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密案件查处规定试题

2023-03-27

第一篇:泄密案件查处规定试题

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规定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印发《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

案件查处规定》的通知 

冀国土资发[2000]24号

各市、县土地局、地矿局,唐山、秦皇岛、沧州市海洋局:

《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规定》,已经2000年9月29日厅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年十月十一日

河北省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规定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保证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全面、准确实施,正确、及时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依法追究国土资源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依照本规定执行。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是指违反有关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件。

 第三条 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适当。  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当以违法行为发生时已经公布生效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违法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违法行为结束的时间即为发生时间。  第四条 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应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行政处分代替刑事处罚。

第二章

辖 第五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由违法行为指向的国土资源所在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由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除外。

第七条 设区的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下列案件:

(一)跨县级行政区域的违法案件;

 (二)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的案件;  (三)设区的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查处的其他案件。  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管辖下列案件:

(一)跨市级行政区域的案件;

 (二)省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的案件;  (三)省国土资源厅决定查处的其他案件。

 第九条 涉及地方人民政府违法批地或者违法批准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 第十条 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因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应当报请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一条 两个以上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案件,由最先受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管辖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也可以将自己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查处。

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自己管辖的案件,认为需要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的,可以报请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 第十四条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交由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案件,应当督促办理。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现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管辖的案件不查处或者不及时查处的,可以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令》,责令其限期查处,必要时也可以自己直接查处。

第三章

受理和立案

第十五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应当受理下列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一)本机关依法监督检查发现的;  (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举报的;  (三)其他部门移送的;

 (四)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指定查处的;  (五)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请查处的;  (六)其他应当受理的案件。

第十六条 举报案件可以采用书面、口头、电话、音像制品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举报人可以签名、盖章,也可以匿名举报。

对口头方式的举报,应当详细记录,经举报人审阅无误;电话举报的,记录人应当向举报人宣读记录内容。

 对不属于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案件,应当向举报人说明,将举报材料移送有权处理的机关。

 第十七条 受理案件应当填写《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受理登记表》,案件受理登记表应载明案件线索来源,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违法行为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址或者地址,主要违法事实等,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内的监督 检查机构负责人。

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应当指定两名以上的监督检查人员作为具体承办人,负责对案件进行初审。

 第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当立案:

(一)有明确的违法行为人;

 (二)有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事实;

 (三)依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 (四)属于本部门管辖。

 第十九条 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初审人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立案呈批表》,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报请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立案。

第二十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立案查处的重大案件,应当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调查和处理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立案的案件,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应当及时指派两名以上的执法人员,具体承办案件的调查。

 第二十二条 承办案件调查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回避,被调查的违法行为人也有权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其回避: 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近亲属;

 (二)本人或者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 (三)与本案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  承办人的回避,由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提出意见,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在回避被批准前,承办人不得擅自停止对案件的调查。

 第二十三条 承办人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和收集有关证据。承办人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

收集证据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式,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情况下,报请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 第二十四条 进行抽样取证或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承办人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抽样取证通知书》或者《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证据先行保全通知书》并附清单,由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报请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送达当事人后施行。

 第二十五条 承办人可以向当事人、证人或者其他关系人提出询问,并当场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询问笔录》。询问笔录由被调查人阅读或由调查人向其宣读,确认无误后,由调查人和被调查人签名或者盖章。  第二十六条 承办人认为必要时,可以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勘检,也可以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派或委托专门人员或者单位进行勘检。

勘检可以邀请有关组织或人员作为见证人。勘验情况和结果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勘检笔录》,由勘验人、见证人和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 当事人拒绝参加的,不影响勘验的进行。  第二十七条 对专门问题,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派或者委托有资格的单位或人员进行鉴定,并由其提交《国土资源违法案件鉴定书》。 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案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违法嫌疑人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 第二十九条 案件调查期间,违法行为仍在持续的,承办人应当及时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由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报请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条 调查结束,承办人应根据调查的事实和有关法律规定,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写明调查的主要经过、违法事实和主要证据,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条款和处理意见。

涉及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人员发生执法过错的,移送有关机构追究责任。 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报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复,由部门领导办公会议审议。

 第三十一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最终处理决定,实行集体审议,行政首长负责制。

审议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审议笔录》。审议中的各种意见,应如实记入笔录。

 第三十二条 调查终结的案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情况,依法作出以下处理:

(一)证据不足,未发现违法事实或者违法事实显著轻微,依法不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做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撤销案件决定书》,决定撤销案件;  (二)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给予行政处罚的,议定处罚决定,待履行告知或者听证程序,并再次审议后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 (三)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本部门有处分权的,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本部门无权决定处分的,发出《国土资源行政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建议书》,移送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四)对违法情节严重,已涉嫌构成犯罪的,在进行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之后,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移送书》,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或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 第三十三条 前条规定的《撤销案件决定书》、《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决定书》、《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建议书》、《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移送书》,由案件承办人根据本部门领导集体审议的决定制作,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本部门主管领导审定后,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签发。

移送有关部门或者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应附主要案件资料。  第三十四条 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做出处罚决定,复杂案件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行政处分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行政处分决定或行政处分建议书,复杂案件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第五章

告知和听证

第三十五条 行政处罚案件,经本部门领导集体审议议定处罚决定后,不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告知书》,告知被处罚人陈述、申辩的权利,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送达当事人;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告知被处罚人申请听证的权利,经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送达被处罚人。  第三十六条 被处罚人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陈述、申辩或申请听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被处罚人送达处罚决定书。

 第三十七条 不符合听证条件的被处罚人在规定期限内提出陈述和申辩的,承办人应当对陈述和申辩进行审查,分别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陈述和申辩没有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的,或者虽有新的事实和理由,但对法律责任没有影响的,建议向被处罚人发出处罚决定书;

 (二)陈述和申辩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对其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影响的,建议对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重新调查核实。  重新调查核实后,应重新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履行审核和审议手续后,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

 第三十八条 符合听证条件的被处罚人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听证申请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举行听证,并在举行听证7日前,向听证申请人、第三人发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通知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 听证通知书由本部门主管负责人签发。

 第三十九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指定1至2名没有参加本案调查的法制机构人员作为听证主持人和书记员。当事人认为听证主持人、书记员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可以申请回避。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出听证公告。

 第四十条 举行听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书记员清点听证参加人是否到齐,宣读听证会场纪律;  (二)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

 (三)案件调查人就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进行指控;  (四)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申辩;  (五)第三人陈述;

 (六)案件调查人和当事人就违法事实和适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辩论。  (七)当事人最后陈述。

 听证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听证笔录》,并由当事人、委托代理人、案件调查人、听证主持人签字。  第四十一条 听证结束,听证主持人应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听证意见书》,报本部门主管领导审批。

听证主持人,根据听证情况分别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 (一)当事人没有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的,或者虽有新的事实和理由,但对法律责任没有影响的,建议向被处罚人发出处罚决定书;

 (二)当事人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对其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影响的,建议调查人对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重新调查核实。

 重新调查核实后仍认定违法的,应当重新制作案件调查报告,履行审核和审议手续后,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六章

送达和执行

第四十二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文书,应当在批准后三日内送达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

第四十三条 送达有关法律文书,一般应直接送达。直接送达确有困难的,可以采取邮寄送达、公告送达、委托送达、公证送达等形式。当事人拒绝接受有关法律文书的,可以留置送达。 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在法定期限内自行履行。  违反土地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案件,当事人依法受到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处罚拒不执行并继续施工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查封、扣押其实施违法行为的设备和建筑材料。  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案件,当事人因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采矿许可证期满后不换证继续采矿、擅自进入他人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区范围内采矿,受到责令停止开采而拒不停止开采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强行封填井口、查封或者没收生产设备或设施。

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履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决定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承办人制作《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书》,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由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

第七章

第四十六条 承办人在案件处理完毕后,应当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结案报告》,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人审核,由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结案。

结案后,承办人应当将所有文书、照片、图纸、录音录像等资料,编目装订,立卷归档。

 第四十七条 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和上级指定受理的案件,结案后,应当报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章

第四十八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文书格式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制定。

第四十九条 本规定由省国土资源厅政策法规处商执法监察处负责解释。  第五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泄密事件报告和查处制度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所保密管理工作根据国家保密局《泄露国家秘密事件查处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对泄露国家秘密事件报告和查处,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隐患,查补漏洞,查处泄露国家秘密事件,减少损失。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泄露国家秘密是指,违反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或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而不能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行为和事件。

对属于国家秘密的密品、密件,自发现下落不明之日起,绝密级十日内,机密、秘密级六十日内查无下落的,按泄密事件处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泄露国家秘密事件报告是指,各部门或员工,包括对泄密事件的当事人、举报人,向上级保密组织的报告时限及报告内容。

发生、发现泄密事件必须坚持“一事一报”和立即报告制度严禁迟报、漏报、误报和隐瞒不报。

第四条 发生泄密事件,及时报告,及时查处,积极协助调查既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保密义务。

第五条 发现或发生泄密事件,要立即向保密办公室报告,保密办公室接到报告后,要立即进行情况核实。

第六条 对发生的一般泄密事件,查清情况后保密办公室向省保密局报告,对发生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向境外组织、机构或人员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等重大泄密事件要逐级报告。

第七条 泄密事件报告的内容。 

(一)初次报告的内容:

1. 泄密事件发生,发现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 2. 泄密责任人的姓名、职务、政治面貌及所在部门、岗位。 3. 泄密事项的名称内容、密级、数量。 4. 对泄密事件造成的危害做出评估。 5. 应当采取的补救措施。

6. 对该事件进行调查的整体方案。 

(二)查处后报告的内容: 1. 发生泄密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教训。

2. 对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情况。

3. 采取的补救措施和加强保密工作的情况。

第八条 本办法所称泄露国家秘密事件查处是指:对泄露国家秘密事件的调查处理主要包括: 

(一)查明所泄露国家秘密事项的内容、密级、危害程度主要情节和有关责任者。 

(二)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

(三)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或规定对泄密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并做出处理。情节严重的交由国家司法机关处理。 

(四)针对泄密事件暴露出的问题提出整改和加强保密工作的意见。 第九条 泄密事件的查处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和依法办事的原则。

第十条 一般泄密事件由保密办公室负责调查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保密工作部门对调查工作实施监督重大泄密事件由保密委员会直接进行调查,保密办公室协助配合。

第十一条保密办公室、保密委员会在查处案件中各部门和当事人要积极主动协助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 泄密事件调查中,需要查明: 

(一)被泄露国家秘密事件的具体内容、密级、数量。 

(二)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危害程度。 

(三)是否可以补救以及可以补救的措施。 

(四)事件发生、发现的经过及主要情节。 

(五)对事件性质的认定。 

(六)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对事件应负的责任。 

(七)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或加强保密工作的意见。

第十三条 对泄密事件的处理。在查明泄密事件的基础上,保密办公室写出结案材料,对需要追究责任人刑事责任的,保密办公室应立即将案件移交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 对泄密事件责任人或事件有关责任人处罚种类:

(一)刑事处罚,由国家有关机关执行。 

(二)罚款根据情节处责任人罚款。

(三)通报批评。对泄密情节轻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且认识态度好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十五条 在泄密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过程中,各部门和责任人要认真做好泄密事件的补救工作,及时堵塞漏洞,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泄密造成的危害。

第十六条 泄密事件查处工作的终结期限为三个月(不含国家机关实行强制措施、诉讼时间)。

第十七条 泄密事件查处工作终结后,保密办公室应向保密委员会报送泄密调查处理报告,报告内容按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执行。

第三篇:广东省泄密事件查处办法(试行)

(1998年10月26日) 粤密局〔1998〕12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大查处泄密事件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泄密事件的查处工作,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泄密事件,是指违反保密法律、法规和制度,故意或者过失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或者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而不能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事件。

第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泄密事件:

(一)窃取、刺探和非法传播国家秘密的;

(二)非法向境外机构、组织和人员提供国家秘密的;

(三)盗窃、出卖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密品的;

(四)利用普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传真、没有加密的计算机等通信和办公自动化工具传递、扩散国家秘密信息的;

(五)因主观过错,造成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密品丢失、被盗的;

(六)国家秘密文件、资料下落不明,一定期限内(详见第八条)未能找到的;

(七)未经有关保密工作部门或组织机构批准擅自携带国家秘密文件、资料、物品出境的;

(八)未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在新闻媒体传播国家秘密的;

(九)保密工作部门和机构认定的其它泄密行为。 第四条泄密事件查处工作,是指保密工作部门和有关单位对“泄露国家秘密”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工作,内容包括:

(一)查明泄密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经过,所泄露国家秘密事项的内容与密级,泄密的危害程度和相关责任者;

(二)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三)由保密工作部门或机构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或规定对泄密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并督促有关机关、单位作出处理;

(四)针对泄密事件暴露出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保密工作的意见。

第五条泄密事件查处工作,要严格依据国家保密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第二章泄密事件的报告

第六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公民发现国家秘密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后果,并及时报告有关机关、单位。

第七条发生泄密事件的机关、单位,应当在发现后的24小时内,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当地(或同级)保密工作部门报告,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应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的保密工作机构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泄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被泄露国家秘密的主要内容;

(二)泄密事件发生的简要经过;

(三)相关责任人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和政治面目、住址等;

(四)发生泄密事件造成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包括: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负面影响、给国家安全造成的危害和潜在危害;

(五)采取补救措施情况和初步调查方案。 报告泄密事件时,必须填写由国家保密局统一制发的《泄密案件报告表》并附相关材料,在上报后一周内要续报查处情况。

第八条属于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它物品下落不明,绝密级24小时内、机密级48小时内、秘密级72小时内查无下落的,要在时限的第二天向上级主管机关的保密组织机构和当地(或同级)政府的保密工作部门报告;如果绝密级10日内、机密级30日内、秘密级60日内仍查无下落的,以泄密论,由保密工作部门立案查处。如上述密级文件在超出规定时限在内部找到,并证明没有泄密的,可以向上级主管机关的保密组织机构和负责查处该案的政府保密工作部门申请复查,经复查确能证明没有泄密的,可以销案。 第九条各级地方保密工作部门对本行政区内发生、发现的泄密事件,应在接到有关机关、单位和个人报告后24小时内,向上级保密工作部门报告。 保密工作部门或机构接到有关机关、单位和个人报告后,如对泄密事件基本情况不够清楚的,应在一周内将基本情况调查清楚,并立即向上级保密工作部门报告。

第十条下级保密工作部门向上级保密工作部门报告泄密事件后,应立即着手对泄密事件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情况及时向上级保密工作部门报告。对事实清楚,有关单位和当事人确需承担责任的泄密事件,要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向上级保密工作部门报告;对处理结果认为有失偏颇的,要及时向有关单位提出。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泄密事件,保密工作部门必须同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取得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以便于对泄密事件开展调查和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一)泄露绝密级、机密级国家秘密的;

(二)泄露多项秘密级国家秘密的;

(三)向境外组织、机构、人员泄露国家秘密的;

(四)县处级以上干部泄露国家秘密的;

(五)其它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坏影响的。

第十二条违反本章规定,对泄密事件隐匿不报或故意延误报告时间,以致影响查处泄密事件工作正常进行或影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保密工作部门将依据有关保密法规和有关党纪、政纪处分规定,要求有关单位追究当事人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章查处泄密事件的职责分工

第十三条省保密工作部门组织查处或参与查处下列泄密事件:

(一)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的;

(二)向境外组织、机构或人员泄露国家秘密的;

(三)向他人泄露国家秘密,造成严重后果或可能产生严重 危害的;

(四)省委、省政府交办查处的;

(五)国家保密工作部门指定或同意查处的。 第十四条地级以上市(含地级市)保密工作部门组织查处或参与查处下列泄密事件:

(一)泄露机密级以上国家秘密的;

(二)辖区内发生跨县(市、区)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的;

(三)辖区内发生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事项,后果严重或影响较坏的;

(四)市委、市政府交办查处的;

(五)省保密工作部门指定或同意查处的。 第十五条各县(含县级市)、市辖区保密工作部门参与查处发生在辖区内的泄密事件。

第十六条省直单位参与查处发生在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泄密事件。

第十七条各级机关、单位保密组织和保密工作部门在查处泄密事件时,对所泄露秘密事项密级的鉴定,应按国家保密局制定的《查处泄露国家秘密案件中密级鉴定工作的规定》执行。如遇到所泄露事项密级不清,又难以鉴定的,各机关、单位保密组织应逐级报告各自的上级机关协助鉴定。

第十八条各级机关、单位保密组织和保密工作部门接到泄密报告后,要立即对案情进行分析研究,并协助和指导泄密单位将泄密情况查清楚。

第十九条各级保密工作部门与发生泄密事件的单位(含中直驻粤单位),在查处泄密事件过程中发生意见分歧需要协调的,应逐级报告各自的上级部门协调解决,必要时由省保密工作部门出面协调。 第二十条发生涉及部队有关单位的泄密事件,由有关单位按部队有关规定查处。如省、市、县(市、区)直单位和部队有关单位之间因发生泄密事件需要协调处理的,可提请省、市保密工作部门协调;地方政府的保密工作部门与部队团以上单位的保密工作机构在泄密查处工作中需要对方支持配合的,可以直接联系,相互之间应当支持配合。

第二十一条各级保密工作部门与发生泄密事件的有关单位在查处泄密事件时,要充分利用各自的工作条件,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及时查处,并对责任者进行处理。

第四章保密工作部门同法院、检察、国家安全、公安、

纪检、

监察、海关查处泄密事件协调配合的办法和职责分工

第二十二条保密工作部门发现或经初步调查,认为属于触犯《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泄密案件,应将有关材料和查处建议移送相应的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应及时审查,决定立案侦查的,应将查办情况及结果通报保密工作部门;决定不予以立案的,应将不立案的决定及理由通报保密工作部门。

第二十三条保密工作部门发现并认为属于触犯《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或《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泄密案件,应及时将有关材料和查处意见移送相应的国家安全机关;未设置国家安全机关的地方,应移送相应的公安机关,并向上级保密工作部门报告。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应及时审理,决定立案侦查的,应将查处情况及结果通报保密工作部门;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将不立案的决定及理由通报保密工作部门,并将材料退回。 第二十四条保密工作部门发现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它物品被丢失、被盗、抢劫或可能被非法携运出境等情况,应及时通报并协助相应的公安、国家安全或海关追查和采取措施。公安、国家安全或海关应将查处情况及结果通报保密工作部门。

第二十五条检察、国家安全、公安机关查处的泄密事件,证实不够追究刑事责任,须作违纪处理的,应移送相应的保密工作部门处理。保密工作部门应积极配合,并将处理结果通报移交案件的机关。 第二十六条检察机关依法对泄密责任者作出提起公诉或不起诉的决定后,应在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检察建议送达其所在单位的同时,抄送当地保密工作部门。并应将法院对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泄密责任者作出的判决书或决定书复印件抄送当地保密工作部门。 第二十七条纪检监察机关发现属于泄露国家秘密的违纪案件,需要保密工作部门协助时,保密工作部门应积极会同查办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八条保密工作部门对应作违纪处理的泄密事件,应按有关规定向有关责任者的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对应作党纪、政纪处理的属于纪检、监察机关管辖范围的案件,及时移送相应的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纪检监察机关应按管辖范围受理,并将处理结果通报保密工作部门。 第二十九条保密工作部门对检察、国家安全、公安、纪检监察机关要求协助调查的泄密案件,应根据职权范围,积极予以协助。对其中需要请示报告上级保密工作部门的事项,应及时逐级请示报告。

第三十条检察、国家安全、公安、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涉及泄密的案件,应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应的保密工作部门,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依法监督发案单位采取和加强保密防范措施。

第三十一条各级海关在旅检、邮检中发现有非法携运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出境的,应立即将有关文件、资料或其他物品查扣,对当事人进行询问并记录在案,并按有关规定在七天内移送相应的保密工作部门查处。保密工作部门应立即受理,并将办理情况通报有关海关。

第五章 泄密事件的处理和结案

第三十二条发生泄密事件的机关、单位应在泄密报告之日起三个月内完成泄密事件的查处工作,并以书面形式向有关保密工作部门或机构报告查处结果。三个月内未能结案的,发生泄密事件的机关、单位应以书面形式向同级保密工作部门或机构报告原因和查处工作进展情况,并加紧查处。负责组织或参与查处的保密工作部门和机构应加强检查、督促。

第三十三条泄密事件的结案应当具备下列具体条件:

(一)泄密事件已经调查清楚;

(二)已经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三)对泄密责任者已经作出适当处理;

(四)发生泄密事件的机关、单位已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保密规章制度。

第三十四条泄密事件查处结案时,应具备下列书面材料:

(一)《泄密案件报告表》及相关材料;

(二)案件的调查报告;

(三)当事人的有关情况说明、汇报或检讨书;

(四)案件的处理情况报告,包括:本单位的处理报告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理意见、刑事处罚决定书、刑事判决书、行政处分决定、党内处分决定、报通批评材料、给保密工作部门的处理报告等;

(五)单位应负的责任和整改措施。

第三十五条因泄露国家秘密所获取的非法收入,由保密工作部门和有关部门予以没收并上缴国库。 第三十六条对国家工作人员有泄露国家秘密行为,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泄露国家秘密尚不构成犯罪的,分别给予以下行政处分:

(一)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的,应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轻微的,可以免予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二)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的,应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轻微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以上处分。

(三)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的。应给予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或开除的处分。情节特别轻微的,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开除留用察看以上处分。

本条中的“情节较重”,是指下列情节之一: 1、泄密已经造成损害后果的; 2、以谋取私利为目的而泄密的;

3、泄密虽然危害不大但两次以上或数量较多的; 4、利用职权指使或强制他人违反保密规定而造成泄密的;

5、泄露国家秘密隐匿不报的; 6、不如实提供泄露国家秘密情况的。

本条中的“情节较轻”,是指初次过失泄露国家秘密,事后能及时报告和采取补救措施,且能证明未造成损害后果的。

本条中的“情节特别轻微”,是指初次过失泄露一项绝密级国家秘密,事后能及时报告和采取补救措施,且能证明未造成损害后果的。

第三十七条保密工作部门或机构接到泄密事件结案报告后,应及时填写,由国家保密局统一制发的《查处泄露国家秘密事件终结报告表》,逐级向上级保密工作部门报告。

第三十八条对不按本规定报告泄密事件或查处泄密事件的,保密工作部门或机构应对有关机关、单位及其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限其改正;对泄密事件隐匿不报或故意拖延报告时间,以致影响查处泄密事件工作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保密工作部门或机构应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保密法规和有关党纪、政纪处分规定,追究有关机关、单位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对举报、揭露泄密行为,经查证属实的有功单位和人员,由保密部门或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办法由省国家保密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失泄密的法律规定

保密法规定的12种严重违规行为

过去,违反《保密法》规定,必须造成泄密后果才给予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现在,“行为论”、“违规即问责”:不论是否产生泄密实际危害后果,只要发生以下12种严重违规行为之一,都将依法追究责任。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的;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的;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的;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或者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

(五)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的;

(六)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的;

(七)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

(八)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的;

(九)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

(十)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

(十一)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的;

(十二)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且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所在机关、单位予以处理。

一、《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一百三十八条 丢失秘密文件资料或者泄露党和国家秘密,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在保密工作方面不负责任,致使发生重大失密泄密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第二十六条 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泄露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五十四条 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给予处分,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

第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六)泄露国家秘密的;

(七)泄露因工作掌握的内幕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

(八)采取不正当手段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岗位,或者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人事管理工作中有其他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行为的;

(九)其他违反工作纪律失职渎职的行为。

有前款第

(六)项规定行为的,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第五篇:违法案件查处情况汇报

违反”一法一办法”案件查处情况

我办在2010年以来的**执法工作中,做到了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执法人员专业法律知识的培训,依法更换了执法证,并经省法制办审核备案。

整合和加强执法力量,以联合执法和直接查处的方式对违法工程进行查处;对未办理**相关手续或未缴纳**费的工程进行案卷审查和现场审查,对工程违法事实进行记录和整理。并做好依法立案,制作执法案卷,按时下达、及时归档,对已经到期的案卷及时送往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010年以来,我办依法查处违法工程五余件,按时递交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共执行收缴**费**万元。

上一篇:项目财务主管工作总结下一篇:心理学八大效应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