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断想

2022-09-12

1 工业设计教育现状

现代设计教育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一般是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得较快的国家产生的。早在20世纪初, 欧美各国就先后建立了专门的工业设计教育机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以来, 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就业市场驱动下,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 今天,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初步统计:中国目前设有设计专业的高校 (包括高职高专) 已达上千所, 每年招生人数已达数十万人[1]。如此庞大的数字令许多设计教育家质疑其教学质量。

我们正处在现代的经济、人口、生态学方面的不平衡之中, 面对经济全球化、产品国际化的今天, 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了解本国设计教育的缺陷, 从国内外吸取经验教训, 明确培养什么样的设计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 探索解决之道, 应是急待解决和重新思考的问题。

2 经济发展下工业设计教育出现的不适应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 设计教育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技术、信息、社会文化、市场营销等市场需要。真正的设计师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2]。同时, 设计本身也是一种商业行为、创新行为, 设计师是掌握市场导向、推动企业生产、引导消费的经营者, 具有强烈敏锐的感受力、市场预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是生产厂家和消费者的桥梁。

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使中国很快成为了制造大国, 然而, 我们不难看到很多产品设计粗陋, 在国内外售价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迫切需要设计来提升产品附加值。但在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中绝大多数设计师充当的是绘图员、美工、或者是模仿设计者的角色, 这不仅与社会对设计的认识不足有关, 与当前的设计教育也有莫大关联。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设计教育的知识构架和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按照传统设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所培养的设计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面对制造业的发展, 工业设计教育出现了诸多不适应。

2.1 设计教育内容与思想的不适应

普通教育是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设计艺术的普通教育大多重视“专业表现”, 缺乏“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我国的设计教育还普遍存在计划经济的大一统现象, 专业求多求全、划分过窄、界限太清、缺乏交叉综合。在课程体系上有拼凑化、同一化倾向, 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课程设置与理论教育的结构对实践能力、职业特点的培养等方面显然缺乏。另外, 国内院校排课的方式是按现有教师来安排具体课程, 并非按照逻辑、结构的需求安排。如此, 就忽略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

2.2 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适应

设计教育应与市场相适应, 学生用从学校所得来的知识很快能够接受市场的挑战才是设计教育真正的成功。然而中国的设计教育, 很大程度上依然承袭着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 初期的设计基础课程是以美术绘画为最主要的技能训练, 注重通过临摹、写生等方式来进行造型练习。事实上, 设计只是一种手段, 美观只是起辅助作用, 重要的还是实用。日本对商品设计的审美和购买动机做过调查, 结果是:从购买动机上看, 因为设计的好看就买, 不考虑其它要素的消费者只有2%。从购买条件上看, 如果设计的不好就不买占99%[3]。因此, 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 熟悉生产的流程和环节, 了解市场和消费, 并且符合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要求。表面看来设计院校的学生似乎在设计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但只是热衷于技法、技巧的训练和设计艺术的表现, 虽有虚拟的项目设计, 但大多不遵循市场化、商业化和工业技术的要求和规律。因而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应用脱离太远, 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专业不对口”。

2.3 设计教育技能与方法的不适应

盲目地扩招, 批量化、格式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使学生成了“产品”, 学校成了“人才工厂”, 学生就像是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 缺乏了“因人施教”。学院不能光是职业技能的“培训中心”, 它应是重启发重方法的系统培养基地, 以科学的过程培养出有“后劲”的人才。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仍为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家长式, 以传授技能为主的师傅带徒弟等方式, 缺乏互动交流, 缺乏对话研讨, 忽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连草图也懒得画, 不喜欢开动脑筋, 只想从数据库、材料库里东拼西揍来敷衍老师, 自己的创意越来越少。设计艺术的根本宗旨就在于设计思维的创新, 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求新观念的强化, 它需要文化为基础、艺术为表现、技术为根本, 这也正是“艺”“匠”之分。目前的设计教育模式明显不利于设计方法的学习、设计创新的培养。

3 探索解决之道

设计教育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 是社会历史的沉淀。其解决之道, 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然虽其道路漫漫, 设计教育者也需凭一己之力, 逐渐扭转这一状况。笔者才疏学浅, 只能借鉴众大师之言, 提出个人的一点感想。

3.1 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拓宽知识面

设计是门边缘学科, 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应是技术的完美体现与艺术生活化的有机结合, 一件好的设计作品还能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 甚至能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宽专业领域的知识, 不了解相关的学科技术知识, 就不可能把握本学科艺术与科技的发展前沿。同时, 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加要求设计教育更多的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设计管理、产品计划、市场调查和生活形态研究作为新的课程正在开始为设计院校所接受和认可, 复合型的创造性人才将是未来的主力。

然而,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多地满足学生增加知识面的需求,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是值得商榷的。可像日本那样大量减少必修课程, 增加学生在各专业、各学科的选修。有的国家还以课题项目为主组织各专业学生共同进行教学科研工作, 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与他人合作是设计人员的必备能力, 有了良好的合作能力才使优质的设计有了前提、保障。

3.2 减少虚拟, 增加实际, 增强实践力

这里,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西方的许多设计学院是相当重视动手能力的, 而艺术设计教育在其本质上相当接近于职业教育。欧洲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企业加学校的形式, 像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主, 也就是学习期间有60~70%在企业, 包括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中心, 而只有30%在学校进行。在德国斯图加特艺术设计学院这一德国数一数二的设计院校中, 新生入学前都要到模型工作车间学习, 学习制作小工具, 了解机器的使用, 体会设计制作的乐趣。进入正式学习后, 做设计实践时, 每一环节都相当接近市场的实际操作。在调研过程中, 他们会走向街头, 获取最原始的资料。他们做市场调查报告, 对于搜集的资料作细致的分析和整理, 比如一件值得借鉴的作品会详细的列出这件产品的作者, 生产设计年代, 所用材料, 是在一个怎样的需求下产生这样的设计的, 并且归纳出自己认为值得借鉴的或是结构或是材料等方面的相关。对于自己的一些初步设想和构思, 他们往往会用许多草模来不断的验证和改进自己的设计。而在设计之后, 特别是一个实际产品设计, 他们还会跟用户交流, 在大街上展现自己的设计创意, 获得用户的建议。这样的设计实践, 从本质上来说, 是学生进入市场的预演, 这样的学生, 才能经受市场的考验。

3.3 减少说教, 增加互动, 提高创新力

设计创意劳动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创新。传统的设计教育体系可以说是知识积累型的, 它采取点到点的线性积累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 注重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的培育, 通过培养学生体验和掌握设计过程的各个因素与环节, 达到对设计经验的把握。相比起来, 知识创新型则是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 它是一种扩散性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 并在学习中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同时它更加追求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和思想的应用, 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和进行创造[4]。在设计教育中, 就需特别强调对设计的认知, 让学生掌握一般规律意义上的设计原理, 要有研究事物之所以然的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 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 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 激发其创造的欲望, 满足这种人的最原始的本性, 在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 培养创新精神, 创造能力。

4 结语

随着中国加入W T O, 中国经济将更加融入国际市场体系, 未来设计市场的全球化, 外来设计对中国的影响是无疑的, 而且已经能够看到, 对设计教育界是工作的压力也是学习的机遇。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将会需要大批的设计人才。根据这种情况, 高等设计院校迫切需要加强国际设计交流, 与本国国情结合, 推行设计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来担负起市场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任务。

摘要:通过分析工业设计教育现状, 明确培养设计人才素质要求, 提出在当前经济状况下工业设计教育出现的诸多不适应以及改善此类状况的建议。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设计创新,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 彭亮.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05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A].2005.

[2] 潘鲁生.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EB/OL]. (2001, 08, 24) [2006, 01, 10].http://dolcn.com/data/cns_1/article_31/paper_311/pgen_3119/2001-08/998626958.html.

[3] 张帆.市场需要与设计教育[EB/OL]. (2002, 10, 29) [2006, 01, 10].http://dolcn.com/data/cns_1/article_31/pa-per_311/pgen_3119/2002-10/1035904535.html

[4] 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A].北京:清华大学, 2001.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学习兴趣下一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角角)》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