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书评:《九栋》读后感

2024-07-15

原创书评:《九栋》读后感(精选2篇)

篇1:原创书评:《九栋》读后感

原创书评:《九栋》读后感

落尘

初读九栋,我很费解,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苦心经营的铺陈,亦没有浩浩荡荡的气势,有的只是平淡与平和。

就像是一个小孩子,静静地讲述着他的故事。

没有太多的情感在其中,大多是幼年的懵懂,好奇,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它只是一本书,一本以九栋为环境的一部日记。

那是什么让这样一本小说集受人欢迎呢?

由于它的作者是邹静之吗?

由于大家对它的宣传的盲目推崇吗?

我觉得不是。

有读者告诉邹静之,尽管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书中故事里有一种“本质”的东西,没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唔,本质,也许就是书写时的从容、自然,还有平和。

对,就是平和。

平和之处出真实。

这种平和,真实,作者称之为“自然元素”.“我个人喜欢带有自然元素的文字。最常规的温暖、幽默,包括苦难都是自然的,而市井的、所谓宏大构思,是非自然的。自然元素穿透时间的力量特别大,它不会因为某个事件和政治形式的过期而使文学丧失光彩。”

我还是想将它称为平和。

那些名垂千古的诗篇,如陶渊明,悠然而淡泊;如李白,绚丽而傲气;如杜甫,悲悯与担当;如苏轼,豪放而淡然;如李清照,婉约与幽怨……这些作者,都有着他们自身的特点,而他们用诗篇将这种特点挥洒而出,让世人、后人,叹为观止,心生敬慕。

平和自然也是其中的一种。

虽不如李白的绚丽多彩,不如杜甫的沉重,不如李清照的婉约,但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不悲,不喜,不怒,不怨,这,也是一种颇为难得的意境。

我向往平和,它能穿透千年时间,一下子打动一个人的内心,它就是最本质的、接近自然元素的东西,它不被时间左右,不管一千年两千年,总会作用到人的身上。

《九栋》写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当时邹静之住在爱人单位分的一间小平房里,小平房里隔出来一个小厨房,厨房里有一张餐桌,那里就是邹静之写作的空间。每天上午,家人出门去了,阳光照在餐桌,他就开始在餐桌上用方格纸写作,“所有的语气、所有的感觉是从容的、投入的、沉浸的”,邹静之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在后来的写作以及成为知名编剧之后,邹静之常努力寻找当年写《九栋》那些故事时的感觉,却都找不到了。在创作由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剧本《归来》时,他原本觉得在自己很满意的两处写作中也许能找到当年写作的感觉,但最后仍然找不能到,“情调和个人的悲苦都不是《九栋》的特点。”

不谈情调,无关个人悲苦。

旨在记录时代,记录一个孩童的所见所闻。

令人羡慕的平和。

而这种平和,在我看来,也就是最大的情怀。

平和不是淡漠,淡漠是漠视生命,不在乎外物,以自我为中心,而平和是释然,恰如佛家的心境。

我时常在想,什么是真实,我终于在《无问西东》之中找到了答案:

“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对,平和,与真实是分不开的——浮躁只会让人迷茫,迷茫会让人困惑,分不清虚实,步入虚妄。

读这本《九栋》,我不能说我得到了太多,但我能感受到平和,发觉此刻的我才是真的我。

合上书,书中的内容虽有些模糊,但那种平和的心境却挥之不去。

拈花一笑,万物皆释然。

提笔一书,真实跃纸上。

平和蕴真实。

篇2:大型原创舞剧《戈壁青春》观后感

从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至今, 这支从井冈山、南泥湾走来的英雄部队, 在天山南北屯垦戍边、建设新疆、保卫边疆, 已走过60年的辉煌历程。今天兵团人正以新的精神风貌、站在新甲子的起跑线上,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兵团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 为书写好伟大中国梦的兵团篇章扬帆起航。这是270万兵团人的心声, 为了把这以心声告诉人们, 兵团文工团打造这部六幕舞剧《戈壁青春》, 作为给兵团六十年生日的献礼。

所以对于“兵团人”来说, 当有一部描写他们理想和志向的舞剧矗立在他们面前时, 可想而知他们会有怎样的期待。那么, 这样一部引起“兵团人”广为瞩目的舞剧, 是个什么样子呢?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所观所感。

还记得我说过第一次的观看是在排练厅了吗?那是上台前的一次大联排, 看完后和演员聊天得知总导演帅晓军曾带领他的团队在接到这个活动之前就做了一年的采风准备。都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这个舞剧编排就三个多月, 为了迎接兵团成立60周年更是让所有的演职人员都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里没有美丽的传说, 有的只是寸草不生的茫茫大漠和一群坚守的人们!谁都有梦想, 他们的梦想就在这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的收获粮食、收获希望。所有的一切故事都源于生活, 就是这样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深深打动着这位导演, 才打造出这台真实感人的好作品。虽然歌舞团建团历史比兵团更久, 但之前从未从事过舞剧方面的创作, 但《戈壁青春》显然用它自身所特有的赤诚和真情, 再现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艰辛岁月, 为这个共和国所特有的历史记忆, 铭刻上一个令人感概艺术印迹。

为了纪念自己“母亲”60岁生日的兵团舞蹈人, 把触角深入进这片土地之中, 用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他们的艺术肢体来演绎这段可歌可泣的人生壮歌, 这样的选材首先为《戈壁青春》赢来了成功的第一缕曙光。这样一个年轻而勇敢的创作团队, 承担下来了这样一部舞剧的创作任务。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帅晓军担纲总导演、许锐担任编剧的团队, 其成员不过都在三十岁上下, 几乎都属于新生代。这样一个外来的新生代创作团队, 是否能够驾驭内涵如此厚重的题材, 然而, 透过他们的结晶呈现出来的果实, 让我们看到了凝结着他们心血的答卷是令人欣慰的。

这台舞剧《戈壁青春》以兵团一个普通支边青年的命运故事为主线, 贯穿三代人和60年的时空跨度, 刻画展示了在半个世纪的奋斗中, 兵团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生命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历程。“文革”前从内地来到戈壁滩的一个名叫建国的青年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情感上的曲折和坎坷, 他用他的青春在茫茫戈壁上谱写了一篇属于他自己的故事。剧情一波三折, 采用倒叙的方式向观众叙述了建国在生命垂危之际对自己过去一生的回顾。这是兵团第一部用真实人物刻画的舞剧, 不仅如此这部剧的主要演员还是当今中国舞坛最出色的青年舞蹈家汪子涵和唐诗逸精彩演绎男女主人公及其他们之间动人的情感故事、以及由新疆四个单位组成的群舞阵容, 给人印象深刻。

舞剧分为六个部分, 舞蹈种类是当代舞由于受地域性的影响, 舞剧中结合了当地的民族民间舞蹈, 而中国当代舞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提出的, 在创作中出现了较多表现当代人和现实题材, 却又无典型舞蹈语汇风格特征的作品, 所以在这个作品中可以很清楚的看见这一点, 创作者们显然在前期调研和设计做足了功课, 他们对于“兵团”生活的熟知, 显示出他们的前期采风下了多么大的功夫, 这就是舞蹈创作的最基础。因此, 当一幕幕场景不断闪现在舞台上时, 一幅幅活生生的“兵团”画卷, 呈现在观众眼前。“军垦第一犁”“打夯”“地窝子”……所有这些勾起人们无限回忆的场景, 都艺术地还原了“兵团”生活的点点滴滴, 让人倍感亲切和感慨万分。故事在不断地推进中, 特别以人的情感为线索, 将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波折和情感世界升华到一个难得的高度。创作者们还特别考虑到了故事的地域特点, 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也在剧中有很好的呈现。舞蹈语汇既符合那个年代的时代和人物特点, 又具有较好的审美支撑, 很流畅也充满新意, 从而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同时音乐也很有特点, 现代音乐与民族音乐相结合在第三幕中尤为突出, 暴风雪中, 红柳为了救助维吾尔族女孩而迷失在路途上, 建国不顾一切找到她们漫天风雪中见证了民族情谊, 在各民族大家庭欢度新年的倒数深重这一幕传统音乐很好的与现代相结合, 展现了新疆独特的一面。整个舞蹈调度非常有创新, 可能由于我接触的作品少的缘故, 我几乎是没看见这个队形流动的破绽在哪里, 至少让我大开眼界了, 我想这位编导一定有很深现代舞功底, 他的技法运用自如, 最深刻的一幕就是一群女演员肩旁扛着丰收的麦子以民间舞的行进屈膝后踢步为动作元素穿梭流动在舞台上, 当你还在注意她们的队形时另一幕场景也随之引出, 可以看出编导功底深厚。在服装上, 每套服装都是符合舞蹈塑造的形象而设计, 摆脱已往繁琐而老气的灰色军用服装, 改用清爽的黄绿渲染过度在布料上, 服装料子也很薄便于动作更好的施展, 更加人性化的设计非常符合现代审美, 少数民族的服装也同样如此, 脱去了以前厚重感采用沙质料子显得舞者在舞台上动作非常轻盈美。在舞美方面我记忆深刻的是在冰天雪地劳动的场面意外失去老连长这一幕, 连绵蜿蜒的大漠、金色的霞光、漫天飞雪、厚重的大衣、实景虚景、这些除了道具师、灯光师之外就是最重要的干冰配合, 舞台上只有用弥漫的白烟物, 才能给人若影若现的感觉。其次就是道具等手段, 最为记忆犹新的就是舞台上那两件缝满补丁的大棉袄, 听演员小慧说是历来演出中见过的最大的军棉袄, 代表这那个艰苦年代, 很有时代象征性。总之这部展现“兵团人”情感世界的舞剧《戈壁青春》带给人们艺术上太多太多的视觉惊喜。

上一篇:案场服务标准考勤下一篇: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