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投资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农业投资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农业投资不足的现状已经显示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完善我国农业投资的基本模式,了解农业投资基本模式,旨在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从而加快农业发展。

第一篇:农业投资论文范文

农业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农业投资人要对决的,不仅仅是农企管理能力的低下,更多来源于先天不足: 农业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对农产品制约较大,价格波动明显;投资资金体量大、需要全产业链控制、周期过长,还有过低的利润率,农业投资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本文重点从农业投资的概念,农业投资的基本情况,西方国家农业投资的比较,我国农业投资的途径以及农业投资的方向进行研究,提出农业投资风光无限,机遇与挑战并存,农业投资最好的方式是投资相对成熟的全产业链公司,全产业具有竞争优势。作为一个全产业链的企业,控制上游才能保证下游做深加工企业的稳定性,取得比较效益。

关键词:农业 投资政策 农业投资 全产业链 市场竞争 发展策略

一、引言

我国的农产品收入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模式,散户式的小农经济,没有地租、没有工资、没有折旧、没有设备购置和更新、没有技术进步投资,与之相比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常陷入低利润困局,甚至由于成本太高而亏损。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对农产品制约较大,如渔业、种植业、养殖业均是“靠天吃饭”的行业,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可控性比较差,价格波动最为明显,其盈利水平也随之波动。种植和养殖这些弱势产业国家有许多减免、补贴等优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向和着力重点: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新认识、方略的新发展、举措的新突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我国粮食供需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靠天吃饭”还没有根本改变,今后粮食消费还将刚性增长,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谁也“背”不起,只有靠我们自己。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李克强强调,如何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推动“新四化”,仍然要靠改革创新。如何深化企业、财税、金融、户籍、土地管理制度、价格改革;释放粮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潜力、源头活力和持久动力;如何最终使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得到红利、收到实惠。

土地、劳动和资本作为农业生产中基本而重要的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不断延伸,它们各自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由于人口的增多,土地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投入的重要性就更为显著。投资政策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杠杆工具,它的应用效果具有见效快的特点。粮食安全是全球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国政府都在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保证农业市场和粮食供求的流动性。作为实现粮食安全以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石,对小农户农业的支持应当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

二、农业投资的一般概念

1.农业投资是为了使得农业生产领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为获取利润而投入资本的行为,追求利益的形式。

中国的农业具有独特的特点。农业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农业生产,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也讲求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投资的效益是投入的资金同产出的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一般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额所增加的产值,要能大于增加的成本时,才有经济效益。农业投资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又有其特点:大部分直接成果(如扩大灌溉面积等)只是获得最终成果,即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或产值的手段。

2.评价农业投资,不仅要关注它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要关注它的长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采取不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衡量。

(1)经济效益的主要评价指标:单位投资的农产品年产量、年产值、利润或纯收入,投资回收的综合期限,农业机械、设备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以及单位投资的人均国民收入增长量等。

(2)社会效益的主要评价指标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商品率,国家、集体、个人收入的比例等。

(3)生态效益的主要评价指标是植被率或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或土地沙化面积,土地肥力的消长,自然资源的增减,土地、水等资源的污染度等。有时某些指标之间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须对比各种投资方案,兼顾微观与宏观、目前与长远,统筹权衡。

3.提高农业投资效益的途径包括: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农业生产的发展符合社会需要,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对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提高人力、财力、物力的利用率;在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和采取新的技术措施时,通过对各种方案的利弊分析,把资金、劳动投到收效最快、最大的地方;采用新的技术、工艺和新的管理方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等。

4. 农业投资模式

(1)自种模式,即把土地流转过来后,自己种植和经营管控,产品出口或者加工出口。

(2)返租倒包模式,即先把土地租赁过来,把果园建起来,然后把它分成若干小块,再把它返租给农户,并对农户进行种植技术等培训,且保证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

(3)合作社模式,即跟农户合作经营,农户出土地和劳动力,合作社出技术、品种,并负责运作市场,收购农户的产品。

5. 农业投资机会与挑战

各种高端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市民花钱买放心、买健康,中高端市场正在形成。绿色、创意农业种植最吃香,创意农业的市场潜力正在释放。风投和私募在农业领域开始大量投资,风投通过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打造高端特色创意农业,投资领域涵盖茶叶、花卉、蔬菜、鸡蛋、育种、疫苗、水产养殖、肉食品加工、豆制品加工、生物肥、农药等。投资机构“下乡”已成一股新潮。高端市场已经成为农业投资新机会。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过程中,以及在农业节庆、农业科普、农业电子商务、农业总部经济、农业审美、农业旅游、农业创新活动中进行生产创意、生活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通过营造优美意境,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

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发展低碳高效农业,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创意农业集中发展区等项目,向精细化发展,已经成为新的投资机会。

建成一个创意农业科技园,整个园区GDP可超过100亿元。建成一个创意农业高端水果产业带,可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一些大超市专门开辟高端水果销售区,“卖艺术、卖欣赏”,其价值远远超过食用价值。高端客户对精致水果、创意水果礼盒、水果篮和即食水果套餐的消费需求增长强劲。

著名的市场环境威胁理论告诉我们,农业投资在有机农业;传统养猪;转基因产业;造林产业;网上卖菜方向,存在着重大的挑战与机会。

三、农业投资的基本情况

1.分类和比例

中国的农业投资按来源可分为国家财政拨款和信贷资金、合作经济的积累以及农民个人投资3类;有时还包括国外资金。1985年用于发展农、林、牧、渔业和水利的基本建设投资为35.91亿元,约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 3.3%。国家财政拨款的项目还包括国营农业企业新增的固定资金(不列入基本建设的技术改进措施费用)和流动资金拨款,农业各部门的事业费拨款,支援农村拨款以及用于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的拨款等。 此外,国家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实际上也是国家支持农业的一种投资。农业信贷除大多用作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流动资金外,也有一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固定资金和新增流动资金。农业合作经济的公共积累(包括社员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劳动积累),一般用于合作经济独立进行的规模较小的农业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购置。1979年开始在农业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社员)投资包括个人或合股用于购买小型农业机械、畜生、农具、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资日趋重要,农田基本建设中的劳动积累则有所减少。据统计:1950—1980年的30年间,中国农业投资总额中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约占46%,银行信贷资金约占23%,合作经济自筹资金约占12%,农民个人投资和劳动积累约占19%。1980年以后农民个人投资有较大增加。

2.发展和问题

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长较快。2006年,我国财政农业投资总额达到3172.97亿元,比 1978年的150.66亿元增长了20.06倍,比1990年增长了9.31倍。财政农业投资增加不仅直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还间接地带动了银行信贷资金、企业农业投资、农村集体以及农户农业投资的不断增加,形成了我国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目前我国政府财政农业投资存在着缺乏平稳增长机制、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管理体制有缺陷等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农业滞后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农业不仅现有基础相当脆弱,而且缺乏后劲。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就农业生产本身讲,最主要的是要素投入不足。在诸多要素投入中,关键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投入总量的绝对数虽有所增加,但相对份额变化不大且有下降趋势,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波动不定且份额极小,1990年为1.51%,1992年降到1.44%,1994年降到0.88%,达到最低点,1996年又增长到1.28%,1998年增长到1.89%,2000年增长到2.69%;国家财政支农支出近几年虽有较多的增加,但财政支农数占国家财政支出数的比重连续下降,1990年为9.98%,1993年为 9.49%,1995年为8.43%,1997年为8.30%,2000年为7.75%;同样,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也是波动不定且份额极小,1995年为5.97%(1995年包括对乡镇企业的贷款),1997年为4.42%,1999年为5.11%,2000年为4.92%,2001年为5.09%。农业投入不足,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难题,时间过长,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因长期价值补偿不足而失去自身发展的活力,使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水利失修,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过伐,草原过牧,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锐减;农业科技人员大量流失,农技进步缓慢。由此可见,加大我国农业投入十分迫切,加大农业投入也是形势所需。

3.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大农业投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党的十八大提出集中精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加大农业及农村投入。

加大农业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所需。“三农”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则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加大农业投入是WTO机制所需。在不违反WTO规则的框架下,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使我国农业有好的发展前景,则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投入。

加大农业投入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所需。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Mdlor)把农业的发展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加大农业投入,为农业系统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首先要面临的难题。

四、发达国家农业投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情况。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国家很少进行农业投资,还以农业所提供的利润积累,作为工业发展所需资金的一个来源。农业投资主要靠农场主自筹资金和贷款。在资本主义工业趋于发达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虽逐步下降,但其绝对量则不断增加。其中较大的开支是用于稳定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收入的抵押贷款、价格补贴、休耕补贴、灾害补贴、出口津贴以及用于农业科技开发等。日本国家的农业投资主要用于农产品价格补贴和改进技术、生产结构,同时也对农民提供大量低息和无息贷款等。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私人投资的比重很大,对农业现代化起决定性作用。

美国是市场经济很发达的国家,但美国政府早就对其农业经济事务进行了插手和干预,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用计划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每项农业计划都有相应的投资手段作保障。美国的农业已处于高度发达水平,政府提出的农产品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配套了相应的目标价格、差额补贴、贷款率、无追索权贷款、休耕补贴和灾害补贴等投资手段。这些投资手段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它是有吸引力的,这关系到农场主的切身利益,他执行这项计划,将从利率上得到好处,不执行这一计划,将在利益上受到损害。因此,投资手段既是诱导农场主生产行为趋向农业计划目标的“胡萝卜”,也是迫使农场主接受农业计划的强制性的“棍子”。这就保障了农业计划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日本农业还处于中等发达水平,政府提出的农业计划旨在提高农业效率。如1973年曾提出“实现农业高效率十年计划”,1978年提出“农业十年对策计划”,要求加速农村的农林水企业现代化,改革农业现有结构。为了保障农业发展计划的实现,相应地进行了计划的经费预算,并落到实处。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改造传统农业中遇到的首要障碍是基础设施的缺乏。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初期,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改善方面。美国的大型灌溉设施都是由联邦和州政府投资兴建,中小型灌溉设施由农场主个人或联合投资,农业部也要给予一定的资助。英国农业法规定,凡修建农场的道路、堤坝、供电系统,国家承担费用的2/3。法国政府对农村基建工程的投资一般占工程费用总额的1/4以上,日本政府不但直接投资兴建大型工程,而且提供小型水利工程全部投资的4/5,并为农民负担的部分提供优惠贷款;日本农田改造所需要经费的95%。

五、农业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中国历朝历代遵循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古训。三个矛盾在粮食上表现的最为突出:一是,生产不稳定与需求相对稳定的矛盾;二是,季节性生产与常年需求的矛盾;三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三个矛盾的客观存在,决定了粮食弱质的特性。尤其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粮食的弱质特性被放大,形成“蛛网效应”。由于粮食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而农民的价格信息存在滞后性,这是一种时间上的信息不对称,所以,粮食产量和价格总是波动的,而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像一个放射型的蜘蛛网。粮食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粮食生产既是自然再生产,又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作为公共产品,粮食具有不可替代性,粮食的安全是由其不可代替性要求的。我国的农业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农业投资,国家为农业投资制定了许多的发展政策。

当一种资源处于稀缺时,其价格要上涨,抑制其需求,价格上涨导致开拓这种资源技术的进步,最终某种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用城镇化发展中国经济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城镇化建设是发展的需要,更是市场的需要。粮食价格的涨跌有其自身的规律:内生性、关联性、比效性、联动性。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市场自然内生涨价;大豆价格上涨,进而引发小麦、玉米、大米价格关联上涨;种粮的比较效益上升,农民就有积极性,没有比较效益,农民就不种粮了;粮食供求有联动性,一旦中国粮食供应紧张,世界资源不会充裕到哪里。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价格弹性小,粮食如果涨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如果降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不会增加多少。粮价是社会的基价,粮价连百价。农业投资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产业升级,有利于农村发展经济,有利于农业投资企业做大做强,有利于农民致富。

在人口、耕地和粮食之间发生不平衡,用城市化的办法,提高人们生育抚养孩子的成本和机会成本,抑制人口增长;用城市化的办法集中人口、企业、市场、基础设施等等,减少分散发展造成的土地浪费,重新节约出更多的土地。由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的产量却大大增加。在这样的过程中,除了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外,需要各种形式的农业投资。企业看到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流转了土地,获得了明显的农业经济效益,实现了有别墅和庄园,城市企业与农村有农场的梦想,过上人类未来的有机生活。农民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农业工人,农业围绕着企业的产业链运作,达到和谐发展。

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天赋资源是不同的,人多地少的国家,避开土地少并稀缺的劣势,将土地配置到比较收益较高的行业和部门,发挥劳动力多且便宜的优势,生产劳动密集性的产品;地多人少的国家,则避开劳动力少且昂贵的劣势,规模化利用土地,产出粮食,将地多人少劣势在交换中转化为优势;在国际贸易中,人多地少的国家用劳动密集性产品出口换取粮食产品的进口,人少地多的国家用农业产品换取在自己国家生产劳动力费用太高的产品,双方在国际贸易中都获得了利益。中国的农业优势的发挥,需要一大批农业投资企业来做,未来农业企业的发展前途越来越好,前进道路上充满着春天般的希望。

中国有一个特别的经济问题,就是每人每天生命需要1Kg的粮食。世界粮食市场不是中国可靠的粮仓,13亿人口每年需要消耗4.9亿吨的粮食,世界粮食市场每年总供应量仅为2.36亿吨。世界粮食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用出口换取它国政府补贴的农产品,经济上是合算的。恩格尔系数的研究告诉人们:当社会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已趋近等于零,粮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对稳定。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告诉人们,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保持长期合作关系,那么,帕累托一阶最优风险分担和激励是可以实现的。农业投资是长期的事业,利在当前,功在千秋。

六、农业投资途径

资金不足是近年来影响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但简单地就农业投资数量上的多少及变动状况并不能解释农业资金不足的根本原因。投资不足是一种理性经济行为,是在经济规律的支配下投资主体的动力目标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政府投资向“三农”倾斜,新增教育、卫生等办公经费主要用于农村。2005年开始农业占中国政府投资的比例将每年提高2.4个百分点以上。预测未来的农业投资保持16.0%的平均增速,2011—2015年期间保持15%的平均增速,按各年平均增速计算,2011—2015年农业投资分别为5045.8亿元和8496.5亿元。

1.借鉴国际农业投入方式。我国农业投资的途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方位、多渠道地筹集农业资金。切实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而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则是政府支农的主要手段。没有这一保证,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就是一句空话。深化财政职能改革,调整地方财政的存量分配格局,重点用于加强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包括农业在内的一些重点基础产业。

2.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调整农业信贷结构,增加农业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对中长期农业贷款要实行较低的贷款利率和较长的还款期限。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以实现保本经营;增加政策性业务资金来源。农业发展银行可到国内外金融市场融通较长期的资金,其筹资成本高于资产收益的差额,财政适当给予补偿;建立风险基金,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3.建立农业风险基金。资金来源从几方面筹集:国际粮农组织的部分援助资金;从在我国境内经营业务的商业性财产保险公司每年税前保险费收人中提取1-2%的资金,作为农业保险基金;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农村财产保险的结余积累;从县、乡以工补农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从每年国家救灾费用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各级公司保险资金运用的增值部分;其他。国家财政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性亏损补贴和资金投入,国家给予免征税收的优惠。农业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应较广泛。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县以下(不含县)农业加工企业、村办企业、农民房屋和农民家庭财产保险。加强立法。对农业保险经营原则、保险责任、保险利率、理赔办法、政府对农业保险企业的补贴等制定法规,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和企业的行为,保证农业保险的正常运转。

4.提高农业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积极争取更多利用外资。国家财政资金可以引导农民和集体明确农业投入方向,而贴息或补贴性投入又对农民、集体投入给予一定的经济刺激。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是农业投入的大头。通过政策引导,使农民对农业的投入有一个合理的回报,以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加大农业利用世界银行项目贷款额度、外国政府(混合)贷款项目额度、商业性贷款项目额度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投资额。

5.农业产业化投资就是根据我国农业体制的具体情况,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我国农业投资体制的现实情况,提出的一套有别于现行的国家农业投资体制的农业投资策略——政府规划和银行贷款相结合的农业投资管理模式。农业产业化投资重点方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草原(场)建设、优质粮食基地、经济林、蔬菜和药材等种植六大综合开发项目将继续作为农业产业化投资的主攻方向。其投资策略:加大国家对农业生产性的市场效益高的投资;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的投资;国家财政担保的银行转贷款;国家财政投资农业再保险作为银行转贷款的担保;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项目抵押式的银行贷款;政府负责农业区域经济规划,回避推荐项目和审批项目。

七、无往而不利的农业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健康饮食、科学饮食等越发重视,自然会引起整个农业的产业升级,尤其是农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抗周期性甚至反周期性等特点,成为资本关注的热点。进入21世纪,农业投资形成了一波高潮。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三季度,中国的农业行业共披露184起VC/PE投资案例,投资总额达50.19亿美元。2010年出现井喷式增长,披露57起案例,投资24.15亿美元,投资数量及规模均达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已披露40起案例,投资总额达5.64亿美元。

中国的农业投资的领域非常广泛,种植业、畜牧业等一直成为资本追逐的目标。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VC/PE投资中,24.22%投资了种植业、23.2%投资了农业及肥料等生产资料领域、21.18%投资了畜牧业。这三个领域就占据了近7成的投资额。作为农业来说,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具有极强的投资价值,如果要寻找农业行业中新的投资亮点,那么农业产业中最值得投资的领域为:“种”业、农产品流通、农业机械化。

1.“种”业。包括种植业所需要的种子,畜牧业、海水淡水养殖所需要的“种苗”。正如IT行业的芯片一样,这属于整个农业产业上游,自然利润回报也相当丰厚。中国持有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大约8700家,一方面按照新的种业企业标准,将至少有90%的企业不达标,未来的整合和并购将成为常态,加之目前国内种业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另外一方面则是种子的回报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比如中国种子商品化大约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中国种子价格与粮价之比平均约为5~8倍,远低于发达国家20~25倍的水平。考虑到未来转基因等因素,必将会引发资本的强烈追逐。畜牧业、海水淡水的“种苗”行业是比种植业更落后的产业,中国目前养殖所需要的猪、奶牛、肉鸡、蛋鸡、鱼苗等等,优质品种几乎全部是进口,人们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农业和粮食的命脉不能够掌握在他人手上,整个行业的发展机会潜力巨大。

2.农产品流通行业。近年来的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买难卖难等问题的频繁发生,这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有着很大的关系。农产品流通分为两部分,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流通。从渠道上分为线上和线下渠道。线下渠道分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超对接等模式,线上模式主要是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农业品流通领域缺乏较大的流通的企业,必将成为未来农业行业发展最具潜力的领域。

3.农业机械化领域。2015年中国农作物机械化率将达到60%以上。中国农作物耕种收获综合机械化率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49.1%和52.3%,中国整体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不足。

4.新型城镇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倒逼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将成为投资必争之地。种植业、畜牧业成为农业产业投资的新亮点。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木桶效应的三农问题关联中国二分之一的人口,农业关联的人口数却是百分之百,吃饭、穿衣任何生活基本状态的需求满足都与三农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经济角度给出了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

农业经营体制上的变革会渐进式的推进中国农村文化、社会组织架构的演变,农户传统的意义上的单打独斗式的经营无法适应商业化的发展需求,“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农民运用现代化的运营手段重新组合资源,实现土地使用、转换的多赢。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向中国社会的发展释放巨大的正能量。“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国内地现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政府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形成一定规模,有利于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11

[2] 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11,6

[3]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2011]32号,2011,08

[4]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应对持续性危机中的粮食不安全问题》 [M].2010,07

[5] 国务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通知》,2011,11

[6] 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04,05

[7] 国务院法制办,《粮食法(征求意见稿)》的说明,2012.03

[8] 农业部,《全国新增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 年)》,2008,08

[9] 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11

[10]冯志强,《中国粮食经济问题研究》[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有限公司,2000,10

[11]冯志强,《创新战略》[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2.10

作者:冯志强

第二篇:我国农业投资模式分析

摘要: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农业投资不足的现状已经显示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完善我国农业投资的基本模式,了解农业投资基本模式,旨在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从而加快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投资;模式;分析

文献标识码:A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转变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农业投资在农业发展的因果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近年来,我国农业投资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基础的地位。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完善农业投资模式,保证农业发展资金需要,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值得认真深思和研究。一般而言,按农业投资资金的来源,农业投资模式是指政府财政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和社会民间资金。政府财政资金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金融信贷资金是指在1989年以前为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农业贷款,1989年以后(含1989年)为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社会民间资金主要是农户对农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笔者研究的时间范围选定在1981~2003年间,即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六五”计划)起始年到“十五”计划中期。目的是提出政策建议,完善现有的投资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一、政府投资模式

(一)政府对农业投资

从1983年至今,政府对农业的投资长期在10%左右徘徊,其中,1993年降低至5.8%。在扣除物价因素后,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多年都处于低水平增长状态。1981~1996年,财政对农业的实际投资额一直未突破200亿元。“六五”期间,财政实际投资额的绝对量增加仅20亿;“七五”期间增加更少,还不到13亿;“八五”期间则基本停止增长;直到“九五”后期,农业财政支出才有了显著的增长。1998年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财政农业投资增长率异常(高达54.7%),实际投资额在长期低水平徘徊后有显著的量的突破(由1997年的200亿元猛增到300亿元)。其直接原因是:1997年罕见的全国范围的特大洪水,充分暴露出了农业投资的多年欠账问题。国家随后在1998年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其中仅基建投资一项就由1997年的159.8亿元增加到460.7亿元(名义值)。另外,在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中,地方财政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表1表明:在占国家财政支农支出60%以上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事业费中,中央政府所占比重长期停留在10%左右的水平上,地方政府则承担了超过自己财力水平之上的支农任务。中央和地方财政这种大比例的资金负担比重,不仅超过了两者财政收入比重(中央:地方大体是5:5),也超过了财政支出比重(中央:地方大体是3:7),如表1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亿元,%)。

(二)农业资金的分配状况

从我国农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即农业投资的流向主要包括农业事业费投资、基础建设投资和科技投资。在此我们将我国1996-1999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流向情况列成图表1。由图表可以看出我国农业资金使用情况上的基本态势,即在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割过程中,农业事业费总额和比重均持续增长,从1996年的510.07亿元增至1999年的677.4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9.3%,占财政支农的比重均超过50%,尤其是1996年比重接近80%;基础建设费虽总量有所增长,但增幅较小,除1998年由于抗洪需要而临时增加投资外,其他年份基础设施费投入所占比重均不高,平均占25%;科技支出费占总支出的比重极低,与同期农业事业费投入的比例约为1:80,1997年该比例竟达到1:110,科技支出费的总额在总支出中可谓微乎其微。

二、金融信贷投资模式

金融系统未进行商业化改革前,国有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受国家计划调控,扮演了“第二财政”的作用。因此,几乎整个20世纪80年代农业贷款基本呈现一种缓慢增长的势头。1989年出于形势变化的需要,金融统计口径把更多的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纳入其中。随着机构统计数目的增加,该年统计的农业贷款相应猛增,表明随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的不断发育完善,农业贷款的来源渠道也日益多样化。除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正成为农业贷款的重要来源。从1989年到“八五”前3年,农业贷款都呈稳步递增趋势,到1994年才出现大幅度的缩减。1994年是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达到顶峰的一年。为此,中央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两年压缩银根,各项贷款收紧,农业贷款也不例外。1996年经济实现“软着陆”,农业贷款也呈恢复性增长。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又使得当年农业贷款大幅度减少。随着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农业在近年又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一)信贷资金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农业信贷投入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其他来源的重要补充,发挥了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信贷资金对农业投入已超过农民投人而成为最大投资主体。但投向农业的信贷资金主要是短期贷款,也即主要用于农业流动资金投入,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微乎其微,其对农业固定资产形成的贡献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村信贷总量减少,农业生产资金较少

农村信贷总量减少,投放于农业生产环节较少。2001年,全国贷款余额11.2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5700亿元,占5.1%;乡镇企业贷款6400亿元,占5.8%。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用于二、三产业的贷款,远远超过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就农业银行来看,1985年以前,贷款的98%以上全部集中投向了农村。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0%。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也在迅速弱化,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从1990年的46.2%下降到2000年的34.2%。在贫困山区,就政策性的国家贴息扶贫贷款来看,真正用于农业企业和农民生产中的极少。

三、农户投资模式

1989年以前,社会民间投资一直是最大的资金来源渠道,占了投资总量一半以上的份额。与国家和金融机构相比,社会民间资金无论是在绝对量上,还是年度增长率上,波动幅度都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相对周期较长,农户投资变动反应较慢,受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农户投资受政策影响较深,1983年农户投资的大幅上升就是政策作用的结果。同样,1984年后随着农产品价格的再次恶化以及土地产权问题的凸显,农民对农业投资的热情明显降低,农业投资呈现极不稳定的态势。1985年农户实际投资减少近150亿元,实际增长率为负的19.02%,是这20余年的最低值。1998年和1999年是开始新一轮土地承包的起始年,农业投资分别下降

了4.32%和3.93%。2000年国家决定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以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农户对农业的投资又显著增加。2001年比2000年绝对数增加112.4亿元,增幅达8.1%。可见,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是农户农业投资的晴雨表,对农户农业投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户对农业投资的要素分析

为便于分析各要素对农户向农业投资的影响程度,采用c-D函数,并对这一函数进行了修正。模型中引入农户上年纯收入、消费支出比重、当年工农商品综合比价指数、农民上年农产品销售现金收入和人均耕地面积。由于研究的是农民个人对农业生产的投资行为,因此模型中消除了劳动力变量。同时,将模型进行了线性化,如下:

由表2可以看出,影响农户投资农业的最大要素是农民人均的生活消费支出,弹性系数为负的3.16,表明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与生产消费支出是反向的,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农民每年所获得的一定的可支配收入,主要就是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一方若是多支出,那么另一方就必然要减少支出。其次,是工农商品综合比价指数,负的1.12的弹性系数,显示出长期以来工业品与农产品价格上差距的不断拉大,制约了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水平。在农民对农业生产投资所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中,绝大多数是农用工业品,如农机具、化肥、农药、农机用油等,这些生产资料价格相对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对农业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和热情。处于第三位的是上年的纯收入,弹性系数为0.63。之所以选择上一年的收入序列,原因在于一方面上一年的收入状况往往决定着农民下一年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投资的数量和投资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生产特性,其资本的投入多数情况下是在统计年度之初,而这部分资本又多来自于上一年的收入。显然,农民的收入每增加1%,都会带来农业投入的0.63%的变动,上一年的收入状况很大程度地决定着下一年的投资水平。而从绝对量上,收入和投资又是相互促进的。最后,农民上年销售农产品现金收入水平,也与其下一年向农业的投资状况有密切联系。上一年销售农产品所获收入的多少,将使农民对下一年的销售收入做出预测,根据这个预测,农民在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理性地决定下一年投资水平的高低。根据所计算出的弹性系数,上一年农产品销售收入每增加1%,下一年农民对农业投资将增加0.39%。另外,农业技术进步同农户投资之间也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中,常数项系数为17.41,说明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农户对农业投资降低的主要原因

1.农业比较利益低

投资回报率下降从国民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角度考察,农业作为初始产业和弱质产业,其比较利益一般低于其他产业。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必然影响农户农业投资决策行为。例如,1999年农户经营第一、二、三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分别是1:2.09,1:6.04,1:5.46。这表明,第一产业的单位投资收益只相当于第二产业的35%、第三产业的38%左右。农户经营第二、三产业所得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经营农业所得收入的相对减少,驱动了农户降低对农业的投资。

2.农户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农户对农业投资的重要因素。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农民收入水平的状况与农户对农业投资之间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农户对农业投入的减少,除第二和第三产业高效益吸力的拉动之外,还在于绝大多数农户收入水平低,手中没钱,无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纯收入一度增长较快,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且增长速度呈递减态势,1999年和2000年甚至连续两年出现了负增长。

归纳起来,由于农户从农业中获益较少,对农业的预期不高,抑制了农户对农业的投资行为。因此,如何提高农户对农业增加投入的预期、建立农户对农业进行投资的良好环境,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要求在政策上必须对农业实行支持和保护,调整产业间的利益关系,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加农户从农业中获得收入的数额,提高农户自身的经济实力。

四、我国农业投资模式的特点

(一)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密切相关

农业投资的增长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1981~2000年农业投资实际年均增长率为9.55%,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大体处于这一水平。而国民经济的波动同样也伴随着农业投资的波动。1993年、1994年经济过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都成为农业投资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投资一时的低潮必孕育着下一次的投资高潮。引发高潮的可能是政策因素,也可能是市场或自然因素。而高潮的过去,便又是一个低潮的出现。

(二)财政投资以地方政府为主

仍以前述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事业费支出为例,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分担比例大致在1:9。即便考虑到地方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剔除事业费一项,余下的农业支出中,地方所占比重更高达95%。另外,在中央财政10%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事业费中,又有超过70%的资金用于人员工资,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涨。

(三)金融信贷资金逐渐成为资金来源主渠道

农业投资的低收益、高风险和长周期,与信贷资金所追求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目标恰恰相反。这使得投向农业领域的金融资金非常有限。但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农业资金来源日益丰富、多元化,有限的信用资金正逐渐成为农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特别重要的是,除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之外的其他各类金融机构,正成为信贷生力军,丰富了农业贷款的来源渠道。

(四)农户投资受政策影响显著

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我国农户由于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综合实力不强,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反应还不够充分,其投资行为更多是受政府政策影响。政府对粮价的调控、“一号文件”、土地承包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每一次政策的变动,都明显地引发农户投资的变动。

五、农业投资的政策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但是农业的高投入和高风险使农业的比较利益明显低于其他产业,因而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投资保护。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建设,基本步入国际社会公认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必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定,因此加强对农业投资更是势在必行。

(二)明确政府投资农业的责任与义务,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

在国民经济诸多产业中,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这是不因实现工业化而改变、不因科学技术发展而过时的规律。利用财政的投资促进农业生产的发

展,是世界各国财政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相当于农业本身GDP的25%以上,日本、以色列等国甚至更高(45%~95%)。我国农业要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当代科技、先进装备与高素质农民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力为主力,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支农工业体系、农业宏观调控体系为支撑,能够适应小康生活需求,能够应对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局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而农业又是利益比较低的弱质产业,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和公共性,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政府应成为农业项目尤其是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主体。政府应明确投资农业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通过界定在农业投入上的事权和财权关系,建立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支农新的财政体制和农业投资体制,落实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政策。

(二)完善投资模式

要以政府投资模式为主,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计划体制下国家和集体作为农业投资主体变为国家、集体、金融组织、农户和境外企业的投资模式。农户的农业投资主要是家庭经营费用和固定资产支出,其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主要是农户当年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用电、用水等日常生产支出;固定资产支出主要是农户用于建房和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支出。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比率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上升的,1998年后趋向下降,并一直处于25%左右的水平,表明农户依然进行的是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加上农户收入增长减弱的趋势,对农业的投入停滞甚至下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投资的主体结构和融资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户投资与境外资金逐步成为投资的重要主体。

(三)创新农业投资体制

建国后政府以经济建设组织者的身份,受急于求成思想的驱动,经济发展是以粗放式外延增长方式为特征,往往注重的是短期经济效益和社会目标,认为加速工业化建设更能取得快速发展实效,因此产生了“工业偏好”思想认识。在这种认识指引下,地方财政的农业投入预算安排表现出相当的随意性,当农业遭受自然灾害时就增加一点对农业的投资,反之就尽量压缩投资,投入量缺乏客观目标,由此带来了今天农业自身积累能力的减弱。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表现有:第一、“拨改贷”体制的改革,在取得融资渠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同时,缺乏对农业这种长线、低效益产业的投资研究,产生农业投资商业化的倾向,以至出现将农业资金外溢转移的现象;第二、农产品收购政策改革,在粮棉收购价格由统购统销改为合同定购、保护价收购的改革中,由于粮棉购销价格是由国家制定,农产品收购保护价在多数情况下低于市场价,因此通常情况下农民利益不是被保护而是受损,也影响到农户对农业生产的长期投资;第三、财政分税制度的改革,本意是希望适应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散性特征,增强地方财政支持农业的职能,但结果造成各级政府目标函数的不一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都认为对方应承担更多责任而相互推诿,造成政府层面投资主体权责模糊,不能有效地对农业投资施加影响。因此、政府应制定更多保护农业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如粮食管理法、农田土地法、农产品价格法等,把投资农业变成国家意志,强化能沟通政府和农户的农业协会类似组织,全面贯彻国家农业投资政策。

(四)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支持农业科技进步

“八五”以来,我国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丰收计划”、“种子工程”等一系列农业科技项目,使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45%左右。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发展将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许多农业技术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产品特性,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依赖国家的公共投资,政府应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及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投资主体。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农业科研投资中政府财政拨款占51%,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高达80-95%,而我国农业科技投资中财政投资力度偏小。根据联合国粮油组织测算,农业科研投入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应达到2%,才能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协调发展。“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不到0.4。同期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均在4%以上,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也一般都超过了我国。为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增强我国农业发展的后劲,21世纪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应该提高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重点完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加强科研基地建设,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并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责任编辑:孙桂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胡 钢

第三篇: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农业经济的提升,需要充分运用农业技术,实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是确保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方式,国家目前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确保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在本文中,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并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措施,希望以此实现我国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合理的提升农业经济的增长水平。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一、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逐步推广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农村地区整体劳动效率的提升,将更多的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农业产值,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另外,农民通过合理的应用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土地使用率的提升,确保农业经济的不断提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确保农业经济不断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是依靠的是政府的投资。但是我国的农业相关企业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农业企业的发展速度比较慢,无法实现农业先进技术的快速应用。农民自给自足的比较多,整体企业区域经营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合理应用,很多资金的应用到位不及时。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没有实现快速的成果转化,无法快速带动周边投资的投入。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较多的政策,但是没有实现国内农业市场的全面打开,政策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比较被动,整体资金相对匮乏。

三、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措施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扩大影响

为了全面提升农业技术的推广投资水平,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必须要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给予充分的重视,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体系的不断完善。结合国家农业的发展目标,实现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全面促进,正确运用各个方面的资金,实现宣传力度的提升。

(二)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教育相结合

对于农业技術的研发,最为重要的就是研发的过程,必须要结合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采取针对性的研发方式,充分发挥出政府的管理职能,实现农业技术研发单位整体研发力度的提升。农业局需要根据农业科研成果,结合实际需要,逐步开展相关农业技术的推广宣传,让更多的农民逐步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可以逐步提升农业技术的应用效率,将更多的研发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经济中。

(三)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机制

对于传统的农业推广机制,需要进行逐步的改革,转变单一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实现多元化推广方式的应用。政府部门需要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从多个方面,进行推广机制的转变。企业和学校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确保农业技术在不断推广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应用,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风险的合理控制。

(四)加强技术培训,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最终落实到广大农民身上,因此需要逐步开展各种专业农业技术培训班,让更多的农民逐渐学习到先进的农业知识,确保各种农业知识的充分应用。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做好与农民的及时交流,实现技术推广中各种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通过技术培训,实现农业技术的逐步推广,发挥出农业技术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农业技术的重要作用,需要不断投入研发资金,实现农业技术的快速研发和大量推广应用,结合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实现农业技术的针对性应用。政府部门需要提升相应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实现农业科研及研发和农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的推广投资机制,实现技术人才的全面培训,确保农业技术的及时推广和充分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项生.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8(2).

[2]唐晓清.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

[3]郭宪宾.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家参谋,2018(20).

[4]王培官.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J].农村科学实验,2018(11).

[s]耿增鹏,孙洁‘简析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S).

[6]刘兴波.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17),

作者简介:

陈爱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里则街道办事处,山东滨州。

作者:陈爱菊

上一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下一篇:工业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