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查办方面的问题

2022-08-02

第一篇:案件查办方面的问题

当前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挥好乡镇纪委查办案件的职能,对于促进基层干部廉洁自律、保障群众利益、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正宁县而言,乡镇纪委在查办案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使查办案件的惩前毖后、净化社会风气的治本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查办案件数量偏少。少数乡镇纪委一年能查办1至2件案件,大多数乡镇纪委甚至连续几年存在办案空白。一些乡镇纪委干部不善于挖掘案源,很少深入到掌管人、财、物的部门和其他容易发生问题的村级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并且对群众举报的案件线索不敏感,不善于抓要害,以至于大案查成小案,小案查成“信访结案”,反而认为基层没有问题、无案可查。乡镇纪检监察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甚至有的乡镇纪委已多年不办案,处于“开开会议、订订报纸、填填报表”的状态。2011-2012年,全县10个乡镇纪委中仅有3个乡镇纪委查办案件3起,8个乡镇未查办案件,未办案乡镇纪委占全县乡镇纪委总数的80%。

二是所办案件层次较低。乡镇纪委独立查办的多数是村干部失职渎职、挪用、侵占类的违纪案件,稍为复杂的经济类案件均需县纪委牵头联合调查或全程指导。对同级党政部门、乡镇直单位的普通干部,乡镇纪委虽然也有立案权限,但在实践中很少对以上人员进行立案调查,查办的对象都是村干部或者农村无职党员,难度较低。2011-2012年,乡镇纪委共查经济案件3起,而同期县纪委、检察院查办的乡、村干部经济类案件达17件。

三是案件质量良莠不齐。乡镇纪委查办案件重实体轻程序,不能严格遵守查办案件工作相关规定,常常查审不分、程序颠倒,在案卷中表现为事实表述不清晰,证据材料不齐全,定性不准确,处分档次不恰当,文书格式不规范等现象。乡镇纪委所办案件因程序漏洞、证据不全、定性不准、处理意见不恰当等瑕疵被退回补充调查的约占“协审”案件总数的90%以上,有的案件需反复多次,才能结案。

四是办案效果未能彰显。许多乡镇纪委只满足于个案的快办快结,查而不研、查而不纠、查而不防,案件警示教育效果不明显,案后总结不深入,整改措施跟不上,未能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震慑腐败、纠正错误等治本功能,导致同类问题一再发生,办案工作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乡镇纪委查办案件不力的原因剖析

一是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办案工作难度加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资金流量越来越大,因此成为基层腐败的首要目标。一些腐败分子巧钻监管漏洞,利用一切可乘之机,四处寻求作案同盟,不断更新作案手段,并在犯案之初就预设了问题暴露后的应对之策,使得腐败更具隐蔽性、欺骗性和反调查性,为案件查办带来更大难度的挑战。

二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一些乡镇党政机关领导只注重短期发展成果,忽略长期发展环境,既担心查处干部之后后继无人,又担心问题曝光会“拔出萝卜带出泥”,为当地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极力“护短、遮丑”,对查办案件工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影响了乡镇纪检干部查办案件的积极性。

三是职责意识不强,工作中顾虑重重,存在“缺位”的现象。 少数纪检干部在查办案件工作中害怕得罪熟人,不敢坚持原则,缺乏深挖严查和公正执纪的职责意识。对违法违纪现象不敢抓,不愿管,一定要拖到上级督办后才重视起来。拟定的处分意见明显畸轻,甚至希望用组织处理方式代替党纪政纪处分,削弱了党纪国法的威信。 一是乡镇纪检干部人员流动性较大,干部调整比较快,在有针对性的问题上,许多干部存在怕得罪人的思想。加上乡镇纪检干部受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纪委双重管理,人、财、物属乡镇党委管,业务上受县纪委指导,这种不太合理的管理体制使乡镇纪委书记处于尴尬位臵,以至于开展工作得过且过,只要求两头莫得罪。这种用人体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弊端。一是把关不严。有的地方把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作为安排人员的“跳板”和解决职级待遇的途径。任用纪检监察干部没有从事业的需要出发,从而导致部分干部工作不安心、不认真。二是流转不活。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干部有必要在系统内部进行广泛的交流,以排除在一个地方工作过长带来的不利因素,并有利于干部队伍取长补短,吸收其他单位的工作经验,提高在复杂环境中开展工作的能力。但目前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配备调动决定,县纪委没有主动权,导致系统内部上下左右的流转基本没有。三是出口不畅。近年来,基层纪检监察战线上的领导干部不断得到提拔重用,但力度仍然不大,纪检监察干部提拔使用的出口仍然不畅,严重挫伤了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办案力量薄弱,业务能力不精。乡镇纪委书记因为是班子成员,专职工作之外也要分管许多的其他工作,兼职多、调动多,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难免顾此失彼,甚至出现

“种了别人地,荒了自家田”的现象;兼职纪检干部只有一人,工作任务较多;乡镇纪委虽然选举了2-3名纪委委员,但除了纪委书记外,纪委委员一般由站所干部兼任,平时疏于法纪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基本功不扎实,也很少参加纪检监察工作。办案人员对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信心不足,业务生疏,对违法违纪的新形式和手段把握不住,影响办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是拓宽案源渠道,把握“有案可查”的形势。必须始终把信访举报作为案件线索的主要来源渠道,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工作管理,热心倾听群众呼声,耐心筛选举报材料,不放过每一个可疑的线索。而且要善于在专项检查中发现案源,积极针对群众关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教育经费和收费、社会扶养费征收、惠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等开展检查,深入发掘问题,及时跟踪捕捉线索。

二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有案必查”的共识。明确查办案件工作是纪委的第一要务,树立“经济要抓,纪律要管,有案必查”的正确认识。及时与乡镇党委沟通、协调,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努力为乡镇纪委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打消各种顾虑,支持他们敢查案、能查案。制定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奖惩激励机制,解决好责任制落实情况与评优选先、干部任免相结合的问题。今年,县纪委明确提出消除“办案空白”现象,要求全县10个乡镇纪委至少办1起案件,并实行纪委领导干部包乡指导责任制,在年终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中,对有案不办或办案不力的单位,将扣减分数、取消评先选优资格,并提出整改意见,对乡镇纪委书记和县纪委包乡领导扣除纪检津贴,并向县

纪委常委会做检查;对办案成绩突出的乡镇纪委将及时总结、表扬,对办了大案要案的工作人员会给予奖励,在纪检系统形成了“有案不查是失职,不敢查案不称职”的共识。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查办案件的能力。要重点抓好对乡镇纪委书记的培养、管理和使用,把精通法纪知识、作风过硬、年富力强适合从事纪检工作的同志充实进来,要求乡镇纪委书记理顺本职工作和兼管工作的关系,必须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到案件查办工作重点上来。同时配备好勇于担当的专职(兼职)纪检干事,及时选拔掌握法律、财会、计算机等知识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基层办案一线。同时应在“乡案协审”过程中着重引导乡镇纪委总结经验,研究规律,增强独立办案的能力和信心。今年县纪委深入推行乡镇纪委案件交叉办理制度和跟班学习制度(县纪委抽调乡镇纪委书记参与县纪委案件调查和审理工作,在办案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办理案件),整合查办案件的力量,精选财会、法律、审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进入“办案人才库”;举办了一期基层纪检干部查办案件业务培训班,逐步培养起一支业务过硬、善办大案要案的精锐队伍。

四是注重以案促教,增强“查有实效”的社会影响。需强化执纪办案和廉政宣教的关系,充分利用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增强干部知法守法观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认真做好案后回访座谈,帮助查找问题,堵塞漏洞,降低重复发案率,力争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优化了舆论环境,有力维护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第二篇:查办产品质量类案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转至鸣凤分局 作者:周红林

商品质量监测是法律赋予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监管手段,是工商部门履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基本手段。对不合格商品被监测人的违法经营行为,工商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理,下面就查办产品质量类案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县级工商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商品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适用的法律法规

(一)适用法律法规:《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

(二)监管重点商品:依据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商品质量监测工作的通知鄂工商消〔2010〕31号和宜市工商办〔2010〕10号文件的要求:县级工商局主要负责散装食品的抽检及消费者申诉举报、市场检查发现的具体商品质量送检;工商所主要负责散装食品的快速检测,同时负责省市工商局监测的取样、不合格商品的市场清查及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工作。在抽检品种上要牢牢把握住人民群众大量消费的饮料、奶制品、粮油食品及副食品、肉禽蛋类卤制品、儿童食品、调味及腌制品、酒类食品、节日时令食品、裸装食品等食品以及关系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家用电器、燃气器具、建筑及装饰材料、汽车摩托车等重点商品。结合我局实际,主要监管重点是:九类重点商品、农资(含食用菌原辅材料)、食品。

二、正确区分《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与第五十条的异同

(一)条款原文:

第四十九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注意:对上述条款的理解不是孤立的,还应将该法的第十三条、第三十九条结合起来学习,以期掌握法理涵义及其精髓。

第十三条 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要求的工业产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目前施行的有《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第三十九条规定:“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二)异同点:虽然以上两个条款都是对经营者经营不合格产品违法行为的处罚罚则,有其相同点,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明确区分的,存在明显的不同。

1、相同点:

(1)违法行为的大致分类相同。即针对的均是当事人质量不合格产品经营行为; (2)违法情节严重的处罚相同。即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不同点:

(1)产品标准范围不同。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不合格产品仅指“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第五十条所指的不合格产品还包括产品标明采用的国家推荐性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等,更重要的是包含了“掺杂”、“掺假”和“故意”、“冒充”等成份。

(2)主观要件不同。第四十九条不要求具备主观要件;第五十条规定的“冒充”应当具备主观要件才能构成;

(3)行政处罚幅度不同。第四十九规定可以处罚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第五十条规定可以处罚货值金额50%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该条罚则中“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冒充”是构成该违法行为的主观要件,从产品销售者心理上主观态度的不同,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违法形态。这三种违法形态虽然都是按第五十条处罚,但对违法行为的定性和行政处罚的轻重是大有区别的,要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要点一 销售者“故意”,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理解与处理 “故意”是指自己明明知道所销售的产品不合格,而希望将不合格产品当合格产品销售出去。属于故意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情形。

《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当产品销售者明知道自己销售的产品为不合格产品而故意冒充合格产品销售时,就违反了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法定义务,应当按《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按“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予以定性处罚。

●“故意”、“冒充”是当事人的主观态度,但在办案中要用客观证据予以固定。仅仅是当事人在《询问笔录》中自己承认是“故意”或是“冒充”,那是不够的,特别是办案人员以发《询问通知书》的手段要求当事人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接受询问,所做《询问笔录》中当事人的自认,所产生法律效力是不够的。在《询问笔录》中的自认,当事人一但翻悔就没有“故意冒充”的证据了。更何况在没有掌握其他证据的情况下,当事人是不会主动承认自己是故意将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的。

●证明销售者有“故意”、“冒充”行为的证据一般有下列几种: 第一,产品无合格证,销售者自行制作产品合格证;

第二,销售者虚假宣传所销售的产品获奖或获得名优产品称号; 第三,展示的样品合格,而销售的或者库存中的是不合格产品;

第四,长期经营该产品的经营者所销售的该产品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

第五,被行政机关因质量不合格处罚又销售同类不合格产品的; 第六,被消费者投诉,经鉴定是不合格产品又继续销售该产品的; 第七,提供虚假的、或者篡改的质量检测报告或其他证明材料的;

第八,执法机关立案调查后,销售者转移、隐匿、销毁被查封、扣押的产品的; 第九,其他能够证明有故意行为的证据。

●对这类违法行为处理的表述应当为:“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规定,属于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按照《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决定对当事人作出如下处罚¨¨¨” ●应当注意的是,这类违法行为如果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的,就涉嫌构成了《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应当移送公安机关。 ●要点二销售者“过失”,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行为的理解与处理 产品销售者过失“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是指销售者应当履行《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者应当尽到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因为疏忽大意或者因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未尽到法定义务而导致不合格产品当着合格产品销售。或者过于自信而导致不合格产品当着合格产品销售。这种形式上的过失,较前面所讲的主观故意成份相对较弱,但不排除主观故意,属间接或过失故意,也符合“冒充”的要件。

《产品质量法》第三章第二节对销售者产品质量的责任和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销售者因疏忽大意未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对产品进行检查验收、或者未建立进货验收制度、未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就违反了三十三条规定的销售者的法定义务。因未履行法定义务而导致将不合格产品当着合格产品销售,就属于过失“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这类违法行为处理的表述应当为:“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三条‘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的规定,属于过失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按照《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决定作出如下处罚¨¨¨”

●要点三 销售者以“三无”产品和“运输”、“仓储”等不当导致质量问题商品,冒充合格产品行为的理解与处理

如果销售者销售的产品是“三无”产品,或者该产品不属于执行国家强制标准的,经检验为不合格产品,销售者也违反了该条规定的法定义务,应当按《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处罚。如果属于应当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则应当按《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处理。

《产品质量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由于销售者的疏忽大意,造成应当小心轻放的产品在搬运时动作过大、或者不能倒置的产品被倒置、应当避雨的产品受到雨淋等等,而导致质量受到损害。销售者又过于自信产品不会造成质量问题,未尽到“保持产品质量”的义务,造成不合格产品当着合格产品销售,销售者违反的是该条规定的法定义务。如果销售者明知产品质量受到了损害而当着合格产品销售的,则属于故意的情形。 ●对这类违法行为的表述应当为:“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第三十四条‘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的规定,属于过失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按照《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决定作出如下处罚¨¨¨”

●应当注意的是:违反三十四条规定销售的不合格产品是在流通领域引起的,属工商部门的监管职责。

●要点四销售者不知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行为 的理解与处理 销售者所销售的产品进货渠道正常、产品合格证、其他标示齐全,以销售者的基本常识无法判明产品是否存在内在质量问题,销售者履行了《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自律责任和义务,但经检测所销售的产品仍属于不合格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说销售者没有过错、过失的情形,如果仍然认定销售者是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就缺少了销售者“冒充”这个主观要件,定性就不准确。

认定对这类违法行为的关键在于认清是谁在“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由于销售者没有“冒充”的行为,所销售的产品是有合格证的,或者在商品上标明了产品的执行标准的,因此,不能直接认定为销售者有“冒充”行为。但因群众举报、监管发现等多种因素,予以抽样检验后该产品不合格或者不符合标明的执行标准,则该产品就属于“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商品,是生产者将不合格产品贴上“合格”的标签投放到流通领域的,冒充者是产品的生产者。 “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商品是《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销售者的行为就是销售了“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商品。销售者的违法性质属于“销售了禁止销售的产品”。按照《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销售者销售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这类违法行为的处罚应当表述为: “当事人所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

(三)项:‘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规定,销售了《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的‘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商品,属于销售禁止销售的产品的违法行为。由于当事人能够如实说明进货来源,有证据证明当事人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按照《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五条:‘销售者销售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和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决定对当事人作出如下处罚¨¨¨”。

第五十五条规定是对销售者不知道销售的产品是禁止销售的产品从轻、减轻处罚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产品质量责任实行的是严格责任制,而非过错责任制。也是对销售者举证责任倒置的要求,销售者必须向执法机关证明自己履行了进货验收制度,不知道所销售的产品是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提供进货来源的证据、经办案机关查证属实才符合减轻、从轻的条件。如果当事人不能证明自己不知道或者有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证据材料、转移被查封、扣押的产品等行为的,则属于故意的情形。

●综上,办案机构对上述几种不同类型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取证方向是不同的,应当细心区别。应当按照销售者销售了禁止销售的产品进行定性处罚。

从上述分析也可以找出一个工商机关在对流通领域当事人商品质量违法行为的监管思路,即:由于《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与销售者规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不尽相同,因生产者未尽到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而引起产品质量不合格,但销售者并不知道且无过错时如何定性处理的方法。如:生产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生产者伪造产地、伪造质量标志等,而销售者不知道、无过错时,销售者的违法性质均属于:销售了《产品质量法》四十九条至五十三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按照四十九条至五十三条对应的行为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正确依据检测报告,判定不合格产品属“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产品标准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GB,hy、HY、NY的属四十九条

●产品标准执行国家推荐性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等GBT、 NYT或QB属五十条

●特别应该注意在收到检测报告后,对照检测报告判定的不合格项目,查找所判定依据中是否有适用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国家强制标准,若有则属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产品。

另外应该注意检测报告的判定不合格依据是GB的,但所检测的不合格项目不属国家强制标准,则属“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例如 铝合金建筑型材执行标准是GB5237.1-2008(标准文本下载:http:///),该标准的前言中已经特别说明;本部分第4.3、第4.4.1.1.2条是强制性的,表3中公称壁厚1.50MM的型材壁厚偏差要求和4.5条的拉伸性能要求是强制的,其余内容是推荐性的。如果所检铝合金项目是依据4.

3、第4.4.1.1.2条及表3中公称壁厚和4.5条的拉伸性能来判定的不合格,则属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如果所检铝合金项目不是依据上述条款来判定的,判定结论是不合格,就是一般性的“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同时,我国现行的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推荐性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中也包含有强制性的要求,要根据标准的全文内容来对照所检测的项目,得出不合格产品属“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三篇:查办商标侵权案件常见法律问题解答

湖北省工商局刘孝虎佘振义

3月,全国工商系统开展的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进入总结验收阶段,各地在专项行动中立案查办的一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案件也将依法结案。现整理归纳查办商标侵权案件常见的几个法律问题,供各地学习参考。

一、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二条、《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违法行为主要有下列表现形式:

(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

(二)销售侵犯注册商标权的商品的;

(三)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四)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五)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

(六)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七)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八)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

(九)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域名,并且通过该域名进行相关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十)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二、查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案件一般应当收集哪些定案证据?

答:根据案件类别,除主体资格证明外,对不同的行政相对人收集下列相关证据:

(一)对被侵权人:

1、属被侵权人投诉的,要求其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商标注册证复印件、相同或类似产品使用的注册商标标识和包装、证明被侵权产品销售价格的相关证据等;

2、属他人举报或工商部门检查发现的,应将涉嫌侵权产品包装和标识送达注册商标所有权人,要求其对是否相同或近似进行认定。如果许可他人使用的,应出具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证明文件;没有许可他人使用的,要求其提供上述1所要求提供的材料。

(二)对销售侵权商品的经销商:

1、购货发票及证明进货来源、数量、价格的相关合同、运输单据等材料;

2、销货发票及证明货物去向、数量、价格的相关合同、运输单据等材料;

3、现场提取侵权产品及包装物、标识、标签等材料,并制作现场检查笔录;

4、对库存的侵权商品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或者查封扣押措施;

5、与侵权产品相关的广告宣传证据材料;

6、相关科目的财务记录;

7、询问调查笔录等。

(三)对侵权产品的生产商:首先对其包装车间、成品仓库、原材料仓库实施现场检查。

1、在包装车间调取正在实施侵权行为的影像证据;

2、在产品仓库查清待售的侵权产品数量;

3、在原材料仓库调取侵权标识及包装物,查清未使用的侵权标识及包装物数量;

4、对现场检查的

1、

2、3制作现场检查笔录;

5、对生产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均可根据情况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或者查封扣押措施。其次要求企业提供:

1、商标标识和含商标标识的包装物的印制合同及付款凭证;

2、商标标识和含商标标识的包装物的入库单和领用单具;

3、侵权商品的销售凭证及相关证据;

4、相关科目的财务记录;

5、询问调查笔录。

(四)对商标标识和含商标标识的包装物印制企业:

1、印制合同;

2、委托方提供的商标标识和包装物稿样及其他材料;

3、涉案商标标识和包装物的出库单据;

4、收款凭证及对应的财务记录;

5、实施现场检查的应制作现场检查笔录;

6、对侵权商标标识和包装物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或者查封扣押措施;

7、询问调查笔录等。

三、外观设计专利与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构成相同或者近似,是否影响侵权案件的定性?

答:商标专用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都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当两种权利发生冲突时,应保护他人在先合法权利。

《商标法》第31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专利法》第23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不得与他人在申请日以前已经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上述规定表明其中一种权利的申请和取得都不得损害他人已合法取得的另外一种权利,这种权利既包括商标专用权,也包括外观设计专利权。

国家工商总局在《关于如何处理商标专用权与外观设计专利权冲突问题的批复》(工商标函字[2009]291号)中,对如何处理两种权利冲突作了两点答复:

(一)商标专用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是重要的知识产权,分别受《商标法》和《专利法》的保护。这些权利的取得与行使,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以不正当手段侵害他人的在先权利。

(二)外观设计专利对他人在先商标专用权构成侵害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照《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

规定,及时作出处理。

根据上述规定,如果注册商标与外观设计相同或近似且商标专用权取得在先,外观设计专利权人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外观设计使用在其商品或者包装上,则构成《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第

(一)项所指的“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行为,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

(五)项所指的“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

四、查办商标侵权案件时如何计算“非法经营额”?

答:我们认为,在目前缺乏相应的立法解释和行政解释的情况下,可以参照司法解释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已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实际销售的价格计算;制造、储存、运输和未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标价或者已经查清的侵权产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计算;侵权产品没有标价或者无法查清其实际销售价格的,按照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多次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未经行政处理或者刑事处罚的,非法经营数额、违法所得数额或者销售金额累计计算。

五、“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如何把握?

答:“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是指侵权人不提供或未如实提供可据以查证其非法经营额的信息包括单据、记录、供货人等,执法机关又无法查明其非法经营额的情况。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取证过程中就要向当事人制发《询问通知书》,对当事人提交证据作出具体的要求,当事人不按要求提供相关证据即证明当事人确有不提供或未如实提供证据的行为存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9条规定,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依法应当提供而不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二是要从产品的上位供货商、下位销售商或代理商等外围取得证明其有生产、销售侵权商品的事实及非法经营额的证据,如果仍然无法取得说明从外围也无法了解情况。当事人拒绝提供、工商机关穷尽所有办案手段也无法获知侵权商品的经营额,可以认定为“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

六、当商标侵权行为同时构成侵犯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行为时,如何选择适用法律?

答:当商标侵权行为同时构成侵犯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行为时,要根据具体案情选择适用法律。常见的是侵权人既使用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又使用了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同时违反了《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但当事人实施这两类违法行为的目的和客观后果相同,应认定当事人只实施了生产经营假冒他人商品这一个行为,只是在实施这一行为的过程中同时采取了两种方式,其行为符合想象竞合的违法行为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二是这个行为同时触犯了数个法条。

对于想象竞合的违法行为的处理,可以一并认定、择一重处。在办案实际中,由于商标侵权行为的处罚较重且易于操作,我们倾向于适用《商标法》处理。

七、依法没收的侵权物品如何处理?

答: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三条之规定,除依法应当予以销毁的物品外,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公开拍卖或者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当前有效的相关依据还有财政部《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86)财预字228号)和《湖北省罚没收入管理办法》(89年出台,98年修订),但因上述依据中关于没收物资处理的规定均很抽象,执法实践中对没收物资的处理成为疑难。具体到商标侵权案件,没收的物品多数属于有使用价值(不宜销毁)的侵权商品,在确保安全和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处理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选择处理方式。一般应当公开拍卖,但是公开拍卖的费用与拟拍卖的物品价值相比,不值得的,可以变卖;

2、分离侵权标识。在处理前必须采取剪裁、撕毁、粘贴或者其他手段将侵权商标标识与商品分离,防止侵权商品再次原样流入市场;

3、签署买卖协议。无论是拍卖还是变卖,无论买受人是被侵权人还是其他人,办案机关应当与买受人签署书面协议,载明“没收物品处理”字样,并约定买受人对物品的处理方法;

4、后续监督。买受人按照约定的方法处理物品,办案机关应当派人跟踪监督或者查验处理后的检验结论,防止买受人简单更换商标标识,将侵权商品改头换面为“正品”出售。

第四篇:查办案件工作的情况汇报

卫生系统查办案件工作的情况汇报

尊敬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按照会议安排,我向大家汇报我局纪工委今年以来的案件查办工作情况:

截止10月底,我局自办违纪案件XXXXXXX。通过查办案件,充分发挥了我局纪委纪检监察工作职能,使全系统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加强,行业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案件查办工作概况

(一)、强化纪检监察工作领导,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 我局纪委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坚持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及时调整纪委书记分工,将工作职能转化到纪检监察主业上来,牢固树立“查办案件是本职、不办案件是失职、不会办案是不称职”的理念,切实加强系统办案工作。

众所周知,系统是个比较大的单位,人多事多问题也多,领导重视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关键。县纪委和局党委的重视,是我局查办案件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例如年初县纪委就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确定局纪工委查办案件的具体目标任务,明确了全年的工作方向和责任;加大对派驻纪委书记的培训力度。同时,局党委也一直把纪检监察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在安排部署每项工作的同时都将纪检监察工作贯穿进去,局各项重大决策都必须有纪委参加;在年初就及时召开全县系统纪检工作专题会议,严明纪律,狠刹歪风邪气,使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坚持原则把握重点,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局纪委坚持“服务大局、保护干部、处理公平”和“有案必查、查必有果、查实必究、绝不姑息”的原则,紧紧抓住系统内部涉及违反财经纪律、违反职业道德、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违反效能建设、违反党

风廉政建设等五种违法乱纪行为进行认真初核,对达到立案条件的初核件绝不包庇,立刻立案查处。例如XXXXXXX。

(三)、完善信访监督网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一是成立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领导小组,局下属各单位均要求有专门人员参与。在局网站开通局长信箱,建立起上下畅通,反应敏捷的信访举报系统,对全系统的违法违纪行为做到早知道、早掌握、早处理,发现有案件苗头,及时届入。

二是建立信访接访制度,信访接待实行局领导轮流值班制度。接待人做好登记、转办工作,及时协调处理有关信访工作。

三是及时办理,根据信访件涉及内容,确定具体主办人员和承办人员,组成调查组,明确办结时限和具体责任,确保每一起信访举报都得到及时、真实、有效的调查。截止目前,无论是县纪委转办的信访件还是局纪委自收信访件均已100%办结。

四是及时反馈,对群众实名举报的信访案件,查实后,均及时约请举报人当面详细反馈调查结果、证据材料和处理情况。对群众匿名举报的信访案件,由局调查组根据信访举报内容,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详细公开调查处理结果。例如XXXXXXX。

(四)、坚持依纪依法办案,提高办案的科学水平

局纪委严格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等党政纪法规查办案件,坚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对案情、程序和适用法规政策等方面把握不准的及时向县纪委有关科室请教,力求办实办准。严把初核、立案、调查、取证、笔录及错误事实见面材料等各道关口,多方听取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民主办案、科学办案。

(五)、健全办案协助机制,形成办案的整体合力

局纪委在坚持自主办案的同时,对涉及面广的复杂案件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纪委、信访、审计、计生以及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及

时与各部门沟通相关案件的立案情况和调查处理结果,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优化办案资源,不断提升办案水平。

(六)完善案件预警机制,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

查办案件的目的是对系统党员干部起到更好的警示教育作用,我局纪委坚持对具有代表性、倾向性、苗头性的案件进行“一案双查”。首先立足于惩处,重在查清案件事实,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其次是立足于防范,查清体制、机制上存在的管理漏洞和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做好案例警示教育,局纪委所有案件处理后均在全系统进行通报,切实做到查处一起典型案件,教育一批干部,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在全县系统起取得了良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起到震慑作用。例如XXXXXX案件引以为戒。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通过前期开展的工作,我局在及时受理、妥善解决系统内案件举报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案件举报投诉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致使群众对案件举报的认识程度不高,举报量较少;二是系统内部分党员干部对廉洁自律认识不够,自觉性不强,说明局纪委党风廉政教育培训不够;三是在查处案件上,存在办案质量不高,查处力度不大,立案层次较低;四是行业不正之风案件难以取证、查处难度大,牵涉广泛,查办本系统行风案件至今没有突破。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首先我认为在新的反腐倡廉形势下,要深刻认识到纪检监察干部作为纪律的执行者和监督者,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严于律己,保持自身清正廉洁。要注重业务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履职尽责的本领和能力,进而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改造。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进取心,知难而进、敢抓敢管、勇于担当。“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时不我待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去,是目前我们纪检干部首要做好的工作。

第二,坚持抓早抓小、治病救人。本着对医疗事业负责、对干部职工负责的态度,全面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对违规违纪问题要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对苗头性问题及时约谈、函询,加强诫勉谈话工作,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

第三, 围绕贯彻落实《加强医疗行风建设“九不准”》,重点查处违反“九不准”规定的案件,对违反“九不准”的行为,不管涉及到谁、涉及到什么样的医疗机构,都要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决不迁就。

以上是我局纪委在查办案件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与上级纪委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谋划案件查办工作,以反腐倡廉新成效取信于民。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近年来,河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中央纪委关于加强查办案件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坚决查办案件、惩治腐败的同时,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使查办案件工作不断向教育、制度、监督、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延伸,与加大预防腐败力度紧密结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

一、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功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查办案件的目的不仅是处理人,更重要的是教育人。通过查办案件,既要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又要使案件当事人认识错误、悔过自新,还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做到警钟长鸣。一是坚持把查办案件的过程作为教育案件当事人的过程。在查办案件过程中,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耐心与案件当事人谈话,向他们宣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明确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的危害,帮助违纪者客观分析从思想蜕变走向腐化堕落的思想根源,充分认识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加以改正。在作出处分决定后,定期对受处分人员进行跟踪回访和鼓励教育,使其放下思想包袱,努力在工作实践中改正错误、提高自己,从而达到以案促教的目的。二是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组织违纪人员现身说法、开展讲案件促廉洁大讨论等多种形式,对查办的案件及时进行剖析,以真实、生动的教育内容,在发案单位和所在系统有针对性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反腐倡廉教育更加富有成效,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三是坚持每年召开一次警示教育大会。为了更好地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把“全省县以上各级党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警示教育大会”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省委召开全省警示教育大会,由省长主持,省纪委书记通报典型案件,省委书记作重要讲话,分析发案原因,汲取深刻教训,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各市、县也都参照省委的做法,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警示教育大会,选取本区域内查办的典型案件进行通报,有针对性地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每次警示教育会后,各单位都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开展讨论,结合分析典型案件发生原因,查找思想意识上的不足和工作制度上的薄弱环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2003年以来,全省县以上党委召开警示教育大会800余次,使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二、发挥查办案件的完善制度功能,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依靠制度防治腐败,是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在查办案件过程中,针对案件中暴露出的问题,深入剖析,举一反三,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遏制和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一是从查办案件向整改提高延伸。坚持把查办案件作为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入研究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探索加强防范的途径和办法,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在案件查结后,积极组织协调发案单位及其相关部门召开案件分析会,认真剖析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特别是查找本部门、本单位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督促发案单位建章立制,整改提高。2003年以来,省纪委共向发生过违纪违法案件的单位发出整改建议92条,帮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38项。二是从查办案件向专项治理延伸。对查办的案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发现某一领域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做到查处一起案件、解决一类问题,避免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在查处省国税局干部高瑞玲借帮助联系扶贫资金之机收受贿赂案时,发现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着诸多漏洞。石家庄市对40笔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检查时,发现笔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为此,该决定从2005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专项资金综合治理,紧紧抓住公共服务、公益性建设和涉及“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资金项目,会同审计等部门进行重点治理。2005年至2007年底,全省共清理专项资金1914.6亿元,查处并纠正违规使用资金63.2亿元。在深入开展专项资金综合治理的同时,针对专项资金在拨付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研究对策,完善相关制度,制定出台了《河北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使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更加规范有效,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三是从查办案件向深化改革延伸。通过查办案件,能够真正触及到因体制机制弊端导致腐败问题发生的要害,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改革的要求和建议,加快体制机制向深层次改革的进程,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近年来,针对查办案件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着力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针对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全省已累计取消1352项,取消率达到59.2%;针对财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在省级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制度;针对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办案人员分散、力量薄弱等问题,在全省范围内总结推广了衡水市枣强县在不增加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前提下,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纪工委、监察分局的改革经验,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县级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的意见》,目前已有53个县完成了改革任务,其中石家庄、衡水、秦皇岛市的所有县都已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发挥查办案件的强化监督功能,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通过查办案件,认真分析掌握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查找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加强监督的途径和办法,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使监督的关口前移,努力实现监督制约与权力行使的“无缝对接”,有效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一是全面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2004年,通过对省外贸厅原副厅长李友灿受贿案的剖析发现,李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内,受贿高达4744万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权力暗箱操作,缺乏有效监督。为此,2005年,该省决定在邯郸市政府、省商务厅、省国土资源厅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各市和省直部门共有119个县处级单位开展了试点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制定了《关于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全面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依法对行政权力进行清理审核、编制职权目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并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还把这项工作与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推行机关“通透式”办公、电子政务结合起来,并逐步向公用企事业单位延伸。目前,重点是推行权力运行的动态公开,要求实行动态公开的权力项目不少于本部门权力项目总数的1/3,并逐步实现所有行政权力运行的动态公开。还要求省直部门普遍实行“处务会议纪要”制度,各市重点部门推行“会审会”制度,县(市、区)政府本级实行常务会议“旁听制”,进一步增强了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二是切实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对“一把手”的监督,始终是监督的重点,也是监督的难点。在现行管理体制中,许多地方或单位的“一把手”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监督。从近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涉及“一把手”的案件占相当比重,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切实解决对“一把手”监督不力的问题,对涉及“一把手”的腐败案件进行了深入剖析,从中查找薄弱环节,探索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完善监督制度。邯郸市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形势和特点,于2007年9月出台了《关于市委常委会监督市委书记的办法(试行)》、《关于市委全委会监督市委常委会的办法(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县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监督的办法(试行)》等三个监督办法。《关于市委常委会监督市委书记的办法(试行)》主要包括常委会议题预先沟通制、市委书记最后表态制、重大事项表决制、变更常委会决定审议制、决策过错追究制等制度和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县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监督的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对县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方式和途径,确保县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正确行使权力。三是积极开展省直部门巡视。在查办案件工作实践中,发现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还不到位,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监督力量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经省委批准,在2007年6月至7月,利用两个月时间开展省直部门巡视试点工作,由省委巡视办统一组织协调,从省纪委、省直派驻机构抽调人员组成两个专门巡视组,对省地税局、省水利厅等单位进行了巡视,发现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今年,省委决定扩大巡视范围,年底前完成对30%省直厅局的巡视,进一步强化省直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监督作用。

四、发挥查办案件的优化发展环境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排阻清障,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一是严肃查处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2003年12月,为确保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的贯彻执行,严肃查处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保证政令畅通,省纪委、省监察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纪律规定》。明确界定了各类违反优化发展环境有关规定的行为,对应当承担的责任及所受的处分作出了具体规定。近年来,查处了一大批严重损害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规定》、优化全省发展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不断深化民主评议活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是纪检监察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从2002年开始,在全省执法机关、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单位等50多个部门中广泛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将其作为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有效载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扎扎实实地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民主评议活动确定了“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和谐社会”的主题;改进评议办法,充分体现“群众说好才算好”的评议原则,加大基层单位和群众评议比重;实施动态考核、动态评议和经常性工作考核,每半年组织一次问卷测评;改进评议结果统计和运用办法,将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开,增强整改实效。三是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一些机关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反映十分强烈。通过深入剖析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效能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勤政建设。从2005年开始,在全省乡(镇)以上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开展了以“提速、提质,为人民、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效能建设。重点围绕行政许可事项办理、中央和省惠民政策落实、重要信访事项办理等开展效能监察。开通“河北效能网”,把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部门全部纳入监察视野,对省直55个部门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备案制。建立行政效能监测联系点和投诉中心,开展明察暗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规定,促进了机关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通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机关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在查办案件工作实践中,该省不断完善发挥治本功能的工作措施,推动办案治本工作深入开展。首先,重视宣传教育。在部署查办案件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关于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具体办案人员正确认识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的辩证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克服单纯办案思想,牢固树立“有案不办是失职、办案不治本是未尽职”的工作理念,为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营造了良好氛围。其次,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实行“一案双报告双建议”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实行重大典型案件“双报告双建议”的办法》,明确规定案件调查组在重大典型案件调查结束时,在撰写《案件调查报告》,对被调查对象提出党纪、政纪处理建议的同时,还要撰写《案件剖析报告》,对发案单位提出整改建议。二是在案件检查部门明确专人侧重负责预防腐败方面的工作。省委《关于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力度的工作方案》中规定,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的案件检查部门要明确一到两名同志,相对固定负责预防腐败工作,针对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及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建立健全查办案件回访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实行自办案件回访监督的办法》,在规范办案人员执纪办案行为、保证严格依纪依法办案的同时,也对发案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促进了治本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将发挥治本功能情况纳入查办案件工作考核范围。在考核查办案件工作时,既看案件调查的能力、又看案件剖析的水平,既考核办案的治标情况、又考核办案的治本效果,引导办案人员真正认识到“查清问题、严肃处理、惩治腐败是成绩,剖析原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是更大的成绩”。第三,加强组织协调。治本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必须加强组织协调,才能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召开相关职能部门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定期互通有关情况,深入剖析发案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同时,加强机关内部室处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发挥治本功能这篇大文章,不断提高查办案件的综合效果,努力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安保部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安环部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