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抒情散文真情

2022-07-01

第一篇:高三抒情散文真情

真情依旧情感散文

亲爱的爸爸妈妈,此刻我在向您们倾诉,倾诉我的心声。我知道您们不喜欢我写文章,尤其写这样的文章,我的身体状况也的确不适宜写太多的文章,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写,因为昨夜发生的事历历在目,我想不写也不可能了,因为一件事情总应该有他的前因后果,一切事情总应该有一个是非公论,就像昨夜您们当着我和小娟的面亲口说的那样。说出来一切就清楚了,不是吗?亲爱的爸爸妈妈,小娟跟我们在一起生活这么久了,她的为人您们总应该大致知道吧?至少我是知道的,她实在是一个聪明善良扎干的人,只是有点冷。我知道,人与人之间隔着一道山,人与人之间有时很难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我也是好不容易才理解小娟的,可是,事实很清楚,她远离了自己的故乡和父母乡亲,放弃了原来中国石油的工作,抛弃了自己原有的一切,为了爱孤身来到我的身边,而且经历了十月怀

爸爸妈妈,以前我们朝夕生活在一起,养育之恩、母子之情、父子之谊,我没齿难忘,一生一世将永镌在心,然而我却没有机会偿还。现在呢,我和小娟工作忙,没有多少时间带孩子,又是您们日日夜夜、辛辛苦苦代替了本该是我们应尽的义务,现在,我们的女儿快要一岁半了,而且在您们的呵护下,她健康而聪明,活泼而有趣,可以说,没有您们就没有她,同时也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您们付出的太多太多,这一点,我和小娟心里都非常清楚,只是小娟,唉,她实在是太不善言辞了……

然而,亲爱的爸爸妈妈,还有一件事,您们想过没有,从前儿子依靠着您们生活,就像您们知道的一样,您的儿子身体不大好,不会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小娟的照料和帮助,儿子很难会有今天的一切。感谢小娟,她不但给了我爱,还给了我除了爱以外的其它的许多东西,现在,儿子终于独立成人了,也终于能够像别人一样展开双翅在天空翱翔,就像您们所希望的一样……,您们应该替我高兴,不是吗……?

是的,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情感,您们对我和小娟真的很好,您们曾亲口当着亲家父母的面说愿意把小娟当女儿看待,小娟其实也很愿意把您们当作亲身父母来对待,我想,您们和小娟都是好人,但愿过去了的永远过去,惟愿好人一生平安、真情依旧!

第二篇:雪中见真情的优美散文

真情如一缕缕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田;真情如一丝丝细雨,滋润着每一寸土地,真情如一位位教师,告诉我们人间的真谛。就是那个大姐姐,让我感受到了温暖,让我感受到了真情。那日,是雨夹雪。天空中飘落下一朵朵形状各异的雪花,落在嘴边,冰冰的,十分清爽。我的穿着和天气一点也不般配。我只穿了一件羽绒衣和长袖。没带伞的我正站校门口想着应该如何回家。这时,一位面熟的大姐姐走进了我的视线。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住在我家附近的婷婷姐姐啊!

她走到我面前,对我说:“你怎么还没回家呀?”“姐,我没带伞,还不知道怎么回去呢!”我皱了皱眉头,愁眉苦脸地说道。婷婷姐姐听了,毫不犹豫地对我说:“我和你一起回家吧!”我看着姐姐那温暖的微笑,也开心地笑了。婷婷姐姐开心地拉过我的手,和我一起走回家了。一路上,我和她愉快地交谈着。

就在快要走过桥时,我不小心滑倒了。摔得衣服上全湿了。。婷婷姐姐赶紧把我拉了起来,还关切地问我有没有摔到哪里。我摇了摇头,苦涩地笑了一下,心想:衣服都湿了,怎么办?就在这时,姐姐仿佛能看穿我的心事,用她那宽大的羽绒服把我们俩包在一起。我的身上渐渐地,渐渐地,又恢复了温暖,心间也变得暖暖的。

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又有还几次在我快要摔倒时,她用她温暖而宽大的手拉住我的小手,我感谢地望着她笑了。她也对我莞尔一笑,继续小心翼翼地拉着我,直到快要到我家时,意外发生了。婷婷姐姐忽然要滑倒了,我急忙拉住他,直到她再次站稳后,我才呼了一口气。婷婷姐姐用她那温柔的大手摸了摸我的脑袋,对我说了句“谢谢”我有些不好意思了,低下了脑袋,我想:姐姐帮我了这么多次,应该是我对她说谢谢!

婷婷姐姐把我安全送到家后,便转身离去了,我看着她那在雪中若隐若现的身影,默默地说了句谢谢!

真情,在你的生活中;真情,在那些充满童趣的故事里;真情在打架南北。是啊!真情,它无处不在!

第三篇:谷雨抒情散文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事西窗谷雨茶。”不知不觉谷雨就悄然而至。谷雨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过后,夏已始,天气渐渐转暖,可今年与往年不同,乃是微凉。据说,谷雨这天采的茶才是真正的谷雨茶。谷雨茶,又称二春茶,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茶之佳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就认为采茶“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茶采的量较少,物以稀为贵,喝茶人都知道,谷雨茶是珍品,能喝到谷雨茶非富即贵之人。一般平民百姓,只能是从文字上“嗅”到芳香,永远也没有福气品尝到。泡开的谷雨茶,不仅色彩明亮,而且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可以清火、明目、避邪。我欲喝到谷雨茶,这是奢望,就像永永远远也摘不到星辰。

推开窗,雨无声无息地飘着,它用纤手深情地轻拂绿草,轻拂百花,轻拂万物生灵。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这雨来得正是时候,昨晚在家门口半寸方地种的黄瓜秧、丝瓜秧,吮吸了谷雨乳汁,比昨日更精神了,傲然挺起新叶。对面的房檐下的山茶花更艳了,那一滴滴雨珠粘着桂树新叶,新叶泛着果绿,如涂上了金油,沿着叶片略鼓起的弧线,缓缓划下,悄然无声滋润土地。谷雨啊,闻不到你的馨香,却见你处处留情,你侃侃而来,那湿地,那河塘,那田野,吟咏着“雨生百谷”的迷人神韵。

我独自漫步陌上,墙角的藤蔓放肆地张开四肢,沿着老屋花格窗攀爬,彰显着自己的魅力;茶花已香魂散去,与枝头做最后的诀别,零落红尘,此时又有几人能立于花边,听那嘤嘤的哭泣?细雨乃斜飞,飘至发上,飘至脸上,温润而畅然,默视这烟雨蒙蒙的天,心事摇曳,想与你来一场浪漫邂逅,恍惚中,你迎风浅笑,仿若与你如初见,总想书写你的风姿。

“谷雨时节种谷天,水稻插秧好火候。”小时候,每到谷雨前后是父辈最忙碌的时节,插秧,栽红薯苗,种棉花,甘蔗……田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可今日去校外田园上转一圈。不见一个人影。过了十多分钟,蚕豆地里才冒出了六十多岁男人,穿着工作服,提着特大塑料袋,正在蚕豆杆里挑选个儿饱满的蚕豆,此时,蚕豆大多只是小指头般大,很嫰,还要等过一段时间摘,一些长得壮一点蚕豆,有大拇指宽,两三寸长,颜色漾青,摘下蚕豆仁软软的,煮熟含在在口里即化,美味可口,保管你半辈子忘不了。而蚕豆花还陆陆续续开着,蚕豆花若紫蝶张扬盛开,好似要向人诉说着昨日故事。我走上前去向农民询问:“这稻田怎么没有人来拔秧,插秧?”

大伯停下手,望着青绿色的稻田:“现在不兴插秧了,洒下种子,任种子自由生长。”

“这样能行吗?”

“怎么不行?只是产量没有插秧高,可这样省力,插秧多苦,上下弯腰多累啊,现在大多数人贪省力,况且又不缺粮食。我们这代人还会种田,下一代人,田都会没有人种了,荒芜了。”可我不这么认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行各业总有人喜爱干的。告别大伯继续前行。

细雨还是没有歇脚的美意,仍斜飞,草色更青,岸边柳絮纷纷飞落河里,漂向远方,油菜花差不多已淡出舞台,花所剩无几,大多开始结籽;月季花,玫瑰花,杜鹃花正开得如火如荼,招引蝴蝶、蜜蜂在花丛中埋头贪婪吮吸着花粉;燕子变换着不同飞姿,时而斜飞,直冲上天;时而侧飞,揩着秧苗,仿若与它亲昵;时而迅疾飞向天的尽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默默在田埂上继续踟蹰前行,默默地看,默默地想这谷雨的来历,谷雨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昭令,宣布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们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

谷雨啊谷雨,你靓丽了一个季节的最后容颜,却妆饰了一个年成丰盈的希翼。

第四篇:抒情散文

黄 昏

辽阔的大地,有足够的空间来盛下整个黄昏,让它一点一点地慢慢消逝。斜阳,那来自上苍的天光就像河流载着生命,沿着地面的起伏流淌开去。一个悲壮的落日黄昏,被大地上千年岁月阐释得悠长悠长!

春城的黄昏也和许多城市的黄昏一样,烈日虽然去了但空气中还弥漫着浓得令人发闷的喧嚣及钢筋混泥土的余热,路上是一个个手夹公文包的匆匆身影。饭后到校园的一角或公园的一角吹吹凉风,听听鸟语,放松一下压郁得久了的心灵。难得的一片净土啊!......此时,此景,此情,令我情不自禁的地想到家乡——那山清水秀的山村!

山村有种宁静而朴实的美;黄昏有种短暂,诗意的美,乡村的黄昏自然就美得神秘了。古老的《诗经》中的黄昏是一首怀思的田园牧歌:“君子于役,不知归期,葛至哉?鸡栖于埘,日之久矣,牛羊下来,君子予于役,如之何勿思?”当炊烟四起,空气中饭香弥漫,鸡已入笼,牛羊已归,那依门怅怅的女子,又要空度一个孤独的黄昏了。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那在仆仆路上奔波的君子,每到夕阳西沉时,由何尝能不遥望归家的道路呢?黄昏让最朴实的情感酿成诗意的酒:“着寡孤独的黄昏暮着雾与雨,我在心的孤寂里感觉到它的叹息。”何况那林中的子规鸟,正在用浓浓的乡音呼喊:“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大地在沉睡中,游子却仍然在路上。 在路上...... 在路上...... 日复一日,家越来越远路越来越迷茫,那时候的他们并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若是一直往前走,也许有一天能够看到自己的家园,以及圈中的牛羊。

...... 我们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当我们走过,海浪就会抹去我们留下的痕迹。伸出双手,我想握住沙子,然而它却从指缝间溜走!最终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握住。指间残留的海浪气息,风一吹就消逝了。当淡白的月亮从天边缓缓升起,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光芒,勾起了对黄昏的全部记忆:炊烟、饭香、牛羊、鸡鸣、落日以及那个背牛仔包的男孩。

„„

那时的我是一个叛逆的孩子,村里的伙伴们都回了家,学着大人的样子扛起了梨耙、锄头„„我也想像他们一样早些长大,成为汉子!因为村里的大人们都说:读那么多的书没用处,能算算钱数识识几个字儿就得了,关键是要有力气干活!那时我也这样认为,因此没少逃课回家,但每一次回家都是被父亲用严词送回学校的。而每一次回学校眼角都含着莹莹泪花,心里满是不情愿和叛逆。

一次次的回来,一次次地被送去,一次次的日落,一次次的黄昏,一次次夕阳下拉得细长的身影,转眼间就过了六年。这六年里,父亲那苍老而又严肃的声音总会不断萦绕在耳畔。在那缕缕话语中睡去,一切都随着心跳的节律平静了下来,只留下了巨大的余倦和喜悦,在梦里。

直到有一天我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一切都是人是物非。当看到了同样的夕阳时,在惊喜中我顿住了脚步,准备承受这记忆中的温柔疼痛,但那声音却久久没有响起。我抬起头来,愕然发现,原来一直发出那严肃的声音鞭策自己的,竟然是我自己„„

现在的我已不是那个叛逆而无知的野孩子,明白父亲一直的苦心。欣慰的是我最终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也没有辜负我自己!

在茫茫人生路上,我走过了一片又一片的沼泽„„偶尔停在还残留着太阳余热的石头上,悠悠远望。在我背后,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脚印,一次次的夕阳滑落,炊烟升起。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将黄昏驮起,驮进游子的梦乡里。

在如水般的月光里! „„

第五篇:抒情散文

抒情:《文心雕龙》说过:“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意思是说,当人们眼前出现熟识的事物或似曾相识的事物形象时,就会勾起形象记忆,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并同外物发生感应、共鸣,这时人们就“情动心摇”起来。这种现象归结为一句话:形象激发情感。散文中的抒情手段有两种,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叫直接抒情,在形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抒情是间接抒情。散文是抒情文学,“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① 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

形象有色调。亮色暖调引起快感,暗色冷调引起不快感。语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绪,诱发读者的情感。

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 “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上一篇:公司员工晋升标准下一篇:高三抒情散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