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交界性早搏

2022-09-10

1 一般资料

本文心电图1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心电图室提供,患者病情不详。心电图示:窦性P-P间期稍有不等(之差<0.12S),窦性频率为80次/min,R3、R4、R6 P波形态一致,P-R间期为0.16S,QRS波群形态正常,为窦性心律,R7提前出现,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下传相同,代偿间歇完全,为交界性早搏,其后可见因完全性房室干扰所致未下传的窦性P8波。P2脱离了生理不应期仍未下传和R5前P-R间期突然明显延长为0.28S,考虑在其前T波中都发生了隐匿性交界性早搏而影响其下传。R1、R2、R8 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下传相同,其前无相关P波,为交界性逸搏。

2 诊断

窦性心律、交界性早搏、交界性逸搏、隐匿性交界区早搏伴房室干扰。

3 讨论

隐匿性传导是一种特殊心电现象,但并非少见,尤其是随着动态心电图的日益普及,记录的心电信息越来越多,隐匿性传导已经成为心电图医生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心电现象。隐匿性传导最常见的部位是房室交界区[1]。隐匿性交界性早搏伴前向性和逆向性阻滞时,由于早搏冲动既未下传至心室产生QRS波群,又未逆传至心房产生逆行性P波,故心电图上难以做出明确诊断,但该冲动却隐匿的传入房室交界区使其产生不应期而对随之而来的窦性冲动产生影响,可使出现在生理不应期之外的窦性冲动(如图1中P2落入隐匿传导所形成的绝对不应期)发生传导中断或(如图1中P6落入隐匿传导所形成的相对不应期)发生传导迟延[2],从而在心电图中出现酷似Ⅰ°和Ⅱ°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Langendorf和Melham于1947年首次提出了房室交界区隐匿性冲动可导致假性Ⅰ°或Ⅱ°传导阻滞,1975年由Narula等应用希氏束电图予以证实[3]。在本条心电图中没有提供房室阻滞诊断的其他证据,同时又有显性交界性早搏的存在,隐匿性交界区早搏可以确定。

临床上隐匿性交界区早搏值得引起重视,一则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交界区存在病变的征兆,二则它可使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更加复杂,并可误诊为Ⅰ°或Ⅱ°房室阻滞。误诊为Ⅰ°或Ⅱ°Ⅰ型房室阻滞并无特殊临床意义,如与Ⅱ°Ⅱ型阻滞相混淆,有可能导致治疗上的失误。因为Ⅱ°Ⅱ型房室阻滞绝大多数为交界区以上的低位阻滞,临床上被认为是安放起搏器的适应证。

摘要:房室交界区出现提前的冲动引起心房或心室的搏动,当其出现的时间在基本心律提前者为交界性早搏。

关键词:交界性早搏隐匿性,交界区早搏伴房室干扰

参考文献

[1] 魏太星,魏经汉.临床心电图学及图谱(第4版)[M].第4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1.

[2] 王永权,章亚非.心电图解疑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75.

[3] 郭继鸿,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3~1022.

上一篇:信息化时代政府管理模式转型探究下一篇:浅析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