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审核工作标准

2022-07-02

第一篇:公文审核工作标准

怎样才能做好公文的审核工作

公文审核(行政机关称为审核,党的机关称为校核)是在公文签发之前所进行的校正、修改、加工和核对的工作。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公文质量、控制公文数量,节省各级领导者用于审阅批改公文的时间和精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审核具有全面性。无论公文内容还是公文形式都在核查之列,以下几个方面为其重点:

1.报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把好报批关;

2.是否确需行文——把好发文关;

3.主题是否鲜明,内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是否完整、准确地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是否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所提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选用的材料是否准确真实——把好内容关;

4.涉及有关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是否经过协调并取得一致意见——把好协调关;

5.结构是否合理,字句是否妥帖,语言是否精练,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人名、地名、数字、计量单位、时间、引文是否准确规范——把好文字关;

6.格式要素是否齐全,密级标注是否恰当,标题是否完整,主送机关是否规范,落款是否准确,印发传达范围是否明确——把好格式关;

7.文种选用是否符合规定——把好文种关。

将以上“七关”内容与前一节“公文写作”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公文审核与公文起草有相通之处,要求也大致相同。公文起草是公文审核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公文的写作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文的审核效果;公文审核是公文起草工作的延续,是对公文的进一步完善。实践中的审核与拟稿活动(主要是其中的修改工作)是循环往复进行的,改后审,审后再改,直至确认已消除一切可能的错漏为止。

审核具有程序性。为了保证公文质量,公文审核工作必须履行一定的程序。从多数机关公文审核的情况看,大致程序是:接收原件,查对登记;初步校核,提出处理意见;深入校校,改出一稿;印制清样、召开会议或电话联络,征求意见;综合意见,进行修改;呈文报批,送文注发。

审核一般由部门负责人、综合办公机构的文秘人员进行,重要文稿的审核亦应由机关领导亲自参与。一些内容性质一般或内容非常简单的文稿,也可不经专人审核,由拟稿人自行检查修改后经送有关领导人核准签发。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加以解决:一是提出原则性修改意见后退撰稿人或其他有关工作人员作具体修改.公文审核人员先不动手进行具体修改;二是公文审核人员直接对文稿作全面系统的具体修改。

从事审核工作的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并应注意随时与撰稿人保持联系,及时询问有关问题、研究修改方案。与其他机关联合行文时,文稿在本机关审核完毕后,公文审核人员应积极做好“会稿”工作,将文稿依次送其他各发文机关审核。

第二篇:公文审核制度

(1)审核范围:以全会名义发出的公文,公文审核制度。

(2)审核程序。各部室起草的公文,先由拟稿人自行审核,经本部室负责人审核签字后,交由办公室核稿;涉及其他部室业务的要先经过相关部室会签后,再送办公室核稿;办公室核稿后,拟稿部室将拟发公文呈送主管主席审核后,送主席签批。

(3)审核职责。公文审核实行具体分工制。①各业务部室公文审核工作由部长负责,主管主席负总责。主办部室与相关部室会签的公文,相关部室负责人和有关人员也要按照分管的业务工作范围和职责对公文进行审核,管理制度《公文审核制度》。③办公室全面负责机关公文核稿工作。④公文每经一个环节,有关审核人员都要签署自己的意见、姓名、时间。公文经领导签批后,拟稿部室送办公室加盖印章后发出。

(4)公文审核处理。办公室人员核稿时,对有缺欠的文稿要及时提出意见,以便修改、补充和完善;对涉及会内其他部室业务范围但未会签的,退回拟稿部室会签后再行核稿;对公文内容不完善或文字需要做较大改动的,提出修改意见后,退回拟稿部室重新拟稿;文稿内容或文字虽有一些问题,但不需作较大改动的,由核稿人员核稿;核稿改动较大的,须经拟稿部室负责人审签认可。

(5)公文审核要求。核稿人员核稿时必须抓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核稿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核稿人员要敢于负责;对需要协商或请示的问题,要主动协商,及时请示,不自作主张;公文审核要遵守保密工作有关规定,严守党和国家机密。

第三篇:把好公文审核五关 提高公文处理质量

做好审核把关工作 提高公文处理质量

公文是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公文处理是政府部门办公厅(室)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公文处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就是公文核稿。公文的核稿把关工作,就是要为领导及时审阅和妥善处理公文、正确决策和果断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审核把关不严,往往直接影响公文的质量和行文的不规范,影响领导的正确决策和行政的效率。因此,做好公文处理过程中的核稿把关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全心全意为领导决策服务,是秘书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做好公文的核稿把关工作呢?

第一,在对公文进行核稿把关时,应当依据国务院《公文处理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的规定、原则和要求,并根据领导的指示精神,从全局出发,仔细审核、客观分析,对公文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具体来说要重点把好四关:即体例格式关、行文关、政策法规关、文字关。

(一)把好公文格式关。为了使公文规范化,必须按《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体例格式行文。首先要弄清楚所核稿公文的体例是规范性公文、指令性公文、指导性公文、知照性公文、公布性公文、商洽性公文、报请性公文,还是记录性公文。其次,要对秘密等级、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

1 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印发日期等公文的组成要素,按照《公文处理办法》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的要求,全部认真审核一遍,不能认为这些不重要,没有涉及公文的核心内容就一带而过。

(二)把好公文行文关。根据发文机关与受文机关之间的组织关系、发文机关的职权范围和公文的运行方向来把好公文的行文关。一是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尽可能不发,以减少发文,提高行政效率;二是把好行文关的关键就是要正确确定和使用公文文种。公文文种的确定和使用,一要按照公文管理法规的统一规定确定和使用,不能乱起名称;二要依据发文机关的权限,不可超越职权;三要依据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确定和使用;四要依据行文的具体目的和要求确定、使用。如对上级机关是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还是请求给给予支持帮助;对下级机关、单位是布臵、指导工作,还是答复、批准有关事项等具体的目的和要求确定和使用文种。

(三)把好政策法规关。这一关主要是审核公文的内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对与之相悖的,要退回相关拟稿人员进行修改完善, 特别是对规范性文件,要本着成熟一个出台一个,不成熟的,坚决不呈批或发文。否则,文件一旦发出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如引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甚至会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四)把好公文文字关。公文在文字上要求明确、简洁、通畅和准确无误,篇幅长的应当压缩,空话、套话也应删除。对错字要改正、漏字要补充,对文字、句子表达不准确的地方要修改。把好文字关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相关专业业务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到怎么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的重大问题。在文字表述上,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重要概念的提法是否准确、恰当。

第二,做好公文的核稿把关工作,要加强责任心、加强学习、勤于实践,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收集积累。

一要加强责任心。在公文核稿中,对词不达意,丢字错字、错数等问题,应当及时发现并予以修改,不能把这些低级错误留给领导去纠正。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是要有责任心,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公文核稿是一项责任心很强的工作,责任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灵魂,工作负责是对秘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如果工作责任心不强,做事马马虎虎,应当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应当提出修改意见的没有提出修改意见,加之,领导事务繁忙,很容易导致公文质量低下,不能很好地发挥公文领导指导、规范约束等作用,影响行政效率。

二要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法律法规的数量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规范的内容越来越细。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情况比过去更复杂了,新情况、新问题更多了,对办文的要求也更高了。特别是在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

3 办文中会经常遇到一些煤矿生产技术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地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煤矿安全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文秘专业业务的学习,并学以致用,才能把好公文的核稿关。因此,公文核稿工作不仅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而且要熟悉自己分管的业务,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三要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公文核稿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这种“文字功底”主要是指文字表达能力,就是要通过书面方式把领导的意图及反映的事情、事项,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清楚明白。这也是一种“学问”和“技能”。这种“学问”和“技能”,不完全是从教科书上学到的,也不是通过大学中文系就可以直接培养出来的,有许多是长期实际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实践逐步锻炼出来的。因此,平时要注意从多方面学习锻炼,不断总结经验,用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

四要注意材料的积累。对情况了解不够或掌握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心里就没底,据此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但没有参考价值,而且很可能会给领导造成误导。因此,了解情况一定要做到细致、全面、准确,要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另外还要注意积累有关重要问题的历史过程和信息资料,一旦需要,就能够及时提供给领导参考。

第四篇:公文起草工作标准

1.目的

规范公文起草工作,提高公文起草质量,更好地发挥公文的辅政作用。 2.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适用于办公厅各处室承担的文件、讲话稿等公文起草工作。 2.2 国家和省有相关规定的从之。 3.职责

各处室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公文起草工作。 4.工作程序

公文起草工作流程如图-8所示:

图3-8 公文起草工作流程示意图 4.1领受任务。

4.1.1 全面、准确地领会领导意图并作好记录。 4.1.2 确定公文的主题、目的和具体要求。

4.1.3 根据拟制公文的需要,确定公文的起草方式。主要有: a 指定专人负责起草;

b 相关处室或单位联合起草; c 组成专门起草小组起草。 4.2 初步收集资料。

4.2.1 收集资料范围主要包括: a 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b 上级相关文件和领导讲话; c 本地相关文件和领导讲话; d 外地工作经验和主要做法; e 实际相关工作的具体情况;

f 以往工作中积累的相关资料等。 4.2.2 收集资料的方式主要有:

a 查阅文件、书刊、报纸、音像制品、互联网等; b 有关单位提供;

c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获取。 4.3 阅读资料。

4.3.1 对资料进行泛读,了解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初步认定其参考价值。

4.3.2 对资料进行筛选,将其中与公文主题密切相关,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典型意义的资料挑选出来,根据其参考价值进行分类、记录。

4.3.3 对资料精研细读,深化认识和理解,从中提炼观点、汲取精华。 4.4 讨论分析。

4.4.1 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拟制公文的意图和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 4.4.2 重点讨论分析拟制公文的工作背景、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以往制发的文件,做到相互衔接并贯彻落实。

4.4.3 通过讨论分析决定资料的取舍,进一步明确拟制公文的主题和主要观点、基本内容。 4.5 编拟提纲。

4.5.1 根据拟制公文的意图和提炼出来的主要观点,确定公文的标题。 4.5.2 确定公文间架结构,合理布局,明确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4.5.3 确定公文各部分的主要观点和事实依据。

4.5.4 重要公文的起草提纲应征求领导同志意见,按照要求进行补充和修改完善。

4.6 再次收集资料。

根据提纲和领导要求再次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进一步掌握情况,使所收集到的资料更加准确、完整、翔实。 4.7 起草初稿。

4.7.1 公文起草的原则:

a 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指示的原则; b 全面、准确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原则;

c 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充实,格式规范,表述准确的原则。 4.7.2 公文起草一般要求: a 突出公文主题。围绕发文目的的提出的政策主张和措施办法切实可行,能够完整、准确、全面地体现发文机关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b 结构严谨完整。公文的开头、主体、结尾各部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组合有序,不松散、不矛盾,无遗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c 表述准确严密。公文的观点和全部内容表述准确,周密严谨,逻辑性强,相互衔接、照应、衬托,条理清晰,过渡自然。

d 文字精确简练。公文的语言准确、简练、朴实、庄重、规范,做到简明扼要、准确无误,不产生歧义,不适用抒情、夸张等语言;

e 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准确,汉字、标点符号等符合规范要求。

4.7.3 起草文件类公文要求:

a 根据发文目的、行文关系和公文内容确定使用的文种。市委和市委办公厅常用文种共有通知、通报、决议、决定、请示、报告、批复、指示、意见、规定、函、会议纪要等12种,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选择使用。采用其他文种时,可在其前面加印发通知;

b 文件格式规范,符合公文外部特征要求,具体按照《市委、市委办公厅文件标准》执行;

c 体政策性和权威性,对推动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d 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符合当前工作实际,与现行有关文件相衔接;

e 语言表述严谨规范,精炼准确。 4.7.4 起草讲话稿类公文要求:

符合特定场合要求,适合领导风格和特点,体现口语化特征。

a 会议类讲话稿要根据会议的实质和背景,结合当前形势和任务,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讲话者的意图;

b 研讨交流类讲话稿要提炼和概括各方面的情况,体现综合性、概括性和条理性,提出阶段性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明确下步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 c 通报情况类讲话稿要文风朴实,庄重严肃,符合实际,定性准确,重点突出;

d 词类讲话稿要篇幅简短,语言精炼,符合规范,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e 领导者在特殊场合或担负特殊角色时的讲话稿要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完整体现领导意图,形式不拘一格。

4.7.5 起草其他类公文要求。起草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工作要点、工作方案等其他类公文,要按照领导意图和工作需要,结合各自特点和起草要求,做到内容切合实际,格式符合规范,对推动工作、指导实践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4.7.6 公文起草过程中应视具体情况随时补充资料、修订提纲、提炼观点、丰富内容,征求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反复进行推敲、修改、完善。 4.7.7 由多人联合起草的公文,需经过共同研究,并由一人负责最后通稿。

4.8 修改完善。

4.8.1 初稿拟出后,组织有关人员讨论修改、补充完善。

4.8.2 公文内容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要将文告送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和征求意见。

4.8.3 对涉及全局工作的重要公文可印发征求意见稿,征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意见。

4.8.4 认真梳理征求的意见和建议,对公文进行修改完善。 4.9 文稿送审。

初稿形成后报有关领导审批,呈送时应同时提供相关资料。 4.10 公文定稿。

领导对文稿提出调整、修改意见的,按照领导意见进行调整修改,并重新报审,直至领导最后审批定稿。 5.监督

按照《标准化管理检查考核控制程序》执行。 6.相关文件

6.1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6.2 《市委、市委办公厅文件标准》。

第五篇:山东省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包括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第三条 公文类信息公开工作遵循依法、及时、高效的原则,按照“谁起草、谁审核,谁公开、谁负责”的要求进行,在公文产生的过程中同步确定其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三种属性。

第四条 行政机关内负责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信息公开审核机构”),管理、指导、协调本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的审核工作。

第五条 政府机关公文的草拟部门在完成公文草拟的同时,应当根据公文的内容,在发文单上注明其属性;属于不予公开的,应当具体注明不予公开的理由。

第六条 信息公开审核机构在审核公文时,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同时审核草拟部门确定的属性是否准确,不予公开的理由是否充分。

信息公开审核机构认为草拟部门确定的属性不符合《条例》和《办法》的要求,可以商请草拟部门重新确定属性;协商不一致的,可以提出审核意见,由公文签发人确定。

第七条 公文签发人在签发公文时,有权最终确定其公开属性。

第八条 对于联合发文,各联合发文机关应当协商确定公文公开属性。公文签发后,主办机关应当将其属性反馈给其他联合发文机关。

第九条 公文印发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当按照其公开属性,及时编入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属于主动公开的,应当在法定时间内通过适当途径发布。

对于部分内容需要保密的公文类信息,可采用简本的形式将需要公众知晓的内容予以发布。

第十条 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和保密部门应当配合信息公开审核机构做好公文类信息公开属性的审核工作。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产生或保存的其他非公文类信息公开的审核,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上一篇:公务员员面试技巧下一篇:岗位职责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