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血压防治

2024-09-01

社区高血压防治(精选6篇)

篇1:社区高血压防治

高血压社区防治的关键:社区干预

高血压社区防治的关键是要有社区干预。领导、专家、基层医务人员3个方面的结合,缺一不可。北京朝阳区对心血管病经过11年综合防治,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病率分别由防治前的31/10万,117/10万降至防治后的21.1/10万及67/10万,分别下降了29%及43%。

我国高血压人数现已超过1亿人,而且还继续逐年增加。面临的严重后果是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和病残危险的显著增加。日益加大的卫生经费将构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进入21世纪后,这种影响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而更加严重。尽管如此,我国人群中多数高血压患者尚不能坚持服用降压药,而且血压能够得到控制的人数城市仅为4.1%,农村仅为1.2%,最为严重的,还有众多的高血压患者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已患有高血压。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处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的阶段,近年来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干预研究的结果。

我国在1991~1995年的“心血管病高发区社区人群综合性预防研究”,该研究选择了3个城市社区和1个农村社区共有40万研究人群,经过4年干预以后,人群中危险因素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高血压患者服药率及控制率增高,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下降趋势,目前已有充分的科学知识证明心血管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这种预防潜力很大,需要全社会的医务人员,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社区干预的工作方案

(1)建立组织和培训人员:要做好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工作,首先必须建立有领导、专家、专业人员、基层保健人员和群众参加的防治网系统,WHO曾建议可按以下3个水平进行培训。

A.三级培训。担任高血压防治研究的国家级和大城市心血管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士,应具备丰富的现代心脏病学、内科学、流行病学和与之有关的知识,并能负责组织规划的制定和培训省或地区有关科研人员。

B.二级培训。多指省级、地区的医院或中心的内科、流行病或职业病等方面的专家。他们负责对地区或县级的心血管病或慢性病的人员进行培训。

C.初级培训。对象为基层医院、厂矿保健站、街道卫生所及农村保健人员,由曾接受二级培训的人来培训这些单位的医护人员、药剂师、助产士、专职保健人员及志愿者。

(2)社区干预策略的一般原则:

A.社区分析要因地制宜:高血压患病率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分布不同,其分布趋势是南低北高,这与不同区域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故不同社区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别。

B.多学科参与:高血压的社区干预是以流行病学为基础,需要现代医学知识、行为学知识及社会学知识等共同参与运作的研究。

C.社区干预是基于社区人群的研究:社区干预是为了改变社区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干预措施或计划、高血压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控制,必须能够被社区的服务体系和社会组织所接受,得到他们的协作并能成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通过他们能够将这些计划或措施在全社区付诸实施。

D.建立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对于社区干预是重要的。监测内容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它可以是疾病监测,也可以是各种暴露因素及防治水平的监测。

E.重视干预计划及措施的可行性:在社区干预中所订措施或计划的可实践性,是保证其能否在全社区人群中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或计划的制订必须以该社区的社区分析为依据,这种措施或计划的具体内容应能通过社区组织自身去落实,使之能成为全社区人群的行为。

(3)干预策略(表6):高血压的社区干预策略包括人群策略和个体策略(也称高危策略)。

A.人群策略(Mass Strategy):人群策略是指以全人群为对象,以多渠道的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以降低人群中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水平为主要目标的预防策略,而不是针对高危个体。对不同疾病、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人群策略又有其各自的特点。

人群策略有如下特点:

a.目的和目标:目的在于降低整个人群的平均血压水平,减少高血压发病率和患病率。目标是降低人群中与高血压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水平,但在高血压高发的地区,人群策略的目标也应包括促进高血压病人的检出、治疗和控制。

b.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重点: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宣传栏等多种媒体进行多渠道的健康教育,是人群策略的主要手段和最大特点。

c.公众教育:其重点是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性、高血压的可预防性和预防的方法。

d.高血压病人教育:主要包括:高血压的危害性、高血压发病的隐匿性、定期测量血压的重要性、高血压终生治疗的必要性、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于高血压病人的重要性及血压控制的标准。

e.医务人员的教育:主要通过继续教育的途径。医务人员不仅应不断了解高血压诊断治疗方面的进展,更应重视在对高血压病人的临床实践中真正应用这些新知识。

B.个体策略:个体策略也称高危策略,是从人群中检出高危的个体或亚组,有针对性地给以适当的干预,以改变其高危状态。从而达到减少相关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目的。

个体策略包含2个基本步骤: ① 首先识别检出高危个体或亚组。② 其次对检出的高危个体进行适当的干预。检出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对检出的高危者,针对其不同的情况给予有效的干预。对检出的高危个体采用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干预,纠正其高危因素,使危害减到最低程度。

由于人群策略面向的对象是全社区的人群,其中多数个体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未患疾病,他们对种种预防措施感到受益不大,所以干预措施在实施中的顺应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高危个体针对性较强,干预措施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产生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高血压的防治中,人群策略和高危策略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在预防干预的实施过程中,两种策略紧密结合,可以取得社区防治的最大成功。

篇2:社区高血压防治

演讲单位:响水县南河中心卫生院

演讲人:熊佩娟

高血压流行是一个群体现象,群体的疾病应该用群体的方法来防治。目前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社区防治应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只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检出、治疗减少并发症)和“全人群策略”(对全体人群进行预防,减少发病)相结合的方法。社区高血压防治计划的根本目的是: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认为社区控制计划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公众教育、专业人员教育和高血压病人教育。

我们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发现以下防治高血压主要工作范畴:

1.健康教育:主要方法是面对面的教育(常用于高危人群就诊时)和利用媒体(常用于全人群)进行教育。对高血压病人进行面对面咨询可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技能、自信心和配合治疗的顺从性。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电话作为咨询工具。广播和电视等现代传媒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有力手段。内容要适合当地情况和群众接受能力。力求通俗,科学,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2.人员培训:专业人员的培训主要通过举办高血压防治最新进展学习班和研讨会,使专业人员能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

对非专业人员要重点讲述防治计划的目的和意义及教给他们血压测量的标准方法。高血压病人的家属应该了解更多的关于高血压病的知识。

3.改变不良环境

不良环境是指对人们健康有害的物理环境(如污染)和社会环境(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脂肪和盐摄入过多、缺少运动和精神压力过大等等)。

4.高血压病人的检出、治疗和随访

高血压病人检出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1、基层医疗单位病人登记;

2、医院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

3、人群筛查。各地可根据条件采用。为预防高血压对社区中的成年人(主要是35岁以上)进行血压筛查效果肯定,如组织得当花费有限。其优点是通过它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健康教育,但不提倡单纯为取得患病率而进行筛查。要使高血压患者得到恰当有效的治疗并详细做好随访记录。原则上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应长期服药,但根据情况可调整用药。

6.社区防治计划的评估

一项社区防治计划的评估就是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所需信息和评估指标如下:

信息:主要有

1、基线资料,包括人口数和分布,干预前后危险因素水平,政策环境情况,干预实施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包括活动的名称、时间、地点、参加人数和结果等;

3、疾病和行为监测资料;

4、病人管理前后随访资料。

7.生活方式的指导

7.1 生活方式指导的科学依据:据近30余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药物实验以及大量实验研究,人类逐渐认识到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除遗传原因外更重要的与生活方式有关。这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直接影响高血压的发病和预后。工作表明通过开展综合干预,获得良好的生活方式,结果是人群高血压控制率升高,血压均值下降达到脑卒中、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率降低。

7.2 生活方式指导的策略

对人群生活方式的指导,既可用于已患高血压或还伴有其它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危对象,同时也可用于广大健康人群。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减重、限盐、限酒等不仅使部分高血压患者不必采用或减少药物剂量而血压得到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广大群众普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7.3 生活方式指导的具体内容

生活方式的指导内容应包括(1)健康教育与卫生促进。(2)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用健康的生活习惯。(3)注意对高血压患者的检出。(4)加强随访与复查。

目前来说,根据响水实际经济文化基础及老百姓生活习俗等,健康教育与卫生促进非常重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和宣传以提高各级领导、医疗卫生人员和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包括:什么叫高血压和测血压的重要性;不论有无自觉症状,血压增高对健康都有害,易引起脑卒中和心脏病,但经过适当治疗常能得到控制;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高血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预防。教育医务人员除重视临床诊治外,也要学会在社区人群防病治病的本领;广大群众了解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宣传方式可采取广播、电视、小册子、宣传画、传单等多种传播媒介,争取专门宣传机构参与领导和策划以达到减少制作费用并提高宣传效果的目的。

篇3:社区高血压防治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防治,干预护理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疾病, 可导致脑血管、心脏和肾脏的病变,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对于高血压病患者而言, 仅靠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是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和预防并发症的。社区是患者重要的生活场所, 因此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进行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护理, 其服务内容是疾病照顾和预防, 其核心是健康促进。护理人员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区护理干预, 在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卫生保健中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说明

本研究得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及有关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这有益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配合下, 对实验组的患者实施连续6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不实施干预。干预后,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其社会支持的变化情况, 评价干预效果。

1.2 研究对象

以实际调查到的226名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源于干预区的患者进入实验组, 共112名;源于对照区的患者进入对照组, 共114名。干预过程中, 因搬迁、外出、拒绝等原因失访10人, 最终随访率为95.37%。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比性分析采用χ2检验, 组间和组内构成比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组内干预前后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1.4 过程控制

调查和干预前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工作人员尽量保持稳定;做好社区组织动员工作, 以取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等有关单位组织的配合。

2 测试结果

2.1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可比性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因搬迁、外出、拒绝等原因, 分别失访3人和7人, 实际人数为实验组109人, 对照组107人。经统计学检验,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在职状况、人均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等方面及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排除了因人口社会学差异和社会支持基线水平差异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保证了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可比性。

2.2 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会支持得分比较

2.2.1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得分自身配对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在社会支持各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等方面均有所增加 (分值越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经配对t检验, 实验组干预前后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客观支持得分方面的变化则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社会支持各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在干预前后未见明显变化。

2.2.2 干预前后实验组社会支持量表条目的分项比较。

比较实验组患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条目在干预前后的得分均值, 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在朋友支持、邻居支持、家人支持、精神支持、倾诉方式、求助方式及参加活动等方面得分均有明显增加, 统计检验均有显著性意义, 但在住所支持、同事支持及经济支持等方面则无明显改变。

3 结果分析

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与帮助, 也是一种社会交换。作为患者获取社会支持资源的一个重要和有效的渠道——社区, 拥有了广泛的人际互动关系和丰富的社会资源。

3.1 患者的主观支持有所增强

有近50%的患者认为自己可以得到3—5个朋友的支持与帮助, 75.2%的患者认为其配偶能给予自己全力支持, 其他家庭成员对自己的支持与照顾也有所增强。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在干预中, 护理人员借助社区这一地理环境上的便利, 利用宣传小册子、书刊等传播媒介进行疾病健康知识的普及, 给予患者必要的信息支持, 增强了患者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 从而改善了患者的主观支持状况;二是护理人员通过积极开展家庭访视和家庭护理, 从而发挥出家庭团体的效应。患者感受到的主观支持的增加, 有助于增强其对护理干预的顺应性, 且多数高血压病患者的家属本身就是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及预防重点人群, 对其家庭进行干预也有利于控制疾病的发病率。

3.2 患者的客观支持未见改善

高血压病患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 他们实际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可能与干预的时间较短及患者已有的家庭环境、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关。无论是在物质支持、精神支持还是经济资助上, 亲属关系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是患者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 社区服务组织及居委会理应成为患者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 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或心理辅导应当成为社区护理支持的重要内容。

3.3 患者对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提高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对支持利用度得分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说明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对支持的利用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护理人员通过鼓励患者加强与他人的交往联系, 对患者实施动员, 调动其积极性, 并促使其关注并参与社区活动, 提高患者对社区护理活动的参与率,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患者对护理服务利用不足的障碍。干预后调查发现, 近50%的患者能够经常参加或主动参加到活动中来。护理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护理服务, 鼓励患者在遇到烦恼时主动向人倾诉以寻求他人的帮助, 告知患者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技巧, 让患者知道在需要时如何获取必要的社会支持, 以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患者间因其有着相同或类似的问题, 使得他们之间更乐于互相帮助, 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助、互勉的和谐氛围, 一方面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患者对社区护理支持的主动利用,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

3.4 争取多方支持与合作,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社区是高血压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基地, 社区为患者提供的社会支持除了疾病防治外, 还应包括政治 (如政策制定、法律支持、人权保障) 、经济 (如基金建立、金融保险、津贴补助) 、文化 (信息提供、心理咨询) 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内容。政府应当在更大范围内采取相关措施以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提供良好的支持政策和资金保障。社区内蕴藏着大量的社会资源, 各类志愿团体、专业人才及丰富的场地和设施资源, 需要合理地加以整合和利用, 争取居委会、派出所和各种社会组织的调解和帮助, 从而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并努力做到和患者家庭支持相结合,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李随珍.高血压病病人的社区护理[J].全科护理, 2008 (28) :15-17.

[2]李瑛.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17) :22-24.

[3]张雅雯.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 2004 (3) :23-25.

[4]马红宝.社区高血压病患者护理干预模式探讨[J].现代医院, 2005 (6) :35-36.

[5]杨永芳.预防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与评价[J].社区医学杂志, 2006 (19) :29-31.

[6]苏秀宁.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9) :35-38.

[7]岳松然.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现状与展望[J].河北医学, 2007 (7) :23-25.

篇4:对社区防治高血压的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99-01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按现有人口估算,全国高血压患患者数多达2亿,并出现年轻化趋势,极大危害了健康,并大大增加了个人、家庭、国家的负担。做好高血压人群防治工作,关键是提高“三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水平。提高“三率”关键在基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对高血压及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规范化治疗,定期随访咨询指导等,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三率”,而且是防治高血压有效、经济、方便、可行的措施,也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途径和预防措施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具体体现。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把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到实处,以切实改变被教育者的行为方式为目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我们社区有高血压患者200例,其中,男150例,女50例;20~30岁3例,31~40岁20例,41~50岁50例,51~60岁88例,61~70岁20例,71~80岁16例,80岁以上3例。糖尿病90例、高血脂50例、冠心病1例;肥胖4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登记,建立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规律、饮食情况、患病及用药情况等,并且做到定期随访。

2防治方法

2.1开展健康教育

2.1.1社区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由于患者居住环境、家庭背景、职业、文化程度等有所不同,所以健康教育应做到个体化、形式多样化。

2.1.2定期开展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发放高血压防病知识手册、健康教育处方,利用板报、宣传栏、张贴画等进行高血压知识宣传,每月更换1次内容。

2.1.3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诊断标准、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危害,如何预防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定期进行家访及电话随访等形式来提高群众的高血压病防治知识。

2.2危险性评估

每年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评估,按照患者全年血压控制情况,分优良、尚可、不良3个等级。优良:全年有3/4以上血压记录在140/90mmHg(1mmHg=0.133kPa)以下;尚可:全年有1/2以上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不良:全年有1/2或以上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上。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分级,结合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发症等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层[5],对所有患者进行心脑血管危险性评估,使其了解自己病情的重要性,增强防治的依从性。

2.4生活行为方式干预

2.4.1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钠盐可显著升高血压及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钾盐可对抗钠盐的升高血压作用。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在6克以下。

2.4.2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而以腹部脂肪堆积为特征的中心型肥胖还会进一步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最简便和常用的生理测量指标是体质指数(BMI)和腰围,前者反映全身肥胖程度,后者反映中心型肥胖程度。最有效的减重措施是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以BMI<24cm;腰围:男性BMI<90cm;女性BMI<85cm为宜。

2.5戒烟限酒

经常吸烟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动脉硬化,并易发生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及周围血管并发症。长期饮酒后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等内分泌激素升高,是促使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酒。

2.6保持健康心态

不良情绪可对血压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均可不同程度的升高血压。生活节奏过快、压力过大也是血压升高的常见诱因。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努力保持宽松、平和、乐观的健康心态。

2.7血压的监测

为了方便居民,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每日免费测量血压服务;开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建立高血压病档案,随时回访。

3药物治疗

3.1降压治疗的目的:通过降低血压,有效预防或延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有效控制高血压的疾病进程,预防高血压急症、亚急症等重症高血压的发生。

3.2降压的目的与目标降压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的总危险,防止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肾病的发生、发展。降压目标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来说,应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肾病等高危患者,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7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

3.3降压药的选择

3.3.1常用的降压药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α受体阻滞剂5大类。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临床疾患情况,合理使用药物。

3.3.2降压药的联合应用:两药联合时,降压作用机制应具有互补性,同时具有相加的降压作用,并可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常用的优化联合方案有:CCB+ACEI;CCB+ARB;ARB+利尿剂;ACEI+利尿剂;CCB+利尿剂;CCB+β受体阻滞剂。次要推薦使用的联合方案: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CCB+保钾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

3结果

经过1年左右的观察,除1例患者患恶性肿瘤死亡,1例原有冠心病复发,手术过程中死亡外,大多数患者血压控制为优良,未发生脑卒中及心肌梗死事件。

4讨论

本研究以社区高血压病患者为基础,开展高血压病综合防治,其目的在于提高社区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开展以健康教育、膳食平衡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后,制定和实施各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式行动,来提高患者、高危人群、普通人群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服药率,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贾建利,胡晓光.高血压病人的社区健康教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4):475-477.

篇5:社区高血压防治

(试 行)

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进一步规范和指导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提高全省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参照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过程中,规范开展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现阶段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一)以城乡社区(街道、乡镇)为单位,35岁以上常住人群管理率达到60%,高血压患者检出率达8%以上。

(二)检出的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血压知晓率达到70%以上;服药率达到60%以上;高血压控制率达到30%以上。

(三)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四)脑卒中、冠心病发生、死亡率逐年下降。

二、人群分类管理

管理人群分为一般人群、高血压高危人群与患病人群三类。

(一)不同人群的识别和检出

1.健康体检

结合社区诊断、基线调查及居民健康体检、就业体检和职工体检等途径,识别高危人群,检出高血压患者,特别是无症状高血压患者。

2.机会性筛查

通过日常诊疗、社区血压测量站点、家庭访视等识别高危人群,发现或确诊高血压患者。

3.重点人群筛查

通过对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和社区登记高危人群的随访监测,早期发现和确诊高血压患者。

(二)一般人群管理

1.一般人群判定标准

血压正常(<120/80mmHg),或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不伴有任何危险因素者。

2.管理对象与要求

⑴ 年龄35周岁及以上的社区常住居民;

⑵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⑶ 开展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动态掌握一般人群健康信息,至少每两年测量1次血压。

(三)高危人群管理

1.高血压高危人群判定标准

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同时伴有下列一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⑴ 男性>55岁,女性>65岁;

⑵ 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4 kg/m2和/或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

⑶ 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⑷ 吸烟;

⑸ 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1且每周饮酒≥4次);

⑹ 长期膳食高盐(食盐量≥10克/日);

⑺ 缺乏体力活动;

⑻ 血脂异常:胆固醇≥5.18mmol/L(200mg/d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7 mmol/L(130mg/d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40mg/dl)或甘油三酯≥1.70mmol/L(150mg/dl);

(9)糖调节异常: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

2.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⑴对检出的高危人群进行登记造册。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高危人群信息库,进行定期随访和管理;

⑵利用社区门诊、上门随访等,给予个体化生活方式的指导,开具“高血压健康教育处方”,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具体内容见患病人群非药物干预;

⑶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

(四)患病人群管理

1.高血压诊断和分级标准

⑴高血压定义: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近二周内在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

⑵按我国18岁以上成人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详见附件1),将高血压分为1、2、3级,若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⑶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者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级。

2.高血压危险分层依据和标准

⑴ 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危险程度不同,通过整体心血管病危险性评估来确定治疗措施是高血压治疗的核心宗旨。

⑵ 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级,结合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情况等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详见附件2),确定危险因素量化估计预后危险分层(详见附件3),将危险量化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层。

3.患病人群分级随访管理

⑴ 一级管理:针对1级高血压无其它危险因素者,至少3个月随访1次,监测病情控制情况,以健康教育和非药物干预为主,3~6个月无效再进行药物治疗;

⑵ 二级管理:针对1级高血压伴有1-2个危险因素和2级高血压伴有2个及以下危险因素者,至少2个月随访一次,监测病情控制情况,以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为重点,有针对性行为干预技能指导和规范用药指导;

⑶ 三级管理:除纳入一、二级管理以外的患者,至少1个月随访1次,监测病情控制情况,重点是加强规律降压治疗,注意药物疗效和副作用,提出靶器官损害的预警与评价;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技能指导;使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随访内容和频度详见附件4。

4.患病人群非药物干预

⑴ 干预原则

① 非药物干预应终身进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② 除高血压急症和继发性高血压外,应在开始药物治疗前首先应用或与药物治疗同时应用;

③ 干预措施应具体化和个体化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④ 针对各种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综合干预。

⑵ 干预内容

① 合理膳食;

② 适量运动;

③ 控制体重;

④ 戒烟;

⑤ 缓解精神压力。

⑶ 干预方法和步骤

① 针对个体生活方式进行评价,了解其行为改变状况、知识和态度,确定其主要危险因素,提出生活方式干预建议;

② 制定个体化的目标和计划,提高个体参与程度和依从性;

③ 创造社区支持性环境,提供咨询和指导;

④ 通过门诊、电话、入户随访等形式进行随访和评估。

非药物干预内容详见附件5。

5.药物治疗

⑴ 治疗原则

① 小剂量开始:若患者对单一药物有较好反应,但血压未能达到目标,应当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增加该药物的剂量或联合用药。

② 合理联合:通常联合用小剂量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

③ 避免频繁换药:在治疗过程中不要频繁更换药物。若患者不能耐受,或用药4~6周后疗效反应很差,可换用另一种药物。

④ 24小时平稳降压: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的具有24小时降压疗效的长效药物。

⑤ 个体化治疗:兼顾相关疾病及其它危险因素。

⑵ 降压药物的种类

降压药物主要有五大类,即利尿药、?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CCB)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每一类药物有各自的作用特点,另外还有一些复方制剂。

⑶ 降压药物的选择

降压药物选择要注意个体化,根据患者个体状况、药物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而定,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① 患者存在的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② 有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病、肾脏病及糖尿病等;

③ 有无影响降压药物使用的其他伴随疾病;

④ 与现用的其它药物有无相互作用;

⑤ 所选药物的疗效如何;

⑥ 患者长期治疗的经济承受能力等。

⑷ 药物的联合应用

多数患者需要服用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因此建议血压水平<160/100mmHg或低危、中危患者初始用小剂量单药治疗或使用固定复方制剂;血压水平≥160/100mmHg或高危患者初始用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持续治疗中血压未达标者,可增加原用药的剂量或加用小剂量其它种类降压药。

主要降压药物选用的临床参考详见附件6。

6.患者自我管理

⑴帮助患者树立对健康负责的信念,学习和掌握自我管理能力:

①自我监测和评估血压技能;

②简单了解药物作用与副作用;

③药物治疗、随访管理依从性能力;

④行为矫正基本技能(合理膳食、适量体力活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心理平衡等);

⑤寻求健康知识和就医能力。

⑵ 为患者自我管理提供支持:

①自我管理技术和基本管理工具(血压计、体重称、盐匙、油壶、体重指数计算器等);

②对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患者文化程度、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态度和技能等);

③根据患者情况和意愿,帮助设立个体化的自我管理目标,制定自我管理计划;

④制定自我管理教育材料、自我管理手册,通过培训、专家咨询、小组就诊、讲座、患者俱乐部、热线电话、医生随访等途径,为患者自我管理提供连续性支持;

⑤定期随访患者自我管理情况,帮助解决自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7.血压控制目标与评估

⑴ 血压控制目标

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或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注意血压控制一般不应低于110/70mmHg。

⑵ 血压控制效果评估

群体评估(时点评估):根据管理高血压患者年度未次血压监测情况,采用血压控制率为指标,对所有管理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进行群体评估。

个体评估(时期评估):根据患者全年血压监测情况,将血压控制效果分为优良、尚可、不良三个等级。

优良:全年有9个月以上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

尚可:全年有6个月~9个月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

不良:全年有6个月以下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

8.高血压的转诊

⑴对初诊高血压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向上级医院转诊:

①合并严重的临床情况或靶器官的损害;

②患者年轻且血压水平在3级;

③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④发作性血压升高伴有心率快、多汗怕热等情况;

⑤检查颈部及腹部有血管杂音,有外周血管如双侧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及足背动脉的搏动不对称或消失等异常情况;

⑥双臂血压不对称,血压相差20mmHg以上者;

⑦血钾偏低,补钾后效果不明显者;

⑧超声或CT检查发现肾及肾周围有肿物或增生、肾萎缩者;

⑨可能有“白大衣高血压”存在,需明确诊断者;

⑩其它难以处理的情况。

⑵随诊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向上级医院转诊:

①规律药物治疗2~3个月,血压仍未达标;

②血压控制平稳的患者,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并难以控制;

③血压波动很大,临床处理困难者;

④在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的严重临床情况或靶器官损害;

⑤患者服降压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处理的不良反应。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⑶上级医院向社区转诊:

对已确诊和病情平稳患者转回社区,由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长期监测和随访管理。

9.工作要求

⑴采用血压测量标准方法在上臂肱动脉部位测量血压值;对首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者,须至少非同日三次反复测量血压,三次血压均高于正常值的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并根据较高的血压水平进行分级;诊断时应注意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必要时转至上级医院检查确诊;

⑵对各种途径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应及时建档,按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可参照患者近期临床检验结果),根据高血压分级和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分层,为患者确定治疗控制方案,实行分级管理;

⑶对初次纳入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分级和预后的危险分层确定管理级别;患者管理级别每年调整1次,如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心、脑、肾等高血压相关疾病时,应及时调整管理级别,按新的管理级别进行管理;遇危险分层困难者,应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确定管理级别;

⑷患者随访管理应采用门诊、社区设点、上门服务、患者俱乐部、自我管理小组等多种形式,血压监测也可参照患者近期其它医疗机构或自我血压监测记录。随访时根据患者临床评估、危险因素和管理级别,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开具“高血压健康教育处方”,同时填写随访记录,提倡信息化规范档案的管理;

⑸及时掌握死亡、迁出等失访管理患者信息,记录失访时间和原因,分类存放档案。

三、高血压危险因素、急性事件发病和死亡监测

(一)监测内容

1.人口变动情况:人口出生、死亡、迁出和迁入等。

2.高血压危险因素:吸烟、饮酒、血压、血脂、体重指数、运动等。

3.高血压管理与控制:高血压新发病例、社区人群平均血压水平、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水平、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及相关的医疗费用。

4.急性事件发病和死亡监测:冠心病急性事件(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型猝死和其它类型的冠心病发病和死亡)和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未分类脑卒中发病和死亡,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慢性脑动脉硬化)。以急性期28天为界限,超过28天再次发病应算作一次新的事件。

(二)工作要求

按年度统计人口变动、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管理与控制、心血管急性事件发病和死亡等信息,于每年1月底前上报。

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流程详见附件7。

四、人群健康教育

(一)内容

1.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并发症及其危害、诊断标准、常见症状体征、预防和治疗的基本知识;

2.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控制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向社区人群传授高血压防治的知识和技能,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社区不同人群高血压健康教育详见附件8。

(二)要求

1.分析社区不同目标人群健康教育需求、特点和健康教育资源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确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与策略,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营造支持环境:

⑴社区橱窗、板报等专栏宣传,其内容每季更新不少于1次;

⑵举办相关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咨询服务,每季不少于1次;

⑶高血压健康教育资料发放,每户家庭不少于1份;

⑷结合社区门诊、家庭访视等机会进行口头宣传教育,向高血压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具“高血压健康教育处方”。

3.组建高血压患者俱乐部或自我管理小组,实施患者与患者、患者与专家互动交流活动。

4.及时收集、整理各类社区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活动过程性资料(如文字材料、照片、工作总结等)。

五、专业培训

(一)培训对象与内容

1.培训对象

⑴ 各级专业防治机构慢病防治业务人员;

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护士和防保人员;

⑶ 相关医疗机构业务人员。

2.培训内容

⑴ 高血压防治知识;

⑵ 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⑶ 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知识技能;

⑷ 高血压诊断与治疗;

⑸ 慢性病发病与死亡监测;

⑹ 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知识。

(二)工作要求

1.各级专业防治机构应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省、市级每年组织培训不少于1次,县级每年组织培训不少于2次。对培训效果应进行效果评估;

2.各级专业防治机构应印发相关培训资料或指导手册,供相关业务人员学习和使用;

3.各级专业防治机构和综合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安排计划,组织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培训;

5.及时收集、整理培训和技术指导过程性资料(如培训资料、签到表、指导记录、照片等)。

六、考核与评估

(一)考核内容

1.专业防治机构、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和履行职责情况,三者间协调开展工作情况以及人员配置情况;

2.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运行等情况;

3.工作制度、运行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案制定和实施情况;

4.各类表册、培训与活动记录、资料图片等过程性工作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利用情况;

5.考核评估报告上报、反馈与改进情况。

(二)评估指标

1.过程性指标:人群管理率、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率、患者筛查与发现率、患者随访管理率、医疗卫生人员培训率及督导考核情况等。

2.效果评估指标:人群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和行为变化率、患者治疗和血压控制率、高血压并发症情况等。

3.政策环境评估指标: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社区参与程度、社区能力建设、健康教育传播策略、健身器材和运动场所等。

(三)考核评估要求

1.卫生行政部门要适时组织专业力量,对辖区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组织督查考核。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心脑血管病防治机构协作配合,通过信息网络、现场表册检查和抽样问卷调查,对辖区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进行现场督导评估,县(市、区)级每半年1次,省、市级每年1次,并及时逐级上报及反馈督导评估报告。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进行内部考核及综合评估,按《高血压社区疾病管理等级评定标准》要求,每3个月进行自评1次,按年度统计相关信息,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填写《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统计报表》(详见附件9),并撰写综合分析报告,于每年1月底前上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考核标准详见附件10。

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评估指标计算方法详见附件11。

高血压社区疾病管理等级评定标准见附件12。

七、组织管理与职责分工

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专业指导、社区实施、群众参与”原则。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组织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防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心脑血管病防治机构)、综合性医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

(一)职责分工

1.卫生行政部门

领导、组织和协调辖区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制定防治政策和规划,落实保障措施;将高血压综合防治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组织开展督查指导和绩效考核。

2.专业防治机构

⑴组织开展防治策略研究,制订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方案,逐级实施业务指导、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适宜防治方法和技术,并进行培训指导,协调解决技术问题。

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情况,开展高血压相关疾病发病和死亡监测,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⑶心脑血管病防治机构组织社区医生的高血压防治知识更新培训、继续教育和专业指导。

3.综合性医院

与专业防治机构合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指导;实施35岁以上内科门诊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加强机会性筛查,为高血压患者提供规范治疗和健康指导;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高血压疑难重症或不能确诊患者的诊断救治,将已确诊和病情平稳患者转回社区。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篇6:高血压病人的社区护理

高血压是以血压增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按血压升高水平可分为1、2、3级。按发生心血管危险度可分为四层。按发病原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不同心血管危险层的患者不管是否采用药物治疗和护理,都必须采用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改变。以规范的测量血压方法来筛查,对现患群体,高危人员和全人群实施三结合的社区高血压防治,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三环节入手,以改变我国人群高血压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和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的现状。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对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是:

(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3)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

(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系。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放”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

(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服药)率和控制率都很低。此外,农村的相应各率明显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很快。其他研究资料还表明,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等)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加快了高血压的致病过程。导致高血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习惯不协调一系列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膳食不平衡,吸烟和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心理压力增加。这种趋势,对我国高血压病防治是

一个严重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我国高血压的流行态势及其将导致的后果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觉,并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原发性高血压常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症状,可以多年自觉良好而于体格检查发现血压升高,少数患者则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高血压患者可有头痛、眩晕、气急、疲劳、心悸、耳鸣等症状,但并不一定与血压水平相关,且常在患者得知患有高血压后才注意到。体检时可听到主动脉辨第二心音亢进、主动脉辨区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 1 音。长期持续高血压可有左心室肥厚并可闻及第四心音。

高血压病初期只是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血压暂时升高,随后可恢复正常,以后血压升高逐渐趋于明显而持久,但一天之内白昼与夜间血压水平仍可有明显的差异。高血压病后期的临床表现与心、脑、肾功能不全或靶器官并发症有关。

【治疗】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占很重要的地位,有助于缓解及维持血压稳定,减少降压药物的剂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非药物治疗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它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具体内容包括:

减重

采用合理膳食

减少钠盐.减少膳食脂肪

注意补充钾和钙

多吃蔬菜和水果 增加体力活动

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平衡心理

其它方面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戒烟也是重要的,虽然尼古丁只使血压一过性地升高,但它降低服药的依从性并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

药物治疗

经非药物治疗血压仍高者,应进行药物治疗。循证医学证明,有效地干预血压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38~42%;冠心病的发生率下降14~16%心血管病病死率下降21%。如合理选择降压药,消除危险因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能还会进一步降低。药物治疗原则 ①从低剂量开始;

②合理的联合用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③使用长效制剂,争取24小时降压;

④长期治疗。

高血压的现代治疗药物

主要有六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α受体阻滞剂。另外我国也有一些复方制剂及中药制剂在使用。

[社区护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特别要进行社区护理,社区护理是指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社区护理以剑客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内个人、家庭及人群健康为主要目标。(-)非药物治疗护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血压稳定。

2)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情绪,防止情绪紧张急躁等引发血压升高。根据治疗方案,社区护理也可以分为

3)饮食上应避免油腻原味,多吃些含维生素c及纤维素较好的食物,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要控制在6克以下。

4)保持正常体重,肥胖的人要减肥,吸烟的人要戒烟,喝酒的人限酒。

5)在社区医务人员的指导下 进行体育锻炼,步行保持120步-160步/分钟,慢跑以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为度,慢跑后休息3-4分钟让心率恢复正常,也可步行与慢跑交替进行;注意不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防止出现猝死。

(二)药物治疗护理:

1、原则:(1)采用极少数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效的疗量而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2)为了有效的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24小时内稳定降压;(3)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2级以上的高血压要求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治疗;(4)避免频繁换药,对耐受性差或用药4-6周疗效差,可换药;(5)个体化治疗、长期用药。

2、药物治疗的护理:

(1)监测服药与血压关系,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测量血压,应注意在固定的时间、条件下并作血压与服药关系记录;

(2)强调长期服药治疗的重要性;用降压药使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后,应继续服用维持量,以保持血压相对稳定,对无症状者更应强调。

(3)要求患者必须要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如果患者根据自己感觉血压高或低来增减药物,忘记服药或试着在下次吃药时补服上次忘记的剂量,都可导致血压波动,如血压长期过高会导致靶器官损害,出现心.脑,肾并发症;如血压下降过速,过快,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甚至发生休克,急性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等。

(4)要求患者不能攒自突然停药:经治疗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后,可以逐渐减少剂量,甚至可考虑停药。但如果突然停药,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出现停药综合症,冠心病病人突然停用b受体阻滞剂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5)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和处理:①首先要告诉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等,在联合用药,服首剂药物或加量时特别注意;②然后指导患者预防方法,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在服药后最先几个小时,改变姿势特别从卧位、坐位、起立时动作宜缓慢,服药时间可选在平静休息时,服药后继续休息一段时间再下床活动,如在睡前服药,夜间起床排尿时应注意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更不宜大量饮酒;③还应指导患者在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时应取头低足高位、平卧、可抬高下肢超过头部、屈曲股部肌肉和摇动脚趾,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3、特殊人群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1)老年高血压:老年人群降压特别强调平缓降压,对耐受的患者可降至140/90mmHg以下,但舒张压不宜低于70mmHg;(2)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3)高血压合并冠心病;(4)高血压合并糖尿病;(5)肾脏损害;(6)脑血管病;(7)有相关的危险因素。

4、高血压急症的识别与处理:出现血压急剧升高,若舒张压>130mmHg和(或)收宿压>220mmHg,以及心、脑、肾等主要靶器官的严重并发症,均应立即给予降压治疗,同时立即联系转院,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及时转诊。

[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护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到位是防止和治疗高血压的最有效方式;

1、社区不同目标人群健康教育内容:

(1)目的:①广泛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社区人群自我保护知识,引导社会对高血压防治的关注;②倡导合理的善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方式,提高社区 3 人群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防治知识和技能水平,树立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信念;③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出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改善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

(2)对象:①开展社区调查,发现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和主要目标人群;②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制定本应的健康教育策略;③针对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确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④根据不同场所(企事业、学校等)人群特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工作场所的健康教育活动。(3)内容:

正常人群

 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的危害,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是可以预防的。

高血压的高危人群

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的危害,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行为纠正和生活方式指导。

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

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有哪些危害,健康生活方式,定期检测血压;哪些人容易得高血压;针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指导;什么是高血压危险分层、分级管理及意义,高血压治疗长期性及定期随访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4)宣传 渠道 1)根据社区人群特点,利用各种渠道(如:宣传栏或黑板报,地方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发放健康教育材料,组织健康教育俱乐部,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有针对地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普及社区人群的健康知识,提高对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2)创建健康促进场所,营造健康生活方式的支持环境。

(5)门诊患者健康教育策略

1)健康诊断:确定患者的目前行为状况;确定患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确定患者态度和信念;确定近期内患者首先要采取改变的问题。

2)咨询指导:指导要具体化;行为改变从小量开始。3)多方面的参与与支持。

4)随访与评价:定期随访患者,及时评价和反贵,并继续设定下一步的目标,可使患者改变的行为巩固和持续下去。

(6)高危人群健康指导与干预

1)高危人群确定标准:具有以下1项及1项以上的危险因素,即可视为高危人群:血压测量为正常高值范围(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长期过量饮酒(每天饮白酒)100ml且每周4次以上);长期高盐饮食;经筛查发现的高血压病症患者的同胞和子女也确定为高危人群。2)管理原则:以血压监测和危险因素控制为主。

3)高危人群健康正当与干预方式及内容:群体干预及内容:通过社区宣传和相关危险因素评价等活动,提高高危人群识别自身危险因素的能力;提高对高血压及危险因素的认知;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个体干预及内容: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的诊疗,家庭访视等途径,针对高危个体进行患病危险的评估,给予个体化的生活行为指导。有条件的应建立高危人群信息库,进行定期监测和管理。

2、生活方式指导内容:对正常人群要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对高危个体、正常高值以及所有高血压患者,不论是否接受药物治疗的,均需针对危险因素,接受改变不良行为、4 生活方式的指导。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高血压发病的3个主要危险因素的措施是减重,限酒和低盐。因此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减重,限酒,低盐等3个,其次有合理膳食,戒烟,平衡心理,预防便秘等,并持之以恒,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1)减重:超重者应注意限制热量和脂类的摄入,并增加体育锻炼。

2)限酒: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即增加降压药物的抗药性,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戒酒。有饮酒习惯的高血压患者最好戒酒,特别是超重的高血压患者更应戒酒。3)低盐:每天应低于5g。

4)合理膳食:增加钙的摄入,如绿叶蔬菜,豆乳类食物;蛋白质以及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值要恰当。

5)体育锻炼:避免参加比赛性质的活动和举重等力量型活动;平时应避免提重物或自高处取物。6)戒烟。

7)平衡心理:使患者的身心处于放松是可能控制高血压的武器。

8)预防便秘:因排便时用力使收缩压上升,甚至造成血管破裂。

9)环境:高血压患者避免暴露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10)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11)规范测量血压。

总之,高血压病护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要认真重视及加强,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可以有效治疗和防止高血压,提高三率。(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

[血压测量具体要求] ⑴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国际标准(BHS和AAMI)检验合格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

⑵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大多数人的臂围25-35cm,应使用长35cm、宽12-13cm规格气囊的袖带;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袖带;儿童使用小规格袖带。

⑶被测量者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在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排空膀胱。⑷被测量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右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⑸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⑹测量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mmHg(4.0kPa),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秒)缓慢放气。在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⑺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Ⅰ时相(第一音)和第V时相(消失音)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Ⅰ时相,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V时相。<12岁儿童、妊娠妇女、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柯氏音不消失者,以柯氏音第IV时相(变音)定为舒张压。

上一篇:解读百色起义精神下一篇:年底工作总结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