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写作的关系

2022-08-31

第一篇:新媒体与写作的关系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节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一、技术决定论

A、媒介偏向论

媒介决定论: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多伦多学派

加拿大的Harold Innis的媒介偏向论:媒介的时空偏向 B、媒介即讯息

加拿大的麦克卢汉(Mcluhan):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①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 地球村 ②改变人们的感官比率 全感官传播方式

③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肯尼迪(电视)VS尼克松(广播)

④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忽视亲近的、面对面的交流,倾向媒介化的交流方式 C、传播时代论

麦克卢汉:传播定代论/传播时代论

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称之为传播时代论。 人类历史的传播分期

口语传播时代(采集、渔猎)→书面传播时代(农业)→电力传播时代(工业生产)

二、社会决定论

A、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技术决定论的缺陷:

①简化论/单因论:技术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

②单向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单向的,只有从技术到社会,而没有从社会到技术。 ③机械论:技术的发展就像机械一样,是自治的,是可以自己运行的,而不受外来影响的,且停不下来

④中立论:技术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偏向,其本身无所谓对错。

在强技术决定论(strong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基础上,提出了弱技术决定论(weak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认为,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原因,会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产生交互影响。

不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技术一定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推动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力量。 B、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背景:技术决定论的难题

社会决定论者认为,在讨论媒介技术和社会关系时,除了从技术角度,还有从社会思考的角度。正是一种社会力量,决定了一项技术原型,是否会被人们广为采纳。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完全是被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所决定,社会的特征在决定何种技术被采纳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例:彩色电视、传真都是在技术出现几十年后,才广泛使用。 C、油门——刹车模式

对于社会因素,如何决定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英国学者布里恩·温斯顿(Brian Winston)在其力作《媒介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一个颇为重要的“加速器”——“制动器”模式(油门——刹车模式)。该模式认为,进步的实现就像站在向上的电扶梯里往下走,或者如乐观主义者所谓的站在向下的电扶梯里往上走。这种急动的、抽搐式的进步在传播史上不断重复,正好体现了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权力互动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加速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prototype)转化为“发明”(invention),并将发明推向世界——导致发明的扩散。温斯顿将这种社会需要称为“并发的社会必然性”(supervening social necessity);同时,这里也存在制动器,就是社会压制,即一般的社会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温斯顿将社会决定因素的这种特定集合称为“激进潜力的压制定律”(the‘law of the suppression of radical potential)。这种矛盾互动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便是,“先加速,后刹车。技术史似乎包含这两种过程,有时处于快速的连续状态:它将人类的生活向前推进,逐渐在一个比以前更高的层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三、技术社会互动论

A、互动演进模式

互动论的提出:认为技术与社会文化,或者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谁决定谁的关系。 三个时期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某种特定技术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诞生期、成熟期和过时期。不同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同的强弱关系,表现为不同的决定形式。三个阶段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 1诞生期

在诞生期,社会需要作用于技术原型,决定了原型向发明的转化。在这一阶段,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影响(用粗箭头表示)大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用细箭头表示),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社会决定。技术由于还处于实验阶段未经采用和扩散,因而对社会的影响处于隐性状态。

政治经济学派代表学者之一,英国的雷蒙特·威廉斯,提出了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的意图问题,他认为,人们先在心中有了意图和期望,才去寻找和发展出电视这种科技。同时,有些社会需求,取决于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而并不取决于社会需求。同样,一种需求,符合决策群体的利益,它将被摆在优先地位.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也曾指出,技术本身就是预先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和需要设计出来的,设计本身就包含了一种统治的先验性和控制的欲望 2.成熟期

当原型转化为发明并在社会扩散之后,这一技术便进入成熟期。尽管进入成熟期之后,媒介技术仍然要受到社会权力因素的制约,但此时,媒介技术的内在能量得到了大幅度的释放,其对社会的作用也从隐性转为显性,并逐渐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大于社会对技术的影响,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技术决定社会。此时,社会对技术的影响仍然存在,只不过相对于技术的主导作用而言,社会的影响成为一种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社会压制因素对技术的激进潜力进行限制。

这一阶段,技术成为社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在两个层面上导致社会变迁。

在社会结构的宏观层面上,技术是社会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如贝尔、增田米二等学者提出的“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的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卡斯特尔进一步提出,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当中,信息生产、处理和传送成为生产力和权力的根本来源,信息传播技术使得网络化成为不断变化的、自我扩展的人类活动形式,并使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发生变化。

在特定工具的日常应用的微观层面上,技术是细微而又深刻的社会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技术是对人类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

同样,技术对社会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的转变上,当人类某方面的基本需求通过某种技术得以满足之后,技术将反过来成为刺激人类欲望和需求的动力之一。例:磁带录像机

技术扩散的前提,只有当某种技术扩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技术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在其创新的扩散理论当中,描绘了一条扩散的S型曲线,指出当一种创新,只有在其潜在的市场当中,大概扩散到16%时,扩散率才会急速加升,进入到一个起飞点(take-off point),与技术的扩散相一致,技术对于社会的决定作用,也要在这一起飞点之后方能显现。而一旦技术进入成熟期,社会对技术的作用就显得相对弱化与滞后,使得技术在特定情况下,会凭借自身固有的属性,暂时挣脱社会的控制,而产生人们难以预料的结果。 3过时期

当某种技术逐渐过时,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要的时候,社会的力量又一次超过技术的力量,迫使过时技术做出改进,否则便将其淘汰。这一阶段,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又占据上风,二者的关系又回归到社会决定。某项技术因为逐渐过时而转向社会边缘,对社会的影响也大大减弱。同时,新的社会需要则又促使新的技术原型浮出水面,被社会采纳、接受并广为扩散,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演变。

社会的决定力量,在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喜新:一是新的社会需要对新技术的刺激。恋旧:但同时,与旧技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对潜在新技术的利用,会产生一种延缓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是在社会力量的制衡中以一种逐渐的方式被淘汰或蜕变的。

例:微软的操作系统“进化”而非“革命”

过时技术的淘汰或蜕变并非一夜之间的事情。尽管新的社会需要已经开始对旧技术施加压力,然而经过成熟期后的旧技术通过与社会诸因素的充分互动,已经深植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与社会融为一体,而社会系统自身的惯性和发展的连续性,使得过时技术的蜕变和新技术的引入要以保存现有商业实体和其他机构的基本社会形态为前提,因而新旧技术的交替更多地表现为“进化”(evolution),而远非疾风突进式的“革命”(revolution)。

因此,任何单方向的决定论,无论是技术决定论,还是社会或文化决定论,都无法全面或合理地解释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浅谈新闻与新媒体的关系

与发展

单位: 姓名:

2015年12月22日

【摘要】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各种传输、接收产品,让各式各样的传媒工具形成网络化,并逐步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新媒体。自诞生以来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很多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研究。这些新媒体在带给人们快捷生活的同时也对报纸、广播、电视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迫使原有的传统媒体必须认真思考对策,来维持其生存竞争能力。

【关键词】新闻、传统媒体、新媒体

一、引言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它不仅是电视新闻新的重要载体,借助于新媒体能使新闻更加有效的被大众所接受,同时它还有着其他方面的功能, 因此对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的关系进行研究,确立关系、调整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概念的解释

1.新闻

新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文章文体,它是指在报纸、广播、电台、互联网等媒体上使用的,用来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2.媒体与新媒体

1

所谓媒体就是指用来传播信息(新闻)的媒介,也就是宣传报道的平台,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网络等传播方式,以及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现如今电脑也已成为了传统媒体,其实过去没有传统媒体这一说,自从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后,其他媒体似乎都老了,过时了。不过新媒体的确有横扫一切的架势。就像苹果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亚马逊重新定义了书店,特斯拉重新定义了汽车,淘宝重新定义了商店,新媒体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颠覆了媒体组织内容生产的方式。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深刻的表现在与用户的关系上,新媒体是把用户作为受众、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资源,把用户受众的信息作为自己最大的财富,把满足受众用户的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

三、新闻与新媒体的关系

1.新闻需要新媒体为载体传播, 但新媒体不单单只传播新闻。

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单一形式的完成的对于信息的传播,而新媒体是集传统意义的媒体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创意完成的对于信息的传播加工以及新的诠释的一种新的媒体概念。我们

2 知道, 新闻只是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的传播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平台, 也就是一定的传播载体, 而新媒体却不仅仅是用来传播新闻的, 新闻只是新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云时代媒体的平台化、可视化和定制化将成为新的特点、新的趋势,不管时代怎么变,媒体的形态怎么改,但媒体的使命都不会变。媒体就是要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快、尽可能广、尽可能深入地把信息传递给受众。

2.新媒体的产生拓宽了广泛的新闻市场

新媒体的诞生虽然改变了传统媒体中新闻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但是却为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全新的发展机遇。也可以称作是第五媒体。 新媒体的形式随着生活科技以及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瞬息万变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体现了受众群体对于信息的抓取更加的深入,希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互动,以及对于信息的重新自我诠释,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经历参与其中获取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是人们将平面媒体信息获取的枯燥性,延迟性,非互动性等不足的方面加以整合,运用数字技术,无线技术,和互联网三方面改善了受众群体对于信息量冗杂以及信息质量残损的劣势,使得信息在保证量的基础上更加能使多个受众群体得到及时的沟通交流反馈,达到了市场,受众,市场反馈的良好循环模式。更大程度上的清除了信息的冗余。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等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闻的受众更加地广泛,时间上更有随意性,地域更加地广阔,

3 接收传播的速度也更加地快, 这就为新闻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广泛的市场, 有利于推动新闻业的进一步发展。

3.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很大的冲击

然而在看到新媒体带来广泛市场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其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互联网传播的不仅仅是新闻, 还包括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迅猛发展,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方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都对传统的报纸、电视及电台新闻传播造成了冲击。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深刻的表现在与用户的关系上,新媒体它是把用户作为受众、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资源,把用户受众的信息作为自己最大的财富,把满足受众用户的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

打开边界,构建创造和共享的开放平台,与用户高度融合,众包众筹,深度融合,共同提升价值,这才是未来的社会媒体化的方向。

新一轮的三化正在蓬勃兴起,对媒体而言,全世界都一样,我觉得大家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快鱼吃慢鱼,谁都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弯道超车,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今后的媒体必然成为一个大融合的平台,把内容、渠道、资源,媒体和受众连在一起,那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游戏等各种内容形式不再被割裂,像PC、手机、ipad、户外屏幕、可穿戴设备等,各种端口渠道在同一个平台上操控,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媒体还是受众,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地点使用终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

未来像手表、戒指、眼镜、汽车、桌子、洗衣房,甚至一切物体都可以变成媒介的入口和出口,云平台将是世界最大的资源库、最实

4 用的月光宝盒。

读图时代早已经到来,有人做了比较,把每周最热的十篇新闻,放在四大网站的要闻区,点击量是十万级的,然而同样的内容用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它的点击量能够达到百万量级。微信上视频的功能的快速发展,使得朋友圈不再是文字传情,像短视频、微视频正在抢夺越来越多人的眼球,有了互联网世界的确运转加速了,网络生活就是追赶着太阳24小时的日不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注意力越来越稀缺,可视化的表达与交互可以使受众瞬间接收、快速理解,轻松的体验全新影像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进步,还将打造出全新的信息形态,给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将会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另外对传统媒体产生冲击的是定制化,报刊订阅和电视遥控都不能与今天的定制化同日而语,网络可以根据每一个人不同时期的习惯、爱好和行为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它的准确率之高,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有个案例:女孩在社交网站上留下的信息让商家捕捉到了这个事实,大数据时代店主比父亲更了解自己的女儿,也许是利益所求,现在媒体也主动地运用大数据分析,像今日头条,他们根据受众在特定情景下的信息需求,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准确地推送不同的内容,未来大规模的个性信息定制将成为可能,更满足人们个性化、信息化的需求,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特定信息的阿拉丁神灯。

四、新闻和新媒体关系处理及对策

5

从目前新媒体和新闻的关系来看, 新闻的发展离不开新媒体, 我们应该从进一步促进新闻业发展的角度对新闻业如何借助新媒体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抓住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机遇,调整新闻业,积极促成新闻行业的转型, 使新闻行业的发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二是认真分析当前环境下人民大众对新闻的接受问题。须知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和传统媒体下受众的特点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地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新闻的接受特点, 并以此为依据对新闻进行采编, 使新闻能更好地迎合大众的口味, 从而提高新闻的阅读量。三是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挑战, 合理引导新闻企业间的竞争。新媒体环境下, 能够参与新闻发布的媒体越来越多, 这就使得这个行业的竞争变得十分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要积极的应对挑战, 引导他们之间的竞争, 使他们向有序合理的方向转变, 从而推动整个新闻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四是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跨媒介进行媒体转型升级。跨平台的新闻生产成为传统媒体创新和融合的主要趋势,在经营方面也逐渐显示出成效。从去年开始,美国《纽约时报》的订阅量首次超过广告收入,这与其大力推进开发跨平台新闻制作密不可分。而一开始就以互联网起家的美国《赫芬顿邮报》等新媒体也推出了移动终端的电子杂志,单一平台的媒体即使是新媒体,也开始显出不足。传统媒体探索媒介融合,进行跨平台新闻生产,除了对媒体人的素养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外,也面临如时效、设计、投入等实际问题。跨平台的新闻生产,要求不同的媒介之间既要有合作,也要有分工。现在很多读者不完全是通过报纸头版来关注某个感

6 兴趣的新闻,而是用搜索引擎的关键词聚合新闻,或者关注微博及论坛的热门话题排行。‘母媒’和延伸出的新平台‘子媒’,应根据信息及媒介的特性来优化配置,为不同平台打造个性化的内容,而不是把同质化的内容复制一遍。

五、结论

传统媒体积累了广泛的社会资源,聚拢了优质的人才资源,形成了巨大的品牌资源。这些因素,都是推动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过小日子”。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我们无动于衷、望而却步,就会失去话语权。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是当今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和利用好这些新技术,走出一条内容和技术双轮驱动的融合发展之路。

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特别需要开放的思维、连接的思维、共赢的思维。融合发展,绝不应该是关起门来搞融合,而要有借力发展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吴晓明;新媒体传播平台上的网络新闻[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 (03).

[2]孙强;温宇俊;张鹏洲;关于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08(09).

[3]杨清波;网络媒体的内容把关和舆论引导[J] ;当代传播;2009 (03).

[4]王依玲;杜骏飞;2009 新媒体发展回望[J] ;青年记者;2009(36).

[5]刘帅;当代新媒体发展关键问题初步讨论[J];科技风;2009年(15). [6] 《人民日报》马利:新媒体横扫一切 2014年

7

第三篇:浅析新形势下应如何处置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间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错综纷杂,相互交织,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公安机关和新闻媒体,一个作为维护国家稳定的专政机关,一个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两者毋庸置疑地共同立于矛盾的最前沿阵地,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工具,担负着对各行各业实施新闻监督的职能,公安机关的执法、服务活动、队伍管理以及警察的个体行为等同样在其监督之列,两者之间的摩擦、冲突也因此时有发生,矛盾日积月累。在一些地方由于媒体的失实报道和负面报道较多,导致公安机关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摩擦、冲突呈愈演愈烈之势,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对公安队伍现状及当前公安机关在对待新闻媒体监督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就公安机关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监督提出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客观分析公安队伍现状,正确认识新闻媒体监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一)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公安机关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上、精神上的诉求越来越多,对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机关的生命线。早在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济南交警时亲笔题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随后,公安部迅速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向济南交警学习活动。近几年,公安部又先后开展了"三项教育"、端正执法思想教育、大练兵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权本位思想严重。一些基层公安机关和少数民警认为,公安机关是重要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机关,党和国家赋予了公安机关很大的权力,如果执法权限受到监督制约,无法施展,那么执法活动就被捆住了手脚,担负的职责就难以履行,认为自己是法律的忠实执行者,这些权力就理应为我所用。二是法纪观念淡化。一些民警对权力互相制衡是法治社会权力运行的基本要求和客观法则缺乏理性认识,错误地认为既然手中拥有了权力,就要用足用够,从而把慎用权力的忠告当作耳边风,导致滥用权力、超越职权、执法违法等行为发生。三是执法水平不高。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但公安机关一些民警的法律素质不高、法制意识不强,对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不会用,造成打击不力、破案率低,群众意见较大。四是执法不规范、不文明。一些民警在执法活动中重实体、轻程序,未严格按法定程序要求办事,在执法环节上,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滥用强制措施等侵犯人权的问题屡禁不止比较突出,甚至执法犯法;在执法态度上,"冷、硬、横、推"和"四难"现象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内务管理存在脏乱差。上述执法中存在的问题,都会有损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公安机关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紧迫任务。新闻媒体对公安机关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是其职责之一,其监督由于社会影响面广、影响力大,特别是对公安执法中存在问题的曝光,会给公安机关多年苦心塑造的良好公众形象和公信力带来严重影响。正因为这样,促使公安机关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采取强有力措施狠抓执法工作,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并更加主动自觉地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公安机关加强队伍管理的需要。公安队伍建设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近几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提高执法水平"的总体要求,坚持政治建警与依法治警、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扎实推进公安队伍建设。应该说,近几年公安机关在队伍管理方面的力度是比较大的,成效也是很明显的,以"五条禁令"为例,自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至今三年半多时间,民警涉赌、涉枪事件以及酒后驾车引发交通事故等现象得到十分明显的遏制。但当前队伍管理中也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严重损害了公安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彻底,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十九次全国公安会议把"依法治警"确立为公安工作的指导方针以来,各级公安机关在队伍的正规化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其中有一些制度本身不科学不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再加上一些地方从本部门利益考量,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去执行,导致工作落实不了,任务完成不了,问题不断出现,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二是监督制约乏力,警令不畅,工作流于形式。当前,对公安队伍的监督普遍存在着内部监督不力、外部监督不畅的问题。在内部监督方面,虽然公安纪检、督察、政工等部门均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但各部门在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能上,存在着关系不顺,责任不清,互相扯皮的现象,导致各个监督环节相互脱钩,没有形成监督合力,而且大多数监督是在事情发生以后再进行的;在外部监督方面,人大、政协、社会群众对公安具体业务部门的职责权限、法律依据、办案程序、办事程序等了解不多,致使监督不到位,更多的流于形式,内外部没有真正形成严密的、具有较强威慑力的监督制度体系。此外,当前公安队伍中以权谋私、违反"五条禁令"等问题仍屡禁不止,为黑恶势力、丑恶现象提供"保护伞"以及个别单位、民警工作中弄虚作假等深层次问题开始显现。鉴于上述情况,很有必要进一步拓宽内外部监督渠道,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监督,大力宣传正面典型,曝光反面典型,对于促进公安队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公安机关推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需要。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方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好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把公安工作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打牢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在人民群众中的位置轻重和形象好坏,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有效贯彻群众路线,关系到公安机关能不能切实肩负起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历史使命。因此,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只有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更好的发动、组织和依靠群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地公安110报警服务台先后开通,公安110本着"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的宗旨,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保护神,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树立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良好公众形象,极大地密切了警民关系。2003年8月,公安部推出了30项便民利民措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这当中,新闻媒体功不可没,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正面宣传报道,及时地将公安机关在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工作中所付出的重大牺牲和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报道出去,对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的树立和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为此,对于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公安机关也应尊重客观事实,自觉接受监督,加强与媒体沟通联系,增进理解互信,消除摩擦冲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更高的姿态积极推进公共关系建设。

二、当前公安机关在对待新闻媒体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公安机关之所以受到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特别关注,是因为公安机关的警务活动具有新鲜、刺激、悬念、惊险等特点,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对媒体和公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通常情况下,媒体对公安机关的报道大多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富有成效的,但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负面报道、失实报道也屡见不鲜,导致公安机关与媒体之间产生了摩擦和冲突。当前,一些公安机关在对待新闻媒体监督中存在着以下几种不良倾向,须引起重视并加以纠正。

(一)自高自大,拒绝接受监督。由于我国在过去较长一个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公安机关的管理工作更多的依靠政策来实施,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公安老大哥"、"公安机关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陈旧的思想观念至今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作怪。因此,当媒体进行监督时,不管是非曲直,马上沉下脸来,明显表现出不快,甚至闻讯大怒,暴跳如雷,神经特别敏感和脆弱。有的缺乏同媒体打交道的经验,面对媒体的采访,一味的拒绝,但又说不出拒绝的理由。有的明知自己理亏,但胳膊使劲的往里拐,绞尽脑汁找出种种客观理由拒绝接受监督,且明确告知"少管闲事"。

(二)反应迟钝,被动接受监督。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而公安机关在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缺乏应对机制。面对媒体监督时,显得心慌意乱,六神无主,特别是对少数媒体的不加节制的渲染、炒作和失实报道,久久拿不出应对的方案,干等着挨批挨骂,而没有奋起反击,贻误战机,造成工作很被动,使公安形象受到极大损害。有的工作中出现问题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和解决,风闻媒体要曝光后,托关系,找门路,说尽好话,赔上笑脸,宴请送礼品,甚至坦言:只要不见报,啥事都好商量。

(三)委曲求全,消极接受监督。通常情况下,公安机关因自身确实存在问题而授人以柄,对媒体的负面报道大多采取委曲求全、息事宁人的消极态度。而有的明知媒体的报道无中生有或严重失实,却不会或不屑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正当合法权益。有的因受地方党委、政府的指派不得不参与城市拆迁、土地征用、催粮征款、计划生育等非警务活动,一旦与群众发生冲突,成为媒体指责的重点对象,代人受过,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有的面临形象危机时,对舆论的影响力认知不足,对媒体揭露的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四难"和"冷、硬、横、推"现象,进行横竖攀比,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这些问题和现象各地区、各部门都普遍存在,根本不足为奇,因而对媒体的监督不屑一顾,不负责任地说一句:你媒体想播就播,想登就登好了。此外,对社会上一些小报小刊和互联网站过度渲染、恶意炒作公安机关内部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在客观上纵容了一些新闻媒体为制造"卖点"而不惜采取胡编乱造、添油加醋、猎奇斗狠等不良行径。

三、对公安机关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监督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公安机关要切实履行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的方针,大力加强公安宣传工作。同时,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打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主动自觉地接受新闻媒体监督,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监督,必须与时俱进,切实转变思想观念。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为认真贯彻《通知》精神,各地公安报刊全部停办,公安宣传阵地大大收缩,对公安舆论宣传或多或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各地公安机关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辟新的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党报党刊和电台电视台等主流社会媒体来做好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公安工作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在对待媒体舆论监督的思想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坚决屏弃狭隘的、陈旧的、片面的、模糊的思想观念,增强警察形象危机意识,积极创新接受监督的理念,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警务公开,切实增加公安工作的透明度,主动自觉地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

(二)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监督,必须加强合作,共同构架理解的基础。公安机关和新闻媒体之间发生摩擦、冲突,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严重的是混淆了公众的视线,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那么,双方能否可以找到构架理解的基础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公安信息含金量高、蕴藏量大,是新闻媒体开采和挖掘的重点对象,而公安机关也希望更多的新闻媒体来开采挖掘。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说,新闻单位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方面负有重大而光荣的使命。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他叮嘱说:"报社的同志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坚持政治家办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登什么,不登什么,怎么登,都要从全局出发,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当前新闻记者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政治素质和工作作风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近年间仅中国记协接到的有关记者搞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的举报就达一千多起。因此,新闻媒体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实施舆论监督时要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高度出发,把握好量和度,要本着中立、客观、谨慎的态度,不要受利益驱动,确保监督的公正性。对公安机关而言,如果能做到虚怀若谷,用一种开放接纳的心态,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那么双方之间的角力就会避免,摩擦就会减少,合作的前景就会充满希望和生机活力。

(三)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监督,必须立足现实,积极探索应对媒体的方法。对待新闻媒体监督,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坦诚的态度,而且还要有具体的应对方法。针对当前有的地方公安机关在对待媒体监督特别是出现警察形象危机时,不懂得或不善于如何同媒体打交道,使自己陷入困境的状况,公安机关很有必要就如何应对媒体进行专门的探索和研究。笔者以为,如何应对媒体,除了采取主动与媒体进行有效合作,以合适的公关手段来影响媒体的立场,实现于我有利的目的外,还应掌握必要的应对媒体的技巧,譬如如何应对记者的专访、随机采访,如何应对带有主观色彩的提问,如何应对敏感问题,如何应对媒体的负面报道等等,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仔细地研究。特别是对媒体的负面报道,要把握原则,坚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冷静应对,尽量避免正面冲突,防止发生失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记者咬住不放,恶意炒作,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四)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监督,必须着眼长远,建立健全接受监督的长效机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对公安机关而言,应高瞻远瞩,切实增强角色意识和大局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接受新闻媒体监督的各项长效机制。

1、建立新闻发布制度。近几年,根据《公安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工作的意见》精神,全国省级和一些地、市级公安机关已经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笔者以为,新闻发布制度应全面推广,经济较发达地区条件具备的县级公安机关也应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在地、市级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实施新闻发布工作,尚未建立新闻发布制度的地、市公安机关必须抓紧建立。同时,对新闻发布的具体内容的权限要予以明确,严格审核把关和发布程序,实行归口管理。通过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公安新闻,正确引导舆论。

2、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各级公安机关应加强与同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系,坚持经常走访,互相交流,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可采取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通报一个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主要情况及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认真听取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对公安宣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沟通,努力形成共识,使公安机关存在的问题尽可能通过内参或其它内部渠道进行批露,对一些确需公开报道的,也应注重宣传效果,从有利于公安机关改进工作,有利于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局出发,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

3、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各级公安机关应建立健全危机处理预案,对于可能会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负面报道尚未见报的,公安机关宣传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要及时沟通,迅速查明情况,并主动与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进行协调。对于问题确实存在的,要表明对问题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决心,尽可能使其不见报;对于失实或问题根本不存在的无中生有的报道,要郑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规劝媒体不要草率行事,必要时可提请上一级公安机关出面与同级党委宣传部门协调。对于已经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报道,问题确实存在的,要通过媒体公开报道对问题的处理结果,消除负面影响,树立正面形象;对于已经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无中生有的报道,要通过媒体澄清事实真相,以正视听,防止炒作,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4、建立公安舆情研究机制。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全国公安宣传"一盘棋"思想,打破地域界限,充分发挥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效用,全方位、多角度及时跟踪和定期分析研究本地新闻媒体和网站关于公安机关的社会舆论动态,对于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本地媒体和网站有关外地公安机关的舆情,要及时提请上级公安机关通报给外地公安机关落实应对措施。

总之,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监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应引起各级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各级公安机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全面推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上新台阶。

第四篇:媒体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 伏向明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共同体依靠信息传播得以维持,而大众传媒作为人类传播信息的基本渠道对于现代政治生活的影响在深度还是广度上达到了空前程度。也正是因为媒介强大的影响力使它成为社会中重要的力量,这种力量通常表现为话语权,媒体通过这种权力影响大众,从而与政治产生割不断的联系。

法国的拿破仑曾认为一个报馆胜过三千支毛瑟枪,近代中国学者梁启超则说报纸可以生一切,可以灭一切,可以吐一切,可以纳一切。从这些不难看出媒体权力的影响。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巴克指出:通过大众媒体摄取信息,获得休闲和娱乐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方式、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愈来愈大。随着依赖性的不断增大,大众媒介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改变各种态度和信念的可能性也将愈来愈大,这种可能性极大地扩大了媒介在政治中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受到媒体自身权力大小的制约 。他受到政治制约的程度、自身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而它的政治属性又影响着它的政治功能的发挥。

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媒体的政治属性表现为资本控制下的“社会共器’’。在社会主义社会,大众没体表现为党性原则支配下的舆论工具和“灵魂工程师”。而媒介政治功能包括政治沟通功能、权力监督功能、政治控制功能。

一、 政治沟通功能

那什么是政治沟通功能?美国学者K.W伊奇在《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一书中吧政治沟通看成是政治系统内部的机制对信息的接受、选择、存储、分析和处理。政治沟通首先表现为统治阶级或精英关于政策价值的传播,有效的传播能i够获得民众广泛的认同并的到他们的支持。政治沟通还表现为民意的上达。人们的深切愿望和不满情绪如果借由媒体宣泄表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二、 权力监督功能

代表舆论行驶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大众媒体对于政府工作公正、透明的报道使政府的工作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从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消除腐败。但是必须辅之以相应的法律,否则作用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三、 政治控制功能

美国的学者罗斯认为社会控制 就是社会对个人或集团的行为做约束是个人和团体的利益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利益。媒体的控制主要体现在道德和文化方面。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不道德现象进行曝光,利用社会舆论压力是行为者改错。媒介还传播有利于统治者自身有益的道德观、价值观,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媒介的政治控制功能在不同的国家,功能大小不同。

四、 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指的大众媒体特意强调某些话题,引导大众去议论、关注这个话题,也就是大众传媒通过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传播能够决定什么内容可以讨论,什么内容被不可以讨论,什么成为热门话题,什么话题被排除话题之外。政治议程设置对于政治过程非常重要,谁能够确定议程。谁就能可以掌握主动。

由于大众传媒对于政治生活深远的影响,政治家无不重视对于他的控制。早在古希腊时政治学者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把信息传播作为塑造国民灵魂的工具,作为哲学家王进行统治的手段。其言外之意就是媒介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他还主张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由检查官对未发表的作品进行预先检查。为此还建立专门的检查规则,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也有类似的见解。到了近代出现了分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媒体自由,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加强对媒介的控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媒体自由。在美国,新闻媒体依靠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赋予的权力,成为与政府、国会、最高法院配合行动的“政府的第四部门”,影响着美国的政治政策乃至政治结构,它们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美国是一个强调民主与自由的国家,在这个国度里,新闻媒体也享有着宽松而广泛的自由。媒体可以把总统称为“骗子”,也可以将议员称为“猪”,他们可以窥探包括总统在内的所有政客的隐私,也可以将通过某种渠道所获得的政府机密公诸于世(“五角大楼文件案”)。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胆量,主要还是由于其在某种程度上享受着美国宪法和法律的直接保护。被称为美国第一部新闻法的是1791年颁布的宪法《第一修正案》,该法案的第一项就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剥夺言论及出版自由”。它被誉为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在保障美国媒体的新闻自由方面发挥了强大的威力。1966年美国又制定了《信息自由法》,随后出台了《阳光法案》《公开会议记录法》等法案,这些法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使得公民的知情权和媒介工作者的采访报道权有了可操作性。由此,美国媒体也被誉为是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部门”——监督政府、引导舆论、影响受众,充分发挥着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

下面举例说明一下美国媒体的强大权力,1971年,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不能自拔,美国社会的反越战运动一直在发展壮大,各大城市都爆发了反战游行示威,侵越战争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战争。但是总统尼克松一意孤行继续进行战争,虽然减少了陆军人数,同时却加强空军和海军人数,还扩大战争。美国政府内部也就战争何去何从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分歧。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抗议声。1971年6月,《纽约时报》和其他一些报纸披露了一批描写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国防部绝密文件。这些文件是由一名颇有正义感的国防部官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透露给外界的。在文件公布之前,美国政府曾试图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文件的发表,但未果。这就是美国政治史和新闻史上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国防部的机密文件被媒体揭露,联邦政府名誉扫地。为此,尼克松政府试图以“泄露国家机密”等罪名起诉艾尔斯伯格,以期挽回些面子,但顺应了民意的艾尔斯伯格最终在宪法保护下被法院判定无罪。这表明,三权分立的权力机制在重要关头发挥了重要作用。尼克松自己也绝未料到,作为位高权重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竟连一名普通的国防部官员也对付不了。在最高法院这个宪法守护神面前,尼克松政府败诉。这对帝王般的总统权力是个沉重打击。五角大楼文件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令尼克松总统和他的政府信誉遭受了严重损害

在西方人们把新闻媒介视为社会共器,是全民意志的代表。随着批评学派的兴起,人们倾向于把大众媒介视为社会公共领域的代表。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市民可以自由表达及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或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公共领域的基本前提是市民应有相等的自由表达机会,并且能够自主地组织成公共团体,其讨论的主题应以批评公共事务为主,正是它提供了市民表达与沟通的平台。

在中国,国家坚持大众媒介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一定阶级的舆论工具。毛泽东曾指出,报纸“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20]。”江泽民也强调:“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21]。”也就是说,大众媒介总是代表政治上、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是阶级的舆论工具,而不是所谓的“社会公器”或“公共领域”。将媒介置于党和国家的行政管理之下,媒体没有相应的权利,成为政府的喉舌和工具。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起事后审读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

审读制度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了解报刊内容,掌握动态,对报刊进行经常性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新闻出版总署曾就此下达多个通知。在报纸、期刊两个“管理规定”中,分别规定了报刊出版管理实行报纸、期刊出版事后审读制。各报刊的主管单位对其主管的报刊进行审读,定期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审读报告。

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建立阅评制度,定期写出阅评报告。新闻出版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阅、检查报刊出版单位的阅评报告。

要求审读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的;违反民族、宗教政策,危害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宣扬凶杀、暴力、色情、迷信和伪科学的;传播谣言,编发假新闻的;违反报刊出版管理法规和规定的。

审读结果要出“审读简报""。各省新闻出版局每月要向新闻出版总署报送一次本地区报刊审读的综合情况。对审读中发现的重大政治错误、重大版面事故以及易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问题等,各报刊社要立即向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报告;各省新闻出版局要立即向新闻出版总署报告。不报或者迟报造成后果的,要追究责任。

质量评估制度明确规定必须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报纸、期刊两个“管理规定"也规定了实行报纸、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近年来,新闻出版工作由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移,质量问题得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报刊质量包括政治质量、信息质量、文化质量和编校印装质量等。1995年新闻出版署制定了《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及“细则""和《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及“评估办法”。报纸出版质量标准,被分为六个方面,并以百分制进行评定,即办报方针、宗旨、舆论导向(30分),是否依法出版(20分),版面综合质量(包括真实性、稿件质量、版面容量、标题、栏目设置、文字校对、印刷质量,共30分),广告质量(10分),社会信誉质量(10分)。

在中国从没有批评政府的声音,更没有像美国“五角大楼文件案”那样的事。

西方在法律上给与媒体绝对的自由,赋予媒体相应的权利,限制政府对他的控制,使之成为社会公器把政府的工作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实现他的政治职能和权利。而中国政治控制了媒体,成为了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不能成为大众讨论公共事物的平台,也制约这媒体政治职能的发挥。媒体的政治沟通功能、权力监督功能成为空话,媒介体制落后,媒介体系与政治体系一体化,行政权力对媒介的过多干预,限制了大众媒介活动的空间。所以推进新闻体制改革,发展大众传播事业,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治权力应该与媒体权利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它与大众相近,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平台,成为社会共器。

第五篇: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摘要】:师生关系在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元师生生活、充实校园文化意义匪浅。当今社会,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并随之出现各种新媒体应用平台,学生因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迅速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流使用群体。新媒体对于学校尤其是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却严重不足。鉴于此,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师生关系对于发展完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基本理论、促进师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课堂教学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师生关系;构建;优势;策略

一 绪论

师生关系作为高校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形式之一,对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一日为师,百日为父”、“教不严、师之惰”等警训,提倡“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元师生生活、充实校园文化意义匪浅。当今社会,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并随之出现各种新媒体应用平台,学生因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迅速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流使用群体。新媒体对于学校尤其是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却严重不足。鉴于此,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师生关系对于发展完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基本理论、促进师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课堂教学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渐人“深水区”,出现了师生关系功利、师生感情淡漠以及师生交流贫乏等诸多问题。

通过访谈调查研究,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优势所在:1.在教育教学方面,师生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师生双方的融洽性不断增强。2.在情感态度方面,师生的满意度逐渐上升,师生双方的影响逐渐强化。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现存的一系列问题:1.新媒体在师生交流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2.师生通过新媒体交流的内容有待拓宽。3.师生通过新媒体沟通的情况参差不齐。 最后,针对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显著优势以及现存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构建新媒体时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分别是:1.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2.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广泛交往内容。

二 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及特点

1 新媒体时代的界定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2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首先,新媒体强调的是影音文字信息的整合,比如我们阅读网上的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联到其他相关的文章;有的字、术语不明白,我们可以将其点中,字典词库会告诉我们它的意思,甚至演示一段动画或音乐给我们看和听。但我想这应只是新媒体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将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力,并获得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与享受。

其次,互动性是新媒体独特的魅力所在。“互动”赋予新媒体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从传播理念到产业模式的全面提升和变革,是传媒发展战略中的资本砝码。虽然欧洲在全球互动电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大部分互动技术研发始于欧洲,但其对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英国《经济学家》在一个专题报道所言,大众媒体时代正逐渐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新媒体时代,这将改变媒体行业和整个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有专家预测,未来的几年内电脑和电视可能已经整合,技术转变下,媒体已进入一个反客为主的新时代。

三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 1 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在教育教学方面,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师生双方的融洽性不断增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师生间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有效得避免了传统师生关系中学生不敢当面和老师谈心交流的问题。通过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此外,将新兴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提升师生之间的配合的默契程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协调性和互动性,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局面,有效得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频频出现的教师“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同时,师生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也会进一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只有师生间协调配合,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并促建师生关系不断持续发展。 2 情感态度方面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在情感态度方面,主要表现在师生的满意度逐渐上升,师生双方的影响逐渐强化。这一点与新媒体时代背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密切相关。由于教与学的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新媒体而形成的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样也反映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新媒体会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彼此之间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会攀升。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也更愿意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影响不断加深,一方面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接受学生的影响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永续发展并接受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四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

1 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新媒体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文字传播信息的方式,发展为语音传播或者视频传播。同时,在新媒体的传播工具方面,近年来兴起了微信、微博、SKY网络电话等等。因此,在新媒体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师生间交流沟通的途径也应该不断创新、不断拓展。例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广泛利用校讯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加强与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家校合作更好地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的传达,以保证师生间的沟通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师生间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利于建立有效健康的新型师生关系。 2 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广泛交往内容

当今社会,虽然新媒体时代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鱼龙混杂,不良信息肆意传播。因此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注意甄别信息质量,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传播社会主流思想观念。同时,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交往内容,让教师和学生真正从新媒体的发展中受益。例如: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新媒体等工具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或者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充实以新媒体为纽带的交往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时事动态,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上一篇:项目试验员岗位职责下一篇:项目经理的十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