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教材

2024-07-22

药学教材(共9篇)

篇1:药学教材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册)30.9

000129 大学英语自学指导(上册)15.0

000150 英语

(二)自学考试大纲 11.4

000151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下册)23.5

000159 大学英语自学指导(下册)12.0

003211 中国文化概论(附大纲)16.5

017571 药物分析(第6版)47.0

029111 无机化学(第四版)33.0

030341 药事管理与法规 55.0

030341 药事管理与法规 55.0

030491 医药数理统计(第三版)29.0

030501 药理学(第六版)49.0

031791 生物化学(附大纲)22.5

03708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附大纲)14.0

03709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附大纲)20.0

055241 药用植物学(第五版)40.0

055242 生药学(第五版)43.0

068311 药理学(第二版)62.0

077931 医药市场营销学 29.8

77777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教育方案 5.0

99999 《江苏自学考试》杂志 15.0

增考网上报名截止时间:2011年12月8日17:00。(3)2012年4月考试网上报名截止时间:2012年3月1日17:00。(4)2011年下半年自考毕业生网上登记时间:2011年12月1日--8日17:00。(5)2012年1月考试的考生请于2012年1月6日到原报名点领取考试通知书或网上打印(http://zxks.jseea.cn)。(6)2012年4月考试的考生请于2012年4月5-6日到原报名点领取考试通知书或网上打印(http://zxks.jseea.cn)。(7)新生报名且网上支付成功后凭身份证(附网上报名生成的准考证号码)请于2011年12月1-7日到镇江市教育考试院拍照并领取准考证,否则不能参加考试。(8)办理课程免考、本科资格审批的考生在网上登记后请于2011年12月12—13日到镇江教育考试院自考科办理相关手续,并请带齐相关材料。办理课程免考、本科资格审批需带:毕业证书原件、复印件(1份)、学习成绩记载卡复印件(需学校教务处加盖红章、从单位人事部门复印的需加盖单位人事部门红章)。

* 教材说明事项:

1、现场预订教材时间:2011年12月1-7日。

2、网上预订教材并成功缴费的考生请携身份证于12月26-30日在市教育考试院领取。

*

篇2:药学教材

药学与医学技术系现开设药学专业、药学专业(生物制药方向)、中药学专业。

(一)药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等领域从事鉴定、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毕业后具有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考试资格。

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理学、药物分析、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

就业方向:

医疗机构药房——在医院药剂科从事药品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

药品营销——从事药品营销等;

质量控制——在药检所和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的质量鉴定、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药品生产——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物制剂生产的各个环节。

生物制药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生物制药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生物制药专业知识、重点掌握从事生物制药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和操作规程:能在生物药品生产、经营、质量检验、产品开发、管理等一线岗位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有机化学、化工制图、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用药学基础、生物制药工艺学、药用生物学、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制药设备、药物分析等。就业方向:生物药品生产企业、生物药品营销企业、生物药品的行政管理部门等行业从事药品的生产、分析检验等技术工作。

(二)中药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能在中药制剂生产、检验、营销、使用等领域从事中药鉴定、提取与分离、一般中药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毕业后具有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考试资格。

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

就业方向:

医疗机构药房——在医院药剂科从事中药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

药品营销——从事药品营销等;

篇3:《中药学》类教材的改革与思考

在中医药界, 自1959年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凌一揆教授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1版《中药学》教材以来, 便构建了《中药学》教材的理论框架, 确立了当代高等中医院校中药教学的基本构架与内容, 为培养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后的第2、3、4、5版《中药学》教材, 均由凌一揆教授主持修订, 这在上个世纪中医药教育界深受欢迎, 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教材建设和改革在全国中医院校的兴起和发展, 面向各层次使用的《中药学》类教材层出不穷, 其主体构架依然沿袭了前述《中药学》教材, 在此基础上也有所改革、发展。目前, 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乃至于其他综合院校使用的《中药学》教材版本多, 仔细研究, 尚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深入思考, 祈望得以规范。

一、教材名称

目前, 综观中医院校本科各个专业使用的教材, 有《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两种。代表性的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供中医七年制使用的《临床中药学》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临床中药学》;另有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教授主编,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临床中药学》 (专著) , 其余无论是教材, 还是执业医师、执业药师考试指南, 均使用《中药学》名称。

张廷模教授在其主编的精编《临床中药学》教材中指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药材鉴别、种植 (或养殖) 、采收、贮存、加工炮制、制剂、性能、功效、应用、药理、化学成分等一切与中药有关的一门一级学科”, 又将其称为“广义的中药学”。由于学科不断分化, 将专门研究中药基源、鉴定、化学、炮制、制剂、临床应用等作为二级分支学科。狭义的中药学既是中医学的一门二级学科, 也是中药学的一门二级学科。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专业学科目录中, 中药学与中医学并列属于一级学科, 为符合逻辑层次, 避免名称混淆, 故将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学科项下的二级学科。临床中药学, 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为目的, 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 其与狭义中药学的内涵类似。倘若使用《临床中药学》名称, 既与学科目录吻合, 又与专业研究方向吻合。可见, 随时代发展, 学科分化, 教材名称也有必要进行规范和统一。

建议在中医药界组织行业专家进行深入研讨, 反复论证, 达成共识, 对其进行规范、统一。若按二级学科目录定为《临床中药学》, 则有利于教学和学科建设, 乃至人才培养。

二、教材内容有待规范

迄今, 狭义的《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学》教材名称虽不同, 但内容构架大体相近, 大致分为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但仔细观其内涵结构上, 也有不少差异。

(一) 内容构架与载药味数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常用的《中药学》或《临床中药学》教材, 其总论与各论章节数以及收载药味数方面不尽一致, 应试类指南以及专著, 也存在差异, 如表1所示。而且, 总论部分涵盖内容结构、组合方式存在差异, 如表2所示。

由常章富教授主编, 2008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执业药师《中药学》应试指南, 其载药360味, 按大纲要求掌握180味, 熟悉120味, 了解60味。

注:☆:掌握/重点;*:熟悉;△:了解;○:参考;未标注即指附药

表1显示, 教材记载的药味数多寡不均, 三级要求药味数亦不尽一致。迄今各院校开设《中药学》或《临床中药学》课程学时数有限, 通常在54~108学时之间。由于学时数限制, 三级要求药味过多, 势必加重学习负担。再者, 应当考虑到所选药物和所载的药味数应为其后的临床应用以及执业医药师和研究生应试奠定学习基础。

表2显示, 除高学敏教授主编的《临床中药学》专著外, 其余总论大同小异。有学者提出《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重要的是规范教学内容, 并强调应突出学科特色, 关注其研究核心, 即中药的理论与临床应用。教材既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也是指导其后“运用”、“应试”的工具, 虽可突出教材特色, 但也应相对规范。倘若依据二级学科, 名称统一为《临床中药学》, 那么教材内容应当与其研究核心吻合, 重点突出中药的基本理论与“性———效———用”特点, 充分反映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

建议: (1) 总论突出中药基础理论特色, 以中药性能、功效、配伍应用理论为核心, 增加“辨证用药原则与规律”, 适度反映常用有效“药对配伍用药特点”, 以突出临床用药特色;引入中药不良反应与用药警戒思想以及“中毒解救”等基本理论和知识, 以反映“安全用药”特点。 (2) 各论纳入药物, 应在具有广泛性的基础上, 突出适用性, 收载药味数应适中。对于不常用, 仅属地区用药, 不宜放在正药的三级要求中。 (3) 药物分类, 应依据药物的实际使用情况予以改革、调整。如麻黄现今多用于治疗各种喘咳, 而用以发汗解表频率相对较少, 可将其归入止咳平喘药。再有厚朴, 其主要功效是行气消积, 即便有“燥湿”之功, 但主要通过行气以改善湿滞中焦、脘腹胀满之症, 故建议将其归入“行气药”为妥。

(二) 功效术语

不同版本《中药学》对具体中药的功效术语表述上不尽相同, 欠规范之处颇多。为此, 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专门培养两名博士生, 对中药功效术语进行研究, 拟予以规范。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陈蛹于2004年撰著“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化初步研究”, 重点对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中药学》 (第6版)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 (2000版) 的功效术语进行了统计调查, 根据术语应用的广、频程度从众多的功效术语中, 选取了部分术语进行规范研究, 提出了建议术语。2008年, 曾祥发博士撰著的“部分常用中药功效规范化表述的初步研究”, 从历代本草文献、历代方剂研究、药理研究及现代临床报道四个方面,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5年版) 、《中华本草》 (精选本) 及七版《中药学》教材中记述不规范的部分中药功效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规范化建议。此外, 王绪前发表学术文章, 对《中药学》五版和六版教材中的部分药物功效术语进行了评述。还对中南五省教材载桂枝的功效就有三种:“发汗解表”、“发汗解肌”、“解肌发汗”;“温经通阳”、“温通经脉”、“温阳止痛”;“助阳化气”、“化气利水”、“温助阳气”、“通阳化气”、“通阳”, 以致桂枝的功效出现了多样化。

综上可见, 中药功效术语既是联系和反映性能的重要语言基础, 也是与主治密切关联的重要内容。教材中功效术语的规范应用, 不仅便于学生正确认知和把握药物特点“性———效———用”特点, 而且对今后的应试也有帮助。建议:在中医药界应当专门对中药功效术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研究, 也为走向国际奠定基础。

三、提供教材使用指导说明

目前使用的《中药学》、《临床中药学》教材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 如在章节前增加学习要求, 有的含章节小结, 便于学生掌握, 有的含有思考题, 以便学生练习、思考。

但由于多数中医药高校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 学时数不同, 对有经验的教师, 容易对教材内容合理取舍, 而对于一些年轻教师, 或者专业背景不同的教师而言, 如果使用此类教材, 则对教材内容取舍感到困难, 故建议在编写教材时, 应由主编附上专篇介绍教材使用方法的指导说明, 便于教师好教、好用, 学生好学。

如教材使用说明中, 除学习要求外, 应重点强调教材教授的核心, 让学生把握知识重点。针对学时数少者, 提示教师怎样恰当选择教材内容, 授予学生;针对学时数充足者, 又怎样讲解和充实内容, 作一些示范性、方法学指导。这样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裨益。

以上仅为个人在长期从事《中药学》、《临床中药学》教学和撰写中医药类教材中的思考, 纯属管见, 但望同行予以高度关注, 以促进《中药学》类教材的改革和发展。

摘要:目前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乃至于其他综合院校使用的《中药学》教材版本多, 仔细研究, 尚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深入思考, 祈望得以规范。本文试从教材名称、教材内容、提供教材使用指导说明三方面阐述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建议, 望同行予以高度关注, 以促进《中药学》类教材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中药学》教材,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张廷模, 张钟利.“视徒如己, 反己以教, 则得教之情也”——浅谈《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方法[J].中药与临床, 2010, 1 (2) :40-42.

[3]周祯祥.《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 (1) :60-61.

[4]陈蛹.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化初步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4.

[5]曾祥法.部分常用中药功效规范化表述的初步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篇4:《中药学》类教材的改革与思考

关键词:《中药学》教材;问题;建议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重要工作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而培养和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药学科人才,又是推进中医现代化建设和向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中医药界,自1959年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凌一揆教授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1版《中药学》教材以来,便构建了《中药学》教材的理论框架,确立了当代高等中医院校中药教学的基本构架与内容,为培养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后的第2、3、4、5版《中药学》教材,均由凌一揆教授主持修订,这在上个世纪中医药教育界深受欢迎,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教材建设和改革在全国中医院校的兴起和发展,面向各层次使用的《中药学》类教材层出不穷,其主体构架依然沿袭了前述《中药学》教材,在此基础上也有所改革、发展。目前,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乃至于其他综合院校使用的《中药学》教材版本多,仔细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祈望得以规范。

一、教材名称

目前,综观中医院校本科各个专业使用的教材,有《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两种。代表性的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供中医七年制使用的《临床中药学》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临床中药学》;另有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教授主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临床中药学》(专著),其余无论是教材,还是执业医师、执业药师考试指南,均使用《中药学》名称。

张廷模教授在其主编的精编《临床中药学》教材中指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药材鉴别、种植(或养殖)、采收、贮存、加工炮制、制剂、性能、功效、应用、药理、化学成分等一切与中药有关的一门一级学科”,又将其称为“广义的中药学”。由于学科不断分化,将专门研究中药基源、鉴定、化学、炮制、制剂、临床应用等作为二级分支学科。狭义的中药学既是中医学的一门二级学科,也是中药学的一门二级学科。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专业学科目录中,中药学与中医学并列属于一级学科,为符合逻辑层次,避免名称混淆,故将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学科项下的二级学科。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为目的,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其与狭义中药学的内涵类似。倘若使用《临床中药学》名称,既与学科目录吻合,又与专业研究方向吻合。可见,随时代发展,学科分化,教材名称也有必要进行规范和统一。

建议在中医药界组织行业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反复论证,达成共识,对其进行规范、统一。若按二级学科目录定为《临床中药学》,则有利于教学和学科建设,乃至人才培养。

二、教材内容有待规范

迄今,狭义的《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学》教材名称虽不同,但内容构架大体相近,大致分为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但仔细观其内涵结构上,也有不少差异。

(一)内容构架与载药味数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常用的《中药学》或《临床中药学》教材,其总论与各论章节数以及收载药味数方面不尽一致,应试类指南以及专著,也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而且,总论部分涵盖内容结构、组合方式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

由常章富教授主编,2008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执业药师《中药学》应试指南,其载药360味,按大纲要求掌握180味,熟悉120味,了解60味。

表1显示,教材记载的药味数多寡不均,三级要求药味数亦不尽一致。迄今各院校开设《中药学》或《临床中药学》课程学时数有限,通常在54~108学时之间。由于学时数限制,三级要求药味过多,势必加重学习负担。再者,应当考虑到所选药物和所载的药味数应为其后的临床应用以及执业医药师和研究生应试奠定学习基础。

表2显示,除高学敏教授主编的《临床中药学》专著外,其余总论大同小异。有学者提出《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重要的是规范教学内容,并强调应突出学科特色,关注其研究核心,即中药的理论与临床应用。教材既是传授知识的载体,也是指导其后“运用”、“应试”的工具,虽可突出教材特色,但也应相对规范。倘若依据二级学科,名称统一为《临床中药学》,那么教材内容应当与其研究核心吻合,重点突出中药的基本理论与“性——效——用”特点,充分反映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

建议:①总论突出中药基础理论特色,以中药性能、功效、配伍应用理论为核心,增加“辨证用药原则与规律”,适度反映常用有效“药对配伍用药特点”,以突出临床用药特色;引入中药不良反应与用药警戒思想以及“中毒解救”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反映“安全用药”特点。②各论纳入药物,应在具有广泛性的基础上,突出适用性,收载药味数应适中。对于不常用,仅属地区用药,不宜放在正药的三级要求中。③药物分类,应依据药物的实际使用情况予以改革、调整。如麻黄现今多用于治疗各种喘咳,而用以发汗解表频率相对较少,可将其归入止咳平喘药。再有厚朴,其主要功效是行气消积,即便有“燥湿”之功,但主要通过行气以改善湿滞中焦、脘腹胀满之症,故建议将其归入“行气药”为妥。

(二)功效术语

不同版本《中药学》对具体中药的功效术语表述上不尽相同,欠规范之处颇多。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专门培养两名博士生,对中药功效术语进行研究,拟予以规范。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陈蛹于2004年撰著“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化初步研究”,重点对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中药学》(第6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版)的功效术语进行了统计调查,根据术语应用的广、频程度从众多的功效术语中,选取了部分术语进行规范研究,提出了建议术语。2008年,曾祥发博士撰著的“部分常用中药功效规范化表述的初步研究”,从历代本草文献、历代方剂研究、药理研究及现代临床报道四个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中华本草》(精选本)及七版《中药学》教材中记述不规范的部分中药功效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规范化建议。此外,王绪前发表学术文章,对《中药学》五版和六版教材中的部分药物功效术语进行了评述。还对中南五省教材载桂枝的功效就有三种:“发汗解表”、“发汗解肌”、“解肌发汗”;“温经通阳”、“温通经脉”、“温阳止痛”;“助阳化气”、“化气利水”、“温助阳气”、“通阳化气”、“通阳”,以致桂枝的功效出现了多样化。

综上可见,中药功效术语既是联系和反映性能的重要语言基础,也是与主治密切关联的重要内容。教材中功效术语的规范应用,不仅便于学生正确认知和把握药物特点“性——效——用”特点,而且对今后的应试也有帮助。建议:在中医药界应当专门对中药功效术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也为走向国际奠定基础。

三、提供教材使用指导说明

目前使用的《中药学》、《临床中药学》教材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如在章节前增加学习要求,有的含章节小结,便于学生掌握,有的含有思考题,以便学生练习、思考。

但由于多数中医药高校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学时数不同,对有经验的教师,容易对教材内容合理取舍,而对于一些年轻教师,或者专业背景不同的教师而言,如果使用此类教材,则对教材内容取舍感到困难,故建议在编写教材时,应由主编附上专篇介绍教材使用方法的指导说明,便于教师好教、好用,学生好学。

如教材使用说明中,除学习要求外,应重点强调教材教授的核心,让学生把握知识重点。针对学时数少者,提示教师怎样恰当选择教材内容,授予学生;针对学时数充足者,又怎样讲解和充实内容,作一些示范性、方法学指导。这样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裨益。

以上仅为个人在长期从事《中药学》、《临床中药学》教学和撰写中医药类教材中的思考,纯属管见,但望同行予以高度关注,以促进《中药学》类教材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张廷模,张钟利.“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浅谈《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方法[J].中药与临床,2010,1(2):40-42.

[3]周祯祥.《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1):60-61.

[4]陈蛹.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化初步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5]曾祥法.部分常用中药功效规范化表述的初步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篇5:循证药学用于药学信息咨询

摘要:文章首先对循证药学的概念及其与药学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介绍,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药学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资料的评价与反馈等过程的分析探讨循证药学在药学信息咨询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循证药学;药学信息咨询;临床药师

循证药学,又被称为“实证药学”,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实践方法,以遵循科学为依据,以证据为基础的一种临床药物治疗学。现阶段,我国所开展的有关临床药学实践工作大多数都还停留在对处方的有效分析、血药浓度的检测以及对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检测等方面,大多都是以医护人员的个体经验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极大的降低了临床医药学的科学实践性。而循证药学的有效应用,却是通过对个体案例的总结,筛选出那些具有普遍性且最有效的用药依据,并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指南,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避免盲目用药、随意用药的现象出现,进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

1、循证药学同药学信息之间的关系

首先,循证药学的实施以药学信息为基础。所谓“循证药学”,其“证”其实指的就是证据,即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得到的比较真实的药物原始数据或者是系统的评价数据。而在药学的服务中,这类数据其实就是一种药学的信息。因此,“循证”这一工作的开展基础就是“证据”,若没有真实的药学信息作为支撑,将无证可循,或致使“循证”的推断与结论与实际脱节,进而导致临床用药的错误,影响患者的有效治疗。因此,药学信息作为循证药学得以实施的基础,其信息的收集与评价也是循证药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循证药学工作的开展中,药学信息一直贯穿在其中,见图1。

其次,药学信息的获取与评价需循证药学的原则为指导。循证药学作为一种临床的药物治疗决策的实践方法,其基本的原则为:①全面、公正的检测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采用严格的标准与科学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与评价,从而将不可用的内容剔除,得出真实、有效的结果;②所得出的结论必须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适当、准确的应用。然而在药学服务的实践中,其所包含的药学信息十分的丰富,涉及的领域也相当的广泛,从而给信息的收集与评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就需要各自按照循证药学的原则,有目的的展开对相关药物的信息收集与评价,从而为后期临床用药实践中的相关药学信息的咨询提供事实依据。

2、循证药学应用于药学信息咨询的过程与效果

2.1临床治疗与护理中相关药学问题的提出在每个医院众多科室的日常治疗与护理工作实践中,医护人员与患者经常会发现并提出一些与药学相关的问题,这时临床的药师与主管医生就需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答,并在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相关药学问题记录下来,同时注意密切关注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相关检查的结果,从而有利于相关药物使用方案及其使用防范的判断与相关建议的提出,最终便于循证药学的利用。因此,相关医护人员有效运用循证药学及时的解决出现的药学问题。如:案例1:我院昨天收治了一例发热的患者,男,41岁,体温39℃。患者在就诊时被诊断为感冒,因此医护人员给予其35ml的清开灵与300ml的葡萄糖的静脉注射,滴注的速度为50滴/min,在滴注的.过程中,患者自行将滴注的速度增为85滴/min,经过20min的药物滴注后,患者向医护人员反映有心慌的表现,而医护人员进行问询以后发现是由于患者的滴注速度过快造成的,当患者表示可以承受。同时,医护人员将滴注的速度调为了15滴/min,并密切关注患者的滴注状态,30min后滴注结束,经过心电图等的检查,患者一切正常后离院。护理人员与主管医生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中年男性在液体滴注速度过快的时候会出现心慌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否是由滴注速度过快而造成的呢?还是与药物的使用与剂量等因素有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如何有效避免患者在滴注时出现心慌现象呢?这时,药学信息咨询的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准确、及时的记录与整体,以便于后期的循证药学工作的实施。

2.2资料与证据的收集从事药学信息咨询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汇总并整理有关药学咨询资料以后,就需在最大范围内的实施资料与证据的搜索,并对所有与之相关的参考书、处方集与药学指南展开全面的查询工作,而对于那些非文献形式存在的相关专家的建议与会议记录等也需要实施全面的查询,最后对所查询到的资料进行认真的筛选与整体。如:案例2:我院的药学信息咨询的相关工作人员及时的对医护人员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整理与记录,并在查询了相关资料与证据以后发现,我院在2――期间有3例患者在静脉注射清开灵与葡萄糖以后出现了心慌的不良反应现象。在所有的资料中,有12篇资料是关于我院与其它医院的医护人员与专家针对此类情况展开的分析与研究的资料,而关于静脉注射清开灵与葡萄糖后患者出现心慌不良反应现象的相关报道与分析的资料有130篇。

2.3证据的分析与评价医院从事药学信息咨询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收集并整理了相关的资料与证据以后,就需对所收集的全部资料与证据展开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并对所有的资料与证据进行分类处理,对于那些适用性与可靠性比较强的资料与证据作为重点的推荐与反馈的对象。如:案例3:我院从事药物信息咨询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对上述资料与证据进行全面的收集与整理以后,按照是否有对照观察的病例、资料的详实程度等标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等级分类与评价。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全面搜索,其中有90篇文献与相关的记录是关于静脉滴注的速度较快而出现心慌的不良反应的,其大多数都是对于患者年龄较大的分析与研究或者是患者本身的身体状态对静脉注射的效果产生的影响研究。在这些资料中,与所提出的问题比较相符的资料有45篇,其中,25篇资料中有完整的参考病例与治疗的方案,17篇资料中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的方式与本次问题的研究相符,另外有20篇资料中显示有专家的建议。

2.4基于循证药学证据的信息反馈医院从事药学信息咨询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有效运用循证药学原则对相关的药学信息与证据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筛选、评估与分析研究之后,针对信息与证据的重点部分,通过书面的形式形成了书面的报告,并在后面附带与之相应的药师与主管医生的意见,然后在将所有的资料进行汇总后,将所对应的药学信息及时、有效的反馈给患者、相关的医护人员。同时,对于一些具有典型意义且比较特殊的相关药学问题,可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对经过循证药学分析的药学信息进行反馈与研究。

3、结束语

以往医护人员都是凭借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医师的指导以及一些研究报告等展开对不同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这种工作实践容易使一些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不到有效的运用。而循证药学在药学信息咨询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且对临床的合理用药提出了有力的依据,从而有利于临床实践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白慧东,范小阳,蒋玉凤.运用循证药学方式开展药学信息咨询的工作体会[J].中国药师,(10):1506-1508.

[2]叶云.应用循证药学原则指导药学信息的收集与评价[J].中国执业药师,(05):24-26.

[3]李凯歌.循证药学模式在我院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03):238-239.

篇6:临床药学学科建设与临床药学

临床药学学科定义:是指从医院药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分支,是以病人为对象,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研究和实践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

临床药学学科不仅仅是临床药学科室需要关注的问题,它必须得到临床医生的共同关注与支持,特别是院领导的支持。现在有了国家在法规政策、制度和技术的支撑,给临床药学以“位”,更重要的是临床药师要实实在在做出成绩,解决临床药物治疗问题,有助于医师,有助于患者,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欢迎和院领导的认可,即要有“为”,否则,临床药学学科建设永远是一张计划表。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体系有待改革。

临床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有:1.不予不立。在查找问题和不足,前瞻临床药学学科发展趋势,明确学科建设目标、结构体系和建设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包括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2.培养一个学科带头人。药学部/科主任不一定是临床药学学科的带头人,但是一定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建立合理的人才阶梯。3.建设一个团队。临床药师是一个整体,不能单打独斗。4.构建学科目标体系。结合医院的性质、类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出与医院整体的学科建设方案和发展目标协调一致的学科目标体系,如重点专科、不同类型人才及组合,目标如何量化到临床药师工作小组和个人等。5.建立严格科学的考核机制。6.创造必须的工作硬件条件和环境。7.与医院院校临床药学专业的合作,建立流动工作站,为临床药师学习、进修、科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学科建设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平台。

篇7:中药学专业知识中药学

掌握:大蓟、小蓟、地榆、白茅根、白及、三七、茜草、蒲黄、艾叶。 熟悉:槐花、侧柏叶、仙鹤草、苎麻根、炮姜。

了解:棕榈炭、紫珠、藕节。

12.掌握活血祛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着重理解该类药配伍理气药的道理)、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点。

掌握:川芎、延胡索、郁金、莪术、丹参、虎杖、益母草、桃仁、红花、牛膝、水蛭。

熟悉:乳香、没药、姜黄、三棱、鸡血藤、川牛膝、苏木、西红花、五灵脂、土鳖虫(ov虫)、血竭。

了解:穿山甲、王不留行、干漆、自然铜。

13.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蒌、川贝母、浙贝母、竹茹、杏仁、百部、紫苏子、桑白皮、葶苈子。

熟悉:白附子、竹沥、白前、前胡、昆布、海藻、紫菀、款冬花、枇杷叶、马兜铃、白果、胖大海。

了解:天竺黄、海蛤壳、海浮石、礞石。

14.掌握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朱砂、磁石、龙骨、酸枣仁。

熟悉:琥珀、柏子仁、远志、夜交藤。

了解:合欢皮。

15.掌握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羚羊角、石决明、牡蛎、代赭石、钩藤、天麻、全蝎、蜈蚣、地龙。

熟悉:珍珠、珍珠母、刺蒺藜、决明子、白僵蚕。

了解:罗布麻。

16.掌握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点。

掌握:麝香、冰片、石菖蒲。

篇8:“反面教材”在药学实验中的应用

在药学实验如药剂学、药物分析化学等实验中, 涉及到一些药物或药物制剂的质量检查。依据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要求, 使用合格的药物制剂进行质量检查实验,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领会、加深记忆, 但印象不是很深刻, 而采用自己制备的“不合格”的制剂样品作为“反面教材”, 与合格的药物制剂进行对比实验, 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加深对实验内容的印象,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内容:选择药剂学中“注射剂澄明度检查实验”和药物分析化学中的的“纯化水杂质检查实验”, 分别进行实验对比。

1 注射剂澄明度检查实验

在注射液的质量检查中, 有一项为澄明度检查, 它既可保证用药安全, 又可以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如果使用澄明度不合格的注射剂, 有可能造成使用者的毛细血管阻塞、局部组织坏死等严重的医疗后果。而在工厂生产过程中, 当制备注射液的工艺步骤越多, 其污染机会也随之增加, 溶液中容易出现由于制剂环境的污染导致澄明度不合格。因此在药剂学实验内容中设有注射剂的澄明度检查实验。

澄明度检查条件:注射剂装在玻璃安瓿中, 在黑色背景、20W照明荧光灯光源下, 照度为1000~2000lx的澄明度检查仪的观察台上用肉眼观察;检查方法:取注射液安瓿, 手持安瓿颈部使药液轻轻旋转, 于伞棚边缘处, 药品距人眼为20~25cm, 用肉眼观察;注射剂质量检查合格标准为:注射溶液在此规定条件下检查, 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浑浊或异物。

不合格注射剂制备:采用纯化水配制50%葡萄糖溶液, 经孔径为0.22μm微孔滤膜过滤, 分为8份, 前7份分别加入极细小的毛发、玻璃屑、皮肤屑、金属屑, 纤维小毛以及微量的氯化银沉淀、液体石蜡等“异物”, 混匀, 灌封于安瓿中, 制成6种单一品种的不合格制剂, 第8份加入以上7种“异物”中的6种, 灌封于安瓿中。

注:采用统计学t-检验, 结果显示存在明显差异

实验操作, 随机抽取分为16组, 再将16个组随机分成A、B2个大组, 分别进入2个实验室, 以防干扰。A大组使用药店购买的合格的50%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澄明度检查实验, B大组使用自制的相同浓度的但分别具有各种典型肉眼可见异物 (如:毛发、玻璃屑、皮肤屑、金属屑、细纤维、白色浊点等) 的葡萄糖溶液进行澄明度检查。最后, 统一用带第8份的混合葡萄糖注射液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以说出混合葡萄糖注射液中所含可见异物的种类的≥90%、75%~90%、60%~75%、以及<60%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进行对比。

结果:在实验过程中, B组的学生争先观察, 对观测时的设备条件非常在意, 并且积极讨论。在考查过程中, B组学生所用时间为A组学生所用时间的2/5;通过对澄明度检查实验的考查结果进行计算分析, 结果如表1。

2 纯化水杂质检查实验

纯化水, 为饮用水经过蒸馏、离子交换或反渗透等方法制得, 也有人称为去离子水。无论在生产, 还是生活中, 纯化水作为重要的一种溶剂, 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所配溶液的质量, 所以在药物分析化学中设有纯化水质量检查的实验, 对纯化水的酸碱度、氯化物、硫酸盐、钙盐、氨、亚硝酸盐、硝酸盐、二氧化碳、易氧化物、重金属等项目进行检查。

纯化水杂质检查方法及合格标准: (1) 酸碱度:取2个试样, 分别加甲基红指示剂, 不得显红色、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不得显蓝色; (2) 氯化物、硫酸盐、钙盐:通过加入相应的试剂溶液均不得发生浑浊; (3) 二氧化碳:加入氢氧化钙溶液, 振摇放置, 1h内不得发生混浊; (4) 氨、亚硝酸盐、硝酸盐及重金属检查:是通过加入相应试剂, 而后与标准对照液对比, 颜色不得更深。 (5) 易氧化物:通过加入高锰酸钾滴定液, 观察溶液颜色改变判断高锰酸钾是否被还原来确定易氧化物的存在, 合格品溶液的粉红色不得完全消失;[6]不挥发物:取样品100mL, 放入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 并在105℃干燥至恒重, 遗留残渣不得超过1mg。

注:采用统计学t-检验, 结果显示存在明显差异

不合格样品制备:由于纯化水是由饮用水 (或称为自来水) 经过蒸馏、离子交换、渗透、或反渗透法加工制得的, 因此, 在饮用水中, 就会或多或少的包含如氯化物、硫酸盐、钙盐、二氧化碳、亚硝酸盐、硝酸盐等等“杂质”, 所以, 不合格样品采用新鲜的自来水。

实际操作, 随机抽取分为16组, 再将16个组随机分成A、B2个大组, 分别进入2个实验室, 以防干扰。A大组使用合格纯化水进行杂质检查的实验, B大组使用新鲜自来水进行杂质检查实验。最后, 以纯化水中杂质检查的项目、原理和方法出题进行笔试, 将学生考试结果归相应组后求每组的平均成绩, 以该组所得平均分数按≥90分、75~89分、60~74分、以及<60分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进行总结对比。

结果:在实验过程中, B大组的学生在实验现象出现后, 情绪较A大组激动, 课堂气氛较A大组热烈, 悄声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实验记录较A大组详细, 有约20%学生在记录旁边附加了现象发生的原理, 而A大组实验记录普遍比较简单。通过考试, 成绩汇总以及归组等过程, 所得结果如表2。

3 讨论

篇9:药学教材

【摘要】通过对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实践和思考,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从教材内容的选取、章节的编排、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教材的准确性、学情分析五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为编写药学类有机化学教材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学类;有机化学;教材编写;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153-02

Abstract:According to compiling,practice and thinking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material,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teaching material from the selection of the contents,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tents,the diversity of the contents form,the accuracy of teaching material,and student analysis,which will be the references to editing the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material of the pharmacy.

Keywords:Pharmacy;Organic Chemistry;Teaching Material Compiling;Practice and Thinking

有機化学是药学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交叉渗透入药学类的大部分学科,应用非常广泛,是医药发展的重要基础课程[1-2]。教材是培养人才的载体,是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的体现[3]。在编写教材时,不仅要遵循本课程的课程体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力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体现有机化学课程。教材作为知识承载的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参考[4]。因此,教材在教学质量保证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适合的教材使得师生如虎添翼,能更好的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5]。作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者,参编教材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基于对药学类有机化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的实践和思考,对药学类有机化学的教材编写提出几点建议。

1 教材内容的选取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取舍和编排上,要体现信息化、知识性、科学性和专业化的思想。要在原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不断引入最新的前沿知识[6]。有机化学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结合的,而往往理论是落后于实际的生产实践,在编写教材时应与最新的科研生产相结合,丰富教材内容。让学生能在教材的学习中不断拓宽知识面,学以致用,增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材实例的取舍上应该体现专业特色,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增加实用性。如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材,在每类化合物的简介和反应实例中多选取中药活性成分;而对于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材,应选取西药活性成分实例,如此不仅可增加教材的适用性,又体现了有机化学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

在教材的每章节可添加对本部分内容具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简介,学生通过人物简介的了解,不仅拓宽知识面,也能提高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2 教材内容的编排

不同版本的有机化学教材在章节的编排上会有不同,建议能根据实际教学的实践经验进行调节,提高学生学习教材的系统性。如:立体化学基础的部分知识需在个别化合物中进行讲解,若把所有的立体化学知识作为单独一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把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不利于自主学习。实际教学工作中顺序规则在烷烃中进行介绍,顺反异构在烯烃和环烃中进行介绍。本章内容主要只介绍对映异构,所以建议以后的有机化学教材可以把每章需要的内容融进去,只单独介绍对映异构。

在教学内容章节的编排上,也应根据实际的教学环节进行改变。如对映异构体的知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才能较好理解空间立体构型,建议放在芳烃和卤烃中间进行介绍。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卤烃中不同取代反应历程产生不同产物的立体构型,前后的衔接比较合适。

3 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有机化学中分子结构较难理解,如果在每一部分介绍结构时,合理加入分子模型和轨道模型图,能增加分子结构的立体感,学生能正确理解分子的空间构型。特别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加上分子模型和轨道模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介绍碳原子的三种杂化方式时,可以利用原子轨道模型分部形成分子轨道模型,能更形象地表现杂化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即使是通过自主学习也能达到完全理解的效果。

一些特征反应举例时,应紧密地与实验内容相结合,增强实用性。不同学习对象的教材应在教材中能具体的体现,实验教材中的装置图及使用应更形象化。实验教材应加入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教材的准确性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多次、多人核对教材内容和编写的准确性。在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对于基本理论和知识,应多次核对与其余教材的一致性。对一些有争议的内容,不仅查阅其他教材,还应查阅最新的研究结果,避免一本教材出现的错误,同样出现在其他的教材中。有机化学教材分子结构、反应式、反应历程等较多,尽量避免其中分子结构的书写错误。教材作为知识传载的导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错误的内容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的错误掌握,乃至于错误终身。

教材的书写错误与否,完全取决于编者的态度和责任心,我们应该秉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材编写。编写过程中反复、多次、多人进行检查,以保证教材的准确度。

5 学情分析

在每本教材的编写之前都应该进行学情分析,综合考虑学生的层次、专业、背景等方面,才能合理的进行内容的选取和编排等。对于医学类学生,理科基础相对薄弱,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教材的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论述要深入浅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并注重教材的连贯性、衔接性,使学生能够较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随着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可在相关内容的章节中设立讨论、调查研究等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药学类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不仅注重教材的基础性,还应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教材的编写应与时俱进,在完成纸质版教材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建立系统化、多样化、系列化的药学类有机化学资源体系。通过教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科研精神,为培养思想活跃、积极探索、踏实肯干的药学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尔群,宋杨.药学本科有机化学课程和实验教学探讨[J].药学实践杂志,2013,31(5):398-400.

[2]任端芬.浅谈化学教材编写建议[J].考试(综合),2013,4:5-6.

[3]李珺.对大学化学教材编写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1,27(2):30-31.

[4]库尔班江,欧阳艳. 有机合成教学内容及教材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5,2:16-18.

[5]付春江,陈琪琳,鲍浩波.我国高等学校分析化学教材建设研究[J].化学教育,2014,10:11-15.

[6]王静霞. 大一无机化学教材建设的一些思考[J].化学教育,2015,16:10-12.

上一篇:微课优点下一篇:描写3.12植树节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