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论文范文

2022-05-1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信息通信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先说明了行业信息化发展所具有的实现企业长远且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行业信息化要实现零距离服务、跨越式发展以及提升行业竞争力的目标进行综合分析。阐述通信信息技术所包括的信息传递、感测与识别等技术,给出行业信息化发展下,保障通信信息技术的具体方法,以期通信信息产业与各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第一篇:信息通信论文范文

信息通信产业融合的思考

众所周知,通信业、计算机业、消费娱乐业将走向融合,即3C融合,本文称之为信息通信产业融合。这些年,讨论网络融合与3C融合的文章、研讨会很多了,作者试图从一个新视角、多视角去分析与探讨融合。

融合的驱动力与在何处融合

1.融合的驱动力

信息通信产业融合的驱动力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进步、市埸需求和政策管制。

由于通信、软件、集成电路(IC)等技术的进步,实现融合成为可能。而市埸需求成为融合的关键推动力,包括:①用户(最终消费者) 的需求,包括:业务与功能融合,屏蔽多种异构网络间的差异性,服务的融合,如:一号通,一站式服务(开通、计费等)。②运营商的需求,包括:降低成本(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经营扩张的动力,业务融合的客户需求。同时,政策管制成为催化剂,包括:电信管制的放开、广播电视的可能交叉经营许可。

2.融合发生在何处?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融合发生在何处?作者认为将发生在三处:①服务、②终端、③网络。本文将分别深入分析。而网络融合发生在何处?也将发生在三处:①控制层、②承载传送层、③业务层。而在接入层将不会融合,反而呈丰富化趋势,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求将会有不同的接入技术来支持。对用户而言,只是需要屏蔽异构接入网的差异性,这是通过终端、网络控制层和服务实现。

网络融合首先体现在业务和网络的分离,这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即网络体系架构将在功能上分层,如图1所示,实现承载传送、控制和业务分离。事实上,3GPP和3GPP2都已引入了控制和承载分离的网络结构。将通过分层和开放接口的方式,运营商提供给业务提供商一个平台,借助这一平台逐步演进以生成、布署和管理新业务。

网络控制层的融合体现在基于软交换框架(IMS也采用此原理)的统一呼叫控制,基于虚拟归属环境(VHE,HLR/VLR的功能扩展)的用户及业务属性的集中管理,用户接入的统一认证、授权用户移动性管理,以及统一的计费与管理,将支持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即通过控制层实现广泛的移动性(无线接入之间,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之间)。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控制层一些数据(如用户数据、计费等)也会共享给英特网服务提供商(ISP)和英特网内容提供商(ICP)等,以实现服务的融合,如目前ISP/ICP与移动运营商配合提供的短信(SMS)增值服务。

承载传送层的融合体现在分组化和通用的传送控制协议,支持IP的MPLS与GMPLS。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承载传送网络仍将是一个混合网络,包括现有的IP路由器、SDH设备和光传输设备。为了简化操作、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最好是由一个通用的控制平面控制上述设备,以快速提供承载通道和带宽租用。MPLS实质上是将IP控制平面(动态路由协议)推广到了电信的面向连接技术,那么我们可继续推广到光传送网(OTN)中,就是 ASON和GMPLS技术,将波长或物理光口与标记绑定,实现MPLS的流量工程与光交换相结合。

关于业务层的融合,我们需要借鉴“IP屏蔽了低层异构网络(物理网络)间差异性”的开放性理念,开放应用编程接口(API)将屏蔽异构通信网络间的差异性。业务层的融合体现在对网络能力的抽象,向上提供统一的API接口,屏蔽异构网络间的差异性,向增值服务商提供业务接口,便于灵活有效地开发与开通新业务。目前较有影响力的API技术规范是OSA/Parlay、JAIN,且两者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事实上,业务层的融合与分离也是并存的,这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所谓融合是指API基本统一,而所谓分离是指业务层统一API上开发出的业务与应用种类是多样化的,将会有许多的增值业务开发商(也包括企业用户)基于统一的API,开发不同的业务与应用。目前有关NGN、软交换的增值业务现状与误区是:运营商在问自已也在问制造商有什么杀手级的增值业务,制造商在苦思冥想。其实这都不是它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超出各其核心竞争力的范围。事实上,需要社会上许许多多的第三方力量介入开发增值业务才能完成产业的繁荣。上述有网络融合的研究方法都将应用在下文的分析中。

用户感知与体验的融合

什么是用户直接的感知与体验?终端与服务,因此终端融合与服务融合是网络融合的最初出发点与最终归属点。目前的通信方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个人用户拥有不同的通信工具,无法获得完整统一的通信体验;企业用户缺乏企业事务的通信集成,无法利用通信工具来保证工作流的连续性。只有通过终端与业务融合才能解决此问题。

1. 终端的融合

未来终端的趋势是:小型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个性化,也是计算机、娱乐、通信集成的终端,即将3C融合的终端。将会出现:普通终端(基本通信功能,包括:手持、固定)、商务终端、娱乐终端、时尚终端、行业应用终端(如无线POS、警用终端、远程的遥感/遥控终端)、家用终端(包括家电信息化)等等。但要注意终端的市场细分与功能融合是辩证地并存,如图2所示,即终端的多样性仍将继续。

未来终端的多样化既是市场的需求,又是技术成熟推动的结果。在市场的需求方面,终端不再只是简单的通信工具,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技术成熟方面,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集成电路(IC)、显示技术的进步及其成本的降低,手机从过去的“大哥大”到今天的小巧灵珑的时尚品,归功于IC进步的结果。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终端的绝大多数关键功能(如数字、射频、模拟等)可以做在一个便宜的片上系统SOC(System-On-Chip)中。现在不同的终端组合成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个人数字终端,将出现终端及其应用的集成融合。②视频编解码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不再局限于话音通信,也可以实现可视通信了。③无线接入、宽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的(实现了移动性)、更高速的接入(实现了可视通信)。

2.服务的融合

作者有个观点:虽然今天运营商重视增值业务是一个大进步(各种媒体、研讨会都在大力探讨中,此为热门话题),但运营商还是需要从目前的增值业务向增值服务转变。

电信业迟早是要走向服务业,而服务是客户导向,服务可以与其它行业结合。电信业务只是技术导向,业务只是运营商自已提供的。并且电信业务也分两个层面:技术层面上的业务、消费者感受到的业务。运营商应该重视增值服务,提供一站式服务(如:一点开通、统一帐单等),电信业务与行业应用的结合,如娱乐业、消费业、商业交易业,通过收入分成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张。对消费者屏蔽行业的差异,实现服务的融合,如手机的小额支付等。

网络的融合

本文为何提网络融合为“信息通信网”,因为信息可以泛指:话音、视频、数据、文本等。从今天看,网络融合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网络:固定电话网(PSTN)、蜂窝移动网、互联网(IP网)、广播电视网等。今后的10年是网络融合与转型期:语音与视频的分组化,传统电信网从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在控制层面的融合;个人与终端在异构网间的广泛移动性;屏蔽电信网络的多样性;开放业务与应用的接口(API),引入第三方的增值业务开发商。

网络融合具体体现在:无线的融合,如WLAN、WiMAX、数字视频广播(DVB)与移动网的融合;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移动网与互联网的融合;融入新型网络技术:传感器网、家庭网络、内容分发网(CDN)、网格。

1. 无线的融合

目前无线通信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如后3G(B3G)、WiMAX、超宽带(UWB)等。无线融合的目的是屏蔽用户对无线接入网络多样性的感知,如图3所示,体现在两个层面上:①控制层面:用户数据集中与共享,统一认证、鉴权、计费与管理,一站式服务。如3GPP/3GPP2中定义的与WLAN互通结构。②终端,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技术,多模多频,同时接收。如:同时支持WLAN和蜂窝移动的终端、同时支持WiMAX和蜂窝移动的终端、同时支持DVB和蜂窝移动的终端等等。

目前已成功商用的是便携电脑WLAN入网认证计费采用2G/2.5G网已有功能扩展,如中国移动的“随e行”业务将WLAN与GPRS结合起来。下面举未来的数字广播(DVB和DAB)与蜂窝移动网的融合。

事实上,UMTS/3GPP也制定了一个广播标准:MBMS(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在一个MBMS服务区域,单向的点到多点传送多媒体数据到一组用户。但存在的问题是:无线带宽资源受限、同时服务的用户数量受限、成本高等。而DVB具有覆盖率高、点对多点(推送)、便宜、大容量、内容免费或加密等优势,但其问题是:回传信道、CA的认证、计费问题,解决上述问题时的成本。

若DVB与蜂窝移动网的融合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这样DVB不需要专门的CA,蜂窝移动网的现有平台可提供:认证、计费、回传信道。而移动运营商又具有一个新的收入分成的机会。因此,DVB与蜂窝移动通信的结合,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的融合:①控制层面,用户数据集中,统一认证、计费与管理,一站式服务。②终端,移动手持终端集成蜂窝移动(2G/3G)系统、数字广播(DAB和DVB)功能,双频同时接收。业务请求与回传信道通过2G/3G网络,而视频节目通过DVB信道,如电视有奖竞猜等。

最近新出一个DVB-H标准,是DVB(数字视讯广播)组织为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这是DVB-T标准的扩展应用,但是和DVB-T相比,DVB-H终端具有更低的功耗,移动接收和抗干扰性能更为优越,因此该标准适用于移动电话、手持计算机等小型便携设备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接收信号。DVB-H依托目前DVB-T传输系统,通过增加一定的附加功能和改进技术使手机等便携设备能够稳定的接收广播电视信号。

3G等标准能够完成这类业务,但是与DVB-H相比较为昂贵,因此DVB-H为移动运营商和用户又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2. 广泛移动性: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固定网与移动网的体系结构区别。除无线接口外,核心网的关键区别就在于移动网有HLR/VLR,能集中用户数据,具有用户认证和移动性管理功能,解决终端的移动性。因此,目前我国也有运营商在研究固网HLR,统一用户数据与认证管理,以实现电话交换网的智能化,实现混和放号的需求。任一对外号码,将不再依赖于某一交换端局,本地号码(固定、小灵通/大灵通)可在本地网(固网HLR覆盖范围)内实现混合放号。并便于向3G融合演进,实现固定网业务向3G业务的平滑过渡,能实现一号通,即用户不必更换号码直接享受3G网络所有服务且能实现全国漫游。

移动性是指对于用户和终端位置的改变而持续接入服务、继续通信的能力。移动性可划分为两个级别,① “游牧的”移动性,指用户在移动时能改变其网络接入点,但正在进行的服务会话会完全停止,需要重新启动;②无缝移动,指当用户或终端移动时,能随时改变其网络接入点而不中断正在进行的服务会话。另外,移动性还划分为:①终端移动性、②个人移动性,目前终端的移动性较为成熟,而个人移动性相对滞后。3GPP中的VHE可以实现漫游用户跨越不同异构网络及允许不同类型终端接入用户个人业务环境。实现VHE将实现网络运营与业务提供的分离。

上述的移动性要求网络控制层提供相应的功能来支持,包括用户鉴别、授权,位置更新、用户信息的下载等,称之为移动性管理。为用户和终端提供移动性管理以保证不同网络间的漫游和服务的无缝移动性是网络融合最紧迫的需求之一。从用户的观点来看,用户应该能从任何网络接入点接入网络,包括使用任何接入技术(有线和无线)进行用户的网间漫游,即屏蔽异构网络间的差异性。

目前基于的有线IP(ADSL、以太接入)终端移动性与基于无线(2G、3G)的终端移动性有很多类似性,如:共享信道,安全性问题,需要终端接入认证过程和登记过程。

未来的固定网与移动网融合,支持广泛移动性,应考虑网络的业务能力以支持个人的移动性、终端的移动性以及他们的组合。即体现在无线接入的无缝切换和漫游(如PHS、SCDMA、2G、WLAN、3G等),也体现在IP终端的可移动性、游牧(如移动IP技术)上。为了支持上述要求,网络具有接入控制认证机制和授权功能、位置管理、支持终端或会晤的IP地址分配和管理功能、支持用户VHE管理功能、支持用户管理功能等。

3. 移动互联网:移动网与互联网的融合

当前信息通信领域的两大热点:移动网与因特网(IP网),已开始走向融合,其结果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宽带、可支持多媒体业务并适合于所有移动运行环境的移动IP网。该领域的融合是目前推进速度最快的,体现在技术层上的融合,包括:WAP技术,移动网的无线接入分组化、网络分组化,如2.5G的GPRS (SGSN与GGSN构成)与CDMA1x(PDSN构成),以及未来3G核心网的分组化,移动终端的IP化;也体现在业务层面的融合,包括:移动运营商实现了门户,手机用户体验与有线接入无差异的接入互联网,浏览网页等。

3G移动网与与IP网的融合已开始,3GPPR5的IP多媒体子域(IMS)定义了UMTS核心网向全IP演进的网络结构,同样3GPP2也定义了全IP网格结构的多媒体域(MMD),并且网络结构与接口协议与前者基本一致。

未来的移动互联网需要解决移动IP技术、IPv6和蜂窝移动网的有机结合,并且能融合无线通信和数字广播技术。

4. 融入新型网络技术:传感器网、家庭网络、CDN、网格

近些年研究的传感器网络、家庭网络、CDN、网格等也将融入信息通信网中。传感器网络是由一组传感器以Ad hoc方式构成的有线或无线网络,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的地理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布给观察者。而家庭网络是融合家庭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家庭信息化平台,是在家庭范围内,实现信息设备、通信设备、娱乐设备、家用电器、自动化设备、照明设备、保安(监控)装置及水电气热表设备、家庭求助报警等设备互联和管理,以及数据和多媒体信息共享的系统。

传感器网络中采集的数据多数情况下要通过信息通信网传送给远程的观察者,如物流控制、生产线控制、远程医疗等等。家庭网络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娱乐、(2)通信、(3)控制。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接入信息通信网,同时也对融合提出新的要求,如:娱乐中的媒体的网络化,控制中的对家电、安防设备等的远程遥控(安全性要求)等。未来传感器网、家庭网络中各种东西都会接入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网络。

CDN与网格都是建立在互联网(IP网)的技术。CDN是在现有互联网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即在传统的IP网发布多媒体信息而特别优化的网络覆盖层,将网站的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使用户可以就近取得所需的内容(静态图片和流媒体),解决互联网拥塞状况,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CDN是一个经策略性部署的整体系统,包括分布式存储、负载均衡、网络请求的重定向和内容管理等。网格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将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海量存储设备、远程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和交互,让人们透明地使用计算、数据处理和存储资源。网格应用实际上是和其它应用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包括中间件技术、P2P、WebService等。网格的三个关键技术包括:协同计算能力、共享存储能力和通信交互能力。通信交互能力对网格应用支撑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如:宽带、QoS(时延、丢包)、资源调配和组网等,这需要在网络融合中来解决。网格平台屏蔽了异构资源的差异和地理上的分布性,这一点与本文提出的网络融合要屏蔽异构网络的差异性是一致的。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中,需要CDN技术来向用户的移动终端提供流媒体业务,也同样需要网格技术来向用户提供移动计算业务。

总之,上述的网络融合会发生在不同的时期,但最终都会融合到信息通信网中。

行业融合与产业链分割

行业融合与产业链分割的辨证地并存。信息通信业融入并跨进了消费、广告、交易、传媒等行业,这样传统的电信产业链在延长,但同时由于市埸细分的需求与核心竞争力的不同,产业链也进一步细分与分割。电信服务公司正在向消费服务公司演变。

随着个人通信终端(如手机)演变成个人业务承载终端和综合支付平台,电信运营商将需要横向整合消费、娱乐、购物等活跃行业,与其合作。从根本上讲,以用户需求与业务为融合的根本驱动力和生存根本。这个价值链需要多方从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的、可运营的网络基础设备中获利。相比于目前单向的价值链(如图4-a所示),未来多赢价值链中(如图4-b所示 )的商业运作,有如下的变化:

产业价值链将进一步分化与整合,某个运营商会有许多有特色的ISP、门户、ICP、ASP、虚拟运营商(有客户资源、有营销策划能力但没有网络的)等合作或战略联盟。目前单个运营商间的竞争(尤其是业务单一且类同的价格战)向以某个运营商为核心的群居链间竞争。

目前单个运营商间的价格竞争向运营商间的竞合。在某个时期与特定对手的合作,如:今年的中国网通与中国电信的合作,“灵通中国行”实现小灵通短信在全国范围内互通。

注意,大多数的文献都将产业价值链画成一个横向的单向链,而作者喜欢将其画成围绕“用户需求与业务”的互动圆形价值链。

在产业融合中,电信运营商应构造以业务与服务为核心的产业群居链,形成稳定的电信生态环境。建立有效的价值链、开发新的增值业务中,很多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如电子商务就涉及到银行、商埸、厂家、配送等。每一个新业务可能涉及的社会关系不一样,需要积极、主动、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一旦竞争加剧,实现对消费群体细分后,这些都不可能是一个电信运营商所能完成的。这时的产业价值链上会有许许多多的贡献者和获利者,就象生态链中的寄生者一样。在价值链中各个参于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凸现(如目前出现的ICP与运营商间的结算矛盾)的同时,相互间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这就是电信群居链。正因为如此,有一些大运营商内的网络运营和业务提供部门趋向分离。而将来其业务提供部门可能会剥离成独立公司运作。电信运营商擅长电信级公共业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电信运营商最适合的定位是“网络运营商+公共业务平台运营商”。公共业务平台是电信服务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电信运营商应重点建设,并且通过API开放给社会上的第三方增值业务开发商,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

要形成以运营商为核心的群居链,就要打通用户、ISP、ICP、运营商之间的商业循环,与之相匹配的收费机制要建起来。首先要将应用认证和接入认证分开,开辟应用业务收费渠道。处于中间的运营商,可以让使用者、应用与业务提供者都成为其用户。各环节间的合作、利润分成、管理、技术问题都需要逐步完善,从而打通产业链,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

因此,未来融合中,运营商间的竞争绝不是现有的单枪匹马竞争,而是群居链间的竞争,而是立体运动战。我们电信产业价值链正处于水平分割过程中,且向电信群居链转变。电信运营商间的竞争正从企业间竞争向战略联盟间、产业价值链间的竞争过渡。电信运营商将起到群居链核心与领导地位,塑造服务品牌,利用第三方资源做大、做专,从一个高科技公司演变成一个巨型消费服务公司。

3.结束语:何处最先融合?

作者有两个观点:①业务与终端将决定NGN(近些年的热点话题)的最终形态。从现在的经验看,电话网的话务量模型、因特网的数据流量模型、广播电视网的流量模型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不同的业务(QoS要求、流量模型、组网方式)需要不同的网络能力去匹配。②用户需求的迫切程度决定融合的先后次序。

三个最为迫切的用户需求:①屏蔽异构网络的差异性,②丰富的业务,通信、娱乐、消费等融合,③提供便捷的服务,如:提供一号通、一站式服务。

按此需求,作者认为三个最先的融合是:①终端的融合。无线融合支持多模多频,如WLAN与蜂窝移动、WiMAX与蜂窝移动、DVB与蜂窝移动等;通过USB接口实现有线与无线融合;终端的功能融合与种类细分并存,不同的消费群体,需求不同类型的多种功能融合终端。②网络控制层的融合。同一运营商内部的用户与业务属性数据的集中,统一认证、计费与管理。不同的运营商与服务商间,共享部分数据,合作提供业务与应用,并相互结算,实现增值服务的融合。③业务层的融合。网络能力的抽象与开放(屏蔽异构网络的差异性),开放API接口,引入第三方的增值业务开发商。

总之,满足用户需求的、用户能体验到的融合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会成功的融合。

作者:陈山枝

第二篇:探析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通信信息技术

摘 要:本文先说明了行业信息化发展所具有的实现企业长远且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行业信息化要实现零距离服务、跨越式发展以及提升行业竞争力的目标进行综合分析。阐述通信信息技术所包括的信息传递、感测与识别等技术,给出行业信息化发展下,保障通信信息技术的具体方法,以期通信信息产业与各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行业信息化;通信信息技术;零距离服务;信息体系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通信信息产业的良好运营提供保障,促使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进一步推动了行业信息化发展。当前,多个行业依托于信息技术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加速了企业内部管理、信息整合的进程。由此可见,为了企业长远发展,就需重视通信信息技术的使用,明确行业信息化的目标,为企业自身改革与创新提供动力。

一、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现如今,信息化的重要性已不断显现并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认识,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促使企业重新审视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性,相对来说规模较大的企业或已完成上市的企业更应大力发展信息化,并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研发力度。通过对当前多个行业企业的研发进度以及研发成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功,甚至部分企业已然成为国内信息化建设的引领者。随着各类研发成果的先后问世,使得企业开始探索研究成果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以求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我国当前应用信息化最为频繁的行业为银行业与证券业,通过信息化的使用以及不断完善,促使两个行业的发展速度提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又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传统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这一变革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的优势以及应用价值。此外,相对于银行业这种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来说,还有部分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应用程度不高,比如会计师行业。当前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处理一些和会计相关的问题,虽然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处理经验,但却限制了其问题处理的效率,且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此,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该类行业的工作效率,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就需注重信息化的应用,并注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完善,以此达到提高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目的,这一变革是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提升行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重要前提。

(二)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行业信息化是当今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进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此外,高水平的信息化还可以重新分配并组合企业内部的传统业务,有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当前行业竞争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行业竞争力,可以通过分析其信息化程度来衡量,对此,为了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认识到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尽可能提升自身信息化整体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对行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以期在长久发展过程中,更加趋向于国际化[1]。

二、行业信息化的目标

为了实现行业信息化长远、稳定发展,就需明确行业信息化的三个目标

(一)提升行业竞争力

行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不仅可以使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巩固市场地位,抢占市场先机,还能促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同时,将企业包含的技能资产以及运作机制相互结合,以此实现企业组织能力的进一步加强,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保障,还能增多企业同外部的合作,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而行业信息化也是企业在行业内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业务。

(二)实现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通常指在特定条件下,落后企业对先进企业经历的某个发展阶段不符合常规的赶超行为。因此,需注重对行业现阶段发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到深刻反思,依托于我国各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当前行业发展生成正确的认识,以此为基础,便能够得到“跨越式发展战略”。这一内容的出现会打破行业发展过程中只注重发展速度的不良现象,并将企业转变为即注重速度又追求效率的创新型发展模式[2]。

(三)实现零距离服务

零距离服务一般指为社会提供专业性且实时性的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资源与技术等,并始终秉承“亲切、优质”的服务原则。

为了实现上述所列举的三项发展目标,就需对行业内部信息进行合理化整合,以保证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可以相互关联并做到有效沟通。但为了促使信息资源具备共享功能,应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统一性的信息体系,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行业的跨越性发展,还能将行业工作重点转移到信息化的建设上,从整体上提升行业信息化的水平,并早日达到国际先进行业的水准。

三、行业信息化发展保障通信信息技术的有效措施

(一)关键性技术

开展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时,需为通信信息中的关键技术提供保障:其一,感測与识别技术,该技术主要提升群众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可以细化为信息提取、信息监测等技术,通常情况下,会借助上述所列举的技术实现传感功能。感测与识别技术能够结合多种技术,如测量技术、传感技术等,还可以进一步强化社会群众的信息感知能力;其二,信息传递技术,其所具备的功能便是完成信息的传递,通过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还能够为传输行为提供安全保障,有效规避了信息泄漏的问题发生;其三,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编辑、压缩并加密传输信息,同时对信息进行处理,间接构成的新的信息,为行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其四,信息施用技术,主要包括现实技术与控制技术等。

(二)制定企业监管制度

互联网可以实现大范围覆盖,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互联网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充分发挥出互联网中通信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此,企业需分析信息时代下,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掌握其变化规律,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监管制度,以此保障通信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需加强对网络暴力事件的监管,对于有意盗取或泄漏信息的行为应加大惩戒力度,并依托于监管制度内容,制定相应的法律条例,同时还需监管企业的通信信息部门,针对接触通信信息的工作人员需设立保密政策,确保企业网络达到安全水平后,搭建信息化平台,为行业信息化的安全运作提供保障,促使行业经济效益最大化[3]。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站在法律的层面来看,我国在通信信息技术方面仍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对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但却不具备可执行性,且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仍会存在较多不足。因此,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需对当前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相对应的法律,做好信息技术与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以保证所制定的法律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以此推动信息化技术以及通信信息技术的良性发展,并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此外,相关政府还需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颁布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构建信息化发展平台。

(四)提高技术人才专业技能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只有进一步提升通信信息技术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将前沿消息告知给技术人员,并将新知识与新技术加以传授,以达到培养其专业技能的目的。当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时,需拓宽技术人员的学习渠道,并为其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邀请专业人员组织技术相关知识的讲座,重视实践,以此提升通信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并将技术人才安排到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进而实现对其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针对技术人才专业能力以及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每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物质奖励,缓解员工工作与生活压力,并搭配精神奖励,以此提高技术人才对企业的信赖程度,充分发挥出其自身价值,为企业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提高技术人才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完善企业信息体系建设

企业管理人员在开展信息化工作过程中,需针对该项工作打造一个通信信息技术部,确保部门成员都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以及工作经验,且还需拥有现代化思想,充分发挥出技术部门的优势与作用。同时,完善工作机制,确保该部门可以独立运作,或协助其他部门成信息化的变革,在部门建设初期,需要求位成员签署保密协议,以规避信息泄漏的风险,并鼓励或指导成员形成符合信息化发展的先进思想,加强与其他部门甚至是其他企业之间的协作,推动企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促使建设內容与时代接轨并向全社会进行展示。

(六)加强行业信息技术应用

现如今,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并借助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开展日常工作,但在运用效果方面仍未达到预期,甚至部分企业未应用通信信息技术,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间接增加了管理难度。因此,不仅要加强该类企业的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还需按照不同地域对技术的应用进行合理划分,为企业提供生产动力,此外,还需对企业实际经营与管理情况进行细致分析,针对性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并加强对技术应用的指导,促使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数据以及信息能够实现实时共享,达到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以此加强不同区域企业之间的联系,推动同种类型企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结论:

通过对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意义与目标进行分析,为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科学且具有可行性的保障措施。重视对企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加强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出台并健全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确保通信信息技术工作开展的有效性、科学性,以此加快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柴娟.基于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通信信息技术保障[J].通讯世界,2020,27(3):75-76.

[2]刘旭.移动通信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研究[J]. 信息记录材料,2020,v.21(08):63-64.

[3]丛智强.加速行业信息化发展做好通信信息技术保障[J].通讯世界,2020,27(5):69,71.

作者:丁权 吴伯禹

第三篇:信息通信专业大运维体系管理信息化分析

摘 要:在规划全国电网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电网公司公布了信息和通信工作重点,要求各单位推广100%的地区维修自动化工具。2018年5月,为了促进信息系统操作的自动化,执行《网络社会发展战略186》和《第13个五年计划》,有关部门呼吁加快信息系统操作的自动化。为了监测进展情况和达到报告标准,有必要进一步改进互联网技术(it)的运作,以便通过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整合、数据关联和自动化学习实现信息管理目标。

关键词:信息通信专业;大运维体系;信息化管理

引言

目前,从电力通信网运维信息化技术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电力通信网资源监管体系不完善、电力通信网统一运维监管体系不健全、电力通信资源监管体系与统一运维监管体系不合理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好电力通信网运维信息化技术的具体要求,结合问题成因,制定更为有效的优化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本文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分析电力通信网的运维信息化技术。

1信息通信大运维体系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目前,许多电力公司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和通信系统设施,结构复杂,缺乏网络、存储、主机、数据库和中间件的一致性,仍然处于半自动化和半人工管理之中,自动化管理工具不完善公司的专业经营人员对经营对象控制不足,日常检查、故障分析和处理、经营效率和问题处理效率都很低。分析企业实际运行现状,构建统一的智能自动化运行管理平台,帮助提高自动化运行水平。

2大运维体系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困境

2.1整体运维效率

一般认为,在电力通信运维应用传统通信网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首先,在对网络进行管理时,我国目前所使用的设备,在彼此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划分,包括具体的标准都是比较模糊的。那么这便给设备接口问题埋下了隐患,并同时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量,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使实际的维护难度不断升高,时间成本投入持续加大;其次,在当前的通信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那么在其融合的过程中,便使原本清晰的专业划分变得模糊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信网络的运维效率。

2.2信息防护不到位的安全隐患

在互联网盛行的现代科技时代,海量的数据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信息泄露问题,为了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技术人员应当不断提高加密技术,以此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对现实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

2.3调度和管理的难度

从实际情况来看,电力通信网的规模大都比较大。并且在对通信网进行维护时,也多会涉及不同的专业,这便直接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同时,从维护人员的角度来看,很多维护人员在专业性知识上是比较缺乏的,尚未能够全方位了解电力系统,仅仅是清楚自身的专业内容,其他方面的技术十分匮乏,从而便直接增加了调度和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

3信息通信大运维体系管理信息化建设

3.1建立机器大数据平台

要为机器创建大型数据平台,应用程序中的多行日志可以自动执行平台运行。该平台通过分析大型信息的内容、设计数据库工具的编程、有效提高通信数据的分辨率来简化复杂的信息。同时,将系统维护技术融入数据库平台,定期维护,优化数据仓库工具,建立数据存储框架,采集系统传输数据支持实时更新和修改。当系统发出获取和读取数据的指令时,它可以通过预定义接口获取数据信息。该平台具有大量存储容量,可实时更新数据并确保数据捕获的准确性。

3.2提高通信网络技术水平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5G移动通信技术正在逐步进入万千用户的家中,但是现阶段,5G移动通信技术还没有能够对全国用户进行有效覆盖,根据相关大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5G移动通信技术想要引领通信领域,促进通信网络系统技术的进一步提升还需要做好4G移动通信技术与5G移动通信技术的衔接,保证两者技术同步应用的同时逐步推进5G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在地方政府建设电子政系统的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有关集中服务的平台,为当地政府成功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整合了政府的数据资源,更好为人民提供服务,给人民带来快捷方便的生活而积极建设安全管理系统,保障安全技术在网络系统中全面覆盖。

3.3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构建通信传输系统的关键是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需要提高专业的通信技术人才的能力,还要培养其专业素养,这样才能使专业通信技术得到发展。要将通信传输资源管理的水平提升上来,使培养技术人才更具有价值含义。一方面,通信公司对技术人才的培养要逐渐重视起来,要对在通信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学习专业知识,要不断将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升上来。公司可以不定期组织员工培训,要帮助公司员工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不要让工作人员封闭在自己的狭隘空间里,要让他们不断的学习技术,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空间。另一方面,要让公司的氛围有所改变,管理者需要营造学习氛围,要让通信人员的欲望激发出来。由于通信传输资源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和繁琐,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有不断提升自我的意识,自觉加入到通信传输的事业中来。

3.4健全通信网络管理制度

依据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现阶段的建设规模,结合我国政策对于电子信息系统发展的相关政策考虑,相关部门应当不断完善健全通信网络管理制度,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提升通信网络管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充分发挥网络管理制度的作用,实现网络系统的顺利运行。同时,地方政府应当以自身形势为出发点,对不同的地区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制定,做到“因地制宜”,在运行过程中也要求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不断作出相应的科学调整,实时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保障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5实时监测

大型操作系统基于对服务器和网络基础架构的监控,提供端到端的网络操作规模分析,深入检查错误事件、容量配置、服务器和网络组件的安全性,监视操作系统,确保可见性 主动预防和管理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中的性能问题、事故、更改和安全风险,并全面了解企业应用程序运行状况、资源消耗、处理能力等

3.6实施检测系统以提高预防意识

对于检测技术来说,安全功能非常强大,因为它可以检测和评估某些组织的行为,发现已检测到的威胁,并有效防止某些安全问题。在现阶段,作为因特网用户,需要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下载视频资源和软件时,请务必选择最常用的资源,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结束语

通过综合运维体系的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维护平台建设,改进传统运维方式,提高信息资源的运行管理水平和效率,构建委、省、市、县三级运维体系,結合构建集中式的运维流程、系统监控和综合展示系统,通过系统联动,及时、准确、全面反映与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保障各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何良宇.电力信息通信数据智能运维技术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12):165+167.

[2]陈逍潇,王云烨.电网企业信息服务供给侧改革探索与管理创新[J].企业管理,2019(S2):266-267.

[3]夏雨,白亮,王丹妮,周毅.电力信息通信中运维管理系统的应用刍议[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4):18+28.

[4]李东洋,李冲,孙俊伟,吴赫.构建电力信息通信运维体系的优化对策简析[J].电子世界,2019(22):80-81.

[5]赵景宏,申扬,黄兴.电力通信站运维管理系统的智能化设计与实现[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通信专业委员会.电力通信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通信专业委员会:人民邮电出版社电信科学编辑部,2019:460-464.

作者:马智

上一篇:机械传动论文范文下一篇:人民交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