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理论论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工商管理理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业绩管理会计是管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的管理学发展历程可看出,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的发展,使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由重视效率(作业工序、成本)和效益(利润、企业增加值)逐步向追求战略绩效转变。

第一篇:工商管理理论论文

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分析

摘 要: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作为西方管理思想史上两大重要理论流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管理的基本问题。从比较的层面看,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实现了研究方法的转换,即经验性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局部性研究转向系统性研究、静态性研究向动态性研究转换;同时,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也实现研究内容的超越,即人性研究的超越、管理原则的超越、组织视阈的超越、决策模式的超越。从比较视阈对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与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比较

从历时的角度来追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作为管理思想源头的古典管理理论和紧随其后的行为科学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基本触及现代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也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清理两大理论流派的内在精神,并探求其内部相关性,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两大理论流派的追忆,而在于为现代管理提供新的视角。鉴于此,从比较的视角探寻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所内蕴的管理精神,并探究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超越,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时期。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的先进与管理的落后成为突出矛盾而存在,一些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一系列管理观点。从理论体系建构上而言,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和厄威克与古利克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经济人”为前提假设,旨在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和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古典管理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存在,也标志着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所确立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日益显示出局限性,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确立和大规模发展两个时期。在确立时期主要包括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在大规模发展时期主要包括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为代表的个体行为理论;库尔特·卢因的团体动力理论和以布莱克与穆顿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此外,行为科学理论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激励理论,主要有“赫兹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波特-劳勒的期望机率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等等。”[1]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社会人”为前提假设,“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和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人的因素对行为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2]其中,特别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对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工作生活质量、组织的激励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行为科学理论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一些不足,凸显了管理的人本色彩。

二、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比较

1.经验性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其一,在古典管理理论之前,管理学正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学者只留下了关于管理只言片语的观点,并没有留下经典的文献,因此,没有大量的文献供其翻阅。其二,无论是泰罗,还是法约尔,他们的管理观点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管理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实验”,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体验”。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应用的是经验归纳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属于经验型研究范畴之内,难以对复杂的管理实践作出全面的解释和预见。行为科学理论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理论建构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理论假设的相关条件,建立理论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然后再通过对结论的检验,由此展开理论分析,从而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而心理学研究在本质上是属于实证研究范畴之内。所以从经验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的转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发展。

2.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其旨趣一般都在管理的客体方面,如工作条件、工作行为等标准化方面,以及对组织结构的科学性探讨等。即使涉及人的问题,也是抽剥人的主体性,将人置于客体地位进行关照和对待,使人只是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手段而存在,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探求人的社会属性和多方面的需求,侧重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组织应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提高人的主体性价值。因此,从客体性研究向主体性研究的转换进一步提升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3.局部性研究转向系统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作业效率和生产环节层面,如泰罗主要探讨作业层次的管理,主要局限于车间的范围之内;法约尔虽然视角高于泰罗,但其主要专注于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研究;韦伯侧重于组织结构的体系设计,都带有明显的局部性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更加系统,开始关注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巴纳德开创了社会系统研究的先河。尽管行为科学理论在系统研究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局部性研究向系统性研究的转换大大地丰富了管理研究的视阈。

4.静态性研究转向动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是一种静态性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层面介入组织管理研究,关注组织的动态因素,属于动态性研究。从静态性研究向动态性研究转换说明了管理研究方法的丰富,视野的开阔。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超越

1.人性研究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的建构是以“经济人”为前提的,认为金钱的刺激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内在动力。诚如泰罗所言:“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3]也就是说,任务与奖金构成了古典管理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古典管理理论看来,工人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激发工人提高效率的手段则是金钱。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明确提出“社会人”的概念,认为人不仅要求物质利益,而且还要求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而存在,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后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都从不同的层面对人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因此,相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人性研究来说,行为科学管理的人性研究更为充分,大大丰富了人性研究的视野。

2.管理原则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主要致力于管理普遍原则的探讨,无论是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还是厄威克与古利克所总结的目标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等级系列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都是从静态组织体系建构上来说的。西蒙曾指出“对几乎每个原则来讲,都能找到一个同样似是而非,并且可接受的矛盾原则。”[4]因此,可称之为“谚语”。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组织理论的原则,如人格尊重的原则、相互利益原则、人性激发原则、人人参与原则、相互支持原则、协调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对于管理而言,这些管理原则的探索有利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3.组织视阈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研究视野完全是封闭的正式组织内部,如泰罗专注于作业现场的管理,法约尔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韦伯从组织的角度来追求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设计。在行为科学理论时期,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而且意识到非正式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巴纳德进一步发挥了非正式组织的理论研究,对非正式组织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因此,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而言,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的组织状态更加开放,而且组织视阈相对完整。

4.决策模式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的决策模式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认为决策者可以认识复杂的环境,能够制定出可供选择的全部备选方案,并能考察出每一可供抉择方案所导致的全部复杂后果,从而做到决策“最优”或者“最佳”。西蒙从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性出发,认为人的理性只是在“给定”环境限度内的理性,是“有限理性”。因此,决策者作出的决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只能是“有限理性”,追求的也不可能是“最优”或者“最佳”决策,而只能是“满意”的决策。相对而言,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更为一种理性、科学的决策模式。

总之,从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比较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从“制度”层面来解读管理,而行为科学理论侧重于从“人本”层面来解读管理。虽然二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分别触及现代管理的两个最为基本的要素,即制度与人。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其核心与目标在于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统一,即制度与人本的统一。因此,从比较视阈对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并寻求二者的整合路径,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与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唯有如此,才能对管理理论形成更加科学与理性的认识,从而发挥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实现其管理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兴山,刘潮.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9:7-8.

[2]唐兴霖.公共行政组织原理:体系与范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36.

[3][美]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57.

[4]彭和平,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29.

作者:沙靖宇

第二篇: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对业绩管理会计理论演进的影响

摘要:业绩管理会计是管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的管理学发展历程可看出,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的发展,使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由重视效率(作业工序、成本)和效益(利润、企业增加值)逐步向追求战略绩效转变。

关键词:业绩管理会计;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责任会计;战略绩效

文献标识码:A

业绩管理会计是管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运用责任会计原理,在分权制组织中为提高经济效益,以责权利相结合的会计核算方式促进各级分权组织目标一致性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业绩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实践及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双重影响。20世纪以来,组织与经营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以基层管理为主到以高层管理为主,由以日常业务性管理为主到以经营战略管理为主,由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以有形资产为重的管理到以无形资产为重的管理,由简单管理到趋向综合管理的过程。这些组织与经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影响着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一、古典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促进了业绩管理会计的萌芽(20世纪初~50年代)

古典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是以追求企业效率为特征的管理会计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古典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以作业考评和计件工资为主的业绩管理会计核算方式。

(一)古典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

古典的组织理论把组织看作一种封闭的系统,认为组织管理的重心在于组织内部,应事先规定好科学的规章制度和原理原则,以此为准绳强化物品和工作的管理来提高组织效率。对组织中的人主要持以“经济人”、“机械人”的观点,即把人看作拥有完全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理性人。认为人为实现自己物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常常选择理性的最合适于自己的行为,职工是在管理者的意志、命令、指挥下忠实且合理地执行份内的工作,为达到期望成果而被动行动。古典的经营管理观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让人们完成某种事情,管理就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所构成的循环流程。西方古典管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在1911年发表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中,讨论和研究如何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分析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动作,制定适当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方法等等。泰罗认为,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其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亨利·法约尔在其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古典学派认为完成任何一件工作都有一个最佳途径,并以此引出一系列管理原则,其优点在于强调正式结构的重要性,为今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其最大的缺点就是过分强调组织的“机械模型”,完全忽略了人的因素。

(二)古典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促进了业绩管理会计的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这一时期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强调把事情做好,核算的重点是每道工序的作业时间和工作任务。通过标准时间和实际时间的比较来测定员工的劳动效率,标准时间作为劳务费和奖励工资的基础,这说明绩效管理会计的雏形已出现在科学管理实践中。这一时期,绩效管理注重的是作业效率,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关系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

二、近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促进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形成(20世纪50~80年代)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不断扩大,随着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业绩管理会计理论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直接促进了责任会计和事业部制组织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

近代的行为学派把组织看作一种封闭的社会性模式,认为组织是社会使命的有机体,近代的管理科学学派把组织看作是开放的理性模式,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要服从总体组织目标。要把人看作能决定自己意志的自律的人、个人人格和组织人格同时并存于一身的人。在物质、生物、社会诸多要素的制约中,人具有自身动机和意愿,能按自己的意愿和志向来选定目标,并为其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在组织的大规模化过程中如果缺乏适当的管理措施,很可能造成双重人格的分裂和对立,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对立紧张关系。近代的经营管理观认为管理就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组织以维持和成长为目标,尽可能实现个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协调统一功能。近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强调分权制组织架构和分权管理,其经典就是职能制组织与事业部制组织理论,从环境——企业组织——人的观点出发重视经营管理中的环境适应与分权制组织中的组织及个人的责权利关系,重视管理的动态过程。在职能制分权组织中,权限的委托关系由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承担;事业部制组织中各事业部是具有较强独立生产或经营能力的组织,事业部长拥有本事业部的新产品开发研究、生产、销售、人、财、物的管理权,有的事业部长甚至还拥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和相当一部分的投资决策权或投资计划建议权,参与企业内部各事业部之间、事业部与总部及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的相关政策制定及实施权。

(二)近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影响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形成

在近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为有效实行组织内部控制,实现个人与组织目标的协调统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制,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70年代,盛行责任会计,20世纪80年代事业部制业绩管理会计得到广泛推广,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由短期利润最大化转向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1.职能制组织的责任会计。在职能制组织中,各职能部门的权限委托关系在责任会计上的反映就是各职能部门被称为成本中心或收人中心,各职能部长成为负有成本责任或收入责任的管理者。直线制或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企业采用以预算管理的绩效管理会计方法,这些企业预算指标严格按照管理可能性原则分解为各职能部门预算责任中心的预算目标,以此作为职能部门绩效考核标准,通过严格按考核标准与实际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测评管理者的绩效,明确各部门管理者权限范围内的收入或成本责任,以此达到预算控制目的,保证企业总体的现金流量和利润预算目标的实现。

2.事业部制组织的业绩管理会计。基于事业部制组织的责权利特征,事业部制管理会计把研究重点放在事业部长的绩效考核,事业部制绩效管理的责任单位为各事业部,各事业部通常是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既对成本负责又对收入和利润负责。投资中心是对投资收益负责的责任中心,事业部制绩效管理会计中,把事业部长定位于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负责人,企业总部管理部门负责总部一般管理费用的支出及各事业部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整合,以此实现企业的总目标。事业部制绩效管理会计中,事业部长要负责的本事业部利润指标的计算方法为,事业部管理可能性利润减去分摊的总部一般管理费及共同费用之后的余额。这样计算的事业部利润考核指标促使各事业部长关心并积极参与公司总体战略及管理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使各事业部的目标与公司总目标保持一致。

在近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业绩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分权制组织管理实践中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企业的业绩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基本形成。业绩管理会计把业绩管理会计的本质定位于责任会计,以管理可能性为基础,结合管理者责任,区分和核算汇总管理会计情报,来促进管理者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相互统一。这一时期的业绩管理会计理论注重探讨在分权制组织中,如何通过建立各级责任中心,明确各责任中心的运营目标和路径,考核和评价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并以其结果进行差量分析和信息反馈来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等。

三、现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影响业绩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加快、竞争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出现新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及超越竞争的新战略管理理论,以此为背景,绩效管理会计理论也向战略绩效的考评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方向发展。

(一)现代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

现代的组织理论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这种组织模式强调组织的生存价值、社会作用和性格特征,强调在诸多经营资源中人是企业组织的中心,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而不仅仅是人力费用支出;强调组织的三要素——沟通、贡献意愿、共同目标;强调企业组织存续和成长的条件为有效性(合理性)、能率(人间性)和道德性(社会性)。现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以战略设定、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流程管理、战略性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展开,出现了战略业务单位(SBU)、网络虚拟组织等新型组织。探讨战略管理中各项管理职能(即设定目的和目标、形成动机、构建组织结构、经营者领导能力)对企业的诸多经营活动(基本经营活动、支援经营活动、部门管理活动等)的作用时,强调企业战略与相关各战略中心型组织的战略沟通与资源匹配,关注企业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成果的关键路径和各战略中心型组织及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与提高。

(二)现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背景下业绩管理会计理论进一步发展

在现代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管理实践中产生了“作业成本计算”、企业发展潜力评估模型、平衡计分卡、绩效棱柱法等绩效管理会计方法,特别是在战略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平衡计分卡系列理论作为战略绩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责任中心为战略业务单位(SBU),即战略中心。实施平衡计分卡最理想的战略业务单位,其活动范围遍及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经营、营销、分销和服务等活动;该业务单位拥有自己的产品和客户、市场和分销渠道、生产设施;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个定义完整的战略。平衡计分卡可帮助公司建立战略管理的基础架构,为组织绩效管理提供战略框架。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分解企业战略、设定各个层面的考核目标和评价指标基准,把公司的战略落实到互为关联、相互支持的绩效责任中心,制定一组关于战略执行结果与过程的绩效管理目标,定期考核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绩效,推动公司的每一战略责任中心乃至小组成员自觉实现战略绩效目标,从而达到战略控制的目的。在财务层面,各战略中心业务单位在开始确定其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层面时,其财务目标和指标必须起双重作用:即它们是确定战略的预期财务业绩,必须成为所有其他平衡计分卡层面的目标和指标的最终目标值。衡量战略的财务主题有收入增长和组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资产利用率等。在客户层面,各战略中心业务单位在开始确定其平衡计分卡的客户层面时,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目标客户和细分市场的特定目标(这些细分市场代表了公司财务目标的收入来源),明确辨别及衡量其价值主张,调整自己核心客户的结果指标(满意度、忠诚度、保持率、获得率、获利率等),并将这些目标传达给整个企业。在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在平衡计分卡中,内部业务流程的目标和指标源自于满足股东和目标客户期望的明晰的战略。内部流程可划分为:运营管理,即生产并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客户管理,即建立并利用客户关系;创新,即开发新产品、服务、流程和关系;法规与社会,即遵章守法,满足社会的期望,建立繁荣的社区。运营流程的改善常常通过节约成本和提高质量带来短期成果。来自客户关系增强的收益,会在最初客户管理流程改善后的6—12月内逐步显现出来。创新流程通常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提高客户收入和经营利润。加强法规与社会流程的益处可能要发生在未来。战略应是平衡的,在四类内部流程中,每类至少有一个战略主题被包含进来,创造持续的股东价值增长。在学习与成长层面,其目标为其他三个层面宏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框架,是前面三个计分卡层面获得卓越成果的驱动因素。如果企业希望达到宏大的长期财务增长目标,就必须对企业的基础框架——员工、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衡量员工的核心指标有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生产率;驱动因素有员工能力、技术基础框架、行动气氛等。平衡计分卡体系中激励员工的因素有把平衡计分卡和绩效管理与浮动薪酬相挂钩;把平衡计分卡与员工的招聘、选拔和保留链接起来;把平衡计分卡与能力发展联系起来。战略的协调一致决定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可分为如下三类:人力资本,即员工技能、才干和知识;信息资本,即数据库、信息系统、网络和技术基础设施;组织资本一文化、领导力、员工协调一致、团队工作和知识管理。当学习与成长层面的三个要素,即人力、信息和组织资本,都与战略协调一致时,企业就有很高的组织准备度。

这一时期管理会计乃至业绩管理会计的主题和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格局,业绩管理会计追求企业的战略绩效,以公司的战略和对目标市场的价值定位为出发点;把战略转化为可衡量的多层目标,这些多层目标互相关联,一个角度的绩效会影响到另一相关角度的绩效。绩效管理会计强调,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逐层落实到下级部门、直至个人;公司及其部门考核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实施公司战略的构思,有利于加强战略内容的控制;有利于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公司的战略目标,有利于企业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成果,提高企业战略绩效。

总之,组织与经营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的发展,使业绩管理会计由重视效率(作业工序、成本)和效益(利润、企业增加值)逐步向追求战略绩效转变。

参考文献:

[1][4][日文]片岡信之.要説経営学[M].東京:文堂,1997:121,128.

[2]孙茂竹等.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6.

[3]黄芳.分权制企业绩效管理可能性基准的内涵变化[J].经济管理,北京:经济管理杂志社,2008,(21-22).

[5]毕意文,孙永玲.平衡计分卡中国战略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3-34.

[6][7]罗伯特,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39,51.

[8]毕意文,孙永玲.平衡计分卡中国战略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41.

(责任编辑:张佳睿)

作者:黄 芳 金 慧

第三篇:辽宁工商人思维体系的理论支点与理论架构

不同的群体总有着不同的经常用语,总有着不同的语言体系。透过这种语言现象,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地发现,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惯常思维,有着不同的思维内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同的社会群体生活在不同的语言域和思维域中。辽宁省工商人的经常用语和惯常思维,勾勒出了支撑其全部思维的理论支点和理论架构,体现了其理论运用的成熟程度和可能进一步升华的空间。

一、问题意识与短板理论

在企业管理中有个著名的“短板理论”: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木桶的长板,而取决于木桶的短板,如果存在短板,水就会从短板处流失,水最多装到短板高度。举凡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及其团队,总有着一种强烈并且敏锐的问题意识,总要刻意去寻找一只木桶上存在的短板,在解决问题中开拓进取,实现新的突破。

早在2003年,辽宁省工商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后,就认真分析了队伍建设和行政执法的现状。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工商系统所面临的行政、经费两大体制障碍和执法与服务、规范与监管、任务要求与队伍素质三大矛盾,确定在全系统组织开展“执法服务环境年”建设活动,实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营造安全消费环境和正行风、树形象”三大工程。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经过体制机构改革和停收“两费”,两大体制性障碍基本得到了破除。但是,执法与服务、规范与监管、任务要求与队伍素质的矛盾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任务要求与队伍素质的矛盾,将是长期制约工商行政管理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他们从基层建设、机关建设、工商文化建设、业务培训、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同的角度,把提高队伍素质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抓紧抓好。

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瓶颈。2005年初,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辽宁省工商局党组确定了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提出了3年上线运行新业务系统的具体工作任务,并把这项工作定位为全系统的一场深刻革命,命名为全系统的“一号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经过筹备、试点、推广三个环节,在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软件上线3年任务两年完成。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加大应用力度、广度,不断深化完善,相继推广应用了集市场准入、日常监管、执法办案为一体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推广应用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流通环节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系统,推广应用了12315系统、广告监测系统、档案电子化系统等,形成了全省统一、规范高效、共享联动的业务工作支撑平台,基本实现了对工商主要业务的全覆盖。

二、换位意识与认识理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人们的一切认识结果都是由其所处的立场与角度决定的。换位思考是努力实现人们的思维客观全面的基本保证。只有实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角色转换,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你才能清楚地知道对方想的是什么。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理论,辽宁省工商局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思路时,总是要求省局机关的干部把自己想象成“市长”,从市长的角度考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想象成工商所的“所长”,从所长的角度考虑上级机关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同样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2003年开始进行“执法服务年”活动中,辽宁省工商局首先向社会各界发出了征求意见信,最终归纳出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407条。在2010年开展的“三深入两服务”促振兴活动中,局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出动,带领7个走访调研组,分赴全省14个市,与各市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座谈。了解各市在全年工作规划中,希望工商部门做什么,希望工商部门怎么样,希望工商部门在地区经济振兴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三、自强意识与优势理论

我是谁,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存在着,必有其他人或团体无法替代的理由,必有其他人或团体无法替代的特殊的职能作用。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体现出应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是小至一个人,大到一个团队必须清醒思考的问题。在辽宁省工商局,恰恰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他们才能不断地提出,“有为才能有位”这样的自强口号。不断提出全面履行职能,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任务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综合监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的触角遍及城乡。特殊的存在理由构成了特殊的优势地位。将这种利用特殊的优势地位所获取的大量的经济信息提供给政府作为决策参考,正是辽宁省工商局近年来所提出的为政府提供“延伸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整体意识与和谐理论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按照和谐有序的要求,理顺整体的内部关系,是实现整体目标的基本保证。

就自身建设而言,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系统,各个方面的建设都不可废弛。近些年来,辽宁省工商局突出强调和谐机关建设,并且卓有成效地开展了队伍、组织机构、信息工程、财务保障体系和执法环境五个方面的建设活动。其中在队伍建设上,就包含了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工商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设、考评体系建设等多项内容。

就力量的组织调配而言,同样需要具有整体协同意识。2008年,辽宁省工商局党组确定了九大课题。十七个分课题,由班子成员分别牵头,成立了九个“打捆攻关小组”,打破处室界限,举全局全力,开展大规模的学习调研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就工作布局而言,把全部工作看作一个总体,合理摆布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准确把握各种概念的性质、大小,合理摆布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才会有清晰的工作思路。经过不断探索,辽宁省工商局党组胸怀全局、善于把总,于2010年初明确提出了“服务、执法、维权、考评”四大体系的建设任务。其中在执法体系中,又提出了完善市场准入、长效监管、快速反应和执法办案四大机制建设的任务,既涵盖了工商行政管理的全部工作,又体现了动态运行的规则与程序。体现了动态的整体和谐。

五、大局意识与系统理论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政府是一个大系统,但仅仅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工商行政管理局是一个大系统,同时又是政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必须按照整个系统的要求发挥作用,大了不行,小了不行,软了不行,硬了不行,该方是方,该圆是圆,该走“日”,不能走“田”,也不能像“小卒”那样走直线。

辽宁省工商系统是一支有着上万人的大队伍,但他们清醒地把自己看作是政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看作是嵌入一部机器中的零部件,他们自身所特有的功能和目标,服从并服务这部机器的总目标。

从2003年开展的“执法服务年活动”至今,他们提

出并始终贯彻“服务”的理念,自觉置身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大局之中,服务政府发展重点。服务民生关注热点,政府满意,群众赞誉。

六、草根意识与民生理论

一个女人推着一车西瓜堵在市场门口出售。工商管理人员了解到,她家的男人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家里的全部重担由她一个女人支撑着。结果,不仅没有对其进行清理,反而热情地帮助她很快把西瓜卖完了。事后,更多的工商干部还自发地组织了捐款,派出代表到她家里走访慰问。这件被中央级媒体报道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辽宁省工商系统。

对于民生事件的深切关注,对于底层群众的悲悯情怀,来自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的亲民形象的影响,来自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来自于人本身善良的天性。面对因为遭受消费欺诈找上门来的亲朋好友,他们总是首先这样拷问自己和同事:这些亲朋好友遇事能找到我们,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呢,他们怎么办?

对于出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机配件的坑农害农行为,对于在食品中掺杂使假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恶劣行为,对于经济邪教式的传销行为,对于损害弱势群体的霸王条款,对于利用垄断地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他们坚决打击,毫不手软。

在2009年新学年开学前夕,“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学生为公交IC卡充值时,被沈阳城市通有限公司告知,原有的公交IC卡不能继续使用,需要退租,退租后重新租用一张新卡。这一退一租,每学生就要多支出18元到24元租金。物价部门文件批复的公交IC卡收费标准是押金,而不是租金。2008年沈阳市每年平均有17.07万的学生需要升学,如果按三分之二的学生办理公交IC卡计算,每年多支付273.12万元。8月6日,辽宁省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通过新闻媒体披露了这起侵害广大学生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省内各主要媒体纷纷登载披露。沈阳市工商局经检分局以涉嫌强制消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沈阳城市通有限公司立案调查。在舆论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管下,沈阳城市通有限公司通过媒体向社会表态,立即停止了违法收费。

在辽宁省工商系统开展的“三深入两服务”活动中,其中一项重要的服务内容就是:服务民生热点。在他们看来,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就是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认真解决底层老百姓的难心事,窝火事,烦恼事。

七、主体意识与人本理论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把人的劳动看作是生产资本中的可变资本,丰富完善了劳动价值理论。广而言之,在有人类参与的一切活动中,作为主体,人总是变数最大的决定性因素。

人本主义理论有着这样的双重含义:首先,人是目的。要关心人,努力满足人们的合理愿望;其次,要在关照人们各种愿望的前提下,把人看作是实践的主体,是把握和运用一切物质条件的能动主体,必须注重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从加强基层建设,到加强机关建设;从注重业余培训,到强化机关文化建设,再到专门制定下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辽宁省工商局在自身队伍建设上,采取了多项措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些努力,既体现了通常的经验做法,又有着可圈可点自身特点。

人是可变的因素,又是最为复杂。最难以琢磨的一种存在。给人一个正确合理的评价,把真正合适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是一个千古难题。伴随着领导干部选拔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辽宁省工商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少数领导决定干部的选拔有任人唯亲的弊端,搞民主测评;民主测评有拉票的弊端,再加入笔试的程序;单纯的笔试仅仅反映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代表综合素质能力,再加上面试的程序;笔试、面试有试题外泄的可能,再次强化党管干部的原则……尽管在不同的探索实验阶段总是留有遗憾,但是这些为着公平公正地把合适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的种种努力和尝试,实实在在体现了局党组的良苦用心,体现了对于人的因素、对于干部选拔工作的高度重视。

八、廉政意识与价值理论

在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物欲横流,金钱与权力至上的社会环境中,清醒的人们不断发出这样的拷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而活着?上升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便有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呼唤。

洁身自好是一个人,一个团体的本能。从一个人的灵魂来说,他希望自己干净、整洁、不生病;从一个团体的灵魂来说,他同样希望这个团体中的各个点位各个部件都能健康正常地运转。对于辽宁省工商局来说,如何保证各种权力,尤其是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权力的正确行使便成了一种必修的功课。他们注重廉政教育,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在执行上级规定的各项制度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完善内外监督机制,加大了行政监察、政务督察的力度:他们认真调查处理来信来访,严厉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他们还在有效预防上下工夫,制定和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实施规划,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廉政风险点和监管风险点防范工作。

作为辽宁省工商局的党组书记和局长。也许李铁民同志一段推心置腹的讲话足以代表这个系统所具有的廉洁行政意识和人生价值理论。在2009年7月3日辽宁省工商局机关新“三定”动员大会上,他脱稿讲了这样一番话,很随意,也很实在。他说:“我在这个位置上,年头已经不短了。我也愿意和大家在一起玩玩扑克。喝点小酒。可这么多年来,我却一直刻意和大家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为什么呢?世人常说,距离产生美,我五十多岁的年纪了,并不在乎自己美不美。庄子说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我之所以要和大家保持一定的距离,就是想不受各种关系的羁绊。放开手脚做点事。我不用去想对谁手短,对谁嘴短;该对谁薄,该对谁厚,欠着谁的人情。这样做,我活得不累,大家活得也不累。你不用核计我这个人喜好什么,更不用费力去打听我家住在哪,过年过节给我送点什么?这些年来,我本人包括我们党组的其他成员,始终是在努力创造那么一个环境,引导大家多琢磨事,而不是把功夫用在琢磨人上。我们所做的,就是让那些想事、干事、不惹事的人有充分施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大致有这样八种意识与理论作为支点,构成了一幅理论架构,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这个局机关乃至整个系统的思维走向和行为选择。这些意识和理论,都是值得肯定的,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一个普通的团体,一类特定的人群,自觉站在理性的阳光之下。在某项具体工作中成功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很难,时时处处成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更难,而带有一种灵性和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非常之难,这应该是我们与辽宁工商人的共勉吧。

作者:周树林

上一篇:小教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项目团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