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讨论式教学”的异化,导致语文课堂的虚浮和低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它原有的意义。那么,“讨论式教学”如何“突出重围”,实现理性的回归呢?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弄清其真正的内涵,由此出发,去反思和构建讨论式教学下语文课的教学方式。

第一篇: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

分组讨论式教学法研究

(1. 杭州师范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2. 杭州佑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8;3. 浙江安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215)

摘要:分组讨论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在“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分组讨论式教学充分发挥作用,应从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课后总结与评价3个环节重点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指导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分组讨论;教学内容;食品营养与卫生

0 引言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属于预防医学领域,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与法规等。它是大多数食品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科学地指导自己和他人的合理饮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生理、生化知识匮乏,医学知识背景薄弱的食品专业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积极性也因此受到很大挫伤。此外,该课程涵盖营养素基础知识、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与控制等众多内容,学时有限,如果全部由教师讲授,进度会非常快,容易导致“填鸭式”教学,效果不好。在“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涉猎知识和信息的途径都非常便捷,教学过程不应是知识的堆积,而应转变为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营养学知识,通过什么渠道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并如何学以致用。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习方法正确,就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分组讨论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分组讨论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在小群体内自己阅读、讨论,学生之间有互动,在小群体内建立互相答疑、互相提问、互教互学的联系,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1-2]。近3年,笔者实践了分组讨论式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发现有以下几个环节需要重视。

1 课堂分组讨论的课前准备

1.1 充分课前预习和准备是课堂讨论的基础,无备讨论,效果不佳

学生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或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学讨论题目的相关知识,并将零散的知识总结归纳,撰写讨论提纲,为上课讨论做准备。这个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拓展知识,同时培养主动获取知识、辨别信息正误的能力[3]。

1.2 设计讨论题目需合理,避免过难、过易、太理论化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仔细斟酌讨论题目,不能随意选题。如“必需氨基酸”“限制氨基酸”等基本概念应重点讲解,不适合设为讨论题目。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蛋白质互补作用”提高必需氨基酸的利用率。因此,在设计讨论题目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更不能为了使用讨论教学法而讨论。在讨论中,要让学生有感而发,在选择讨论题目时要注重其本身的可实施性[4]。

1.3 把握个体差异,避免互相依赖

小组成员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人数不能太多。如10人以上易产生依赖性,懒惰的学生易“浑水摸鱼”,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人数也不宜太少,如2人以下,人均工作量太大,没有多元化的思维,汇报讨论结果时间过长,意见过杂过繁[5]。此外,代表小组汇报的学生应随机选择,不能提前确定或自定,这样可有效避免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总是不积极、不发言。因此,制定分组原则、合理搭配小组成员非常重要,人员不合理的小组要及时进行调整。

2 课堂分组讨论的过程控制

2.1 把握讨论时间,避免拖沓或敷衍了事

在教学中发现,讨论时间的把控很重要。时间过长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容易造成课堂纪律差、意见分散、讨论无果等问题,如有些学生一旦开讲,口若悬河,往往忘记了时间限制。对此,为保证其他小组成员的有效参与,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发言者注意围绕重点,不要离题万里。讨论时间过短,讨论题目还没有展开,学生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发表见解,就草草结束,也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对下次讨论式教学的准备就会流于形式,不愿意深入探究了[6]。

2.2 对讨论过程中随机问题的调控

开展讨论式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学生做好预习、查阅资料等工作,教师更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把控课堂的能力及灵活应对学生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食品化学性污染部分,设计“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食品的危害有哪些”的讨论内容。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有机磷农药的种类、化学性质、施用方法等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有机磷农药中毒机理、诊断和治疗等医学知识,这样才可能很好地解答学生讨论时提出的相关问题。

对于讨论不积极或喜欢“钻牛角尖”的同学,要以引导为主,多启发提示,尽量不占用课堂时间批评或就某些模棱两可的问题纠缠不清。在课后个别交流,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7]。

2.3 鼓励后进生代表小组发言

课堂上讨论问题往往被一些组或个别人所回答,讨论问题时教师尽量先提问回答问题不多的小组或个人,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讨论。每个小组都要形成一个学习团队,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不做学习的“个体户”。教学实践表明,取得较好成绩的小组往往内部比较团结,而且各组员集体荣誉感较强,后进生在小组中进步很快,小组提纲和发言质量高,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享学习资源,学习效果好。

3 课堂分组讨论的总结与评价

3.1 注重总结与评价,避免虎头蛇尾、流于表面

为保证分组讨论式教学的效果,必须制定明确的考评制度。首先,将分组讨论的各小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并将平时成绩设定为期末总评成绩的30%。在分组讨论过程中,要求各小组必须完成一份讨论提綱,教师根据各小组提纲拟定的质量和发言人的表现来评定各小组成绩。提纲成绩和发言成绩有具体的评分标准[7]。汇报评分可以从每个小组中选择1名学生和教师组成评委组,参与评分不仅可以体现评分的公正性,而且可以通过互评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学习。

3.2 求同存异,鼓励创新

大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明确的,但教师与学生向科学探索的旅途中,是不分先后和尊卑的,有些学生引用的材料、获取的信息新颖独特,其观点也不乏深刻之处,教师应当主动吸纳学生的有益见解和创新思维。这样的互动教学才有利于教学相长,才能打破传统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宣讲式”的教学方法[8]。

4 结语

教学的最佳状态应当是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教学的最佳效果应当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致勃勃、在课后念念不忘,并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讨论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互利式教学,对于“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分组讨论式教学对师生共同进步特别有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法。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从教师一方而言,要求教师除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以科学性及实用性的统一来打动和感染学生之外,还必须注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灵活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对学生思想产生长期的影响。

参考文献:

俞丽珍,朱亚辉.“分组讨论式教学法”在涂料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6):99-101.

王慧娟. VB程序设计课程分组讨论式教学方式的研 究[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3):73-74.

李明. 案例分组讨论式教学法在“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教育,2015(15):127.

王翠珍. 分组讨论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4):65-66.

李玉珍. 分组讨论式教学探析[J].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7):299-300.

黄晓兵. 分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应用及优点刍议[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9(3):115-119.

何春元,余维虹. 高等数学大班课实施“分组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大学数学,2010,26(5):15-17.

王俊奇. 体育史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模式研究[J]. 上烧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101-105.

作者:白雪莲 许明峰 石陆娥 张晓勤 惠源 王颖 周婷

第二篇:为“讨论式教学”正本清源

“讨论式教学”的异化,导致语文课堂的虚浮和低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它原有的意义。那么,“讨论式教学”如何“突出重围”,实现理性的回归呢?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弄清其真正的内涵,由此出发,去反思和构建讨论式教学下语文课的教学方式。

A. 概念澄清:讨论应真正体现平等、民主、交流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保罗·弗莱雷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以解放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实施“讨论式教学”。弗莱雷提出教育具有讨论性,教学即讨论的思想。他认为,实施讨论式教学反映了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民主、真实、积极的。在交流中,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这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给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储蓄”法完全不同。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便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交流。教师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并非被否定,而是得以重新建构,成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小威廉姆·E·多尔)。在这种类似伙伴的关系中,只有当教师尊重交往、积极参与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建立富有生成性的讨论关系。

所以,讨论式教学以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为基本前提,体现着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精神,但这种平等与民主具有法定性和规则性,教师更多地扮演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在真理面前的平等。民主,既体现在教学决策上,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问题结论上。

讨论式教学因其民主性和平等性,因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和现实条件,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可能性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当中来,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充分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能把讨论话题展开得更全面更深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拓展得更广更新,把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暴露得更具体细微,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体现面向全体之宗旨。反映在提问回答上,则力求一堂课不重复叫某一学生,而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假使上一堂课漏掉一些人,则必须在下一堂课给找回来,从而在整体过程中保持学生发言的均衡性。

B. 展开形式:提出问题是启发的良好开端

要使讨论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提问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为此,提问也应满足以下一些要求:①要提出能够激起思考的问题;②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③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

提问不等同于讨论。讨论式教学的提问以启发思考为灵魂。提问只是启发的形式,并不是启发的本质。现实教学中有不少问法如“是不是”“是什么”“对不对”“怎么样”等并不带多少启发性,而有些意蕴丰富的事例、典型行为的示范和言简意赅的讲述等也可能具有启发性,所以提问关键在于实质的体现。提问的启发性在于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的价值或水平在于由启发所带来的思维空间包括其向度、宽度、深度等状态如何。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阔越自由,其思维的成果便会越丰硕,智力的价值便会越可观。当然,提问必然受到问题定向和时间等条件限制,不可能一味地扩展时空,但至少要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以放飞他们的思想。

讨论式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最高目的。以往的问答式教学是以接受现成的既定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问题的设计多从如何使学生准确理解、正确回答去考虑,追求唯一的定型的答法和答案,实际上是用问答形式复制课本知识。它当然有合理有效的一面,但不利的一面也是明显的,即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把学生局囿于唯书为是、唯师为尊、唯权威为上的学习氛围里,使他们习惯于适应和继承,不想去超越和创新。讨论式教学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质疑,在求同的基础上去求异,在继承的同时去创新。因此教师要设计出开放性多维性问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提出创见。

讨论式教学主张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保证学习过程的充分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先学后教,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基础和潜力,使教学安排如赞科夫所说“走在学生发展前面”。先思后问,就是让学生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行作出思考,思之不得再向别人发问。先问后讲,就是要求教师先通过问题摸底或问题启发,了解学生的现状与可能,在学生实在解决不了,非要教师讲才行的时候再去讲解。

C. 实践范式:能“深入浅出”,也要能“举一反三”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以“讨论”为学习策略的语文教学范式主要呈现两种形式。

其一是以“讨论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讨论分主题”为线索,以“讨论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构成一种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模式。从操作层面上讲,该模式以“预习与交流——确定讨论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讨论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为基本框架。首先,确定“点”。通过预习和交流,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讨论核心主题”。第二,由点拉线。在“讨论核心主题”之下,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出示“讨论分主题”。第三,由线画面。学生和教师围绕“讨论分主题”,寻找各依托点,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生成相关问题,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同时,各依托点也可以互相批评、借鉴和补充,使单个的依托点成为整合的依托点群。第四,由面及点。学生和教师根据课堂讨论情况,整合各分主题和依托点进行总结和提升,使“讨论核心主题”有一个多方面、多层面的研究内涵。

第二种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表示为: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多元讨论,交流共享——自我讨论,创造生成,即所谓“倾听、言说、质疑、创生”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流程完整而有序,环节分明又不乏灵活性。首先是由教师或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其次,学生采用多种阅读形式倾听文本,根据学习或训练的既定目标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三,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议并界定各个问题的性质、思维程度以及研讨意义等,从而确定他们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或学生独立地感悟学习文本,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与体验,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者是运用个人的丰富体验来理解问题。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的新问题,就要反复循环地产生问题,或合作研讨,或独立感悟文本,再集体交流并讨论问题的解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要总结所获得的语文知识、人文信息和思维方法是如何对解决问题发挥作用的。至此,学生方可算完成了一次对多元的人文思想和灵活的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

这两种语文讨论式教学模式,一改教师问、学生答单向输出模式而为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方式,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存在明显的优势,具有很大的实践操作意义。

然而,讨论式教学模式是把双刃剑,可能促进讨论的进行,也可能束缚讨论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能“深入浅出”,也要能“举一反三”。

在讨论中,我们要注意把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和封闭性同多样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统一起来,尤其在后者上多下功夫。这要求教师:第一,要精心设计面向实际、面向生活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去作发散、逆向、求异、创新的思维;第二,要破除预设性、固定化答案的框框束缚,增强对学生回答反应的敏感性,善于捕捉带有创新因素的回答信息,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要特别注意容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或思路,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气氛。

讨论式教学是师生间、同学间多边互动的合作式教学。这种合作,除了体现为平等对话的精神和相互问答的形式外,还有其他种种方式可利用。比如讨论中的教师讲授、示范和指导等,只要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问题导向创造性解决,就都可以使用。这样既可避免问问答答的单调和乏味,又能从本质上体现教学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实现整体优化和综合效应。

总之,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充分尊重人性、发展人性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愉快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习方式。讨论式教学的探索没有终点,这条道路我们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在实践中肯定会有疑虑、困惑乃至偏差,但只要我们正本清源,回到讨论式教学的本质,就可以解除困惑,走出误区,实现语文讨论式教学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不断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作者:杨国芳

第三篇:“历史课堂主体讨论式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如何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干涩、枯燥的历史内容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一直以来是个难以突破的难题,特别是当历史成绩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的现在。“历史课堂主体讨论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自信与阳光,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本文以《王安石变法》为例加以阐述。

关键词:历史课堂 主体 教学模式 辩论

新课程改革已经渗入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学生为本”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导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培养创造能力,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固定模式,特别是相对沉闷、枯燥的历史学科更是如此。调查显示:历史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排在十几门课程中的倒数第二位。为改变历史教学现状,笔者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及教学对策”的学习与研究,认为“历史课堂主体讨论式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笔者以《王安石变法》为例展示这种教学模式,与各位专家、同行探讨。

“课堂讨论式”教学模式分为四个步骤:1、阅读材料,合作规划,设计问题;2、展开讨论;3、总结升华(教师);4、复习巩固。

教学内容:普通中学《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0章第四节《王安石变法》。

教学目的:

1.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掌握变法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王安石变法》内容,组织材料,商议或撰写脚本,分配角色。

教学时间:三十分钟(本节内容按新课程标准规定用时不足1小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材料,合理规划,设计问题群(体现于准备阶段)

教师出示下面两组题目,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看过、听过、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辩论,看哪组的辩论更精彩。

(一)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作为正方阐述变法的理由)。

(二)官僚、地主反对变法的原因(作为反方提出反对变法的依据)。

全班学生分成三组,抽签决定哪组为正方、反方及主持方。每个小组推选三至六名学生,参与辩论发言,其他学生作为智囊。主持小组作为裁判(宣誓:裁定一定公平、公正、合理,有理、有力、有节。),正、反方小组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强词夺理”,也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的历史“真相”,自由发挥,以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辩论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二、进入角色,展开辩论

这里只记录辩论过程的主要理由,细节从略。

(一)辩论过程

主持小组:辩论开始,先请正方代表发言。

正方:北宋中期由于不断扩充官僚机构和军队,使各级官员达到1700多人,有时三、五人担任同一项职务,官员能力平庸,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达到130万人,每年的军费开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70%—80%之多,再不变法人民将无法承担沉重的赋税压力。

反方:政府官员队伍和军队人数的确增加很多,但是增加国家官员能更加有效地管理各级地方政府,保证地方政令畅通,人民安居乐业;增加军队能保证地方治安,有效抵御外敌入侵,使国家边防出现安定局面。况且我们大宋王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养得起他们。

正方:虽然我们大宋王朝可以称作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绝大多数土地集中在官僚地主手里,广大农民占有的土地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土地占有者并不向政府交税,沉重的负担全部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广大农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变法(方田均税法)可以使国家的每一寸土地都向国家交税,强国富民。

反方:其实农民占有的土地并不少,只是他们不交或者少交税,留下自己使用罢了,农民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国家税收,广大土绅地主是国家的支柱,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绝不会坐视不管,现在国泰民安,远未达到你说的那种程度,你们是在危言耸听。

正方:你们说现在国泰民安吗?为什么我们大宋每年向辽、西夏交纳沉重的“岁币”?辽和西夏还时常骚扰我国的边境?作为每一位大宋子民,理应为国家效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所谓“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作为政府官员和官僚士绅就更应该为国分忧,为民造福,限制土地兼并,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税收,实行“保甲”,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同时增加军费,减少军队开支。

反方:我们大宋王朝每年向辽、西夏交纳“岁币”,部分避免了边境冲突,减少了军队伤亡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作为国家栋梁,各级官员及官僚士绅一定会为国效力。你们说应该变法,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什么农民也反对变法呢?

(二)主持人小组裁决。

主持小组进行讨论,根据双方的表现,宣布正、反方的胜负及理由。

理由:正方所列举事实表明,再不变法,大宋王朝将有亡国危险,从这一点考虑应该进行变法,虽然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这是新事物产生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总体来说是正确的,正方获胜。

反方虽然也列举了一些相反事例,但是不足以成为阻挡变法的充分理由,反方败。

三、总结辩论,内容升华

(一)教师总结辩论。

肯定本次辩论学生的表现,表扬了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口才良好、思维敏锐及综合运用课内外知识的能力,对本节课内容讨论的准确性、透彻性等。

(二)教师讲解重难点,使学生感受升华。

1.官僚地主反对变法的实质:因为变法触动了官僚士绅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2.对王安石的正确评价:首先肯定王安石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但也应该指出其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本质,在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作业不要求书面完成,在课堂上或课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有疑问可向教师询问,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为止。

作业:1.熟悉王安石变法的内容。2.如何评价司马光?(提示: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反对变法。)

参考文献:

[1]张静.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11期,第32-36页.

作者:魏作民 王瑞忠

上一篇:新农村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