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二轮

2022-06-29

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二轮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第五板块:古代诗歌鉴赏(共8课时) 第1——2课时 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一、考向分析

高考试考题 作者 体裁 考点

卷 11年浙《出塞》

考点 江 统计 10年浙《定林》

纳兰性

清词 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王安石 宋诗 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分值 7分 6分

09年浙《雪中看梅形象、思想内容、表达

王旭 元词 6分

江 花》 技巧

二、命题分析

通过上面三年阅卷分析可以看出,古诗歌阅读在浙江卷中呈现如下特点: 1.近三年考点相对集中,主要考查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 2.考题在命题时一般为单一考点命题,难度不大;

3.命题材料广泛,既有传统的命题热点选材宋诗,也有元词、清词等冷门选材,这正体现了浙江选材不拘一格的命题特点;

4.2011年分值增加到7分,体现了命题者重视古诗歌鉴赏的思路。

三、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种形象,即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人物形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景(诗歌中描写的景象及景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物(诗歌中描写的物象及物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高考对诗歌形象的考查可分两大类型: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的形象。

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2.鉴赏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简单理解就是诗歌中通过描写特定景物表达诗人情感而达到的某种境界。

考查意境的试题形式是比较容易判断的。 考点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鉴赏诗歌,首先就是要正确理解诗歌词句的意思,通过品味语言的艺术效果,去领悟作品中表现出的生活(一)高考命题,主要考查对“语言”的理解和其意境,即艺术效果的鉴赏 1.炼字 古典诗歌要求用极少的文字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因而其语言讲究以少总多,一字传神。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从而境界全出。 2.炼句

古典诗歌还十分讲究炼句,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在诗句结构上变化多样而又有规则可循。有时出于格律上的需要或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突破常规语序,采用倒装句式,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从字面看,不好理解,细品方知是妙句。(此种题型,单纯考“炼句”的较少,往往与表达技巧相结合) 3.语言风格特色

所谓语言风格特色,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大体上分为三大题型 1.炼字(诗眼)鉴赏型

诗歌创作讲究炼字,那么,诗歌鉴赏活动就变成了品味这些字在诗歌中的妙处了。也正因为如此,这类试题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在部分省市试题中出现。所以,考生也应该熟练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规范与技巧。 2.一词、一句领全诗鉴赏型

这部分内容与“炼字型”部分在考查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只是从试题问题设计形式和角度上较为独特,所以在此作一个专题单独列出。考生可以结合“炼字型”部分来一起学习。

作为考生,要能够“破解”诗歌中传神的词语、句子。这就是试题设置的出发点。

3.分析语言风格(特点)鉴赏型

一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会形成一些共性。如唐朝诗歌多数是较直白的,而宋朝诗歌则较为含蓄。诗人由于个人阅历及性格不同,其用词也有个性,形成个人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多角度评判标准,在中学阶段,一般要求我们能够理解如下常用的评判词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清新婉约、明白晓畅、委婉含蓄、沉郁刚健、简练生动等等。

由于这类试题一般考生都能判断出来,考查区分度不大,因此,这一两年出现的频率较低。

考点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指诗人在创作时驾驭语言、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反映生活的巧妙技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 考点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背景、现实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 考点五:综合比较鉴赏

综合比较鉴赏型试题近几年才出现。这种题型其实是前面所分析的几种试题形式的综合,只是这种试题带有“比较”的性质,在回答时难度稍大一些。这种比较有的是同一首内比较,有的是两首甚至是三首诗比较(如2007年浙江卷)。

第3——4课时 考点分类针对例析

一、真题讲解

例题

1、(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 对应考点二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结合全诗 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 妙处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精彩的诗句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着手。题目中这两句是写景的句子,首先要分析写景诗句的特点,一般会有动静结合,声色相加,高低俯仰等不同特点;其次看写了哪些形象的什么特点,用简洁生动的句子描绘一番,如果其中有特别的表现手法,也要表达出来;再就是结合全诗,从整体结构上看有没有其他手法的运用。“映地为天色”从“色”方面写出山泉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从“声”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又为最后两句的称赞作了铺垫。 [答题要规范]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 对应考点

一、四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山泉 品格 诗人 情怀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把握诗歌主旨,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回答此类试题,要认真阅读诗句,看清楚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明确诗中描绘景物的主要特点,特别注意要结合所写景物体会诗人的爱好、性格、情感,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

1、2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

3、4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

5、6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

7、8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答题要规范]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二、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解题策略 (1)解答分析

一要知人论世,注重背景;二要由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入手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三要从诗中的意象入手,把握诗中的景物特征,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2)答题模板

描摹诗歌的形象+概括形象特点(要特别注意语言简练而准确,运用术语)+揭示情感(作者通过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的方法策略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是高考考查中的热点题型之一。该考点主要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解答此类试题,要掌握好以下答题方法与答题模板。 (1)解题分析

①抓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解答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试题的“要害”。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题目中一个“送”字便透露出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涵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②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词人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揭示得很清楚。

③抓住题材类型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④抓住意象特点如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的特征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个特点,词人的思想情怀便较容易揣摩得到了。

⑤抓住注释命题者之所以给出注释,就是为了从作者、诗歌主旨等方面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等。 (2)答题模板

①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 什么感情。

②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题

2、(2011·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 雨

[宋] 华岳牛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3. 对应考点二 第

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

三、四句 卷、吼 表达效果 结合诗句 [思路要清晰]

本题属于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之炼字型。这是一首刻画农村夏雨壮观景象的写景诗。一位家住溪西的牧童,清早就骑牛去溪北放牧。忽然,乌云翻卷,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渡溪回村,可是一会儿工夫,天“骤晴”,“山又绿”了。“怒涛顷刻卷沙滩”,侧重描写雨势之猛,好似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势不可挡。“十万军声吼鸣瀑”,以“军声”喻风雨声,极言暴雨声响之壮大。 [答题要规范]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一)炼字型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答题模板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一词领全诗型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你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2)答题模板

第一步:点明哪一诗句(词)在全诗中是关键(如果试题已经点明,这步骤可以省略)。

第二步:简明分析诗句(词)在全诗结构上或在突出诗歌主题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抒发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从以上分析可知道,第

二、三步骤内容可以合在一起回答。

三、鉴赏语言风格类解题策略 1.解题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2.答题模板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 对应考点二 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

一句。(3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结合全诗 赏析 雨势骤晴山又绿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在诗中,当牧童“慌忙冒雨”赶回家,正欲渡溪时,“雨势骤晴山又绿”。这里,笔势陡转,画面顿时清新优美起来。它写出了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刚才那场暴雨来得猛,去得也快,骤雨又骤晴,现在重又恢复山绿之景了。同时也暗扣诗题,并且隐含着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答题要规范]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5. 对应考点三 有人说,本诗第

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审题要仔细]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要结合诗歌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要规范]

(示例一)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

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示例二)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三、课后练习

详见“点对点”训练1——8题p94

第5——6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六)及讲评 古代诗歌鉴赏(一)

(时间:40分钟 满分:58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末句的数字运用之妙历来被人称道,试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宦游思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1分)他一直高踞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地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在水天之际。(2分)

(2)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乡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答夸张手法亦可);(1分)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1分)从音节方面看,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2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上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1)江诗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想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1分,“归心似箭”“归隐田园”答出其一即可)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诗人的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暗示归隐之意。(1分)王诗更侧重牵挂,(1分)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梅花,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1分)

(2)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2分)不同:①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③。

[注] ①公元705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翥(zhù):指鸟向上飞。③用西汉贾谊故事。贾谊因老臣谗言,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有人认为此诗颔联中“随”“尽”两字用得最好,请任选一字加以赏析。(3分) (2)此诗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其次要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字的表达效果要结合诗句含意回答。“随”字体现了诗人的茫然与伤感;“尽”字表现了诗人去国怀乡、魂断大庾岭的情态。(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找出“情景交融”的手法。要充分理解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要先明确其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再结合诗人抒发的情感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1)示例一:魂随南飞的鸟儿而去,顿感前途渺茫。(1分)一个“随”字写出了诗人的茫然与伤感。(2分)

示例二:“尽”字运用夸张手法,诗人睹花伤怀,黯然泪下,泪几乎要流尽。(1分)一个“尽”字把诗人去国怀乡、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任选一例即可)

(2)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2分)颈联写山雨欲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在这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希望早日赦归。(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饮 酒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 ①绁:束缚。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概括“青松”的特点。(3分)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每点1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2分)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本诗的

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5分)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

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是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答案示例:(1)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2分)

(2)衬托(反衬)的手法。(1分)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2分)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2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秦州杂诗(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期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1)本诗首联颇受古人青睐,清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集》),请简要赏析其妙处。(3分)

(2)有人说这首诗“

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请概述颔联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示例:(1)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高峻绵延和雄奇苍莽的气势;(1分)“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1分)“孤城”于“莽莽万重山”中,衬托其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1分)这一联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

(2)颔联寓情于景,景中含情,作者从“孤城”着笔,以“月”“云”与“关塞”等意象,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2分)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①,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 ①元亮井:东晋陶渊明字元亮,辞官归隐后赋诗“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尾联中的“游人意”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根据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诗歌的景物描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有关。就此诗而言,诗人写的是乐景,即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但抒发的却是愁绪,所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反衬。考生只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思想内容的能力。根据颈联中的“三年从事亚夫营”可知,“游人”指过着宦游生活的诗人自己,而“意”则要根据颈联中关于陶渊明的典故来理解,由陶渊明的典故可知诗人已厌倦宦游生活,希望归田隐居。考生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图画。(2分)诗人把春天描写得如此美丽,是为了反衬后两联自己挥散不去的浓浓思乡之情。(1分) (2)“游人意”实际上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心意,即责怪那流水不但不解自己的思乡之苦,反而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旅之愁。(2分)因为诗人希望能早日结束宦游生活,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回家隐居,可是思归不得,只能做天涯羁旅客。(2分)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旅月怀人 宋琬

月去疏帘才几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裴回①,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②遮掩窗儿黑。

[注] ①裴回:即徘徊。②生憎:此处作厌恶解。 (1)请分析上下片中“白”与“黑”二字的妙处。(5分)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写“怀人”时用了哪些手法。(3分)

答案示例:(1)上片中的“白”字与下片中的“黑”字遥相呼应,都是从视觉上来写作者的心情的。(1分)伤心之人触物皆可伤心,更何况身在旅途之中,面对满地清辉,一个“白”字尽写作者的怕见;(2分)下片的“黑”字,更是写出了夜半无眠时作者内心的悲凉,无论是色泽还是氛围,全用浓墨渲染,画面上那一抹惨白月色更令人心悸。(2分)

(2)①借视觉之景来描绘悲凉意境,融情于景。借近在咫尺的月儿、惊飞的乌鹊以及瑟瑟秋风下的芭蕉来凸显作者怀人而不得的伤感。②衬托。借梅花笛的哀怨以及灯前鸣叫的蟋蟀的搅扰,衬托出作者的怀人之痛。③借用典故。用曹操的《短歌行》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来衬托自己的孤寂。④运用拟人手法。借写蟋蟀欺负“病客”的不通人情来衬托作者的悲凉心境。(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第9——10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七)及讲评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二) (时间:40分钟 满分:57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乌夜啼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注] 陆游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西村居宅,依山临水,风景优美。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具体分析说明。(4分)

(2)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人物心情的动词?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些动词要表现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1)夏季。“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显得轻快惬意。“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两句写景,也与季节切合。夏天绿树成荫,最为可喜,雨后天气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更使人感到舒心。(答准季节1分,具体分析3分)

(2)下片中作者用了“弄笔”“钩帘”“听新蝉”等表现人物闲适心情的词语。(点出词语2分)醒时弄笔写细草;醉眠时挂起帘钩,是为了纳凉;这些都表现出了作者闲适的心情。“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写出了临湖住宅清凉、洁净的环境,使人很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这一份闲适。(具体分析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哭李商隐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①。 良马足因无主踠②,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 ①《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从《庄子·秋水》中的记载即可看出它的高贵。②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喻示着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即压制人才的黑暗的政治现实。 (1)颔联是如何悼念朋友的?(3分)

(2)尾联是如何运用“欲进故退”的写法的?(4分) 答案示例:(1)用“鸟啼花落”烘托出一幅具有伤感色调的画面,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2分)以“桐枯凤死”的典故暗喻李商隐的去世。(1分) (2)朋友去世本应该悲伤,但是尾联不说自己的悲伤,却用劝慰的语气来安慰亡友,这不是对亡友的安慰,也不是诗人自我安慰,而是诗人极度悲痛的另一种表达,(2分)诗人运用“欲进故退”之法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2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辛弃疾

鹅湖①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②,且休休③。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 ①鹅湖: 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湖中,乃更名鹅湖。②咄咄:叹词,表示惊诧。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③休休:唐司空图晚号“耐辱居士”,隐居虞乡王官谷,建“休休亭”,“休休”即闲适之意。

(1)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词。(4分)

(2)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内容回答。(3分)

答案示例:(1)“红莲”本来是静景,词人却用拟人手法,写红莲相互依偎在一起的动景;“白鸟”本是动景,词人却写它的静态,赋予白鸟人的思想感情,说它静静地思考着愁苦着。 这两句词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词人无端被贬、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受尽权臣排挤时,大病初愈后的抒情寄意之作。词人在初秋晚凉的美景中自娱,又觉得年老体衰,担心功业难成,不免心怀忧虑。[要点:表面优游闲适,(1分)实际因壮志难酬而悲愤痛苦(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前六句是如何表现时间的变化的?(3分) (2)“孤琴”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示例:(1)前六句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形象,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变化。(3分) (2)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1分)“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1分)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孤独形象。(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兖州城楼 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1)本诗虽属旅游题材,但诗人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观览与思考,请结合文本对此予以分析。(4分)

(2)结合全诗,分析“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示例:(1)时间:“在”、“馀”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1分)空间:“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陆地。(1分)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勾起了浓厚的怀古意识。(2分) (2)①浓厚的怀古之情;②登上兖州城楼眺望不忍离去之情;③因时人很少了解自己的平昔怀抱而产生的孤单寂寞之情。(每点1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示例:(1)主要运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手法。(1分。如答“直抒胸臆”也可)“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为虚写;(1分)“五更愁”,点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1分)这样,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1分)

(2)自己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才能和他们一同畅游?诗人以问句作结,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渴望与朋友在京城相聚,(1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等复杂的情感。(1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本诗首联用了怎样的手法?请赏析“已”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答案示例:(1)首联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1分)“已”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了,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花开花落,引起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叹,渲染了孤独处境给他带来的感伤。(2分)

(2)①因身体多病有了回归田园的愿望;(1分)②但想到自己的辖境内还有流亡的农民,因而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1分)③此时正巧友人要来造访,尾联表达了诗人盼望与友人相聚的迫切心情。(2分) 8.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① 陈与义

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绵②无数开。 欲识此花奇绝处。明朝有雨试重来。 春 寒③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 ①写于1125年北宋时期。②紫绵:最名贵的海棠品种。③写于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1)这两首诗用了什么相同的修辞手法咏海棠?请指出并分别举例。(3分) (2)请简要分析诗人在两首诗中写海棠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4分)

答案:(1)拟人。(1分)第一首例句:海棠脉脉要诗催。第二首例句:海棠不惜胭脂色(或:独立濛濛细雨中)。(2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海棠的脉脉含情、灿烂妩媚,表达了诗人对海棠无限的喜爱和欣赏。(2分)第二首诗借海棠不惧春寒、独立风雨的傲然之态,寄托了诗人虽处家园离乱之中却仍不畏艰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2分)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

永州一中唐检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二、推敲字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四、体会语言风格

(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四)、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五)、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五、熟悉作家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郊寒岛瘦

六、实战演练

(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了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而“波撼”句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 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七)、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作者sina

第三篇: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作品的形象

2、鉴赏作品语言

3、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谒金门(唐??冯延巳) ?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

第四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

一、能力要求

1、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要对人物的年龄等外貌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作出阐释。

2、正确理解词句

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3、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 准确把握形象

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2)赏析:梅具四德五福,又因风姿清峭孤高绝伦乃花中君子,文人骚客多清高自命与梅之品性暗合,故二者常相结缘。历来咏梅诗句,何止万千,自林和靖《山园小梅》后,吟咏基调已成,此后所作,多循定例,似难翻新。明初大家高青丘横跨两朝,文笔逸群才华横溢,一洗元诗纤柔侬丽之习气。此作以赋体咏梅铺陈出新独具一格,下笔飘逸绝纶,清雅超拔,实见梅之高韵,乃不可多得之佳作,实可传诵千古也。

首句破空,不同凡响。琼姿一词状极梅态。后一句反衬,疑中寓答,瑶台仙姿何以谪落江南,用意并非询疑解惑,而在于突出梅之仙灵气骨。拟梅喻仙并非高之独创,前人早有“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间品自奇”之句,但正犯直叙未免显呆,青丘之妙,妙在手法灵活,故而引人入胜。律诗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效用,首联破题手法如何往往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首联高调若此,若是寻常作手文气不继,往往难以为承,有全篇一泻千里之虞,且看大家巨匠如何承接。山中雪林下月造境得力诗笔如画且蕴意深远,山中雪喻梅之风骨,林下月喻梅之品格,雪之晶魂月之皎华与山中隐士林下玉人相得益彰,境界融洽,类比精当,风雅兼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而称其名句,试想如易境相处,何以显梅超拔之姿绝尘之气,效果一能如前否?后世曹公雪芹与冰心女士深爱此联,各自于行文中分别借鉴。

颔联两句另暗藏袁安卧雪与罗浮梦仙两典,知者一粲更得其厚处之妙,不知者也不碍欣赏其造境出尘高雅句法灵秀工巧之妙。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深谷难显峰高,窃以为律诗全篇足气雕饰,四联箭拔弩张反而只见小气刻意,以上两联之强势,颈联不妨稍收,故而“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笔调从容若闲,行有余地,正是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颈联视角转小,以小见大,进一步在细节上衬托梅的清峻形态与高洁品格。竹与梅同列岁寒三友及四君子,白石有句:“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故而诗人将竹梅并于一句中相互烘托,物虽各异,情亦无别。残香句见于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绝世风姿不见容于浊世,漫赢得残香漠漠。诗人借放翁酒杯浇个人胸中块垒,暗有怀才不遇书非所用之伤。想豺狗当道群氓毕集,宵小蠢碌辈即成时用,而门有弃妇野有遗贤,古今同概也,何日得见《礼运大同》所托之太平盛世哉。咏物诗要求“不即不离”此亦为例也。

中两联虚实交陈,全出于诗人想像铺称,但笔法开合吞吐,匠心独运,足以师之。

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尾联回笔收束,因诗家公推南朝何逊为咏梅肇始,而诗人尾联自诩除何逊外不作第二人想,青丘才大如海,傲物之情溢于言表。“数去原无君傲世,算来唯有我知音。”文人若无傲骨,何以为天地立心?何以为生民立命?何以为往圣继绝学?何以为万世开太平?独立东风,自开自落,安处闾巷恪求其道不移大志,正是读书人本色。君不见时下文人多无傲骨,但余谄颜,如此敢笑高青丘乎?

3、《白梅》赏析《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②混:混杂。芳尘:香尘。③乾坤:天地。

[赏析]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解说]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点评]描写的景物的特点:①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公而无私的精神,反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儒道一体的思想体系以及出世和入世的生活艺术

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无声之诗”的画继之而起,侮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

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诗先在

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

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4、《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赏析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②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1)作者介绍: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子,著有《绿华吟榭诗草》。龚自珍为晚近文学的疏凿开山手,其词亦光怪陆离,不为前贤藩篱所限。

(2)注释:①“鹊踏枝”即“蝶恋花”。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②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春不住:春去了。③折取: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赏析:经世致用,原是龚自珍青年时期即深怀的抱负,他的外祖父段玉裁也时以“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戒教之。然而时代却无情地偏偏要陷其于至多只能做“名士”的境地,龚自珍是慨然而愤懑了。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认识,首先来自人才选拔的科举制给予他的刺激。自幼即博通多才的龚定庵,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个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严峻的现实使敏锐于思的年轻的龚自珍省悟到时世与人才之间无可调和的冲突。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这样的心境中。不合时序,只能枉有痴情;“阳春”已暮,必然名花无主。词人将“明如许”的“孤花”置于“藤刺牵衣”,春草丛芜,飞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种反差是如此鲜明。龚自珍二十二岁时作的《金缕曲》中曾强烈表示不愿做雕虫小技的匠工:“纵使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他何尝早早愿意“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甚而去草野伴青灯?他的使命感,责任心是被现实剥蚀掉的。“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客气渐多真气少,汩没心灵何已?千古声名,百年担负,事事违初意”,后来他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词中抒述的这番心声,正印合着“花开不合阳春暮”的这个痛苦的判断。“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和“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写出了“废”。

文中“偏是无情偏解舞”表现了作者不屑的情绪;“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则表现了作者惊喜的情绪:而“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表现了作者无奈的情绪。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一、诗的解读 1. 分层阅读法

(1)实生活层面

基本信息——人、事、物、景 (2)感情层

意象=意+象

意境=意象+„„+意象 画境——戏境

七种基本感情类型:喜、怒、哀、乐、爱、欲、恨 (3)思想层

感情背后的理性。 (4)观照层

移情入诗,同化为一

观照自我 联想自身,兴起感怀 观照社会 诗中社会

现实社会

观照艺术 2.诗的题材类型

基本类型:登高、怀古、赠别、咏物、感怀、边塞、山水等。 3.三条线索:

a. 显性人格——儒家基础的忠君、爱国、忧时、惜民、怀才不遇等 b. 隐性人格——道家基础的逍遥、自由、释脱、放达、宁静、无为 c. 性情人格——心性自由解放基础的情感(爱)至上主义 4.主题的历史形态

一、汉乐府诗的思想性

1.对统治者压迫的不满、反抗和对生活艰难的感慨。 2.对战争和徭役的描写。

3.写男女青年爱情,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对爱情自由的迫害。

二、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三、魏晋六朝诗歌的思想特点

1.国家社会意识——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思想。

2.山水审美情趣——以“陶谢”为代表,体现文人的隐逸人格,寄情山水(或田园),寻求心灵与自然山水交融的自由与释脱。 3.宇宙生命思考——有“玄言诗”的基础,主题一般表达宇宙无限、人生苦短,思考人在有限的生命内如何把握人生等终极问题。

1 4.个人际遇情怀

四、开风气之先的初唐诗歌

突破“宫体诗”的藩篱,风格健朗,在诗人的个人命运沉浮中见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1.命途多舛的“四杰”

2.承前启后的诗人——陈子昂

五、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诗人们的思想也健康、开朗,充满了解放性和创造性,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了盛唐时代特有的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 1.盛唐边塞诗

边塞诗的主题往往是积极健康、充满进取精神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描写异域奇境——寒天、雪大、景物壮阔等。 (2)抒写杀敌报国之志。

(3)描写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突出爱国的豪情。 (4)在边塞思念故乡、亲友。 (5)征夫思妇题材。 2.盛唐山水诗/田园诗

山水诗是隐逸思想和生活的产物,诗歌的主导思想即隐逸思想,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潜性人格”的一面。内容以表现自然山水风光或山林闲居生活为主,通过写自然景物的静美或山林闲居生活的恬谈自如来表现诗人向往人格独立自由,心灵回归天然的愿望。山水诗的最常见写作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或以景传情,是中国诗歌审美形态“意境”的最高典范。

严格地说,山水诗和田园诗是有区别的,在盛唐时代分别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其他的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3.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潜性人格——道家思想的代表,飘逸潇洒,自由浪漫。) 4.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显性人格——儒家思想的代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六、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极其新乐府运动

七、“孟诗韩笔”和“八司马”事件

2

九、残唐五代词

1.花间词

2.南唐词

十、宋词

1.北宋婉约派

2.北宋豪放派

3.南宋豪放派——辛弃疾与南渡爱国词人

4.南宋婉约派——白石与梦窗 十

一、元散曲的共同主题 1.元曲作家的共同个性

元朝的文人,因为特殊的社会处境,思想更为激进,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强调自己的个性,通过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来强调自己的主体存在。于是元曲作家有一个显著的共同个性特征——“性情中人,浪子风流”,他们多喜标榜自己“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2.主题形态

描写自然风光,歌唱山林隐逸;描写男女风情;鄙薄功名利禄,藐视封建礼教;涉及当时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痛苦。 十

二、近晚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诗人

夏完淳、龚自珍、郑燮、黄宗羲、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苏曼殊、谭嗣同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诗眼

(题型为:找出全诗或某一句的“诗眼”;分析诗句中运用最精彩的词,等。)

1、词类活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悦”使动,山光美好感染到了鸟的心性,突出了山寺之美。“空”形容词使动,静而宽的潭影使人心也变得空寂,情景交融,互相映衬,突出了景物之美,人心之静。

2、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把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拟人,既是由衷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是诗人之心。

3、形容词

3 形容词用得恰当,最能突出形象、境界、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生动传神,境界瑰丽、开阔。

4、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形式整齐,声音和谐。)②起强调作用。(加强感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6、表颜色的词

表颜色的词,是符合诗歌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作用是:①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②表现特定的心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二)语言/意境的风格 ⑴清新——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清新自然,质朴不雕。(不事雕琢,清新质朴)

多见于田园山水诗。内容上以描写山水自然风光,并且咏叹田园生活为主,思想感情上以平静愉悦,闲逸萧散为主,也有一部分气象萧瑟,幽寂冷清,成为禅学的寂灭,或因政治命运艰难转向山水间寻求寄托。 ⑵明快——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简洁明快,洗练晓畅,语言不加雕饰,感思想开朗浅显,通俗易懂。 如白居易《卖炭翁》,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渡》。 ⑶绚丽——语言绚丽。

表述为:辞藻典雅精丽,色彩明艳,形象鲜明。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⑷冲淡——冲虚淡泊(意境类)

表述为:淡泊宁静,恬淡自然,闲逸、静穆、深远。

4 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对应于语言类的“清新”。 ⑸雄浑。(意境类)

表述为:意境开阔雄厚,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景观壮丽。

代表作品:曹操的《观沧海》,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⑹豪放。

表述为:豪迈奔放、情感激荡、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代表作:李白的《将进酒》《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 ⑺旷达。

表述为: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⑻沉郁。

表述为: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舒缓悲凉、忧愤蕴藉。 代表作:杜甫的三“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 ⑼悲慨。

表述为:忧思悲壮、慷慨悲壮。

代表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⑽婉约。

表述为:语言清新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取材多为个人感触,男女之情,山水风物。

(三)鉴赏诗歌语言修辞技巧(略)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

(一) 起兴。

以景起兴:后演变为“情景交融”的抒情写法。

5 以物起兴:有比,后成为“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作用:①引起下文。②烘托气氛。③垫定感情基调。 (二)比:即比方,句法上为“比喻”。

(三)象征。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比语法上的比在烘托形象上更完整、更丰富。对应咏物类诗。 效果:①生动形象。②含蓄委婉。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如:香草、美人喻君子,鹏鸟喻志向,松柏、美玉喻品质。 (四)对比——突出强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加强反差,令人震撼。

(五)烘托——从侧面着重描写,作为陪衬,突出所需描写的中心事物。 《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用行人、少年来烘托女主人公。 《琵琶行》以江月的描写来烘托景色的美妙。 (六)衬托——相对“烘托”更强调“物——物”对应关系。 正衬——英雄衬英雄,反衬——小人衬英雄。

原则上与对比不同,对比两两相对,衬托有主有次,但很多题可以忽略二者的差别。 (七)联想和想象。

表述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描写了一个境界,传达了一种感情。评价性的话有:“神思飞越,奇思遐想。” 代表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八)用典。

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言简意丰。意象重叠,双重意蕴。 代表作:“庄生晓梦逐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②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九)以动(噪)衬静——突出静,营造气氛。

6 化静为动——使静态之物/画面有动感,新鲜、生动、营造特别意境。 (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理解虚实含义: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诗歌中,“实”往往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往往指的是幻想之境,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未来之境、想象远方之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实境:李白的人生现实。(幻想)

虚境:幻想神仙之境。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设想)

”柳永《雨霖林》“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未来) ”效果评价: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意象,开拓了诗歌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②实境与虚境强烈反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心。如:姜燮的《扬州慢》夕日扬州城的繁华,如今荞麦青青。 ③实景与虚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突出了中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怔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十

一、抒情方式

a)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一般: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相反: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 b)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

二、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前后呼应)、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四、考点及答题规范 1.鉴赏形象——把握意象

+

感情

人、事、物、景的特征

设问方式:描写了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画面,某意象的特征,刻画怎样的人物,景物及其作用,什么样的场景气氛等。

答题要点:包含生活层内容,体现感情层;基本内容要抓特征,感情概括要鲜明;指向艺术或指向感情思想。

7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5分) 答案:(5分)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 (答出三个意象给1分,答全给2分;意境分析正确给3分。)

2.鉴赏语言 3.鉴赏表达技巧

艺术鉴赏类题的答题程序及要点:a.指出技巧;b.分析技巧;c.说明效果。 4.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5.探究类题

偶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诗的普遍哲理等。有主观性。

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出栈

(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①②

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注释】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一座亭子。②陈仓: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冲。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采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诗人在送险亭边回看来路,千万座山峰似乎飞舞着来到了陈仓,采用这种手法,赋予看山峰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夸大了山势的险峻,想象奇特,(2分)表达了诗人走过险途后的轻松、愉悦,欣慰的心情。(2分)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本诗先写历险后的喜悦,后写路途上的凶险,打破了事理的常规顺序,这样写可以突出作者历险后的轻松、欣慰、轻松的心情。(2分)从诗中可以感悟到的人生道理是:在人生征途中,难免会经历路途的艰难和险阻,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和进取,这样才能最终迎来胜利的喜悦。(3分)

8

上一篇:股东退股法律规定下一篇:广东高考志愿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