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申报材料

2024-06-29

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申报材料(精选10篇)

篇1: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申报材料

××,中共党员,男,××*县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潜心创建新班子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根据本村实际,对支村委干实行了交叉任职,即党支部、村委会“两个牌子、一套人马”,使村组干部职数从11人减少到现在的6人,他针对本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现状,对村干部工作进行精细分工,明确职责,各把一关,分别负责村里的产业结构调整、村办企业、劳务输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使村里的大小事情,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从而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他还带领全村6名干部每人创办一个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率先致富,为群众致富提供了样板; 2007年8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5万余元,建起了一个设备现代、功能齐全的党员活动室,健全了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理事会、党员“一课三会”、支村委干部责任制等各项规章制度,还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开展了“帮贫致富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从而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为新农村建设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新局面。

精心打造新村庄

××村旧村改造始建于80年代中期,到2000年,宅院房屋规划建设基本到位。为了迅速改善广大村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品位。近几年来,××同志带领支村委一班人克服重重困难,通过采取“在外人员捐助一点,发动群众集资一点,职能部门帮扶一点,国家专项资金倾斜一点,发动群众集资一点,职能部门帮扶一点,国家专项资金倾斜一点”的办法,对全村所有基建进行了“四化”改建。一是投资30余万元,水泥硬化该村的大街小巷,全长10.7公里,在全村实现了“田”字型道路,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二是投资20余万元,对全村所有巷道文秘杂烩网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同时兴建了一一个占地7亩大的街心公园,共栽植各种树木花卉2.5万余株,把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园林美景奉献给广大村民;三是投资8余万元,在大街小巷安装了30余盏高标准路灯,使全村所有道路晚上亮闪闪,明晃晃;四是投资10余万元,水泥硬化了13公里长的街道排水沟,基本解决了排水排污难问题。同时,还在村里建起了四个垃圾池,划分了五个卫生责任区,确定了5个环境卫生督查员。制定了环境卫生公约,确保了全村巷道环境经常干净卫生。其次,他组织村民在各家各户实施了以兴建沼气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改厕、改厨和改圈工作,从而节省了村民用电、用煤的开支,洁净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村民的口袋鼓起来,村里环境兴起来之后,××同志又重点组织村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为了提高全村村民的生活质量,他聘请市、县文体局有关专家实地测量设计。经他四处筹资,共投资6万余元,建起了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配套安装了各种体育健身器材,修建了高标准农民篮球场。同时,他还组织村民积极安装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等,普及率达98%,尤其是电脑、远程教育网等高新电器开始步入该村,有20%左右的户享受到现代化电器生活。同时,开始建设方便村民日常生活的商业一条街,各类商店门面应有尽有。

热心培养新农民

××同志带领支村委一班人把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懂政策守法规、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做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几年来,他以党员活动室、农民技术夜校为阵地,经常性地从市、县聘请有关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广大村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普法教育、科技兴农教育,以及实用技术培训、劳动技能培训、文体活动骨干培训,逐渐使全村群众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村里的图书室常常是座无虚席。从而使全村群众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了社会主义公民的荣辱观,提高了广大逐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真正使广大农民脑子活起来,手动起来,口袋鼓起来,成为懂政策、明法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同志一心扑在新农村建设上,在他的带领下,××村已初步形成一个环境美、生态优、村风正、民风淳的文明和谐新农村,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村民的赞扬。

篇2: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申报材料

--一心为民 死而后已

李正林,**区复盛乡中塘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担任中塘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决定,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群众开拓进取,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担任村干部至今,李正林同志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表彰,2008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0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12月18日上午,李正林同志接到村民电话后,到该村5组处理当地村民阻挡整治山坪塘的挖车师傅过路纠纷,处理未果,挖车司机改走另一条更为陡峭的山路,因坡陡,车在半山腰熄火,为避免车子下滑伤及群众,在李正林同志为车子捡石块垫车时,车子下滑导致惨剧发生,后李正林同志被迅速送到**市第三人民医院,终因伤势过重,于11时20分去世,享年46岁。

李正林同志是新时期**区基层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表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体现了一名基层干部的不懈追求。乡亲们爱戴的李书记离开了,带给大家伤感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一心为民办实事的高尚情怀”。

抓班子带队伍 创造和谐新局面

李正林同志坚持集体领导,做到重大问题集体研究,注重团结协作,为打造一支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村干部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认真组织党员和村两委成员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党章》,学习上级各项惠农政策,努力提高村两委成员的思想水平和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从而促进村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他坚强对支部成员的培养和监督,高标准、严要求,突出抓好思想作风建设,提高两委成员、广大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发挥好在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逐步建设成为品德好、能力强、作风正、威信高、能带领群众加快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党支部。他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在社会活动中,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始终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真正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多次主持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积极妥善做好和谐维稳工作。在李正林同志的努力下,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全村无一例越级上访、刑事犯罪、安全事故、邪教和涉毒事件。全村社会治安稳定,村风民风良好,计划生育率达100%。

调结构兴产业 发展经济作贡献

中塘村地处复盛乡边缘,全村属丘陵地形,长期以来,传统农业一直是村里的主要产业。

近年来,在李正林同志的带领下,中塘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一村一品”发展之路,把市场前景看好的枣树作为全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00年,群众种植的10000多株枣树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几年来只开花不结果,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有些群众把种植几年的枣树砍掉改种传统作物。李正林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让群众不再砍树,让枣树真正带来效益,他同村两委干部积极思考,寻找出路。

2004年,村上请来果技专家为大家讲课,但效果仍不理想,2005年,李正林同志经多方了解,得知**县千合乡江家兄弟有种枣成功的例子。他多次骑车前往取经,都被江家兄弟拒绝,但他没有放弃,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县千合乡的江家兄弟。随后,李正林同志组织了村里30多人前往江家兄弟果园参观学习。学习回来,群众积极性高涨,大家按照江氏兄弟的技术种植,枣树终于成功挂果,五年的努力让群众终于尝到了甜美的枣子。

期间,李正林不断邀请村农业局技术专家到村上指导群众种植、管理,2007年李正林又联系到**县鲜枣协会王学明会长,请他到中塘村进行技术指导。当年,乡亲们种枣效益再上新台阶,仅村民李正江一家的种枣收入就有5000多元。2009年底,在村两委的动员下,群众又补栽了500多亩枣树,现在全村枣园面积已近1000亩,还引进了圣果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葡萄200亩,让昔日荒山草坡成为了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坡。

忙征地忙拆迁 招商引资成效显

为促进中塘村经济发展,提高群众收入,李正林在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2009年,四川中明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准备入驻中塘村。李正林同志迅速行动,带领村组干部不分白天黑夜做好群众工作,协调土地丈量和青苗赔付,仅仅15天,就完成了企业入驻的前期准备。在李正林同志的努力下,这家企业已成功入驻,主要进行工业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主要建设工业垃圾、电子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和制造环保设备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年税收不低于2000万元,吸纳用工400人。

抓基建惠民生 修沟筑路群众便

2009年,在李正林同志的带领下,中塘村对梁子山中低产田和下湿田进行了改造,新修灌溉沟渠6800米、改造新修排湿沟4000米,新建3000立方的蓄水池1个、水窖483个。通过改造后的梁子山已是清水绕山走,水窖处处是风景。2007年以前,中塘村道路通行非常困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针对这一实际,李正林同志抓住实施村通工程契机,带领村两委班子逐组召开动员大会、收取集资款、公开招标、组织施工,仅用两个月就修筑成碎石公路6条、3.1公里的水泥路1条,实现了群众盼望多年的心愿。

地震无情 人有情

在“5·12”地震来临之际,通讯中断,在无法与乡党委政府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李正林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自觉根据分工主动迅速深入到全村各组、农户了解灾情,及时在村支部书记李正林家汇总灾情。根据乡党委政府的安排,对受灾严重的11户通过发放油布、搭建临时安置点等转移受灾群众。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分别联系受灾农户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支部书记李正林联系的倒房特困户熊跃清、熊泽堂房屋全部倒塌,李正林书记首先组织人员为其搭建临时居住点,确保人员安全;二是指导好灾后重建工作,由于这两户都是特困群众,灾后重建困难重重,村支部通过商量,一是动员其亲戚朋友出点力,二是找专业施工人员为其规划、修房。现这两户的危房已全部进行了清理,新房正在备料,确保新房在8月30日前完工。“5.12”“地震后,李正林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确保了全村在灾后群众思想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同时,全村群众在自身受灾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为灾区献爱心,全村收到向灾区的捐款达5500多元。

妻子眼中的好丈夫 儿子心中的好父亲

篇3: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申报材料

今年47岁的张晏,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 办起了商品批发部, 十几年下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然而, 富裕后的张晏看到唐淌村里的贫困不堪后, 他随即萌生了要改变村里面貌, 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想法。于是他把自家的营生交待给家人打理后, 于2007年通过全村海选当上村委会主任, 2011年通过“两推一选”, 成为了唐淌村党支部书记。他工作兢兢业业, 务实求真, 广泛团结党员干部, 一起发动群众, 一心一意谋发展。

迎难而上兴业铸建美丽社区

走进现在的唐淌村社区, 新楼林立, 错落有致, 就地市民化的村民们从低矮陈旧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特色民居。从原来的“脏、乱、差”的农家院落到“洁、齐、美”的花园社区;从过去烧水做饭烟熏火燎, 到现在普及电磁炉、太阳能热水器、空调、电冰箱、液晶电视、电脑等现代化生活设施, 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闲时, 村民们三五成群, 有的在健身器材上运动, 有的下棋, 有的看书, 有的拉家常, 好一派悠闲自在, 其乐融融的场面!此情此景, 宛如世外桃源, 一种人在画中游、心旷神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很难让人想象到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只有十几户人家居住的穷乡僻壤。这样巨大的变化, 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也凝聚着张晏的一片心血和汗水。2010年7月18日, 安康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 住在唐淌村八组滑塌体上32户群众, 在张书记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生命大转移, 面对家园的损坏, 避灾移民安置, 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汉滨区委与区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重点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时任唐淌村党支部书记张晏得知这一消息, 兴奋不已, 立即召开两委会商量, 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应该积极争取。于是张晏迅速成立了两个工作组, 一组负责调查、收集情况, 制定申报方案, 一组负责了解有关政策, 联系有关部门。当时, 唐淌村并不是区上确定的安置示范点。为了在项目争取上占得先机, 他带领村两委会班子多次召开会议研究, 制订了较为科学完整的项目申报方案。张晏带着方案找到区扶贫局、区农办、计划局和有关部门, 经多方协调, 区上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实地考察, 科学分析, 认定唐淌村有相对平坦的地形, 便于集中规划, 形成集聚效应, 最后将唐淌村新型社区列入全区首批示范区建设规划。唐淌村新型社区规划面积110亩, 可安置150户1000多人, 该项目农户建房投资300多万元, 平均每户需投入20多万元的建房资金, 这对于普通农户来说, 无疑是一笔大钱。面临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 如何吸引农户入住新社区呢?张晏苦思冥想, 他认识到只靠政府和村民是无法解决资金困难, 必须整合社会力量, 经反复研究, 多方联系, 决定采用“政策捆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 信用社贷款分期结算的办法, 由村两委会与包工队签订协议, 共同出资建设新社区。按照这一运作模式, 农户建房地价可减至350元/平方米。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就这样被克服了, 看着村民一户户喜笑颜开地搬进了新村, 从此告别了山地危居生活的种种不便, 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荡漾在张晏的心头。

狠抓基础建设保障民生工程

唐淌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 交通闭塞, 吃水、用电、道路严重困扰村民的生活生产, 到了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1400元。张晏当上村支书后, 经过调查论证, 提出了解决唐淌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入手, 彻底改变唐淌村的落后面貌。他带领“两委会”班子成员, 通过向上争取项目、一事一议等办法筹集资金90多万修建7处人畜饮水工程, 投资30多万元改造低压线路13杆公里, 添置了一台变压器, 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吃水用电难的问题。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村委会活动室, 成立了农民技术培训学校, 解决了全村长期以来会议流动开, 章子随身带, 村民事难办问题。在道路建设中, 张晏在争取政府项目资金的同时, 多方筹措资金, 实施了道路硬化工程。几年来, 全村先后投资250多万元, 硬化村内道路28公里, 修建了“圈一厕一沼”三位一体沼气池52口、水窖30个, 在吃水、用电、道路硬化问题解决后, 不仅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也为唐淌村加快经济发展、走向富裕奠定了基础。为了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又投资10万余元, 组建了花鼓队、非物质文化展演队, 专门为本村婚丧嫁娶和灯节服务, 深受群众地欢迎。

大力发展产业实现共同富裕

作为村支部书记, 张晏明白发展产业是村民脱贫致富的根本, 为了寻求村民致富的“法宝”, 他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 先后到杨凌农高会和经济发展快的地市“取经”, 因地制宜地把畜牧、林果、烤烟、劳务培训作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在产业发展中, 他坚持高标准起步, 在村里举办技术培训班, 邀请专家现场授课, 对200多名村民进行了培训, 引导技术能手学习先进的养猪、养羊、养牛、种烟、植果技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的带头示范作用, 全村连片栽植核桃750亩, 种植烤烟360亩, 种植黄姜600多亩, 发展养猪50头以上大户30户, 养羊100只以上10户, 养牛20头以上大户6户, 并组建了3个建筑队, 带领全村110多个壮实技工在安康市周边承揽建筑工程, 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一定要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这是张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村上富了, 总体面貌变了, 但张晏对少数贫困户从来没有忘记, 时刻把村民的冷暖挂在心上。他要求每位党员帮带10户村民, 帮助他们制定脱贫计划, 实行党员承诺制目标责任考核。他到六组村民王吉云家, 看到他家经济条件差, 缺生产资金, 张晏帮他筹措2万元资金搭建圈舍, 让技术人员悉心规划指导他家从事养牛养羊技术, 几年下来, 他家养殖规模逐年扩大, 2013年养羊110只, 养牛11头, 家里变了大样儿。村里还有位养殖大户王后安也动情地介绍说:“他们的村支书, 的确是全村致富的带头人和贴心人, 为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安居工程的建设, 他是尽职尽责, 费尽了心思苦抓实干, 为了扶持他创建后安养殖场, 村支书是忙前忙后帮他筹措基建资金和优选种羊和种牛品种, 目前他养殖场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其中更沥尽和承载着支书的一片心血与希望。”当记者采访张书记时, 张晏却以朴实的话说:“咱们当村干部的, 就是要为大家实实在在地干点事, 不然就不要占这个位置”。

篇4: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

积极策划增收稳定了百姓心

武文奇上任之初,为了让群众尽快富起来,在深入调查分析后,把种植经济作物棉花作为农民增收之路,邀请山东棉花种植专家到村里进行指导。尤其是村两委班子带头讲科学,积极培育示范户,使周村棉花种植面积有明显增加,单产有明显提高,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棉花科学种植先进村”称号。

发展集贸市场活跃了一方经济

1986年,武文奇就总结出周村建立集贸市场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由于国家实施富民政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购买力也相应提高;二是县乡两条公路在村边交叉而过,交通便利;三是周村周围村庄多而大,属于人口稠密区。为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武文奇贷款10000元,对所有来赶集的商家,采取中午管一顿饭的办法,解除了人们赶集赔盘缠的后顾之忧。如今,周村集贸市场已经发展成为隆尧县最大的村级集贸市场,年交易额近亿元,辐射邢台、邯郸、衡水、石家庄等十几个市县。

兴建石膏矿富裕了群众

1992年7月,武文奇与河北省地矿局十一队达成联办协议,建成了第一个石膏矿,紧接着,马不停蹄又与东良乡政府达成协议,建成了第二个石膏矿。两个矿共投资900万元,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2万吨,对周村的经济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为了打开市场,武文奇背着几十斤重的石膏样品,行程千余公里,经北京、天津、唐山、走东北三省,终于用活广告打开销路。

“三户联保”

拓宽了致富路

武文奇通过典型引导的办法,在全村实施了“养殖——沼气——施肥”生态养殖模式。养猪能致富,猪粪既能入池变沼气节省煤钱,沼液进地又可作为肥料增产增收。一本明明白白的增收帐,提高了群众发展生态养殖的积极性。为解决村民养猪的资金问题,武文奇通过与县联社协商,在农户中实施了“三户联保”形式的小额信用贷款。截至目前,周村已有100多户农民,贷款100多万元,购幼猪2000多头,新建猪舍3000多平方米。周村“三户联保”的做法,成为全省推广的经验。同时,也被河北省评为“文明生态示范村”。

尊老爱幼营造和谐村风

周村在很早的时候,就成立了道德评议会,在村头显要位置书写了11处道德歌,让文明道德家喻户晓。在尊敬老人方面,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成立了老年人协会,采用“一看二查三评”的形式,评议全村老年人受赡养情况。“一看”老人居住的是正房还是偏房,被褥干净不干净,是不是保暖,有没有取暖设施,用火炉取暖的是不是有烟囱;“二查”赡养的款物是不是足够并且及时到位;“三评”是让老人评价儿女、儿媳孝顺不孝顺。尤其是为了给村里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武文奇的努力下,周村投资100万元,兴建了一所占地30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小学,解决了本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篇5: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在全镇党员干部大会上,党委书记达x饱含神情的对大家说:“朱xx,即将卸任的五位村支书之一,数他年龄最大,党龄最长,干村支书最久,堪称我的老兄长和朋友。他即将卸任了,真舍不得呀!”说罢,紧握住老朱的手不放,拍着他的肩膀,激动地说:“老朱,真够朋友,以后常来,有事就找我!”不细心的人,看不出,党委书记眼里闪动的泪花。此时此刻,达书记可能想起了和他在一起的难以释怀的往事吧。

熟悉朱xx的人,都称他“老朱”,要说老朱人怎么样?都会说:“能干,义气!”

一、下水引路。

穷怕了得村民,赢起输不起。

权四滩村地处渭河南岸,靠近渭河边的全是沙滩地,经不住干旱,南边全是稻田改造的湿地,经不住雨涝水冲,村民不了解市场,种桃,猕猴桃,花卉,小麦,玉米.......老一代四滩人栽植的油桃,猕猴桃,作务多年,刚挂果就被雨水泡死了,脆弱的传统经济经不住市场变化和天旱雨涝的一次次打击,老是摆脱不了贫穷。作为村支书的老朱,望着贫瘠的土地和屡挫屡败经济模式,他陷入久久的困惑、迷茫之中。内心极度愧疚的他一次次的思索一次次地徘徊,虽然他心里常为村民脱贫忧愁,但他乐观开朗,特善交谈,在跟各方面人的往中,在各种场合,利用交谈,不断的寻求改变面貌的新路子。纵观周围经济发展,根据本村实际,在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一村一品”战略的引领下,他认为:辣椒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很适合四滩生产,可以确定为本村的主导产业。没种过辣椒的人,没尝到种辣椒的甜头,也不懂技术,怕赔本,都在观望。老朱就请来专家讲技术,还组织村民到周围村去学习,老朱就安排村两委成员都要带头种辣椒,老朱也率先在自家的3.5亩地种上了辣椒,在作务关键时间,他有空就往辣椒地钻,多的时间他在为别人家的辣椒发现问题,找毛病,指导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结果当年亩收入4000元。村民打消了顾虑,第二年全村户均辣椒3亩以上,总共面积1100余亩,村民辣椒户均收入增加3000多元,光辣椒一项,总产值近30万元。辣椒生产一举成全村主导产业,村民手里有了钱,逐步摆脱了贫困。后来经过进一步调整:北滩沙地干旱,适种鲜桃,杂果,沿村湿地退耕还林,村南一线以辣椒为主。产业调整后四滩经济趋于合理,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二、强化基础。

村民手里有了钱,就有了新的幻想。他们想经济有更大的发展,村庄有广阔的马路,生活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受到鼓舞的老朱,又开始了新的征战。他又发挥个人特长,泡领导,泡能人,泡朋友,泡群众,强占先机,抢抓机遇,争取项目,争取国家资金,强化农村的基础。他又不顾自己的劳累,放弃自己的小家。他几天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他乐意,因为他和两委班子成员知道:这次是为村民的幸福而战!

要想改变我村面貌,让村民实现幸福梦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基础条件入手。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老朱苦苦思索,唯有的办法就是靠群众,靠政策。

(一)2003年他们争取到国家农发工程投资30万,动员村民投劳15万元,打深井3眼,衬砌渠道2600米,地头铺设暗管3500米,动员群众自筹资金打井11眼,拓宽规范机耕生产路8公里,栽植行道树2300株;又争取国家农用电网投资,增加4台变压器,整改升级线路600米。

(二)引进资金300余万元,建成两个沙石厂和一个精饲料加工厂,扶植村里的一个钣金加工生产厂,安排本村剩余劳动力350人;

(三)2003年--2005年,先后争取国家抗洪治险资金760万元,加固封堵了西沙河四滩段的决堤,制服了汛期河水的肆虐,彻底排除了西沙河水对下游村庄、农田的危害。

(四)2006--2009年年争取国家的村村通建设资金105万元,自筹资金50万元,为全村各组硬化道路7公里,解决了四滩水滩泥潭,雨季行路难的问题。

(五)2007年,他们争取国家饮水工程资金50多万元,群众集资15万余元为四个村民小组用上了自来水。

(六)2008年争取在后重建项目资金100多万元,为34户村民重建了房屋,198户村民维修了危房。2010年争取安居工程资金40万余,又解决38户村民的住房困难。

(七)争取资金110万元,自筹18万元,建成村社区服务中心大楼和1200平米的文化活动广场,修建各组街道花园,栽植花木。

老朱,生于1955年,现年57岁,1985年入党,他从组长做起,先后做过农场厂长,村委主任,副主任,主任,副书记,在村上一干就是20多年,做书记12年,在他的12年书记生涯中,每一天都没有懈怠过,带领一班人马,带领全村千余口人奋斗了12年,硬是把一个最落后的近原始的村庄改变成为初具现代规模的新型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事业跃居全镇之首。他说:“机会不再有,时机莫错过,国家的项目谁争取来,谁就能发展。遇到困难害怕就瞎了。”四滩村现在:村子内外道路宽阔,高楼林立,电网如织,渠路纵横,生机勃勃,蓄势待发;夜间村里路灯明亮,如同一个个不夜城。然而每一个项目,每一次发展都浸透着老朱的汗水,包含着老朱的辛苦。每一次挣到项目,开始都没有钱,全靠干部拿钱,群众集资。老朱常说:“想办事哪有那么容易,自己不出水怎么行。” 每一次老朱都先拿出自己的积蓄,两委成员也纷纷拿钱。每次老朱拿的最多。当项目款下来之后,先还别人的,自己的留在最后。资金不足部分,就把老朱的欠下。几年里,老朱先后为村里拿钱十几万元,其他村干部也都拿出集资款近10万元,到现在村干部的10多万元还没还完,还在等进一步的努力。

三、互相搭台。

四滩的发展老朱靠的是什么?他说:“靠的是大家,要凝聚人心”。老朱是怎样团结带领一班人和村民发展自己的事业的呢?有人问过他。

(一)凝聚班子

他说:“互相搭台,不拆台;互相补台,不搞内乱,这是我的秘诀,几个人在一起干事,没有矛盾不可能,发现班子出现问题,就找她们谈心,摸清原因,及时疏导,耐心解释。解决了,就又齐心协力了。”他又说:“事事带头,多吃亏别牟利,别人就服你,就有威信,就听你的。”班子的心凝聚了何愁办不好事?

(二)从小事抓起

老朱有个秉性,爱到村民家里去坐坐,常发现村民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事,他都能及时给指点,排解,他曾做过调解主任,经常解决纠纷,排除矛盾,使不少家庭、邻里化干戈为玉帛。也先后为经济困难家庭借钱达3万多元。亲自帮村里结婚孩子去镇上、派出所开证明。有的孩子参军,他跑前跑后。五组村民南成元住院已经花去5-6万元,儿子有精神病,看病还要钱,老朱一次就借给他2万元。有村民要投资,他就帮着贷款做担保。他总把村民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还重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劳累,不嫌麻烦。慢慢他和群众就结为一体,群众把他当做自己的贴心人。他说:“你别看这些小事,从这些小事上能体现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老朱看去貌似平常,就凭这两把刷子,凝聚了干部的力量,凝聚了全村1000多口群众的力量。

憨厚、淳朴的老朱老是不按常规出牌,总有出人的一招。自从党委宣布他卸任之后,按理该解甲归田,劳累了20几年了该歇歇脚了,操贯了心的他仍放不下村里的事业。

四、“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

新一任村班子成员接任了,老朱还像往常一样,倾心于村里的事。在贯彻落实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活动中,亲自拿起扫帚和新班子一起带领群众清理柴草,拉运垃圾,清扫马路,布置标语,解决棘手问题。全力配合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活动。村民、新班子和镇领导看见他斑白的双鬓,饱经风霜的脸,但依然精神矍铄的身躯,无不肃然起敬。为了四滩的新发展,老朱还是亲自带领新班子和他们上镇上,跑县上,去市里,介绍关系,熟人,仍然马不停蹄,人不下鞍。最近又为村里争取到了几万元的新项目。

篇6: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我于1970年11月出,200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1月任***村党支部书记。近十年来,在担任支部书记一职期间,我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公而忘私、身体力行,带领我村支部全体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我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所在党支部先后被上级党委多次评为先进党支部,个人也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一、抓班子带队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在村两委会议上常讲,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村里成立了群众议事小组,成员由村里比较有威望的成员组成,每当遇到事情我都会召集支部党员和议事小组成员开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议事小组成员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办事公开。在我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我本人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为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我能够积极调查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以往表现情况,注重把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并把能力突出、德才兼备的党员作为村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在第九届村民换届选举中,支部培养起来的党员刘鑫同志高票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

二、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自担任支部书记以来,我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和方针,尤其是最近一年来我能够很好的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党建业务方面的文件。学习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通过学习,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充分认识到,党的理论是指导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力量的源泉、行动的指南。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克服各种错误观念,从而保持旺盛的斗志,提高继续革命的觉悟,提高工作的活力,拓宽视野,为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

在做好个人自学的同时,组织好支部广大党员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等多种办法,组织大家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积极履诺,深刻剖析自我,认真整改问题力争使学习覆盖到每个党员。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理论修养,也增强了支部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三、一心为民办实事。

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不能轻易承诺,而一旦作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实现。2013年来,我始终情系群众冷暖,心为百姓解忧,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村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

1、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向上级扶持,修通了大坟院组的通组串户路,解决了该村民小组80余户500多人的出行困难;

2、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支持,修通了因修建环城路挖断的建山组村民的自来水工程,切实解决了该村民小组70余户600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问题。

3、积极联系上级有关部门和山东乐义蔬菜基地,申请蔬菜种植技术培训3次,我村群众4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不断提高了村民在创业和就业方面的能力。

4、排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2013年来我能够真诚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村民,面对矛盾不回避,公平、公正地提出自己观点和意见,努力化解矛盾纠纷,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切实做好我村的信访维稳工作,我与村两委和群众代表开会商议后决定在村里每天安排人员值班,并在值班室里印制了一本群众反映问题接处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记录并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群众看到村干部尽心在帮助自己,心平了、气顺了、意见少了,上访的也没有了。

5、积极做好村里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缴收工作。村两委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为解决群众参加新农合缴费难的问题,经村委班子成员常到百姓家中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切实解决群众担忧的问题。2013年全村完成新农合收缴任务100%,完成养老保险收缴续费任务100%,新增参保收缴任务93%。

6、积极响应党的方针政策,关注村民的生产生活。为切实做好我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我与村民小组经常深入百姓家中对困难户、老人进行摸底,发放补助资金,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群众利益无小事,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要求,F w s i r.c o m 不论事情大小,只要政策允许,他都尽心尽责地去解决。如2013年我先后向县民政局、县红十字会申请救助物资向困难户进行补助,并在中秋、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对其走访慰问,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群众的关心。

7、组建文艺宣传队,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我通过走访群众,把那些有一技之长又乐于奉献的人员组织起来组建文艺宣传队。通过文艺活动的举行影响了群众,取消了村里一些封建落后的迷信陋习,将先进的文化生活方式带入了农村,采取多种形式搞文化活动,在各个节日村里统一组织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在村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书记想尽各种办法给予支持。每年“大秧歌”、“五四”、“三八”、“六一”等节日和农闲时间,都有文艺节目,相声、小品、歌曲好戏连台,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文化生活。紧2013年一年里,我就组织文艺宣传队员在3.8妇女节、10.1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里组织开展了5次大型文艺宣传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文化生活,在村民中很受欢迎既锻炼了身体。

篇7: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职红斌,男,44岁,家住眉县横渠镇青化村八组,自担任青化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团结和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积极投入村公益事业,千方百计改善村容村貌,使全村各项社会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先后荣获了陕西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宝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五星村”、“平安村”,2012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一年来,他凭着一颗赤诚的奉献精神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全身心的投入到村组事业当中。以富民强村为主题,持之以恒,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立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环境综合整治日常巡查队伍,健全完善保洁员管理、生活垃圾处理、柴草堆放等管理制度,形成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管理措施,设立专职保洁员5名,投放垃圾箱240个,补植绿化苗木17万株,安装路灯126盏,村内建设游园9处,铺设村内主干街道彩砖8500平方米,衬砌排水沟2200米,加盖排污盖板1250米,硬化村内6段道路共计1900米。目前村内街道干净整洁,游园遍布,夜晚灯火辉煌,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自任职以来,他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广大干部群众15 的一致好评。“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坚持原则、雷厉风行,工作扎实、忠肯正直,乐于奉献、头脑灵活,善经营、会管理”这是全体青化村党员、干部、群众对他的评价。他常说:“村民选我当支书是信任我,如果我干不出个样子来,上对不起党组织,下对不起全村的父老乡亲,我要对党组织和全村的父老乡亲负责。”

几年来,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信念和思想基础,始终抱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作为一名党员要为党、为人民群众多做贡献。他不顾家人反对,放下自己的生意不做,经常性的为村组环境整治自己掏腰包垫资,依然义无反顾地干起这个得罪人又赔钱的工作来,这让很多人不理解。

篇8: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__出生于 19__年__月__日,汉族,现任__市__区__镇__村党支部书记。

?二十年来,他始终扎根于基层单位,实心实意服务村民。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心系农民,无私奉献,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高度的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先进科学的发展、管理模式,促使__村发展蒸蒸日上。

?__同志政治思想坚定,通过参加集中学习讨论、培训、自学等形式,能认真学习领会 xxx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届、十九届全会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村书记工作需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上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能严格执行贯彻落实党委政府的决议。具有较强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质,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正因如此,__同志被当选__县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人大代表,__区第一届人大代表。2007 年就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

?2020 年__同志被提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领导“两委”班子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显著成绩。近年来,__同志带领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目标要求,以实施民心工程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因地制宜,科学发展,解决了许多群众关心的问题,使__村村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个新变化,呈现出一派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蓬勃发展局面。

?__村地处__区县城周边地带,属于城乡结合城中村。多年来,__同志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多方协调为群众解难事,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具体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真抓实干,勇于创新,树立责任意识。__同志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点,着力抓住信访维稳、拆迁安置补偿等关键点不放松,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服务群众,破解难题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采取“科学、务实、便民、高效”的原则,带领班子成员一道努力奋进,在实际工作中切切实实地解决了问题。在信访、维稳工作中,他坚持重心下移,超前防范,认真组织开展纠纷大排查。解除了村民用电、用水、生活用火、防盗等存在的重多安全隐患,也化解了很多来访群众的各类矛盾,实实在在的成了群众心中的“贴心父母官”。完成村道路硬化 2 万余平方米。对__村环境卫生进行了大的整治。积极配合创卫办完成拆迁、征地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心有民、情自切”,__同志始终怀着对党的忠诚,怀着对农村的一往情深,怀着对村民的责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农村基层文化,近年来__同志的带领下__村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阅览室、娱乐室、广播室、残疾人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中心。同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组织抗击疫情募捐活动,残疾人及贫困户助残日活动等,向村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厚的精神粮食,不断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使村风民俗焕然一新。村干部难当,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书记更难当。但__同志总是任劳任怨,扎实实干。真正做到了“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他扑下身子,扎实苦干,建设新农村,为让村民更加富裕、群众更加殷实、__村的明天更加美好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三、履行工作职责,真心为民办实事。雷锋同志曾说过:“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共产党员就像钉子一样,组织把你安排在任何岗位上都必须永不生锈,闪闪发光”。__同志不忘雷锋同志所说的话,更不会忘记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他时刻用雷锋精神鞭策自己,履行工作职责,真心为民办实事。为全力支持和配合上级发展集体经济指示后,带领班子成员,不厌其烦地跟“两违”户,拆迁户讲政策、摆事实、讲道理。有时遇到难缠的拆迁户,他总能耐下性子,一次次与他们谈心、交心,用真情感化他们,用行动征服他们,其间耗费多少汗水、口水、苦水,拆迁户们最终心悦诚服签订协议,圆满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拆迁任务,赢得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与赞赏。

?四、科学发展,建设新农村。党总支成立以来,他仔细研究了《乡村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乡村发展体系规划》,积极打造城乡结合部新农村建设,真正实现了整合资源、统一开发、联合发展、共同富裕。在提升乡村环境的同时,他把大

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__同志把每一位老党员、优秀党员当作自己的折射镜,树立自我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力求率先垂范。他从不去要求他的下属去干什么,而是主动去做什么,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他的带动下,大队班子成员工作积极性高涨,都积极踊跃投入。在参加组织活动,特别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时,自己始终积极主动,用自己的爱心让职工群众感受党的温暖,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

?五、疫情防控,身先士卒,鞠躬尽瘁。疫情爆发以来,正是他的科学组织、有力应对、广大退役军人和广大群众村民积极行动,辖区内无一例感染者,无一例不配合疫情防控的人员和事情发生。也正是他舍身忘己的工作作风感染着身边的所有干部成员,始终为辖区广大群众的平安健康保驾护航,始终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全民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__书记组织开展了“凝聚爱心,共抗疫情”募捐活动,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领导班子、退役军人服务站专干带头捐款,全村党员、退役军人积极响应,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用一颗颗火热的爱心温暖着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干部群众。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根据疫情需要,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对返乡人员进行摸排,共计摸排出十三名湖北返乡人员。对他们进行疫情宣传,摆事实,讲道理,用真情感化他们,赢得了返乡人员理解和支持,使返乡人员全部主动配合居家隔离、测量体温、消毒。__同志他也知道,自己也是血肉之躯,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但是他更清楚,做为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为了疫情防疫工作,他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自疫情发生以来,__站长,勇于负责,组织疫情防护宣传、值班值守、入户排查、喷洒消毒等工作,发放宣传资料 3000 余份,清运垃圾 40余车,值岗值勤 500 人次,累计消毒 2000 余平方米,检查登记车辆、人员一千余次。在疫情面前,站长__他以“我是党员我上前,我是党员该我冲”的信念,要求所有村组干部党员及退役军人服务站成员全部取消休假,走村入户,坚持每天两次对湖北返乡人员监测体温,防范疫情扩散的风险。带领村组干部及退役军人服务站专干挨家挨户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发放防控宣传资料,全力配合村、组做好返乡人员的信息登记和监控工作。白天有时就是一碗泡面充饥,晚上村口站点巡查执勤,坚守到深夜,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

初心和使命,在防控疫情斗争中彰显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憨牛伏枥,志在千里。__同志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带领着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更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明天。

篇9: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记大竹县高穴镇月光村支书王名书先进事迹

月光村座落在大竹县绵延起伏的铜锣山南麓,昔日是有名的穷山村,那时村里流传着“山高路险,人穷心散,媳妇不上门,光棍成了群”的民谣。

如今的月光村,山峦叠翠,牛羊成群。公路四通八达,村里人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家家户户有电视。2008年该村人均收入突破了两千元。穷山村发生着如此巨大变化关键是有一个好的“领头雁”,他就是月光村的老支书——王名书。

王名书,他带领全村人民奋力拼搏,筑路引水,架线接电,狠抓种养殖业,大力发展山区经济。如今他积劳成疾,躺在病床上,还在要求镇党委书记刘志强批准他重返山村工作,他说“活一天就要为村民服务一天,就是死也要死在月光村。”多么质朴动人的话语,他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精神,不断克难攻坚,以共产党人的胆识,不断创新发展,以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不断向人民奉献。

舍生忘死,带领群众建设新村

王名书常说:“是共产党员就要迎难而上。”他带领全村干群顽强拼搏,在芭茅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岭上成片种植慈竹、白夹竹和经济林木。在乱石成堆的山上种树,他以身作则,冲锋在前,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月光村山青了,水绿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了,但水、电、路、广播还是“四不通”,山里人仍靠肩挑背磨,入夜便是熄灯瞎火,一片漆黑。山里产品运不出去,人们守着宝山受穷,王名书和村委一班人首-1-

先是下决心接通电,无资金就挨家挨户动员大家筹资,经过多方努力,全村筹集了12.13万元,在高山乱石堆里架高压线,仅管困难重重,可压不倒这个刚毅倔强的硬汉子,在荆棘丛生的灌木林中,他总是带头踏探路线,抬电杆,立电杆,爬杆子、架高压线,饿了啃玉米粑,渴了捧山谷里溪水喝,困倦了躺在山林里歇息一会,爬起来又干。时值严冬腊月,山里寒风凛烈,雪花飘飞,他双手冻裂了,脚打起泡了,可他无怨无悔。历经两个月,终于将电线架上了山,牵入300余户村民家中,从此电灯亮了,喇叭响了。王名书也开心地笑了。电通了,王名书又带领全村干群解决山区人畜引水问题,在村里开山挖渠,修起了大大小小14口储水池,安装了3000米的自来水管,让村里人喝上了卫生的放心水,从此破解了月光村千百年来人畜饮水“老大难”问题。

悬崖辟路,打造高穴“月光精神”

水通了,电通了,但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还是路。王名书召开村支部和村委会,首先谋划修一条出山路。在这荒山陡壁上要辟山开路,谈何容易?不要说村民们畏难,就是有的村干部也很担心。“不论有多难,这路非修好不可!”王名书斩钉截铁地说。1991年他们与交通部门测绘人员翻山越岭在悬崖陡壁上搞测绘,有人说王名书心真大,他不仅要修村里至乡里公路,而且组与组之间,院子与院落之间都要修公路。路测绘好了,资金却成了最大拦路虎,1994年10月,王名书再也等不急了,决定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6.85公里山村道修好。为了动员大家集资,他不分白日昼夜地奔东走西,做工作,召开了上百次大小会议,最终首次筹集起了10万余元,在悬崖上打眼放炮,他第一个在腰间拴上绳索吊在悬崖上,一锤一钎地打呀打,手磨起了泡,时间一长,手上长满了老茧,当县、区、乡党委领导与他握手时,他手上老茧和裂口直刺手,让各级领-2-

导都感动和唏嘘不已。当时高穴区委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学习他的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精神。称这种精神为高穴的“月光精神”。为修路,他中午提着铁鼎罐在山坡上撑起三石块煮饭,用泡菜下饭,狼吞虎咽下去,碗一放又去干开了。修路基,村民投工投劳,按人数落实路段开挖任务,村民杨光禄家无劳力又体弱多病,王名书不仅帮他家筹资跑贷款,还带领村干部替他家完成了筑路任务。

在山势险峻的山崖修路,最担心的是安全。王名书为此在工地上跑上跑下,呼喊不止,宣传安全,嗓子喊哑了,还是喊个不停,两年多竟奇迹般地未出现一起安全事故,连轻伤也没有。

王名书带领群众像“愚公”那样挖山不止,拼搏四个冬春,最终将全村全长17.5公里的5条公路修通了,还铺了碎石,今年又在紧密锣鼓地实施公路硬化工程,如今村里公路宽大平稳,畅通无阻。

呕心沥血,大力发展山区经济

王名书借改革开放强劲春风,紧紧抓住大竹县委出台的八条扶贫意见的有利契机,在高穴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带领全村人民充分利用山区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经济,为更新观念,破除山区封闭意识,他走到那里宣传到那里,组织大家学习科技知识,请来具有丰富种养殖技术能人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大抓专业户示范,发动全村群众退耕还林717亩,种植大枣、枇杷、香椿经济林,改造劣质成片竹林,6000余亩,新种慈竹503.65亩,香椿403亩,土菸300亩,油菜250亩,培育养牛、养羊专业大户,2008年发展了一户年养兔上万只的养兔专业大户,同时大搞劳务输出,全村现有人口928人,外出务工人数达257人。通过狠抓山区种、养业,2008年该村人均收入实现2135元,比2000年人均收入1597元,人平增收538元,增长33.6%。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了给村民勤劳致富树榜样。1992年王名书的儿子挣了钱,在高穴镇上购买了新楼房,欲将父母接到街上住,可他说什么都不同意。“你已经为村民辛苦了一辈子,应该退下来休息了。”儿子苦苦劝说,可他却说“月光村民一天不富,我就一天不下山”,结果他妻儿都下山了,他还坚持一人在山上住,有人说:“你为何不随儿子下山享清福,还一人在山上受那份罪。”“为村民服务,我甘愿在山上守望一辈子。我入党时宣誓说的要为人民奋斗终身嘛,我一定要兑现这诺言。”王名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4年来,他孤身一人住在高山上,种植大枣、香椿等经济林木,每年还饲养生猪、山羊、鸡鸭,同时还担负起巡山护林员,年创收万余元。他在山上带头创业致富,甘于奉献,乐于吃苦。村民们都十分佩服他、敬重他。

舍己为人,真情奉献贫困村民

在月光这个著名的贫困村里,王名书时刻把群众装在心中。对特困村民奉献了特别的关爱和扶助。全村村民无论哪家有红白喜事他都去为之张罗;无论哪里发生纠纷,他总是像台灭火器样及时去调处平息;无论哪家有急、难、愁事,他都会尽力去帮扶。

现年65岁的村民黄景明,系肢体残疾人,妻子龙朝碧病瘫在床,大儿子因贫穷给人家当上门女婿了,二儿子又无技术,父子俩相依为命,仅靠种点玉米艰难糊口度日,家里四壁皆空,穷的叮当响,王名书和村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除了平时看望慰问和接济他外,重点是帮扶他发展生产,为从根本上让他脱贫致富,王名书悉心地教他科学养猪技术,并帮助他在银行贷款购回小猪饲养,年复一年,如今,年出栏生猪上百头。2008年10月下旬,黄家的生猪生病,当地兽医治不好,王名书自己掏腰包垫车费,亲自带他到县畜牧局请高级兽医给治疗,结果保住了这批生猪,-4-

黄景明父子对王名书感激不已,说:“王书记经常把村民的事当成他自己的事,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啊。”如今黄景明家,年养猪100头,年收入10万余元,年利润3万余元,人平纯收入2万余元,昔日的特困户成为了山村致富领头羊。

2007年,该村5组村民王名万,双脚患上了骨髓炎,不能行走,其妻不辞而别地跑了,儿子也外出销声匿迹了,他一人躺在家里,大小便失禁,恶臭熏天,王名书带领村干,不顾恶臭为他擦身洗衣,打扫卫生,同时还组织村里党员干部为他助耕,栽秧挞谷,直到他病逝为止。

廉政廉洁,王名书也是一面旗帜,他时时处处严于律已,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在他担任村支书20多年里,经常到10公里以外的乡镇上开会,但从未在村里报一分钱的差旅费和生活招待费。

废寝忘食,勇斗病魔书写忠诚

篇10:村党支部书记先进材料

远嫁到我县紫**村。从1988年起,她就从事村上的卫生防疫工作,并以她泼辣、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不久就被推选为村妇代会主任,1990年9月又被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1996年12月担任紫**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紫**村地处我县东南角,先后隶属庙湾乡和常丰乡管理,2002年10月划归**镇管理,全村5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152户554人。“宁肯上街要饭,也不往紫**村里乱钻”,这句当时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紫**村的印象。点灯靠油、吃饭靠天、收种靠担,这是昔日紫**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紫**村一度成为全县最穷的村子之一。

**担任村干部后,面对全村贫困落后的现状,她吃苦在先,埋头苦干,带领全体村民执着而坚定地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创业之路。

艰苦创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变样

古老的漆水河从紫**村穿村而过,有史以来村里的人一直吃的是这河水,这水喝到嘴里,一嘴的泥腥味,令人难以下咽。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河水上游污染严重,严重困扰着群众生命健康。特别是遇到阴雨天,河水混浊不堪,几天吃不上水是常有的事,群众用水真是难上加难,改水成了群众的心头之急。

1990年**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后,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水。然而当她提出改水的想法时,竟遭到了不少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人老几辈都没办法的事,你一个女人能把这事办成?”还有人说,“你能把水改成,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面对世俗的目光和工作中的阻力,**毫不退缩,她铁定了心,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乡亲们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村前村后、沟里岔里处处留下了**奔忙的身影。人们总能看见她手里拿着一瓶瓶取回来的水样,一趟趟往县城跑。终于有一天,**手舞足蹈地站在村头呐喊:“好水,我找到好水了”!

水源找到了,她又开始为工程立项和争取资金奔忙了。为了不给村上增加维修负担,她多次自费到县水利部门争取资金跑项目,经过艰辛的努力,村上的引水工程终于被列入县以工代赈工程项目,还争取了国家投资3万多元。

工程动工时,正值春耕大忙季节,材料只能运到距村上13里外的安舒庄,村里的男人们又都在忙地里的农活。这可怎么办?**便一家一户动员全村的年轻妇女组成一支30多人的“娘子军”,硬是领着姐妹们肩扛人抬,翻山越岭,将工程材料一件一件运回工地,保证了工程进度。

通水管道要经过六、七米宽的漆水河道,必须在河床下面挖出一条1米深,6米多长的管槽。山里的三月,春寒尚未褪去,当时的河水冰冷刺骨,没一个人敢下到河里去堵水施工。**便第一个跳进河里干了起来,村里的姐妹们都知道此时的**刚刚做完结扎手术还不满三个月,但为了大家的事她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跳进水里跟她干了起来。由于河水过大,管槽挖一点,就会被水冲来的沙石填满,为了及时将管槽挖好并顺利铺设管道,她把自己家里积攒了好几年的小麦桔杆无偿拉到了河里堵水。管道架设成功了,可她家价值几百元的麦草垛就这样被水冲走了。

看到姐妹们在工地上干重活,经常为施工顾不上回家做饭,饥一顿饱一顿,细心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不耽误工期,她将自家600多斤小麦磨成面粉,为施工姐妹做好午饭挑到工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全村人终于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望着自家门前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村里的一位老人动情地说:“改水改掉了我们的病根啊!秀英一个女人家这么能干,我们真是托了秀英的福了”。

负责引水工程的县水利局的同志也说:“要不是**,紫**的引水工程难啊!”

到了2003年,使用了13年的水管多处损坏漏水,村里人吃水再次发生困难,她又组织群众进行维修,在分配挖管道任务时,群众坚决不给她家分,她就是不答应,坚持把自家分在了石头最多、最难挖的地段。她白天巡回在工地上组织劳动,晚上才挤时间完成自家挖管道任务,并比分配的任务多挖了10多米。为了节约工程开支,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安装上水龙头,唯有她执意没有给自家装,家里用水依旧到屋前的一个公用龙头上去挑。

吃水的问题解决了,可每当望着昏暗的煤油灯,笨重费力的石磨子,看到其它村一个个先后都通上了电,她不由暗自伤心,“都啥年代了,没有电怎么能行呢?”拉电又成了她的挂心事。说起拉电,谈何容易。紫**村要拉电按直线距离算,所

需的资金就达2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500多口人的小山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争取项目和资金,她先后10多次下县城,闯省城,有好几次为了找办事的人,竟然在楼道里一等就是五、六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8月,拉电工程终于动工了。两个多月的施工中,**和男劳力一样抬杆、挖坑,每天总是要忙到深夜一两点,第二天还得照

常翻山越岭赶到工地。长时间的劳累和重体力劳动,使她病倒了。但她依然没有停歇,拖着病体继续为拉电的事奔忙着。

当电线架到蒋家山38号杆前时,因为1500元钱的材料款没有付清,工程被迫停了下来,施工队准备撤走。听到这个消息,**不顾病体疼痛,挣扎着赶往蒋家山工地,含泪恳求工程队的领导说:“钱,我一定想办法凑齐,但工程无论如何也不能停”。工程负责同志被她忘我工作、一心为民的精神所感动,答应宽限到第二天早上10点钟以前把钱交来,否则,工程队就撤。

为了不让工程停下来,她连夜召开村民大会筹集资金1500元,第二天一大早赶了十多里山路,亲自将钱交到了工程队,工程才得以继续进行。

线路架通了,但由于还差1.5万元的工程款,村上迟迟通不了电。长期缺乏营养、劳累过度的**一急就晕了过去。醒来后,她求人用自行车把她带往庙湾乡信用社,以个人名义贷了5000元,回家后东凑西借筹够了1.5万元交给工程队,终于使这个祖祖辈辈点灯熬油的山村有了光明。通电那天,小山村沸腾了,全村群众奔走欢呼,而**却累倒了,体重从施工前98斤减到了74斤。

事后群众问她:你这么做图个啥?**却淡淡地说,只要把大伙儿的事办好,就是搭上我这条命也值。村里的小学只有几间土木结构的旧房,一到阴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刚当了支部书记的**懂得这个理。她再也不忍心让孩子们在这破房里提心吊胆地去念书,于是建校又摆上了**的议事日程。1999年的“普九”终于为建校带来了一丝希望。在她奔走争取下,县文教局为村上拨下了建校款2万元,但这远远不够。群众穷啊,集资太难了,但为了这建校的钱,为了尽快改善孩子们的上学条件,她出东家进西家动员群众集资,受了多少骂,她也记不清了,最终还是集了3万多元。这在一个穷山村可真是破了天荒!

盖学校的那段日子里,她带病坚持在工地上工作,而且一干就是45天。为了方便组织施工,她将治病的药带到校建工地上去煎,有好几次只顾工作,竟然把药熬干了。学校里的一名教师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帮她煎起了药。在她艰辛努力下,两排12间砖木结构的教室建成了,村里的孩子终于有了读书的地方。2003年,她又争取资金4.6万元,新建校舍5间。经过两次建校,村上的小学已是校舍全新,窗明几净,教学条件更好了。

紫**村沟套沟,峁连峁,拉送东西全靠肩扛背驮,出门不上就下,隔沟能望见,绕山走半天,关键是没有一条像样的出山路。路,制约了紫**村群众几千年,也浸透着祖辈人太多的苦涩和心酸。吃尽苦头的紫**人盼路、想路,对路积聚了太多太久的渴求。要想挖掉穷根,就必须修路。**憋足了劲,发誓要让乡亲们有一条通往山外世界的大道,让更多的乡亲们能走出深山,与外面进行沟通联系。在与村组一班人达成共识后,她便马不停蹄地组织群众开始了她的修路工程。在修筑通往县城的道路过程中,她把自己吊在**上打眼、放炮,苦活累活她总是抢着干。一时间,受尽苦楚的全村男女老少全都涌上了修路的工地,自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多年没见过的大会战场面又重新出现了。在**带领下,从1998年开始到2003年,紫**村先后五次拓宽路面,一次比一次强度大,一次比一次档次高。原来连架子车都难以通过的山路,如今拓成7米宽的砂石大道,架起了5座水泥桥,全长20.5公里,连通了附近两个村及县城的道路,全村农用车辆畅通无阻,群众再也不为行路难而发愁了。

锲而不舍,带领群众迈上致富路

崖村土壤瘠薄,日照度差,气温低,小麦生长成熟度不够,亩均地产不到100斤,有时连种子、化肥的投资款都难以收回,群众耕种积极性不高,人均收入低。群众吃尽了贫穷的苦头,为了寻求致富门路,**先后8次自费外出考察学习,并3次组织村组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去邻县及本县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组学习“取经”,从县里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对地质进行会诊。经过分析论证认为,紫**村虽山大沟深,人口稀少,但有草坡面积大的资源优势,于是“牧果药粮一起上,以多经为主,以粮食为副”这样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全村干部群众中形成了。

确定后,为了解决群众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把筹集资金的目光投向全村唯一的信贷员张文英身上,向张文英提出了为全村群众每户解决贷款600元的问题。张文英这个土生土长的紫**人非常了解村上群众的经济状况,但从信贷员的职责考虑,他最担心乡亲们无力还贷,因此犹豫不决,一直不肯答应。**便三番五次地去他家做工作,到后来张文英干脆躲了起来。但**没有气馁,还是一次又一次上门当说客,张文英被**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答应协助给群众贷款,解决群众买化肥难等生产问题。这一年,全村种植高粱人均3亩,秋季人均收入500多元。经过几年,20多户群众靠种植高粱建起了新房。

99年,县上提出“发展布尔肉羊,建设畜牧大县”的目标后,**便想,紫**有山有水,草坡丰富,不正是养羊的好地方吗,可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于是,她及时召集村组干部开会,专题研究发展畜牧业,制定了紫**村畜牧业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包抓责任人。为了能让零星养羊户成为养羊的典型示范户,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她走村串户,耐心地做起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为了示范引导更多的群众发展养羊,她先行一步,拿出自己仅有的3000元钱,一次买羊50只,率先发展养羊业。同时,她又苦口婆心地劝说自己帮扶的贫困户王丰林购买了140只羊,一年下来,王丰林净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一跃变成了全村有名的富裕户,王丰林家由此而盖起了新房,添置了新家具。在**的带动下,全村羊只存栏由1996年的370只增加到2003年的2420只,人均养羊4只,养羊已成为紫**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1999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遍三秦大地,退耕还林成为农村热议的话题。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又一次向当时的庙湾乡党委立下军令状:3年保证建设3000亩生态林和干杂果园,10年后使全村“山上绿树缠腰,山底良田丰茂”。万事开头难。**走村串户,苦口婆心地动员群众退耕还林,但多数群众对优惠政策还是不大相信,等待观望的多,付诸行动的少。当年全村仅有6户群众栽植了52亩刺槐。2001年,退耕还林政策得到了兑现,穷怕了的乡亲们看到了希望。群众退耕还林的热情空前高涨,面积由2000年的52亩一下子上升到2003年的3400亩,治理荒山4100亩,建成了**镇第一个千亩干杂果示范基地,经国家林业总局组织有关人员验收全部达标。仅此一项,全村去年就享受国家补助6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480元增加到2003年的945元。

兑现额达3000元的村民刘军福给**送来一条烟,感激地说:“多亏你李书记,不然我的穷日子还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这不是我的功劳,要感谢就感谢党的好政策吧”,**婉言谢绝了李军福送来的烟。

一心为民,群众冷暖时刻挂心头

**村,大凡红白喜事如果没有**的张罗,主人就会感到脸上不光彩,就没了头绪。只要她一到场,事事便井然有序。群众的事儿离不开**,**更是牵挂着群众的恼心事。

作为妻子,谁都想有一个可信赖的臂膀作为依靠;作为母亲,谁都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但对于**来说,这些都成了她不敢奢求的期望,因为她肩上挑着的是全村群众交给她的神圣而沉甸甸的担子,心中装着是一心为民的执着追求,这让她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儿女私情。“已经套到了辕上,我就只能使劲地往前拉。”**如此说。这句朴素的话语里透着的却是她对紫**村500多人口深厚的感情和神圣的责任。原支书张炳耀在任期间因工作上的事与**一直有隔阂,离任后身体一直不好,儿子也与他分家另过,家庭特别困难。2000年,他又患了前列腺肥大症,无钱医治,病情十分严重。正当他绝望之时,**不计前嫌,拿出家里仅有的200元钱让他先治病,随后又争取县乡民政救济款1000多元,亲自送张炳尧去县医院看病。此后每逢过年过节她都要带上村组干部去看望老支书。老支书打心眼里感激他以前的“死对头”,逢人就讲:“秀英她肚量大,是个能办大事的女强人,我这条老命就是秀英给捡回来的。”

“没有李支书的帮助,我现在还是个贫困户。现在日子好了,怎么也不能忘了李支书,不能忘了乡亲们。”这是村民江会举发自肺腑的一句感激话。江会举家贫底簿,早已被生活煎熬得失去了信心,日子过得苦巴巴的。**不忍心他再过这样的煎熬日子,私底下联系好车辆,到木龙盘砖厂以自己的名义欠了几万砖拉到江家,动员村上群众为江会举家盖起了新房。如今的江会举,不但住上了宽敞的大瓦房,脱了贫,还常常帮助别人。2003年腊月,**的丈夫上山放羊,路陡雪滑,一不小心,摔到沟底,不幸骨折。就在丈夫住院治疗期间,一位村民告诉她,村里一名80多岁的孤寡老人过年缺粮吃。“咱的伤要治,老人的年也要过!”她安顿好丈夫后,就急急忙忙赶回村里,把自家一袋小麦分三次背到磨房,磨好面粉送到了老人家里,这位八旬老人愉快地度过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春节。而丈夫不愿看到她来回奔波,不等伤好就办了出院手续独自回家了,因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落下终身“打拐”的遗憾。

2001年冬季的一天,一伙群众围在村口七嘴八舌的乱嚷嚷。“董金侠家出事了,男人开车翻了,人也摔死了,这一家今后可怎么过呀?”“赶快找李支书,让她拿个主意”。**听到消息后,拔腿就往董金侠家跑。**一连5天一边帮金侠料理她丈夫的后事,一边做董金侠的思想工作。董金侠伤心过度一病不起,**亲自到县城请来医生为她看病,送水送饭,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彻底解决董金侠家庭困难,随后又一手为她牵线组成了新的家庭,董金侠现在仍念念不忘**的恩情。

甘于清贫,无怨无悔当村官

**的家好找,只要照着全村最简陋的三间厦房去便是。就是这几间厦房,还是赊欠盖的。那是1996年,她为村上的计划生育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家里的照明线路严重老化,一场无情的大火,把她家那简陋的瓦房烧了个精光。一家五口人只得挤在一孔破窑洞艰难度日。山间洪水无常,窑洞随时可能坍塌,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始终没把自己家的事当回事。盖房的事,她一拖再拖,直到1999年7月村民们自发来给她家盖房了,她才东挪西借1.1万元盖起了今天的三间厦房。**家里唯一的一件奢侈品,就是一台电视机。放电视机的一张桌子还是1996年火灾后,村上一帮人从村委会给借来的,一只老式平柜也是二嫂添置新家具后送给她的。

2002年10月,大儿子在县职业中学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想去西安上技校学技术。回家拿钱时,家里实在没有一分钱,**又外出不在。儿子一气之下,外出打工。2004年5月,在宝鸡振华学院即将毕业的二儿子急需1600多元钱,面对急需钱用的儿子,**两口急得团团转,在自家的事上束手无策。其实,**当村委会副主任以前,家里还是村上比较富裕的户,有一技之长,在紫**这个偏僻的小村,要致富是没有困难的,更何况是**这么能干的人呢!但任村党支部书记八年来,她为村上的事长年奔波,家中里里外外的活儿全推给了丈夫一人料理,家庭唯一的收入就是地里的那点庄稼,全年收入不足3000元。这几年**家更穷了,除4.1万元贷款外,还欠私人外债4100元。村民们都说:“李书记把村上的事办好了,群众致富了,却把自家给耽搁了。”

2003年冬天,省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郭秀明》,**特地抽出时间,一集不落地看完每一集电视剧,每次都看得泪眼婆娑,她能真切地体会到老郭太多的痛苦和太多无奈,因为她与郭秀明有太多的相似点。在一次支部会上,她说:“人家郭秀明,那才叫共产党员。比人家,照自己,我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呢!”就这样,她不断激励同志们,也在激励自己不断奋斗,在小家与“大家”之间,她总是把集体的事放在首位,把群众的事放在首位。

**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她把来自于家庭方面的所有困难和苦衷,都深深地埋压在心底,从不向任何人倾诉,家庭的寒酸与窘迫丝毫没有动摇**对集体事业的执着和追求。家里的经济再紧张、再急迫,她从没有依赖过村上,反而经常为了集体的事业,省吃俭用,舍不得多花一分钱。每次上县城办事,她从不住旅社,借宿在亲戚家,吃饭有上顿没下顿。**为了集体的事业,零零碎碎不知搭进了自己多少钱。多年来,她不论外出还是在家,总是自己买烟招待,县、乡下村来的所有干部都一直吃住在她家。**当村干部的报酬不多,但始终没有领过补助费、招待费。

艰辛的付出必有丰厚的回报。**同志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她的事迹先后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她本人多次受到上级组织的表彰奖励。1997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市级“三八”红旗手标兵,并当选为市党代表,1999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2000年荣获市级“巾帼十杰”提名奖,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三八”红旗手、宝鸡市“十佳政协委员”,2002年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全省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并当选为县党代会、人代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十届人代会代表。

面对一个个金灿灿的奖牌和各种荣誉,**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而是又在筹划和带领紫**人迈向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上一篇:《观潮》的资料下一篇:旷工通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