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024-09-03

怎样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精选6篇)

篇1:怎样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怎样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3 年 03 月 29 日 10 时 22 分

来源:国研室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我们要认 真学习领会。

一、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要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 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 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是简政放权最直接的 方式,效果非常明显。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 原则,尽可能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自主权。要减少和下放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只要是市场主体能够自主决定、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行政机关通过事后监督能 够有效解决的事项,都不设立审批。对于需要审批的事项,如果是直接面向 基层、量大面广或者由地方实施更加方便有效的事项,一律把审批权下放地 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这次机构改革,要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 减少政府部门职责交叉和推诿扯皮的问题。对于分散在不同部门相同或者相 似的职责、资源,要最大限度进行整合,以明确职责边界,提高行政效能和 资源利用效率。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重点培育和 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 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 规范行政法规的制定。政府制定行政法规,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重 点要放在优化发展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加强社会管理、保障和 改善民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要进一步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 序,将公开征求意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的程 序,要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加大 对法规、规章的备案审查和清理力度,对存在问题的要坚决予以纠正,该修 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维护法制统一。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政执法的好坏,关系到依法行政能否真正落

到实 处。政府行政部门和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不能不作 为,更不能乱作为。要坚决纠正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违法行使职权或行使职权不当的,依法承担责任;损 害群众利益的,依法予以赔偿。强化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只有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政府才不敢懈怠。要加强立法机关对各级政府的监督力度,加强人民法院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 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健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成 效,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建立政府绩效管 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群众、新闻媒 体、公共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健全行政问责制度,进一步明确问责范围,规 范问责程序,严格责任考核,强化对失职渎职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的责任追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和政务公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提高政府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按照“公开为 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加大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力度,继续深化财 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政务信息等公开工作。要细化公开的内容,让 群众能看懂,方便群众了解政府情况、监督政府工作。

三、强化政风建设 政风问题绝不是小事。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坚持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倡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

费,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今年的政府建设,要把转变作风作为重要的 切入点和突破口,抓几项具体的事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从 严治政、廉洁从政的要求,结合政府工作实际,制定转变工作作风的具体规 定。要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大力精简会议,提倡写短文、开短会、讲短话,切实减少会议文件、简报。调查研究要沉得下去,了解真实情况,防止走过 场、搞形式主义。要厉行勤俭节约,坚决刹住奢靡浪费之风。严禁公款大吃 大喝,严禁公款旅游,严禁用公款购买高档烟、高档酒、高档礼品等。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制度的执行。要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会议费、差 旅费、公务接待等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对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我行我素 的地方和个人,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维护制度和纪律的严肃性。要深 入推进“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公开,各单位公务接待费用、公务车购置和运 行费用、出国出境经费要详细公开。加强车辆配备管理,完善公车配备和使 用的相关制

制度。要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各类评比、达标、表彰、庆典、研讨会、论坛、运动会、博览会等的举办行为,从经费预算管理、审批程序 和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入手加以治理,防止反弹。狠刹不正之风。狠刹收送礼金的歪风邪气,对于收送各类有价证券、支 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的,按照收送同等数额的现金处理。反对官僚主义,认 真治理一些干部工作慵懒散、对群众漠不关心、推诿扯皮等问题。深入开展 专项治理,对于金融、电信等公共服务行业和教育、医疗、涉农、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公务员考录和国有企事 业单位招聘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要坚决进行纠正。

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今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 都强调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三清”是对反复倡廉工作的更高 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要高举反腐倡廉 大旗,毫不懈怠地把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反腐败的法律体系,加强反腐败 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把权力

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去。要加快基础性制度的建设,重点是建立健全以 个人身份证代码和企业代码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不动产登记制 度、大额现金管理制度等。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廉洁从政是对各级政府 及其公务员的基本要求。要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 自律的各项规定。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并开展抽查核 实工作。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到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 督。抓好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查处腐败案件。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把查处大要案作为反腐败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依法严厉惩处 腐败分子。对腐败分子要一查到底,无论什么人,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要健全腐败案件揭露、查处机制,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完善保护证人、举报 人的相关制度。


篇2:怎样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罗志军 《 人民日报 》(2009年4月22日07 版)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对政府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也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建设的规律表明,服务型政府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根据客观环境变化而相应调整。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管理理念,把握关键环节,正确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切实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上来,以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发挥三个功能,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盼,江苏近年来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江苏以全国1.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近10%的GDP、超过10%的财政收入、16%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江苏对外开放程度高、外部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高,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异常严峻、复杂的局面。越是在困难较大的时候,越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努力发挥好三个功能。

发挥及时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有效调节经济运行,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我们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江苏实际,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有效调节。一是加大有效投入,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扩大投资规模,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以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二是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以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以完

善相关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增强以消费扩内需的传导效应,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三是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对出口的政策扶持力度,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四是强化各级政府、金融部门与企业同兴共荣的理念、共渡难关的意识,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发挥正确引导产业发展的功能。充分利用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形成的倒逼机制,通过引导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国产化水平,着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设备,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二是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以高点起步参与高端竞争。三是从政策上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更新改造步伐,推动传统产业向品牌化发展。四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增创现代服务业竞争新优势。五是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发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功能。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省、市信用担保再担保体系,发展新型融资模式,满足企业多样的融资需求。二是加大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实施税收扶持措施,全面落实减免税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落实各项扶持创新政策,深化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

突出三个重点,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能

在经济发展困难、财政增支减收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必须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突出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应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主创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二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手段,促进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三是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就业带动作用大的投资项目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四是鼓励非营利组织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五是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

突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工资、调整税收政策等措施,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标准,实施油菜良种补贴,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引导和帮助农民积极创业致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突出完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是增强居民消费信心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启动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抓紧制定省级统筹方案,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省内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巩固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逐步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研究制定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办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推进征地、补偿和基本生活保障“三同步”,确保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扩大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三个机制,强化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点。当前,应当通过完善三个机

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化解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加强正确利益观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二是畅通人们利益表达渠道,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公民投票制度、协商谈判制度,为民众提供程序规范、科学公正、广泛参与的利益表达平台。三是加强对利益主体的法律约束,创造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自觉调整利益需求,合理选择利益目标,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获取利益。

完善安全控制机制。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强化安全控制机制这一政府对社会进行有序管理的基础工程。一是积极构建大防控体系。按照“改革体制、激活资源、突出重点、全面设防”的思路,加快建设以社会面巡防网络为主体、以卡点堵控网络为屏障、以社区防控网络为基础、以单位内部防控网络为支撑、以周边协作网络为辅助的治安防控体系。二是强化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公共安全设施的投资,建立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应对重大事故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明确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完善并严格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用标准、信用信息征集制度等,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一是实施应急预警,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网络和分析中心,推动信息资源充分整合,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检验、调整、更新。二是完善应急组织系统建设,着力加强决策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保障系统建设。三是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增强防范风险的预见能力。

提升三个能力,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提升政府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是科学履行政府职能的前提与保证。现阶段,政府要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必须着力提升三个能力。

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树立世界眼光,以全球视野观察和思考问题,加强对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着眼全局,把握大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处理好促进增长与调整结构、扩大内需与稳定出口、推动发展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等关系,使各项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更加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决策部署、工作谋划,使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为更长时间、更高水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完善决策基本制度,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群众参与度,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

提升抓落实能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真正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一是在增强政府执行力上下功夫。围绕全局工作的重点、经济运行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在办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基层和企业的实际困难,尽心竭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在群策群力上下功夫。调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上下同心,协调行动,共克时艰,努力开创新局面、赢得新发展。

篇3:怎样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职能科学是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职能科学确定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首要条件是有着特定原因的。

我国政府曾经走过了一条职能确定并不科学的十分艰难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政府在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影响下, 主要按“苏联模式”建立起来。“苏联模式”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上的重要特点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 国家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政策、统一指挥的办法去管理经济;政府部门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政府权力无所不及, 其触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政府权力和经济权力的界限、政府与企业的界限已经湮灭。经济资源完全由政府以指令性计划加以配置, 企业从人、财、物到产、供、销完全由政府支配;并由此使政府权力日益强化, 政府机构愈加臃肿庞大。这种高度集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了我国政府机构近30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的经济关系、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 是伴随着我们对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开始的。这种认识又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十二大, 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十三大时, 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提出了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十四大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正是由于我们对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步步加深, 我国实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 采取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扩大市场调节范围的改革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根本上改革了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经济关系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职能, 从经济事务的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 做到政企分开, 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把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企业, 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转移到市场, 属于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的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和服务性组织, 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这就必然地要求改革原有高度集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 我党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党的十四大, 提出了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和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 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 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

党的十五大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不断扩大, 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也由试点转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 与传统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其表现出的弊端是:政企不分, 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 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 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 许多本应该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或者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解决的问题, 也是通过设立政府机构管理, 把过多的社会责任和事务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政府机构重叠庞大, 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 不仅滋生文牍和官僚主义, 助长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 也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这都表明, 政府机构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性, 是政府机构需要改革的深刻根源;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严重滞后, 阻碍了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轨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探索, 学界和政府自身对我国政府的职能逐渐明晰一致起来。我国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强化市场经济法制建设, 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依靠宏观调控手段, 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增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制定并实施分配与再分配政策,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 促进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转变职能和精简机构, 实现政府自身的改革。

二、结构优化是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外在形象

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以来, 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努力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 “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常常伴随着改革不肯离去。

“怪圈”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的。主观上没有从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问题入手, 或在改革中没有把它落到实处;只是在机构的裁减和隶属关系的转移上想“点子”“抠”人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机构改革必须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 但由于我国政治与经济二元化的过程只是初始阶段, 政府部分除直接经营着庞大的公共服务行业以外, 还各自从其管理的经济活动中抽取实实在在的利益, 而一个部门、地区的经济发展好坏更直接关系到主要领导人的政绩。

客观上将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了一起。政治与经济的结盟, 政府行为尤其是地方政府行为的过分商业化, 社会组织的“官本位”化以及法治结构与功能的被分割, 使政府行政权力继续在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政府在职能不变, 工作量不变, 人员职责不清的情况下, 机构虽然有撤有并, 但原有职能并没有从根本上转移或消失, 领导方式、工作作风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样, 改革的风头一过, 增人设机构, 重蹈旧制的新一轮“怪圈”又回头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转变政府职能, 就是要求政府做到不该管的退出来, 该管的一定要管好, 不该管的, 管不好的要受到公众的质疑和问责。但是, 这要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呢?条件是政府机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模式, 真正触动高度集权、政企不分、权力高度集中到要害部门的利益格局。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调整政府组织结构, 按照不同的职责, 政府机构合理划分为宏观调控部门、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国家政务部门。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 调整社会服务部门, 加强执法监管部门, 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这样, 才能真正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 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 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 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把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 这样, 才能真正克服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做到机构真正精简。这样改革的实质是需要对政府权力界定和限制, 实质是权力转移和重新分配。

有些行政性主管部门不愿被撤销或摆脱企业, 有些政府官员不愿从琐细事务中脱离出来, 皆因利益驱动使然。因为主管的事务越细越多, 就越接触利益, 就越能享有特权, 也就越容易以权谋私。这不仅是改革的巨大阻力, 也是市场化过程的极大障碍。正因为这一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将这四个分开做为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先决条件。

三、廉洁高效是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评价标准

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是廉洁高效的政府, 也只有负责任的政府才能实现高效廉洁。廉政意味着政府及其官员坚持公共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如果政府官员为政不廉, 政府中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泛滥, 实质上是政府官员以渎职为前提谋取个人私利, 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 这样的政府显然不会是负责任的政府。

责任政府与行政效率具有内在的互动关系, 一个政府有效率才能切实地履行政府责任, 同时负责任的政府才能有效率。责任政府与廉政也是相辅相成的。政府公共管理责任的确立与廉政具有共同的制度基础和人格基础, 贪污腐败官员在人格上的堕落表明已经失去了对公民、对社会的负责精神, 一个不廉洁的政府不可能把公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全心全意对公民负责。因此, 公民对政府廉洁高效的诉求, 最终转化为建构政府公共管理责任机制。

不容回避的是中国的腐败几乎覆盖到所有领域, 现存的法律和政治机制不足以有效地遏制它的蔓延。所谓“中国特色”的腐败就是基于等级制的特权, 各级掌权者合法地、不受监督地大量消费“公款”按“级别”享受各种待遇。这种现象不但没有随着全社会经济增长而减少, 反而不断加剧。严重的财富分配不公, 高度的社会不公正和普遍的道德下降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政治体制之所以非改不可又难以起步, 都源于此。

新世纪以来, 尽管我国公共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但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建造豪华办公大楼的情况却屡禁不止。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是行政机构膨胀、人员庞杂, 不仅造成行政机构人员经常性的开支、工资, 办公费用等的高涨, 而且造成行政摩擦、效率低下等“九龙治水”的现象。

有专家分析认为, 我国行政成本支出居高不下由五大原因所致。一是机构编制急剧膨胀导致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迅猛。我国当前吃财政饭的总人数已达4000多万, 这意味着全国人口中, 每20多人就有一个属财政供养。二是政府行为和公务消费缺乏有效的约束评价机制。目前, 对职务消费缺少明确的标准和限制, 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包括行政公务支出在内的财政支出, 更偏重预算的制定、偏重支出规模的合法性, 而对资金的使用过程缺乏管理和效益评估, 三是政府支出不公开透明。一方面政府支出没有全部纳入预算, 还存在大量的不受监督的预算之外的政府性资金。另一方面, 即使是预算内, 行政成本也未见详细的数据公布。而且, 预算编制不完整, 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不到位。部门利益对财政改革形成了较大的阻力, 财政部门难以制约, 很多不合理的收费本应该停止收取, 但现在是超收奖励、罚款分成, 把不合理的收入合法化了。以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重点”之一———公车消费为例, 据粗略统计, 我国目前有350万辆以上的公车, 包括司勤人员在内, 年耗数千亿元人民币。如此高耗费的公车制度, 其改革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 极大地影响了政府形象。

面对政府行为不够廉洁的现实, 我们还缺少足够治理的制度安排。让公众督促政府遵循公共责任, 前提是要有明确的公共追究责任机制。这就需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至少明确个体哪种行为是合适的, 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如果做了不合适的行为就要追究责任。有了这个“明确”, 公众就能很方便地督促政府负责任。具备了公众追究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责任的机制, 就可以促使政府负起责任。当前, 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机制, 公车改革为什么难以彻底进行, 就是因为公车私用不是公众不知晓, 而是知晓后没有追究政府责任的机制。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及大部制, 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大部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就是要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 使得政府公共服务能够更及时更有效。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国务院推出了5个大部, 但运转得并不是很顺畅。交通运输部组建以后, 铁道部本应成为其中一个机构, 但却并未纳入其中。交通运输部虽然将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等相关部门整合进来, 但其运转基本都是各自独立的, 没有完全融合好。理清权力清单, 明确政府部门之间的权限, 防止权力腐败的工作还远远没有实质性进展。

篇4:怎样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窗口单位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性

首先,窗口单位党和政府形象的代言人。窗口单位是连接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桥梁纽带,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窗口单位在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体现出党的凝聚力、领导力,能够让群众切实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党员的存在,感受到党的力量。窗口单位每一次服务、每一个微笑、每一项改进都能体现出党委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关怀和关爱,在窗口单位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次,窗口单位是服务群众的主阵地。服务群众是宗旨、是目的。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归根结底是服务群众,终极目的是凝聚人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标准也日益提升,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温馨的服务,是窗口单位的重要职责,也是基层党建的重要方面。坚持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窗口单位的核心任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履行好自己在社会分工当中的角色,有效解决群众的难点问题,从整体上强化党的凝聚力、强化组织系统的权威性和组织效率。这就实实在在地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窗口单位也是强化党建的主力军。党的社会代表性就是党的先进性,也就是说党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去做事去服务。心里是否装着群众,是否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能够从窗口单位的服务中直接体现出来。因此,在窗口单位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激发窗口服务行业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情,也是考验党员党性、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社会公信度的重要抓手。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来强化服务,做到联系服务无盲点、无遗漏、无缝隙,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加强基层党建、检验基层党建、提升基层党建。

2.窗口单位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存在问题

窗口单位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服务的意识还不强。不少窗口单位并未牢固树立为民办事的服务理念,习惯于將自己看成是行政部门,尊重群众不够,有时有急躁的现象,有时也引发群众的不满和投诉。其次,组织凝聚力还不高。部分窗口单位党组织建设涣散,凝聚力不高,对违反纪律的党员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不少,每一个党员的责任意识、宗旨意识还不高,党的纪律执行力不够。第三,制度的落实还不好。不少窗口单位明确了各类服务标准和制度规范,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有的制度形同虚设,有的监督打了折扣,各项举措未能很好的得到贯彻落实。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想信念缺失,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漠和动摇,党性观念逐步弱化,和群众的对立情绪有所抬头。第二,责任意识减弱,以体制的创新带动服务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和理念创新,这是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重要内容。第三,党组织建设弱化。随着社会关系多元化,人的思想多样化,工作人员个性化日益明显,党组织的引导、统筹、协调作用显得特别重要。窗口党组织如何有效地利用政治的、思想的、组织的各种手段,协调并解决各类矛盾,使复杂的整体形成一个和谐而充满活力的集体,面临考验。最后,上层设计存在问题,各个窗口单位仍旧是各自为阵,充其量也就是个二传手,并未真正实现一站式审批、一站式服务,对于群众反映的办事难、办事烦等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3.窗口单位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相关建议

加强窗口单位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造服务品牌,要结合工作实际,对共性问题注重顶层设计,对个性问题强调基层作用,对疑难问题注重部门联合,真正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1以张家港精神为引领

十六字张家港精神的核心精髓就是追求卓越,加强窗口单位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高举爱国旗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尊重党建规律的基础上不保守,敢突破,勇于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创造新的工作方法,推动工作不断前进。体现包容的特征,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要敢于以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不同的机关文化,努力形成自己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友爱、奉献、互助的人文精神,不断彰显人文关怀的内在品质。

3.2以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为平台

要充分利用张家港市“小区域大党建”平台资源,整合党建资源,优化组织设置,规范运行机制,扩大区域互动,着力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要优化组织设置,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区域化的组织体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牢牢把握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利益诉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充分发挥区域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要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建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实现活动阵地全覆盖。

3.3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为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可能,当然也为加强窗口单位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拓展了空间和手段。要及时掌握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提升服务质量,就必须建立“全面感知、迅速传达、积极响应”的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因此,窗口前段时间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用好“12345”便民服务网、市长信箱、微博、微信等各类网络平台,努力把规范、有序、迅速、快捷的服务方式应用到居民的需求中,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3.4以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归宿

篇5:某县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总结

今年来,**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安排,结合本县实际,以提高执行力为着力点,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任务,全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一、项目建设中体现执行力。坚持把执行力贯穿到每个项目建设之中,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在重点建设项目上,实行“一个重大项目、一个领导挂帅、一个部门负责、一个班子服务”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单位、具体责任人,并定期召开调度会、评比通报,督导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对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一律实行现场办公、当场交办、限期办结,确保了项目建设快速高效。七个重点工程,今年计划完成投资6.6亿元,已实际完成投资3.026亿元。其中计划完成投资2亿元的海螺水泥二期工程已投入资金1.2亿元。计划完成投资5000万元的年产三万吨铁系陶瓷颜料项目已投入资金1000万元。计划完成投资8000万元的s304**―慈利公路改造项目已投入资金4800万元。计划完成投资9000万元的县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投资2800万元。计划完成投资6000万元的向家坝―上海、镜屏―苏南800kv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9.4亿元,占年度目标的64.7%,比上年同期增长87.6%,增速加快69.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16.0亿元,增长1.3倍。在争国投项目上,建立主体明确、责权对称、层级清晰、奖罚分明、衔接得当的岗位责任制,把每一项指标和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落实到每个岗位。截止6月底,在国投上,全县共申报争国投项目209个,争取资金到位并进入实施的项目有 145个,累计到位国家和上级投资资金 5.32亿元,占年计划的59%,比去年同期增加1.57亿元,增长42%。

二、招商引资上体现执行力。坚持把执行力落实到招商引资的每一项措施上,确保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果。一是在招商引资形式上有创新。全县强化“重商、尊商、亲商、富商、活商、安商”意识,引入干部工作在一线,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转变招商观念,实现招商引资从被动等待向主动出击转变、从游击招商向阵地招商转变、从资源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从政策招商向服务招商转变,推行以诚感商、以情动商、以友招商、以商引商。首先,加大高位招商力度。在今年5月的“深洽会”、“港洽周”上,我县共签约亿元项目2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个,总投资13.75亿元。其次,深入开展对口招商。今年先后派出9个招商小分队,分赴长三角、珠三角、北京、上海、安徽、河北、武汉等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再次,开展社团组织招商。充分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党外人士联谊会、台联、侨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拓宽招商外延。今年5月,我县举办了“上海市侨联**行”经济发展恳谈暨投资项目推介会,在矿产、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业、制造业等项目上达成了合作意向。二是在招商引资环境上有创新。我县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使投资者能够引得来,留得住、快发展。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对新投资项目审批实行“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手续。审核、备案的收费条件一律取消,部门自行设置的前置审批条件一律取消。县行政效能办监察室全天候为投资者服务,即时办理投资者举报的有关问题,做到进入无条件、审批无阻力、程序无障碍,为投资者提供便捷的办事服务平台。并出台了《**县关于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县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等制度,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鼓励了投资者在我县境内投资兴业。三是在招商引资奖惩上有创新。 落实招商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跟踪服务工作机制,贯穿洽谈、引进、建设、投产前后全过程。实行“定企业、定进度、定措施、定奖罚、包发展环境”的“四定一包”制度。定期通报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双重奖励。在行政部门、窗口单位、执法岗位实行企业、群众举报“一次查实曝光”制度,谁没有按相关纪律办事,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县招商引资效果显著,今年上半年新签约1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其中亿元项目1个,完成年计划的75%,总投资8.15亿元;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总投资8.5亿元;新竣工投产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共到位资金11.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6%,其中国(境)外资金1180万美元,同比增加1093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59%。

三、为民办实事上体现执行力。坚持把执行力触及到为民办实事中的每一个机制上,确保为民办实事任务顺利完成。通过抓机制来抓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落实,既是领导方式方法的问题,也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县通过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来落实为民办实事。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机制。为保证各件实事落到实处,县里成立了为民办实事考核领导小组,抽调了精干人员,拨付了专项经费,配备了车辆,实现了人员、经费、车辆三到位。各责任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严格工作责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的工作责任体系,多方筹措办实事的资金,为完成实事工程提供了组织保证和资金保证;二是创新倒排工期机制。根据每个项目和每件实事的具体内容,制定督查方案,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倒排工程进度,并按量化后的内容采取了电话催问、上门抽查、发催办函等形式进行检查催办,有力地促进了实事工作的落实。对实事完成任务重的单位,派专人跟踪联系、具体指导、定期重点督办;三是强化定期反馈机制。为确保决策落实不走样,根据目标进度的分解,督查室通过定期督查、专项督查、联合督查、实地督查等形式,深入到项目施工地,对工作进展情况实行一月一调度,对任务重、难度大的项目,实行半月一调度,定期反馈,督促政策落实到位。由于措施得力,执行到位,我县为民办实事进展十分顺利。1-6月,城镇新增就业3690人,完成年计划4870人的76%;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100%;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833人,完成年计划1100人的76%;城镇居民医保参保80131人,完成年计划80000人的100%;城乡困难对象就业援助710人,完成年计划950人的.75%。其中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援助81人,完成年计划110人的74%;政府主导技能培训4669人,完成年计划6705人的69%。

四、发展工业经济中体现执行力。坚持把执行力延伸到工业经济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确保工业经济高速发展。一是在建机制上有突破。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工作协调机制。对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个方案、一笔专款结对联系,责任到人。稳步推进“三对接”减负降压机制,协调政企对接,强化效能监察,深化“一费制”、“一站式”服务,认真落实特别保护期的各项规定,促使企业负担稳步下降;协调银企对接,增进沟通互信,小型企业融资瓶颈有所缓解,上半年银行为中小企业落实贷款资金3000余万元,贷款1.2亿元;协调企企对接,促进产销合作,互通有无,缓解了部分工业产品销售压力。二是在服务上有突

本文由本网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篇6:怎样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罗志军同志在全省行政机关效能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11月11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总结近年来行政机关效能建设情况,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目标任务,进一步动员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职能,推进管理创新,规范行政行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和作风保障。

刚才,南京、无锡、扬州、淮安分别介绍了效能建设方面的做法,讲得很好,值得各地借鉴。近年来,全省各级行政机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紧扣服务发展主题,以提升行政效能为主线,以集中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效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各地普遍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纪检监察牵头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改进机关作风为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效能建设活动,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氛围日益浓厚。二是行政行为逐步规范。各级政府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把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促进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工作人员规范从政。三是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各地各部门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积极开展便民服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四是责任追究更加严格。省、市、县三级都建立了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在认真办理效能投诉的基础上,加大对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追究力度。2007年全省共受理办结行政效能投诉13286件,给予党政纪处分809人,组织处理301人。

全省行政机关效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广大人民的期盼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各级行政管理体制调整还没有完全到位,与深化改革的要求还有差距;各级行政机关职能转变不够及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比较薄弱;有的部门和领导干部对市场经济规律研究不够,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改革创新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少数机关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媒体等新的工作手段还不熟悉,跟不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个别部门和人员办事拖拉、工作推诿、作风生硬、效率低下,甚至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行政效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行政机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机构,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效能建设不仅是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贯彻中央重大方针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措施。下面,我就推进全省行政机关效能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行政机关效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行政机关效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大力提高行政效能。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行政效能。省委书记梁保华多次就提高行政机关效能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部署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行政机关效能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一)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最高标准和本质内涵,体现在政府施政理念和公务员行政理念上,就是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视民为根本,敬民如父母,在工作中始终做到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能够不断提高政府机关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改进机关作风,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开展效能建设将进一步理顺和规范部门职能与分工,把政府不该管的职能剥离出去,使政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另一方面,开展效能建设有利于推动行政服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深化政务公开,推行电子政务,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或办事大厅,出台各种便民利民措施,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是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经济形势起伏多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向我国实体经济扩散,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不断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同时对地方政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广东、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市都在以更大力度应对这种挑战,各地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其中提高机关工作效能是重要手段和保障。但是目前少数地区和部门在效能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基层、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举报投诉不断,损坏了政府形象,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受理效能投诉,开展绩效评估,强化责任追究,认真解决存在问题,促进行政机关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供一流的服务,营造一流的环境,集聚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行政机关效能建设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政府执行力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大效能建设的推进力度,力争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使各级行政机关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行政成本进一步降低,社会各界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明显提升,努力使我省行政机关效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二、全面推进行政机关效能建设各项重点工作

效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从体制到机制,从宏观到微观,从决策到执行,从效率到效益,都是我们关注的领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要大力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完善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实施省直管县的经济管理体制,探索省直管县的社会管理体制,扩大县级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各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转得早的早得益,转得快的多得益。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注重运用市场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组织实施好我省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二)努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行政决策是提升效能的基础,科学决策决定了行政的合理性,民主决策保障了行政的合法性。要按照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完善政府工作规则、议事规则,健全政府常务会议等决策制度。今后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凡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凡是涉及重大财政支出的决策,必须做到“四个不”,即没有经过集体讨论不决策,没有充分评估论证不决策,没有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不决策,没有法制部门合法性审查不决策,力求使各项决策更符合省情特点,更符合发展规律,更符合群众意愿。要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合法性审查、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坚决防止和纠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坚决防止盲目“拍脑袋”、个人说了算,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三)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把依法行政贯穿于各级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要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积极推行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切实解决执法职责交叉、多头执法的问题,防止执法不公甚至执法违法的现象。要全面梳理行政权力,依法界定部门的执法权限,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有效解决收费过高、弹性过大等问题。要坚持文明执法,既要体现公正严明,又要注重以人为本,杜绝以罚代管、以罚代教现象。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开展行政复议纠错和行政诉讼败诉过错责任追究工作,完善行政赔偿补偿制度。

(四)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要按照“审批项目最少、办事速度最快、服务质量最优”的目标,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从简的原则,切实做到应减尽减。对上级行政机关只作程序性批准的审批项目,采取授权或委托方式,下放到下级行政机关办理。积极实行流程再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跨部门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规范审批程序,提高现场办结率和按时办结率。对中央和省审批事项,大力压缩审批层级。要坚持行政审批与便民服务相结合,全面加强“四级便民服务网”建设。进一步理顺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赋予相应的手段和措施,整合行政资源,拓展服务项目,规范内部管理,提升运行效率,为老百姓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五)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行政效能高低,群众最有发言权,阳光既是最好的权力“消毒剂”,也是最好的效能“催化剂”。要认真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办事流程公开、热点问题公开、行政执法过程和决策过程公开。要拓展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公开办事依据、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结果。要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部门支出、政府重大投资工程预决算等财政管理领域信息公开的力度,全面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充分利用政府负责同志热线和政府部门服务热线,及时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要加快政府网站信息资源重组,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全面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为群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六)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思想引领行动,作风影响效能。要增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效能问题。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要雷厉风行、坚决执行,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防止“中梗阻”,绝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开拓创新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反对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要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拿出更多的精力下去搞调研、抓落实。

三、不断完善行政机关效能建设的保障措施

机关效能建设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人民群众寄予厚望,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行政效能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推进效能建设,关键是要强化各级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职责范围内效能建设负全责,特别对重要工作和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其他领导同志要分别负起职责范围内的直接领导责任,认真抓好分管部门和单位的效能建设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责任制的要求,把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和职责进行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为加大行政机关效能建设力度,省政府将成立行政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协调机构各成员单位和部门既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又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各地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效能建设领导协调机制。省级各部门要率先垂范,为加强全省行政机关效能建设作出表率。

第二,健全工作制度。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效能建设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形成一套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要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AB岗工作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解决“办事不高效”问题;严格界定机关内设机构及工作人员职责和程序,解决“办事不规范”问题;建立绩效考评、效能投诉、行政问责、效能告诫、诫勉教育等激励惩处机制,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要建立部门权力运行内控机制,以加强防控为重点,查找权力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要以赋权适度为前提,实行分权制约,通过查处分离、处罚会办、项目审批会商、内部公示等措施,防止权力滥用。省委、省政府明确今年为制度建设规范执行年,各地各部门要狠抓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确保效能建设收到实效。

第三,推行绩效管理。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明年,省政府将适时选择3-4个省辖市政府和省政府组成部门开展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各地各部门也要积极推行这项工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做到既科学合理又易于操作,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化、度量化。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式方法,做到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要重视持续的绩效改进,根据评估信息,分析诊断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形成评估与改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要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作用,本着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奖惩机制,将评估结果作为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四,强化监督检查。各级相关职能部门要突出重点,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和个别抽查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行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督查指导。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着力对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环节的效能问题开展监督检查,纠正和督促解决影响行政效能的突出问题,推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高效廉洁履职。要大力推进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权力运行实施全程监控,采取预警纠错、绩效评估、网络投诉等手段,促使行政权力规范、高效运行。要充分发挥行政效能投诉中心作用,及时发现、受理和查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要注重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的作用,聘请政府特约监察员、机关效能监督员,组织开展民主评议、社会评议,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第五,严格行政问责。行政问责,是保证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中央纪委、监察部正在研究制定行政首长责任追究办法,我省也将制定实施意见,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要抓紧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程序和方式,实行责任追究直接到具体岗位、直接到具体责任人。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落实中央和省重大决策部署不力,以及决策失误、失职渎职、效能低下等行为严格进行问责,对机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对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的,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典型案件的调查处理结果,要适时向社会公开。

上一篇:中国古代爱情的名言名句下一篇:月光秋月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