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论文范文

2022-05-13

第一篇:经济学原理论文范文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原理分析

摘 要: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两大分支,虽然它们有着本质不同之处,但是也有着统一的一面。从使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成本问题、定价与利润问题、垄断问题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立与统一,从而寻找二者结合的可行性,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比较

继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现代经济学逐渐分支成两大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角度又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经济运行规律,以劳动二重性为核心。而西方经济学以人和社会的选择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微观经济学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本文通过比较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种不同经济研究思想的异同,为二者结合提供必要性支持。

1 使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倡使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主张效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根据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价值,而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属性,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因此,商品是以其使用价值来满足人民需要的。而在效用价值论中,商品的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衡量方是个人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劳动,所以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虽然二者有不同之处,但二者仍具有统一性。使用价值和效用是一个事物两个方面,它们都具备有用性的特征。不同的定义视角下,使用价值以物的有用性为特征,而效用价值论中商品之所以可以满足人们需要,正是由商品的本身有用性,即使用价值。由于效用具有有用性、稀缺性两大特征,而使用价值是指有用性,所以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但是二者的同一性的确存在。因此,使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统一,为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结合奠定基础。

2 成本问题比较

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针对成本提出生产资本概念,生产资本的价格表达是成本价格,用K表示,而K又等于c+v。其中c是指固定资本,v是指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投入到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一部分成本,在一次生产过程中价值逐步转移一定比例。在多次生产过程中,价值才能转移完毕。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全部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并在一次生产过程中价值全部转移的那部分资本,具体来说,是指投入到原料、燃料、辅料的那一部分资本。西方经济学中,将成本分为不变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当产出为零,必须支付的开支总额,且固定成本不受任何产出量的影响;而可变成本是指随着产出变化而变化的开支,指原料、燃料、工资以及非固定的所有成本。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虽然定义存在差异,但是固定資本与不变成本、流动资本与可变成本有着高度相似性。投入到原料、燃料、辅料等那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属于可变资本范畴,而在西方经济学中成为可变成本范畴。而投入到厂房、机器等那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属于不变资本范畴,而在西方经济学中成为不变成本(固定成本)范畴。

3 定价与利润问题比较

针对价格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决定价格。劳动二重性认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无差别、同质化的抽象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而商品价值又决定了商品价格。但是,在西方经济学中,在市场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均衡价格P0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即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商品价格。交点如图1。

虽然二者对于价格的决定因素不同,但是通过价值定律,可以看到二者融合性。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定律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之间进行等价交换。而它的表现形式是市场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因此,虽然二者认为价格决定因素不同,但是价格确定是无法离开价值和供求任何一方的。

利润取得二者仍是对立统一。政治经济学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价值完成后,继续劳动则创造剩余劳动价值,从而得到价值增值部分,即利润。而西方经济学中,利润等于价格减去成本。二者含义看似不同,实则本质相同。因为此时,必要劳动时间所耗费资本即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其恰好为成本价格(成本),所以政治经济学中的利润也可表达为价格减去成本。

4 垄断问题比较

在市场中,人们常常提到垄断。究其成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科技水平进步导致生产日益集中,生产集中到适当阶段就形成垄断。而西方经济学中。垄断成因则是由自然垄断、资源垄断、行政性垄断等因素形成的。然而虽然成因不同,二者都承认“竞争—垄断”的演变。在自由竞争中各行业逐渐形成垄断,从而获得更高利润。两方经济观点虽然不同,但存在交叉之处,所以我们在考虑分析垄断成因时或许应将二者结合。

在垄断与竞争关系中,二者也有相合之处。马克思认为“垄断是好东西,应为它是经济范畴……竞争是好东西,因为它也是经济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承认垄断与竞争在市场同时存在。垄断与竞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呈现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在西方经济学中,它也承认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关系。在市场划分中,它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通过充分考虑垄断与竞争不同占比的市场类别,凸显垄断与竞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

5 结论

通过以上使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成本、定价与利润和垄断问题四方面问题分析,虽然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属于两大分支领域,但是二者很多方面都有一定联系。在有些基本原理上,二者存在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科学的看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不应随意舍弃其中一方,或只极端强调另一方。集历代优秀学者智慧形成的两大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大经济体系,我们不可否认它们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之处,但我们不可轻易否认任何一方。在二者本质不同基础上,我们应当积极寻找恰当联系点,将二者结合,结合当下经济实际,从而更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宪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联系的分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6,(02):7.

[2]郝鑫.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微观层面的相融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8,(08):94-96.

[3]李松龄,黄玉龙.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结合[J].广西社会科学,2007,(01):45-48.

[4]王玉.断裂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04):1-31.

[5]温水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若干原理比较与融合研[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06).

[6]霍忻.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的区别.宏观经济,2012,(03):267-269.

[7]李丽群.试析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异同[J].教育时空,2014:133.

[8]刘晓业.断裂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2016,(26):92-93.

作者:许云倩

第二篇:长尾理论经济学原理探析

摘要:学术界有关长尾理论(长尾效应、长尾经济、长尾原理、长尾定律)的评论声不绝于耳,但少见阐述其经济学原理,文章建立四维“十”字图谱分析模型,对长尾理论与二八原理、蓝海战略、边际效应、规模与范围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立体性分析,认为长尾理论是知识新经济下的一种全新商业战略模式,

关键词:长尾理论;二八原理;蓝海战略:边际效应:规模与范围效应

一、长尾理论简述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长尾理论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其实长尾术语普遍使用于统计学中,如对财富分布或词汇应用的统计。简单地说。长尾就是数量、品种二维坐标上的一条需求曲线:由于看上去这条曲线像一条长长的尾巴。向代表“品种”的横轴尽头延伸,所以直观的称为长尾。长尾理论可以描述为: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徐剑在《成功经理人》一文用图1直观描述。

二、长尾理论经济学原理剖析

1 四维“十”字图谱分析模型。有关长尾理论的定义,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尚未见学者从经济学原理上阐述长尾理论的本质。为系统的剖析长尾理论的经济学原理,本文特从企业与客户、生产与营销的角度切入。建立以下四维动态分析模型。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经济管理理论:二八原理、蓝海战略、边际效应、规模效应一步步揭开长尾理论的神秘面纱。

2 长尾理论与二八原理殊途同归。在资源稀缺假设前提下,传统经济属于典型的供给方规模经济,体现的是帕累托分布的需求曲线头部。用户的购买行为并不完全反映需求,主流产品的销售量大不等同于对它的需求也大。只是主流产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限制了人们的选择权。随着整个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今天我们已步入一个“富足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一方面,商品在无限地细分。用户的取向除了具备一些共性之外,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需求。所以对各种商品都有存在需求的可能;而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在聚集了这类产品原本分散的用户的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长尾理论阐述的实际是丰饶经济学。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小块需求”通过“小块渠道”对“小块供应”的小额交易,建立全新的低成本渠道的销售模式满足人们更加个性化和具体化需求,当无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予以满足时。必然导致长尾的产生,形成了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完美展示了帕累托分布的需求曲线尾部。当大规模的市场形态向着许多细小的市场聚合形态转变,两种形态趋于并存时,“二八原理”和“长尾理论”现象会同时出现在一条需求曲线的前后两个不同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和相互补充。因此,长尾理论可以说是互联网出现后企业商业运营环境变化的直接结果,长尾理论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从某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没有也不可能否定“二八原理”,长尾理论应当还是二八原理,是对过去强调的“二八原理”在一种新的环境下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二者殊途同归。

3 长尾理论是蓝海战略的延续。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聚沙成塔。创造市场规模。长尾价值重构目的是满足个性需求。通过创意和网络,提供一些更具价值内容,更个性化的东西。在得到顾客认同时。激发其隐性需求,开创一种与传统面向大众化完全不同的面向固定细分市场的、个性化的商业经营模式。但并没有改变弱肉强食市场规则。长尾市场激活,标志丰饶经济学下新的市场机会和交换方式的产生;长尾市场解放,是对以往需求方规模经济的扩展。也是对传统学院派经济学理论的新补充和发展。它将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更新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传统观点和方法。并在新环境下指导市场执行者获取真正的效益。而蓝海战略(“蓝海”代表当前尚不存在的蕴涵巨大利润高速增长机会的新兴市场,即未知的市场空间。)基本原理是价值创新,通过创造市场规则挖掘传统市场边界之外的潜在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长尾理论和蓝海战略表述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都是以现有顾客需求为基础。积极发现新的潜在市场需求。把消费者视线从市场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需求。从现有的红海(“红海”代表当前既存的所有行业。是一个已知的市场空间。)市场中寻找那片未曾见到的“蓝海”:都是建立在对顾客潜在需求和价值元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价值创新战略,是一种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直接体现。

4 长尾理论边际成本递减与边际效益递增规律。

(1)边际成本递减规律。在传统经济时代。采用大规模的、粗放的外延式的扩大生产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担又受制于资源是稀缺、扩大有限度和技术相对稳定的限制。长尾理论采用农业社会的定制模式满足众多小市场,却能实现经济“规模性”,主要是长尾理论的新生产方式以技术为主要动力、以人的智慧(思想、主意和决断能力)统领技术、以和谐关系整合企业内外的人和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知识生长率(即生产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以及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效率)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经济大规模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获得内生式增长。首先,初始固定投入高,而边际投人低,边际成本递减。信息、知识等共同的生产要素几乎可以零成本的代价从一种生产过程转移到另一种生产过程,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成本皆呈递减趋势,76断加深的生产信息化程度,使得平均可变成本不断下降。其次,力争实现销售“零成本”。借助数字编码化,完全无重复地通过互联网本身达到扩散、降低了接触更多人的营销成本,有效地提高了长尾市场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继而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有效地抬高了销售曲线,扩大了曲线之下的面积。从而实现占有高市场份额的目标。

(2)边际效用递增规律。长尾理论突破传统经济学中人所皆知的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实现边际效用递增。首先。长尾产品的定价具有“外在性”。传统经济中价格决定需求,商品价格越高,需求会越少;在长尾新经济条件下则相反: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剧增,而这种价格的剧增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用户,从而产生了多重效益。这就是新经济的“外在性”,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新经济的这种“外在性”。是“新经济”与“旧经济”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名牌消费、信用消费、网络消费中是很明确。

其次,长尾产品许多效用创新往往针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或社会需求。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逐渐进入感性世界,追求自身快乐至上的效用诉求愈发强烈。持续追求个性化需求。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迎合流行文化的审美时尚,整合传统综艺节目和“真

人秀”二者的优势。以其互动、真实、煽情以及低门槛的全新模式。创造了一个赞助商、电视台、唱片公司、演艺公司多赢的文化奇迹,充分体现草根文化“自我表现、追求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的强烈心理需求。

再次,长尾产品或服务通常具有较高的效用价值。长尾理论挖掘传统市场边界之外的潜在需求,不断改进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持续保持与众不同的差异性,不断给人们以焕然一新的感受,从而不断提高消费者效用的满足程度。而且,该价值中包含的个人知识成分往往比较高。由于消费者拥有的知识越多,对知识的需求就越多。而拥有一定的知识后,就会对掌握更多的知识产生更为迫切的需要。以形成知识的累积效应。

5 长尾理论是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完美结合。

(1)长尾理论产品需求的范围经济效应。首先。效用与需求的同向依赖关系决定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之一,其意指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长尾理论通过摆脱现有市场中与对手的竞争和博弈,在现有产业之外开创蕴涵庞大需求的利基市场空间,进入全新的领域,商品或服务所蕴含的效用价值成为影响需求的决定性因素,价格蜕化为次要因素。换句话说,在长尾利基市场里,消费者更多关心的是效用价值。而不是价格。

其次,范围经济属于特殊形式的长尾经济。但长尾经济却不完全等于范围经济。长尾专注于各种不同的消费需求,不是瞄准现有市场“高端”或“低端”顾客,而是面向大热门市场之外的潜在需求的买方大众:通过细分市场以及专注区分消费者的差别来满足顾客偏好,致力于大多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最后通过整合细分市场。整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共同之处来重新定义自己的产品。与范围经济相比,长尾的“范围经济”不限于同一企业内部。可以是产业集群、可以是非地域性的全球协作;长尾经济甚至可以不是范围经济。而是差异化经济、个性化经济、创意经济等异质性的经济。

再次,引导用户去探索。通过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拉动产品消费。长尾理论通过在大众化产品之外提供众多的个性化定制,从而做到区别对待每一位个体的客户,这就是推动型模式与拉动型模式之间。广泛性与个性化口味之间的差别。如推荐是娱乐业一种非常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它使得那些低成本电影和非主流音乐能够找到自己的观众群。推荐能让消费者得到信噪比更高的、更准确的其他产品信息。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从而创造一个更大的娱乐市场。

(2)长尾产品供给的规模经济效应。首先。长尾产品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一般产品的供给曲线都是朝右上方倾斜,供给量与产品价格呈同向关系。长尾理论认为价格已经从第一位的影响因素蜕化为次要因素,并被成本取而代之。生产者更关心的是产品成本的多与少,而不是价格的高与低。成本越低。则供给越多,反之。成本越高则供给越少。两者呈反向背离关系。

其次。长尾产品供给的正向回馈经济效应。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是生产方规模经济,是一种负向回馈经济。是一种牛顿式的制衡系统,通过价格调整来恢复平衡的机制。长尾经济中则是一种达尔文式的制衡系统:当需求增加时,生产将具有更高的效率及更高的报酬。效率的提高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创造了更高的需求。更高的需求又创造更高的供给,这是一种正向回馈经济。正反馈与正外部性是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基础,正反馈从需求角度理解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消费越多需求越大。

再次。长尾理论个性化、差异化产品供给下的规模效应。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规模经济”效应,即扩大生产规模。优化资源的配置。降低产品单位成本,扩大市场所占份额,然而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边际成本呈递增规律。长尾理论向产品供应商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即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应当重视消费者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并在低成本生产、渠道营销和有效传播方面加大力度满足这个需求。一方面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思考如何实现企业的增长模式。降低成本。

三、长尾理论是知识新经济下一种全新商业战略模式

通过上述四维动态分析。我们发现长尾理论其实是以知识、技术、信息、创新、网络、电子数据等基本生产要素为前提,研究以最低成本的柔性生产和推广产品。以最高质量搜索和找到个性化、差异化产品。通过边际成本效益的改变影响潜在市场利润空间出现。并产生新的具有动态的差别化和异质化的可交换市场。从某一角度看。它应是商业方面的新经济学理论。也是研究主流市场之外的小区域范围的经济理论。但总体上讲它并不是一种理论的绝对创新,是一种与传统商业经营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商业战略模式。

作者:唐海军

第三篇:张维迎版《经济学原理》有什么特色?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经济学原理不仅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大学人文社科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已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版本不少,既有从外文翻译而来的,也有中国学者撰写的。我之所以再撰写这本《经济学原理》,是因为我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到,不少教科书讲授的市场理论是有缺陷的,有些方面甚至是误导的。与已有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不同,本书试图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并对“主流”经济学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

具体来讲,本书有如下特色:

第一,本书贯穿人文主义精神。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里,经济学被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这一定义将经济学变成了一门计算科学,市场仅仅被当做资源配置的机制。本书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合作而发展的科学,将市场理解为人类通过分工和交换进行合作的制度。本书假定,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幸福,幸福是指人的潜能的实现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理性人追求的是一生的幸福,而不是一时的快乐。市场的逻辑是,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这也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尊重人的自主性,在平等和自愿交换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繁荣。本书的这一视角或许有助于纠正传统经济学的物质主义倾向。

第二,本书将市场经济制度作为演化的结果。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从消费和生产的两分法开始,直接分析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和生产者的最优选择,然后分析价格机制如何实现市场均衡(或者倒过来,先分析市场供求均衡,然后再分别分析消费者选择和生产者选择)。这样的分析结构给读者一个印象,似乎市场是天然存在的,而不是演化而来的,从而使读者看不清市场制度的价值所在。本书从消费选择和生产选择合一的“鲁滨逊经济”开始,首先讨论这样的自然经济中个人如何决策,并引入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研究交换和分工如何提高社会的生产可行性边界,并实现双赢,再转向研究市场经济下的消费者决策和生产者决策。这样的分析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市场作为人类的自愿合作制度的价值所在。市场首先是创造价值的制度,其次才是分配价值的制度。

第三,本书突出了企业家在市场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家是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正是由于企业家的套利行为和创新活动,市场才趋于均衡,新产品和新技术才不断涌现,才有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但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我们见不到企业家的踪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假定世界是确定的,人的偏好和生产技术是给定的,每个人拥有完全的信息和完美的计算能力。在这些假设下,传统经济学关注的是市场的均衡和稳定。在均衡时,人们只需循规蹈矩地行动,企业家自然没有用武之地。但真实世界是,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人拥有完全信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预测未来,如何获得和加工信息,就成为做出有效决策的关键。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和对信息最警觉的人。本书不仅描述了作为均衡状态的市场,而且把市场作为一个由不均衡趋向均衡的过程、一个不断用新的均衡代替旧的均衡的过程,把企业家的套利和创新作为这个过程的驱动力量。在我所概括的“斯密-熊彼特增长理论”中,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

第四,本书澄清了传统经济学中“市场失灵”的理论误区。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市场的有效性建立在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上,任何偏离完全竞争的假设都会导致所谓的“市场失灵”。完全竞争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企业都很小,不足以影响价格,个体行为没有外部性,并且交易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由此,传统经济学给出了三种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非对称信息导致的市场失灵。并且,传统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本书则证明: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完全竞争”,实际上是没有竞争;所谓的“垄断”,实际上是真实市场中的竞争手段;外部性本质上是个产权界定问题;信息不对称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本身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机制。因此,所谓的市场失灵,实际上是传统市场理论的失灵,不是市场本身的失灵;所谓的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都不构成政府干预市场的正当理由。

第五,本书系统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传统教科书中宏观经济学部分的经济波动理论,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本书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波动理论和政策主张也做了系统介绍。但在我看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并不是我们理解经济波动的正确理論,运用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实际上会导致更严重的经济波动。相比之下,由哈耶克创立的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更有解释力,哈耶克由此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非常遗憾的是,传统经济学教科书对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只字不提,了解这一理论的专业经济学家也寥寥无几。我相信,理解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可以避免(至少减少)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

本书的目的是使得读者学会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思维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市场是如何运行的。为此,本书把抽象的理论叙述与现实的案例分析相结合,希望读者能通过具体的案例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大量引用的中国本土案例,将一扫经济学教科书惯常给人们的隔靴搔痒的感觉,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这也可以说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作者:张维迎

上一篇:国际贸易法论文范文下一篇:高等教育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