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崔清田先生研究中国逻辑史的方法

2022-09-12

崔清田(1936.01.10——)先生是中国著名的逻辑学家、逻辑学史家,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传统逻辑、中国逻辑史、因明学及比较逻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撰写了多部著作,主编、参编了多部普通逻辑和中国逻辑史教材,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1]。

在研究中国逻辑史的早期,“据西释中”是当时普遍通用的方法,即以西方传统逻辑的理论、概念、体系为依据解释中国古代逻辑。这种方法在最初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历史的原因基本上还在使用,方法有效,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逻辑学者开始质疑“据西释中”的研究方法。在此过程中,崔清田先生是最早看到了“据西释中”研究方法弊端的学者之一,认为用“据西释中”的方法,只是看到了中国古代逻辑与西方传统逻辑的共同点,并未比较其特殊性,这样两种逻辑的比较容易发展为比附。

为了克服“据西释中”方法的弊端,崔清田先生提出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主张把逻辑置于具体历史环境中,对形成不同逻辑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与诠释,从而对各种逻辑传统有一个更加客观透彻的认识与评价[2]。

一、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

在探索研究中国逻辑史新方法的新阶段中崔清田先生发现中国古代逻辑是不同于西方逻辑的,认为中国古代名辩思想因人而异,因此,他在《名学与辩学》中提出了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新方法[3]。

崔清田先生在《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一文中曾提出了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两点要求:坚持严格的历史性;从联系和发展中研究中国逻辑史。

从联系和发展中研究中国逻辑史,要注意逻辑研究与其当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更要注意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历程。此时,崔清田先生就注意到了逻辑研究与其文化背景的密切联系[4]。

崔清田先生的研究方法把中国逻辑史真正放到了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当中,真正以中国的视角来看中国逻辑史,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研究中国逻辑,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逻辑以及中国古代逻辑与西方传统逻辑的区别。同时要求我们对逻辑进行思考和论析时,不能脱离历史、文化与思维方式[5]。

二、比较的方法

所谓比较是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或现象间,辨别高下、异同。在最初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时,主要集中于中国古代逻辑与西方传统逻辑的比较。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发展离不开中西逻辑的比较,事物发展的好与坏,发展程度的高于低,都是有参照物的。

崔清田先生在《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中对墨家逻辑与西方逻辑做了对比研究,对比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种逻辑的差异。由于两种逻辑分别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当中,所以对于逻辑的研究方法要求不同。崔清田先生在很多方面对两种逻辑做了比较。比如,目的比较。墨家辩学的目的是要在是非之争中,区分正误,取当求胜,而亚里士多德逻辑的目的则是求知,获得科学知识。

墨家逻辑的主要推理类型是推类,而亚里士多德逻辑则是三段论推理等。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是认识两种逻辑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对其作出评价,有助于认识其思维形式论的相似、相通和一致之处,而且有助于分析其相异、不同之点,更有助于深入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

最初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比较,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形成了“据西释中”的研究方法。“据西释中”的方法在一定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往往在中国逻辑与西方传统逻辑比较的过程中,会出现牵强附会地比附的状况。

崔清田先生关于比较与比附的认识,深化了张东荪关于比较与比附不同的观点。崔清田先生认为要把比较与比附区分开来,不能以一个为模式去重构另一个,以一个为标准去规范、限制另一个。

三、关于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之思考

近代以来,西方传统逻辑不断传入中国,大批中国学者开始用西方传统逻辑作为工具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方法推动了中国名辩学的深入研究。但这种方法后来沦为一种比附的方法,用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的名辩学,使名、辞、说、辩与概念、判断、推理一一对号入座是不合适的。

张东荪先生提出了文化与逻辑的关系,他研究“逻辑与文化”所阐发的核心思想是,“把逻辑当作文化的产物,用文化来解释逻辑”。

受张东荪先生的影响,中国开始了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史的方法的探讨,开始了用文化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逻辑史的艰难历程。崔清田先生有关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受到张东荪先生的影响,把文化与逻辑联系起来,达到对“据西释中”方法弊端的纠正与弥补。

崔清田先生认为分析其形成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揭示中国古代逻辑的特征与发展过程,更加客观地分析逻辑在中国古代存在与发展的过程。

崔清田先生在《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只有把不同的逻辑传统置于它们所由生成并受其制约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去进行分析和诠释,我们才能认识这些不同逻辑传统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才能对它们的异同作出合理的比较和说明。

两种逻辑的比较研究必须建基于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之上。”所以基于先秦文化的墨家逻辑与基于古希腊文化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必须要站在两种文化背景的高度上分析。

崔清田先生的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方法的使用在中国逻辑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国内外逻辑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本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在这种共识的影响下,这些年来,对于逻辑史尤其是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新的研究框架,有了一系列的成果。鞠实儿老师的《论逻辑的文化相对性—从民族志和历史学的观点看》文章中为“逻辑相对于文化”提供了事实依据,论证了现代文化中的逻辑与其他文化的逻辑在现代文化中具有相对性。翟锦程老师的国家重大社科项目《中国逻辑史》、张晓芒老师的国家社科项目“先秦逻辑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文化因素”、和国外合作的《中国逻辑学手册》等,无一不是以这种研究方法为前提条件的。

崔清田先生在温公颐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中国逻辑史的学习与研究,几十年研究中国逻辑史一直秉承着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他独辟蹊径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为以后逻辑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我们后人研究逻辑指明了道路。

我们要在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史的过程中秉承着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事物。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共同推进逻辑的发展。

摘要:崔清田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主编了多部逻辑学、逻辑史的著作,在中国逻辑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崔清田先生在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新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看到以往“据西释中”研究方法的弊端,认为要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要把逻辑放在具体的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研究的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比较的方法,这种“逻辑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诠释逻辑在中国古代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据西释中,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比较

参考文献

[1] 崔清田.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5.

[2] 崔清田.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

[3] 崔清田.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

[4] 崔清田.“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辨析——“唯一的逻辑”引发的困惑与质疑[J].逻辑学研究,2009,(2):13-13.

[5] 张东荪.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上一篇: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初探下一篇:浅析政治类公益广告创作的新路径——基于对央视政治类公益广告《我是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