性的观点不够重视甚至抹杀。计分方式上仍然采用百分制,过分追求精确计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探索和发挥的空间,答题时过分追求标准答案,课本表述。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考试结束虽然也有试卷分析,但都流于形式,教师填写时关注的是成绩的分布情况,学校管理部门审查时关注的是及格率、优秀率。很少关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结果表明的弊端。学生更是考完试就万事大吉,及不及格都已经过去了。不会再去分析。当然大多学校因为期末考完试学生大多在成绩出来前就已离校,除了上网看看自己达没达标外,对试卷已不再关心。学校也一般不会下发试卷要求学生做试卷分析。这种方式不利于对考试的监测和反馈。

1.3 命题缺乏创新、缺乏课程特点。现在大多学校采用建立试题库的方式,提前由代课教师根据分工出好试题,根据标准模式编制试卷。为了照顾试题不超出任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出题者只能按通用教材出题,考试内容侧重对知识点的考查,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实体形式较为死板,一般为单选、多选、简答、论述,而客观题占分较大,主观性试题占分比例较小,试题答案要求统一。

1.4 实践课考核体现不明显。近年来实践课在思政课中可是明显增加,教师也在多方面探索实践课教学模式,但是在成绩评定中实践课却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要么,实践课成绩只是平时成绩的一本分,要么只作为参照,或者实践课在成绩评定时根本不作为参考。这就使得实践课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2 思政课考试模式的思考及探索

2.1 考试模式应该采用多元化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笔试模式,采用笔试、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小组合作调查、讨论,学生互评,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操行评语等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改变学生学思政课只是为了拿学分,平时不上课,考试靠突击的方式,而是将更多的评价转移到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监督上,真正体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通过对课堂参与度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而不是上课只是换个地方打游戏或者睡觉、聊天;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实现对学生思考力和行动力考核的统一,通过学生互评、班干部评价、班主任、任课教师评价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做到知行统一。

2.2 建立学生品德档案跟踪制。对学生思政课的考评不以这门课程结束为限,而应该从大一新生入学时开始建立品德档案到毕业时为止,在毕业前根据大学期间在各方面成绩的记录及毕业实习评价等作出综合评价。克服学生集中突击,随着课程的结束对课程中提出的要求也一应抛之脑后的做法。另外,这种方式也更有利于学生更多的关注自己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平时待人接物、一言一行中都体现出一个大学生该有的素质。

2.3 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免试制度。对于在课堂教学、考勤、作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由教师建议、学生申请,教研室集体讨论决定,或者由学生和教师组成评审团对申请学生进行面试的方式决定免除笔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减少逃课率和作业抄袭、应付等问题。当然对于免试学生的比例学校应有规定可限定在5%~10%之间。

2.4 加分模式。对于在平时思想道德品质表现突出学生,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和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学生,如在正式刊物发表与思政课相关的论文、参加比赛获得名次等都可在最终考评成绩中有一定比例的加分。鼓励学生提高个人品德和修养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探索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合作竞争能力。

3 结束语

对考试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教师、其他教学管理人员都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出发,充分认识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意义,调动教师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改革模式,承认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付出,并对表现突出者给予鼓励。各方形成合力,果断的摈弃过去那种单

一、刻板的考试、考核模式,根据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以及90后大学生敢于、勇于创新的特点,大胆实践新的考试模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艳琼、李晓莉.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试模式思考[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2005(2).

[3]秦建国.对高职院校考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4]潘淳,缪秋菊.对高职高专考试改革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09).

[5]吕健.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开放式考试模式的探索[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12).

[6]史菊红.在高职教育中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作者简介:

史菊红(1976-),女,甘肃陇西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政课教学。

第五篇: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改革的思考

本文剖析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就业指导课在重视程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就业 就业指导课 教学改革

一、前言

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期盼和希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和突出。社会上出现了毕业生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之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毕业生的层次、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等。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有效地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是,作为一门新课程,师资队伍、学科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如何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成为高校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应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的重心还停留在接待用人单位、安排招聘会、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一些简单、基础工作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够重视,很少有高校会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很多学生始终把就业指导课认为是思想政治课、形势教育课。就业指导课堂变成了“自习课”,成为逃课的首选目标,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化不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涉及到多学科的应用型学科,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就业工作实践经验。就业指导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就业政策,同时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加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专业教师配备明显不足。目前,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甚至还有一些是由专业与此完全不相关的教师来担任。部分教师仅仅接受一两次有关培训就开展教学,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业务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因自身水平和知识结构不足,偏重理论指导,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同时,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又直接导致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的缺乏和不专业,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开展。

3.教学内容单

一、教材混乱

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时,部分高校仅限于通过灌输式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信息,缺乏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内容,内容老化,缺乏新意。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统一的教材,有的采用省统编教材,有的采用自选教材,也有的根本没有教材,上课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些文章、统计数据等材料去授课,针对性自编教材的高校几乎没有。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材,致使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材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

4.缺乏个性化就业指导

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心理方面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着种种疑惑和不适,每个人面临的难题和困惑也不尽相同,这时就需要因人施教,将职业生涯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个性化指导,然而当前的高校由于课程安排时间短,师资缺乏,一般是不同专业的上百人在一起上课,授课内容主要是就业技巧指导。这样就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学生各自的需要。

5.缺乏自主创业意识教育

据统计,只有不到38%的学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知识和政策有所了解,绝大多数同学是一点也不了解。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知识教育较少,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选择最新创业知识来丰富自己,也不能充分利用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展相关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或者因老师水平有限,已开展的创业教育也让学生感到收效甚微。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改革措施

1.完善机制,充分认识并发挥高校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

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校的重视程度是关键。因此,高校要真正把就业指导课纳人教学计划,保证就业指导课学时,保障教学条件、教学师资,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增加课程教学经费投入,为提升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不断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要实现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就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3.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展望未来,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思想特点而产生的不同需求和接受程度,分别确立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同时,针对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高校应广泛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毕业生及时就业,树立再创业意识,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起自信心。

4.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大学生由于受家庭条件、个人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就业目标也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就业期望值,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性格及优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测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观念,明确择业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而不懈努力。

5.加强创业教育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采取一系列的活动,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同时要提供大学生创业的知识和政策帮助,帮助同学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意义深远的实用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只有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强化师资力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孙丹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9,(2).

[2]刘国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问题与发展创新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9,(4).

[3]刘顺.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知识经济,2009,(1).

[4]崔铭.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问题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09,(22).

上一篇:高校科研工作个人总结下一篇:工信委轻工业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