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攻心谋略的运用

2022-09-11

群体性事件是指人们为满足利益诉求, 临时聚合形成的群体, 通过非法的规模型聚集, 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事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模式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等也随之改变, 这种深刻而激烈的社会转型引发的利益分化、利益重组和利益矛盾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层出不穷, 已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稳定。武警部队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的历史使命, 在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处置行动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闹事群体进行攻心, 力求以谋略制胜, 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效果。

一、情理攻心, 唤其智

情理攻心是指通过各种具有教育人启发人的情感言行, 影响感化被蒙骗群众, 使他们尽早从被蒙蔽的状态中清醒过来, 主动退出闹事现场, 支持并协助我处置行动的心理攻击手段。“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导人行者, 莫大乎理”, 情理攻心为古今中外兵家所器重, 刘邦、项羽垓下决战, 汉军用“四面楚歌”瓦解了楚军的斗志;诸葛亮七擒孟获而纵之, 亦以情服其心[1]。武警部队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 面对的既有穷凶极恶的敌人, 又有大量被敌对势力蒙骗的普通群众, 对于那些被蒙骗的群众, 要采取真情感化的手段, 使其主动退出闹事现场。一方面要动之以情。充分发挥亲情、爱情、友情的感染力, 组织闹事者父母亲朋、兄弟姐妹、妻子儿女到现场规劝, 从而感化其情感, 唤醒其理智, 改变其行为。另一方面要晓之以理。积极宣传我处置行动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主要是针对少数闹事分子的不法行为, 而不是针对普通群众, 争取群众理解认同;大力展示部队依法执勤、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 营造部队守法护法的舆论声势;广泛宣传部队救死扶伤、拥政爱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感人事迹, 赢得群众信赖支持。从而使不明真相的群众自觉放弃错误言行, 达到“上兵伐谋”之目的。

二、政策攻心, 明其理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对闹事群体具有强大的震慑力和感召力, 要利用心理学上的“优先律”和“首因效应”, 先声夺人、先入为主, 掌握宣传的主动权。一是实施强有力的政策宣传。充分利用“重兵压境”的有利态势, 组织部队开展强大的政策攻心, 一方面表明我方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明确底线, 促使闹事分子放弃幻想、停止抵抗;另一方面广泛宣传党的路线、国家法律和地方性法规, 使受裹胁的群众知道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使之慑法而终止违法行为。二是附之极生动的现实警示。深刻揭露闹事分子的阴谋企图, 讲清事件的真相和危害, 及时公布闹事首恶分子名单, 指出其违法犯罪事实, 揭露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宣布其应受到的处罚, 给闹事分子以震慑警示, 瓦解其意志, 从而使对方士气低落、人心浮动、心理崩溃。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宣传和极生动的现实警示, 能够劝阻疏散“围观层”、分化“附和层”、孤立“核心层”, 从而实现“动兵不动武”, 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在处置“2·20”群体性事件中[2], 武警和公安民警深入群众开展解释、劝导和法制宣传工作, 申明处置行动的正义性和警方的处置决心, 不断重申社会规范, 威之以示, 诱之以利, 瓦解了心怀鬼胎的违法犯罪人员, 使闹事群众萌生怀疑、动摇心理, 最终事件得以圆满处置。

三、武力攻心, 灭其势

“威加于敌, 故其城可拔。”就是通过扬威造势、展示实力, 震慑对方, 让其放弃抵抗。群体性事件在境内外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的煽动下, 可能在短时间内扩大事态, 武警部队在先期处置的基础上, 应快速调集重兵, 保持力量优势, 表明党和国家平息事态的决心, 使闹事人员恐惧疑虑而动摇意志, 从而放弃对抗行为[3]。一是大兵压境震其魂。首次投入重兵, 对闹事地区实施全方位梯次封控部署, 形成立体多层控制, 压缩闹事者活动空间, 竭力控制闹事范围和闹事行为, 摧垮闹事群体抵抗的信念。二是渲染实力慑其魄。在闹事群体聚集地域周边组织大规模军事演习、模拟训练、军事比武等, 通过现场展示或新闻媒体报道部队行动实况, 展示部队精湛的军事技能, 渲染强大的军事实力, 对闹事群体进行威慑, 迫使其放弃对抗甚至不打自溃。三是调整部署挫其志。将不同集结地域驻训的机动兵力, 采取频繁拉动的方式进行换防, 给闹事分子造成增援部队不断向事发地区集结兵力的错觉, 使之产生双方实力悬殊的心理定势, 认识到继续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 从而挫其斗志, 使其收敛闹事行为。在处置“2·27”群体性事件中[4], 武警部队采用重兵压境、武装巡逻、训练演示、大型阅兵等手段, 扬威造势, 震慑了不法分子, 使闹事者心理失衡、丧失信心, 最终主动离散, 实现了“兵不钝而利可全”的最佳效果。

四、惩治攻心, 慑其行

当事态扩大、对抗加剧时, 要及时针对现场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和闹事群体的过激情绪, 依法采取必要而有限的强制措施;现场一旦失去控制或出现暴力犯罪行为, 应果断使用刚性手段, 实施军事打击。一方面对闹事中心区域要强行驱散。根据联指指示和现场态势, 坚持以武警为主, 与公安民警、地方工作人员联合编成封控队、驱散队、预备队, 灵活运用“列阵突击、一线平推, 中间突击、两翼卷击, 向心突击、割裂挤压, 穿插分割、逐片驱散”等战法, 边驱边疏、边驱边控, 一举平息事态。在处置“7·16”群体性事件中[5], 武警和公安民警同时出动, 文武并举, 整体推进, 以排山倒海、压倒一切的强大阵势, 一举驱散了闹事人群, 迅速控制了局势, 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对闹事首恶分子要强力抓捕。“其有所取也, 以一警百, 吏民皆服, 恐惧改行自新”, 其意就是通过杀一儆百来慑止众人。在处置行动中一旦锁定闹事首恶分子, 要强力穿插突入, 果断抓捕, 迅速带离现场, 以震慑警告聚集群体。在处置“11·17”群体性事件中[6], 为防止事态升级, 武警配合公安民警果断逮捕了参与制造骚乱的不法分子数十人, 有力的威慑了闹事群体, 快速平息了事态, 恢复了社会稳定。

五、结语

群体性事件大多是由群众利益受到损害而又未及时处理引起的, 从性质上来说绝大多数均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武警部队参与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严格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在处置行动中以多种手段对闹事群体进行攻心, 既从军事上来审势, 更从政治上来权衡, 力求“动兵而不动武”, 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胜利,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摘要:近年来,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逐年增加, 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 参与的规模不断升级, 表现形式越来越激烈, 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武警·部队在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处置行动中必须本着“高举三面旗帜”的原则, 综合运用“情理攻心、政策攻心、武力攻心、惩治攻心”等谋略手段对闹事群体进行“攻心”, 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圆满完成处置任务。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攻心,谋略

参考文献

[1] 辛昊.<孙子兵法>与处置群体性事件谋略[J].政法学刊, 2013, 6:115-117.

[2] 韩旭.一起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 2013, 1:86-89.

[3] 许新建.浅议“重兵压境, 造势慑止”战法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中的运用[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51-52.

[4] 于立.资源枯竭型城市 (矿区) 社会不稳定规律[J].公安研究, 2006, 9:86-90.

[5] 孙珠峰.互联网时代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12-14.

[6] 杨立强.甘肃省陇南市“11.17”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2009:8-10.

上一篇:中国通用飞机现有营销模式初探下一篇:轨道交通换乘系统评价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