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剖析的家族信托模式研究

2022-09-10

经过30多年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阶富裕人数持续增长。据瑞银2014年11月19日发布的最新《Wealth-X瑞银2014年超财富报告》显示, 中国境内净资产超3000万美元的超高值人群达11070人1。在这一人群中, 之前关注的侧重点是使自我的财富增值, 财产继承问题一直处于冷关注。但随着财富持有者年龄增长, 个人经营的家族企业面临着经营权交接和财产继承的双重关键挑战。对于高阶富裕人群, 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财产继承机制来支撑, 将会直接频现财产争夺事件, 最终可能侵蚀整个家族财产利益及企业长远的稳定发展。因此, 实现事业的财产的平稳继承成为高阶富裕人群不得不面临的重要事项。

根据我国的《信托法》第二条规定,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 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 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 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而家族信托是一种特殊的信托, 它既有信托的普遍特征, 也有个性。它是以维持家族财产的延续性为目的, 因此, 家族信托的委托人一般是资产雄厚家族企业或者个人, 受益人往往是家庭内部成员。从实质上讲, 家族信托是一个有效的资产继承解决方法, 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族或者个人财产在代际传递中不受损失。

家族信托在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一种出色的家庭财富管理、遗产分配机制, 它被广大的家族企业采纳, 并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家族信托灵活简便的操作方式实现了财产安全隔离, 构筑财产防火墙, 同时形成严格的信息保密机制。另外, 独立的信托财产能合法规避遗产税与赠与税, 保障财产的净继承。典型的案例比如洛克菲勒家族设计了严密的家族信托计划。该家族从1934年开始为后人设立了一系列遗产信托, 遗产由管理机构进行专业管理, 不受继承人直接控制, 信托基金则按照遗嘱规定, 定期给家族的继承人支付生活保障金来保障生活2。通过平稳的财产继承, 洛克菲勒家族继续蓬勃发展。

虽然家族信托在外国已经达到成熟地步, 但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 而目前, 我国一部分高阶富裕人群面临着财产代际移交问题, 因此, 对该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家族信托发展现状

作为新生产物, 家族信托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探索与形成期。改革开放最大的效果是提升了居民的储蓄水平, 增加了人均可支配收入, 财富的积累促成了高阶富裕人群的产生和不断扩大。其中, 最能反映这一事实的是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的指标, 基尼系数的差距直接反映着个人财产的集中度。从2000年至今, 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超过0.4, 而0.4是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这反映着个人财产的集中程度高, 也同时折射出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事实。高阶富裕人群的持续扩大导致了其个人财产管理的任务加重, 2010年, 广发证券设立了财富管理中心来发展高阶财富人群的财产管理,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 平安信托、招商银行、歌斐资产、中信信托等机构陆续启动了家族信托管理模式, 2013年9月, 中国首个家庭理财室由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正式启动, 同月国际家族基金协会 (IFOA) 在北京设立地区办公室。每一个机构的信托模式不尽相同, 但目的都是一致的。家族信托作为一种服务行业, 其独有的特性是指属于信托管理的财产具有特有的独立性, 它不需要因任何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可以规避追诉和永续存在3。而它拥有信托的普遍特征, 被信托管理的财产可以根据委托人日益变化的情况和实际风险承担能力进行灵活调整, 从而实现管理财产的保值及升值。虽然没有许多西方家族企业的稳固成熟, 但我国的许多家族企业正在逐渐思考未来个人资产的去向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家庭信托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首先, 家庭信托的相关法律存在着巨大的空白点。信托行业和其他的金融业一样, 都必须要在合理、规范、健全的法律环境之下才能有序发展4。根据我国现行的《信托法》规定, 家族信托并未被直接认可和明确, 但家族信托的交易结构尚未违法规定, 家族信托在国内开展并无法律法规的禁止。不过, 这并不代表家族信托在法律上没障碍。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支持, 在家族信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以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的财产设立信托将面临无法办理移转手续或者不能进行以公示信托活动为目的的登记活动。在我国, 委托人必须按照登记生效主义原则办理家族财产登记手续, 进行登记公示, 这将造成委托人实施家族信托的态度滑坡。其次, 家族信托的专业化人才欠缺, 在信托基金管理上趋同, 缺乏科学创新。家族信托中, 受托人对信托标的的运作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但因为缺乏有经验的受托人阻碍着我国家族信托业的繁荣发展。再则, 我国缺乏开展家族信托的广泛基础。最后, 家族信托的意识不明显。社会对信托行业普遍存在着陌生感, 加上企业家自身对此的观念不强, 以储蓄为主的传统理财方式根深蒂固, 即使如今, 这种传统依旧习惯。它需要信托服务公司广泛宣传家族信托, 改变人们对家族信托的陌生感, 帮助家族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信托规划。另外, 家族信托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保密风险。信息危机事件的频发使得重视私密性的家族信息客户对金融机构就隐私和信息安全的保护缺乏常规的安全感, 增加拓宽家族信托业务的难度。

二、家族信托模式比较

我国的家族信托模式通过初步的探索, 形成了几种典型的模式。笔者将根据实际的案例对这几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为高阶富裕人群提供科学的选择。

第一种模式为信托公司主导型。案例是2013年年初, 平安信托发行内地第一只家族信托:平安财富.鸿承世家系列单一万全资金信托。该信托产品募集规模达5000万元, 合同期为50年。根据约定, 由信托委托人与平安信托共同管理这笔资产。这系列产品虽然设计之初并非针对家族信托, 但主要发挥的功能是保护家族财富的传承。它的形式单一, 收益分配设置灵活。

第二种模式为私人银行主导模式。招商私人银行于2013年5月正式签约首单财富传承家族信托。第一个客户是年近60岁的杨先生, 在国内拥有多处自住、商用物业、股权和金融资产。他把自己的子女设为受益人, 信托期限为50年, 且不可撤销。这一模式在交易结构独特的设计上体现了银行在家族企业发挥的主导作用。

第三种模式为私人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型。北京银行与北京信托在2013年推出了信托公司和私人银行合作模式的典型产品, 它是银行与信托公司形成一定的战略合作, 在客户需求分析、产品结构设计以及具体投资策略中各取所长, 童工管理信托资产。相比较前两种模式, 这种模式后门槛相对降低并且期限大大缩短。

第四种模式为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合作型。案例是2014年5月信诚人寿和中信信托联袂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国内高阶财富人群市场的创新型产品。该运营思路:一款高端终身寿险以全残或者死亡为给付条件, 在保险赔付前, 资金由保修公司管理, 一旦发生理赔事故, 客户有灵活的3种选择。这款设计的特点就是具有复合型。具体而言, 该产品嵌套一款高端定制终身寿险产品, 兼具资产管理和是事务办理功能。

现在的家族信托业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资源, 而私人银行部门则可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可行选择。

三、完善家族信托模式的建议

家族信托模式是一个服务综合体, 为了减少家族信托方面的问题, 在信托体系内必须设置治理机制, 同时兼顾有效决策、有力监督与积极调整争端的需求。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对完善家族信托模式提出可靠的建议。

第一, 细化家族信托的客户需求, 明确服务板块。家族信托模式的服务内容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而来, 一般可以分为治理型、策略型和管理型。治理型主要是从事于家庭价值观, 调节纠纷, 为下一代提供理财教育并协助家庭成员培养财务观念和财务独立性。策略型则是规划客户财产的方方面面, 包括税收和不动产筹划, 财富转移规划, 资产保护, 投资和慈善规划。管理型主要是提供会计和簿记, 积极的税收和规避, 报表和现金管理。

第二, 提高家族信托的可行性。对于高阶富裕人群, 家族信托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慎重设计家庭信托计划, 因为家族信托是一个重大决策, 如果设计错误, 许多结果是不可逆的, 况且如有调整的可能, 也会导致调整成本的提高。近年来, 香港新鸿基郭氏三兄弟内斗事件便是对家族信托设计重要性最好的佐证。新鸿基郭氏家族以信托基金的形式, 持有香港新地集团的四成二股权, 在该信托基金中, 郭老太及其三个儿子都是受益人。但在郭氏家族设定家族信托基金之初, 郭氏三兄弟的父亲郭得胜就设定了他的三个儿子要齐上齐落, 不能股分的条件。换言之, 郭氏家族信托基金无法随意解散。但因为这样的设计导致无论三兄弟以怎么样的方式闹, 他们都被家族信托基金困住了, 无法分家。因此, 一个好的家族信托设计, 离不开企业家、高阶富裕人群和信托机构一起进行反复讨论与规划。尤其是针对私人银行或信托公司在制定家族信托时, 务必对客户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规划, 了解其核心运作价值。

第三, 成立受托人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应该设定为开放, 既需要家族成员, 又需要家族以外的专业人士和中立的社会贤达人士。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平衡功能、协调解决争端、监管资产和决策。

第四, 完善《信托法》的立法进行, 弥补法律的欠缺。加强专业人群培养, 增加培训课程, 提升专业素养。建立全面的信息保密机制, 形成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第五, 注重家族信托的宣传。通过新型网络宣传手段和现场实地宣传相结合, 打破人们对家族信托认知的陌生感, 提升对家族信托的深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居民的实际收入不断增加, 高阶富裕人群数量也随之增多。家族信托作为这类群体解决财产继承的诸多问题的重要工具, 逐渐凸显优势。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瓶颈。本文试图从实际的家庭信托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为我国家族信托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富有借鉴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家族信托,管理模式,财产继承

参考文献

[1] 于霄.家族信托的法律困境[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4 (01) .

[2] 姚亚菊.家族信托浅析[J].时代金融, 2013 (06) .

[3] 张翠翠.解密家族信托[J].齐鲁周刊, 2014 (51) .

[4] 邱峰.财富传承工具之抉择—家族信托模式探析[J].新金融, 2014 (12) .

[5] 张伟良.中国家族信托的需求分析与市场定位[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2) .

上一篇:面对下行压力,行业何去何从?——2014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主论坛实录下一篇:出版社纳税管理及纳税筹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