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随形”——手机照片拍摄中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分析

2022-09-11

手机摄影艺术作为表现艺术中的一部分, 其记实与快捷通过手机这一媒介已经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表现。但在对手机摄影作品审读、评价、欣赏时, 常常发现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常识问题, 没能及时纠正。如何避免这些习惯性的错误出现, 且对有需求提高的摄影者来讲还能做到:“成本低、高产出”呢、、那就是通过手机抓拍的实践, 对摄影常识的了解, 并掌握一定的美学原则, 完全可以更正改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

一、摄影画面构图一般性原则

构图是指主体物在画面 (手机屏幕之内, 统称为画面) 的位置安排, , 其比例合理平稳为主, 突出主题是其基本要求。为了使画面生动活泼, 多数情况下, 这些主体物的位置与画面中心点是允许有稍许偏移的, 但其重心必需得保持平稳, 这就是原则。其一般性规则是:通过人为的各种手法与经验的调整来促成这种平稳与平衡, 有下列三种方法。

(一) 构图中的样式变化

竖构图:手机的屏幕为长方形, 竖看时为竖构图。易表现高山、飞翔、天空、森林高远的效果, 适合表现挺拔、伟岸的景物。

横构图:手机屏横看时为横构图。一般横构图适宜表现环境宽阔、场面宽广的场景, 有辽阔、深远的效果。横竖构图各有所长, 要根据主体需求进行选择, 横看或者竖看, 目的容易最大化, 也较能体现手机的这种功能作用。

方圆构图:手机图片编辑中可将图片修成各种图形模式, 形成方形与圆形等各类式样的构图。这些构图也比较常见, 适合于拍摄。近景静物等有小情调的小幅作品, 能将视线锁定吸引住, 容易制造浪漫、精巧和清晰的效果。

(二) “取景构图”的方法形式

画面 (手机屏幕之内, 统称为画面) 。构图与画面的空间关系, 表现为三维空间的深度关系。深度问题是画面中最复杂, 难度较大的关系问题。它不像宽与高在画面中可读性那样强, 可以用比例、几何图形来概括。深度在平面画面中是靠拍摄角度与透视法则来完成的, 具体在摄影中就是借助焦距、光线等综合手段来完善, 不仅反映远近, 还要反映虚实, 是画面成败的关键所在。

远景就是可视距离最远的景物。远景给人的感觉是视野宽广, 多以表现大自然为对象, 这种照片主体的中心点并不十分明显, 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场面宏伟, 气势磅礴。

中景是以用于表现主体大部分的画面, 常以动作情节为主, 环境似乎显得并不十分的重要, 虚掉即可。如拍摄景物, 只拍摄景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如果拍摄人物, 相对来讲, 形体动作体态会强于五官表情动作。中景主体物会相对完整一些。

近景是用于突出人物的神情或物体的细腻质感。如近景拍摄的人物, 它重点突出的人物的面部表情, 尤其是眼神。如果近景拍摄的是物体, 那重点就要突出物体的表面特征, 比如质地的细腻等等。

(三) 画面位置中的协调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美的形式, 。其比例关系是上下或左右绝对对等的等量关系。反映在画面上就像镜子里外地同样的一个东西, 左右对称没有区别。

均衡是一种量的相对平稳的状态下的平衡关系。举例来讲, 对称代表的是西方文化的天平秤, 均衡是中国文化中以支点为主的杠杆秤。前者标准对称, 但呆板, 所以它强调“黄金分割率”以求变化。后者也同时也强调, “米字格”与“九宫格”的规范来约束过多的变化与复杂化。

画面中主体形象所占位置面积要适当, 总体上空余面积, 不可大于主体物面积几倍以上。当然主体安排的太满也不可取, 没有活动的余地, 画面感觉拥堵闭塞。而主体物冲出画面则更不可取 (特例除外) , 一是没有规矩、章法。二是主体形象被割断、损坏, 主题形象也相应受到伤害。这是一般的构图原则的常识, 当然较为复杂的构图也是有原则的。

二、距离与角度的相连关系

(一) 角度的透视关系

角度一般分为平视、仰视或俯视。这要根据拍摄对象或创作构思主体的需求来定, 没有固定的模式, 可以根据人物、景物、环境等因素而定。所谓拍摄角度是指相机是以被拍摄物体为中心, 镜头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同方位的拍摄, 从而可分为平拍、仰拍和俯拍三种不同的拍摄角度。角度的一般的规律为:平视:地平线中;仰视:地平线低;俯视:地平线高。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就是为了使被拍摄物体最有特色、最美好的一面能反映出来。不同的拍摄角度会有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透视在拍摄方向、拍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 当拍摄点的高度 (其实也是一种拍摄方位) 不同时, 所要拍摄画面的主体、陪衬的物体和环境背景的关系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因此也导致画面水平线、视平线的上下变化、前后景物可见度的变化和画面透视关系的变化。

(二) 距离的远近关系

“近大远小”作为一般性透视法则与规律, 理解起来并不难。难在运用实践中, 距离与角度往往纠缠在一起, 各种角度的拍摄都各有千秋, 它们各自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距离的远近上。也往往是在考验作者发挥想象力与增强主动性的最好时机, 也是最好设计完善构思过程的时候。

清晰度是指焦距、角度、光线、透视焦点, 这些都是解决清晰度的重要条件, 其中主题清晰是最关键的, 除了摄影手法纯熟, 透视对焦理论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还要同步培养强化实践的能力。

鲜艳度一般指色彩的干净透明, 而雨后摄影拍片是最佳时刻。

纯净度多数是指空气的纯净与相机镜头的维护, 一方有问题, 图片就会受到干扰。综合起来看, 适应的条件才会有好的照片, 好的效果。

(三) 可视图片的三个要点

平拍是指照相机处于人眼的相同高度的拍摄方式。这时手机与被拍摄物体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因此画面就显得比较平稳, 画面基本是不会出现严重的畸变, 它是最常规的一种拍摄方式。比如拍摄出来的建筑物、人像、树木、水中倒影等都非常对称平稳, 但这种方式显得比较呆板。仰拍是指手机处在低于被拍摄物体 (中心点) , 也就是说照相机的镜头是由下往上拍摄主体。有利于表现出被拍摄物体的高大气势, 能将向上伸展的景物表现在画面上。

用低角度拍摄人物, 可以采取蹲下去的姿式来拍摄。现在手机为仰拍 (低角度拍摄) 提供了非常好的便利条件。俯拍是指照相机处于高于被拍摄物体 (中心点) , 也就是照相机的镜头是由上往下拍摄主体的。俯拍是有利于表现地面景物的层次、空间、数量、地理位置等比较宏大的场面, 也能比较好地增强被拍摄物体的空间和立体效果。俯拍多用于拍摄大场面的风景, 如河流、山川等等, 航拍就是最典型 (几乎是90度——垂直) 的俯拍, 获奖率也高。

三、光影的选择运用

(一) 光的概念

顺光 (受光) 、逆光 (背光) 、侧光 (1/3或2/3面) 为我们常见的三种基本的存在方式。利用自然光线或人造一个光源, 都是常用的手法, 目的是彰显生命的质感, 但自然光源提供的绝佳时机相对有限, 拍摄优质照片的环境因素较为有限, 尤其是对光线的把握, 要变被动为主动, 就得多观察、多实践,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对光与影的形成与了解绝对是摄影技艺提高的重要环境。摄影的本质是光, 光是摄影的命脉和灵魂。刘半农曾说过:“景物虽好, 而不能采取适当的光, 画面任是死的”。[1]

手机拍摄与单反相机拍摄的要求是一致的, 多数摄影家的绝世作品是对光线的了解与把握, 在环境光线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 手机摄影也不例外, 顺应自然光源光线是一种智慧, 学会利用不同光源光线则是一种能力。不管什么样的摄影相机, 在光线面前都是被动的, 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环境中光线照射的规律, 所以在拍照前对光与影的认知了解一定要做到胸有成竹。

(二) 曝光量的大小

曝光量控制的好与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到画面色彩和层次感。数码摄影有句老套话——叫曝光“宁欠勿过”, 说这句话针对性是具有普遍性的, 即“曝光精准”恰到好处。曝光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当曝光过度或有所欠缺, 若想通过后期的调整来弥补, 往往是不能亡羊补牢的。因此, 控制好最佳的曝光量是提高清晰度的先决条件。目前不少专业级的闪光灯都具有通过数据的调校, 以适合各种拍摄角度的需要, 有的可直接通过其液晶显示屏直接告知拍摄者当前的所有数据, 非常好用。

(三) 光影中的透视焦点

透视焦点选择的正确与否, 将直接影响到整体画面的清晰度, 这里还涉及到不同焦距、不同光圈、不同拍摄距离而最终生成的景深范围。拍摄者在拍摄瞬间要作出敏锐反应, 这是拍摄过程中关键条件。拍摄人物脸部特写, 人脸是主体, 而人的眼睛则是主体中的主体, 眼睛拍清楚了, 鼻子、脸颊相对会模糊一些, 就是我们拍摄的主体, 就是拍摄过程中的对焦问题。至于如何扩大其他主体部位的清晰度范围, 要根据镜头焦距、光圈和实际拍摄距离参数的调整来获取。

四、色调的统一

(一) 色调的认识与理解

色调在绘画作品中是极其关键的一种情感因素, 同时也是一种审美尺度。但对摄影来讲, 可选择色调的机会则是有限的。不仅是因为专业性强, 实践过程牵扯因素也多, 再加上情感表达因素的复杂和照片快门按下后的不可逆, 使这一过程变成一个综合性的技巧了, 靠单一的技巧来深化渲染主题变的困难了。如何让摄影作品中彰显独特的气质, 走向典雅高贵。作品色调处理能力是提高摄影技术成熟的标志之一, 色调所反映出的人文境界, 会使作品品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学大师高尔基说:“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十分朴素的, 朴素就是美。”色彩是美丽的, 但它应该是朴素的, 作为人像摄影家, 应充分地利用质朴的色彩去美化人们的生活。[2]

(二) 简单的色彩概念

同类色相堆积在一起时要拉开距离, 拉开层次, 避免混淆不清。

冷暖色不同的色调选择相对来讲容易一些, 只要有倾向性就可以不要各占一半, 这样会相互冲突, 画面难于协调。

对比色强度的变化是较难掌握的一种色彩理论知识, 里面有互补色、同类色对比等。应用中最好有所研究。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感情色彩”。[3]

五、手机功能的技术了解与后期制作

(一) 功能技术的应用

拍摄过程中手机本身不挪动、不移位是一项技术要求, 稳定的机身是清晰度的最基本保证。提倡用双手握机, 平稳后再按键是必须要遵循的要求。拍摄不清楚——模糊, 如果在拍摄时手机轻微的抖动, 特别是在对准镜头时, 丝毫的抖动都会影响到整体画面的清晰。若想拍出清晰的照片, 一定要拿稳手机。特别是在野外拍摄特写时, 轻微的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到照片的清晰度, 那就需要拍摄者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拍摄主体稍逝的“静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其程序设定的过程也很重要, 不可强行操作, 要看懂说明, 挖掘手机功能。如其提示对焦亮点的位置, 放大或缩小后的最佳清晰度等, 都要在实践中丰富完善总结。

(二) 后期制作的经验要求

这是摄影手段多样化的体现之一, 过去暗房技术中的重要环节。现在手机拍摄中也存在, 后期修补调整在图片编辑栏内有各式各样的功能选择, 有时让人眼花缭乱, 有时又让人爱不释手。但是要明白后期调整制作是有限的, 不可过度修改照片, 会本末倒置。优秀作品的出现一定是最初的那个阶段, 就好像天生丽质, 绝不是靠化妆、美容可以替代的。所以, 关于手机内的图片编辑栏要慎用, 过度使用绝不提倡, 有特殊需求时的应急处理而已。

(三) 善用RAW格式拍摄

使手机拍摄对象的色彩能得到真实的、最佳的还原。色彩真实还原能获得最好的层次感, 最好的层次感就能为照片的清晰度增添色彩——因为一张清晰的照片必然是色彩真实、层次丰满的。

六、结语

以上仅从摄影理论与拍摄技巧的角度来分析。当然拍摄出一张清晰的照片除了把握上述理论知识与拍摄技巧还是远远不够的, 但至少对于“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角度来讲肯定是有所帮助的。如今, “手机或者单反”的选择难题已经开始慢慢倾向于拿起手机拍照了, 也为我们的拍照带来了非同一般的体验。智能手机拍照的能力越来越强, 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 双镜头、徕卡镜头、强大的算法等等都让手机的成像效果越来越惊艳。

摘要:摄影中对构图规律、美学原则、功能与用途的了解, 对光线、角度、透视、焦距等技术应用概念的认识与掌握, 加之一般的使用方法与摄影常识, 我们可将生活环境中的感悟准确地通过相机表现出来。用我们独特的视角、视野展现出生活的多彩与大自然的奇妙变化。通过手机摄影中的功能键解读, 编辑键的应用分析, 逐步在实践中成为摄影技巧高超的摄影爱好者, 乃至提升为专业摄影工作者, 借以达成自我的生活品质与理想目标地提高与实现。

关键词:手机照片,摄影,概念分析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夏乾丰.论摄影艺术的形式美[J].娄底师专学报, 1991 (03) :56.

[2] 谢汉俊 (A) .亚当斯论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9:49.

[3] 中国人民大学娄文振.摄影文学的画面与文字及其相互关系[N].文艺报, 2001.

[4] 张新根.简析光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特性与运用[J].电影评介, 2007 (02) :74-75.

[5] 祝静思, 赵永林.论现代艺术摄影的构图与用光技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1 (7) :139.

[6] 姜列思.浅析摄影用光在影像作品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2) :167-16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如影随形”——手机照片拍摄中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分析】相关文章:

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06-18

审计基本概念及知识06-19

数字化法庭概念及应用04-11

催收概念及策略05-15

纺织常用概念及分类08-09

评估概念及意义.docx06-30

六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04-22

时间管理概念及意义08-25

四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02-24

高三物理概念及知识点05-08

上一篇:浅析沥青砼路面施工接缝处理技术下一篇: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