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悟错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重视悟错范文

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反思

(2)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反思 (2)”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反思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认真撰写好教学反思记录。进行教学反思,要做到思而有得,要有理有据。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把开展教学实践反思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和方式,在实践中确立反思的意识,正视反思,实时反思,有效反思,把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形成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以此来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没有反思的教学也称不上真正的教学。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也说过: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1]由此可见,写教学反思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认真撰写好教学反思记录。因为教学反思记录,是一份完美教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日后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是一笔巨大财富。那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效的反思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改变过去那种只教不思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中的败笔和亮点,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有利于归纳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完善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归纳“得”,即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反思“失”,即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的愿望。然而,无论我们备课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现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种失误。通过写教学反思记录,不断反思,我们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加深对教学的理解,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善。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研水平

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努力把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与一般的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法不同,它不仅仅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使我们对教育教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使我们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因此,在反思教学时,作为教师应该确立这样几种角色:观察者,即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典型事件以及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记录者,即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一些事件、经验,为反思积累丰富、翔

实的第一手材料;学习者,即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把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外化为文字,勤做读书笔记,并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使自己更善于发现问题。同时在教学反思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等,可以为写作优秀的作品或论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 在新课改理念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 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作为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就要研究学生学习的目的、动力、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会适应学生。通过教学反思对课内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对策,对症下药,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并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和谐师生关系 人性是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批评学生时,可能会遭到学生的

顶撞,若处理不当,可能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严重的是,不当的指责会毁灭学

生远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望。所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理智地分析自已的教学行为,提高教书育人技巧。

二、讲求实效,反思应做到思而有得

教学反思要“思而有得”。这里的“得”,特指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记的心得体会,或多或少,或得或失,在反思时把这些内容及时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作参考。

1.记载精彩之笔: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它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具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使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放;出神入化的学情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堂小结等,凡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均可以具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牢记失误之处:不管一堂课有多么的成功,也不免有疏漏、失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内容处理不恰当、环节安排不合理、重点突出不明显、问题设计不科学、合作落实不到位、语言评价不得体等。为此,教师课后应进行深沉的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做出深刻的反思,同时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要领,使之成为

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变这次的失败之处为下次的成功之笔。

3.记录意外偶得: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师生之间感情交流不断融洽,此时,师生往往会产生灵感,出现意外的偶得。意外的偶得往往来自思维火花的捕捉,它们悄然而至,转瞬即逝,不及时记录下来,以后的教学也就失掉了好的素材。如教师讲授时,姑且增加的内容或者转变的教学要领等;学生回答时,某些新颖的见解及质疑;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教学是个师生相长的过程,灵感是师生相互碰撞时的精彩火花。: 4.分析教学效果:每一节课后,我们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的表现是否积极等。鉴于此,课后就该及时反馈,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教”与“学”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联系实际, 反思讲求有理有据

教学反思要有较高价值还需要思而有理有据。这里的 “理”“据”是指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要求,实现教育优质

化。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优质教育来源于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与经验。为教学反思提供的“理”“据”的主要来源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课标中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 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因此,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教师始终要关注的问题,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第二篇:重视感恩教育

重视感恩教育,提高育人效果

摘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全力参与,共同构建感恩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让感恩教育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我们的言传身教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与构建,最终学会去感恩、懂得去感恩、胸怀感恩之心,力行报恩之举,用真情回报社会、回馈生活,做一个心存感激,知恩报恩的人。

关键词:感恩资助育人

感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康的心态,报答社会的良性循环。在资助工作中,对于受助者适时、系统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唤起受助者的感恩心,对感恩有清醒的认知并激发起其感恩行为,有助于受助者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有助于受助者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这些资助方式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每种方式在发挥其独特效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何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已成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急迫的课题。对此,助学工作应更新资助理念,从规范管理和实践运作两方面构建公平、高效、操作性强的“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磨砺中健康成长。

一、助困育人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制定了许多资助方法,资助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基本解决了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但是,学生资助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城乡之间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等问题的存在,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自卑、焦虑、抑郁、敏感多疑、麻木冷漠、逆反偏激几个方面。

(2)资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认定机制存在缺陷,各地对“贫困”的界定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资助力度不均衡 。如对国家现有奖、助、贷、补、免五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性不强,对多种救助项目的统筹安排和对贫困生实际情况缺乏充分了解,造成教育救助力度不够均衡。资助对象定位欠科学。现行各项贫困生救助形式是以无偿或半偿为主,渗透着传统的救济思想,在把经济困难的学生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贫困生是未来拥有较高预期收益的人群这一基本情况。

(3)助困育人工作失之偏颇。物质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不足。现在学生助困主要是“授之以鱼”的给予性资助模式为主,“授之以渔”的自我发展激励不足。被动性应对为主,主动开拓助困资源不足,造成了有学生申请才予以办理。“强势关心”为主,不够细致化,不能够针对个体予以更为细致地开展工作。这样的帮助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些甚至会伤害到他们相对脆弱又自卑的心灵。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在受助之后是否具备感恩的意识,是衡量其人格素养的一个基本标尺。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拒绝感恩是德育的失败,是不文明的表现。通过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强化德育价值功能,使贫困生正确看待所受资助,怀感恩心、做诚信人,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2)感恩教育是贫困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可以培养他们感恩回报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必然转化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这就为贫困生的成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道德素质,一个不具备感恩思想的人也绝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贫困生具备了感恩意识说明他们具备了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这就有助于贫困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良好人际关系,克服自卑、嫉妒、无望的不良心理和仇视、怨恨、冷漠的心理情绪,从而真正激发他们胸怀感恩之情、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本领,自立自强、奋发成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需要具有和谐思想的人,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宝贵人才,贫困生作为学生的特殊群体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对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使他们具备和谐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怀感恩之心、存感恩之情,对于提升贫困生的道德修养有积极的影响,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面对现实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要从道德认知层面去教育学生知恩、识恩,让学生知恩于心。

道德认知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和知晓“什么是恩?”,亲身体会和感受“恩与惠”,要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恩爱,只有“知恩”,才能“报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帮助和资助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对大自然的赐予、祖国和社会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等要心存感激。班级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班会、课外活动、生活学习等主渠道,挖掘其中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把感

恩教育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去;点拨学生知恩识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各种恩惠。通过知恩识恩教育,让学生怀感恩之心,产生报恩的情怀。

良好的感恩氛围对受助学生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如果感恩教育气氛不能很好地营造,生硬地针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无异于给受助学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从而导致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对经济资助工作本身会形成不必要的障碍。所以,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应倡导各班级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通过讲道理、明事理,把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融合,让受助学生的心灵在温馨平等、受到尊重的氛围中接受洗礼。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网络等宣传阵地,开展讲述感恩故事、创办感恩小报、设计感恩广告、编排感恩节目、举办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算一笔亲情账等活动,使感恩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排解受助学生的孤独情绪,养成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同时,学校的制度、教师的行为都会影响学生的感恩心理,尤其是作为思政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其感恩言行更能激发学生的认同感。所以,学校要努力营造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五恩一体的系统感恩环境,使受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教育。

(2)要从道德情感层面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情怀,让学生感恩于情。

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情感活动的过程,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这是道德动机产生的基础,也是学生知恩欲报、知恩图报的情感动力,感受到他人恩惠和欲求报答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要让学生对周围给予自己关爱和帮助的人心存感激.所以班级指导教师要通过平常的小事来进行感恩感悟、书写感恩家书、感恩宣言、感谢信等一系列教育,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能知恩图报。

为了达到感恩成效,可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如成立自强社、爱心社、志愿者团队,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团队,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感受,使他们易于交流,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缓解心理压力,获得归属感 ,通过学生团队的力量整合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受助学生可自己组织管理,完成岗位职责,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整合一些教育的关节点引导受助学生的感恩行动,如在母亲节、教师节、建党日等节日来临之际,有计划地引导或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举行一系列感恩实践活动,用各种形式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养成在实践活动中感恩的习惯。

(3)要从道德实践层面去引导和实践,让学生感恩于行、报恩于举。

感恩教育要体现于道德实践中。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

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班级指导教师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将感恩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去,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恩教育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行动,就要以活动为载体,从小事、实事做起,增强其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通过组织学生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给烈士扫墓;帮助父母做家务,节约父母的血汗钱;参加志愿者活动,植树造林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念烈士恩情,就要发奋读书报效祖国;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刻苦学习,珍惜父母血汗钱,以优异学习成绩回报父母;感念社会之恩,就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懂得回报。在开展活动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感恩教育不是完成任务或做一两件好事,要在思想意识里渗透感恩的思想,每一件事情里渗透对他人的感谢,把感恩作为快乐的事情来做,享受付出的快乐,享受付出的牺牲,享受感恩的生活。

四、明确目标,清晰思路,拟订今后工作设想

(一)逐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建设

1、根据国家政策和工作需求,加强资助机构建设,人员配置,力图成为中职学校资助工作新的亮点。

2、加强助学工作考核体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规范工作程序。

3、科学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资助方案。

4、建立学生助学金使用效率的评估和检查机制。

5、建立资助工作投诉机制,保障学生投诉渠道通畅。

6、建立专职人员学习机制,提供学习目录,指定学习内容,定期学习小结,旨在助人成长。

(二)不断促进资助及信息管理水平

1、理顺关系。加强信用会作社与学校合作,提高办理国家助学金的效率。

2、加强培训。加强对班主任及助学学生干部的助学政策培训。

3、有效监督。加强对受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情况的监督和教育工作。

4、科学认定。改进和加强贫困学生认定工作,建立全面、准确的贫困学生数据库,实施信息动态管理,保障信息通畅、及时。

5、扩大影响。进一步加大资助工作宣传力度,扩大学校资助工作影响力。

(三)努力提升助学育人效果

针对当前贫困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自卑感、对社会和学校缺乏认同感、感恩奉献意识淡漠、缺乏诚信、缺乏爱心、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等思想问题,有计划、有组织的结合经济资助开展思想教育。

1、以班级为主体推进感恩、诚信教育,举办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提高实效性。

2、以阳光助学服务中心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及社团作用,以贫困学生为中心,将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形成校园良好助学氛围,帮助贫困生成人成才。

资助工作中进行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备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受助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受助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同时对经济资助的长效运行有推进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胡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加以继承肯发扬。正如安东尼罗宾说: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对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恩之情。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创造各种环境,利用各种资源教育受助者从感恩父母做起,从说一声谢谢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常怀感恩之心,常修为善之德,做到自尊、自爱、自信。同时,更要教育学生,要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报效国家,才是最大的感恩。

参考文献:

[1]李鹏昊.以人为本理念下贫困生教育工作探析[J]教学研究 2009,(3)52—53

[2]李从松 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青年研究[J]2002,(2):5-9

附:翟海琴1981年2月女江苏泰兴泰兴市七圩小学

13655260453

第三篇:富水初中重视

富水初中组织教师赴西安听课学习工作

报道:何广普

今年以来,校领导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素质的成长。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效果,学校本着“走出去,学习促动”的理念,努力给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让教师多听多看多记多交流,从总结中成长起来。为此,我校于2013年开学起和教体局申请,先后自费派周文波、何广普、王春卉、张达霖、田存洲等多名教师奔赴西安等大城市名校观摩学习,聆听专家报告。

课堂中,惊喜不断,精彩不断,实实在在的课带来的是一番番美好的体会。丁榕、李凤霞 „„一个个中国教育界的泰斗人物都云集在此,名师展示风采,知名专家介绍前沿学术成果,新观念、新思想让教师受益匪浅。

外出学习的教师认真虚心学习,收集整理好资料,将在校内交流。相信,外出学习活动,留给富中老师们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模仿,更多的是不断地进行学习、实践、反思、发展。

第四篇:重视错题分析

重视错题分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江宁区江宁小学 王琴

内容提要:

从长远看,学会计算终身受用,生产、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计算,虽然有了计算器和计算机,但计算能力是不能被取代的,就如同人类有了飞机、火车、汽车、轮船,但人类仍在努力提高跑步的能力,行走的能力,爬山的能力,游泳的能力一样。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看错数字、写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成减法算等等。因此,重视学生的错题分析,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般地说,学生初次练习时产生的错误,在教师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某种错误,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在计算教学中还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式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关键词:计算出错

原因分析

准确率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这对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参加生产劳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做计算题差错多,准确率低,严重干扰着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多数人都会把这种错误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其实不然。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应该加强针对性,根据不同的“错因”,采取不同的“对策”, 重视学生的错题分析,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

一、收集错题类型,分析错误原因。

1、在计算中把“5”写成“8”,“0.39”写成“0.93”,“+”写成“÷”等。 分析:

产生这种错误是“感知不正确”所造成的。小学生在计算时,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符号或数的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小学生感知事物不仔细、不全面,比较笼统、模糊,只能感知客体的个别部分,而且感知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感知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拢,集中感知事物。这就造成小学生的计算时,由于受到算题本身的影响,常常会感知不全面,不精细,造成抄错数字或漏写数字等。如把 54 写45;把×写成+;有时抄题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下题的后半部,首尾不符。有时由于观察不具体,只看到大致轮廓,遗漏了某些细节而导致错误。

2、简便计算时76×0.84+76×0.26=76×(0.84+0.26)=76×1=76 分析:

这种错误是强信息干扰所产生的。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当遇到与强信息相似的外来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干扰正常的思维活动。如:76×0.84+76×0.26这类题在提取公有因数后,其余两数相加一般是1或10,这是一个强信息,受其干扰,就出现了上述错误。又如:25×4=100是一个强信息,很多同学在计算24×5时受到干扰而产生24×5=100的错误。尤其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想简便凑整的强成分掩盖了运算顺序在头脑中的概念,引起错觉。如:在计算348-348÷4时,易出现这样的错误:348-348÷4 =0。

3、在计算712÷7这道题时,学生在竖式中就把被除数712抄成了721;学生在用竖式计算完682÷3=227„„1时,横式上却写成了这样682÷3=227,忘记了写余数1;学习中强化了42×0.8+42×0.2=42×(0.8+0.2)=42×1=42,将题目中的加号改为乘号后,仍会做成42×0.8×42×0.2=42×(0.8+0.2)。 分析:

这些错误是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不完善,不善于分配注意所造成的。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也就是说,当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一个对象,而不理会其余对象时,这就是注意。而小学生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上发展都很不完善。他们在观察式题中抽象的数字、运算符号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事物的观察缺乏整体性,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因此,常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以及漏写数字,注意不到符号已变化了等所谓的粗心错误。

4、在小数除法中12÷48=0.0205;分数除法中18÷8/9=18×8/9;13÷26=1/13×26;15×78+15×22=(78+22)×15×15;求3/5的倒数写成3/5=5/3。 分析:

这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缺陷引起错误。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牢固掌握的前提下,才能正确、灵活加以应用,提高计算能力。如:12÷48=0.0205是对小数除法的算理不掌握造成的错误;13÷26=1/13×26是对分数除法的法则不掌握而出现的错误。

5、在计算混合式题中1000÷25×4=1000÷100=10;在分数乘法计算中1/4×4÷1/4×4=1。 分析:

这种错误是否可以说是负迁移的影响。就小学数学的学习而言,迁移主要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后来学习新的知识所能施加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如果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干扰,起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如:计算混合式题1000÷25×4这道题时,正确的运算顺序应该是从左到右,但由于学生对25×4=100非常熟悉,就会错误的先计算25×4=100,后计算1000÷100=10;由于负迁移的干扰,导致学生出现了运算顺序上的错误。

6、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还有不用进位的他进了。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减漏写的错误较多。 分析:

这些错误都是记忆上的原因。因为小学生的记忆发展还不成熟、不完整。往往是记了这,忘了那,所以在计算时常常会出现忘了加减漏写数。

7、由于写字潦草,结果0、6不分,

1、7互变,

4、9混合等。 分析:

这是因为书写时乱涂改,缺乏认真、仔细、负责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不好,还会产生误看,误写,计算不论数的大小,全部口算,有的虽有草算,但写得乱七八糟,有些学生一次练习或测验下来连一张草稿纸都没有,而直接写在桌面上,垫板上,甚至于手心手背上„„思想上的不重视,必然导致计算上的经常出错。

8、其他一些现象,如:乘法口诀用错:98×64出现四八三十六的错误;积的小数点点错:1.25×140=17.5把因数140末尾的0去掉;0.3×0.3=0.9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小数加法时对错数位:1.3+7=2十分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对小数加、减法的法则模糊不清;脱式计算违犯运算顺序如:1.5×1.2+0.8×1.7=1.5×2×1.7 先算加法;运算定律应用错:1.25×2.5×32=1.25×8+2.5×4等等。还有一些其他错误。如:抄错数、试商错、取近似值错、商的小数点点错等。这些计算中错误,不是单纯的粗心、马虎了。

二、在产生错误的状况后,我作出一定的研究总结: ㈠、安排“改错课”,让学生改错。

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1、创设情境,学生独立改错。设计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错误原因并改错。且利用多样的练习形式吸引住学生,保证教学效果。

2、集体讨论,师生交叉反馈。学生独立练习后,就组织学生集体或分组讨论改错题的“症状”,相当于“会诊”。找准错误,分清原因,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叉反馈作用。

3、引以为戒,总结防错措施。“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还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预防再出同类错误的方法,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安排“改错课”的好处是:可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错误订正,更有利于他们克服思维障碍。同时,改错训练也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克服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此种练习重在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㈡、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列错纠错。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把教材知识结构转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而他在数学作业中的错误,正体现着其认知结构中的一种不合理。正是因为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具有“变化性”和“形成性”的特点,我们更要把重视指导学生纠正作业错误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素质来追求。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的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接纳错误 我们数学教师首先要建立一种观念,允许学生出错。即在心理上要对学生的“错误”有一种接纳的态度,认识到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时机,是他构建和完善自我数学认知结构的契机,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纠错是我们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有可能以一颗平常心,用一种建设性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的错误,

2、珍视错误

我们相信,学生的每一个“错”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成份,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独特思维,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我们要倍加珍爱,并从关注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纠错重建,在对“错误”的辨析和筛选中逐步形成“正确”,把每一个“错误”都看成孩子进步的足迹。

3、善用错误

每位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各不相同的,作业中的错误正好反映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如果能对其进行适时引导,纠正错误,也许纠正的不只是那道错题,而是某种不完善的思维方式或是其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某种不合理。

我们的学生是以一定的年龄阶段划分成各个班级的,同一个年级的学生会有一些共同的具有规律性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学习中的有些“错误”在班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这样的错误,我们教师更应视其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对比练习、辨析练习等,使大部分同学达成纠错重建的目的。

㈢、有效的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计算出现错误是正常的,但出现大量的错误就不正常了。许多学生在练习计算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通常采用的办法是“错哪改哪”,不停的要求孩子“认真,认真”,把错误的原因归为孩子不认真,真是冤枉了孩子。孩子出现错误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计算时不认真;有的是因为弄不清楚算理;有的是因为计算时心不在焉;还有的是„„ 我觉得要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和计算的速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注意孩子计算时的状态。状态好时练习错误少;状态不好练习错误就多。即使把这一刻的错题都改过来,下一次又会错。结果家长、老师、学生都陷到无休止的改错之中。

2.要通过练习形成认真的学习态度。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抄错数、写错题或认不清自己的书写。

3.练得方式要得当,特别是计算中的数据不必太大,练习题目不宜太多。

4.练习题设计要体现以下两个基本特点:层次化和趣味化。所谓层次化是指对练习的要求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要求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到综合三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所谓趣味化是指在练习中教师不断设计一些新颖的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小试验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自尊心、自信心等得到满足。

5.交给孩子一些检验的方法。如果按以上的方法严格训练,学生会在较短时间里提高计算能力。

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防止错误的发生。

数值计算有一定的艰苦性,内容枯燥,情况复杂,一步有误,全盘皆错。因此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在计算教学中要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良好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划就是在式题上划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用口算,什么地方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便运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

2、认真演算的习惯。在计算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时,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草稿纸上也应书写清楚,不乱写乱画,以保证计算的准确及检查时的方便。

3、耐心检验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等,培养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4、估算的能力和习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得数的大致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教师要适当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当然,估算只能发现计算中的明显错误,并不能代替计算和验算,只有估算、计算、验算相结合,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能力。

从长远看,学会计算终身受用,生产、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计算,虽然有了计算器和计算机,但计算能力是不能被取代的,就如同人类有了飞机、火车、汽车、轮船,但人类仍在努力提高跑步的能力,行走的能力,爬山的能力,游泳的能力一样。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看错数字、写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成减法算等等。只要老师能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因此,重视学生的错题分析,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李星云 著

2、《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及矫正策略》(发表于《中小学数学》2004年第11期)刘建军

3、、《中小学数学》2004第9期 黄静《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分析》

4、叶澜著《重建课堂教学过程》 [J] 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第五篇:重视师德教育

锻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托起明天的太阳

西丰县第二中学

西丰二中位于西丰县城南端,创建于1970年,校园占地面积16146m²,建筑面积5460m²,现共有教学班20个,学生1316 名,教职员工114 名,其中党员46人,中层以上领导10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21人。几年来,该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树立教育形象,创建文明行业,提高教师队伍群体素质为目标,通过学习、自查、互查、整改等系列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学校的办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教师的师德水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一个你追我赶,做到一个目标、一条心、一股劲,共同进步、事事争一流的可喜局面正在形成,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与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好评。

一、进行师德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在学校管理中,锻造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校风和学风的好坏。

西丰二中坚持不懈地抓好师德学习,经常在校领导和教师中开展 “今天怎样做领导”、“今天怎样做教师”的大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师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经常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观看全国教育战线上的精英《师德风范录》,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把握师德原则、师德规范及教育法规,规范行为,不断用道德规范和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他们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师德培训,如中心组学习,发挥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德育建设中的旗帜作用;召开全校班主任德育培训讲座,由优秀班主任介绍德育工作经验;实施青蓝工程,每一位刚毕业分配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安排导师,进行指导培训等。

该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邀请市县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派领导到洋思、衡水、杜郎口、许衡等中学“盗取真经”,派教师到

- 1

三查“爱生”,找准心理偏差。看在内心深处能否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全面呵护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四查“律己”,找准作风上的偏差。看在工作、生活中能否处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五查“创新”,找准观念意识上的偏差。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无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全校针对查出带有共性的问题,要求教师们各自“对号入座”,写出自查报告,制定出整改的具体措施,限期学习改正,努力树立教师在新时期的新形象。

2、实施“五师”教育工程: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厉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练师能,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按“培青”工程、“骨干”工程的目标进行培养。

3、开展爱生工程家访活动:学校号召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爱生工程,人人争做爱生模范,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做学生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4、帮扶活动:为了真正把手拉手、心连心帮扶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开发德育资源,启动了以“关心学生思想,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生活”为宗旨的爱生助学的“三帮”活动(帮做人、帮学习、帮生活),使资助活动进一步拓展空间,提升活动质量,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5、开展师德整改家庭问卷调查和反馈活动。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访校接待日、家访问卷调查、意见反馈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交流情况,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师师德整改的意见、建议,开创师德建设的新局面。加强过程管理与监控,真正使制度条例通过教职员工的行为表现出来。

6、其它活动:学校适时召开“师德先进个人表彰会”,以“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为题的演讲会,召开以“在师德中体现自身价值”为题的师德先进个人报告会,“我是共产党员”师德建设征文活动,开展以“创建文明班

- 3

校歌、校风、校规等的设计都体现出浓郁的文化特色,深厚的内蕴。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大投入进行校园设施建设。比如选种交替性花草,选植长青型风景树,做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增添了环校林,达到远看绿树环抱,近看垂柳成荫。学校大门、围墙、操场和教室追求和谐,透射出独特的校园感染力,体现学校的风貌。购买条幅等装饰品、制作橱窗。除此之外他们还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如今,学校的网站已成为西丰有名的网站之一,校园广播、校报已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阵地。如今的西丰二中,每面墙壁都“说话”,每个角落都“唱歌”,每株花木都育人,学校成为融“学园、花园、乐园”为一身的靓丽学校。在林荫路上徜徉,在树下读书,在石凳上休憩,要花丛中嬉戏,处处给人一种舒适甜美的感觉。优美的环境给学生增添了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同时也给教师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陶冶了情操,促进其奋发向上。

近年来,由于西丰二中重视了师德建设,教职工能自我约束,敬业乐业,勤奋工作,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科学育人的事迹层出不穷,西丰二中精神已经形成,那就是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和谐发展的协作精神。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年年上台阶,年年有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省课程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市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学校教学成绩年年都排在全县第一名,在县里的各项比赛中我们均进入前三名,2007的中考取得了全县个人成绩最好、考取总人数最多、团体平均分最高、升学率第一的骄人战绩。成绩只代表过去,西丰二中还将乘着素质教育的东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大胆探索,勇于拼搏,锐意改革,大力实施师德建设,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该校逐步向校风优良、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育人摇篮迈进!

上一篇:终于发现范文下一篇:字趣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