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智能机器人的民事主体资格

摘要: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现行民事法律制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其中智能机器人的民事法律地位问题最为根本,影响乃至决定了智能机器人的其它民事制度。学界关于智能机器人民事法律地位的研究形成了“客体——主体”二元对立的局面。客体说认为智能机器人虽具备一定的智能性,却缺乏自然人的意志能力,也缺乏生物人的肉体生命特征和情感需求,不具备生物伦理价值,此外现行民事法律规范可以有效解决智能机器人带来的民事挑战,因此主张智能机器人作为人类技术理性的产物,其仅仅是民事权利的客体,民法不宜赋予其民事主体地位。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其已具备独立自主的意志能力,不单纯地受人类的控制,不宜继续将其视为传统意义的“工具”,因此客体说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主体说认为近现代民法的民事主体制度是开放的,且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智能机器人具备独立自主的意志能力,民法应当承认智能机器人的民事主体资格并赋予其民事主体地位。在主体说内部,其阐释路径又分为代理说,电子人格说和有限法律人格说。代理说将智能机器人定位为其所有人的代理人,但责任最终由其所有人承担,赋予其民事主体地位并无实际意义;电子人格说将智能机器人设定为电子人,尚未阐释智能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有限法律人格说主张智能机器人的民事主体资格是限制性的,但遗憾在于尚未构建具体智能机器人民事主体制度。智能机器人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以广泛运用,对人类产生的现实价值将远远大于其带来的风险,法律应当以社会为基础,民法也应当对智能机器人带来的民事挑战,进行特定的民事法律规制。智能机器人呈现出高度的“拟人化”趋势,不但拥有外在可见的物理形体,而且具备独立自主的意志能力,此外亦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其与生物人的区别可能仅仅在于生命特征或情感需求的差异,但这并不是民事法律主体所要求的。从理性主义的角度上看,智能机器人是认知能力、意志能力和道德能力的统一体,符合近现代民法民事主体理念的设定,现代民法应当承认智能机器人的民事主体资格并赋予其民事主体地位。但是考虑到智能机器人的形体由人类制造,理性亦由人类赋予,且其始终要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所以智能机器人的民事主体性质应采“自然人主体延伸说”,其法律人格不是完全的,而是限制性的。所谓“自然人主体延伸说”,其一意味着智能机器人具备民事主体资格,其二是智能机器人的民事主体地位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其民事主体地位由自然人赋予,且这种有限的民事主体设定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基于“自然人主体延伸说”进行思考和界定,智能机器人作为限制性的民事主体,从人本主义考虑,民法必须以民事义务为中心构建具体的智能机器人民事主体制度。智能机器人必须遵守基本的民事义务,享有有限的民事权利并承担特定的民事责任。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民事主体;自然人主体延伸说;以人为本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法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二、本文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拟解决的问题与本文观点

四、本文基本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智能机器人的民事法律地位之理论争议

一、客体说

二、主体说

(一)代理说

(二)电子人格说

(三)有限法律人格说

第二章 智能机器人具备民事主体资格的理论构建

一、智能机器人“拟人化”的发展趋势

(一)外在可见的物理形体

(二)独立自主的意识能力

(三)一定程度的社会角色

二、智能机器人民事主体的法理依据

(一)理性的基石:认知能力

(二)理性的本质:意识能力

(三)理性的支撑:道德能力

三、智能机器人“自然人主体延伸说”的应然选择

(一)“自然人主体延伸说”的考量因素

(二)“自然人主体延伸说”的基本内涵

第三章 智能机器人民事主体资格制度的立法展开

一、智能机器人遵守基本的民事义务

(一)智能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

(二)智能机器人必须服从其主人的“善”命令

(三)智能机器人必须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二、智能机器人享有有限的民事权利

(一)智能机器人拥有一定的人身权

(二)智能机器人拥有独立的财产权

三、智能机器人承担特定的民事责任

(一)智能机器人承担合同违约的责任

(二)智能机器人承担致人损害的责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营销方式论文提纲下一篇:柴油车碳排放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