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媒介发展现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鄂东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实证研究

摘要:绪论部分提出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以农村小学生群体为切入点,关注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依据传播学等理论提出研究课题。在媒介工具泛滥的今天,媒介素养却不被重视。网络色情、暴力或虚假信息、“偶像”崇拜现象严重。娱乐节目、“恶搞”文化充斥眼球,主流价值观终受到严重冲击。些青少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些例子不胜枚举。青少年群体庞大却严重依赖媒介而生产,面对媒介的负面影响到底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正文第一部分为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法搜集国内外学者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并进行归纳总结,界定西方媒介素养的相关概念以及主要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研究的历史脉络。1933年,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出版文学批评著作——《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第一次引人“媒介素养教育”并进行了系统阐述。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共经过了五大阶段:教育之始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欣赏大众文化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解密意识形态阶段(20世纪70年代)、超越保护主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开展阶段(80年代后期)。美国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英国相似,趋向防御为主,但是随着媒介大众化的趋势加强,美国学者提出了“保护”、“准备”、“乐趣”三大要素构成的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美国媒介素养研究有六个节点。加拿大注重媒介素养)公共教育,主导媒介批判精神。1982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了媒介素养教育国际大会,与会国家共同发布《媒介教育宣言》,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但是在此之前与日本类似,媒介与政治的关系太过紧密以致发展受阻。其次是分析国内包括港台地区和大陆地区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及研究现状。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启蒙早,但是仅仅是对纸质媒介的初步认识,并进行了相应的方法总结,还未形成早起的批判意识。真正开始早期的实践还属受英国影响较深的我国香港。香港地区的媒介素养研究受英国的影响,早期具有批判意识,而且政府提供了很好的援助以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实践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台湾地区的教育理论长期受党政军的影响,“媒体公民”呼声高,但行动较少。大陆学者早期通过翻译介绍外国的研究成果,卜卫是中国媒介素养研究系统理论的“第一人”。但是总体来说,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经验,理论照搬国外,行动力与执行力都不够,但值得肯定的是其发展迅速,意识开始由感性的思想萌芽走向理性的思索与行动。 第二部分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法,研究鄂东农村小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并辅助访谈法对当地农村小学生的媒介接触现状进行深入访谈,进而分析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其形成原因。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农村小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较低。所有的小学生都能接触到课外书、电视和广播,农村小学生能接触到网络的人数比例过半。小学生媒介接触途径少,与媒介接触的时间不固定。大部分小学生有对媒介信息的需求,但是对媒介设施建设态度不太积极。小学生的媒介内容需求主要以娱乐需求为主。小学生接受媒介信息后选择信任的观点有的来自父母,有的来自朋友,很少人选择老师,这说明他们的媒介意见领袖基本在家长和朋友中产生,老师并不是他们的媒介意见领袖。新媒体普及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使用技能欠缺,新媒体的意见领袖从朋友中产生。家长和老师对小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学生的媒介信息需求。家庭与学校并没有提供多元化的媒介工具设施以供小学生使用,也没有扮演好给小学生传达时下媒介讯息的信使角色。媒介的娱乐化倾向严重。针对儿童设计的电视节目匮乏。 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界定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内涵与定义,深入探讨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本体建构,深刻认识农村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为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基点。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媒介环境日趋复杂化;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媒介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不同价值观的入侵;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与我们对寄托着祖国未来的所有儿童的期许是一致的。 第四部分提出三点建议:首先,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其次是努力加强小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最后,专业教师队伍推进小学生媒介素养教学课程模型的设计与实施。笔者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关于影响人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大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系统、时序系统。这只是一系列的外部影响因素,除去外部因素,小学生媒介素养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一,也是最核心与关键的是小学生的自身素养的提高:应该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了解小学生在接触媒介信息时的反应流程,并作出积极应对。应该将其放在其他学科中讲授,尤其是文科类和技术知识类学科中。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农村小学生大多数只能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了解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等流程,没有能力去全部实践。因而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同时,理论知识必须结合已有小学生课程设计辅助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这样才可以达到资源最大化应用的目的。另外,文本选择应该以贴近小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的大众文化的文本为主。

关键词:媒介素养;小学生;教育

学科专业:专门史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传播学理论基础

1.2.1 概念界定

1.2.2 传播学理论

1.3 调查对象与方法

1.3.1 调查对象

1.3.2 问卷调查法第2章 国内外媒介素养研究概述

2.1 国外媒介素养研究概述

2.1.1 英国

2.1.2 美国

2.1.3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2.1.4 德国和日本

2.2 国内媒介素养研究概述

2.2.1 思想萌芽

2.2.2 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实践

2.2.3 中国内地对媒介素养的研究第3章 鄂东农村红莲小学媒介素养实证研究

3.1 调查数据

3.1.1 纸质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

3.1.2 电视

3.1.3 广播

3.1.4 网络

3.1.5 家长或老师的角色作用

3.2 农村小学生媒介接触现状调查结论

3.3 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形成原因第4章 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研究

4.1 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内涵与定义

4.2 小学生媒介素养的主要构成因素

4.3 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第5章 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策略

5.1 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的微宏观模型

5.2 小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

5.3 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教学内容设计结语附录

调查问卷

访谈录致谢参考文献个人简介

上一篇:出口贸易结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高中化学STS教育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