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简历应注重的要点

2022-08-30

第一篇:写简历应注重的要点

写简历时应注意的问题

个人简历可以是表格的形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个人简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地址、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等等;

(2)学业有关内容:就读学校、所学专业、学位、外语及计算机掌握程度等等;

(3)本人经历:入学以来的简单经历,主要是担任社会工作或加入党团等方面的情况;

(4)所获荣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专项奖学金等;

(5)本人特长:如计算机、外语、驾驶、文艺体育等。

个人简历应该浓缩大学生活或研究生生活的精华部分,要写得简洁精练,切忌拖泥带水。个人简历后面,可以附上个人获奖证明,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证书的复印件,外语

四、六级证书的复印件以及驾驶执照的复印件,这些复印件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履历表要注意的问题是:

(1)首先要突出过去的成就。过去的成就是你能力的最有力的证据。详细把它们写出来,会有说服力。

(2)履历表切忌过长,应尽量浓缩在三页之内。最重要的是要有实质性的东西给用人单位看。

(3)履历表上的资料必须是客观而实在的,千万不要吹牛,因为谎话一定会被识破。要本着诚实的态度,有多少写多少。

(4)和写求职信一样,资料不要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项目与项目之间应有一定的空位相隔。

(5)不要写对申请职位无用的东西,切记

给你个模板地址 提问者评价

很有用,谢谢。

大学生求职简历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在通过互联网求职时,

为了使你的个人资料得到应有的重视,

不致于淹没在成批的电子文件

, 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1 .简历针对性要强

有些应聘的大学生,

递上来的简历看上去很厚,

但翻看之后发现都是他做的一些科研项

目经历和发表过的一些论文,写的还非常详细:时间、任务、结果等等要素一应俱全。但我 就是没找到这个人有关他学生工作,

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之类的描述。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

们招聘的是销售岗位,

应聘者拿着这样的简历来面试,

你会怎么想?反正我是认为这个人可

能根本就不知道销售工作是干嘛的, 或者说本来是想做技术的,

既然通知让来面销售岗,

就来碰碰运气。所以,对于拿出这种简历又不能给出让我信服理由的人,我基本都

Pass 掉 了。

而有的学生这方面做的很好,他甚至把我们公司的

Logo 都打印在了简历上,而且在求

职意向这个项目里直接是打印上的

** 公司销售岗位”

而不是像有些人这一栏干脆不打印,

就空着,见到哪个公司就用手现写哪个公司,参加什么岗位的面试就现填什么岗位。所以,

我只要看到求职意向这一栏是手写的简历,

就知道这是一份通用型简历, 那也证明简历的主

人没有明确的目标,八成不是合格的候选人。

所以,

如果你面试的是销售岗位,

那就把你平时参加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以及所获 得的荣誉给写在简历前面,用最显眼的字体吸引面试官的眼球。记住,你简历上的每句话,

每个字都是为了你所要得到的这个岗位而服务的,

仔细揣摩下,

哪些东西写上最能体现你的

价值,

哪些东西写不写都没关系, 而哪些东西又是和你面试的岗位没有一点关系的,

像这种

东西哪怕再多也不要写。我还记得一份简历后面列了一堆让我哭笑不得的证书:篮球裁判,

C 本驾照,导游证,二级面点师,报关员„„,我对这种简历彻底无语。 2 .

简历要注意细节

有个简历给我的印象很深,

封面制作很漂亮,

但打开之后, 发现一只蚊子尸体的影印版

赫然跃入眼帘。

候选人对此的解释是,复印的时候没有注意,

把蚊子也印进去了。

这个人虽

然沟通还算顺畅,

但我没有要, 因为对于自己的简历这种代表脸面的东西都无所谓的人,

不敢保证他以后会不会马马虎虎的对待客户。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比如简历打开浏览了不到半页,6,7 个错别字,这时他还在

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个认真细心的人,

就发现

结果我反问一句他就答不上来了。

还有简历通篇的字体,

字号排版错乱,黑体、宋体交杂,

4 号字,

5 号字交杂。有的甚至把自己的毕业年份都能写 错,当我提醒之后才慌忙现场拿笔修改。

上面的这些情况其实都可以避免,简历做好之后,2,3 遍就绝对不会出

现这种低级失误。

要认真的检查

只.

写在简历上的内容自己要想清楚

凡是写在简历上的东西,

我建议同学们都要先想清楚再写,

不要写一些是似是而非、

模 棱两可、不着边际、瞎编乱造的东西。

个人简历的写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个人简历可以是表格的形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个人简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地址、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等等;

(2)学业有关内容:就读学校、所学专业、学位、外语及计算机掌握程度等等;

(3)本人经历:入学以来的简单经历,主要是担任社会工作或加入党团等方面的情况;

(4)所获荣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专项奖学金等;

(5)本人特长:如计算机、外语、驾驶、文艺体育等。

细节问题

个人简历是自己学习生活的简短集锦,也是求职者自我评价和认定的主要材料。它是一扇窗户,能使用人单位透过它了 解到求职者的部分情况,也能激起用人单位与求职者进一步接触的浓厚兴趣。

(1)个人简历一定要写得充实,有内容,有个性。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的真实情况来。

(2)个人简历有一二页即可,不可太长。简历的格式应便于阅读,有吸引力。并使人对自己和自己的目标有良好的印象。 在简历中要充分展示你的专业特长和一般特长,强调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最好能写出三种以上的成绩和优点,并且要讲究材料的 排列顺序。

(3)一般而言,白纸黑字应该是个人简历的最佳载体。打印排版时,注意间隔及字体的常规性,同时注意语法、标点用措 辞,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4)不要写那些对你的择业不利的情况,如对薪水的要求和工作地点的要求,就是成绩也不必一股脑儿全写上,主要写专 业课的成绩就可以了;尤其要注意避免补考的学科。

大学生求职简历要注意的四大问题

作者: 2028高女士 | 出处: 数字英才(01HR.COM) | 发布时间: 2013-06-13 目位置: 专栏名称 > 大学生就业指导

当今社会,大学生求职简历应该注意四大问题,以下四个错误不管你犯了哪些,都应该再打磨你的简历改变你的方法了。

1.缺少焦点

成功找到工作的第一步是认清你的目标。特别要明确你在下一份工作中想要得到什么,或者你下一份工作的职位。我听过无数找工作的人在被问到想找什么样的工作的时候说,“什么事情我都能做”,或者“做什么都行”。什么事情都愿意做的人,最后什么都得不到。看看你的简历。你的目标是什么?要避免没有目标以及列出好几个目标。这两种极端都对你不利,会让显得你很不专注、没有责任感、不够格。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很多人戴过各种各样的帽子,最好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其中一顶,或者说一个明确的职位。就简历来说,比起那些什么都能做的人,现在的雇主更倾向于寻找那些理解力强有专长有发展的人。所以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到底适合什么职务?”“我能解决什么特殊的问题?”这可能是一个明确的职位,如果是这样,特别关注这个职位,然后在清单上划下“资格”。 2.忽视最重要的问题

大部分的简历都不能回答雇主的问题,“简历有什么对我有好处的?”雇主们有个问题,而不是一份工作。这个问题通常和钱有关。所以,寻找那些你能让他们得到回报的方法吧。通常一份简历被阅读的时间只有20秒,你不得不快速的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做好这件事的方法是使用简洁“独特的销售主张”(USP),这能把你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份USP是一个简单的句子,它包括下面三个重要问题:*你是谁*你最强的地方*你为公司带来什么可量化的初步效益 。你的USP描述了你能为雇主带来什么。员工对雇主来说要么能赚钱要么会省钱。你要决定你为公司带来的价值属于哪一类。最好的陈述通常混合了美元数目或者是个百分比,再或者是在一个确定的时期能能够节省多少时间。

3.销售技巧、服务年限

技巧只是一种有用的东西。赶快扔掉工作相关技巧或者服务年限都属于销售因素这种老掉牙的心态。最新的观念是把你自己当作一个迷你的利润和消耗中心而不是当作一名员工。今天的雇主都认同结果,他们很少会被员工列出的一串技巧打动。取而代之的是,从各种方法证明你过去和现在的工作表现适合下一个雇主 怎么能把自己变成公司决算表中的资产呢?还是那句话,把注意力放在你能为公司赚钱还是省钱的方面。考虑问题要超出你的技巧和工作职责,列出每一个你完成这件事情的可能的情况,比如说,你是一名视频拍摄师做婚礼或者其他事情的剪辑。在交出你最后的作品之前多做一步,展示出你所有的后期制作成果。你这多做的一步可能为你的老板节省好几百的小时的额外工作。这就会转化为你潜在的为老板节省了上千美元。这只是那种你应该写在简历上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把你的成就货币化,或者说在成就方面给出具体的价值。通过列举几种你能帮老板赚钱或者省钱(或者省时间)的具体办法,你就能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迅速的引起读者的注意。

4.无差别的投递简历

一旦你有了一份好简历,如何投简历同样是件重要的事情。大部分找工作的人都把简历狂轰乱炸在求职板或者网站的的帖子里。事实上,有些地方还是要收钱的,但是这真是最好的办法吗?谈到现在的金融危机,招聘高管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求职者转变观点,从满天撒网转变到寻找„机会‟,危机和混乱不会影响机会,即使是经济最坏的时候机会也依然存在 这就意味着,作为求职者的你,必须超出求职板的界限,向那些公司和企业里正面对一些你能解决的问题的经理们毛遂自荐。开始可能难了点,因为这意味着你要做额外的调查而且要给那些你不认识的人打电话和他们做进一步的沟通。但正是这些谈话,会为你赢得介绍、面试以及下一份工作,尤其在你有一份好简历做后盾的时候。

第二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注重的三个目标

作者: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殷堰工

一、注重体现以人为本

王光明教授在《数学教学效率论——走向高效率的数学教学》一书中指出:“高效率数学教学与其说激发学生求知欲,不如说激发求识欲。”“识”是领悟了某一问题的思 想、方法,更是一种思维品质以及寻找、抽象出隐含在数学材料中规律的习惯。“识”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规律,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上升到本质的水平,也就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地,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课程改革重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愿景,也是根本。新课标更加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等方面,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有效性,我们教学的重点必须是认真研究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努力做到目标合理定位、内容取舍相宜、方式适切有效、形式力戒浮华。更细化的话,还应包括课堂提问设计、课堂练习设计、板书设计等。以课堂提问为例,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准确的、恰当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进入竞技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发展生成课堂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这是因为,师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同时,教学也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非常重要,这里需要强调几点:(1)课堂需要预设,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2)生成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3)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4)预设与生成两相互补,相得益彰;(5)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省教科院杨九俊院长说得好:“预设就是一种生成;有了精彩的预设一定有精彩的生成;有了精彩的预设,会出现未曾预约的精彩。”具体到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尝试做到: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问题让学生提”;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方法让学生悟”;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思路让学生讲”;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错误让学生析”。

三、注重追求教学优化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就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最优化”是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提出的理论,其主旨是: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解决达到最好的效果,随之建立了一个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为规定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教学速度和分析教学结果这教学过程的六阶段分别提出教和学的最优化方法。为了达到最优化的目标,教师所采取的方法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为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服务。

比如,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要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要明确单元教学目标,要明确本课时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要按照内容(数学事实、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技能、数学认知策略和态度)和水平分类(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陈述。而像数学事实、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技能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领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思想方法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领域;数学认知策略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有过程与方法;态度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域等知识结构体系对我们的数学教师来说都必须了如指掌。

必须指出,有效教学没有“最”,只有“更”。正如化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理想状态是好的,但也是难以达到的,而我们总是可以不断接近这个理想状态。用这样的话来概括也许是合适的,即“教学起点‘适’、教学环节‘细’、教学反馈‘勤’”。

辩”化有“常”

作者:无锡市安镇中心小学 黄 芳

【摘要】“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全文首先对其概念界定作了介绍,其后重点从实践层面对如何把握“浅与深、薄与厚、显与隐、静与动”这四对矛盾双方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论述,对一线教师“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辩证 实施 小学数学 教材

“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是指以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来实施小学数学教材,在准确理解学生实际、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该教材为载体,因时、因地、因人,灵活地把握教学关系的动态平衡,创新地组织教学的实践全程,实现最优化实施教材和最大化发展学生的目标。

变化无常,但“辩”化有“常”。从理念来理解,此“常”表现为“和而不同”,表示不同事物之间的交流,和谐统一的平衡,其原则是“勿必——不能绝对肯定;勿固——不能拘泥固执;勿我——不能湮没和萎缩自我”。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就需以“生”为本,以“执两用中”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尊重教材,不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

教材;理解教材,不随意曲解也不照本宣科教材;创新教材,不游离目标也不偏离学生。从实践层面来诉求,此“常”又表现为灵活地把握好“浅与深、薄与厚、显与隐、静与动”等多对矛盾双方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和而不同”的境界,最终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一辩:浅与深

教师有了教材,则需要在思想挖掘、内容重构与语言表达上下工夫。从静止观点看,过深或过浅的内容都不易引起学生注意;从动态观点看;由浅至深、由深至浅的课堂节奏易吸引学生注意。

1.深入。

教师首先要能准确、深入地理解教材,从不同深度、不同侧面理解教材内涵,将浅显的教材内容解读得深刻。但在深入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把握好教学的深浅度,如果一味将简单知识复杂化,将感性知识晦涩化,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数学知识的建构。

【案例】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二课时内容有:“相遇问题”(例题)→“相背问题”(试一试)→“环形问题”(练习题),然后拓展到“工程问题”(练习题)。这些题目实质都反映“两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的基本数量关系,由此把各种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纳入了同一数学模型。“环形问题”,如果将它化曲为直:从出发点“剪开拉直”,就可看成相向而行(相遇)的问题;从相遇点“剪开拉直”,又可看成背向而行的问题。这就是恰如其分地深入教材。 2.浅出。

在“深入”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以相对浅显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深刻的内容回归到浅显的境界,此谓“浅出”。要实现“深入浅出”,不是依靠游离教材另增其他内容,而要紧紧围绕教材的基点、重难点、关键点、延伸点和学生的内隐学习点、认知盲点、认知生成点来展开教学。

【案例】四下“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中指出“教学乘法分配律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如何立足于算理来揭示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既知乘法分配律外表的“情”,更达内在的“理”? 1.解决实际问题。

(1)在小学生武术比赛中,某校武术队一举夺得了9个冠军、2个亚军和9个季军!教练准备购买奖品赠送给运动员,她一共带了多少钱?(先出示3张100元人民币和6张50元人民币,再增加3张100元人民币) (2)每件运动服65元,每条运动裤45元,教练准备给9个冠军每人购买一套运动装,一共要付多少元? 问题(1)是在教材例题外增加的,学生容易根据人民币的直观图用乘法意义解释两种解法相等的合理性,还便于安排铺垫题,使学生感悟到“人民币张数相同的时候才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为理解乘法分配律中的“相同乘数”埋下伏笔。 2.适度比较抽象。

要求学生读一读上面得到的两个等式,并说说左边和右边分别是怎样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3.逐步符号抽象。

(1)将9个改成20个、c个,引导改变等式,并追问“c”还能表示哪些数? (2)将65元改成。元,45元改成b元,引导改变等式,并追问“(a+b)”还能表示哪些数量? (3)揭示:(a+b)×c=a-c+b-c,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在改变套数和单价的过程中抽象出字母表达式,再将生活中的其他数量纳入到模型中。乘法分配律就不再只是“钱”这个点,而是一组相关问题“面”的扩展,串联它们的“红线”是乘法分配律。

4.新旧对比抽象。 乘法分配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运算律相比有什么不同? 对教师而言,“深入”是过程,“浅出”是结果,学生则反之。只有教师对教材真正“深入”,才能演绎教的“浅出”和学的“浅入”,最终实现教学的“深出”。比起其他关系来,“浅”与“深”的关系是更重要、更具有一般性的关系,称得上规律的规律。

二辩:薄与厚

教材通常以精炼的叙述方式呈现最基本、最重要、最持久的内容,教师的作用恰在于立足某个知识点“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内容,再放眼知识体系将“薄”的教材读“厚”,最后还要将教材由“厚”读“薄”。

1.由薄到厚。

解读教材除了就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外,还需要从某个知识点出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在单元、整册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及作用,同时也要多参阅各种版本的教材,以此系统了解知识体系,明确各年级段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2.由厚到薄。

再通过提纲挈领,将“厚”的内容回归到“薄”的境界,主要工作就是条理化。教师要通过单元总结、学期总结、毕业总复习等途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结构、内在关联以及重难点。学生则需要自己前后分析比较,左右观察其关联,在理解的过程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案例】六下数的运算(2):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如何使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有序而有效?在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与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同步生成板书,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系统化整理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既是教师自身“充电”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刻、整体把握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过程。前一个“薄”是属于教材本身的,后一个“薄”是属于学生理解的,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辩:显与隐

教材内容由表及里分为知识、方法、思想三个层次,在小学阶段通常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效的教学要让“隐”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印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巧妙地设计了一明(知识技能)一暗(思想方法)两条主线,使教学的显性和隐性目标同时得到落实。

1.合“理”确定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先要将思想方法由隐形态变为显形态,其次就要合理确定数学思想方法。同一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止一种,需要重点渗透的可能只是某种思想方法。即使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在不同的阶段,也要确定不同的要求。比如,在低中年级,可以先让学生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到高年级再正式介绍。 2.合“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比如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策略的体会等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五上“认识负数”

温度计本身就是数轴的“模型”,已具备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等三要素。某教师巧妙地将温度计横放过来,其直观的表象有力地支撑起抽象的数轴,学生在数形结合的过程中较好地建构起对“正数、负数、0”三者关系的认识。由“显”入“隐”,以“隐”促“显”,核心问题都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唯此,才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数学素养的发展。

四辩:静与动

教材知识存在的方式是静止的、符号化的。如何将“符号化”的知识激活为“生命化”的知识?不仅需要将教材上的静止情境还原成动态的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而且重要的是要实现“静”态化教材与“动”态化学生之间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经验的体悟过程中敞开生命之门。 1.沟通“教材”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

为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要考虑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等,分析学生需要具备哪些双基,是否已经具备,并据此对教学目标做出动态调整。

【案例】二下“退位减”

教材引导学生在解决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只有一次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和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学生对图书室情境已略有厌倦,如何使学生“触景生需”、“触景生思”? 课前,老师和学生展开了“比身高”的话题。新授中,又通过师生比身高、姚明和老师比身高、老师的儿子和姚明比身高的问题串组织计算“160-138”、“226-160”、 “226-127"这3个减法算式。

“比身高”的现实情境鲜活而有趣。改编后的“160-138”和“226-160”都只有一次退位,“226-127”又和教材上的连续退位减“210-185”有区别,前者个位向十位借一作10后还要和本位上的6相加再减,后者个位向十位借一作10后可直接减,可能略高于学生已有基础。

课堂需要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价值的生活情境,但要建立在读懂、读透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知识逻辑关系之上,不能忽略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 2.沟通“教材”与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

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建构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内心,成为一种素质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如果知识缺乏相关经验的支持,就难以与新知识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机械学习就这样产生并恶性循环。

【案例】四下“乘法分配律”

想想做做1巩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想想做做4是计算后对比。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着眼点在形成简算意识和提高简算能力,引导学生感悟其价值是基础。

1.填一填:巩固意义。 (40+4)×25=40×□+4×□ 125×(80×8):125×□○□×□ 64×8+36×8=(64+□)□×□ 25×17+25×3=□○(□○□) 2.选一选:体会简便。

在上面等式两边各选择一个算式抢答,让完成快的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从“先算后比”到“在选择中计算”,“逼迫”学生在抢答情境中产生“使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的切身体验。学生在这种自下而上的体验过程中感悟了简算价值,“静”态化教材与“动”态化的自主建构过程得到了有效的融通。

3.沟通“教材”与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方面反映在学习活动中,同时也影响着学习质量。因此在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时,既要考虑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注意、记忆、自我意识等一般心理特点,又需要考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数学思维特点、数学学习策略等数学学习特征。

“动”与“静”的协同运用也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关键不在于水的多少,而在于怎样使静止的水变为流动的水。教师只有真正将教材化“静”为“动”,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的“生命化”。

“浅与深、薄与厚、显与隐、静与动”这四对关系,依次着力于教材的某一知识点、某一知识点与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与思想方法、教材与学生来论述如何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对这几对关系的解读来实施教材,最终将使教学指向“和而不同”的境界,达到上位意义上的“常”。

【参考文献】

【1)严育洪.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延楚.教学细则一百讲.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顾明远.和而不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庞维国.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黄芳.三维一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走向.《江苏教育》.2009年第1期.

概念教学:基于对概念的认识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贲友林

概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研究概念教学应先研究概念、认识概念。本文试从对描述性概念与定义性概念、自发性概念与科学概念、概念定义与概念意象的认识过程,谈对概念教学的思考。

一、描述性概念与定义性概念

从概念表达的方式来看,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有定义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两种形式。定义性概念,即用下定义的方式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解释概念的内涵。一般采用“属+种差”的方式进行定义。例如,给直径下定义,首先指出直径的属概念是线段,再指出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因此,可给直径下定义:“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在小学里,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概念不能定义或不宜定义,而采用描述的方法说明。如什么是圆,教师可能会这样说,如果我们沿着圆形物体的周边把它们的形状画下来,就会得到大小不同的圆。或者说,把圆规的一只脚固定,用另一只脚画一圈就会得到一个圆。这就是应用了描述的方法向学生说明圆的概念。

哪些概念适合采用定义的方式,哪些概念适合采用描述的方式?有的是由概念本身决定的,如像直线这样的原始概念,往往用“拉直的线”这样描述的方式来说明。有的是由学生的学习水平决定的,如小学教材中两次安排“小数”的认识:第一次,以描述的方式认识小数,呈现购物场景中以小数形式出示的商品价格,进而指出“像5.9

8、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第二次,认识小数的含义,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把“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表示,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得出一位小

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第一次认识小数,侧重从形式上认识,第二次认识小数,侧重对其内涵、本质的理解。

教学概念时,应把握好定义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的不同,在兼顾内涵与外延的前提下有所侧重。教学定义性概念时,应侧重概念的内涵;教学描述性概念时,应侧重外延,既要有注意阶段性,又要有整体观念。

如,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在形式上认识方程,而且要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展开方程的学习。某教师依次出示5幅天平图(如图1),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并思考怎样用式子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集中呈现5个式子:50+50=100,x+50>100,x+50=150,x+50<200,2x=200。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全班交流。学生将这些式子按照大于号、小于号、等号分成三类。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是否是等式进行分类,并将等式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指出“这里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在学生交流分类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如图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类式子,说一说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学生描述后, 教师指出:“正如同学们所描述的,③类式子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这类等式叫方程。”

这里,教师以天平为形象支撑,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写出式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的异同,由具体到抽象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

二、自发性概念与科学概念

在学习某一概念前,学生一般都会有一些不知不觉形成的认识。这种认识产生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或其他无意识的活动,是他们日常生活经验在感性层次上的概括,并成为他们学习科学概念的出发点。维果斯基把没有人刻意教的、没有正式学习而形成的概念称为自发性概念,把定义明确的、精细的、有一定逻辑意义和体系属性的概念称为科学概念。自发性概念相对于科学概念来说,一般是低水平的,可能会对学生学习科学概念产生干扰。

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正视自发性概念的存在,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它,发挥其实践性、浅显性、通俗性等特点,为科学概念的建构作铺垫;另一方面要分析它对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概念产生的干扰,设法提防、抑制或纠正。实际上,自发性概念和科学概念可以看成是概念形成的两极,即起点和终点。科学概念抽象性、概括性、精确性的特点需要以自发性概念具体性、特殊性的成分为依托,以便能借助经验事实,使概念变得容易理解。

如,学习“角”的概念时,学生可能把立体事物中的“角(角落)”与平面图形的“角”混淆,这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角”概念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干扰。在教学“角”概念时,教师应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局限性,纠正他们原有理解上的错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角”概念。课件出示三角尺图片后,教师问:“你知道为什么叫它三角尺吗?”在学生回答“它有三个角”后,教师让学生指出三角尺的三个角,并引导:”看来,它是以角的个数来命名的。”同时,以课件闪烁的方式突显三角尺的三个角。接着,教师出示剪刀、练习本、钟面的图片,让学生指出这些物体面上的角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角 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画角的模样,然后看课件演示:剪刀、练习本、钟面三幅图渐渐淡去实物部分,留下三个角。教师指出这三个图形都是角,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尖尖,叫做这个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教师边讲解边借助课件闪烁出示角的顶点和边。最后,教师指名学生指一指屏幕上三个角的顶点和边,数一数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提炼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在此课之前,学生对角的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肤浅的,非数学意义的。如何根植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关于角的观念,将其重组和改造为数学层面的认识呢?教师借助学生非常熟悉的三角尺,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让学生通过看图找、闭眼想、用手比、观看课件动态演示等活动,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实现对角的认识的提炼。

三、概念定义与概念意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相应的形式定义,而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合物;与形式定义的明确性、一义性、不变性、抽象性等特征相比,人们关于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因此,人们提出要明确区分概念定义与概念意象。

关于概念定义,有学者指出“概念定义是用来说明概念的一种词语形式”。在概念学习中,小学生获得的并不是那几句条文式的概念定义,而是丰富的、鲜活的概念意象。所谓概念意象,是指与所说的概念直接相联系的各种心理成分的总和,具有以下特征: ①丰富性。概念意象不仅指个体关于某一概念的心理表征,往往还包含多种不同的成分,如心智图像、对有关性质和过程的记忆等。概念意象的各个成分具有一定的相互联系,而不是互不相关的孤立部分。概念意象的这种丰富性与概念定义的贫乏性(概念定义仅仅是由若干词语构成的)构成了鲜明的对照。②个体性。概念意象从属于具体个人,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人而异的。概念意象的这种个体性与概念定义的客观性和一义性直接对立。③可变性。概念意象并非某种先验的、绝对不变的东西,而必然地会随着后天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学习活动发生一定的变化。

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的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通过不断地构建,最终达成一致,而这种一致建立在丰富的概念意象的基础之上,即实现概念意象与概念定义的整合。要指出的是,整合不是用概念意象替代概念定义,而是建立概念意象与概念定义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概念意象建立在对概念本质的正确理解之上,就会因为有了相应的形式定义支撑而更精确、更深刻。形式定义因为有了概念意象的补充而变得丰富和生动,不再是一种空洞的定义。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概念意象作支撑理解概念定义,以概念定义中的本质属性为中心建立概念意象,使学生能用自己的数学理解表述概念,建立严密性与描述性相统一的数学概念。

如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要先梳理半径和直径这两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存在方式,思考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半径和直径的怎样的图式。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画出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后,某教师这样组织教学——

师:如果问你,这是一个多大的圆?该怎么说? 生:量它的直径就知道了。 师:他刚才说了一个词,是什么? 生:直径。(教师板书“直径”。) 师:什么叫直径呢? 生:从一个点向中心引一条直线。

生:从边缘画到它的对面。

生:把圆对折形成的一条线。

师:看来,现在让我们用语言来表述什么是直径,有点困难。如果用笔画,大家能画出来吗?大家试一试,画一条直径。(学生试画直径。)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径?(某学生展示画的直径,并介绍:从圆上的一,氛到另一点,而且通过圆心。) 师:直径是一条—— 生:直线。

生:线段! 师:为什么不能说是直线呢? 生: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

师:直径是线段。我们来找一找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儿?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也在圆上,而且——通过圆心。

师:你知道这条直径长多少吗? 生:6厘米。(教师组织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师:这是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这个圆多大,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这是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师:他的发言中说了一个词——半径。大家能画一条半径吗?(学生画半径,并展示、介绍所画的半径:半径是一条线段,它的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上。)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已经知道“半径”和“直径”这两个词,并且对它们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还处于知而难言或言而不准的状态,也就是说,学生已有 的关于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意象还比较模糊。教师引导学生先用画的方式外化各自内心的想法,然后在交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理解建构对半径和直径的认识,并逐步借助形象的图示支撑,建立形式化的概念定义。

总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呈现的概念特点,充分认识学生已有的自发性概念的现实与作用,促进学生建立概念定义与概念意象的融合体。

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冷”思考

新课改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师的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空间;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改变了原有单调而又枯燥的模式。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热闹、自主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存在着不少误区,值得冷静思考。

误区一:凭空想象的多,而非现实生活中所必然存在的——内容脱离“现实性”

【案例】《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片段 出示情境:小明不小心把装饰橱上的一块梯形玻璃打碎的情境。

师:橱上的玻璃打碎了该怎么办呢? 生:配一块新的玻璃。

师:配一块新玻璃需要考虑什么呢? 生:(沉默)要考虑这块玻璃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分析】玻璃打碎后重配,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者试从配玻璃这个生活现象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细细回味,这个情境“有悖常理”,在我们生活中,配一块玻璃需要知道面积吗?一般我们需要的是所配玻璃的边长、形状。老师在提出“配一块新玻璃需要考虑什么”时,学生沉默了,但又马上意会了老师的用意说出了“面积”。所以利用这个情境引出“梯形的面积”就显得比较牵强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凭空想象的情境,虽然关注了生活,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却违背了生活,脱离了“现实性”,容易给学生带来错误的理解。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现实情境”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听到、感受到的生活现实,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现实和思维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情境也并不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如果处处强调与生活联系,凭空想象而非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反而会导致一些教学情境庸俗化,甚至误导学生。儿童也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涂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并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事物来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更有效地建构知识;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误区二:牵强附会的多,而非学生所亲身经历和喜闻乐见的——素材缺乏“趣味性”

【案例】《折线统计图》教学片段 多媒体出示:某日一些股票的走向图。

师:仔细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9时30分股票的价格是多少?它在怎样变化? 生:有两条线,我不知道看哪一条? 师:看蓝色这条折线。

生:9时30分时,它是12元3角,它在忽上忽下。 师:看了它上午的表现,你估计它下午有怎样的走势? „„

【分析】股票的走势图中,的确存在着各种折线统计图,教师煞费苦心地让学生观察这些花花绿绿的股票统计图,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价值,可学生偏偏不领情,学生看得糊里糊涂,什么也说不上来,更不要说有什么兴趣了。其实,这也并不奇怪,股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陌生,就算是教师,一般也不太熟悉。而且在股票的走势图中有很多的术语,学生能理解吗?股票的走势忽上忽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能预测下午的走势吗?这种脱离学生实际、并非学生所亲身经历和喜闻乐见的情境,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童真。

【思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良好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为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就应从儿童的角度来思考,以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为背景来创设充满童趣、充满童真的情境。当然,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也并不是一个幼稚的故事,空洞的幽默,而应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世界的真实。处于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也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对美丽生动的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表演特感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他们逐渐对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感兴趣,这一学段就要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

误区三:舍本逐末的多,为了刻意追求生活化的内容而丢掉了数学的本味——情境欠缺“数学味”

【案例】《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篮球赛吗? 生:喜欢。

(播放一段篮球比赛录像) 师:说说你最喜欢的篮球队员。

生1:我喜欢姚明,姚明太有名了,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生2:我喜欢王治郅,他打中锋的,也很有名。

生3:我喜欢易建联,他打球很厉害,转身跳投的动作很优美。

生4:我喜欢巴特尔,他也经常在NBA赛场上打球。

【分析】教师为了引出王治郅、姚明、巴特尔中,谁的进球率高,创设了高年级学生喜欢的篮球比赛情境,学生的兴趣高涨,各自介绍了自己喜欢的明星。但学生经过了好几分钟还在议论着“喜欢谁”,教师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实质,仅仅停留在生活的层面。这样的情境似乎有点喧宾夺主,关注了生活化,而失去了数学味。所以创设情境,要恰到好处,要用在非用不可的关键处,不能为了刻意追求生活化的情境,而舍本逐末,丢掉了数学的本味。

【思考】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所以我们创设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数学并不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数学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实践中,如果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生活化,一味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从而阻碍情境内在的数学功能的发挥。为此,我们在创设数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情境的生活化,同时还要注重情境的数学味。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并能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误区四:热热闹闹的多,而非致力个数学的应用性和学习过程的探索性——活动缺少“思考性”

【案例】《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学生动手测量直径1分米的硬纸圆的周长。

师:在测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硬纸圆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

生2:圆的直径1分米,圆的周长是3分米。

生3:我们测出的圆的周长3分米不到点。

师:直径1分米的硬纸圆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争论,教师马上用课件在屏幕上分别演示直径为1分米、2分米的圆在米尺上滚动一周,提问现在你们有什么发现? 【分析】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的探索中获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结论,这也符合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在交流中出现不同结论时,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形成统一结论,而是用媒体的动态演示来平息争论,学生只成了教师的一个忠实的观众。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价值能体现吗?这样的情境有思维价值吗?只能是表面的热闹,成为一种摆设而已。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它的外形,而在于能否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思考】数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是使学生更快、更全面的、更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并不是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为此,数学情境的创设应致力于学生对知识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思维为核心,不然,情境的创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创设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内容,把握数学概念与数学本质,创设适合学生的探究起点,能启发、激励学生数学思考,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内在价值的情境;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探索、思考的空间,要适时予以必要、有价值的引领,避免学生在活动中热闹非凡却离题万里的现象,引导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索才有价值,学生才会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在大力倡导创设情境的今天,澄清认识、走出误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动力,以“数 学味”为情境创设的根本保证,以“思考性”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来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有效、有价值的情境。

第三篇:应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

在很多幼儿园,承担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是集体语言活动。幼儿园集体语言活动常采用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集体的谈话活动。集体谈话活动一般以师生相互交流和幼儿同伴相互交流为主,一般气氛比较轻松,幼儿的语言表达机会较多。但如果幼儿对教师选择的话题缺少生活经验或者教师组织方式单一,则很容易陷入幼儿无话可谈、只能由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第二种,是集体的幼儿文学作品学习。集体的语言文学作品学习仍然是教师讲得多幼儿说得少,幼儿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因而不愿表达,而且有些幼儿没有机会表达,还有些幼儿不敢表达。第三种,是集体讲述活动。其中,排图讲述和构图讲述是两种能激发幼儿创造性想像的形式,幼儿的语言表达机会比较多,但这两种形式的讲述在幼儿园一般开展得比较少,而经常进行的看图讲述常常因其单一的形式和教师一成不变的引导让幼儿感到索然无味。

很显然,集体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语言机会是远远不能满足幼儿语言能力发展需要的,况且集体的语言活动在各个年龄班一周最多只有两次。笔者认为,幼儿语言教育应贯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将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点从设计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集体语言活动转向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研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素质。

那么,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指导中应注意些什么呢?考察现实,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强调。

一、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跟其他能力的发展一样,有较强的个别差异性,因此,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师在与幼儿的个别交流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状况和特点。

幼儿渴望教师的关注,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很多与幼儿个别交流的机会。教师应经常观察幼儿,了解全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状况,如哪些幼儿语言发展比较好,哪些幼儿语言发展一般,哪些幼儿语言发展较差,还应特别关注那些语言发展有特殊问题的幼儿。 一个中班的教师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幼儿的语言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少部分幼儿没有语言交流的兴趣;部分幼儿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个别幼儿喜欢说话,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但是说话比较罗嗦,一句话常常重复说几遍;有些幼儿说话的句子不连贯,而有个别幼儿能说连贯的句子,但思维跳跃性比较大,常常前言不搭后语;有些幼儿在运用词汇特别是动词的时候有一些混乱;还有些幼儿普通话的某些发音有困难。我们相信,这个教师了解了孩子的这些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发展后,定能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有侧重地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第二,教师应有技巧地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是在运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幼儿与教师发生语言交流时,大多是向教师报告周围的情况、自己发现的秘密或是展现自己的作品和能力,教师此时应利用自己的话语将幼儿想说的话充分挖掘出来。比如,当幼儿用积木搭好了一座房子后,他也许会跑过来欣喜地

告诉老师他搭的房子多漂亮。如果这时教师的反应仅仅是“确实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能干的孩子”这样一句鼓励性语言,那么幼儿得到了鼓励后,此次语言交流便告终结。但是,如果教师引导幼儿充分谈论房子的话题,如:“你觉得什么地方很美?”“你准备用它来做什么?”“你以前还搭过怎样的房子,你觉得哪个最漂亮?”这样,教师与幼儿关于房子的个别交流就展开了。对于一些不善于表达、语言发展比较滞后的幼儿,教师有技巧的引导特别重要。

第三、教师应给幼儿准确的语言示范。

幼儿语言的学习大多是通过模仿,在幼儿的语言表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教师准确示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在与幼儿的个别交流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幼儿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语言要求,同时给幼儿良好的语言示范。

二、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自由交流的机会。

由于班级的人数比较多,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很难照顾到全体,而幼儿之间的自由交流则是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并且十分乐意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给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其中,活动区的活动给幼儿自由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还可采用多种方式创造幼儿自由交流的机会,如:鼓励两个幼儿共同阅读,鼓励几个幼儿合作完成某项工作(如用积木合作搭建房子)等;在进餐前的等待过程中,教师一般要求幼儿安静休息,而幼儿往往喜欢与同伴谈论有趣的事情,我觉得教师不应批评或阻止幼儿,应鼓励幼儿与同伴轻声交谈。

三、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文学作品欣赏活动。

幼儿对听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周仅仅一两次集体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显然是不够的。有些内容简单、幼儿很容易理解的文学作品,完全没有必要作为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内容,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来理解和感受。我认为,像这些文学作品放在日常生活中欣赏更合适。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让幼儿能欣赏到生动的文学作品,让文学作品中的美好意境和有趣的、快乐的情节和人物来打动和感染幼儿。一般来说,进餐前、进餐时、进餐后和集体活动后的休息时间都是欣赏文学作品的良好时机。在午睡前听听故事对幼儿来说也不失为一种享受,而在一个美梦醒来后能躺在床上听着好听的故事、诗歌和散文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给幼儿提供多听的机会其实很容易做到,可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因为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而常常没有去做。

四、倾听习惯的培养应贯穿日常语言教育的始终。

倾听习惯是基本语言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不管是在欣赏文学作品还是在与人的交流中,都需要认真倾听。而幼儿往往喜欢自己说,不听别人怎么说。当一个幼儿满怀热情给别人介绍自己奇妙的发现时,周围的伙伴吵吵闹闹,并没有谁在认真听他说什么,那么这个孩子的表达欲望可能就立刻消失了,他可能会想到是不是自己说得不好,于是他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也许下一次他不会再主动要求在集体面前表达了。有一次,我请一个男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而周围的孩子还没有安静下来,这时这个男孩很生气地回到座位并大声宣布:“如果你们不安静下来,我就不给你们讲故事。”可见,孩子多么希

望有人认真倾听他说的话。教师应让幼儿的语言表达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在语言教育中应给幼儿提出明确的倾听要求。有时,教师可有意让幼儿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以此来了解幼儿的倾听,从而强调倾听要求;有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找找刚才说过的话中有哪些好听的词语,以及讨论别人说得怎么样,以此来加强幼儿的评析性倾听能力。长此以往,认真倾听会逐渐变成幼儿的一种良好的习惯。

五、利用日常的专题语言活动给幼儿创造更多的语言机会。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还可组织常规性的专题语言活动,选择一些从幼儿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的、能激发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的内容,让全体幼儿参与其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天气预报”、“周末趣闻、“报告新发现”、“小记者采访”、“学做广告和创编广告”、“故事大王比赛”、“午餐解说员”、“长篇故事续讲”、“续编故事”等都是幼儿喜爱的专题。这些活动中,幼儿的语言交流方式往往比较随意,环境比较自由和宽松。每个专题的开展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天一次或一周2-3次,可以持续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像“报告新发现”这样的专题活动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幼儿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在变化,每天的世界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有很多的新发现需要与人分享。

总之,语言教育应贯穿幼儿园所有的活动中。

第四篇: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内容摘要:对于体校学生而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处于劣势,如何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授课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物理教学过程中,观察能力十分关键,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 观察能力 必要性 培养措施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是物理学习的基础,更是物理学习主要培养的能力。

1.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许多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总结而得来。观察自然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实验的观察,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基础,又对培养观察实验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观察力是物理学习认知活动的门户和源泉,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智力条件。在教学中曾经对学生的观察力进行调查后发现物理学习成绩受观察力影响,观察力得分高的,基本上物理成绩也高。因此物理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同时,物理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学科。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观察力,不仅能为他们深刻领会知识提供鲜明而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而且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关注实验特点,着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为基础的实验学科,观察不仅是认识物理的窗口,同时也是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教师首先应着重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其次教师应及时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捕捉观察现象,事先给学生讲清实验内容、目的,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然后做实验,才会有质的飞跃,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3.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观察兴趣是学生通过观察,力争知道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继续探索真相和情感意图。好奇心是感兴趣的领导者,每个人都有好奇心,由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他们就能产生兴趣观察。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示范实验和学生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提高兴趣观察;激发学生谈论周围的身体现象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探索身体知识;介绍一些身体学术的轶事启发学生观察兴趣。

4.培养科?W的观察方法

要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发展,必须交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使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技能。观察的方法有: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归纳观察法。重点观察法就是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目的有关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一般可以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进而由表及里的观察程序,或由一般地了解全貌,再集中观察某一物理现象。对比观察法就是通过两个物理现象的对比,或对同一物理现象的前后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共同点、相似点或不同、差异,例如对蒸发和沸腾的观察就采用了对比观察法。归纳观察法就是通过对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得到个别结论,再通过归纳,得到一般规律,总结一些物理现象的一般规律或研究一些涉及变化因素较多的问题时,通常采用归纳观察法。

5.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所有的物理场景都不能在学生面前显现出来,引进多媒体教学无疑将为我们的教学带来创造物理场景的可能性。如:通过各种丰富多彩,活泼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思考,总结物理定义和法律,同时做每一个实验,这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的质量。因此,物理教师应多使用多媒体来提升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使学生能够轻松观察,循序渐进地进行节奏排列的课堂教学,实现高密度,高效率。如“光折射”教学允许学生观看幻影视频;“能源开发利用”课前教学,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了解世界新能源开发利用情况。而且还允许学生将电视视为中央十大节目,互联网和其他形式,拓宽视野,提高观察能力。

6.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使用所有可访问的方式来积累。物理学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物理学科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学生对物理学的理解,首先从生命的观察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心脏,注意对有兴趣观察的学生的培养。例如:在“探索滑动摩擦”部分的研究中,您可以预先安排学生在上课前观察自行车,仔细寻找摩擦部件的使用,同时考虑摩擦部分的哪些部分不利于自行车;然后教这个班的“特色”,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从小镜子,大镜子健身房,牙医检查镜子的牙齿,商场里的各种镜子等等;“浮力”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状态转变”学习,让学生观察云,雨,雾,露,霜,冰雹等形成的性质。不仅如此,教师在具体教学知识之前,还可以针对学生在“探索杠杆条件的平衡”研究中设置一些问题,笔者在笔者之前让学生记住思考生活杠杆,使用示例图片允许学生观察杠杆的识别,并考虑其作用的讨论。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积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阎金铎,梁树森.物理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5

[2]阎金铎,续佩君.物理能力测量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班主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素质

所谓“自律素质”就是学生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与习惯,笔者在五年多的班主任工作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明确目的,树立班风。

目标是集体的发展前景,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开学之初班主任就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争做文明班级。为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要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班集体当做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员,都有权力

和责任为集体争荣誉。为了实现目标,班委的组建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民主选举、组建班委。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一个班集体的好坏,往往与班干部有很大关系。因此,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后,就应重视班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在班里充分发挥作用,团结并带领全班同学不断前进,这也是学生自律素质的重点体现。

1.布置竞选。班集体产生了,你将怎样为班集体服务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假如你是班长、组长,你将怎么做?

外向型的同学积极踊跃,兴致很浓,内向型的同学,想参加却缺乏胆量。在课余我鼓励所有学生参与竞选,并找个别同学谈话鼓励他们大胆发挥个人特长,为同学服务。

2.竞选演讲、民主选举。利用班队课时间,让竞选学生上台演讲,然后由学生民主选举,当场选出班委会成员,并由班委即兴演讲《当选之后》,以此树立班委的形象。

3.对班委成员提出要求和目标。要求:①树立为班集体服务的精神。②注意文明礼貌,关心同学。③学习上,以刻苦的精神影响、感染同学。④纪律上,要求同学做到的,班干部一定先做到。

目标:愿意管事→敢于管事→善于管事。

三、优化环境、形成氛围。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我在环境布置中重点体现自主性和人文性。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让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条幅是学生自己写的,班中还设立了“艺苑窗”(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如:剪纸、书法、绘画等等),“精品屋”(重点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智慧树”(将本班41名学生的照片贴在“苹果”上,挂在树上,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三好学生积分表”(给在各种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加分,班内:5分、10分、15分,校内:10分、20分、30分,区内:20分、40分、60分等),“四大行星看谁转得快”(每周四小队的口算比赛),“图书角”,“红领巾角”“卫生角”等等。另外,每月一期的板报由各小队轮流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这样,在教室里,学生随处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与积极进取的心态。

在这样一个人文化的环境中,学生的自律素质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能不断的强化,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扬州市八里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先进项目部事迹材料下一篇:新加坡十大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