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腺疾病调查报告

2023-05-16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乳腺疾病调查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中国乳腺疾病调查报告

乳腺疾病健康知识讲座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常见、多发病之一,尤其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年龄也日趋年轻化, 多见于20~50岁的女性。因此了解乳腺增生病的症状、发病原因与危害,以及如何进行及时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乳腺增生病:

一组数字:

2008年—2010年:(三年) 可疑乳腺癌病人:42人

确诊病人:29人

其中炎性症状:8人,确诊:5人,非哺乳期乳腺炎:3人 肿块最小:1ⅹ1㎝,肿块最大:9ⅹ9 ㎝ 副乳癌变:1人

术后乳腺囊性增生:2人

年龄:最大77岁,最小20岁

一.乳腺增生病的症状 乳房疼痛+肿块

1.乳房疼痛:胀痛或刺痛,多为两侧,左侧尤甚,可及腋下、肩背。情郁左甚,劳累右甚。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情郁加重,情畅减轻。

2.乳房肿块:多发于双侧,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肿块形状有片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肿块质地软、硬或韧,经前大而硬,经后小而软。

3.乳头溢液:少数可见。

4.月经失调:月经前后不定期,量少色暗兼有血块。 二.乳腺增生病的病因 1.主要因素 (1)精神因素

情志不畅:夫妻关系 母子关系

婆媳关系

生意竞争

学习紧张

工作压力

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肝郁脾虚,血瘀痰凝,蕴于乳房,结聚成块而形成乳腺增生病。乳房属胃,脾胃互为表里, 肝气行于左。

2.诱发因素

劳累:上肢劳力过度。

饮食:恣食生冷、辛辣之品。 衣着:佩戴过紧的胸罩。

其他:不生育,不哺乳,性生活不和谐。 三.乳腺增生病的检查(三只手) 1.自我检查(第一只手) 时间:(三个一) 每月一次。

经后一周(绝经前妇女)。

每月的第一天(绝经后妇女)。 方法:一看二摸三挤

看——面对镜子,双手叉腰,观察乳房的任何改变。 (1)外观:大小是否对称,有无异常突起;

(2)皮肤:有无橘皮样和酒窝状改变; (3)乳头:乳头是否内陷、回缩或抬高。

面对镜子手叉腰,凹凸酒窝及大小。 摸——

(1)站立:用一手上提至头部后侧,用另一手检查乳房,手指并拢,平放于乳房上,依次顺时轻柔地触摸及腋下,左右交替检查。

一手抱头一手查,顺时旋转至腋下。

(2)平躺:平躺下来,右肩下放一个枕头,将右手弯曲至头下,同“站立”的方法,检查右边乳房。

仰面平躺肩下枕,一手弯曲至头下。

挤——用手指轻挤乳头,观察有无液体自乳头溢出。如果有乳头溢液,看是否流出血性液体或褐色、暗红色、淡黄色液体。

手指轻轻挤乳头,观察有无液体出。

特别提示:如果出现经常性乳房疼痛,有肿块、有异常分泌物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做专业检查。

2.专业检查

(1)医生的手(第二只手) (2)科技检查(第三只手)

乳腺B超:判断肿块性质和位置,但它对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肿块识别能力较差。 钼靶检查:检查一些手摸不出来的细小肿瘤萌芽。对乳腺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损伤,对35岁以下妇女进行乳腺疾病普查时不应常规应用。

乳腺专用磁共振:更精准。可发现0. 3cm左右的病变,能检查出用手摸不出来的细小肿瘤萌芽,同时能判断良恶性,使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灭癌于最初始阶段。价值1880元。

3.具体方法

(1)35岁以下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彩超检查。

(2)35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彩超+钼靶X线检查。

(3)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或绝经年龄大于55岁、第一胎生育年龄大于35岁或未生育、产后未哺乳、有较长时间的乳腺增生者等,建议在定期行乳腺X线检查的同时,可选择乳腺专用磁共振进行定期检查。

青春期女性就不太适合钼靶检查,因为这种检查对腺体有害,会影响发育。

(4)乳房较大而且乳腺腺体丰富致密的年轻女性,首选乳腺专用磁共振进行乳房定期检查。

四.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乳腺增生病治疗五步曲 1.药物治疗:规范治疗

2.调节情绪: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不以情绪为准则,以行动为准则。 平心静气转注意,适度宣泄宽容人。 (1)平心静气:低声慢语挺胸

(2)转移注意:离开舌绕三圈 (3)适度宣泄:知己倾诉 (4)陶冶性情:宽容理解

(5)认知改变: A-B-C理论。

(6)知足常乐: 3.衣食住行:

(1)衣:舒适不是美观,保护不是限制。

乳罩的作用:支托,减少震动,保证血液循环,防止乳房下垂。 乳罩的选戴:内衣舒适圈要免,质的棉软睡时展。

(2)食:饮食清淡忌海鲜,少吃辛辣油炸甜,多吃果蔬黑黄豆,核桃蘑菇木耳安。 (3)住:生活规律不耗竭,两性生活要和谐。

(4)行:上肢活动:上肢活动要舒展,如伸懒腰宜缓慢。百草萌芽,风摆柳丝。

蓖梳梳理:以乳头为中心。

4.善后调理:巩固为要。

5.春季复诊:春季生发,病亦复发。

规范治疗须切记,一年两次春为要,药物情绪同时调,饮食梳理配合好。 五.乳腺增生病的复发

季节:春主生发,百草发芽,百病复发。 情绪:情绪波动,左侧痛甚。 劳累:过度劳累,右侧痛甚。 饮食:过食生冷、辛辣。 六.乳腺增生病的预防 1.保持情绪稳定。

2.少吃用雌激素喂养的鸡、鸭、牛肉。少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的美容用品。 3.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性生活和谐。

4.佩戴全棉乳罩。

5.自我检查和定期复查。

七.乳腺癌的预防

1.保持心情愉快:怒伤肝,肝气郁滞,百病生矣。中医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因此,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畅,则病难近身。

2.远离人造纤维:内衣尽量选用天然的,纯棉材质的内衣。 3.定期乳腺检查:乳腺癌早期肿块较小,不容易扪到。

4.保持正常体重:减少高脂肪、高热量尤其是油炸食品的摄入。 5.避免饮酒抽烟:尤其是二手烟。

6.坚持母乳喂养:从未哺乳易致乳房积乳,不通则痛。 八.乳腺增生病的误区

误区1:肿块不痛不痒,不挡吃不挡喝,不用管。 误区2:再生一个孩子或绝经后自然就好了。

误区3:治疗后乳房不痛就是病好了,不用再治了。

误区4:乳腺增生病只有女性才得,男性不会得这种病。 误区5:把治愈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药物。 误区6:乳腺增生病一定会变为乳腺癌。 误区7:乳房偏小就不会得乳腺增生病。

最后,衷心的希望各位女性朋友们,关注你们的健康,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女人。

第二篇: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讲稿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一、慢性子宫颈炎

(一)病因:多由细菌感染所致

(二)病理变化:子宫颈粘膜充血水肿,间质内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宫颈腺上皮可伴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

1.子宫颈糜烂:鳞状上皮坏死脱落→表浅缺损(真性糜烂) →柱状上皮覆盖(假性糜烂) →鳞化(愈复)

2. 子宫颈腺体囊肿(Nabothian cyst):粘液储留,腺体扩张呈囊状。 3. 子宫颈息肉:粘膜上皮、腺体、 间质增生→→息肉状

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指子宫颈鳞状上皮增生,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Ⅰ级(轻度):增生的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的下1/3 Ⅱ级 (中度):增生的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层的下1/3-2/3 Ⅲ级(重度):增生的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全层的 2/3以上,但未累及上皮全层。

子宫颈原位癌:指异型增生的细胞累及宫颈粘膜上皮全层,但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

子宫颈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 子宫颈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

宫颈原位癌 宫颈原位癌

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统称为子宫颈上皮内肿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可分为: CIN-Ⅰ级——轻度非典型增生 CIN-Ⅱ级——中度非典型增生

CIN-Ⅲ级——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三、子宫颈癌(cervical carcinoma) 子宫颈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1-2位。 通过普查(脱落细胞学检查),可早期发现子宫颈癌,生存率治愈率↑ ,多见于40-60岁,平均年龄54岁。

(一)病因:相关因素:

① 早婚、多产,宫颈裂伤,局部卫生不良。

流行病学调查:性生活过早、紊乱是宫颈癌主要原因。

② HPV病毒感染:高危型(HPV

16、

18、

31、33)

(二)病理变化

1.肉眼所见

② 外生菜花型:主要向外增殖,呈乳头状或菜花状,表面浅表溃疡。 ③ 内生浸润型:主要向深部浸润,切面见子宫颈前后唇增厚变硬,表面常较光滑,易漏诊。

④ 溃疡型:向内浸润生长,表面坏死脱落→火山口状溃疡 ① 糜烂型:子宫颈部的粘膜潮红,颗粒状,质脆,易出血。

外生菜花型 内生浸润型

溃疡型 2.镜下

1)鳞状细胞癌:约占90%,来源于移行带或宫颈内膜化生的鳞状上皮。 鳞化→→上皮非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浸润癌

① 早期浸润癌或微小浸润癌: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内浸润,深度<基底膜下5mm。肉眼见不到肿物,镜下可见间质内小巢状 或条索状癌巢。 ② 浸润癌:癌组织向间质浸润深度>基底膜下5mm。按分化程度:

高分化约占20%;

中分化约占60%;

低分化约占20%。

早期浸润癌 浸润癌

2)腺癌:约占10%,发病年龄较鳞癌高,平均56岁。多数来源于鳞柱移行带,少数来自宫颈管粘膜的柱状上皮,腺上皮及上皮下的储备细胞。放化疗不敏感,预后较差。分: 高分化(似正常宫颈腺体) 中分化(最多见,腺管样结构) 低分化(无腺体结构,实体癌巢)

(三)扩散及转移

1. 直接蔓延:子宫体、阴道、宫旁及宫壁组织、膀胱、直肠。

2. 淋巴道转移:最多见 宫旁LN→闭孔LN→髂外LN→腹股沟、骶 前LN→锁骨上LN 3. 血道转移: 晚期发生肺、骨、肝转移。

(四)临床病理联系

症状: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接触性出血,下腹部、腰骶部疼痛。

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

一、子宫内膜增生症(endometrial hyperplasia) 指内、外源性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 临床表现为功血。 病理变化

1、单纯性增生:轻度或囊性增生:腺体增生,数目增多,可扩张呈小囊状,上皮细胞排列呈单层或假复层。1%→ 子宫内膜腺癌。

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

2. 复杂性增生:腺瘤型增生:3%→ 子宫内膜腺癌。

3. 非典型性增生:腺瘤型增生伴异型性(轻、中、重),1/3→→腺癌。

二、子宫体癌(endomertrial adenocarcinoma)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又称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50岁以上绝经期、绝经期后,近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病理变化

1、肉眼:

弥漫型:表现为子宫内膜弥漫增厚,粗糙不平,形成乳头或菜花状,出血坏死及溃疡。

局限型多位于宫底或宫角,呈息肉或乳头状。

子宫内膜癌(弥漫型) 子宫内膜癌(局限型)

2、镜下:

腺癌 :高分化多,中、低分化少数。 腺棘皮癌:腺癌伴鳞化 腺鳞癌:腺癌+鳞癌

扩散:

直接蔓延:宫角、附件、腹膜大网膜。

淋巴道转移:腹主动脉旁、腹股沟LN。

血道转移: 肺、肝、骨

第三节 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

包括: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共同特点:滋养层异常,HCG比正常妊娠高。

一、葡萄胎

又称水泡状胎块(hydatidiform mole) 发生于妊娠期胎盘绒毛的良性病变, 绒毛水肿呈水泡状 。可发生于育龄期的任何年龄。

1)病因及发病机制

90%完全性葡萄胎为46XX,23X+空卵→ 自我复制→46XX 10%完全性葡萄胎为46XY,两个精子(23X、23Y)+空卵→46XY 部分性葡萄胎大多数为69XXX,69XXY,极少数92XXXY,正常卵细胞(23X)+没分裂的双倍体精子(46XY)或两个单倍体精子(23X或23Y)

2)病变

MAC:绒毛肿大,半透明囊泡状,细蒂相连,状似葡萄——葡萄胎; 完全性葡萄胎:所有绒毛呈葡萄状。

不完全性或部分葡萄胎:部分绒毛呈葡萄状,部分正常绒毛,伴或不伴有胎儿或其附属器官者。

MIC:

① 绒毛间质高度水肿

② 绒毛间质内的血管消失或明显减少 ③ 绒毛表面滋养层细胞增生

水泡状胎块 葡萄胎

3)临床病理联系:

(妊娠4-5个月时出现症状)子宫迅速增大,与妊娠月份不符,无胎心、胎 动。血、尿中HCG↑。不规则子宫出血。彻底凊宫→痊愈。10%→侵蚀性葡萄胎 ,2.5%→绒癌。

二、侵蚀性葡萄胎(invasive mole)

介于葡萄胎和绒毛膜癌之间的交界性肿瘤 临床病理特点:

① 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可向宫外侵袭阴道壁,转移至肺、脑等。 ② 滋养层细胞增生及异型性显著,出血、坏死(水泡状绒毛或坏 死绒毛)明显。

③ 葡萄胎刮宫后数周至数月子宫仍增大, 血、尿HCG持续阳性, 阴道持续或不规则流血。

④ 大多侵蚀性葡萄胎对化疗敏感,预后良好。

三.绒毛膜癌( chorio carcinoma) 绒毛滋养层细胞发生的高度恶性肿瘤,简称绒癌。发生率1/10000,大多数与妊娠有关: 50%葡萄胎后;25%自然流产;20%发生于正常分娩后;5%早产、异位妊娠后;多见于30岁左右女性。

病变特点:

① 瘤组织由异常增生的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细胞组成,排列成实性巢状或条索状,不形成绒毛或水泡状。

② 瘤组织自身无间质血管,靠侵袭宿主血管获取营养,故瘤组织有明显出血坏死。

绒癌易侵袭血管,极易经血道转移,最常见肺和阴道壁。化疗敏感,死亡率<20%。少数病例原发灶切除后,转移灶可自行消退

第四节 卵巢肿瘤

一、卵巢上皮性肿瘤:占所有卵巢肿瘤的90%。

可分良性、交界性和恶性。 根据上皮的类型不同可分为: 浆液性、粘液性和子宫内膜样肿瘤

(一)浆液性肿瘤

是卵巢最常见的肿瘤。可分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浆液性囊腺癌

MAC:肿瘤由单个或多个纤维分隔的囊腔组成,内含清亮液体。

良性者:囊内壁光滑,一般无乳头形成

交界性者:囊内壁可见较多乳头形成

恶性者:常为囊实性,囊内壁有大量乳头形成 MIC:

良性者:囊壁被覆单层立方或低柱状上皮,有纤毛,可伴有乳头形成,但乳头较宽,细胞无异型性。

交界性者:上皮细胞层数增多,细胞有一定异型性,但无间质浸润。

恶性者:上皮细胞层数明显增多,并伴有间质浸润,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乳头分支多而复杂

浆液性囊腺癌

(二)粘液性肿瘤:较少见,多为良性和交界性,少数为恶性

MAC:多房性囊性肿块,表面光滑,囊内充满胶冻状的粘液

恶性者:伴有较多乳头形成和实性区域,或伴出血、坏死及包膜浸润 MIC:

良性者:囊壁被覆单层高柱状上皮,胞浆内充满粘液。 交界性者:囊壁有较多乳头形成,上皮细胞层次增多,但不超过3层,有轻度异型,但无间质和包膜浸润

恶性者:囊壁内乳头形成增多,上皮细胞异型性明显,形成复杂的腺体和乳头状结构,并伴有间质或包膜浸润

二、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畸胎瘤 :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肿瘤,具有向体细胞分化的潜能,多含有两个或三个胚层的组织成分。

1、成熟畸胎瘤

肿瘤呈囊性或囊实性,囊内充满皮脂样物质,囊内壁可附有毛发、牙齿等。 MIC:肿瘤由三个胚层的各种成熟组织构成。 特殊类型:皮样囊肿、卵巢甲状腺肿 多发生于青年女性,极少数可发生恶变。

2、未成熟畸胎瘤:

MAC:呈实体分叶状,含多个小囊腔。

MIC:在与成熟性畸胎瘤相似的组织结构背景上,可见未成熟的神经组织组成的原始神经管和菊形团,也可见未成熟骨和软骨组织。

第五节 乳腺疾病

乳腺的正常结构 乳腺导管模试图

乳腺小叶结构 哺乳期乳腺

一、乳腺增生性病变

(一)乳腺纤维囊性变 (fibrocystic changes of the breast)

最常见,多见于25-45岁,几乎50%以上成年妇女患此病。 与卵巢内分泌失调有关(孕激素↓ 雌激素↑↑)

病理变化: 1)非增生性纤维囊性变

① 肉眼:双侧多灶小结节,界限不清,囊内含半透明液体,外观蓝色,又称“蓝顶囊肿”。

② 镜下:囊肿 — 被覆扁平上皮,亦可柱状或立方,间质纤维组织↑。 2)增生性纤维囊性变:

囊肿伴间质纤维组织和末稍导管及腺泡上皮增生 ,分为:

①轻度增生,

②旺炽性增生, 癌变危险↑1.5-2倍;

③非典型性增生,癌变危险↑5倍;

④原位癌, 浸润危险↑10倍。

(二)硬化性腺病(sclerosing adenosis)

是增生性纤维囊性变的少见类型。

特点: 小叶末梢导管上皮、肌上皮、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致终末导管腺泡数目增多,小叶体积增大,轮廓尚存。纤维组织增生,腺泡受压扭曲,病灶周围腺泡扩张。

二、乳腺纤维腺瘤(fibroa denoma of the breast)

乳腺最常见良性肿瘤, 20-30岁多发。

大体:圆形或卵圆形结节、界清,切面灰白色,质韧。

镜下:纤维间质和腺体增生,腺体受挤压呈裂隙状,间质疏松。

乳腺纤维腺瘤

三、乳腺癌(carcinoma of the breast)

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多见于40-60岁,好发于外上象限。多起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自小叶终末导管。

1.病理变化

(1)非浸润性癌 1)导管内原位癌

发生部位:乳腺小叶终末导管

特点: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

① 粉刺癌(come do carcinoma):导管内癌变中心处坏死、钙化,挤压时溢出,状如皮肤粉刺。导管周围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

② 非粉刺导管内癌:实性、乳头状、筛状排列、癌细胞小、形态规则。

粉刺癌 非粉刺导管内癌

2)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发生部位:乳腺小叶末梢导管和腺泡

特点:小叶轮廓存在,末稍导管及腺泡高度扩张,充满实性排列的癌细胞,癌细胞小,大小一致,未突破BM。(30%病例)多中心性,双侧乳腺发生。

小叶原位癌

3) 乳头Paget病:导管内癌浸润→ 乳头、乳晕皮肤的表皮,表皮内出现大、胞浆透明的肿瘤细胞。乳头和乳晕表面可见渗出和表浅溃疡形成-湿疹样癌

乳头Paget病

(2)浸润性癌

1)浸润性导管癌:占70%左右,灰白质脆、界不清,晚期乳头下陷、 桔皮样外观、 皮肤溃疡。 癌细胞排列成巢状、 团索状或伴少量腺样结构 ,常向纤维间质内浸润。

2)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占5-10% ,小叶原位癌浸润间质。肿瘤细胞呈单行串珠状、细条索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之间,或环形排列在导管周围。

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小叶癌

3)特殊类型的浸润性癌

① 髓样癌(medullay carcinoma)

②腺癌,又称小管癌,主要由腺管样结构组成,预后良好。

③ 粘液癌,多见于老年人,预后较好。

2.转移

1)直接蔓延→→周围脂肪组织,胸大肌和胸壁。

2)淋巴道转移:最常见转移途径,早期可发生腋窝淋巴结,后转移至锁骨上、下LN,纵隔LN(内上象限的癌肿),有时也通过淋巴道到对侧乳腺。

3)血道转移:晚期可转移到肺、骨、脑、肝等。

第三篇:PBL教学法在乳腺疾病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目的:探析PBL教学法在乳腺疾病临床带教中的具体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于我院乳腺科临床见习生30名,按照带教方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5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研究组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对比两组实习成绩。结果:研究组学生理论成绩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实践成绩和综合成绩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乳腺疾病临床带教中应用乳腺疾病临床带教中,对学生时间成绩与理论成绩具有促进作用,可取的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PBL教学法;乳腺疾病;临床带教;教学成绩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乳腺疾病教学需要不仅需要教师教授学生传统理论知识,更需要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临床分析能力[1]。本文旨在探析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W法在乳腺疾病临床带教中的具体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乳腺科2017年1月至12月临床见习生30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见习生均为乳腺疾病方向本科学生,根据见习生入科时间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名。研究组男9名,女6名;年龄19~23岁,平均(20.27±1.76)岁。参照组男8名,女7名;年龄18~23岁,平均(20.34±1.58)岁。两组在各项指标上P值均大于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来看不具有意义,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方式,通过课堂讲解、临床见习、见习生记录、师生问答等方式展开教学。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PBL带教,通过问题导向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操作。医师在见习生见习初期需对其基本能力与理论成绩进行全面了解,对其中问题进行针对性知识补充,同时传授乳腺疾病理论知识。同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选取经典临床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学生需对临床病例提出自己观点以及疑惑,并通过组内讨论、多媒体网络以及教科书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医师进行补充完善,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进而加深印象。医师在带教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临床学习,为学生设计问题,医院拥有一系列专业设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强化其动手能力,将教材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既在巩固理论成绩同时便于其在自我反思中在问题探索中完善知识框架。

1.3 观察指标采用统一考试方式对见习生理论成绩考核,同时通过病程记录、医嘱方案设计、病情诊断、临床操作等方式对学生实践成绩考核,以理论成绩、实践成绩以及日常临床实践得分为依据,得出学生综合成绩[2]。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将30名学生的研究数据均输入至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有效处理,两组实习成绩采用()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t检验,结果显示,P<0.05,便形成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理论成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成绩对比差异明显(P<0.05);综合成绩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传统带教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谈论法及共同参与法,多数带教老师选择讲授法,口头传授临床知识,教师占绝对主导,信息量大,学生虽能结合自身不足完善知识链条,但效果不佳[2-3]。在乳腺疾病临床带教中实施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4],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临床学习过程当中[5]。由于乳腺疾病中病例涵盖内容丰富,病情变化多样,因此,借助PBL教学法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构建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换意见、得出结论的完整见习体系,提高见习效率。此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理论成绩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实践成绩和综合成绩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表明PBL教学法可有效强化其实践能力,进而促进综合水平提升。因此,在乳腺疾病临床带教中应用乳腺疾病临床带教中,对学生时间成绩与理论成绩具有促进作用,可取的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刘军,蒋宏传.PBL教学法在乳腺疾病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 2015, 16(6):84-86.

吴英理,刘玮.PBL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3, 29(10):1896-1896.

张伟,王靖雯,乔逸,等.PBL教学法在临床药师带教师资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药师, 2015(3):458-460.

蒲丹,倪菊华,任雅丽,等.医学生对不同职称和专业背景教师PBL教学效果的评估[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3, 33(12):1650-1653.

冯杰,张敏.PBL教学法在神经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19):3646-3648.

第四篇:乳腺超声检查及报告规范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罗葆明

一、 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

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钼靶X线摄影、超声、CT 和 MRI 核医学等。

1、 钼靶 X 线摄影

已经成为乳腺癌诊断、筛查及随访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其检测微小钙化敏感性高,有利于以微小钙化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癌检出。但钼靶 X 线摄影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中病灶显像差,乳腺癌的遗漏率偏高,且年轻女性不宜选钼靶 X 线摄影。

2、 乳腺 CT 检查

不常用,但CT密度分辨率较高,可测定不同组织的CT值,增强扫描有利于观察乳腺及病灶的血供状况,其显示病灶及周围情况、腋窝及乳内肿大淋巴结的能力优于钼靶X线摄影,但对微小钙化灶的显示不如钼靶X线摄影。

3、 乳腺 MRI 检查

不受乳腺致密病变的影响,乳房丰满妇女以及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仍不能诊断的乳腺病变适合选择 MRI 检查。MRI在早期诊断乳腺癌方面有着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 MRI 检查费用昂贵,检查时间也较长,且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因此,更多应用于高危人群如有明显的乳腺癌家族史以及乳腺癌保乳治疗前后的评估。

4、PET/CT 为全身功能成像,能提供远处转移信息,主要用于坏死组织与活性肿瘤的鉴别,了解局部或区域性的复发以及疗效监测、治疗后再分期。

4、 乳腺超声

对受检者无痛苦,无放射性损害,可以反复进行,适用于任何年龄和女性任何生理时期,包括妊娠期和哺乳期。超声检查前受检者通常无需特殊准备,操作较为简便,无检查盲区,对钼靶X线摄影检查受限的部位,例如乳房边缘、小乳房或胸壁肿块等,超声都可以显示。对钼靶X线摄影显示困难的致密型乳腺,超声也有助于判断有无肿块。此外,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肿块的物理性质(囊性、实性或囊实混合性),并根据声像图表现,结合血流特征,进一步推断肿块的良恶性。超声检查尚可发现有无局部及远处转移。对不能性质的病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然而,超声检查对微小钙化灶及病灶周边毛刺样改变的显示不如钼靶X线摄影敏感;对于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由于胸骨和肋骨的遮挡,超声也常常难以显示。此外,超声检查者对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操作技能以及思维分析能力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较大。

二、乳腺解剖及正常声像图

1、乳腺解剖

成年妇女的乳腺位于第2至6肋软骨之间,胸大肌的浅面。外侧起自腋前线,内至胸骨缘。两侧乳房大小相似,乳头位于乳腺的中心,周围有乳晕包绕。正常乳腺每侧各有15~20个腺叶。每一腺叶又分成许多小叶,每一叶由15个腺泡组成。腺叶之间由脂肪及结缔组织分隔,并与皮下组织中浅筋膜浅层纤维索相连,形成乳腺悬韧带(Cooper氏韧带)。每一腺叶有一单独腺管,呈放射状,分别开口于乳头。

女性一生中,乳腺形态结构有很大的变化,不同年龄段妇女,甚至在同一年龄段的不同阶段其乳腺也有所不同。

(1). 青春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乳腺导管及间质增生,导管扩张分支增加最后形成小叶。

(2). 性成熟期:乳腺随月经周期的发生而变化。

(3). 妊娠期: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显著增加,乳腺导管进一步增长,腺泡开始发育。妊娠后期,腺泡细胞开始有分泌活动,管腔内出现分泌物。

(4). 哺乳期:乳腺受催乳激素的刺激,开始分泌乳汁。 (5). 绝经后,雌激素影响减弱,腺体随之退化,乳腺组织基本上恢复到青春期前的状态。

2、检查技术

(1)病人准备: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如果怀疑乳腺增生症,最好在月经干净1周后进行检查。检查前应避免乳腺导管造影和穿刺活检,以免造影剂和出血的干扰而影响诊断。

(2)体位:通常采用仰卧位,受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两臂外展,充分暴露乳房和腋窝。检查乳房外侧区域时,特别是乳房肥大或松弛者,可辅以侧卧位。

(3)仪器:检查乳房、腋窝、锁骨上窝和胸壁时,选用高频线阵电子探头,探头频率≥7.5MHz。

(4)检查方法:乳腺超声检查目前多采用直接法。检查时在乳房皮肤表面涂以耦合剂,探头直接放在皮肤表面进行检查,用力宜轻。可从乳头向乳房边缘按顺时针方向轮辐状滑动扫查,扫查断面应相互覆盖,不要有遗漏部位。发现病灶时常需要多断面交叉重复扫查。

乳腺超声检查内容:乳腺导管系统形态结构,导管是否扩张;乳腺腺体内是否有局限性病变,单发还是多发,特别当触诊或乳腺X线摄影发现有肿块或有密集微小钙化时更应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局限性病变;肿块的灰阶超声表现:如位置、大小、纵横比、内部回声、是否有微小钙化灶,边界是否清楚,形态是否规则,后方回声是否增强或衰减等;肿块的血流情况:肿块内部及周边是否有血流信号,血流是否粗大不均匀,必要时可测量动脉的流速和阻力指数RI等;乳腺淋巴引流区是否有肿大淋巴结,腋窝是否有副乳或其它病变;库柏韧带走行、结构是否有改变。

(5)仪器调节:①调节增益、TGC(DGC):以图像清晰,层次分明为标准。②调节检查深度:图像能够充分显示乳腺和胸壁结构。③聚焦点位置:常规置于腺体对应的深度,发现病灶时应及时调节到病灶所在的深度。多个病灶时,随检查病灶的深度做适当调节。④局部放大:对于较小病变,可选择局部放大功能观察病变及周边的细节。⑤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发现病灶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观察病变血流。使用低滤波,适当提高彩色多普勒增益,以不出现杂波信号为标准。⑥脉冲多普勒测量:病灶内有明显的血流信号特别是不能排除乳腺癌时需要测量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RI)。尽可能减小声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取样门尽可能小。⑦测量方法:肿块测量包括最长径,与之垂直断面的短径和前后径三个径线。在测量肿块大小时,如果低回声肿块边缘有增强回声晕(晕环征可能代表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其径线测量应包括周边回声增强的不规则外缘,不能只限于低回声区。

(6)病变的定位:①时钟表盘式定位法;②象限定位法;③解剖层次定位。

(7)扫查时注意事项:① 扫查时各扫查断面相互覆盖,不要有遗漏区域。② 扫查速度不能太快。③ 探头轻放于皮肤上,不宜加压,以免改变肿块形态、位置等,特别在检查肿块内血流时,加压会使小血管难以显示。④ 检查乳腺腺体组织的同时,应观察前后脂肪层、Cooper’s韧带等有否异常。乳腺结构的不均匀性和腺体内脂肪可能会干扰对占位病变的识别。⑤ 腺体内局灶性脂肪可造成类似肿块的假像,应仔细加以甄别。腺体内局灶性脂肪与腺体周围的脂肪回声一致,且加压探头时局部明显变形有助于鉴别。⑥ 由于恶性肿瘤可能浸润胸壁,而胸壁占位性病变临床扪诊又容易误诊为乳腺肿瘤,因此在乳腺超声检查时,乳腺后方的胸壁结构应该常规观察。⑦ 注意皮肤和皮下脂肪层的占位病变与乳腺肿块的鉴别。⑧ 除采用多种扫查手法外,应强调问诊和触诊,并结合其它影像资料,减少漏诊。

3、正常超声图像

乳腺声像图由皮肤、皮下脂肪层、腺体层、乳腺后间隙和胸壁组成。不同生理状态下乳腺正常声像图表现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皮下脂肪的厚度和腺体层回声的差异。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腺体内血流信号通常稀少,可见稀疏点状或短条状血流信号。

正常腋窝淋巴结多不显示,偶可显示大小5mm左右的正常腋窝淋巴结。声像图表现为椭圆形,淋巴结皮质表现为位于被膜下的弱回声,淋巴结髓质表现为中心强回声,皮质弱回声和髓质强回声界面清楚。正常淋巴结血流信号稀少。胸骨旁淋巴结、胸肌间淋巴结通常不易显示。

三、乳腺肿瘤的图像表现

建议采用乳腺超声ACR BI-RADS评估分类术语进行描述(见下文)。

四、乳腺超声报告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超声图像,文字报告,署名等。建议对肿瘤占位病变的描述和诊断评估分类参考国际公认的ACR-BRADS-US标准(见下文)。

超声检查结论应包括:① 有无病变;② 病变的物理性质(实性、囊性和混合性);③ 结合临床资料和体征,给出超声诊断或病理的提示性意见。

《乳腺超声ACR BI-RADS标准及评估》

一.乳腺超声BI-RADS®评价术语分类表

在行乳腺超声检查时,利用以下每项内容,选择最适宜主要病灶特征的术语进行分类和描述。该分类表适用于资料的收集,并不构成正式的书面超声检查报告。

A. 肿物:肿物为占位性病变并且应该在两个不同的切面观察到。

形状(选择一项) 说明

❏□ 椭圆形 椭圆或卵型(可以包括2到3个起伏,即“浅分叶状”或大的分叶)

❏□ 圆形 球形或圆形

❏□ 不规则形 既不是圆形也不是椭圆形

方位(选择一项) 说明

❏□ 平行 病变长轴与皮肤平行(“宽大于高”或水平生长)

平行 病灶长轴未沿着皮肤线生长(“高大于宽”或垂直

生长,包括圆形) 边缘(选择一项) 说明

❏□ 局限 明确或清晰的边缘,肿块与周边组织形成鲜明的区分

不局限 肿物具有1个以上以下特征:模糊、成角、细分叶或毛刺

□ 模糊 肿物与周围组织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 □ 成角 病灶边缘部分或全部形成锋利的角度,通常形成锐角

□ 细分叶 肿物边缘形成齿轮状的起伏

□ 毛刺 从肿物边缘伸出的锐利的细线

病灶边界(选择一项)说明

❏□ 锋利界面 可以清晰区分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分界线或者具有一定厚度的回声 环

高回声晕 在肿物与周围组织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线而是通过高回声的过度带相连接

型(选择一项)说明

无回声 内部无任何回声

高回声 回声比脂肪层高或相当于纤维腺体组织

混合回声 肿物内包含无回声和有回声成分

低回声 与脂肪相比,整个肿物均呈低回声(例如复杂性囊肿或纤维腺瘤的回声特征)

等回声 具有与脂肪相当的回声特征(复杂性囊肿或纤维腺瘤可以是低回声或等回声)

(选择一项) 说明

回声特征 无后方声影或后方回声增强 增强 后方回声增强

声影 后方回声衰减,侧方声影不包括在内

混合特征 具有一个以上的后方回声特征,既有声影又有增强

织(选择任何适用项)说明

导管改变 异常的管径/分支

ooper’s韧带改变 Cooper’s韧带拉伸或增厚

水肿 周围组织回声增加;由低回声线构成的网状特征

结构扭曲 正常解剖结构的破坏

❏□ 皮肤增厚 皮肤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除了乳晕区和下部乳房,正常皮

肤厚度小于2mm)

皮肤回缩/不规则 皮肤表面凹陷、界限不清或回缩

B.钙化:超声很难准确描述钙化的特征,但可以发现肿物内的钙化

(选择任何适用项) 说明

□ 粗大钙化 直径等于大于0.5mm

物外的微钙化 直径小于0.5mm的高回声斑点;由于未阻挡声 束,因此没有声影

物内的微钙化 镶嵌于肿物内的微钙化。点状高回声斑点在低回声肿物内的显得很明显

C.特殊病例:特殊病例是指具有特殊诊断或所见的病例 (选择任何适用项) 说明 小囊肿 簇状微小无回声病灶,每个直径小于2-3mm,分隔厚度小于0.5mm,内无实性成分

性囊肿 复杂性囊肿最常见特征是内部呈均匀低回声。也可具有液-液或液-碎屑平面,并且随体位改变移动

上或皮肤内肿物 这些囊肿临床上很容易发现,包括皮脂腺囊肿、表皮包括囊肿、疤痕疙瘩、痣和神经纤维瘤

包括用标记夹、线圈、导丝、导管套、硅胶,金属或创伤导致的玻璃异物

内淋巴结 淋巴结呈类肾形,具有高回声的门和周边低回声的皮质。位于乳腺内,不包括腋窝

淋巴结 淋巴结呈类肾形,具有高回声的门和周边低回声的皮质。位于腋窝,不包括乳腺内 D.血管性 (选择一项)

❏□ 未见血流存在或未评价 ❏□ 病灶内可见血管 ❏□ 紧靠病灶区可见血管

❏□ 病灶周边组织血管弥漫性增加

E. 评价分级 (选择一项) 说明

❏0级-评价不完全 需行其它影像学检查才能作出最终的评价 ❏1级-阴性 未发现病灶(常规随访)

变 无恶性特征,例如囊肿(常规临床处理和随访) ❏3级-可能良性病变 恶性可能性非常小,例如纤维腺瘤(短期复查)

❏4级-可疑恶性病变 低到中度可能为癌症,应当考虑穿刺活检

❏5级-高度提示恶性病变 几乎肯定为癌性病变,应采取适当措施 ❏6级-已知癌性病变 穿刺活检已证实恶性,接受治疗前检查和评价

二.乳腺超声BI-RADS评价分级

1.评价不完全

BI-RADS 0级: 需行其它影像学进一步检查

在多数情况下,超声检查能够满意地完成对乳腺的评价。如果超声是初始性检查,可能需要其它影像检查。例如对一个可触及乳腺肿物的30岁病人,如果超声检查有可疑恶性肿瘤的情况下,应建议病人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另外一种情况是:当乳腺钼靶X线和超声检查均无特征性发现,例如对已行病灶切除和放射治疗的乳腺癌病人,需对术后疤痕和复发进行鉴别时,可以建议病人行乳腺MRI检查。有时,为了确定适当的临床处理方法而需参考病人既往的其它检查时,也应推迟最终的超声评定意见。

2.评价完全 (最终分级)

BI-RADS 1级:阴性

超声检查未发现例如肿物、组织结构扭曲、皮肤增厚或者钙化等异常表现。对可疑区域的乳腺超声和钼靶X线检查进行对照检查,有助于增加判断该分级的信心。

BI-RADS 2级:良性病变

基本上是非恶性的检查所见和报告。该分级包括单纯性囊肿、乳腺内淋巴结(也可包括在1级内)、乳腺植入物、乳腺手术后的稳定性改变和连续超声检查未发现改变的纤维腺瘤等。

BI-RADS 3级:可能良性病变——建议短期随访

随着临床及钼靶X线经验的积累,对于边界清楚、椭圆形且呈平行于皮肤生长的实性肿块最有可能是纤维腺瘤,其恶性危险度小于2%。虽然多中心的研究数据表明,对于该类肿块基于超声表现只需定期随访而无需活检是安全的,但短期随访目前越来越成为这类乳腺病变的处理策略。不能扪及的复杂性囊肿和簇状小囊肿也可纳入该分级,需行短期随访。

BI-RADS 4级:可疑恶性病变——应考虑活检

此类病变具有癌的可能性,几率从3%-94%不等。应对这类病灶进行再分级,即低度、中度或较大可能恶性。一般而言,归属于4级的病灶要求进行组织活检。针穿刺活检可以提供细胞学或组织学诊断。对于不具备纤维腺瘤和其他可能良性病灶所有超声特征的实性肿块包括在该分级内。

BI-RADS 5级:高度提示恶性病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几乎肯定恶性)

基于超声表现归入该分级的异常具有95%以上的恶性可能性,因而,一旦发现即应考虑明确的治疗方案。由于评价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检测技术的应用以及对较大恶性肿物或低分化肿物新辅助化疗使用的日益增多,最常利用超声引导经皮粗针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

BI-RADS 6级:活检证实的恶性病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该分级为活检证实的恶性病变所设定,用于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手术肿物切除或乳房切除术前的评价。

第五篇:电脑红外乳腺检查报告单

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检查日期200年月日

左乳

透光度:(增强 降低 均匀 不均匀)

病灶影:

分布: (弥漫性 散在性 乳晕及周围 外上限 外下限 内上限 内下限)

灰影: (浅 中 深)

呈(班片状 片状 云雾状 孤立透光团 阴影 伴灰度中心阴影)

大小:CM

灰度: (均匀 不均匀)

边界: (清晰 模糊)形态: (规则 不规则)移动度(好 尚可 差)

乳腺导管: (正常 增粗 屈曲)

分泌物: (无 清亮 浆液性 乳性 脓性 血性)

血管影:走行分布正常: 血管充血增粗增多

特异性血管改变: 血管丛增多紊乱中断征

右乳

透光度:(增强 降低 均匀 不均匀)7

病灶影:

分布: (弥漫性 散在性 乳晕及周围 外上限 外下限 内上限 内下限)

灰影: (浅 中 深)

呈(班片状 片状 云雾状 孤立透光团 阴影 伴灰度中心阴影)

大小:CM

灰度: (均匀 不均匀)

边界: (清晰 模糊)形态: (规则 不规则)移动度(好 尚可 差)

乳腺导管: (正常 增粗 屈曲)

分泌物: (无 清亮 浆液性 乳性 脓性 血性)

血管影:走行分布正常: 血管充血增粗增多

特异性血管改变: 血管丛增多紊乱中断征

红外扫描提示:

1 乳腺增生症

2 纤维腺瘤

3 乳腺囊肿

4 乳腺炎症

5 导管扩张症

6 导管内乳头状瘤

7 不除外乳腺Ca

8 未见异常

9 其它

报告医生报告日期年

日月

上一篇: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下一篇:中国日报民生法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