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教学管理论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后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教师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教学软件都应是开放的。小学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后激发出来的疑点和兴奋点往往会延伸至课外。课后拓展是开放式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开放思维是实施课后拓展的科学方法。

第一篇:课后教学管理论文

关注课后练习,为文言文教学把脉定向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不求甚解”,死记硬背;要么是“力求甚解”,将文言文翻译成详细的白话文,结果白话文读熟了,但文言文嚼碎了,文言文的意韵全无。文言文难学诚然有多种因素,但主要原因在于教师难以把握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主要包括诵读、理解、感受。诵读,品文言文味;理解,释文言文意;感受,悟文言内涵。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教科书的编者在选文时就精心研究了文本内容,将能力训练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渗透在课后练习之中。文言文的编排也是如此。通过梳理三至六年级共十二课十四篇文言文课后练习,笔者发现文言文课后练习大致可分为朗读类、理解类、感受类三种,进一步分析这些课后练习,就能够把握文言文教学的方向。

一、朗读类练习,品文言之文脉

统编教材文言文课后一般有三道练习题,其中第一题是朗读题。这是针对文言文“读”的练习。研读这些练习题,就会发现这些朗读题的题干表述已经暗含了读的脉络,明示了读的要求,提供了读的方法。这些“读”的练习,告知我们怎么去品文言之文味,把握文言之文脉。

1.厘清文言文读的脉络

统编教材三至六年级十四篇文言文课后练习第一题都是朗读题,尽管各题的朗读要求不尽相同,但是朗读学习有一条清晰的脉络。(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统编教材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为“读好停顿,能读通顺——理解句意后正确地读——读连贯,有气势——正确、流利地朗读”。自古文言重断句,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是首篇文言文,因此,本文朗读的要求是读好词句间的停顿。后面编排的文言文朗读要求是在读好停顿、正确断句的基础上再将文言文读通顺。到了高年级,要求进一步理解文言词句含义后正确地读,再上升到读连贯、有气势。

2.把握文言文读的要求

厘清了文言文朗读学习的脉络后,教师就可以展开朗读教学。明确各个年级文言文的朗读要求在哪个水平上,做到文言文的朗读既不拔高也不降低,针对每篇文言文的难句有的放矢地進行朗读指导。

表中的句子是每篇文言文中朗读的难点、重点。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课后练习的要求,结合文言文内容,积极探寻合理的学习方法,予以重点指导。例如,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就可以这样指导:先是教师范读,再让全体学生充满激情地自读,最后再集体渲染式地读,读出“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的宏阔旷远;读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高亢激昂。只有突破了这些难读的句子,才能完成整篇文言文朗读学习的要求。

二、理解类练习,把握文言之意脉

梳理统编教材文言文的课后练习,我们能够看出,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有三种方法。

1.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

第一,借助注释,讲述故事。文言乃是白话的母体、底片,二者的修辞、语法、词汇是一脉相承的。小学阶段选编的都是比较浅易的文言文,学生能够结合文言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语言,然后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内化。《司马光》《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自相矛盾》《书戴嵩画牛》等故事性的文言文有情节、有趣味。这些文言文的课后练习要求借助文中注释,大致了解整个文言文讲的是什么,再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这就是通过“借注释、明句意、讲故事、解文言”的方式来内化文言。

第二,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例如,《少年中国说(节选)》《古人谈读书》《杨氏之子》等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这表明理解文言文在粗犷式讲故事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要初步概括出文言文的大意,初步归纳出文言文表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借助注释,把握主旨。例如《守株待兔》课后练习“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杨氏之子》课后练习“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从哪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等。这些课后练习题的题干暗示了我们把握文言文内涵的路径:先借助注释,把课文读懂,了解课文意思,再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2.巧用方法,理解重点字词

文言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不同之处在于,现代文学习一般是先理解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再理解整个文章的大意,在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却相反。在小学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学生能够大致了解文言文的意思。但是文言文里面有一些生僻的字词,古今意义不同,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因此,小学文言文学习的初始阶段一般是先借助注释大致了解内容,到了高年级,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后,再以各种方法深入理解文言文中一些重点字、生僻字的含义,所以理解重点字的含义一般放在高年级进行。课后练习给出了三种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含义的方法。

第一,组词法。用于古今字词意义相近者。例如,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课后练习,可用组词的方法来学习:

照样子,填一填。

胤恭勤不倦。(疲倦)

家贫不常得油。()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这些字虽然用在文言文中,但是字的意思古今相近,联系上下文从字面上就能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组词的方式,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第二,猜测法。字义前后联系紧密,根据文意能够猜出字义。例如,《自相矛盾》课后练习有这样的要求:

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只要联系上下文来想一想,就能够猜想和推测这些加点字的含义。这与学习现代汉语一样,猜测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同样适用。

第三,结合语境法。例如,《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的课后练习:

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孔子不能决也。

这里字词的理解就体现一个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先通读整篇文言文,熟读之后,能够大致了解文章的含义;然后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揣摩某个文言字词的意思;最后查找工具书、汉语学习资料等进行验证。学生通过这一连串的方法学习后,就能对文言文中加点字的意思理解得更深入。

理解文言文中难字的方法是“由字组词”到“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猜测”到“验证”。随着文言文学习的深入,今后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方法还有:古今同义,可以通过字面意思理解;古今异义,可以通过查阅古汉语字典来理解;通假,可以运用查找资料、古今对比的方法理解。

3.资料链接,拓展文言文之意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课后有阅读链接《南辕北辙》,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课后有资料袋“知音”的故事。一个是类比式的寓言故事,是“待兔人”和“北辙人”两个相似的“愚人”,另一个是课内文言文《伯牙鼓琴》的阅读延伸。无论是相同的寓言类比阅读,还是针对文言课文的阅读延伸,都利于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拓展文言文之意。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的资料袋、阅读链接为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扩展阅读,初步学会阅读方法,即由仅限于一篇课文的阅读,扩展到查找课文资料的阅读,再拓展到与课文有关联的材料的阅读。这就使阅读由最初的读一篇文言文这个“点”,到查阅与文言文相关的资料这“一条线”,再到阅读相关联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材料这个“立体的面”。以这种阅读的方法丰富对文言文的理解。所以,资料袋和阅读链接,不仅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习得立体化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由课文层面的阅读向文化层面的阅读迈进。

三、感受类练习,领悟文言之旨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熟读十四篇文言文,笔者发现,这些文言文有的是寄寓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有的是含有美好向往的神话传说,有的则表现了古代少年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等等。学习文言,品其文味,解其文意,感其文旨。学生在认识文言文的语言形态和独特样式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为更高学段的学习打基础,更重要的是让这些精练的文言文所表达的文化浸润心田,成为学生发展的文化基石。

在小学阶段,怎样感悟文言文的旨趣?课后练习也给出了方法。

1.比較,感受文字之精练

《司马光》课后练习第三题“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这是引导学生将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与学生平常所学习的现代文语言形式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古今语言形式,学生能够感受出文言文用字之精练。《司马光》一文共30个字,就把“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记录了下来。其实,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很多学生在幼儿园或家里应该熟悉了。现在阅读这个故事的文言文,学生会发现文字这么少,这么少的汉字是怎么表达这么有趣的故事的呢?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字则维少”“意则维多”的同时,还可以在比较中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语言形式的学习兴趣。

2.交流,感受故事之情趣

统编教材的多篇文言文课后练习都提出了“和同学交流”的学习要求。提出这样的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不要抱着一些解释类的教辅书不放,而是要积极地与同学交流,活学文言文。不仅仅是如此,这种交流的学习方法,更能够让文言文的教学从以教师为主体的翻译式讲解形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感悟式学习形式转变,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生本”的理念。

例如,《守株待兔》课后练习要求:“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精卫填海》课后练习要求:“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同学交流。”这些交流问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考,逐渐由感性走向理性,逐渐认识到这些寓言和神话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还能在与同学交流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在同学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感受文言故事的情趣。交流,不仅仅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体现学习是“交往对话”的现代教育理念。

3.演绎,感受思辨之智慧

学习文言文,一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殊不知,翻译式学习是一种静态的学习。由翻译到演绎,能让文言文字词鲜活起来,能让文言故事灵动起来。所以,由“译”走向“绎”,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统编教材多篇文言文课后练习都有讲故事的要求,当然,课后练习明确表示要“借助注释”“结合注释”来讲故事。这就说明,这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故事”,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理解文言文。但是,如果仅仅是结合注释把文言文字面上的意思翻译出来,那讲出来的知识是死板的,也就失去了故事的情趣。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讲故事”再往深里走一步,变成“演故事”。演绎,体现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理解内容走向感悟内涵的深度。

作者:韩吉旺

第二篇:课后拓展:开放式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 教师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教学软件都应是开放的。小学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后激发出来的疑点和兴奋点往往会延伸至课外。课后拓展是开放式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开放思维是实施课后拓展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开放式教学 课后拓展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如果僅仅教授课本知识,小学生的知识面会很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开放式教学。

“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教学软件都应是开放的。

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一切知识点的掌握和一切问题的解答全在狭小的教室完成,带着大量的书面作业回家巩固练习,使得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走开放式教学课,实现内外相结合课后拓展的道路是势在必行的。

一、课前准备

开放式教学在课前公布目标要求,学生可通过预习新课、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等途径,对新课的教学内容有充分的感知与准备。如《七律.长征》一课,在长征途中红军被围剿及突破围剿,背景的陌生、时空的差异,给学生理解诗句带来困难。在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红军长征的故事、搜集有关的信息、查阅红军反围剿的资料等途径,从而理解红军冒死拼搏的原因,学习红军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评价开放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三点:人同时拥有九种智力,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在一起,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每位学生都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在其充分展示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促使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一理论不但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学生观、教育观和智力观,而且彻底否定了以往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将考试与评价等同,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的做法。

三、课后拓展1

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后激发出来的疑点和兴奋点往往会延伸至课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不要让语文学习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之后嘎然而止,而应拓展延伸。吕叔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教材只是范例,真正的营养广遍于课外书籍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广阔的语言空间去涉猎,去汲取,以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宋代的诗人陆游在教育儿子子聿时都知道学习与实践要相结合。因此,除了博览群书以外,还要让学生带着许多在社会和生活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走出教室,积极参与到家庭、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完善、升华,做到课内外学知识,实践长本领。

(一)走进自然

大自然是一位好老师,如果学生能经常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和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和自然交朋友,把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霜雨露、草木鸟兽纳入观察对象,定能开拓视野,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描写大自然景象的课文和诗词,如:《大自然的文字》、《三亚落日》、《广玉兰》、《夹竹桃》、《江南》等,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这些文章,结合自然、气候等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描绘自然景色、叙述人物活动的课文,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四季与生活。关起门来看华丽精致的课件、听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另一种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寻找早春的足迹、感受炎夏的多姿、分享晚秋的丰收、体会寒冬的凛冽,哪一种带给学生的感受与领悟更丰富、更生动呢?

(二)融入社会

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像个万花筒,社会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要与现实生活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课堂教学引向阅览室、因特网、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让他们睁开眼睛,打开耳朵,动手动脑,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激发求知、求异、求奇的兴趣;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交际、参观访问、旅游观光等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充分利用和挖掘生活视野中的人文教育资源,扩展学习语文的范围,提高语文素养。如:低年级学生识字、认字,除了通过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外出游乐中随时随地寓教于乐地进行学习;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走上街头、走进网络、走进图书馆,搜集整理错别字,分类改正后,设立“错别字门诊”,加强汉字的书写规范。语文是生活的工具,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中汲取新鲜活泼的语文学习内容,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需要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同步。

(三)开放思维

空间是人发展必需的物质环境,没有物质环境的宽广,就不可能有人胸怀的宽广和思维的宽广。传统的教学正是把学生局限于固定狭小的教室与围墙环绕的校园内,所以禁锢了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磨灭了创造激情的增长。开放式教学既要倡导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也要求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要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需要,就要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大胆想象,或勇敢质疑,或互相争议。尤其要鼓励学生不顾生疑,大胆发问,敢于挑战权威,对新问题、新知识始终怀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一门语言交际的工具性课程。语文有语文自身的教学任务和其本身具有的特质,开放的过程始终不能脱离开“文本”与“人本”之间的直接对话。这一条主线,好比是我们音乐中的那一条上下波动、富有弹性的主旋律,有波动,有弹性,当然也得有一个回归,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显得无比的宽泛和厚实。对此,古人就有“文灭质,博溺心”的警示。

参考文献

[1] 邢玲利.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208-209.

[2] 刘明忠.试论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74-74.

[3] 佟立红.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开放式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0):368-368.

[4] 熊艳.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5(31):90-90.

作者:汪冬梅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课后语文作业管理实施的方案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新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业设计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作业设计直接影响教育质量。而传统模式中,很多小学语文作业是机械重复的,导致很多学生逐渐的对语文教学感到厌烦,以至于敷衍了事的写作业。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优化作业管理设计,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生;课后作业;管理方案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不成熟,尤其是完成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语文课程中,教师如果没有办法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出反馈,酒无法及时修改教学计划,这是十分不利于语文课的有效推进的。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管理的效率,就成了语文教育的重点,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管理效率,教师要从语文作业的本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作业需求等方面入手,综合上述情况,分析制定一系列适合自己班级的作业辅导计划,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作业水平,也可以帮助小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常见的问题

(一)缺少趣味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对于作业设计,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机械练习。尤其是小学语文的生字词学习中,常常是让学生在课下大量的抄写,这种方式十分枯燥,也很难激发学神的学习热情,因为他们通常很快就会记住,离得开忘的快,总体来说是很没有效率的。

(二)缺少层次性

小学语文课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热情、学习习惯、语文知识积累都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师布置作业也要有所不同。但由于很多教师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思维束缚,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大多千篇一律,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比如有些作业的内容超出了学困生的能力或者不符合高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极大的影响学生的整体进步和提升。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管理策略

(一)布置创新的课后作业

當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创新的教育元素。教师在进行作业管理时,可以把发现的创新元素作为作业的出发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让他们从课文中掌握学习要素,并进行充分交流表达,从而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这种开放式的作业安排,没有了之前的限制,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做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想象力,也切实提高了作业管理效率。

比如,再学习完《穷人》这一课文后,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课后讲故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对穷人的理解。这些创新作业,一方面可以成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达心理需求,切实发挥作业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画一幅画。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有效培养,而且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想要传达的意义和情感。又如,在教学《落花生》和《少年闰土》等内涵深刻的文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的某一段画一幅插图,或者是定期组织学生自己画抄报纸,让学生有机会自主设计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二)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学习态度处于较高水平。这些学生被认为是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而有些学生的知识水平低,但学习态度好。这些学生有很好的学习态度。还有一类学生认知水平不高,学习态度相对较差。这些学生即是学困生。面对具有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分配探究任务,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区分层次,以学生为重点,兼顾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引导学生在做作业时要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认真监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拓展课堂教学。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想在作业中突出新意,就要针对难点布置作业,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可以在作业完成中进一步提升。同时,针对认知水平高但学习态度差的学生,教师要多关注问题训练。对于学习态度端正但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安排更多有趣的练习,便于学生相关知识的探索。对于学困生,教师需要重点解决基础问题,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打牢基础。

三、结语

简而言之,有效的作业管理,要求教师有效地了解学生的课堂状态,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帮助学生将学习动机从课堂延伸到作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积极性,来开展语文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琦.“减负”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6):99-100.DOI:10.16322/j.cnki.23-1534/z.2020.06.033.

[2]王清.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改进与评价的优化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64.

作者:陈瑞娟

上一篇:企业并购分析论文下一篇:教学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