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公司资产客户管理

2023-05-06

第一篇:银行公司资产客户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信贷资产转让管理制度与流程

信贷资产转让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发展,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资产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规范管理,防范和控制风险,根据《民法通则》、《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信贷资产转让是指本行与具备贷款业务资格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者根据协议约定相互转让本外币信贷资产的业务行为。

第三条 本制度所指的社会投资者是指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二章 组织管理体系

第四条 信贷经营部门(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

(一)负责贷款转让前的调查工作,整理分类并妥善保管各类调查资料和证据材料,形成调查报告。

(二)通过调查评估,初步确定贷款转让价格。必要时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与参与。

第五条 资金营运部

(一)根据本行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业务要求,并做好联系与洽谈工作。

(二)联系对手机构,洽谈交易条件,及时反馈信息,并准备贷款转让所须材料。

(三)负责贷款转让合同的拟定。合同要素填写齐全,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

(四)定期向监管部门报送贷款转让业务报告和按季向监管部门报告报送《贷款业务统计表》。

第六条 财务会计部

(一)负责贷款转让的账务核算。

(二)负责有追索权买断资产的清分工作。

第七条 风险合规部负责贷款转让合同的合规性审核并签署意见。 第八条 稽核审计部负责贷款转让业务的审计监督。

第三章 贷款转让的分类

第九条 按转让方式分类

(一)信贷资产受让业务

根据协议约定,本行从境内其他金融机构有偿转入信贷资产。在此项业务中,本行是信贷资产的受让方,其他金融机构是信贷资产的出让方。

(二)信贷资产出让业务

根据协议约定,本行向境内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者有偿转出信贷资产。在此项业务中,本行是信贷资产的出让方,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者是信贷资产的受让方。

第十条 按转让类别分类

(一)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

出让方与受让方根据协议约定,受让方购入出让方的信贷资产,并由借款人(担保人)直接向受让方履行借款合同(担保合同)项下的义务,直至清偿全部债务。

(二)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

出让方与受让方根据协议约定,在出让信贷资产的同时,与受让方约定在将来一个确定的日期,以约定价格向受让方无条件购回其出让的信贷资产。

第四章 转让条件

2 第十一条 本行受让信贷资产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基本条件

1. 出让方为在我国境内注册登记的金融机构法人。 2. 出让方具有贷款业务资格。

3. 出让方应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良好的信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4. 受让资产的借款人信誉良好,无拖欠银行贷款及逃废债务的不良记录。 5. 受让的信贷资产应为尚未到期的正常贷款且无任何瑕疵。

6. 受让信贷资产的主债权和担保债权应真实和有效,依法可以转让;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无禁止转让条款,且借款合同(担保合同)中无借款人(担保人)只对出让人承担还款(担保)责任或禁止债权转让等条款。

(二)其他条件

1. 买断型信贷资产受让应符合以下条件:

(1)借款人应纳入本行综合授信管理,如借款人在本行具有授信额度,则信贷资产受让后该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能超过核定的授信额度。如借款人在本行无授信额度,则需重新增加授信额度。

(2)出让方已将债权转让事宜书面通知借款人和担保人,并得到借款人和担保人同意信贷资产转让的书面确认。

2. 回购型信贷资产受让应符合以下条件:

(1)出让方应具有本行核定的授信额度,且信贷资产受让后出让方占用额度不超过授信额度。

(2)出让方在本行预留经有权签字人签字并盖章的《债权转让通知书》,在出让方不履行回购义务时,本行有权将此通知书发出。

第十二条 本行出让信贷资产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信贷资产的出让,应符合本行信贷政策和贷款结构调整等相关规定。

(二)出让信贷资产的主债权和担保债权依法可以转让;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无禁止转让条款,且借款合同(担保合同)中无借款人(担保人)只对本行承担还款(担保)责任或禁止债权转让等条款。

3

第五章 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的期限

第十三条 回购期限应不短于一个月且不长于一年(含);对确需短于一个月,长于一年的回购业务,应说明原因。

第十四条 同一笔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如果涉及到两项(含)以上到期时间不同的信贷资产,则其回购期的上限应为最近到期的信贷资产剩余期限。

第十五条 回购到期不得以任何方式展期。

第六章 定价及其方法

第十六条 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定价

(一)在进行贷款转让前,应对拟转让贷款开展前期调查分析。前期调查分析应充分利用现有档案资料和日常管理中获得的各种有效信息。当现有信息与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出入或重大变化时,应进行现场调查。

(二)可选聘中介机构对拟转让的贷款进行评估,对评估(咨询)报告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发现虚假记载、重大遗漏、误导性陈述和适用方法明显不当等问题时,应向中介机构提出书面疑义,要求其做出书面解释。

(三)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价格为转让时的转让价款,转让价款根据转让时的信贷资产本金、交易成本、出让人信誉、市场供求和风险状况等相关因素协商确定。

第十七条 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价格

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价格为转让时的转让价款和回购到期时的回购利息构成,转让价款和回购利率由转让双方根据回购期限、交易成本、出让方信誉、市场供求和风险状况等相关因素协商确定。回购到期时,出让方应根据回购合同的约定,将回购利息一次性按期支付给受让方。

第七章 建立大额贷款转让报告制度

4 第十八条 出让方、受让方双方均须对单份(或单笔)贷款转让合同标的金额超过5,000万元以上(含)业务,按贷款转让交割日所在月进行统计,在月后8日内向所在地银行业监管当局进行书面报告。报告内容至少包括:

(一)贷款出让方、受让方机构名称;

(二)贷款转让方式;

(三)贷款转让数额(本金)、形态;

(四)贷款转让价款;

(五)贷款转让交割日期、回购贷款日期。

第八章 建立贷款转让业务统计制度

第十九条 按季向所在地银监局统计部门报送《贷款转让业务统计表》。 第二十条 准确反映贷款转让的数据和形态

严格按照相关的财务核算规定和统计制度要求,以买断方式的贷款,出让方应减少相应贷款的数据,由受让方反映相应增加贷款的数据和形态,其中有追索权买断的贷款,出让方必须同时在表外科目中列明,并按资产分类标准进行资产清分。

第九章 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一条 建立贷款转让检查监督制度,制定检查监督工作程序,规范检查监督行为。

第二十二条 检查监督部门和人员不得直接参与贷款转让处置、定价、审核和审批工作。

第二十三条 检查可采取现场检查或非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特定的尽职审计工作,并出具独立的尽职审计意见。

5 第二十四条 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干扰和阻挠检查监督人员的尽职检查监督工作,不得授意、指使和强令检查监督部门或检查监督人员故意弄虚作假和隐瞒违法违规情况,不得对尽职检查监督人员或举报人等进行打击报复。

第二十五条 对于尽职检查监督人员发现的问题,应责成相关部门和人员纠正或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并及时跟踪整改结果。

第十章 责任追究与免责

第二十六条 监审稽核部门根据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的检查结果,对贷款转让工作人员是否尽职进行初步责任认定。并报请本行责任认定部门裁定。

第二十七条 本行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并报监管部门。重大违法、违规、失职责任处理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开,接收社会监督。

第二十八条 具有以下情节的,将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一)自资产交易基准日至资产交割日期间,擅自处置转让资产,放弃与转让资产相关的权益,截留、隐匿或私分基准日后转让资产项下回收现金和其他资产。

(二)利用内部信息,暗箱操作,将资产处置给自己或与自己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机构或人员,非法谋取小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三)泄露本行商业秘密,获取非法利益。

(四)利用虚假拍卖、竞标、竞价和协议转让等掩盖非法处置资产行为。

(五)为达到处置目的人为制造评估结果,以及通过隐瞒重要资料或授意进行虚假评估。

(六)超越权限和违反规定程序擅自处置资产,以及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擅自更改处置方案。

(七)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放弃合法权益。

(八)伪造、篡改、隐匿、毁损资产处置档案。

(九)未按照本办法规定要求尽职操作,致使资产的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值。

(十)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要求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对直接或间接干扰和阻挠尽职检查监督人员的尽职检查监督工作,故意隐瞒违法违规和失职该职行为,或对尽职检查监督人员或举报人等进行打击报复的机构和人员,应认定并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条 尽职检查监督人员在检查监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营私舞弊的,应认定并依法、依规从严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一条 尽职检查监督和责任认定,有充分证据表明,贷款转让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本办法规定勤勉尽职地履行了职责,贷款转让一旦出现问题,可视情况免除相关责任。

7 信贷资产转让操作流程

一、流程图

(一)买断型信贷资产受让业务

8

(二)买断型信贷资产出让业务

9

(三)信贷资产回购(买入)流程图

(四)信贷资产回购(卖出)流程图

二、流程说明

(一)买断型信贷资产受让业务 1.受理

信贷资产买入业务由资金运营部提出申请,报行长室审批后实施;或出让方主动提出,资金营运部受理。

2.资料初审

(1)出让方资格审查

具体详见第十一条

(一)、

(二)款。

(2)出让方提交材料

a. 出让方经年检的营业执照和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复印件。 b. 出让方具有贷款业务资格的证明。 c.《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申请书》原件。

d. 拟转让信贷资产的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和抵/质押权利凭证等相关文件副本或复印件。

e. 由借款人和担保人向出让方出具的同意信贷资产转让确认函原件。 f. 本行要求的其他材料。 (3)初步审查

资金营运部收到出让方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对出让方提交材料的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初审。如发现原借款合同或保证(抵/质押)合同中有不符合本行要求和对本行不利的条款,需要求出让方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补充合同,出让方应取得借款人(担保人)的同意,并向本行提交借款人(担保人)同意签署补充合同的确认函;若出让方不能取得借款人(担保人)的同意,本行将不能受理出让方提出的信贷资产转让申请。

初审合格以后,资金营运部将上述材料及相关资料提交信贷经营部门(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并附列《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内部移交清单》。

3.调查评价

调查评价工作由总行信贷经营部门负责。

12 (1)信贷经营部门(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在收到信贷管理部提交的材料后,首先审查是否符合以下条件:

a. 受让资产项下的借款人信誉良好,无拖欠银行贷款及逃废债务的不良记录。

b. 受让的信贷资产应为尚未到期、按期付息的正常贷款且无任何瑕疵。 (2)如借款人已具有本行核定的授信额度,且信贷资产受让后该借款人的占用额度不超过核定的授信总额,则该笔转让业务不做客户评价;如借款人具有授信额度但额度不足并确须追加的,要按拟追加后授信额度的审批权限报有权审批行审批;如借款人无本行核定的授信额度,需首先对借款人进行客户评价和额度审批。

(3)对于符合以上条件的拟受让信贷资产,由信贷经营部门(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按照本行现行的信贷业务管理办法进行调查评价,形成评价报告。

(4)信贷经营部门(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完成评价报告后,由资金营运部会同信贷经营等部门,综合考虑本行资金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等相关因素,提出受让资产的价格建议并由贷款审查委员会审议后,由资金营运部与出让方充分协商,确定双方可接受的拟转让价格。

(5)资金营运部提出《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申请报告》,组织报批材料。 4.审批

按照总行规定的权限审批。 5.转让 (1)签约

a. 资金营运部收到总行批准文件后,在签订转让合同前,就原借款合同及保证(抵/质押)合同中不符合本行要求及对本行不利的条款,应要求出让方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补充合同,消除不利因素。

b. 风险合规部审核通过后,资金营运部与出让方签订《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合同》,并由双方有权签字人签字,加盖公章。合同文本采用总行规定的统一格式。

13 c. 在信贷资产转让合同签订当日,由出让方向借款人、担保人发出《债权转让通知书》。

(2)借款合同及相关权利凭证移交

a. 信贷资产转让合同签订当日,出让方将转让信贷资产项下的借款合同正本、保证(抵/质押)合同正本、抵/质押权利凭证正本、借款借据正本和借款人、担保人签署同意的债权转让通知书回执原件等相关文件交本行资金营运部收执,并填写《信贷资产转让标的清单》。

b. 资金营运部将上述材料移交信贷经营部门,并在《信贷资产转让标的清单》上签字确认,信贷经营部门对上述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c. 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信贷资产,需由信贷业务经营部门办理受让信贷资产抵、质押变更登记手续并将变更后的抵/质押权利凭证移交财务会计部保管。

(3)借款人开户

信贷经营部门向会计部门提供要求借款人开立贷款账户的通知书,并提供包括贷款本金、利率、期限、起息日和计息积数等相关信息在内的贷款资料,作为会计部门开立贷款账户的依据;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经理协助借款人在本行开立贷款账户。

(4)转让价款划拨

资金营运部在本行办妥上述文件移交、变更登记手续及借款人开户等程序后,出具《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转让价款划拨通知单》(一式四联),一联由计财部门留存,一联由信贷经营部门留存,一联由资金营运部留存,一联连同《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合同》送会计柜台,作为转让价款划拨的依据,由会计结算部门办理划款手续。

6.贷后管理

(1)信贷资产转让后,借款人(担保人)必须按照原借款(担保)合同及补充合同向本行履行原借款(担保)合同及补充合同项下所有义务,本行享有原借款(担保)合同及补充合同项下债权人的全部权利。

(2)信贷资产转让后执行《江苏宜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贷后管理 14 办法》。

(二)买断型信贷资产出让业务 1.提出贷款转让申请

资金营运部根据本行经营和管理情况、信贷政策和贷款结构调整的需要,提出贷款转让申请。

2.资产出让报批

资金营运部会同信贷经营部门对拟出让的信贷资产,综合考虑本行资金成本、市场供求状况等相关因素,提出拟出让的信贷资产的价格建议并由行领导审核批准。

3.转让

(1)总行批准出让信贷资产后,由资金营运部与交易对手进行商洽,达成出让信贷资产的意向。

(2)信贷经营部门向借款人(担保人)发出《信贷资产转让通知书》,取得借款人(担保人)签署的回执。

(3)若受让方提出本行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的借款合同(担保合同)有法律问题,并提出签订补充合同的要求,信贷经营部门在征求风险合规部意见后答复,确实需要本行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补充协议的,经协商后本行与其签订《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同意签署补充合同确认函》。

4、签约

(1)资金营运部与受让方签订《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合同》,并由双方有权签字人签字、加盖公章。合同文本可参照本行规定的格式。若为非标准格式合同,应报风险合规部审核后执行。

(2)在信贷资产转让合同签订当日,本行应向借款人、担保人发出《信贷资产债权转让通知书》。

(3)借款合同及相关权利凭证移交

签约后,资金营运部负责借款合同及相关权利凭证的移交工作。

a. 本行将转让信贷资产项下的借款合同正本、保证(抵/质押)合同正本、 15 抵/质押权利凭证正本、借款借据正本和借款人、担保人签署同意的《信贷资产债权转让通知书》回执原件等相关文件交受让方收执,并附信贷资产转让标的清单。

b. 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信贷资产,信贷经营部门协助受让方办理出让信贷资产的抵、质押变更登记手续,办妥后通知机构业务部门。

5、收款及后续手续

办妥签约及有关文件移交后,由资金营运部负责按照合同约定敦促受让方支付受让价款,由会计结算部门办理收款手续。资金营运部负责登记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台账,信贷经营部门负责调整借款人授信额度及销记信贷台账。

(三)信贷资产回购(买入)

1.申请

由出让方提出授信申请和资产转让回购申请书并提供相应的信贷资产转让的资料,资金营运部交易员进行市场分析,是否买入信贷资产由资金运营部提出申请买入计划,报行长室审批。

2. 审批

与交易对手洽谈,填制交易审批单,进行逐级审批。 3. 签订协议

双方签订《信贷资产转让回购协议》,《信贷资产转让回购协议》以出让方与债务人、担保人签订的债务合同、保证(抵质押)合同为基础。

4. 账务处理

(1)清算中心审核协议内容与划款凭证,无误后进行账务处理。 (2)回购日,出让方计算应付受让方利息,并将转让价款及应付受让方利息划入受让方指定账户,履行回购义务。

5. 资料归档

出让方的营业执照、代码证、金融许可证、税务登记证、法人身份证;转出标的借款借据、借款合同、保证或抵押、质押合同、借款单位的营业执照、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有效的贷款卡、法人身份证如是复印件需加盖出让方公章后作 16 为协议的附件归档留底。

(四)信贷资产回购(卖出)业务 1.业务规划

根据交易员的市场分析,是否转让信贷资产由资金运营部提出申请转让计划,报行长室审批。

2. 申请

提出授信申请和回购申请,并将有关信贷资产资料交予受让方,经受让方同意后方可进行资产的转让。

3. 签订协议

资金营运部交易员事先拟定协议,经审核和审批后,交受让方进行确认,协议确认后,双方签订正式协议,由交易员整理信贷资产的相关资料,复核员进行审核,移交受让方。

4. 账务处理

(1)交易员应及时督促受让方办理资金汇划业务,清算中心核实资金到账,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2)回购到期后,由交易员填制还款凭证,经逐级审批,交清算中心进行账务处理,受让方接到款项后,将贷款资料进行归还。

5. 资料归档

信贷资产回购业务由资金运营部建立相应的台账进行登记管理,资料由资金运营部归档留存。

三、管理文件

(一)合规文件

1. 民法通则 2. 商业银行法

3.江苏省银监局《关于加强银行业贷款转让业务管理的通知》 4.中国人民银行关于2004年金融统计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 5.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

(二)记录清单

1. 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申请书 2.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内部移交清单 3.信贷资产转让标的清单 4.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转让价款划拨通知单 5.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合同 6.信贷资产债权转让通知书 7.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同意签署补充合同确认函

第二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章、 资产管理

1.1. 资产管理理论

(一) 真实票据理论

一、 理论背景:真实票据论是在18世纪英国银行管理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 基本观点:

1. 短期商业周转贷款:银行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为应付存款人难以预料的提存,就一定要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所以贷款应该是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 2. 3. 自偿性:贷款必须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真实的票据为抵押,这些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因此也叫做自偿性贷款理论。

不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长期设备贷款等,即使发放也必须限定在银行的自由资本和现有储蓄存款的范围内。

三、 优点:

1. 2. 3. 1. 2. 3. 第一次明确了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资金配置的重要原则。 强调了资金运用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

强调了银行应该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确保经营安全。

未考虑到短期存款的沉淀部分和长期存款比重的上升,忽略了银行资金来源的潜力,配置太多的资金在盈利性较低的短期商业贷款上,降低了盈利性。

资金运用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和银行发展、分散风险。 真实票据为抵押的商业贷款自偿性是相对的,易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有违约风险。

四、 缺点:

(二) 资产转换性理论

一、 理论背景:20世纪提出,一战以后,西方迅速恢复经济,国家大量发行公债,银行也逐步把资金部分转移到购买政府债券上去了。

二、 基本观点:

1. 2. 银行保持流动性的关键不在于贷款期限的长短,而在于银行持有的资产的变现能力。

在保持银行流动性的基础上,可以拓宽资产运用的范围,商业银行的资产不一定局限于自偿性贷款,可以讲一部分分布在需要款项时可以立即出售的证券资产上。

三、 优点:突破了商业贷款管理理论对银行资产运用的狭窄局限,使得银行在注重流动性的同时资产范围显著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

四、 缺点:没有考虑到经济景气状况的影响。

1. 2. 一旦出现萧条,证券行市大跌,人们竞相抛售证券的时候,银行会受到损失。 片面的强调证券转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证券的真实资产质量。

(三) 预期收入理论

一、 理论背景:1940s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恢复和发展,股利消费的经济政策对生产企业的设备更新提出要求,中长期贷款需求增长很快,而且贷款回收前景好。

二、 基本理论:

1. 2.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态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贷款的按期还本付息,不再与贷款的自偿性和资产的可转换性,而在于借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

贷款期限并非一个绝对的控制因素,只要贷款的偿还有未来的现金流保障,银行按照贷款的期限进行组合,使得资金的回流呈现可以控制的规律性,同样可以保证流动性。

三、 优点:

1. 2. 依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判断资金运用的方向,突破了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根据资产的期限、自偿性和可转换性来决定资金运用的做法。

为银行拓宽了盈利性的新的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银行开始向长期性经济活动大量渗透,促进资产业务的多样化。

四、 缺点:

1. 2. 银行将资产经营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基础上,缺乏可靠性。

尤其在长期放款和投资中,不确定性增加,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可能发生变化,未来的偿付能力可能小于预期。

1.2. 资产管理方法

一、 资金集中法:不论银行的资金来源如何,将各种资金集中,按照资产流动性的不同配置到不同资产上去,同时尽量考虑盈利性的需要,尽可能降低高流动性资产。

二、 资金分配法:

1. 2. 原理:按照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强弱来确定资金的分配顺序和数量,使得各种资金来源的周转率与相应的资产期限相适应,做到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 负债流动性的划分标准: 1) 2) 资金来源的周转率

对其法定准备金率的高低:周转速度快,法定准备金率高,资金稳定性就较弱,那么这类资金就分配给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项目。

三、 线性规划法

1. 2. 定义:直接利用运筹学方法解决资产分配问题的管理科学方法,解决在一些变量受到约束时,现行函数值如何取得最优的问题。 四个步骤: 1) 2) 3) 4) 建立模型目标函数。

选择模型中的变量建立函数式。 确立约束条件。

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前提下求该目标函数的最佳资产组合解。

第二章、 负债管理理论

一、 理论背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西方各国对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以及直接融资的发展,使得银行面临资金来源紧缺和流动性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来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

二、 基本理论:

1. 2. 负债管理的核心:负债不是既定的,而是可以由银行主动扩张的,资金的来源是可以控制的,而不是像资产管理理论中认为资金来源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外生变量。

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获得,也可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主动借款来保持流动性。

三、 负债管理方法:

1. 2. 储备头寸负债管理:以增加短期负债向银行有计划的提供流动性的管理方式。 贷款头寸的负债管理: 1) 2)

四、 优点:

1. 2.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规模和范围。

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调,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理念变为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并重,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的资产盈利水平。

五、 缺点:

1. 2. 3. 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因为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而增加了经营风险。 忽视自由资本的补充,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通过不同利率从市场上借入资金来扩大银行贷款。

通过增加银行负债的平均期限以减少存款的可变性,从而降低银行负债的不确定性。

第三章、 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

3.1. 总论

一、 理论背景:

1. 2. 3. 负债管理思想被商业银行普遍接受之后,出现了金融创新的浪潮,利率限制实际上被突破。 西方各国纷纷取消利率管制,金融自由化浪潮兴起,市场利率波动大,风险扩大。

利率风险是使银行开始把目标转向如何通过协调负债和资产的关系来保持净利息正差额和控制正的自由资本净额。

二、 基本思想:

1. 2.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对其持有的资产负债类型 、数量及其组合进行综合性协调和管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和均衡。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是缺口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 1) 2) 缺口管理是指根据期限或者利率等指标,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进行分析,实现合理的搭配。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督和

管理。

3.2. 融资缺口管理

一、 资金缺口管理指商业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的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

二、 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自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邦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

三、 资金缺口管理法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应用广泛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它分为两种: 1. 2. 保守性的,即努力是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0,从而把利率风险降到最低线,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性。

主动型的,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主动型差额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变化的方向,同时也取决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四、 资金缺口管理方法不同于其他管理方法,他认为决定资产负债内在联系的关键因素是利率,主张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根据不同利率特点确定的差额上,并根据利率周期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各种利率类型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组合,从而使资金缺口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五、 资金缺口管理方法的缺陷主要有:

1. 2. 3. 4. 在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时间标准问题是,银行选取多长时间作为规定利率敏感性的标准,这在商业银行实际业务经营中十分重要,但也难以确定。 银行能否预测利率变化的方向、大小和范围。

银行能否灵活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银行不一定能够及时调整差额。 银行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难以权衡,利率风险的降低很有可能带来更大的信用风险。

六、 综上所述,资金缺口管理虽然并不完美,但却更接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际,它能够抓住沟通资产与负债的联系的关键因素-利率,以部分带动全部,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地经营措施,使资金缺口管理更富有灵活性、准备性和严密性。

(一) 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

一、 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也称浮动利率或可变利率资产与负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重新定价的资产或负债。

二、 可变利率主要有同业拆借利率、国库券利率、银行优惠贷款利率和可转让定期存单利率等,从广义上看还应该包括其未来现金流会随着市场利率而改变的各项资金项目。

三、 利率敏感性资产用可供选择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作为定价基础,加上风险、期限等溢价。对确定为利率敏感性资产的项目,重新定价的频度由各银行自行掌握,如半年一次或每季度一次。

四、 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被称为融资缺口。敏感性比率是融资缺口的另一种表达,他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比例关系。 1. 融资性缺口有零缺口、正缺口和负缺口三种状态, 1) 2) 3) 2.

当融资性缺口为0时,敏感性比率为1 当融资性缺口为正时,敏感性比率大于1 当融资性缺口为负时,敏感性比率小于1 当正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处于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银行在利

率下降时受损,在利率上升时获利。 3. 4. 当银行资金处于零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风险处于免疫状态 当负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银行在利率上升时受损,在利率下降时获利。

五、 如果银行有能力预测市场利率波动的情况,并且预测是准确的,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人员完全可以主动利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配置组合技术,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缺口策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若果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利率走势,采取零缺口资金配置策略显得更为安全,因为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配平的状态下,无论利率上升或者下降,银行的收益都是稳定的。

3.3.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利率自由化,市场利率波动频繁,风险扩大,单一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已不再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二、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对其持有的资产负债类型、数量及其组合进行综合性协调和管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和均衡。

三、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是缺口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

1. 2. 前者是指根据期限或利率等指标,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进行分析,实现合理的搭配。

后者是指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控和管理。

第三篇:银行存放同业资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企业银行”)存放同业资产管理,确保支付,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结合实际操作经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企业银行人民币及外币存放同业资产管理工作。

第三条 存放同业资产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支付、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确保支付是指总行及各分支机构应在保证我行拥有正常支付能力的前提下,保持账户中留存有合理备付头寸,防止账户透支。

防范风险是指全行资金管理部门应加强存放同业资金的流动情况监管,发现异常资金流动应及时报告。

提高效益是指在保证支付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无息和低息资金头寸,对资金头寸进行灵活调度,提高资金效益。

第二章 人民币存放同业资产管理

第四条 总行及各分行在人民银行开立的账户为总行及各分支机构的人民币主账户。

第五条 因信贷、结算以及费用支出等业务需要,总行及各分支机构可以在其他商业银行开立人民币辅助账户。

第六条 人民币存放同业资产账户按资金性质分为结算性账户和非结算性账户。结算性账户指企业银行在其他金融机构开立的办理人民币资金收付结算的活期存款账户,除此之外的为非结算性账户。

第七条 风险管理部是全行存放同业资产的授信管理部门,总行风险管理部根据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信誉状况等因素审查并报信贷审批委员会审批确定企业银行存放同业资产的金融机构范围。

第八条 总行资金部门负责审批分、支行营业部门上报的人民币结算性存放同业资产的开户对象、业务合规性及结算业务量等。

第九条 总行资金部负责审批分、支行资金部上报的人民币非结算性存放同业资产的开户对象、业务量、期限及利率等。

第四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求

1、流动性风险管理。

实现目标: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基础上,能准确、全面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状况,能针对不同情景进行压力测试,能根据客户行为、业务发展变化及战略规划实现动态的流动性风险监测与控制,并制定应急计划及应急计划的测试和评估,据此调整资产负债业务流动性期限结构。

实现功能:

(1)能随时准确计算所有流动性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覆盖率、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比、最大十户存款比例、经调整资产流动性比例等)。能实现基于不同情况的任意时点指标的动态预测与分析,即能够实现主动管理手段的动态试算功能,在现有资产负债缺口情况下,调整某资产或负债业务规模及期限结构对现有指标影响的随时测算。实现单体和合并两种口径。

(2)设置流动性风险限额,包括现金流缺口限额、负债集中度限额、集团内部交易和融资限额等,并能预警和提出防范措施。

(3)实现多层级压力测试情景和多因素压力测试因素分析,综合外部环境及自身因素灵活进行整体或专项压力测试。情景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资产快速增长,负债波动性显著增加;资产或负债集中度上升;负债平均期限下降;批发或零售存款大量流失;批发或零售融资成本上升;难以继续获得长期或短期融资;期限或货币错配程度增加;多次接近内部限额或监管标准;表外业务、复杂产品和交易对流动性的需求增加;银行资产质量、盈利水平和总体财务状况恶化;交易对手要求追加额外抵(质)押品或拒绝进行新交易;代理行降低或取消授信额度;信用评级下调;股票价格下跌;出现重大声誉风险事件等。

(4)梳理流动性资产,根据流动性风险偏好,考虑压力情景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现金流缺口、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规模和构成,并实时监控剩余可用流动性资产和已质押流动性资产的到期情况。

(5)每日计算各个设定时间段的现金流入、流出及缺口;有效计量、监测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风险缓释后现金流缺口及表外理财业务流动性期限缺口等,监测交易对手风险台账。

(6)对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进行分析和监测。

(6)对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进行测试和评估,根据各种应急情景,列明应急资金来源,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充分考虑跨境、跨机构的流动性转移限制,确保应急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充分性。

(7)对大额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8)进行结构流动性管理,对投融资业务进行合理布局,减少期限错配对流动性造成的影响。

(9)对客户行为进行合理分析、预测与假设。客户行为模型包括但不限于活期存款沉淀率、智能存款沉淀率、沉淀周期、提前还款、提前支取、续贷、展期、定期滚存等,需基于数据现状分析建模型,并提出具体的模型构架、设置及验证等方案及根据客户行为对相关统计分析的修正方案。

(10)对资产和负债所有业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11)计算流动性风险对资本充足的影响。

2、利率风险管理。

实现目标:通过数据梳理,加强对重定价缺口、净利息收入、市值和久期的分析,分别从会计和经济价值的视角真实反映当前的利率风险状况,并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净利息收入的稳定增长。

实现功能:

(1)能随时自动计算各种利率风险监管指标,包括单体和合并口径。

(2)建立利率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和分析方法。 (3)能准确分析、预测利率走势。

(4)设置利率风险限额,并能预警和提出防范措施。 (5)根据既有或预期业务状况、业务发展战略、资产负债总量及结构变化以及利率风险特征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压力测试、静态/动态情景模拟及净利息收入/净现值模拟等的框架、逻辑、方法和影响评估;压力测试需覆盖所有实质性风险源,并在利率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时将压力测试结果纳入考虑。

(6)结合压力测试结果建立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进行测试和评估。

(7)收入模拟的分析维度涵盖机构、币种、产品、条线等多种维度,同时可对维度进行自由组合,根据不同利率情景和不同业务假设情景,准确计量指定时期内的净利息收入,可每天自动生成,也可按需生成。

(8)久期分析,分析利率波动对经济价值(经济价值用于评估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影响。

(9)基于利率平移、利率非对称变化、历史利率等多种利率情景和新增业务假设情景、业务预算情景、业务到期策略情景等不同情景的收益和风险的预测。

(10)计算利率风险对资本充足的影响。

(11)能够实现主动管理手段的动态试算功能,即在现有资产负债缺口情况下,调整某项资产或负债业务规模及期限结构或采取表外衍生工具时对现有利率风险指标影响的随时测算。

3、汇率风险管理。

对汇率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分析外汇敞口及潜在损失,建立汇率风险管理日常监测和限额管理,提供多种管理策略与工具,进行汇率风险情景模拟分析。

4、日间头寸管理。 实现目标:通过合理安排、调配、运用资金,在保证流动性、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实现功能:

(1)资金头寸统计分析,包括大额到期情况,资金流入流出分析情况、资金头寸占用情况等。

(2)资金计划申报,T-1日分支机构录入资金计划,头寸管理部门对T日的资金流入流出进行控制管理。

(3)能实时资金头寸匡算及资金头寸执行对比分析。 (4)头寸限额管理。

(5)能进行资金头寸监控与预警。

5、资产负债业务分析及业务计划管理。

(1)支持按业务条线、部门、地区、管理机构、客户经理、客户等维度,对表内外各产品、科目的时点余额、日均余额、外部收支、内部收支、净收益、外部收支率、内部收支率、净收益率、资产质量、风险资产占用等要素进行分析与对比,支持按指定时点、时间段、币种的数据查询。

(2)支持按表内外科目、产品,对全行的时点余额、日均余额、外部收支、内部收支、净收益、外部收支率、内部收支率、净收益率、资产质量、风险资产占用等要素进行分析与对比,支持按指定时点、时间段、币种的数据查询。

(3)支持对全行(或各业务条线或部门或地区或管理机构或客户经理或客户)单个或多个产品与科目按期限对业务时点余额、日均余额、外部收支、内部收支、净收益、外部收支率、内部收支率、净收益率、资产质量、风险资产占用等要素进行分析与对比,支持按指定时点、时间段、币种的数据查询。

(4)能实现对业务盈利的归因性分析,由于业务规模、外部定价、内部定价、资产质量、客户行为、市场环境等因素对时点余额、日均余额、外部收支、内部收支、净收益、外部收支率、内部收支率、净收益率、及其他盈利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与对比。

(5)支持根据存量业务明细,指定业务条线或部门或地区或管理机构或客户经理或客户,分析预测各产品或科目在未来指定时点或指定时间段内的时点余额、日均余额、收支、收益率、风险资产占用等情况。

(6)支持通过条件输入进行场景模拟,包括但不限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与政策变化、客户行为变化、业务发展变化等情形引起的存量与增量业务在规模、结构、价格、期限等方面的变化,试算全行(或各业务条线或部门或地区或管理机构或客户经理或客户)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各产品、各科目的时点余额、日均余额、收益、收益率、风险资产占用、净息差、净利差、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成本收入比等要素的影响。并能进行多种场景下的结果对比分析。

(7)支持按业务条线、部门、地区、管理机构、客户经理、客户等维度,根据存量业务及收益水平,预测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不同业务的盈亏平衡点指导利率及保持一定收益水平下的盈亏平衡指导利率,计算分析不同业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在达到盈亏平衡点或一定收益水平下各项业务需实现的规模。

(8)支持通过条件输入进行场景模拟,包括但不限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与政策变化、客户行为变化、业务发展变化等情形引起的存量与增量业务在规模、结构、价格、期限等方面的变化,试算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盈亏平衡点指导利率及保持一定收益水平下的盈亏平衡指导利率,计算分析不同业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在达到盈亏平衡点或一定收益水平下各项业务需实现的规模。

(9)按产品性质、业务属性和特点,区分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建立主动负债统计标准,建立被动负债利率敏感程度划分标准,对不同利率敏感性的产品分类。

(10)能实时计算MPA监管指标,并实现动态试算功能,通过调整某项资产或负债业务规模,对MPA监管指标的影响进行随时测算。

第五篇:完善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

摘要:完善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有利于维护银行合法权益,规避和化解经营风险,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和盈利水平。

抵债资产是指商业银行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及财产权。收取抵债资产是商业银行实施资产保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维护合法权益、规避和化解经营风险,尤其是对盘活以前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赢利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随着抵债资产存量的不断增加和大量的抵债资产变现损失,都直接造成银行低效益资产和无效益资产,影响财务效益。笔者认为,当前在抵债资产的管理中,由于经办行认识上的偏差及管理措施不够到位存在较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抵债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抵债资产按照业务流程主要分为收取、保管和处置三个环节,同时涉及抵债资产的会计核算及档案资料保管,还受到市场变动、价格波动、税费调整、变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上述各个环节中均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存量抵债资产在收取时随意性较大。银行抵债资产主要通过协议抵债和法院、仲裁机构裁决抵债两种方式。其价值确定须经上级行认可的具有合法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或以终局裁决,其他经法院、仲裁机构确认的价值为准,银行作为入账依据,以此保障抵债资产价值的科学合理性。但在存量抵债资产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未经评估,有的虽经评估但价值高估或流通性、变现能力差,有的未能取得法律上的所有权。其原因,一是认识上的偏差。经办行普遍认为,实施以物抵债的企业均已无还款能力,现有的实物资产估价高于同类物品的市场价格有失公允,能“给一点算一点”,如不接受就会血本无归。由于抱着这样的认识,加之以前抵债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协议收取时或未经评估或评估价值过高。二是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目前,经办行抵债资产从业人员中精通法律,熟悉金融业务,了解商业运行规则、市场行情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较为缺乏,因此在协议收取抵债资产工作中分析判断能力不强,人为因素造成价值偏高。三是资产评估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因素,对评估费的收取以评估值为基数,往往违背市场机制与法则,不考虑抵债资产的实际价值和当前的实际价值、变现价值,有意识地抬高抵债资产的评估价值。四是法院由于片面追求结案率或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也往往不考虑银行处置抵债资产时的变现损失,直接按评估价或评估价的一定比率进行银行相同债务的裁决,致使银行在处置抵债资产时变现率低,蒙受损失。

2.待处理抵债资产未按规定登记保管,缺乏严密的交接手续和定期检查、核对以及进行适当的保养,出现丢失、毁损、自用等现象。如某经办行收回的新型油毡因保管不善,被阳光暴晒粘连严重已无使用价值。收取的抵债车辆,或在库房长期停放未及时进行保养和维修已无法使用,或未经批准擅自使用。还有其他种类的抵债资产如房屋、设

备等也因保管不力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耗和破坏,影响了抵债资产的变现额。其原因一是经办行存在重收清管思想。各商业银行虽然规范了抵债资产的占管、领用、退回、变更保管制度,但经办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对抵债资产收回后的保管工作未纳入目标管理,未落实经营主责任人和保管责任人制度。二是收取的抵债资产范围广、种类多、数量大,由于受人力、人员素质、经费、存放场地等因素的限制,给保管工作带来的困难较大。三是对房地产、机器设备等银行无法存放的部分抵债资产只能委托他人代管,甚至异地保管,从而使得抵债资产难以保障安全完整。

3.抵债资产处置手段单一,进展缓慢,损失率高,变现较为困难,长期占用信贷资金。在银行存量抵债资产中大部分已超过规定的处置时间。从表面上看银行通过收回抵债资产而压缩了不良贷款,但实质上实现不了等额货币资金的回流,反而成了物资回收公司,形成新的不良资产。随着抵债资产价值的流失,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二次流失。其原因一是目前抵债资产一般要经过拍卖公司拍卖,如拍卖不成功,必须重新调整价格,报上级行审批,再一次委托拍卖公司拍卖,如此循环直到出售为止。这种单一的处置方式限制了抵债资产变现处置的渠道。二是银行对资产市场调查分析能力较弱,对市场的需求认知不足,再加上范围小,很难把握有关价格、销售渠道的市场变化,从而影响抵债资产的及时处置变现。三是处置变现的管理机制复杂,申报审批时间较长。抵债资产大部分属于质次价高的资产,本身市场竞争能力低下,变现几率小,多环节的申报审批程序延误了处置变现的最佳时机。四是以前收回的抵债资产,尤其是一些产权关系不明晰的资产,如土地使用权、房产证、车辆行驶证等相关证件不齐全难以处置。五是银行缺乏对经营、处置抵债资产明确的考核办法。经办行在与自身利益联系不紧密、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处置抵债资产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对于前任领导班子收回的抵债资产,不愿承担处置损失率较高的责任。

4.抵债资产相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失去了反映和监督作用。一是以前收取的抵债资产不入账或入账不及时,形成账外资产。发生丢失、毁损和已处置抵债资产损失,保管部门未及时与会计部门核对,会计部门或未及时做账务调整,造成抵债资产账实不符。二是“抵债资产处置损益”科目内的余额没有按财务授权规定及时报批进行账务处理,致使现有的待处理抵债资产账面数与实际数存在差异。如部分经办行收取抵债资产后,未将抵偿的贷款本息转入抵债资产科目核算,无法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状况,且随后产生的贷款利息也无法向借款人追偿。部分经办行将未入账的抵债资产变现所得资金用于直接收回部分贷款本息,剩余贷款本息实际已经形成损失,但仍长期在贷款科目中反映。其主要原因是会计基础化管理薄弱,经办行会计核算时没有遵循客观性、及时性原则衡量会计信息质量,致使核算数字不准确,信息处理不及时。

5.目前银行个别单位对抵债资产心存顾虑,工作积极性不高也是应当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银行对抵债资产管理力度的加大和规范经营意识的不断增强,经办行对以物抵债工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其原因是不良信贷资产大部分是以前形成的,责任追究很难落实。一旦收取抵债资产,虽然能够减少一定的资产损失,但抵债资产由于在收取时的估价不合理,变现时损失较大,使得经办人对抵债资产心存顾虑,怕承担新的责任。

(二)加强抵债资产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1.加强抵债资产处置管理,切实防范抵债资产损失。一是对存量抵债资产,尤其是以前收取的抵债资产应尽快进行清理,限期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损失。二是在重视对抵债资产变现市场、处置市场、处置空间、处置渠道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抵债资产的状况、特性,按种类制定相关政策,专题研究,制定计划,采取一物一策,一物多策的办法,做出处置盘活方案,积极组织实施。三是简化抵债资产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加快审批进程。在抵债资产处置审批方面,实行上下联动,采取集中处置和日常处置相结合的形式,做到成熟一个,上报一个,批复一个,处置一个,以把握商机提高处置变现的成功率。

2.科学合理地确认抵债资产价值,从源头防范抵债资产处置损失。在抵债资产收取评估时坚持科学谨慎的态度,根据处置变现尽快实现的特性,一是应选

27择信誉好、技术力量雄厚的资产评估机构。二是应选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和技术要求,如选用市场法和成本法进行资产评估。三是加强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监督资产评估机构评估报告的质量和资产评估结果。以实现抵债资产处置变现价值的最大化。

3.加强对抵债资产的实物管理,以实现抵债资产的保值增值。银行应在完善抵债资产的占管、领用、退回、变更保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人员和职责,适当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实物抵债资产区分不同情况、不同种类加以保管,以保持抵债资产原有的形态和技术性能,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使用价值,进而在变现时实现保值增值。

4.加强对抵债资产会计核算的基础化、规范化管理,为实现抵债资产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银行应当定期对抵债资产进行清理核对,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表内、表外账实相符。同时按照谨慎性原则,根据抵债资产的状况、市场和行业变化、国家政策变化等因素,建立抵债资产准备金制度,合理预计抵债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抵债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5.将抵债资产纳入不良资产进行考核管理,把抵债资产的处置折损率作为一项考核指标。从制度上防止经办行为了减轻经营压力,不考虑抵债资产的市场变现能力,将抵债行为简单化,一抵了之,随意调账的可能性。同时,建立合理有效的抵债资产处置变现奖惩激励机制,将抵债资产的处置列入经办行的内部考核之中,责任到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责任认定制度,对不积极处置抵债资产者,实行责任认定与追究,以推动抵债资产的管理。

6.培养抵债资产专业管理人才,形成专业化队伍。对银行现有人员中的大量财务、技术类专业人才进行评估专业培训,掌握专业知识,组织参加资格考试,参加一定的专业实践,培养和造就出一批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银行业务发展需要。

上一篇:银行合规警示教育案例下一篇:银行合规操作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