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unit1单元教案

2023-06-16

撰写教案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将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关键步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必修1unit1单元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必修1unit1单元教案

必修2 第二单元教案

必修2

第二单元 复习提纲(教案)

涉及的篇目: 《氓》《采薇》《离骚》《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复习目标】

1、 积累字音字形(识记)

2、 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识记)

3、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了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4、 了解屈原和“楚辞”

5、 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了解曹操和陶渊明

6、 体会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7、背诵并默写

【复习内容及步骤】

1、 积累字音字形

氓(mãng)之蚩(chī)蚩

将(qiāng)子无怒

涟(lián)

犹可说(tuō)也

淇水汤汤(shāng)

徂(cù) 靡(mǐ)室劳矣 渐(jīān)车帷(wãi)裳(cháng) 于(xū)嗟(jiē ) 桑葚(shân) 罔(wǎng)极 隰(xí)

泮(pàn)

遑(huáng)

愆(qiān)期

筮(shì)

陨(yǔn)

靡(mí)费

望风披靡(mǐ) 怨声载(zài)道

一年半载(zǎi)

扶将(jiāng) 将(jiàng)领

将(qiāng)进酒

占卜(bǔ) 萝卜(bo) 米汤(tāng)

流水汤汤(shāng)

羁縻(mí) 肉糜(mí) 斑鸠(jiū) 饮鸩(zhân)止渴

善哉(zāi) 栽(zāi)树

满载(zài)而归

剪裁(cái) 睽睽(kúi) 暌(kúi)离 聘请(pìn) 驰骋(chěng) 虎视眈眈(dān)

耽(dān)搁

台隍(huáng)

彷徨(huáng) 謇(jiǎn) 谇(suì) 蕙(huì) 傺(chì)

溘(kâ) 鸷(zhì) 圜(yuán)

朕(zhân) 椒(jiāo)

岌岌(jí) 谣诼(zhuï) 攘(rǎng)诟(gîu)

芰(jì)荷

兰皋(gāo) 置之度(dù)外

测度(dúo) 是非曲(qū)直

曲(qǔ)调

冠礼(guàn)衣冠(gūān) 好(hǎo)事多磨

好(hào)客

扰攘(rǎng)

土壤(rǎng)

穰(ráng)年

谣诼(zhuï) 啄(zhuï)木鸟

琢(zhuï)磨

宅(zhái)院

叱咤(zhà) 溘(kâ)然

唠嗑(kē)

瞌(kē)睡

诟(gîu)骂

污垢(gîu)

邂逅(hîu) 悔(huǐ)恨 教诲(huì) 阴晦(huì) 侮(wǔ)蔑

驰(chí)名

驾驶(shǐ)

一张一弛(chí)

謇(jiǎn) 谇(suì) 蕙(huì) 傺(chì)

溘(kâ)

鸷(zhì) 圜(yuán) 朕(zhân) 椒(jiāo) 岌岌(jí) 攘(rǎng)诟(gîu)

芰(jì)荷

兰皋(gāo)箜(kōng)篌(hïu)

玳(dài)瑁(mào)

自缢(yì) 鹄(hú)舫(fǎng)

葳(wēi)蕤(ruí)

否(pǐ)泰

伶俜(pīng)

戌(xū)时

拊(fǔ)掌

络绎(yì)

踯(zhí)躅(zhú)

窈(yǎo)窕(tiǎo)

赍(jī)钱

公姥(mǔ) 姥姥(lǎo)

诺诺(nuî) 磐(pán)石

镂(lîu)

襦(rú) 幡(fān)

纨(wán) 冥(míng) 遗(yí)留

遗(wâi)施

甸(tián)甸

甸(diàn)子

便(biàn)言

便(pián)宜

剥削(xuē)

削(xiāo)果皮

赏赉(lài) 躯(qū)干

驱(qū)赶

欧(ōu)美

怄(îu)气

呕心沥血

(ǒu )

斗殴(ōu) 自缢(yì) 洋溢(yì) 谥(shì)号

薄(bï)情

帐簿(bù)

搏(bï)斗

博(bï)取 遗:遗(yí)漏

遗(wâi)之千金

巷:深巷(xiàng) 巷(hàng)道间:房间(jiān)

间(jiàn)谍

难(nán)关

难(nàn)民

解(jiě)决

押解(jiâ) 浑身解(xiâ)数

漫(màn)长

快慢(màn)

谩(màn)骂

布幔(màn)

青青子衿(jīn)

不矜(jīn)不伐

妗(jìn)母

何时可掇(duō) 连缀(zhuì)

啜(chuî)泣 辍(chuî)学

补裰(duō)

吐哺(bǔ 晡(bū)时

果脯(fǔ)

呦呦(yōu)鸣鹿

1 弄巧成拙(zhuō)

相形见绌(chù)

基础(chǔ)绕树三匝(zā)

还(huán)顾望旧乡

越陌(mî)度阡

羁(jī)鸟恋旧林

暧暧(ài)远人村

鼓瑟(sâ)吹笙(shēng)

2、 了解文学常识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在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隔行押韵,但不拘泥。许多诗篇章节反复,多用叠字,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2)关于屈原和“楚辞”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出身贵族,很有才能,“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重用,当过左徒、三闾大夫。他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但由于上官人夫等人的嫉妒陷害而遭楚怀王疏远。后又遭楚襄王流放。最后自沉汨罗江。传说五月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可见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此外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3)关于徐陵和乐府诗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玉台新咏》,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的一部古诗总集。《孔雀东南飞》最先见于此书。《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

两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这些俗乐和歌词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 2 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乐府。 (4)关于曹操和陶渊明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3、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通吁,叹)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岸边)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通暮,晚;末)

彼尔维何?维常之(尔通

,花盛开的样子)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棘通急,紧急)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圆形)

忳郁邑余侘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

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娶妻)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女子梳妆时用的镜匣) 蒲苇紉如丝

(紉通韧,柔韧牢固)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契阔谈讌

(讌通宴,饮酒)

4、 掌握下列文言词语的用法 (1)一词多义

贸: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动词,交换财物。b古今一揆,先后不贸。动词,变,改变。 谋: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动词,商量。

b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名词,计谋,计策。 贿: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名词,财物。

b厚贿之。动词,赠送财物。

c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动词:用财物收买。

陨: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动词,枯萎,衰败。

b陨身灭国。动词,灭亡。

罔: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动词,没有。

b罔疏则兽失。名词,渔猎用的网。 靡:a靡有朝矣。动词,没有。

b望其旗靡。动词,倒下。

c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众。动词,浪费。

宴:a总角之宴。形容词,快乐。

b添酒回灯重开宴。名词,用酒饭招待客人。 载:a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连词,又。

b载以牛车。动词,装载。

c怨声载道。动词,充满。

岁:a岁赋其二。名词,年。

b岁月如流。名词,泛指时间,光阴。

c成有子九岁。名词,年龄。

d王无罪岁。名词,年成。 弭:a象弭鱼服。名词,弓。

b内难未弭。动词,消除。

c治国家而弭人民。动词,安抚,安定。

弥:a芳菲菲其弥章。

副词,更加上。

b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形容词,长久。 犹:a唯昭质其犹未亏。副词,还是。

b民之归也,犹水之就下。

动词,如同,好象。 其:a苟余其情信芳。

副词,确实。

b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如果。

c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语气词,难道。d北风其凉,雨雪其霏。

副词,不译。

3 之:a哀民生之多艰。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长余佩之陆离。

助词,用于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突出修饰语。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d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词

我。 e曾子之妻之市。

前面“之”为助词,的。后面“之”为动词,到„„去。 f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代词, 它(赵国)

以:a竞周容以为度。 与“为”连用,把„当作„b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连词,因为。

c余独好修以为常。与“为”连用,动词,认为。

d惟庚寅吾以降。

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d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把。

故:a大人故嫌迟。

副词,总是,老是。

b知是故人来。

形容词,旧。

c故作不良计。

副词,故意,有意。

d君何以与项伯有故。

名词,老交情。 适:a始适还家门。

动词,古代指女子出嫁。b处分适兄意。

动词,适合,按照。

c适得府军君书。

副词,刚才。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动词,到,往。 令:a莫令事不举。

动词,让,使。

b县令遣媒来。

名词,古代官名。

c便言多令才。

形容词,美好。

遣:a寻遣丞请还。

动词,派遣。 b遣去慎莫留。

动词,送。

谢:a谢家来贵门。

动词,辞别。

b阿母谢媒人。

动词,推辞,谢绝。

c多谢后世人。

动词,劝告,劝诫。d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请罪。 e哙拜谢。

动词,感谢。

举:a举身赴清池。

动词,抬起。

b举动自专由。

名词,举动,行动。

c莫令事不举。

形容词,成。

b举家庆贺。

形容词,全。

幸:a幸复得此妇。

副词,侥幸,幸亏。

b幸可广问讯。

表示敬意的副词,希望。

c始皇帝幸梁山宫。

意:a何意致不厚。

动词,意想,想到。

b吾意久怀忿。

名词,内心,心中。 见:a渐见愁煎迫。

介词,被。

b昨夜见军帖。

动词,看见。

c君既若见录。

助词,起指代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的作用,可译为“我”。 d项伯即入见沛公。

动词,拜见,会见。

会:a于今无会因。

名词,机会。

b会天大雨。

副词,恰巧,正碰上。

c会不相从许。

副词,一定,应当。

顾:a还顾望旧乡。

动词,回头。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望。

c顾念慈母。

动词,关心,照顾。

d卿非刺客,顾说客耳。

副词,而,不过。 厌:a山不厌高。

动词,满足。

b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

动词,饱。

c东厌诸侯之权。

动词,读“yā”,压制,压抑。d适有卧厌不悟者。

动词,做恶梦。 去:a一去三十年。

动词,离开。

b卿可去成婚。

动词,前往。

c替汉家除残去秽。

动词,除掉,去掉。d去门十里以为界。

动词,距离。 适:a少无适俗运。

动词,迎合。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动词,到„„去

c始适还家门。

动词,出嫁。

d处分适兄意。

动词,顺从。 e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相会。副词,恰好。

(2)古今异义

a氓:氓mãng之蚩蚩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今义:流氓máng。 b涕:涕泣连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c贰:世贰其行

古义:不专心。

今义:作数词,“二”的大写。如:贰佰。 d君子: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古义:指将帅。

今义:指人格高尚的人。

e小人: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古义:称兵士或地位低的人。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

4 f民生:哀民生之多艰

古义:百姓的生活。

今义:人民的生计。

g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h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古义:喻指高尚德行。

今义:美人的眉毛细长而弯,指美人,形容女子美貌。

i流亡: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j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 k共事:共事二三年

古义:一起生活。

今义:一块儿工作。

l床:槌床便大怒

古义:坐具,小的只能坐一人。今义:指睡觉的睡具。

m教训: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从错误中得到认识或训斥。 n大家:汝是大家子

古义:大户人家。。

今义:我们。

o交通:叶叶相交通

古义:互相穿插重叠。

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p处分: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 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q逢迎: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向前去。

今义:说话或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3)词类活用

a謇朝谇而夕替。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b宁溘死以流亡兮。

流:名词用作动词,随流水。

c何方圜之能周兮?

方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方枘、圆凿。 d及行迷之未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远。

e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步行,使„„慢慢地走。 f孔雀东南飞。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g手巾掩口啼。手巾: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h卿当日胜贵。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i黄泉共为友。黄泉:名词作状语,在黄泉下。 j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首荣华,荣耀。 k逆以煎我怀。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到煎熬一样。 l自名秦罗敷。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取名,名叫。 m千万不复全。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n便利此月内。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最为吉利。 o仕宦于台阁。仕宦:名词用作动词,任官职。 p又非君所详。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详知。 q屈心而抑志兮。

屈:使动用法,使„„委屈。 r伏清白以死直兮。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s固前圣之所厚兮。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 t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高。

u对酒当歌。

歌,名词活用为动词,唱歌。v鼓瑟吹笙。

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 w乌鹊南飞。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5、 表现手法的使用与作用 (1)《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 5 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2)体会《氓》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篇在回忆中运用对比。首先是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纯真与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耻辱。其次是氓婚前婚后的对比。婚前求婚,“氓之蚩蚩”;婚后生活,“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婚前婚后的变化也太惊人了。第三是氓与诗中的“我”的对比。“我”的勤劳、善良、贤惠反衬了氓的负心、粗暴,反过来,氓的开始热情求婚、最后负心粗暴反衬了“我”的始终如一,勤劳善良。

6、《孔雀东南飞》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为我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①刘兰芝是一个勤劳善良、倔强果断的劳动妇女。她出生在一个家教极其严格的家庭,自幼接受文化教育和妇道培养,聪明能干,知书达礼,多才多艺。与焦仲卿结婚后,“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虽然如此,还是遭到焦母的无情驱遣。当她明白是婆婆有意驱遣她时,她一不做二不休,主动要求“遣归”。回娘家前对仲卿、焦母和小姑说的一番话,表现了她的言行果断有礼和不卑不亢。回娘家后面对众多追求者,她不为荣华所动,牢记与仲卿分别时的誓言,忠于爱情。后来在阿兄的逼迫之下,她不得不同意改嫁,但是内心的倔强使得她无法接受改嫁的事实,在婚礼结束之后“举身赴清池”,以死表明心迹。刘兰芝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人物。②焦仲卿是一个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但他与刘兰芝不同,性格上内刚外柔。他深爱刘兰芝,认为“女行无偏斜”,并且敢于在母亲面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样的话,但是他的行为仅限于此。当他母亲坚持要遣回刘兰芝时,他也只能顺从母亲意图,采取假离婚的方式委曲求全。他表面软弱,内心刚强,最终选择了以身殉情。③焦母是一个蛮横不讲理的婆婆,在她身上体现着顽固的封建家长权威。她独断专行,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美好爱情,没有丝毫的认识和同情。她棒打鸳鸯,没有任何客观道理,完全是为了维护她的封建家长权威。“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她棒打鸳鸯的理由,“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是她对仲卿求情的绝情态度。焦母一手制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④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是一个典型的市侩形象。他贪慕富贵,刻薄冷酷,完全不念兄妹情义,当兰芝遭遣回到家后,面对媒人的求婚,他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十足的市侩嘴脸!

7、背诵并默写该背的诗文

第二篇:必修2第三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2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2007.02

9、议论散文两篇

《窗》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议论文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新颖的东西,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认识。

【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对比门和窗之于人的不同意义时所阐发的独到见解。

【教法和学法】:

①引导——揣摩——领悟——体会——品味——分析——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致揣摩作品,领悟文章丰富深邃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的深刻性和新颖性,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分析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②把握重点,内容适量,化难为简。切忌贪多嚼不烂。

③比较阅读。使学生体会对于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有谁曾留意过和我们朝夕相守窗户呢?又有谁认真地思考过它存在的意义呢?我们不妨就“窗”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穿插活动规则,组织活动:四组竞赛)。……可见,司空见惯的窗户还真不简单,可以解读出这么多的文化内涵,挖掘出这么多的新颖独到的意义。所谓“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身边平凡的事物常常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就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就让我们追随钱先生一起去饱览人生的风景吧。请翻开书64页。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请学生自由介绍自己所知道的钱钟书:注释①;家族名流:钱穆、钱学森、钱基博;名字故事:仰先、钟书、默存;钟书热:《围城》;杨绛《我们仨》(控制在1分钟内)……

2 教师补充和引导:钱钟书在国内外文艺界刮起一阵“钟书热”,他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妙语横生,启人心智。《窗》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这一特色。

三、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写出结构提纲。

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1、同学们:要我们描述一下窗的外型算不得怎么困难,甚至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区别一扇窗和一台电视机,但我们能很好地比较门和窗吗?我们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吗?请看钱钟书在文中是如何比较门和窗的。请女同学齐读第二段,男同学读第三段,将集中体现他的观点和感悟的句子划记下来(点拨查找观点句的方法)。

2、详细分析作品中个别经典语句、段落,发表教师的看法,从教师角度讲述作品,讲述作者观点。(要重视学生合理的观点,更要注意学生一些创新的见解,给予适当赞同)

3、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再说说对“窗”的感受,教师予以点评总结。

4、全班再朗读一遍课文

5、 答疑,聊天讨论学生不懂或有异议的地方。(可适当做正确引导)

[教材分析] 《窗》这篇文章是作者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议论性散文,兼有抒情。作者的见解非常的独到、深刻,表达含蓄、风趣。作者多用打比方,用简单的例子讲述自己的观点看法,通俗易懂。难点在于理解作者在对比门和窗之于人的不同意义时所阐发的独到见解。文中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作品作为论据,是其一个特点。

《窗》由“春天”入笔,写“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道出“窗”的作用,总领全文。接着在第二段对比了门和窗对于人的不同意义,自然引出“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着一中心论点。在第三段中进一步谈“窗”之余人的意义是人对自然的精神上的胜利。

最后总结全文,用一形象的比喻“窗可算是房屋的眼睛”,道出窗对于屋内与屋外人的意义。

最后一句“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镇天镇夜不关的”完美地照应了开头。

作者爱窗,原因不止一个,对窗子的看法也是独到、深刻而多样;“窗子打通了人与大自然的隔膜”,“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窗子算得上奢侈品”,“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等等。这些都是钱钟书先生对窗子的钟爱及其独到的个人见解,要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讲解。

另外,文章的叙述描写手法、说理的方式方法及语言特色等也是让学生

3 了解学习的一个重点。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三;预习下一课。

《门》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抓住每段中能够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句子,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在感知的基础上能够展开联想,自主独立地探索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门的深刻人文思想 ,将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体悟门与生命的关系。 【重点难点】:

1、抓住每段中能够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句子,理解门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以门为出发点,自主独立地探索思考。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刚刚学过的《窗》一课中,我们知道: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门的意义不只是通向世俗的物质的世界,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我们不妨来学习美国作家莫利的哲理性散文《门》,进一步领会“门”的奥秘。

二、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在每一段中划出重点的句子。

三、分析探究:

问题一:莫利的所写的“门”具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读课文前半部分内容,让学生跟着作者的思维,对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寻找作者抒发独特见解的出发点(基础)。

4 方法

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并加以概括。

效果

地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程序

利的“门”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

②文章的前半部分每一段几乎都有一两句话体现这个意思,能找出来吗? (学生寻找关键句并且朗读出来)

③教师明确。

问题二:这样的门对我们而言,具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合理推想。

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探讨

效果 训练了学生的推想能力,也是课堂上下内容的自然过渡。

程序 ①学生讨论,谈自己的经历

②教师分析总结。

问题三: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这样一扇真正的门,为什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的生存状态,探讨人生。

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自我,谈经历谈感受。

效果 较好地训练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及思考能力。

程序 ①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②学生初步解读内容,谈经历。

③教师明确。

④继续引导,提升学生认识。

问题四:“开门”具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的生存状态,探讨人生。

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思考自我,谈经历谈感受。

效果 较好地训练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及思考能力。

程序 ①学生朗读“开始”部分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文意。

5 ②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对“开门”的理解。

③教师总结意义。

问题五:门的开启能让我们免于人生的悲剧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的生存状态,探讨人生。

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自我,谈经历谈感受。

效果 较好地训练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及思考能力。

程序 ①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体验发表观点。

②教师点拨、引导。

问题六:“关门”意味着什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的生存状态,探讨人生。

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思考自我,谈经历谈感受。

效果 较好地训练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及思考能力。

程序 ①教师范读相关内容。

②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对“关门”的理解。

③教师总结。

问题七:“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它关上”,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事实,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的生存状态,探讨人生。

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思考自我。

效果 较好地训练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及思考能力。

程序 ① 教师引导。

②水到渠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预习下一课。

10、《菱角的喜剧》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本文由日常生活写起、悟出哲理,并展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道理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把握文章内容和概括文章观点,并通过讨论,分析解决课后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熟悉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新颖的东西,得出不同一般的认识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材方面的特点。

2、握文章内容和文章观点。

[教学时教]: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言。看了题目,会想到什么?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菱角的有关知识。)

二、作者简介。多才多艺、博闻强记的“杂家“。散文风格——融知识性、趣味性一体,语言流畅、见解独特。

三、阅读全文,思考:作者从“菱角的喜剧”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在文中找到出作者要说明的道理。

1、提问学生

2、明确作者的启示是“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 过渡 :这个道理是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那么他认识事物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每个段落的大意知道。

四、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段落层次,并总结大意。

(小组内开展合作,讨论学习)

板书完成:(可分四段,也可以有其他方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

1、

2、

3、4段):从自己吃菱角的经历谈起,说明菱角有不同的情况,为论点的提出做出准备。

(

5、6段):扩展开来,论说世界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引出并证明论点。

7 (

7、

8、

9、

10、11段):论证如何面对万事万物的复杂性、多样性。 (12段):结束全文,反对简单化、绝对化,从而证明上述方法的重要。

五、根据板书,讨论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和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

六、作业。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粗茶淡饭( ) 流芳百世( ) 指鹿为马( ) 精雕细刻( )

第二课时(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检查对对子情况。

二、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加深对课文得理解。

(一)讨论题目:复杂多样与整齐划一

(二)讨论过程

1、我们学习了辨正法,知道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比如本文就写了菱角的外形是复杂多样的,有两个角的,有三个、四个角的,还有的是圆形没有角的,个别可能还有五个角的。你可以举出哪些东西是复杂多样的呢?

2、生活中的东西是复杂多样好呢?还是整齐划一好呢?如果没有复杂多样的世界,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当然事物没有复杂多样性,一切都是整齐划一的,那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死寂的没有生机的世界。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全中国的大多数人都穿的是灰白两色的衣服,人性受到空前的压抑,而我们今天大街上人们的穿着是五彩缤纷,个性得到空前张扬。但是整齐划一就一定不好吗?比如,街道两旁的树木花草都是整齐划一的,建筑的方砖是整齐划一的,如果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我们将无法生产汽车、飞机……大家可就此展开讨论。

3、我们的学生为何要穿整齐划一的校服呢?这是不是压抑了人的个性呢?为了张扬个性我不穿校服行不行呢?大家可以见仁见智。

4、既然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整齐划一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可以看看《菱角的悲剧》结尾几段,从中找到答案。

(三)每人在笔记作好讨论记录:

自己的发言提要: 他人的重要观点:

三、小组共同完成课后p7

4、四,然后各组派一个代表出黑板完成一句。 如:课文中的口语“真是怪有趣的事情” 改为书面语:真是乐趣无穷。

课文中的口语“当时禁不住大吃了一惊” 改为书面语:顿时惊讶无比。

师生小结:口语的好处——亲切自然、生动活泼。

四、布置作业。

8 有位书生到亲戚家串门,顷刻间外面就下起雨来,这时天已将晚,他只得打算住下来。但这位亲戚却不乐意,于是就在纸上写了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书生看了,顷刻明白亲戚的意思,却又不好明说,心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加了几个标点,亲戚没法,只好留他住宿。请写出书生是怎样加标点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11、《渐》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概括理解文章的思想。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阅读——理解概括——鉴赏探究——迁移”为思路;

用联想、比较等方法,自主探究,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情感和态度目标:

通过对关键语句的鉴赏,领悟课文蕴含的哲理, 使学生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难点】:鉴赏关键语句,把握作者有关人生的态度。 【教学方式】:自主探究、互动讨论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渐》是丰子恺的散文代表作《缘缘堂随笔》的第一篇。从时间的角度来阐述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态度,而并非我们时常说的挤时间,抢时间,努力工作学习。行文别致新颖,可以说是丰子恺先生禅心的反映。

文章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小事中来体味深刻的道理,并借助这些平常小事传达鲜明独特的个人见解,表达自己的愿望。《渐》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时间的隐秘性和欺骗性,告诫世人要用大时间观去面对世界,学会宏观地把握人生,以明达、宽容之心待人接物,呼吁时代的谦让

9 与和平。

文章中关于乘火车的旅客这一个故事,寓意含蓄而深刻,是学生深入理解该文主题的难点,也是学生读之费力而又不吐不快的地方。 拟通过品读倒数第二段,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难点。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大致经历与思想。

二、走进“渐”

1、理解“渐”: 找出文中各段与“渐”有关的关键句,归纳“渐”在文中的内涵。

2、认识“渐”: 分析文中各段关于“渐”的例子 ,认识有形的“渐”和无形的“渐”。

结论:一切事物的常态都是“渐”。

3、把握“渐”:把握时间

三、走出“渐”

探讨:一切都可以“渐”吗? 探究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

品读倒数第二段,探讨作者的评论;

品读最后一段,探究“大人格”与“大人生”。 迁移:如何对待生命中的“渐”?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新坐标》相关练习;

2、预习下一课。

第三篇:必修1 教案第二单元

必修1 第二单元 复习提纲(教案)

复习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重点的段落。

2、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3、句式的把握。

4、重要句子的翻译。

5、通过阅读和体味,培养自己的阅读古文的语感。

6、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1课时。完成字词的积累。

氾南(fán) 逢孙(páng) 敝帚自珍(bì) 王翦(jiǎn) 樊於(wū)期

骨髓(suǐ) 偏袒扼腕(â) 厄运(â) 噩梦(â)

切齿拊心(fǔ) 拊掌(fǔ) 自刎(wěn) 陛下(bì)

图穷匕见(xiàn) 惊愕(â) 噩耗(â) 被八创(chuāng) 创伤(chuāng) 开创(chuàng) 薄片(báo) 厚古薄今(bï)日薄西山(bï) 薄荷(bî)道芷阳间行(jiàn) 束缚(fù) 账簿(bù)

溥天之下(pǔ)

匍匐(pú)

果脯(fǔ) 胸脯(pú)

衡阳之浦(pǔ)

夜缒(zhuì)而出

棒槌(chuí)áㄤ 瑕瑜互见(xiá)(jiàn) 暇日(xiá) 遐迩闻名(xiá)

..若不阙秦(quē) 宫阙(quâ) 上阕(quâ) 撅断(juē) 尥蹶子(liào)(juã) 蕨菜(juã) 木橛子(juã) 猖獗(juã)

佚之狐(yì)

轶事(yì)

散佚(yì)

卷帙浩繁(zhì) 秩序(zhì)

杞子(qǐ)

杞人忧天(qǐ)

坍圮(tān)(pǐ)按剑而跽(jì) 忌讳(jì)

侍候(shì)

对峙(zhì) 恃才傲物(shì) 寺庙(sì)

拜谒(yâ) 偈语(jī) 碣石(jiã)

褐色(hâ) 揭示(jiē)葛藤(gě) 和蔼(ǎi) 暮霭(ǎi) 渴望(kě) 蛇蝎心肠(xiē) 歇息(xiē)

戮没(lù) 杀戮(lù) 戮力同心(lù) 谬论(miù)

未雨绸缪(mïu) 蓼蓝(liǎo) 邮戳(chuō) 戳穿(chuō)

揕其胸(zhân) 桑葚(shân) 精湛(zhàn) 姓谌(chãn)

勘察(kān) 难堪(kān) 奔驰(chí) 驰骋(chí) 驰名(chí) 废弛(chí) 一张一弛(chí) 松弛(chí)

淬火(cuì) 淬毒

荟萃(cuì) 猝死(cù) 鞠躬尽瘁(cuì) 捽住(zuï) 纯粹(cuì) 濡缕(rú) 蠕动(rú) 糯米(nuî) 儒将(rú) 相濡以沫(rú) 孺妇皆知(rú)

忤视(wǔ) 忤逆(wǔ) 铁杵(chǔ) 水浒(hǔ)

变徵之声(zhǐ)

微笑(wēi) 安徽(huī)

瞋目(chēn) 嗔怪(chēn) 瞠目结舌(chēng) 缜密(zhěn) 喧阗(tián) 坐镇(zhân) 契约(qì) 提挈(qiâ) 挈妇将雏(qiâ)

锲而不舍(qiâ) 楔子(xiē) 修禊事(xì) 倚靠(yǐ) 倚马可待(yǐ) 绮丽(qǐ) 旖旎(yǐ)(nǐ)

目眩(xuàn) 炫耀(xuàn) 泫然(xuàn) 船舷(xián) 改弦(xián)易张

玄虚(xuán)

鲰生(zōu) 毋(wú)内(nà)诸侯

孰是孰非(shú) 私塾(shú) 熟视无睹(shú) 卮酒(zhì)

栀子花(zhī)

秋毫无犯

明察秋毫

籍吏民(jí) 声名狼藉(jí) 慰藉(jiâ) 相与枕藉乎舟中(jiâ) 蕴藉(jiâ)

1 与臣有郤(xī) 玉玦(juã) 联袂演出(mâi) 抉择(juã) 决心(juã) 樊哙(kuài) 刽子手(guì) 杂烩(huì) 脍炙人口(kuài)(zhi) 市侩(kuài)

交戟之士(jǐ) 扭转乾坤(qián) 沉沙折戟(jǐ)

披帷西向(wãi) 运筹帷幄(wãi)(wî)

目眦尽裂(zì) 恣肆(zì) 龇牙咧嘴(zī) 始龀(chân)

牝马(pìn) 牝鸡司晨(pìn) 彘肩(zhì) 切而啖之(dàn) 剡溪(shàn)

越俎代庖(zǔ)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zǔ) 阻止(zǔ) 狙击手(jū) 诅咒(zǔ)

谨诺(nuî) 诺言(nuî) 承诺(nuî) 偌大(ruî)

杯杓(sháo) 灼伤(zhuï) 芍药(sháo) 斟酌(zhuï) 钓鱼(diào) 勺子(sháo)

度我至军中(duï) 度量(dù)

二、背诵的段落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三、古文复习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一)学习古文要把握的几个知识点。

1、词类活用的类型

(1)名词作动词

(2)形容词作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动词的使动用法 (5)为动用法

(6)名词作状语

(7)形容词作动词

(8)数词作动词

2、古今异义字

3、通假字

4、虚词的解释。按照总结的内容、结合课文来复习。

5、句式的类型:(1)判断句

(2)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

(3)省略句

(5)特殊句式

(6)被动句

6、学会准确地翻译句子。

(二)方法提示:

1、实词的翻译:将单音词翻译成双音词。

2、句子翻译的要求。

(1)信:实词的翻译要求准确,要求直译。

(2)达:翻译出的句子的语言要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3)雅:句子语言要生动形象。

3、句式的把握:将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还原。主要是定语、状语(介宾短语)、宾语的位置排列到相应的位置。

基本的语法排列顺序:

(1)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2)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二)读课文,看课下注释,完成下面的练习。

本复习提纲的编写以单元为主,对重点的词语、句式以及句子翻译做积累。

1、词类活用,说说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1)数词作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不专一,三心二意)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军队驻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郑国。) .③樊无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

2 ④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上白色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 ⑥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作动词用,临行祭路神,这里引申为潜行和送别。) ⑦唯大王命之。(名词作动词用,命令,吩咐。) ⑧乃朝.服,设九宾,检验使者(于)咸阳宫。(名词作动词用,穿上) ⑨沛公欲王.关中。(wàng,名词作动词,称王。) ⑩.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 (3)形容词作动词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实力雄厚,实力削弱。) (4)名词作状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名词作状语;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②夜.缒而出,见秦伯(“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③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或者把他当做兄长一样。) (5)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郑国。) (6)形容词的意动用用法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认为„„迟。形容词的意动用用法。) ②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以„„为怪。) (7)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使使以闻.大王。(“闻”,让„„听到。动词的使动用法。) ②项伯杀人时,臣活.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活下来。)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的使动用法,让„„跟从。)

2、解释下列加点的重点实词(生僻词语或者古今异义字)。 (1)若我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指办事的官员,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2)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 (3)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损害。) (5)是.寡人之过也。(代词,这)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 (7)夜缒.而出,见秦伯(用绳子拴着人或物往下送) (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削减。) (9)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10)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金”,名词作动词,用钱作赏赐。“邑”,作为封地。) (1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 (10)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 (12)而右手揕.其胸。(“揕”,刺。) (13)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原谅、宽容) (14)自引.而起,绝袖。(指身子向上起。)

(15)拔剑,剑长,操其室。(指剑鞘。) .(16)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指剑插得很紧。) .(17)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宫廷的侍卫。) ..(1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掷击。) .(19)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20)谁为(wâi)大王为(wãi)此计者?(介词,替;动词,献上、作出。) ..(2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身处逆境、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2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xiǎng,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Wâi,替。) ..(23)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道歉。) (24)范增数(shuî)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看。) (2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象鸟的翅膀一样。) (26)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臣。(小人的谗言。) (2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jiàn,小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3、通假字:解释加点字的通假意义。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相当于“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共”同“供”,供给。) (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7)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震惊,害怕。) (8)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围绕。)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之间。) (1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1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13)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14)不.者,若属皆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4、古文句式:指出下列语句的特征,并翻译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晋国,那里有什么满足的呢?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我不能早一点任用你,现在形势危急来求救于你,这是我的过错。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的君主晋文公无礼过,而且对楚国有二心。 (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 ——秦王用千斤作为赏赐购买樊无期的头,用万家作为封地。 (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wâi,被动句式。) ——父母宗族都被他们杀掉了。

(6)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4 ——这样看来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7)得赵人徐夫人之匕,取之百金。(省略句)

——得到了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是用百金取得的。 (8)人不敢与忤视。(省略句) ——别人不敢与(他)正眼看。

(9)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wãi)留待。(省略句)

——荆轲有所等待,想与(他)一起去,这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因为(他)等待。 (10)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判断句)

(11)乃朝服,设九宾,检验使者(于)咸阳宫。(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 (12)使(之,代指秦武阳)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省略句) ——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自己的使命。

(13)是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判断句)

——这件事情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生生地劫持你(威逼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这个契约来报答太子呀! (14)樊於期曰:“为之奈何?(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那怎么办呢?) (15)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判断句式) (16)楚左伊项伯,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17)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18)(你)毋从(之)俱死也。(省略句)

(1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式)

——我之所以派遣军队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20)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省略句式) (21)复得见将军于此。(介宾短语后置句)

(22)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以何至此”:凭什么做到这个地步呢?) (23)不者,若属皆为所虏。(被动句) (2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固定句式) (25)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大王操何来?)

(26)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沛公在安?——沛公在哪里?)

5、偏义复词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进来) ..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吾其还也。

——凭借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去了自己的联盟,是不明智的;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是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件事情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生生地劫持你(威逼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这个契约来报答太子呀!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wãi)留待。

——荆轲有所等待,想与(他)一起去,这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因为(他)等待。 (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这样看来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来归附我太子丹,我不忍心因为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5 (7)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杀不尽,对人唯恐用不尽酷刑,天下的百姓都起来反抗他。

7、解释下面句子中“其”的用法。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它,代指郑国。 (2)失其所与,不知。——代指“我们自己”。 .(3)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表示商量的语气,相当于“还是”。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代指这件事情。 .

四、概述下面的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要求: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1、烛之武

参考答案:烛之武先生,在国家面临危难的关头,你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只身前往虎狼之地的秦营,用自己的智慧说服了秦王退兵,迫使晋国撤兵,可谓力挽狂澜。你是郑国的功臣,你是爱国的典范,你是纵横家的楷模!

2、荆轲

参考答案:一代剑客,万古英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你的豪气干云天,你的义胆壮山河。易水河畔还响彻着你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之声,燕赵之地仍传唱着你“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的悲壮之举。你是侠客的典范,你是死士的鼻祖!

3、项羽 参考答案:“天要亡我,我何为?”这是你诀别人世时的仰天长叹!可是你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兵败的原因!你勇猛无敌,武功盖世,可是你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你沙场上杀人如麻,可是你酒桌上显妇人之仁;你生性耿直,嫉恶如仇,但你却忠奸不分,离心离德。有人为你悲叹,有人为你立传,但我们要明白:“不可沽名学霸王。”

4、刘邦

参考答案:你不愧是乱世枭雄,又是一个伟丈夫!面对秦之暴政,你揭竿而起,与项羽义军南北呼应,并直捣秦国老巢咸阳,灭亡了暴秦,占据了函谷关。鸿门宴前你为避籍之锋芒,你拉关系,许婚姻,卑躬屈膝,低三下四;鸿门宴中自甘屈位,忍气吞声;为避杀身之祸,你借如厕之机,侥幸逃离虎口,你将“大丈夫能屈能伸”演绎得淋漓尽致。所谓“无毒不丈夫”,你为成大业,立诛曹无伤。有人说你是流氓地痞,有人说你奸诈狡猾,有人说你人中龙凤,是非功过任人评说吧!

5、樊哙

参考答案:你是一个忠心护主的骁将。为护主人,你带盾闯帐;面对项王,你饮啖自如,显你英雄本色。陈词慷慨,鞭辟入里,伸张大义,折服霸王,彰你文韬武略。不愧是西汉一代名将!

6、张良

参考答案:谁说“书生百无一用”?你满腹诗书,胸怀大志;辅佐刘邦,敲定乾坤。鸿门宴上你代主受过,巧妙周旋,妙施计策,挫敌阴谋。留侯,你的才智让你的美名万代千秋!

7、项伯

参考答案:你的仗义只有张良与刘邦为之感激涕零,可是你的仗义让你背上了“叛徒”的恶名。你出卖军机情报,因小利而失大义。鸿门宴上翼蔽刘邦,殊不知你的小义将西楚的几十万将士推向了绝境。西楚的灭亡,你罪责难逃!

第四篇: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

《外国诗二首

(一)》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一> 迷娘曲

[预设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借助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表作品。

二、能力目标:

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能体会出诗歌采用复沓叠唱(重章叠句)结构形式的妙处,掌握这种写法。

三、审美目标:

能通过诵读,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炽烈的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思念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受到真挚、深沉、哀婉、含蓄的美感教育。

[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体会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形式的妙处。

[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可采用朗诵涵咏、点拨引路、品赏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达成目标。

[学习总体思路]

遵照“新课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促进者的精神,教学本诗的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总体教学思路是“扶——引——放”,即教师做出鉴赏示范,对学生“扶上马鞍走一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牵着缰绳送一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鉴赏,学会迁移延展——“放开手脚任驰骋”,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程序]课前准备:

请在网上搜寻阅读或图书馆借阅歌德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

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歌德的相关资料,对歌德及其创作有所了解。

一、欣赏音乐,蓄积学习情绪

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那好,我给大家放一支曲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听完后看谁能最先说出这支曲子的作者和它所表达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舒伯特谱写的《迷娘曲》。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支曲子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说说,你从曲子里听出了什么感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适时而激勉的评价)

二、导入引题,激发学习热情

师: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诗歌、音乐和舞蹈最早是合而为一的,即所谓的“歌之咏之舞之蹈之”。这“歌”就是歌唱,这“咏”就是朗诵,这“舞”“蹈”就是欢跳或跳舞。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1 随着人们对艺术作用认识的越来越深刻,这种一体化的艺术就慢慢地分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学(诗歌)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我们刚才听到的这支音乐,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为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著名诗歌《迷娘曲》而谱写的曲子。《迷娘曲》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其中以我们刚刚所听的这首舒伯特的曲子最为有名。同学们一定会想,歌德的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内容,好在哪里,竟然使这么多大作曲家为之谱曲?是啊,音乐是穿透人心灵,震撼人心灵的听得见而摸不着的最强烈的东西,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竟然比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欣赏、去体悟其艺术魅力吧。

三、走近诗歌,整体感知

1、范诵诗歌,整体感受

师:下面请同学们倾听我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迷娘曲》,教师范诵诗歌。)

2、感知内容,对话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感知出的诗歌内容?(不管感知出的是什么,教师都给予鼓励。) 师: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从同学们的初步感知看出,我们还得进一步地加深理解和研究。要真正理解诗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首要的方法是知人论诗,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四、走近诗人,了解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代表作

1、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创作及其作品 (多媒体屏幕打出歌德头像) 师:屏幕上映出的是歌德的头像。据你了解,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 根据学生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歌德全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人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学财富。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今天我们学习歌德的诗歌,不仅在学习和继承世界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2、走进诗歌,了解背景内容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2 《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去学习品赏这首伟大的诗作。

五、欣赏品味诗歌,深刻领会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思想感情,掌握艺术技巧 1诵读领会,把握内容和感情

齐读诗歌,看诗歌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

师:这一次,你从诗歌中又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朗诵一边? 2搀扶式鉴赏,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师: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音乐性、想像性、简洁性、象征性。诗歌都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其上的思想感情。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表现“那地方”——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副歌“走呵!走啊!”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这种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叫谁走?“亲爱的人,我愿和你同去。”这“亲爱的人”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还可以是亲人。“我愿和你同去”既表达她返回故国的热望和决心,又表达她对“亲爱的人”的鼓励和支持。这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情都不是干巴巴、直通通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浸泡过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通过诗歌语言、节奏和象征物从心灵深处去深沉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

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一节诗,认真体会诗句里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3引送式鉴赏,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师:让我们按照老师上边鉴赏的方法一起学习鉴赏第二节诗歌。哪位同学先来诵读一下第二节诗歌? 谁先鉴赏?或者可先讨论一下,再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情具体决定) 师:第二节正歌写哪里的场景? 师:有哪些意象?„„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房间以及大理石像。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3 师:诗人为什么写“可怜的姑娘,你有什么忧伤”? 师:副歌结尾怎么又变成:“我的保护人,我愿随你前往”了?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什么感情?(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思念的感情在这里更深一层,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强烈而又复杂了。) 4放手式鉴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独立鉴赏

朗读第三节诗歌,四人一组鉴赏交流,教师巡回倾听,最后对鉴赏情况做些总结。 5品味诗歌,鉴赏和体会艺术技巧

齐读全诗,仔细发现诗歌所使用的高妙的艺术技巧,体会其妙处。

师:你认为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诗里边倾诉的人是迷娘还是谁?而被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 (可让学生放开讨论,各抒己见,广泛交流。) (这是学习重点之一,也是本诗的学习难点,教师可视学生讨论交流情况做适当的点拨式总结。) 师:大家的认识很对。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国的《诗经》里早就熟练运用。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对于诗中倾诉者是谁,被倾诉的对象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也不寻求统一,保留这种多解性,更能使这首诗具有含蓄、多义、神秘的特点,从而产生更恒久的艺术魅力。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支持或者倾向于一种观点,如倾诉者就是迷娘,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六、迁移延展,开拓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多媒体屏幕打出或印发歌德的另外两首《迷娘曲》) 师:请阅读下面两首《迷娘曲》,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我们以上鉴赏的方法进行鉴赏,写出300字以上的鉴赏文字,尤其欢迎个性化的创新鉴赏观点。

【附】

迷娘曲(之二)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形只影单;失去了

一切欢乐,

我仰望苍穹,

向远方送去思念。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4 哎,那知我爱我者,

他远在天边。

我五内俱焚,

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迷娘曲(之三) 别让我讲,让我沉默,

我有义务保守秘密,

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

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时候到了,日出会驱散

黑夜,天空豁然明爽;

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

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

倾听他胸中的积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

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

<二>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预设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通过多媒体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诗人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创作特点和对英国诗歌发展的贡献;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两个意象意义的把握来理解诗歌内容。

二、能力目标:

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两个意象的含义,重点是理解“水仙”的象征意义。

三、审美目标:

能通过美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诗人追求理想世界的执著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在精神世界里漫游的精神,去不断追求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主题,准确把握诗歌的两个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学习难点]

一、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即两个意象内含的准确把握

二、体会精神漫游与人生理想追求之间的关系。

[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歌可采用反复诵读、讨论、教师点拨、品赏探究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学习总体思路]

因为有了前一首诗的“扶引式”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诸如反复诵读、分析意象、体会感情等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习这首诗就主要让学生根据前边学习的方法自主诵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5 读、讨论、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教师作适当点拨,帮助他们通过对诗歌意象含义的准确把握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从而学习诗人“精神漫游”,去不断追求理想中的美好事物。

[学时安排] 拟用1学时。

[学习程序]

课前准备: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相关资料,对华兹华斯的创作及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华兹华斯的诗歌《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这首诗? 师:你认为这首诗写什么?谁来说说?(交流)哪位同学再来说说你的观点?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这里是朗诵。大家听后看有什么疑惑、问题或个人的思考。(请一位同学朗诵诗歌) 师:谁有问题、疑惑或个人的思考?(视情况而定)

二、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创作及其作品

师:大家都查华兹华斯的有关资料了吗?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谁还能做些补充? 师: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同学们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搜集资料,这是一种好习惯。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将会是一生的事情。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养成了,我们就会一辈子受益。知人论世是鉴赏评价作家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对作家及其创作情况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详略情况作适当补充)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曾在英国西部山地的湖畔聚居,其诗作又多描写湖畔而得名),1843年被宫廷奉为“桂冠诗人”。1798年,不到28岁的华兹华斯与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诗集《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华兹华斯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认为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心理治疗作用,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他注意吸收民间诗歌的艺术特色,采用民间生动、淳朴的口语。这使他的诗独辟蹊径,呈现出清新、质朴、天然成趣的特点,被称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的风景画家”,从而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组诗《露西》等,此外还有《我们是七个》《丁登寺》《孤独的收割人》等收在《抒情歌谣集》的著名抒情诗。

三、走进诗歌,理解内容 1诵读领会,把握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认真体会这首诗究竟写什么内容。

师:这首诗是华兹华斯描写自然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你认为这首诗的叙事线索是怎样的?理解这首诗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哪位同学来说说?谁还有不同的观点?哪位还想补充? 师:细细品读这首诗我们就会发现,诗的叙事线索是比较清楚的,即当诗人在独自漫游的时候,他忽然看见了一大片金灿灿的水仙。这种千朵万朵的水仙起舞的景象让诗人看了又看,心有所悟,十分喜悦。但还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喜悦,这中间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后来,当诗人在精神世界里漫游,感到神思恍惚或者陷入沉思,感到寂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6 寞时,眼前便会浮现出那些水仙,并且全身心都变得满怀欢愉,像要伴随水仙翩翩起舞。 2抓住意象,跨越障碍

师:要正确理解这首诗,把握以下对立的意象意义是关键。诗中的对立意象:独自漫游——千万朵欢快起舞的水仙,精神上的独自漫游(心神恍惚、深思、寂寞)——(想起)欢乐的水仙是我们理解诗歌主题的障碍。

师:什么是“漫游”?漫游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参与,视情况而定时间) (老师视交流情况作点拨使其明确:“漫游”就是离开家园,去没有目标地、随机地四处寻找理想中的事物。漫游的特点是:通常是一个人,没有稳定感,四处漂泊,风餐露宿,相对于呆在家园中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艰苦、非常孤独甚至充满危险的事情。漫游者和目标追求者的不同在于,他没有目标,只有连自己也不清楚的理想,因此,它必然会经历许多想象不到的磨难,但还不知道这些磨难能不能把自己引向那理想的圣地。因此,漫游者是孤独的、无力的和空虚的。而那些虽然也要经受风霜雨雪,但因为目标明确、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追求者,因此,他们的精神是充实的、乐观的。漫游的人四处流浪,期待着心中的理想之地忽然出现。但在这追寻过程中的孤独和寂寞,则是漫游的人最难以忍受的事情。) 师:大家读读诗的开头,看诗人是以一个什么形象出现的?(略作讨论) (这是学习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这里可以做些点拨引导工作。) 师:是的。诗人一开始就以一个漫游者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在漫游中忽然发现了“在湖边”,“在树阴下”,“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的水仙,它“金黄”“闪烁”“在阵阵微风中起舞翩翩”“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这一大片美丽的水仙让诗人欣喜不已,水仙的世界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是独自一人,而水仙却有千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欢快起舞的。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活力,让诗人感到由衷的向往。但是,诗人并不知道这个水仙世界会对自己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他也并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继续追求这个理想世界。可是,时间在流逝着,而诗人却始终无法忘怀这金灿灿的让他欣喜不已的水仙世界。因此,每当他在精神世界里漫游,心神恍惚、陷入沉思、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些曾点亮了他的眼睛的水仙,也会立刻变得欢愉起来。

师:(激疑启发)谁能说说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时候的水仙还是大自然中的水仙吗?如果不是的话,她又是什么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补充) 师:(点拨明确)哦,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感到很高兴啊,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诗中的水仙不仅仅是水仙了,而是一种象征物。她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东西,我想同学们是不难得出答案的。至于她究竟象征着什么,同学们有的认为是一种很具体的事物,有的认为是一种群体或集体事物,说法各异。在这里如果我们紧紧抓住“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仅仅一瞥,就望见了千万朵”这些诗句就不难看出,它象征的是一种集体性的美好东西。至于具体象征什么,我们还是让她“朦胧”着吧,大可不必落得太实,太实了反而限制了诗的想象美和朦胧美。

四、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会诗的精髓,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师:这首诗又译作《咏水仙》(见刘湛秋、雷霆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7 版《世界抒情诗选》,顾子欣译),请你对比这首诗两种译文的不同题目,你认为哪个好,理由是什么。

师:(点拨激疑)两个题目各有优长。从表达精神漫游主题的角度看,《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这个标题好,他更能表现诗人对精神的不懈追求。如果从咏水仙,表达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怀主题的角度讲,《咏水仙》这个题目好。就看诗的落脚点或者重心在哪里。不过,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没搞清楚,从诗里看出,水仙的世界虽然美好,但并不属于诗人,那他的独自漫游与千朵万朵的水仙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说,千朵万朵的水仙与诗人的独自漫游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竟然这样念念不忘? (学生广泛讨论) 师:(点拨明确)水仙表面看起来好像的确与独自漫游的诗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它却给孤独、寂寞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诗人处在寂寞孤独的时候,那“金黄”“闪烁”“连成一大片”“千万朵”“频频点头”的水仙却安慰了他的灵魂,让它得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便让他蓄积力量,继续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地方。这让人不由想起了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精神上的漫游是诗人永恒的状态,而精神上的漫游这也是西方文学中一个长久的主题。实际上,我国古代也有许多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和事,但和西方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漫游”都是有目的的,如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纲领;司马迁游历大半个中国是为了进行具体的历史考察,考证历史事实,以便写作《史记》;李白游历了东南大半个中国,是为了赏尽天下美景,以便写出更好卖的诗作;徐霞客几乎阅尽华夏山水,是为了进行科学考察,以便对地理进行科学研究„„东西方人文学者都很重视个体精神的建构,都很重视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我们自然不能放松这种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和构建。

(朗读全诗,赏析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五、迁移延展,走进诗人的更多作品 1请阅读华兹华斯的《早春遣句》,看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我听见一千种混合的音调,

在树林里当我躺倚着的时候,

那样美好的情景里快乐的思潮

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 通过我的感受,大自然,把

人类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接起来了;

这是我的心灵更悲伤地想起

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

穿过樱草花丛,在那绿阴之中,

长青花在编制她的花环;

我坚决相信每一枝花多,

都在它所呼吸的空气里尽情享受。

鸟儿在我四周蹦跳雀跃,

它们的心意我可无从捉摸——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8 但即便是它们细微的动作,

也好像是一种激动的欢乐。 嫩枝萌芽伸展如扇,

要捕捉那轻快的威风;

我必须想到,尽我之所能,

在那里正有着欢乐。 如果这种信念来自天启,

如果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圣安排,

我还有什么理由悲叹

人是怎样对待人的? 2请在课下阅读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选最喜欢的一首进行鉴赏。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外国诗二首

(二)》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

2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方法: 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2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

二、辩证理解信天翁所代表的人格内涵。

[教学方法] 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今天,我们一同走近俄国19世纪的诗人莱蒙托夫欣赏作者质朴、明快富有意蕴的诗句,理解作者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二、题解

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想完成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帆》中作者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

三、研读课文

作者简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浏览下载等形式搜集、整理作者的生平与创作,在课堂进行交流。)

教师补充: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因反抗沙皇专制统治屡遭流放,在决斗中被杀害。著有《浮云》《祖国》等四百多首抒情诗、《恶魔》等二十余部长诗。如果想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 1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全诗分为三节。

第一节写大海中的一片孤帆引发了诗人的反问。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10 第二节用一个近镜头描绘了帆所寻求的状态,然后用两个否定句回答了第一节对帆的反问。

第三节描绘了风暴过后大海上的画面。

(解说: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初步感知全诗。)

(局部设疑,引发学生质疑解难,深化对诗的意蕴的理解。)

问题1:这首诗着力创设了几组意象,这些意象在不同层面上有什么特有的意蕴?

(学生根据作者生平简历和创作,结合全诗进行生发、联想、分析、讨论。)

明确:诗中有三组意象,一是帆,二是平静的大海,三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人格的象征。

孤帆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傲世不群的追求。

“平静的大海”象征着空虚而庸碌的那种“幸福生活”

“风暴”象征着充满挑战和斗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和激情,投入社会,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壮美生活。

问题:作者通过了这样的意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再读诗歌,通过对意象的深层次把握,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意图。)

明确:这首诗洋溢着孤独感,却在我们面前展现出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只小小的孤帆在弥漫的浓雾中漂泊,不避汹涌的波涛,呼啸着海风,即使“桅杆弓起了腰扎扎作响”也要奋勇前进,动摇不了它苦苦寻求的意志,风平浪静了,阳光灿烂,碧波荡漾,“不安的”孤帆却依然诉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诗人点拨了全诗的主题,全力地表达了孤帆对自由对未来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

问题3: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所创设的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具有这些特点的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借助美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心智,点燃学生探究诗歌艺术的兴趣。)

明确:作者创设的平静的大海,风暴呼啸着的大海,意象具有崇高美的特点。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在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把崇高分为两类,一是数字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二是力学的崇高。

莱蒙托夫的《帆》中“孤帆”体现了一种力学的崇高,“大海”体现出辽阔恢弘的崇高气势。而“大海”这一意象既指平庸的幸福生活,又指作者生活的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这一具有崇高特征的意象意在衬托“孤帆”不满现状、英勇无畏、孤独而又倔强的高大形象。

四、研读本诗的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见问题1) 2对比手法

问题: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如第一节“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与“孤帆在闪耀着白光”,用大海的辽阔苍茫的背景,反衬“孤帆”的无畏精神,表现了帆对自己前途的美好期望和信心。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11 第二节“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扎扎地作响”,通过大海地险恶,反衬“孤帆”义无返顾,勇敢迎接挑战地英勇行为。

第三节描绘了一副风雨过后,晴天碧海,阳光灿烂地安详平静的画面,反衬出孤帆不安的祈求风暴洗礼的强烈愿望,从而表现了孤帆不满足于现状,富于挑战和斗争的叛逆性格。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莱蒙托夫的其他诗作。

第二课时

一、新课引入

有人将诗人比成是自由的精灵,蓝天下展翅翱翔的云雀。自由是诗人的个性和生命追求,一旦诗人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他们或者咆哮怒吼,或者深情哀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诗人在社会暴力的摧残下苟且偷生时唱出的一首悲歌——《信天翁》。

二、学生朗读并整体感知作品,教师指导作理性上的整体把握 1学生采用齐读和自由读两种方式,初步感受诗意和语言。 2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本诗的情感方法——属于低沉郁愤一类,并指导学生通过把握节奏和旋律来品读诗作。

3教师展示设计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思辨感知诗作。

(1)课题为“信天翁”,但课本对之未做解释,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种什么事物?

讨论后明确:诗的第一节中有这样的诗句:“水手们常常是为了开心取乐,/捉住信天翁,这些海上的飞禽”,由此看来,信天翁是一种飞禽;在诗的第二节写它有“雪白的翅膀”,诗的第三节又写它“往日何其健美”,第四节又称它是“云中之君”,有“长羽大翼”,可以推知,它是在海上像海燕一样矫健的海鸟。

(2)各个诗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谁能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第一节写信天翁成为船上各类人的玩物;第二节写信天翁在船上的笨拙卑劣表现;第三节写信天翁备受水手们的凌辱摧残;第四节点出信天翁的命运类似于诗人。

(3)“信天翁”与“诗人”意象是什么关系?由此对此诗的总体特点有何认识?

讨论后明确:诗作的第四节中写道,“诗人啊就好像这位云中之君”,作者在用信天翁象征诗人的形象。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按照中国诗歌的传统应称为咏物诗,它托信天翁这个物传达了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批判谴责之志,即托物言志。 4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课前有简单的作家介绍,让学生阅读以形成初步印象。

提问:作者为什么对社会不满?

明确:

(1)社会历史原因: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颓靡之风盛行,18世纪的大革命后带给人们的并不是美好的现实,而是丑恶的谎言蔓延,世界显得荒谬,人们普遍感到“上帝死了”。一些先觉者则以揭示和表现世界的丑恶、罪恶和病态来对抗这个世界,波德莱尔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并成为现代主义的先觉者。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12 (2)个人原因:诗人六岁丧父,母亲性格乖张,这给他幼年的心灵蒙上了阴郁的暗影,从而形成了他成年以后的“永远孤独的命运感”。 5把握本诗的主旨大意。

讨论后明确:批判那些庸碌而满怀恶意的社会庸众;不满、哀叹、自嘲自身的命运及人生处境。

三、深入细部研读作品——重点探究、难点突破 1研读第一节

提问:诗人在这一诗节中刻画了哪些物象?物象之间的行为过程是如何描述的?物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1)水手、信天翁、旅客、船、海上。

(2)“水手们常常是为了开心取乐,/捉住信天翁”,信天翁“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进”。

(3)信天翁是海上的飞禽,让水手捉住开心取乐;信天翁则“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他们共同的载体“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进”。

提问:诗节第二句说“捉住信天翁”,为什么还要补上一句“这些海上的飞禽”?

明确:强调信天翁有自己独立自在的生存空间。作者加上这句,既责水手们的无聊恣虐,又责信天翁的心甘情愿逆来顺受。 2研读第二节

提示:利用关联词语“一当„„就„„”体会作者的用意。

明确:强调信天翁一旦离开自由翱翔的大海,它就失去了人格和力量,连它的双翅也失去了效能,显示了海阔天空对信天翁的重要性。 3研读第三节。

提示:通过关键场景把握诗节主旨。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所述场景的情节过程。

提问:前两句叙述完以后用了感叹号,作者叹什么?

明确:信天翁的随缘听命、自甘堕落,诗人很愤慨地讥刺它“丑陋可笑”;当然也有对造成这个海之骄子不幸命运的环境的愤怒谴责之意。

提问:在诗节的末尾,作者对水手们的表现也用了叹号,意在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无聊庸俗水手表现的极其厌恶和愤慨之情。 4研读第四节

提示:深情地朗读、体会诗人在诗句中寄寓的深情。

提问:“诗人啊就像这位云中之君”,点出诗人与信天翁二者之间具有相似点,作者对这些相似点是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明确:从信天翁的角度,以信天翁的形象描写诗人的具体形象;他有“出没于暴风雨,敢把弓手笑看”的一面,又有落地后垂着长羽大翼,步履艰难,被嘘声围得紧紧的一面。

提问:结合第一诗节把握全诗意象的象征关系:现在诗人说信天翁象征了诗人,那么其他形象又象征了现实社会中的什么呢?

明确:折磨信天翁取乐的水手象征了世俗社会中那些庸碌而满怀恶意的群众;旅客则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13 象征了世俗社会中那些普通的群众;信天翁飞翔的海上天空则喻示着诗人的自由精神世界;船则象征了现实世俗社会。

提问:信天翁是诗人的化身,如何理解第一诗节中“它们懒懒地追寻陪伴着旅客”这句诗的含义?

明确:这里显示的是诗人和现实生活、和麻木残忍庸众之间的关系:诗人既深知自己与大众之间的对立,又无法脱离庸众,并且必须“追寻陪伴着”庸众。

提问:如何理解“船是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行”?

明确:这表明了诗人对整个现实世界和社会的基本看法,诗人认为这些船上的水手们“在苦涩的深渊上滑行”,这表达了诗人对普通庸众的悲悯情怀,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绝望心理。

四、总结提升,宏观把握

提问:波德莱尔写信天翁,没有直接从正面写,而是从水手们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独特构思)

明确:波德莱尔写的是信天翁,但是却并不以信天翁为中心进行正面描述,而是先写水手们的活动,在水手们的活动中对信天翁进行了侧面描写。这样写一方面突出了信天翁的被动和无力——因为它是作为水手们的猎物和玩物而出现的,另一方面突出了水手们的麻木不仁和把自己的欢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借主动者写被动者,以被动的方式写信天翁)

提问:从第三节的场景体会其寓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庸众们麻木、冷酷、残忍的人性,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杰出人才的痛苦之上。

提问:谁能进一步概括本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这首诗主要揭露和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庸众对于怀有高洁理想和杰出才华的人才不但不尊重,而且还进行排斥、玩弄和诋毁的罪恶,同时也对芸芸庸众怀有一种悲悯的同情。

提问:本诗旨在表现诗人在那个社会中的命运和感受,为什么不直写,以信天翁为抒情对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诗歌创作中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形象的命运来再现诗人自己的命运和感受,让读者觉得形象可感。

五、艺术手法的总体感知

1对比手法是本诗在叙述描写时使用最突出的表现手法。

明确:不同形象之间的异质对比:信天翁和水手们;同一形象的不同场景下的对比:在海阔天空中的信天翁和在甲板上的信天翁;不同形象之间的同类对比:信天翁和诗人。 2托物言志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诗人惟妙惟肖地描绘信天翁的形象和表现,意在刻画其内在心理,通过信天翁的心理再现了诗人的心理——他对自身命运的审视和对所处社会的认识。

六、对比鉴赏,迁移提高

将下面这首咏蝉诗与《信天翁》进行对比,分析一下中外诗歌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异同。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14 蝉

(唐)虞世南

垂(蕊)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参考答案

1形象的审美特质:《蝉》表现作者理想中的理想人格;《信天翁》表现作者对自己现实社会人格的理性审视。 2作品主旨:《蝉》表现人格的力量,显示了人格的魅力;《信天翁》表现诗人自己的人生命运及对这种命运的理性思考。

七、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从《信天翁》与《蝉》的托物言志看东西诗学追求的不同美学风范”为课题,展开探讨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小论文。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15 《外国诗二首

(三)》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一> 老虎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老虎”这个意象的特点,说说老虎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

二、在诵读中体会老虎身上体现出的力之美,激发学生生活学习的斗志。

三、培养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领略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通过和郭沫若译本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一、小组合作预习,威廉·布莱克的生平贡献。

二、诵读品味。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感情。

三、问题探究。抓住重点诗句,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四、比较阅读。与郭沫若的译本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掉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英国著名诗人布莱克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老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初读此诗,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较难理解诗歌内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

引导题:

1自由朗读,谈谈你读这首诗时,作者笔下的老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影响? 2首尾两节内容上完全一样,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3说说作者在刻画老虎这个形象时,作者抓住了老虎哪些方面的特征进行赞美的? (让学生边读边圈点边思考,在疑难处作标记。)

全诗共六节内容。

第一节先描绘老虎给人总体上的印象,赞叹老虎“火一样的辉煌”和“一身惊人的匀称第二节抓住老虎火焰般地眼睛和敢于凌空抓火的胆魄进行赞美。 第三节赞美老虎活力四射的筋络和勇猛无比的手脚。 第四节赞美老虎饱经锤炼的脑髓和掐住雷霆的迅猛威力。

第五节是在以上三节对老虎正面赞美后,从侧面赞美,描绘了老虎大胜的场面,并想象上帝“可会笑笑”。

第六节是第一节的反复,诗人在对老虎细致赞美后再次重复赞美老虎身上那种惊人的匀称。和“火一样的辉煌”的印象。

总之,作者用老虎这一惊人的意象唱出了一首赞美力量的颂歌。据说:罗素读到威廉·布莱克的《老虎》时因为诗中所燃烧的力量而激动的昏厥!

三、再读品味,分析意象。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16

(一)作者笔下的以老虎为主的意象群有何特点? (小组讨论:重点研习第一节,抓住意象的特点谈,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当点拨。)

引导题:

1、第一节中作者把老虎比作是火,你认为,老虎和火两个意象之间有哪些关联? 讨论交流:

在形象上,二者之间的颜色和给人的第一印象比较接近。烧穿黑夜的森林和草莽的野火是金红色的,非常醒目,而身上有着黑与黄色斑纹的老虎在阴森的森林草莽里也显得非常醒目。在精神上,二者都有着让人恐惧的破坏力、威慑力和让人赞叹的美丽,会让人产生恐怖和赞叹对立的情感反应。

2、作者为什么把老虎放在“黑夜的森林”这样的环境中?老虎和“黑夜的森林”两个意象之间有何关系? 讨论交流:

把“火”放在“黑夜的森林”这一环境下,可以表达出老虎身上那种力量之美。同时,也是老虎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环境中,老虎才是山中之王。事实上,诗人也正是由老虎在黑夜森林中和草莽中奔跑的感撼人心的情景联想到了燃烧着黑夜和森林的火焰。

小结:通过第一节中意象特点和意象之间关系的分析,老虎身上那种威慑力的美、惊人的形体之美和令人恐惧的破坏力,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影响。

(二)你认为诗人想赞美体现在老虎身上的哪些品质? (小组讨论:以

二、

三、

四、五节为主,抓住关键词句品味研习。)

1、第二节,从对老虎眼睛和铁掌的描写中可看出老虎的什么品质? 讨论交流:从“充满眼睛的火焰”、“胆敢”、“铁掌抓一把火种”这些词语描写可看出,这是体现了老虎身上的胆魄之美。

2第

三、四节,对老虎的筋络、手、脚、脑髓和掐住雷霆举动的描写,体现出老虎什么品质? 讨论交流:用霸气逼人、惊心动魄的筋络、手、脚,和铁链铁捶在熔炉里炼出来的脑髓,“一下子掐住了骇人的雷霆”,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出体现出老虎身上那种智力的美和行动的迅猛之美。

3第五节,星星为什么把“千万滴银泪洒满了苍穹”,并“扔下了金枪”?这体现在老虎身上的什么品质? 讨论交流:这是从侧面烘托描写老虎的威力,老虎在和代表着统治势力的群星的战斗中,取得了绝对胜利,连上帝都笑了,体现出诗人对老虎身上所具有暴力的赞美。

总之,作者想赞美的是老虎身上那种总体给人的威慑力的美,胆魄的美,智力的美和行动的迅猛之美。

四、三读体会情感,探究象征意义。

(意象是容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要探究象征意义,必须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1、作者威廉·布莱克是怎样一个人呢?(小组汇报或媒体展示)

威廉·布莱克的一生极其简单,传记上几乎没有什么大书特写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1757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由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17 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虽然只是一个小孩子,但他已经表现出“对任何使他受约束的企图都以不可遏制的愤怒来反抗”的强烈性格,幸好他的父亲任凭他在家自学,才成就后来的布莱克,这也决定了他必定毫无阅世能力,与世俗格格不入,这是他的弱点,也是最耀眼的优势。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他的一生便是一面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一方面继续从事12岁就开始的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后人评价他是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一个野性的人、一个在具有高等修养的人心目中的桀骜不驯的宠儿。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疯子、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在不为人注目的一生中,默默地做了一次超尘绝世的内心旅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和时代苦难的深处。这使得他的诗歌没有沉溺于浪漫主义那种心理与情绪的夸张和过度宣泄,而是有所节制地直接诉求宇宙奥秘和心灵的真实,并企图从束缚精神自由的生存现实中努力挣脱出来。在《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他展示了人类灵魂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天真之歌》是人类精神原始本真向度的揭示,布莱克说“童稚的微笑是他的真容”。摇篮中的婴儿,自由嬉戏的孩童,到处游荡的牧羊人,都是一样的纯真、欢乐、美丽、自由,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处于纤尘未染的境地。如在创世之初,处处流露着超验性和神秘性,好似发自宇宙深处的光未被阻隔地投射出来。然而《经验之歌》则是灵魂被异化的沉沦图景,人的本真精神与经验现实发生了分裂,彼此冲突,妒忌和自私用黑夜缩住少女与黎明的欢乐,用奴役和压迫把自由的爱捆住,以贫困和不义在大地上播撒悲惨与不幸。在这种痛苦的精神处境中布莱克见证了时代的苦难。

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断然否定代表理性的上帝,宣布上帝退位“永恒的地狱复兴。现在是艾登在统治,是回到伊甸园的亚当”,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因而他赞美肉体生机勃勃的美,赞美代表力的撒旦,认为“力是惟一的生命,来自肉体,理性是力之界限或外国。力是永恒的欢乐”。这无异于一次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他的幻象诗歌正是精神革命的圣经。那“光焰灼灼,燃烧在黑夜之林”的虎的形象,作为力与美的结晶正是他的精神肖像。

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人们才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评论与研究的热点。布莱克诗歌的超验性、原始性、梦幻性以及对力与美的探求,使其具备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某些特征,对华滋华斯、叶芝、艾略特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甚至王尔德、尼采等人都不自觉地是布莱克主义者。

布莱克的诗质朴、清新,具有美妙的音乐性,他将一切付诸想象与形象,着魔似地沉溺于自己的想象,甚至似乎脱离了外世界,他的执着、疯狂、敏感、叛逆使他过早地体验着现代文明的痛苦与失落。

今天他已被认为是英格兰最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和他那个时代最具灵气与原始冲动的画家。

2、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当时爆发的法兰西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对身处在英国伦敦下层社会的手工匠布莱克而言,已经内化为巨大的精神事件,不只是一般地赞成,而是热烈地拥护。在心中激励他为一个预言中即将出现的美丽新世界而不息战斗。《老虎》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对革命强烈的向往之情。长诗《法国革命》也是其中之一。布莱克把革命的暴力看作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摧毁一个压制、禁锢人的旧世界,可以改造人的灵魂,从而建立起一个地上的天国。

由以上可看出,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老虎身上爆发出的那种旺盛生命力和对外界强大威慑力的强烈赞美之情,而老虎的形象正是力与美的象征。同时,也表达了对法国革命者所拥有的革命暴力的颂扬,和对革命强烈的向往之情。

五、四读全诗,品味语言。 1惊人的想象力。

比如,把老虎给人的印象比喻为“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的辉煌的火,把老虎身上那种威武、神秘而又辉煌的力量之美表达了出来。 2富有气势的反问句。

诗中大量运用反问句,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语气和劲猛的节奏感,并且气势流贯地表达了诗人对老虎热烈的赞美。 3铿锵有力的韵律感。

这首诗歌的韵律好象打铁的砧声,一下下有节奏地打着有力的拍子。大声朗读,体会那种让人亢奋又激动不已的感觉。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此诗有多种译本,将下面郭沫若的译文和课文比较,你认为谁的翻译更好?请说明理由。

老虎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是怎样的袖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

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

又是怎样的膂力,怎样的技巧,

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 当你的心脏开始搏动时,

使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

是怎样的槌?怎样的链子?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19 在怎样的熔炉中炼成你的脑筋? 是怎样的铁砧?怎样的铁臂? 敢于捉着这可怖的凶神?

群星投下了他们的投枪。

用它们的眼泪润湿了穹苍,

他是否微笑着欣赏他的作品? 他创造了你,也创造了羔羊?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提示: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以从两首译诗的用词、意境、节奏、音韵等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七、小结。

<二> 豹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豹”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谈谈豹的象征意义。

三、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朗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设想]

一、分组搜集里克尔的资料,组长汇总形成报告,主要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写作此诗的时代背景。

二、诵读品味,体会感情。

三、阅读鉴赏,质疑讨论。对精彩的诗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对重、难点问题分组讨论,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想导入,激发兴趣。

引导题:说说生活在非洲大草原或原始森林的豹子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抓住豹的野性美,自由,奔驰,凶猛,机警等特点描述,只要符合大自然中豹的特点即可。)

二、整体阅读,简述内容。

诵读并思考:

假设作者笔下关在笼子中豹的就是你刚才想象中的那只生活在大自然中的豹,结合诗中所描写的内容,用第一人称豹的口吻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现在你就是那只被囚禁的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20 豹。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进入笼中豹的内心世界,与作品作者对话。)

第一节示例:我不停的在这坚固的铁笼子里走动着,目光焦躁机警地在四处观察,寻找着突围的缺口。但是,这日复一日的走动、寻找,却始终找不到缺口。那坚固的铁栏消耗着我的精力和意志,摧毁了我的信心和希望。想想曾经的我生活在天高地阔的荒野林莽,但是现在却被这铁栏变成的蟒蛇死死地缠住了,心中的火焰熄灭了,只剩下极度的疲倦„„

三、分析意象特点。

这首诗歌对囚困在铁笼中豹这个意象进行细致而逼真的观察和描绘,作者从哪些方面着力刻画豹的形象?作者笔下的豹身上有那些特点呢? (作者抓住豹的心理和眼神刻画了豹的形象,下面从两方面分析豹的特点。) 1分析三节诗中豹的心理有何变化? (提示:学生可从诗中抓住一些描绘豹的外貌和精神状态的词语进行分析。)

讨论交流:第一节中写在铁栏后来回走动寻找出路的目光,和那目光后透露出的内心世界:疲倦。第二节具体描绘了豹的脚步和身影,透视了豹那强大的力量和意志被困铁栏中的悲剧状态:昏眩。第三节中通过写豹的眼帘和四肢,描写了豹的雄心一现即消失的悲哀与无奈。

2豹的眼神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题:

(1)诗人写关在铁栏里的豹子,为什么要选择从豹子的眼神入手? (2)第一节中,“缠得这般疲倦”中“缠”用的很传神,试分析好在哪里? (3)第三节中,诗人再次写到豹的眼睛,第一节相比,你觉的豹子的眼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怎样理解“在心中化为乌有”这句话? (提示:“画眼睛”——抓住事物典型特征进行描绘。)

讨论交流:眼睛同样也是动物内心世界的窗户,诗歌正是抓住豹的眼神进行细致描写从而深入地刻画出豹的内心世界。第一节中豹的眼帘因“疲倦”而垂下,一个“缠”字形象地把铁栏比作是蟒蛇或柔软但越勒越紧的绳索,豹被束缚的精神和意志由疲倦、失望变得麻木。而第三节有时无声地撩起眼帘,好象在瞬间又一次获得意志和力量,似乎看到一副诱人的前景,它的四肢因此而变得紧张起来,好象要猛然跃起,冲出牢笼。但是当它看到周围的铁栏,以前的努力,刚才的美好景象都“化为乌有”了。

四、体会诗人情感,探究象征意义。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要体会诗人借豹表达的情感和在豹身上所赋予的象征意义,要从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1学生展示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强调。

(1)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是德语文学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2)寂寞而不正常的童年时代,暗淡而郁郁寡欢的少年时代,造成了他极端敏感而丰富的内心。(3)满怀理想的青年时代,却在巴黎体味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21 着极度的贫困、人情的冷暖和世界的冷漠。(4)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5)不幸中的万幸,1902年旅居巴黎,结识了大雕塑家罗丹,创作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参见课后“相关链接”)

2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被囚困于笼中的豹作为抒情对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交流:作者借用关在铁笼里豹的形象,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他们脱离群众,和当时的革命运动有很大距离,在窒息的社会的压抑下,感到无处发挥自己的力量,因而苦闷、彷徨,好像铁笼中的豹一样,被束缚在一个极小的圈中,以致“伟大的意志昏眩”。 3你认为诗中的豹象征什么? (提示:抓住被“囚困的自由、力量、美的悲剧”等意思发挥,可能有以下看法,学生只要谈出一两点就很不错。)

讨论交流:这首诗明写豹,实际上写的是人,豹就是人的象征,是诗人和像诗人这样的年轻一代的象征。豹的厌倦、苦闷、迷茫正是人的厌倦、苦闷、迷茫。豹的形象,可以有很多象征意义:可以是被束缚的自由和生命力,可以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追求者,可以是被物质和世俗世界的围困的精神世界,可以是坐困愁城的英雄„„可以象征所有胸怀大志的人处于被囚困状态的悲剧。

五、《豹》的艺术特色。

(可依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程度,有选择的总结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就) 1拟人化的手法。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拟想它的“疲倦”、“昏眩”,它的无奈、忍耐,它的厌倦、苦恼等等,这种比拟从外在行为一直深入到内在心理。比如描写豹的眼光,就如同把豹当成人来写一样。

2思想知觉化手法的运用。豹在铁笼内无休止地走来走去,它从疲倦到厌倦,乃至造成铁栏杆外的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丧失。它在铁笼里不断旋转,以至认识到这是一种“力之舞”,甚至在其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诗人把抽象的“力”和形象的“舞”、抽象的“意志”和形象的“昏眩”相结合,用具体的形象使抽象的观念获得感觉的手法,这种手法就被称为“思想知觉化”手法。 3象征的手法。(略) 4形象的视觉艺术化。诗人在形象刻画上,诗人追求一种客观、精确、雕塑般的效果。作者力图摒弃早年创作的感伤性和主观性,转向为现实的绝对的客观视觉创作为“劳动”的表现风格。也就随之产生所谓的“物诗”的效果。作家描写豹就如同画家、雕刻家去现场写生一样,在自然面前真实地工作。如“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等等。

六、写作借鉴,课外拓展。

(可在课堂作口语训练,也可课外练笔。)

通过《虎》《豹》的学习,我们不但可从中领略到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方法指导,比如:《虎》中惊人的想象力和富有气势的反问句等,《豹》中拟人化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等。试选取自然界中你熟知的一种植物或动物,选用以上写作方法中的至少两种,写一段话,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22

外国诗二首

(四)教学设计

项城一高

史明才 【教学目标】

一、了解超现实主义、意象派诗歌流派及其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弊端的反思与对抗。

二、理解诗中有关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内涵。

三、领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预习导航】

一、预习课文,与文本对话,默读、朗读相结合,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和内容。

二、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超现实主义”和“意象派”诗歌流派,了解作者詹姆斯•迪基和玛丽•奥利弗。

【知识教学点】

超现实主义诗歌、意象派诗歌、象征手法。

【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体会《诞生》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把现实看到的东西和内心感悟到的、思考所得的东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让人震惊、令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理解《蛇》将生命力、自由、美和爱结合在一起所创造的动人场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诞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流水线把人当成了工具,各种思想和观念给人戴上了无形的枷锁,竞争激烈的都市生活使人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与烦躁之中,心理疾病患者与日俱增,因而一批关注着现代文明下人的生存和意义的诗人应运而生。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抗,唱出了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和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这样两首诗,来感受他们的这种情感和思想。

二、鉴赏《诞生》

1.了解作者

请学生根据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进行介绍,教师补充,并引导学生对作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

詹姆斯•迪基,1923年生于美国亚特南大(出生时间和籍贯),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学历),美国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在文坛或文学史上的地位)。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进入石头》(处女作),诗集《踢踏舞者的选择》获全国图书奖(代表作)。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23 他的诗似梦似幻,超现实的图景总是和现实的景象融合在一起,但又能够深入人的内心,引人深思(作品风格)。

2.了解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认为只有“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呓语等“超现实”的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故在创作中主张“无意识的书写”,强调对幻觉和梦境的记叙。

3.默读这首诗,说说你从这首诗里找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那些象征意义。

(注意把握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摘出诗中的有关词语,并分析它们的象征意味。)

本诗的有关意象如:一匹马、铁丝、篱笆桩、草地、阳光、孩子、母亲等。

(对这些意象象征意义的分析,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和联想,通过讨论,趋于相近即可。)

一匹马:是“我”编造的故事中的一个形象,它离开“我”之后,自由自在,不受约束,象征着向往自由、追求自由的思想。

铁丝、篱笆桩:是“我”试图用来约束这匹马的东西,象征人类人为地给自己加上的思想和观念的枷锁。

草地、阳光:象征着摆脱束缚后自由美好的新天地。

孩子、母亲:象征着美好的亲情。

4.将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联系起来,分析全诗的象征意义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必要求学生分析得多么深刻全面,只要能从某一角度分析得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总结:

“一匹马”从“我”编造的故事里诞生,却摆脱了我的束缚,尽情地享受着嫩草、阳光和自由,使“我”也像一匹新的小马诞生一样获得了新生,这象征着人类只有摆脱思想和观念的枷锁,摆脱现代文明对人的束缚,才能过上自由美好的生活。

全诗蕴含着诗人关于诞生的感悟和对这种感悟的赞美欣悦之情,流露出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自由、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5.联系本诗,谈谈你对“超现实主义”的认识。

(此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三、布置作业

请你试写一首短诗,用一个生动的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蛇》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从詹姆斯•迪基的《诞生》一诗中,体会了超现实主义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了解了他们反思现代文明、希望摆脱精神枷锁的思想。这一节我们要欣赏另一个流派、另一位诗人的作品,看看她对现代文明是什么态度。

二、了解作者

依照我们上节课介绍詹姆斯•迪基的内容,介绍玛丽•奥利弗。

(先由一名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评价。)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24 教师补充: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三、由几名学生分别朗诵这首诗,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能表现出快乐、昂扬、赞美之情者为优秀。意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时能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

四、引导鉴赏

(采用师问、生答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下面“生答”的内容为预设答案,不可拘泥。)

五、蛇的意象的探讨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六、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七、分析结构 全诗分为三节,

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

八、师生互动

师问1: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生答:是蛇。是两条蛇。是两条并行穿越荒野的蛇。

师问2: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这两条蛇的什么样的态度?

生答:喜爱(不够确切)。感叹和赞美。

师问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它们的感叹和赞美?

生答:作者说“它们在旅行,像一次竞赛,像一种舞蹈,像一场爱情”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它们的感叹和赞美。

师问4:为什么说这些诗句就是诗人对它们的感叹和赞美呢?

生答:“像一次竞赛”,说明它们非常有活力,生命力旺盛。“像一种舞蹈”,

说明它们的形体和行为都非常美。“像一场爱情”写出了它们相爱相亲、欢乐到极点的状态。

师问5:诗人为什么要赞美这两条蛇呢?

生答:因为它们生命力旺盛,自由自在,它们是爱和美的完美结合。

师问6:从哪些诗句能够看出你们所说的这些特点呢?

生答:“疾速掠过丛林”、“像两根黑皮鞭,举起来向前抽打”是生命力旺盛的体现;“穿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25 过花的田野,它们在旅行”,是自由的表现;“像一场舞蹈”、“像一场爱情”是美和爱的结合。

师问7:作者写这首诗只是为了对自己所看见的两条蛇进行赞美吗?

生答:不是。作者所赞美的这种生存状态――生命力、自由、爱和美的完美结合,正是现代文明下的人们所缺乏的。所以,诗人对这两条蛇的赞美,实际上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思与反抗,有着与迪基的诗《诞生》相类似的主题。

师问8:詹姆斯•迪基的诗《诞生》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这一主题,你觉得这首诗和上一首诗属于同一流派吗?

生答:应该不是同一流派。从课本76页的“相关连接”可知,这首诗应属于“意象派”诗歌。

师问9:你能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相关连接”中的《意象派诗选》序言的内容,谈谈你对“意象派”的认识吗?

生答:(略)

五、布置作业

用一段文字(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描写某种动物的活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情。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 26

第五篇:高一英语必修2第三单元教案

篇一:高一英语必修2unit3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广泛运用;

(2) 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做出决定。 教学难点 (1) 教会学生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表达一件事;

(2)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感悟相关的语言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语感。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一体机

教学过程和方式 step 1. leading-in purpose: to activate the ss and arouse them to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2. (1) to be used to calculate; (2) operate by human beings; (3) they are all artificial; 2. a multi-function electronic device that can execute instructions to perform a task. 作业设计:

教学回顾:

班 级时 间

序 号 缺 席

课 时出 席

课 型

课 题

第二课时 reading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广泛运用; (2) 使学生了和掌握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

(3) 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做出决定。 教学难点 (1) 教会学生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表达一件事; (2)让使学生了和掌握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

(3)学生自己发现并感悟相关的语言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语感。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a recorder,small blackboard 教学过程和方式 step 1 lead-in step 2 speaking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in pairs or groups. step 3. reading 1. skimming purpose: 1. to get a brief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2. to train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first, let ss skim the text and then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of the text. pay attention to the pauses and pronunciation. 2. scanning purpose: to get ss to have some details in the text. 3. further reading purpose: to get ss to get more details about the text. 1940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0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4. retell purpose: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2. finish ex1 (p19), ex2 (p20). 教学回顾:

班 级

课 时

课 型时 间出 席课 题 序 号缺 席

第三课时language points 教学目标

3. to learn some sentence patterns. 教学重点

(2) some sentence patterns. 教学难点

(2)some sentence patterns.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和方式

2. analytical分析的 3.technology 科技;技术 4.calculate(v.) 1) to use numbers to find out a total amount, distance, etc. 计算; 核算 5.go by : to pass 逝去,过去

篇二: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reading教学设计 1 2 3 4 5 篇三: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

课题:the olympic games 姓名: mia dong 学号: 17 专业: 英语 班级: 4 课程名称: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 学期:2012至 2013学年 第二学期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

《the olympic games》教学设计 mia dong 外语系 4班 17

一、学情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

1、一般特征:

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压力大; 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合理,有的学生还不喜欢英语。

2、学习风格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还是局限于较为死板,习惯于题海战术,很

少有自发的对感兴趣的课题的研究或学习;

学生习惯于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较少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一直是较为死板地学

习,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融进课堂学习。

3、初学能力判断; 既一个学期的高中英语学习后,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有提高,但还需继续努力; 关于必修二已经学习了第

一、二单元,学生基本可以接受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

前提是必须认真融入由教师带领的学习氛围中。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世界性的体育盛会──olympic games 为话题,旨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奥运会的起源、宗旨、以及古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如何向别人推荐某一种爱好,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

二、教学目标

课表内容:

(一)教学模式

关于第二单元本环节——reading部分,采用教学问答模式、课堂授受模式、指导自

学模式、合作交流模式以及探究学习多种模式交叉运用。

(二)教学策略

主要是使用替代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其中

穿插问题引导方式,从而克服单一的替代式教学策略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

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为主,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

读书面语言为主,其中使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交叉使用。

四、教学平台

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辅之以少量板书,即多媒体课件教室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计划

本单元用6课时

第五课时: language study 第六课时: integrating skills (注:本课件为教学计划中的第三课时)

六、教学动力和动机

关于第三单元本环节教学,教师通过展示学生普遍关注的或喜欢的图片调动学习兴

趣,并且共同讨论学习各种有趣的运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告知学生在reading后有课堂测验,从而使学生感到较小的压力,促进学习积极性,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七、教学具体环节

(一)课件第一部分

以上图片作为本课时教学的第一屏

2、使学生树立这样的思想,即青春奥运,激情的梦想在奥运(运动)、在学习,时刻充满激情,乐观积极向上地面对每一天,进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情感价值观这一目标,把教学思想和目标贯彻整个教学过程。

(二)课件第二部分

主要有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五环和奥运精神为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第

二、

三、

四屏

以上图片作为本课时教学的第二屏。

1、 给学生展示一幅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馆鸟巢的矢量图,让学生自由发挥讨

论关于北京奥运会的任何话题任何事件。此环节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充分运用合作探究学习;

2、 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加以评价,并且补充学生讨论话题的内容,丰富学生对

北京奥运会的了解,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3、 作为情景创设,导入新课,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篇四:高一英语必修2unit3教案

班 级

课 时

课 型

时 间出 席课 题 序 号缺 席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广泛运用;

(2) 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做出决定。 教学难点 (1) 教会学生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表达一件事;

(2)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感悟相关的语言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语感。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a recorder,small blackboard 教学过程和方式 step 1. leading-in purpose: to activate the ss and arouse them to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abacus 2. (1) to be used to calculate; (2) operate by human beings; (3) they are all artificial; 2. a multi-function electronic device that can execute instructions to perform a task. 作业设计:

教学回顾:

班 级时 间

序 号 缺 席 课 时 课 型

出 席课 题

第二课时 reading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广泛运用; (2) 使学生了和掌握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

(3) 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做出决定。 教学难点 (1) 教会学生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表达一件事; (2)让使学生了和掌握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

(3)学生自己发现并感悟相关的语言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语感。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的90年重点下一篇:综合办公室18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