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2023-01-23

第一篇:民政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市农业局

一、发展目标

至****年,我市粮食总产达**万吨,棉花*.*万吨,花生*万吨,瓜菜**万吨,果品*万吨,肉类*.*万吨,禽蛋*.*万吨,鲜奶*万吨,水产品*.*万吨,林木覆盖率达到**%,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均递增*%。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经济结构与市域布局

(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坚持“产业调优、品种调良、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稳定产量,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一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化工程,在巩固粮食高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重点鼓励支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基地化生产。二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扶持养殖大户和畜禽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养殖上规模、规模上配套、配套创品牌、品牌创名牌上下功夫。三是林果业。着力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建设,大力发展林菌(禽)间作种养增加丰产林综合效益。四是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业,发展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工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分流,充分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力争到****年,基本建立起结构明显优化、布局较为合理、素质显著提高、活力进一步增强,能够较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新框架。

(二)市域布局

*、种植业布局

一是优质粮产业。以发展优质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在生产趋势上以优质高产并重,按全生产和商品化提高为目标,++++++++、++++、++++、++++等镇为主大力发展优质小麦和优质玉米种植,优质粮率达**%以上。以++++、++++街道及沿运夹河套地带为主建成*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力争将我市建成优质粮生

产基地县;二是瓜菜产业,以发展品牌菜为主,露地菜与反季节菜并重,以品牌菜创名牌,名牌菜增效益为目标,市域分布在沿大沙河两岸的++++、++++++++两镇及++++、++++等镇,尽快形成*万亩食用菌、*万亩水田藕、*万亩大白菜、*万亩土豆、*万亩黄瓜和西红柿及*万亩拱棚辣椒种植的蔬菜生产基地;三是油料和小杂粮生产,以发展油料经济作物为主,小杂粮市域化发展。小杂粮主要分布在++++、++++等镇山市丘陵地市,平原镇以栽培夏大豆和花生为主。饲料作物种植,以沿河道两岸及山市丘陵地带,食草畜禽养殖基础较好的++++、++++等镇为重点,从****年开始,前三年试点,后两年大面积推广。

*、林牧渔业布局

实施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必须把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提高林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一是林果业。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建设四大基地,即以++++镇黄丘山市为主的甜桃生产基地,以++++镇南部山市为主的大枣、板栗、冬枣等杂果基地,以++++镇西部山市为主的石榴、甜杏等杂果基地,以++++、++++、++++++++、++++镇为主的速生杨丰产林基地。

二是畜牧业。在产业布局上,全市围绕粮食转化增值和秸杆开发利用,以适度规模为基础,把食草节粮型畜禽作为发展重点。生猪生产重点放在++++、++++等镇,肉蛋鸡主要放在++++、++++、++++++++等镇,肉牛以++++镇为发展重点,示范秸杆青贮饲料喂养,奶牛重点放在++++、++++++++等镇,肉鹅重点放在++++、++++++++镇,肉兔立足++++++++镇向全市扩展。

三是渔业。在市域布局上,以++++、++++街道、++++++++等镇街水塘养鱼为主,建成****亩的名优鱼精养基地,沿运重点发展网围养殖,搞好鱼、藕综合开发,建立立体生态渔业生产基地。

*、农村第三产业布局

****年,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重点培育**大龙头企业,开发**大名牌产品。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稳定落实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三十年不变的政策,签订承包合同,发放经营权证书,加强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

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受益权。要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土地使用权租赁、转让、入股、反包,进一步促进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扶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农业企业运行机制,努力在“五荒”拍卖、农田林网、小型水利设施等拍卖承包上取得新进展。

(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快步伐,不断探索新机制,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真正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集科研、开发、示范、推广、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窗口。

*、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和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把引进、推广新品种作为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措施来抓,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进名优稀特品种,搞好品种搭配,实施良种统繁、统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推广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的先进实用技术,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两减三保”工程,实施病虫害的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的统测统配及生物治虫、间作套种、异体嫁接、立体种养、暖圈饲养、节水灌溉等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稳定机构,充实队伍,增加经费,使其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型就业能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科技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向村级延伸,切实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争取到****年,**%以上的农业劳动力掌握*—*门适用技术,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以上。

(三)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植发展龙头企业。结合市域经济特色,重点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果品、桑蚕、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的发展,配套建设集产加销、贸工农为一体的龙型链式企业集团,组成企业++++舰队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市重点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产品优势市域化、产品品牌专业化、产品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瓜、菜、果、桑生产,发展畜牧水产生产,放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植专业产销大户、专业村和产业镇,膨胀优势产业规模,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到****年,全市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镇多业的市域经济特色。创造条件,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增加出口规模。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方引导、多头领办,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以此来调节龙头、基地和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健全产业化运行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其发展重点放在产品运销专业协会、技术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三个方面,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个。

*、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要继续建设完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计划地发展期货贸易市场,积极改造农村集贸市场,形成中心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相互联接、互为补充的市场网络。要大力开拓占领外埠市场,努力扩大对外销售比重,组织好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等营销方式。要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以市三农服务信息中心为依托,建立国家、省、市、市、镇(街)相连接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向农民及时提供经济信息。要进一步加强流通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农民运销队伍。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高层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民营经济园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统一规划、总体设计,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同时,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小城镇规划市聚集,严格控制规划市外新上项目的分散布点,使小城镇成为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加快以城代乡、以工补农,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建设文明生态村,大力推广规模养殖与农村沼气,食用菌生产与废弃秸杆利用的节能型、清洁型再生能

源技术,努力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抓好防洪排涝、水资源保护和节水灌溉三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农业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精心组织实施好涝洼地综合治理项目和土地综合开发,严格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造林。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着力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全面构建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完善经营服务机制,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水平。加强新型农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大力推广机械深耕、机械精播、++++收获、秸杆还田、化肥深施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配套化程度和作业水平。加强气象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天气预报、气象信息处理、气象卫星应用和++++降雨等系统,要强化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报,进一步提高实效和精度。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搞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尽快制订、落实农业和农村有关配套法规,深入进行普法教育,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移风易俗,树立新风,遏制封建迷信,反对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广泛开展创建文明集镇、村、家庭活动,培养人们的文明习惯,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开发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秩序,稳定农村大局,确保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达拉特旗民政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 鄂尔多斯达拉特民政时间:2010-12-27 17:10

“十二五”期间,全旗民政工作基本思路是:“服务大局、保障民生、促进发展、加强管理、健全体系、提升服务”。继续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这一中心,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两种力量,切实解决困难群体、优抚群体、三孤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在“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发扬民主”上下工夫,在“十一五”基础上,继续深化完善各项工作,打造新的亮点,整体推进达旗民政事业协调发展,促进救灾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层政权建设、优抚、安置、双拥共建、社救、老龄事业及社会事务等各项工作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1、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健全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整合,认真做好城乡低保与城镇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险、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衔接工作,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无缝对接。要继续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城镇低保在“十二五”期间要随着城镇人口增加逐步扩大覆盖面,要由现在占城镇总人口的4%逐步扩大到6%,最低生活保障线由现在的每人每月400提高到600元,月人均补差由现在的320元提高到480元;农村低保覆盖面由现在的5.1%达到6.6%,最低生活保障线由现在的年3360元达到4500元,人均月补助金由现在160元提高到270元。

2、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能力。“十二五”期间,农村“五保”在做到应保尽保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集中供养能力。扩建苏木镇敬老院5所,使敬老院床位数由现在的300张达到550张以上,使集中供养率由35%提高到55%;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按月足额发放五保供养金,供养金由现在的3375元/年、人,按每年提高3%的增幅逐年增长。分散供养方式实行居家供养,由乡、村发动群众采取一帮

一、多帮一等形式解决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问题。

3、进一步提升救灾救济能力。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全面落实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和救灾监控探视制度。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组建、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要完成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任务(计划修建在三墒梁工业园区附近,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库容4800立方米),建立起旗、苏木(镇)二级减灾、防灾、救灾应急指挥平台,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要进一步完善旗、乡、村三级救灾应急预案,搞好救灾应急演练工作,不断提高灾害救助能力。要积极争取救灾资金和救灾装备建设,建立旗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基金,每年旗级财政要安排不少于20万元的救灾应急资金,确保灾民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的调查摸底、项目争取和实施工作,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要认真安排好困难群众、受灾群众春荒和冬令时节的基本生活,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4、以达拉特旗综合社会福利中心为载体,争取社会化养老工作取得新进展。达拉特旗综合社会福利中心拟建设规模33350平米(约合50亩),其中建筑面积22360平米,总床位数1150张,人均居住面积15.2平米,总投资9389.95万元,其中争取上级福利彩票公益金300万元,旗级财政投入及吸纳社会资金9089.95万元。该项目实行一次性规划设计,分二期实施的方法进行。旗社会福利中心(一期)项目主要有旗老年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旗老年人活动中心等3项功能;二期项目主要有旗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心、精神病救助养护中心、避灾场所、旗社区服务中心等4项功能。

随着我旗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为了妥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要采取政府主导、社会集资、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推动社会化养老工作。一是积极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化发展。以达拉特旗综合社会福利中心为载体做好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拓宽养老机构服务领域,鼓励兴办社会化养老机构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模式。二是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按照“需求主导、分类服务”的原则,结合我旗老年人实际情况,向全旗困难老年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三是加强传统养老服务工作。与相关部门一道,要认真开展“关爱父母”系列活动,动员全社会人人为父母老人尽孝心、为文明城旗做贡献、为和谐社会添光彩、为科学发展献力量,形成为老服务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氛围。适时实施高龄老年人高龄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5、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加大对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能力,坚持依法救助,确保受助人员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不断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旗级财政部门要确保救助经费。

6、要进一步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办法。“十二五”期间,要把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医疗保险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效率。努力推行“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简化救助手续。资助全旗农村五保、农村低保、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城镇低保、城镇重点优抚对象加入城镇医疗保险。对农村和城镇患大病的困难群众,及时予以救助。重点救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对特殊病种医疗费数额巨大的救助对象,适当提高救助标准,提高封顶线。

二、健全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和谐城乡社区

1、健全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旗、乡、社区管理关系,明确社区组织职能职责,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规定,建立社区事业投入发展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到十二五末,使城镇社区居委会服务站建成率达到100%。社区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组织建设,按照每300户配备1人的标准选配专职社区工作者。到十二五末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50%以上社区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50%以上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旗级要建成一处5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要充分发挥社区基础设施的作用,确保社区用房2/3以上的面积用于公益性服务,不得用于营利性服务;公益性服务项目占全部服务项目的50%以上,每个社区都建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和警务室。使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群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建设和谐达拉特打下良好基础。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程序,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大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未来五年,使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和开拓创新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1、稳步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强化干部群众的国防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强化双拥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人民军队建设,协调军地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要抓住我旗物流园区建设的契机,加强军供站建设,提升军事供应能力。全面落实抚恤、补助、优待等政策规定,支持重点优抚对象加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以及城镇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认真做好光荣院、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探索安置就业、自谋职业安置办法,多渠道、多形式安置退役士兵,加强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育才、荐才、用才一体化服务。十二五期间,每年都按照一定比例,将自谋职业补助经费和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使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

四、健全事务管理体系,提高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1、加快培育发展新社会组织。认真落实党和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培育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群众欢迎的各类新社会组织。在农村,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效益好、作用发挥突出、对当地经济有影响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城旗,重点扶持、发展公益性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促进民间组织为城旗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探索建立民间组织自我发展、自律管理机制和诚信评估社会监督体系。

2、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加强婚姻登记员队伍规范化建设,着力在婚姻登记服务模式上创新,在服务质量上提高,探索建立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全面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使婚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

3、推进地名管理规范化建设。继续与周边旗、区合作,加强对边界线联合检查,对行政旗域界线、标志物和相关地貌、界桩等变化情况进行检查和修复。完成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工作,整理完善地名工作档案,使地名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

4、推进福利企业行业管理。全面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切实维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大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着重加强福利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督查,切实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全面落实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

5、加强收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提高收养登记人员业务能力,促进收养登记服务依法、规范、便民,使登记合格率达到100%。

6、加大殡葬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间,殡管所要强化为民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殡葬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完成殡仪馆清理整顿工作,搞好殡管所硬件建设;把殡仪服务及公墓建设推向社会化;殡改执法队要与相关部门及各苏木镇一道加强合作,集中力量对城市规划区内及“三没六区”和项目建设区内乱埋乱葬现象进行突击整治,切实保护耕地和林地,主城区内一律不得保留坟头,为城市发展拓展一片空间。

五、夯实基层基础,打造一支人民群众满意的民政工作队伍

“十二五”期间,要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基层薄弱问题,要按照1:10000的标准配齐配强民政专职工作队伍,切实关心基层民政干部,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为其营造安心干事、尽心为民的良好环境。要切实加强民政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其政策水平、业务技能和工作效能。全面推行“阳光政务”,落实“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精细管理、责任到人、督查到位,着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工作实、讲奉献”的民政干部队伍,为达旗民政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三篇:松江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推动本区民政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民政部、上海市政府《部室共建国家现代民政示范区合作协议实施方案》和《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共松江区委、松江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松江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市民政局“以人为本、以人和为目标”的总体要求,坚持“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保基本”的总体思路,以“体系完善、措施有效、多方联动”为工作着力点,推动现代民政发展,形成社会建设格局,为松江经济社会转型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围绕松江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接续人的社会关系、恢复人的社会功能、增加人的社会资本上下功夫,切实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调节器、稳定器、服务器的作用。

2、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理顺机构设臵,协调部门关系,建立合作机制,扩大社会参与,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发展为核心,形成“三社互动”,切实发挥社会救助、老龄事业、双拥工作、社区建设、社会组织“五大平台”的作用。

3、坚持科学发展、讲求实效的工作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市局规划和松江实际,合理设臵民政事业发展步骤,精心安排民政事业建设项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十二五”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三、总体目标

围绕区委、区政府和市民政局“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深化现代民政建设,拓展现代民政领域,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民政事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民政事业现代化水平,努力构建与松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行政体制改革相配套、与社会建设要求相衔接的现代民政体系。

救济救灾方面:完善救助政策,健全救助体系,强化救助统筹,优化救助手段,规范救助程序,形成以基本需求为导向、以物质救助为基础、以发展救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形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救助帮困工作格局;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探索适合松江特点的城市社区综合减灾模式,提高城市备灾减灾水平。

基层政权建设方面:推进村(居)民自治,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深化社区服务,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探索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公益项目招投标工作;加强村(居)委会干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多领域发展,培育专业社工机构;完善行政区划管理,深化撤村撤队建社区工作,探索大型居住区社区建设模式。

双拥优抚安置方面:统一城乡优抚标准,促进优抚工作转型,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优抚工作社会化体系;深化退役士兵 2

安臵改革,完善以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就业服务为支撑、以自主择业为方向的市场化安臵服务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军民共建活动,推进拥军优属规范化、社会化进程,形成双拥组织网络化、工作制度化、活动经常化、拥军社会化的双拥新局面。

社会福利和老龄事业方面:整合社会力量,盘活现存资源,不断完善“9073”养老服务格局,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稳步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为老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完善优惠政策,拓展社会福利服务范围,努力实现共建共享的现代民政福利普惠制度。

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方面:以加快社会组织发展为导向、以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目的,逐步完善社会组织政策体系,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结构,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探索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形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党建新格局,争取本区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8个社会组织。

社会专项事务方面: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实现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和文明服务;推行结婚颁证仪式,新建松江区婚姻登记颁证中心,加强婚介机构管理,推进婚姻收养登记规范化建设;深化殡葬管理,推行葬式改革,促进丧葬文明进步,完成松江区殡仪馆改扩建工程;坚持依法救助、文明服务,实现救助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网格化。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救助帮困机制,完善核灾救灾体系。

1、理顺组织机构,完善核对机制。加强街镇社会救助机构和救助队伍建设,积极消除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新秩序尚未完全形成导致的街镇组织机构关系不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积极争取恢复各街镇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设臵,确保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编制内人员100%到位。加强松江区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建设,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制,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纳入民政工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适时将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拓展到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一次性救助领域,建立分层次、多类别、高效率、运转灵活的居民家庭收入核对运行机制。

2、深化分类施保,完善救助政策。逐步突破按收入核定贫困的规定,以困难群众基本需求为导向,以家庭刚性支出为指标,构建分类、分层、分级的新型核贫体系。探索解决“支出型贫困”的具体办法,形成以“救助套餐”为特征的分类施保措施,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基本需求。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缩小城乡救助差距,城乡低保标准化(以农村标准为1)从1.5: 1缩小到1.2:1,低保标准不低于本地人均消费支出的20%,逐步实现救助标准和政策的并轨。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探索提前介入机制,取消病种限制。逐步归并整合综合救助、综合帮扶及其它救助政策,研究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救助问题,加强综合帮扶。

3、健全救助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帮困“一口上下”机制,社会各部门的帮困资源须根据贫困对象实际需求通过区社会救助事务中心或各街镇社会救助部门统筹实施。加强对各街镇社救所应用“一口上下”信息系统的指导,及时掌握全区社会救助帮困工作情况,建立社会救助帮困工作统计评估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体 4

系内部整合,加强各专项制度间的互通、互联、互补,提升制度整体效能。加强社会救助与其它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形成梯次递进的保障结构。建立健全同财政、劳动、卫生、教育、房地等“一口上下”救助帮困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促进社会救助工作与相关业务政策之间的衔接互动。

4、发展慈善事业,引导社会互助。推动落实《松江区慈善事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开展多样化公益活动,合理配臵募集资源,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动员社会各界投身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拾遗补缺的作用,提高慈善救助实效。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培育专业队伍,提高慈善工作专业化水平。健全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制度,规范综合帮扶工作,在“一口上下”运作机制内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应急性、临时性、项目性帮困救助。巩固彩票销售良好势头,加强彩票市场管理,形成诚信品牌。动员社会力量继续做好帮困送温暖和走访慰问工作,实现“四季如春”、“节日加温”。继续做好“送温暖、献爱心”衣被募集工作,对口支援灾区和贫困地区。

5、实施综合减灾,完善核灾救灾体系。创建若干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市级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探索适应松江特点的城市社区综合减灾模式。建设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开展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不断完善核灾减灾体系。

(二)深化基层政权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1、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深化村(居)务公开。完善民主选举制度,规范操作程序,至“十二五”期末,居委会直选比例达100%,村委会海选比例不低于90%,村委会暂缓选举率不高于5%,逐年提高居委会成员属地化比例。规范民主决策机制,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培 5

育居民自治意识,坚持村(居)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扩大村(居)民在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参与度。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和村(居)委会自治功能、基层社会管理功能,理顺居委会、业委会关系,引导业委会运用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处理物业管理事务。探索来沪人员融入社区工作,为来沪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法律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服务,吸纳来沪人员有序参与居(村)民自治活动。居委会建设达标升级、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全覆盖,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强化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增强意识,畅通渠道,提高村(居)委会工作透明化程度。完善民主评议村(居)干部制度,建议有关部门将民主评议纳入考核体系,做到评议结果与考核结果联系、评议结果与干部报酬挂钩。做好村(居)务公开工作,规范内容、丰富形式、健全机制。创新民主监督载体,发挥村务监督小组作用,确保村(居)务公开及时、真实、有效。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拓展社区服务方式。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深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以市民服务要求为出发点,打造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平台。探索街镇对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头”管理体制,深化“一门受理”,40%以上的街镇实现“一口受理”,稳步推进“全年无休、全区通办”。构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综合性和普惠型服务。成立松江区生活服务协会,并在全部街镇成立协会分会,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需求,明确生活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在条件成熟的街镇成立3-4家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拓展公益招投标项目内容,探索多模式服务项目,扩大受惠群体,扩大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及其他社会服 6

务范围。培育一批公益性社会组织,探索公益项目由多形式的组织承接。持续推进既有项目,努力做到公益招投标项目街镇覆盖率100%。拓展项目资金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益项目。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社区事务代理室、为农综合服务站建设。加强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生产、生活服务需求,争创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3、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推进市民志愿服务。加大村(居)委会干部队伍培训力度、改善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条件,激发村(居)委会干部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退居二线或刚退休的党员干部、基层活动团队负责人志愿参与居委会工作,加强居委会骨干力量。鼓励属地高校毕业生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居委会队伍,培育年轻人服务社会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对村(居)委会成员的分级、分类培训,重点做好村(居)委会副主任、委员的培训工作,建立村(居)委会骨干成员培训机制,培养一批领军人物。加强村(居)委会村务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社工职业制度,探索社工教育培训、职业资质、实务督导、考核评估等职业制度,持证社工争取达到300人以上。推进社会工作多领域发展,深化社会工作在民政、司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人口计生、民族宗教等领域的专业服务,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1500人。开展区校合作,培育3-5家专业社工机构,发挥专业机构政策研究、督导评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提高社工服务项目运作能力和机构管理水平。落实《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网上注册志愿者数达到5万人。探索志愿者招募、注册、 7

培训、评价、激励、保障等制度,维护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权益。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拓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1、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高龄纳保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标准,五年内实现城镇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社会保障全覆盖和城乡老年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强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松江区分会的建设,加大困难老年人救助力度,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经济供养体系。完善高龄老人的医疗保健体系,落实70岁以上老人优先挂号、就诊、化验、治疗、取药措施和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检查措施,建立健康档案和家庭病床,实施动态管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增1000张养老床位,新建松江第二社会福利院,每个街镇至少建有1家公办养老机构,在大型居住社区新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村(居)委会全覆盖,继续推进民办公助老年活动室建设。

2、拓展为老服务项目,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拓展为老服务项目,深化为老服务内容,继续开展以独居老人为重点的纯老家庭老年人和高龄、困难老年人的结对关爱工作;加大居家养老服务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全区统一标准,根据老年人需要,依托养老机构、服务网点、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资源,打破地域限制,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发展、集约化运作新模式,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快老年服务队伍社会化、专业化建设,鼓励各 8

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核发职业资格证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老年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探索实施老年服务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落实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物质待遇。

3、发展老年文体活动,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以社区为网点开辟场所,增设健身器材,举办适应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实现本区所有公共活动场所免费向老年人开放;加强社区老年人文娱设施建设,加强老年活动室管理服务,规范和丰富活动内容,实行老年活动室运作经费补贴;发展老年教育工作,改善老年大学教学设施,提高镇级老年学校教学质量,推行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培育老年教育学科骨干;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参与途径,合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支持老年志愿者总队工作,倡导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的互助互动,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鼓励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4、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营造敬老助老良好氛围。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依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老年法律服务工作,完善老年维权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使老年人就近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联合接待制度,及时处理涉老案件,提高办案效率,对困难老年人实施法律援助;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各行各业提供老年人优待服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尊老、敬老、助老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尊重与包 9

容老年人,切实关心帮助老年人,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氛围;加强宣传和表彰先进工作,通过公开评选表彰“敬老之星”、“敬老楷模”等活动,广泛培育和树立新时代尊老、敬老、助老的模范典型,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社会人文环境。

(四)推进优抚安置工作,完善双拥工作体系

1、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夯实双拥社会基础。探索服务和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容、途径和办法,发挥军地两个优势、整合军地两种资源、调动军地两个积极性,在齐心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下功夫,在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上下功夫,在共同保障优抚群体权益上下功夫,在营造军民融合发展氛围上下功夫,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双拥工作进连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乡村;巩固双拥创建成果,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做好科技拥军、文化拥军、实事拥军、行业拥军、社区拥军、法律拥军、“两新”组织拥军,使拥军工作紧贴时代要求,实现与时俱进;建立社会化拥军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大力支持、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拥军新格局,推动拥军工作在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全面落实。

2、落实优待抚恤政策,推动优抚工作转型。积极探索优抚服务与保障工作社会化,统一城乡优待抚恤政策和标准;完善农村籍老退伍军人生活补助政策;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制度,继续做好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帮扶工作;实行义务兵优待金城乡一体化,推进优抚工作进社区,全面建立优抚社工队伍;完善临时困难补助机制,协助有关部门推进将重点优抚对象住房纳入住房保障规划工作;筹备成立区拥军优属协会,发挥其推动、组织、资助拥军优属工作的作用,努力为 10

部队战士和军烈属排忧解难;深入广泛地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完成松江烈士陵园改建工程,研究和制定烈士家属异地祭扫制度,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

3、深化安臵改革内涵,提高安臵工作水平。结合中央、市安臵政策,继续推进安臵工作改革,在确保退役士兵工作权益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积极为退役士兵提供就业服务。加强与相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体系,提高退役士兵参与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的能力和机会。按照“共享社区、共建社区”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军休干部接收安臵和服务管理工作,推动服务管理思路向“重服务兼管理”转变,运用管理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培养、提高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服务提升工作水平,全面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五)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建立发展支持体系

1、创新政社合作模式,完善社会组织扶持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与区情相适应的促进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的系列扶持政策。创新政社合作模式,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党政机关与社会组织在“人员、机构、财务和资产”四个方面基本分开,探索将可转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让渡给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接。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通过项目招标、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等形式,规范购买行为。适时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活动。健全沟通协调制度,畅通社会组织利益诉求和建言献策的渠道,打造政府扶持、发展、服务社会组织的公共平台。

2、探索枢纽式管理模式,改进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 11

导,明确职能部门责任,研究解决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党建工作方案,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归口分级管理体制,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探索建立枢纽式管理服务模式,在经济、教育、体育、文化等领域开展调研和试点,探索将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授权给有能力承担的联合性社会团体,使之成为相同、相近行业社会组织的枢纽。夯实管理基础,建立检查与日常监督、绩效评估与信用建设、执法查处与宣传培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公众投诉制度,形成对社会组织有效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3、整合社会组织资源,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结构。通过建、扩、并、撤等措施有效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加强分类指导,合理调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结构。强化重点领域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重点培育能促进本区经济发展、带有行业管理性质的社会团体;大力培育养老助残、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法律援助等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安老帮弱、扶危济困等慈善性社会组织;完善区、镇(街道、园区)二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体系。发展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引导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体活动。

4、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通过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工作,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选举、议事、财务、人事等内部制度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入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深化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工作,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通过开 12

展社会组织负责人、专职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快速反应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

(六)深化专项事务管理,完善规范化建设体系

1、开展“六五”法制教育,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基本法及与民政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思想理念,确立法大于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巩固权责统

一、依法办事、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的法治民政新格局。

2、加强平安边界工作,做好行政区划管理。加强界线界桩日常检查,做好每年一次的检查维护工作,巩固勘界成果,保证行政区域界线的完整和稳定,拓展管理功效。指导各单位做好撤村撤队建社区工作,积极开展调研,充分掌握基础资料,严格要求、规范程序。开展大型居住区管理体制研究和公共设施配套、社区服务提供方式及社区组织建设的研究,合理设臵居委会,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探索服务主体多元化,保障大型居住区社区建设服务质量。

3、加强救助标准化建设,提高救助服务水平。加强救助工作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对流浪乞讨人员依法救助,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与救助巡查机制相结合,坚持常规救助和专项救助相结合,坚持区、镇(街道)“两级”救助模式和民政、公安、城管“三合一”联动救助机制相结合,不断完善救助制度,加强专业化、职业化的救助管理专职社工队伍建设,提升救助服务法 13

治化、专业化、社会化、人性化、现代化水平,争创全国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单位。

4、规范婚姻(收养)登记管理,创新服务方式。深化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新建松江区婚姻登记颁证中心;促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完善离婚“劝和”机制;推动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开展对本区婚姻登记历史数据的整理和补录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工组织,建立收养家庭评估、回访机制,保护被收养儿童的合法权益。探索婚介行业管理新方式,明确行业性质、政府职责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诚信服务好的婚介队伍。

5、深化殡葬方式改革,完善殡葬救助举措。加大殡葬设施资金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完成松江区殡仪馆改扩建工程。完善殡葬惠民政策,健全殡葬救助保障体系,做好殡葬服务进社区工作,扩大重点救助对象殡殓补助覆盖面,实现应补尽补。强化公墓管理,推进葬式改革,力争经营性公墓新开墓区100%小型化。以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为契机,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引导群众破除丧葬陋俗,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6、加强福利企业管理,创建新型示范基地。制定关于鼓励和促进本区福利企业安臵残疾人集中就业的扶持政策,完成福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资格审验工作,新建5家示范福利企业基地,探索残疾人就业新模式,拓展残疾人就业新领域,逐步实行福利企业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和专产政策,推进福利企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推进风险管理服务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规范行政管理,深化部门联动,为现代民政建设提供组织 14

保障。坚持依法行政,充分利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民政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民政事务行政管理公正、公开、透明;健全现代民政协调、协同、协作机制,发挥“五大平台”作用,实现社区、社会、社工“三社互动”,转变行政方式,加大项目化民政工作推进力度;深化政务公开,规范窗口服务,推进民政信息化建设,继续创建文明行业,大力弘扬和丰富新时期民政“孺子牛”精神。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为现代民政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加快民政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专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培育与发展;拓展人才锻炼渠道,抓好人才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营造以业绩为取向、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三)提高运行效能,强化预算监管,为现代民政建设提供财政保障。根据市民政局有关要求,结合松江民政事业发展现状,合理提高民政事业资金投入水平,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金增长机制,加大福利彩票发行工作,拓宽社会化筹资渠道;强化预算监管,实行民政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提高民政资金使用实效;加强市政府、区政府实事项目推进力度,扩大民政事业资产总量,促进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芦山县民政局十二五规划相关材料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和重点项目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民政局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稳定机制作用,各项民政事业稳步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各项任务。

1 、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落实,优抚对象生活不断提高。

至二○一○年,各类优抚对象优恤优待补助标准较大幅度提高,红军失散人员生活补助标准达到每月651.7元;家居农村的烈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嘱、病故军人遗嘱定期抚恤标准分别达到396.7元、379.2 元、362.5 元;农村老复员军人定期定量补助标准每人每月390 元,定补面达到100%;“三参”人员定期补助标准每人每月200元;农村义务兵家属群众优待金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优待金标准为每年1800元;

2、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

(1)、建立完善了救灾救济工作应急预案和灾情信息网络,不断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力度,灾民和农村特困户、贫困户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十一五”期间,共下拨救灾救济款584万元。

(2)、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五保户的基本生活得到 1 保障,全县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五保对象464人全部纳入供养;其中分散供养234人、集中供养230人,分散供养五保供养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改扩建清仁、太平、龙门三所敬老院,入住人员230人,占应入住人员的49.6%。供养五保对象每人每月的生活费为295元,零用钱30元,共计325元。

(3)、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发放城市医疗救助资金112.54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金219.3万元。

3、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我县受到严重波及,受灾十分严重,灾情发生后,我局在第一时间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的“5.12”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分灾情收集统计上报组、救灾物资收发组、救灾款物接收管理组、信息收集报送组、受灾群众紧急安置组,全局干部职工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舍小家、顾大家,以脚踏实地的作风,顽强拼搏的干劲、 争分夺秒的速度全力投身到抗震救灾的斗争中,放弃休息时间,人均加班超过60小时,为抗震救灾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民政局被省民政厅记集体二等功,一人被省民政厅记个人二等功,二人被国家民政部嘉奖,三人被省民政厅嘉奖。

4、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不断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制度建设,一是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完善了《芦山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芦山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 2 保障工作规定》、《芦山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受理、审批程序》。二是建立完善了低保信息数据库,低保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三是严格申报审批程序,进行阳光操作,对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审查,实行“三级审核、三榜公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坚持分类施保,现全县城市保障人数4550人,月人均补差137.8元,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7112人,月人均补差50.64元。“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1994.72 万元;农村低保金1251.49万元。

5、区划地名工作,完成纹川-芦山、天全-芦山、雨城—芦山、芦山-邛崃、芦山—宝兴边界线一年一度的年检工作;芦山—大邑边界被四川省授予全省第一批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平安边界线荣誉称号。设置乡镇村牌36块。

6、基层政权建设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认真贯彻实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积极推行村务公开,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实施了第八届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7 、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工作法制化。 (1)认真宣传《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婚姻登记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依法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婚姻档案规范齐全;婚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充分发挥了婚姻登记管理工作在控制人口增长,稳定家庭关系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3 (2)、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健康有序的开展工作。全县现有社会团体25个,其中: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个。专业性社会团体7个,行业性社会团体16个,行业性社团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9个。

8、老龄工作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以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工作目标,认真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重点项目:为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我局积极争取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芦山县敬老院(4个)、芦山县救助管理站(含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芦山县社会福利院、芦山县军休所、芦山县民政婚姻登记处、芦山县老龄设施(9个)、芦山县社区居委会(8个)、芦山县救灾物资储备仓库、芦山县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含4乡5镇)、芦山县避难场所、芦山县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40个)、芦山县殡仪馆(含殡仪服务站)等12个大项,69个子项目,以及贵州省红十字会捐建的芦山县红十字爱心儿童福利院建设项目。目前,芦山县太平、龙门、清仁等三敬老院已完成维修加固;芦山县敬老院、芦山县救助管理站(含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芦山县社会福利院、芦山县军休所、芦山县民政婚姻登记处、芦山县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芦山县社区服务中心、芦山县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等8个打捆集中修建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内外墙抹灰和 4 外装工作;老龄服务设施(乡镇建设项目8个)与乡镇综合站所打捆修建,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成;芦山县社区居委会建设项目已完成;芦山县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含4乡5镇)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报批,正在进行初步设计,由于省上的规范尚未出台,暂未实施;芦山县殡仪馆(含殡仪服务站)项目已完成财评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招投标;芦山县避难场所(地)建设项目由政府组织实施。红十字爱心儿童福利院已竣工,正组织验收。

二、“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

1、救灾救济工作

进一步完善救灾救济制度,改进和加强救灾款物的使用管理,切实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一是负责救灾款物的筹措,安排和使用管理。 二是组织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管理和发放,规范救灾捐赠工作,推进救灾捐赠工作经常化、社会化。

三是敬老院床位达到400张。五保集中供养比例达到70%。

四是完善《芦山县农村医疗救助试行办法》、《芦山县城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扩大一站式服务范围和救助标准。

2、城镇和农村低保工作

进一步完善城镇低保工作运行机制,补充、完善《芦山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确保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积极探索和建立城镇低保对象医疗、上学、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

5

(三)优抚安置、双拥工作

一是科学合理地确定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幅度,使全县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二是国家重点保障的优抚对象的“生活难,住房难,治病难”等三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在户平1800元的基础上逐年提高,达到全县人均纯收入的70%。

四是积极开展双拥模范县的创建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创建成省级“双拥模范县”。

(四)社会福利社会化

一是实施星光计划,抓好老龄工作,继续抓好创建敬老模范乡镇(社区)活动。

二是进一步加强福利彩票的发行工作,筹集更多的福利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建设。

三是广泛开展“慈善捐款”等活动,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完善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制度,不断提高村委会直接选举的质量。

二是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务和村务公开制度,公开面100%,公开规范化达98%以上。

三是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严格民主监督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6 在此基础上规范公开的内容、程序和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

(六)社会行政事务管理

1、加快殡葬改革步伐,认真宣传贯彻新的《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结合芦山实际尽快制定《芦山县殡葬改革实施办法》,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殡葬改革地方性法规;重新划定全县的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全面清理搬迁城镇规划区和210沿线的坟墓。加强殡葬执法人员培训工作,强化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殡葬执法监督检查,规范殡葬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促进我县殡葬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到2015年全县的火化率力争达到30%。

2、认真宣传贯彻新婚姻法,开展婚姻执法检查,制止和纠正违法婚姻,保持婚姻当时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婚姻登记合格率达100%。稳固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稳定。认真宣传贯彻《收养法》,依法办理收养登记。

重点项目:在我局的积极努力下,“十二五”期间共争取到四个重点项目。分别是芦山县中心敬老院、乡镇救灾物质储备点、芦山县大川社会福利院和芦山县光荣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酒泉市金塔县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了促进“十二五”期间全县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制定《金塔县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的支持帮助下,全面落实民政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城乡社会救助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社会救助的政策要求,积极规范和开展了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完成了连续三年10%的低保提标扩面任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568.5万元,解决了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对象和五保对象的生活、就医等基本生活困难问题,救助灾民3.87万人次,为全县政治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城市四个社区均达到了市级和谐社区标准;在10个乡镇20个行政村积极开展了农村社区全覆盖试点工作;顺利完成了89个行政村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任务。制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规范了村民议事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开展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程,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成18个村级活动场所。

---双拥优抚安置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实现优抚政策落实率100%,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高标准发放率100%,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优抚对象纳入率100%,符合条件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镇退伍军人安置率100%等5个100%。大力开展航天航空后勤保障基地建设工程,先后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空军试验训练基地签订了《农副产品供应保障协议》和《教育共建协议》,开展“双十工程”和军民共建新农村活动,军地全力互办实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空军实验训练基地先后投资170万元援建了我县解放路小学、鼎新蓝天幼儿园、鼎新卫生院等一批双拥共建项目。同时在航额公路修建立项、酒航铁路、酒航公路改扩建、酒航高速公路等项目的论证、申报、立项和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福利事业建设有了新的突破。积极争取福利项目资金,新建了一所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提供养护、托管、康复服务的社会福利院。制定出台了我县老年人优待服务的《意见》,建立了高龄、病残、特困老人补助制度,年发放生活补贴15余万元。全县城市、农村残疾老人、困难老人、高龄老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范围,在全县城乡开展了“孝亲敬老”万家行活动,并先后两次表彰奖励了100多名老有所为和孝亲敬老先进单位和个人。

---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培育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共登记社会组织105个。成立了金塔县慈善协会,募集捐款100多万元,并开展了慈善助医、助学、助困活动。加强了对流浪乞讨对象实行属地化救助管理。开展城镇街、路、巷、居民小区门牌号和县、乡政府驻地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实现了婚姻登记合格率、领证规范率两个100%。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县公益性墓区道路和金塔陵园绿化滴灌工程,不断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民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1.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能力较弱。城乡低保已全面实施,但仍是低层次维持其基本生活,一些大病患者,因病、因学、因突发事件致贫者,无法做到全面救助。

2.社会福利投入较少,福利事业发展缓慢;养老服务设施缺乏,养老服务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特别是养老服务、孤残儿童养育、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供养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3.基层民政力量薄弱,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低,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不相适应。随着关注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工作的发展,乡镇民政工作范围进一步拓展,仅社会救助工作量比“十一五”前增加了几十倍,由于受机构编制影响,无法做到按职能需求定编补充人员,且人员兼职较多流动性较大。与此同时,人们对民政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民政公共服务管理人员专业培训滞后,从业人员职业化程度低,制约了民政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县民政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政各项方针政策,以维护民利、保障民主、落实民权为总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强化民政工作基层基础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民政工作的务实、开放、透明和社会化,全力打造强势民政,推动全县民政事业稳步、协调和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力争“十二五”期间,民政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社会救助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体系、拥军优抚安置体系、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体系等六大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困难群体生活、就医保障面达100%,农村示范社区达到80%以上,双拥模范县创建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有新提高,村级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成率达到80%。

(三)主要任务

1.加大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依靠项目促发展的拉动能力。围绕国家民政项目投向政策,本着“突出养老服务、延伸社区服务、强化减灾服务、抓好事务服务”思路,积极谋划、争取和建设,实现民政项目的新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29亿元,组织实施好六大类项目。

一是城乡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类项目。投入资金2600万元,在城市街道新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4个;规划新建农村乡镇社区服务中心10个,其中鼎新、东坝、中东、金塔镇四片区各新建农村综合社区服务中心1个;新建89个村级农村社区服务站,建设城乡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城市街道和乡镇村、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网络系统。

二是基本养老服务基础建设类项目。争取投入2800万元,开展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新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个,新建老年公寓1所;完成新建鼎新镇、中东镇2个中心片区敬老院和乡村50个五保家园建设,建设复退军人慢性病医院,在县老年综合社会福利机构中设立光荣院。

三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类项目。投入资金2900万元,新建11个乡镇(街道)慈善捐助站和11个慈善超市,新建殡仪馆1个,新建殡仪服务中心1个、火葬场1所,改扩建城区公益性公墓1处;新建乡(镇)村公益性公墓30处,新建救助管理站1个,新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处,新建婚姻登记服务大厅(处)1个;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实施10个乡镇地名设标工程,实施界线管护工程。

四是民政公共服务保障类项目。投资1500万元,建设县级民政综合公共服务中心,新建或改扩建11个乡镇(街道)民政工作站,建设县老年活动中心,新建11个乡镇(街道)老年人活动中心,新建93个村(社区)及老年人活动站。

五是防灾减灾类项目。争取投入资金2100万元,新建金塔县自然灾害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中心1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2座,乡镇(街道)救灾物资仓库11座,完成4个城市社区减灾救灾应急服务站,10个乡镇应急救灾服务站的建设,结合《城市规划法》新建2个中型、10个小型应急避难场所,新建1个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基地,新建93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六是双拥优抚安置类项目。投资1000万元,建设复退军人或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基地1处,新建1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军供站1个(处),建设残疾军人康复中心1处,配合做好东风烈士陵园维修改造项目建设工作。

2.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十二五”期间,在国家低保政策稳定的前提下,相应增加低保覆盖面,及时做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在2010年的基础上平均提高15%。认真做好城乡低保与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政策、失地农民保险、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及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增加对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等特困低保家庭的生活补助。建立传统方法与跨部门信息比对相结合的城乡居民收入核算机制。医疗救助工作。把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医疗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全额资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参保参合”个人缴费部分,坚持以住院救助为主,兼顾门诊救助,努力推行“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五保供养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逐步提高供养费标准,集中供养的老人由现在年人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分散供养的由现在2000元提高到2500元。继续实施“霞光计划”,抓好中心敬老院和五保家园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片区中心敬老院4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对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行定人定点定时服务,在全县形成一所“没有围墙”的敬老院。临时救助工作。妥善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搞好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形成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各有侧重、互联互补的机制。建成高标准城乡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低收入抚养、临时救助等内容的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实现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络体系,实现对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的网上审批和管理,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

3.完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和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努力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完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建立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县、乡、村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核查评估能力和紧急救助能力,确保灾害发生12小时内灾民基本生活得到及时救助。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扩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10个乡镇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站,每站物资储备仓库100平方米以上,形成满足救灾需求的储备库网络。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应急避难场所。

4.强化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体系,努力提升基层民主自治能力。完善党政领导、部门参与、民政协调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建立起城乡社区一体化建设实验区,建立实施“城乡示范社区创建计划”,至十二五末,城市“和谐社区”建成率达到100%,农村80%以上的社区达到和谐社区建设标准。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推进“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到十二五末,使城市社区服务站建成率达到100%,社区服务和活动设施达到300平方米以上。乡镇全部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推进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展。深入推进村居自治建设。依法开展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开展城市居委会直接选举试点,2015年前城市居委会全部实现直接选举。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大幅度的提高,村民自治模范村达到总数的80%以上。建设城乡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城市街道和乡(镇)村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网络系统。到2015年,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本社区居民总数的10%以上。

5.推进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努力提升军地融合式发展的能力。巩固和扩大双拥模范县成果,协调军地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军民共建活动,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按省上规定的优抚对象和生活补助标准每年按15%比例增长,继续巩固优抚安置政策落实5个100%的成果,将重点优抚对象优先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等问题。加快光荣院和优抚医院建设步伐,完善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就业优惠政策,城乡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率达到80%以上。

6.加强社会福利和专项事务管理体系,努力提升民政社会事务管理能力。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县乡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在农村做好散居五保老人和空巢、独身老人的供养服务。认真开展好“孝亲敬老、关爱父母”系列活动,认真落实老年人优待改革,继续实施9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力争将70岁以上老人纳入高龄补贴范围。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科教文卫环境类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数量年均增长10%左右,社会组织党组织建立数达到总数的10%以上,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认真抓好行政区划和地名公共服务。落实行政区域界线联检机制,积极开展平安和谐边界创建活动。以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推动地名规范、地名规划、地名设标和数字地名4项专项任务,全面开展乡镇、村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继续推进地名信息化进程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加强婚姻登记等专项事务管理。提升婚姻登记标准化服务示范窗口建设;积极推行“一站式”殡葬服务体系建设,以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建设标准化的“两墓一馆一中心”,建立贫困对象丧葬惠民制度,以及推行“火化”补助制度。加强收养登记管理,建立国家供养、个人收养、家庭寄养等多样化收养机制,收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争取立项新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1处。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形成政府倡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

的社会慈善发展氛围,推动慈善活动的项目化、动态化、社会化,建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慈善捐助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将民政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各项民政事业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建立稳定的民政事业资金投入机制和自然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民政资金转移支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我县民政事业,加强福利彩票发行和开展慈善捐助活动,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

(二)建立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在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城乡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抓紧相关制度的建立,积极协调、落实社区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强化管理,强化督促检查,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建立民政工作现代化运行机制。建设以城市低保信息管理系统、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为主体,通过实施与重点业务相结合的“数字民政”工程,建成覆盖全县的民政电子政务系统,提高民政工作效能和水平。

(四)建立民政队伍和民政工作有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机构建设,争取乡镇和相关部门支持,配齐、配强乡镇、社区基层民政工作力量。以“为民、务实、清廉、高效”为主要内容,不断强化对各类民政工作人员及社区、村委会干部民政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不断壮大民政工作力量,逐步形成以社区、乡(镇)民政办为基础的县乡(镇)民政工作有效管理机制,推动和保障全县民政事业稳步发展。

上一篇:麻疹应急接种工作总结下一篇:内部安全防范工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