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2024-07-22

试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精选7篇)

篇1:试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试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试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几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从学生、学校与政府、社会及宗教本身等四个方面来探究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之策,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对策

Abstract:The belief crisi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h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nowdays.Through several colleges survey in Henanprovince,we try to analyse the causation of why academicia believe in religon and bring forward strategy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help students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f world,life and values.

Keywords:undergraduate;religious belief;cause;strategy

近年来,大学生信教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笔者于今年5-6月在河南多所高校进行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85份,有效问卷759份,其中汉族学生中信教率为18%,少数民族信教率28%.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原因,整理一、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面对多重压力时,很多学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勇气,失落、恐惧、迷茫的感觉应运而生。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目标,精神世界往往处于信仰模糊甚至真空状态。此时,那些未得到及时引导教育的学生就会倾向于将自己交给那些神秘的、不可知的外在力量(如宗教、迷信等),以求获得解脱;再者,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都具有一种猎奇心理,他们从小在单一的马列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灌输中成长,因而对于宗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心理,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接触宗教,从而慢慢成为一名宗教徒。

二、政府与学校层面

政府和学校应当对学生的信仰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调查中发现,约有70.4%的大学生表示从未接触过有关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校两课教育由于教学手法问题往往流于形式,使得高校仅存的.信仰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社会层面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结构重建,必然产生拜金主义、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一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开始怀疑马列主义,进而宗教中那些劝人向善的教条教义则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四、宗教本身

在信教大学生中,24%的信教大学生表示宗教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结构和文化魅力是其信教的主导因素。加之基督教《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神话小说,文学性、故事性强,又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难懂),这甚合部分精神空虚、寂寞的大学生的口味,由欣赏进而接受,信起上帝来。

五、提出几点意见

1.进行宗教本质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宗教道德本身就是世俗社会道德宗教化的结果,是将世俗道德绝对化、神秘化和片面化的结果,他们之间是一种支与干、流与源的关系。其次,宗教劝人向善的作用并不是它的主流,与宗教道德的核心内容相比较而言,它只是次要的、派生的,如在基督教中“信仰神、服从神、崇拜神乃是一切宗教道德规范的首要原则,它通过上帝和神明所谓的种种信条来调整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力贬低人生价值”.[1]

2.强化“两课”的教育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两课”是宣传马列主义的重要途径,担任“两课”的教师应切实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强化自身修养,优化教学手段,贴近学生身心,使“两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能及时介入并引导迷茫期的学生,便能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否则,这些学生更容易投向宗教的怀抱。

3.加强宗教学的基础研究,开设有关宗教基本知识的课程部分学生正是在我国马列主义的单一教育模式下,才对宗教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进而接触其甚至成为宗教徒,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开设宗教基础课程剥去其神秘外衣,让学生及早地认识对宗教本质,这样当大学生再面对宗教时,就不会感到盲目无知,才能更好的抵挡其渗透。

参考文献

[1]陈安金。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9)。

戴嘉宝。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

篇2:试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几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从学生、学校与政府、社会及宗教本身等四个方面来探究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之策,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信教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笔者于今年5-6月在河南多所高校进行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85份,有效问卷759份,其中汉族学生中信教率为18%,少数民族信教率28%。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原因,整理如下:一、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面对多重压力时,很多学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勇气,失落、恐惧、迷茫的感觉应运而生。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样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目标,精神世界往往处于信仰模糊甚至真空状态。此时,那些未得到及时引导教育的学生就会倾向于将自己交给那些神秘的、不可知的外在力量(如宗教、迷信等),以求获得解脱;再者,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都具有一种猎奇心理,他们从小在单一的马列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灌输中成长,因而对于宗教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心理,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接触宗教,从而慢慢成为一名宗教徒。

二、政府与学校层面

政府和学校应当对学生的信仰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调查中发现,约有70.4%的大学生表示从未接触过有关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高校两课教育由于教学手法问题往往流于形式,使得高校仅存的信仰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社会层面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结构重建,必然产生拜金主义、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一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开始怀疑马列主义,进而宗教中那些劝人向善的教条教义则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四、宗教本身

在信教大学生中,24%的信教大学生表示宗教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结构和文化魅力是其信教的主导因素。加之基督教《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神话小说,文学性、故事性强,又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难懂),这甚合部分精神空虚、寂寞的大学生的口味,由欣赏进而接受,信起上帝来。

篇3:试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特征

为了掌握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课题组拟定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问卷》, 对兰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和兰州城市学院等高校为抽样调查单位,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余份, 涉及45个民族, 回收有效问卷967份, 有效率达96.7%, 保证了抽样调查结果全面、真实地反映总体情况。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可以发现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现状及特征。 (样本结构见表1) :

(一) 大学生对宗教了解不够, 宗教观模糊。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它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即神灵并对之顶礼膜拜。当前, 在校大学生对宗教认识不足, 在所有被调查的967名大学生中, 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8.3%;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6%;认为宗教是一个团体, 有自己的组织、教义、教规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5%;认为宗教是高尚的精神活动的占调查人数的16.7%;认为宗教是麻醉人的鸦片、愚昧迷信的仅占调查人数的14%;认为宗教对大学生的“三观”有积极影响的占调查人数的27.7%;认为宗教能够安慰心灵的占调查人数的36.7%;还有15%的大学生表示“不太清楚”。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现今大学生宗教知识较为缺乏, 对宗教了解浮浅, 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宗教意识。

此外, 据调查, 同学们在宗教观方面也呈现一定的模糊性, 相当部分学生对宗教活动的态度不明确, 在“你怎样看待具有宗教信仰的人”这一问题上, 有66.7%的同学认为“尊重其个人信仰”;21.6%的同学认为“其一定因某种原因信仰宗教”;11.7%的同学认为“怎样无所谓, 反正我不信”。可以看出, 学生们大体上还是持以宽容和认可的态度。在“你认为宗教与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矛盾吗”这一问题上, 认为矛盾的仅占调查人数的16.7%;认为不矛盾的占51.6%;表明“说不清楚”的占31.7%。由此可见, 同学们没有从科学的角度正确认识宗教与马列主义的本质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性, 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和科学的宗教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见表2、3)

(二) 宗教在高校大学生中影响广泛, 西部高校信教学生比例相对较高。

目前, 宗教在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影响, 信教学生占有很高的比例。在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赞成并信仰某种宗教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3.3%;态度模糊, 表示“不好说”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0%。这些学生中, 一部分可能是半信半疑, 一部分可能是信仰而不想说明, 一部分是处于模糊状态, 这说明他们对宗教信仰并不反感, 而且基本上有部分肯定的倾向。虽然“不信仰宗教”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6.7%, 但是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对社会生活始终产生着重大影响, 也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教育工作。

我国西部是一个少数民族大聚集、多元文化交织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宗教氛围浓厚, 信教人数多, 使西部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008年郭娅在对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调研中发现, 大学生信教者占20.3%, 半信半疑者占23.2%。课题组本次调查的数据也表明了此结论, 而其他地区高校学生信教比例不足20%。由此可见, 宗教在西部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更大的影响, 信教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见表4)

(三) 大学生信教比例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 在大学校园中信教群体不断扩大。2004年戴艳君、马连鹏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信教比例为19.9%;徐骞东在《大学生宗教工作的特性、原则及对策》中提及:16.6%的同学表示有宗教信仰;2006年杨晓慧研究发现:有18.7%的学生信仰或倾向于信仰宗教;2007年刘晓玲等在《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述及:表示参加过宗教活动的占23.7% (不排出个别学生虽参加过宗教活动但不一定信仰宗教) ;2007年上半年冼德庆对广东省内18所高校的学生宗教观抽样问卷调查中提出:有19.1%的学生表示信仰宗教;2010年课题组在兰州高校调查中显示:表示赞成并信仰某种宗教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3.3%。以上数据表明, 高校信教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四) 大学生接触及信仰宗教的途径多样化。

全球化下, 宗教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宗教在高校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本次调查显示, 通过在学校“选修相关课程”“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广播电台”“通过与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接触”和“私人散发的小册子、传单”了解宗教的学生, 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41.7%、25%、18.3%和15%, 表明大学生获取宗教知识的途径多元化, 其中课程教育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宗教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你信教的途径”一项调查中, 有41.6%学生表示是通过“家庭和亲朋好友介绍”而信教;有10.8%学生是通过“宗教组织的宣传”接受宗教;有25%的学生是通过“阅读宗教类书籍”,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信仰宗教。从以上情况得知, 家庭和社会关系是大学生接受宗教主要途径之一, 另外书籍和网络也是大学生接受宗教的重要途径。 (见表5)

(五) 高校呈现出“宗教热”现象。

现今, 大学生因将宗教视为一种文化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有关学者调查, 不仅信教学生比例在逐年增加, 就是认同和赞成宗教信仰的也占有相当的数量和比重。在本次调查中, 表示“参加过活动”、“经常参加”和“偶尔参加”宗教活动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8.8%、5%和13.8%。而“信教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占信教学生总数的45%。由此可见, 参加宗教活动的学生比例是相当大的, 其中部分学生是出于“好奇”, 偶尔参加了宗教活动, 但这一非理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教学生的比例, 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在目前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 只有74.2%的学生明确表示, 自己今后不可能成为宗教信仰者。认为自己今后可能会信教的比例则达14.8%, 表现出对宗教信仰较明确的认同。而对自己将来是否信教说不清楚的达11%, 虽然这部分学生并没有明示对宗教皈信的态度, 但至少也没有表示出对宗教的拒绝, 对未来是否皈信宗教处于不确定状态, 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信教者。由此看来, 大学“宗教热”现象将会持续升温。 (见表6、7)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透析

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呈现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广泛性, 是内外因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需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分析, 理清高校学生信教的心理动机和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从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一) 复杂的社会环境把学生推向宗教的边缘。

目前, 世界政治势力分化组合, 各种文化相互激荡, 不同思潮相互交锋, 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造成了重大冲击。此外, 由于整个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阶段, 马克思主义虽说是思想观念的基础, 但它的绝对性主导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以及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片面理解的负面影响而带来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尤其是“东突”恐怖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干扰破坏交织在一起, 加快了向学校渗透和传播的速度, 不断侵蚀学生的思想。部分学生开始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出现信仰真空, 宗教因之得以趁虚而入。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也为宗教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另外,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巨大碰撞, 这使得部分信仰迷惘的大学生, 试图从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

(二) 高校思想教育阵地作用发挥不够。

近年来,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主流是科学健康的, 但不可否认大学生中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 如“理想缺失”“价值错位”“宗教热”等。学校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但是当前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灌输, 轻引导;重理论, 轻实践”的教育失衡现象。此外, 高校在发挥宣传国家民族宗教政策作用方面也不够到位。据调查显示, 有27.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宣教不到位, 学生了解不够”;20%的学生认为学校“很少宣传教育, 学生不了解”。由此可见,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 面对社会上各种宗教思潮的侵袭缺乏有力的应对措施和办法, 以致部分学生在对信仰的认识和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异化, 开始接受认同宗教, 有的甚至走向信教之路。 (见表8)

(三) 家庭影响是学生信仰宗教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 是他们出生的民族、民族地区或具体到其家庭的宗教信仰状况的折射。据有关调查显示, 信教学生中有55.7%的大学生表示信教是受家庭影响, 只有3%的信教学生是“自我精神需要”。另在问卷中, 有46%的信教学生回答自己的“父母均信仰宗教”或“父母有一方信仰宗教”;52%的家庭“经常有宗教活动”或“有时有宗教活动”;46%的家庭周围“大部分人信仰宗教”或“一部分人信仰宗教”;49%的家居周围有宗教活动场所。由此可见, 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很早就对子女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 加大了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认同感。

(四) 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宽容态度奠定了信教的认知基础。

大学生从接受、认同到信仰宗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在这当中, 对宗教信仰的宽容和积极的评价态度是导致学生信教的根本因素。据调查显示, 目前大多数学生对宗教信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见表3、4) , 并且对于宗教信仰表现出了相当高的宽容性。正是这种对宗教信仰的肯定评价和宽容态度助长了大学生对宗教的认同, 奠定了最终皈信宗教的认知基础, 必然导致大学生信教群体的扩大。

(五) 大学生对宗教认识模糊是造成自身信教的直接原因。

对于宗教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宗教知识匮乏, 被宗教所提倡的“诚实”“善良”“互助互爱”等现象所吸引, 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 尤其需要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和规范。本次调查显示, 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6%;认为宗教是高尚的精神活动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6.7%;认为信仰宗教能够安慰心灵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6.7%。由此可见, 50%左右的大学生对宗教缺乏了解, 对宗教的本质认识肤浅, 以致对于宗教和非宗教、信仰与不信仰方面的界限不够清楚, 在宗教观念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

(六) 区域民族信仰的影响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的根本原因。

我国多种宗教并存, 世界上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在我国都有其悠久的历史。由于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现实的根源及缘由, 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 将作为一些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历史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宗教对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民族意识, 而且大多也成为宗教信仰的特定民族成员。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 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 更是一个多元文化交织、多种宗教并存和信教人数多、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区, 其中蒙、藏、回、维是主要居住民族,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因而, 来自不同地区的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必然带有一定的宗教观念。

(七) 多重压力致使部分学生走近宗教。

近年来,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高校的逐年扩招, 面对物质的贫乏、家庭的负担、就业的压力等状况, 大学生的多重压力与日俱增, 一些大学生因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对人生、世界、自然有其独特的“诠释”, 为人们构建和描绘了一幅极乐和永生的美好蓝图, 这对于高校青年学生乃至人类都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此外, 随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严重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使得部分学生在多元价值观面前产生迷惘和困惑, 出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对心灵慰藉的探寻, 对现实生活的困惑, 带着对人生问题的形而上的思考, 去接触宗教, 最终确立了宗教信仰。

三、加强高校宗教工作的有效途径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具有漫长的历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由此可见, 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时期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因此,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增强对高校宗教工作的认识, 完善宗教工作体系。

宗教不仅是个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而且是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非常现实的社会力量, 处理得好, 可以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积极作用, 否则, 就会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宗教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根本性问题。因此, 高校各级党组织以及地方宗教事务部门都要关注青年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 增强对高校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在校内建立健全校、院、系 (班级) 三级宗教工作体系, 制定科学规范的宗教工作实施办法, 明确各级责任、目标和任务。同时, 建立可行的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 将高校与地方宗教事务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 共同推动高校宗教工作的开展。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宗教知识的宣传“网络”。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体系, 宗教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诸如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宗教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民族文化和艺术均以各种形式对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为使宗教观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首先应重点抓好“七个”阵地, 即宗教学选修课、“两课”教学、党团校、校园网络、学生班会、党团组织生活、学生社团等。通过这些阵地, 加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宗教知识教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和国家宗教政策教育, 让学生了解宗教, 理性认识宗教本质, 了解我们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并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 批判地继承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和优秀成分, 进一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其次, 把握好“七个”弘扬, 即弘扬主流思想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进取精神、弘扬人文精神和弘扬和谐文化, 以丰富宗教观教育内涵, 唱响宗教观教育新乐章。

(三) 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育人的关键是教师。高校青年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 与教师是否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密切相关。因此, 高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建设, 不断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使他们率先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信教不传教。此外, 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教育中, 教师要了解我国的宗教现状和宗教特点, 对于有宗教信仰和宗教观念的学生, 要根据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来对待他们的信仰行为, 引导和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解释世界和分析问题。不能简单地强制要求他们放弃宗教信仰, 要以科学方法去教育引导他们, 将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区分开来,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所以, 在宗教观教育中, 教师首先应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和宣传者, 以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

(四) 培育科学精神,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关于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在人生价值观日趋多元的背景下, 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人生价值观, 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愈显重要和迫切。当前, 因受家庭和环境影响, 封建迷信、民族宗教等因素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 进而制约着他们的人生追求和宗教价值观念的确定。高校作为科学文化的殿堂, 必须传播科学思想和倡导科学方法, 开展无神论教育, 培养大学生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追求科学的精神气质,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五)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消除宗教依赖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它对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宗教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一些大学生中, 出现了苦闷、自闭、自残等“生命困顿”现象, 部分学生为逃避现实而走近和接受了宗教。为此, 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课堂讲授、开展心理咨询和测试等有效途径和方式, 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使他们处理好在适应环境、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升学与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 促进心理、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 有效避免青年学生对宗教的盲目崇拜, 自觉和主动地摒弃对宗教的幻想和依赖。

(六)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

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旨在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形式, 它的基本特点表明宗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也是长期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 高校要以战略的眼光和政治的高度, 充分认识宗教在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中公共性的价值所在,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 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精神境界, 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意义, 客观地对待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容性, 努力去挖掘和践行宗教教义中的和谐因素, 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七) 发挥爱国宗教团体在开展大学生宗教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宗教问题具有复杂性、群众性和长期性, 这是客观事实, 也是客观规律。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我党对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新要求, 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爱国宗教团体和人士往往以“积德行善, 扶贫助弱”为己任, 在信教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所以, 高校应发挥宗教界爱国宗教团体和人士的力量, 视宗教界为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重要防线,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聘请一批爱国宗教人士担任教员, 通过开设讲座、座谈、学术交流等形式, 对有宗教信仰学生施以正确的引导, 共同开展大学生的宗教观教育。

(八) 把握关键时段和特殊群体, 有针对性地开展宗教观教育。

加强大学生宗教观教育, 除抓好常规工作外, 还应把握好教育的关键“时段点”, 即新生入学、老生毕业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重要时段。新生中有部分同学因受家庭影响已成为宗教信仰者, 他们对宗教本质缺乏认识, 其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 宗教意识还不够强, 比较容易说服教育。还有相当部分新生出于“好奇”, 游离于宗教边缘, 极易受信教者说教而接受宗教。对于他们来说, 应从入学教育抓起, 通过学习相关宗教政策和举办宗教知识竞赛等,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使其远离或走出宗教。同时, 要抓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大四毕业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多重压力,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部分学生因而将精神寄托于宗教或求助于神灵, 而滑入信教行列。此外, 要关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避免信教师生或社会信教人员借节日聚会之际传播宗教, 发展信众。

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宗教观念, 还要抓好“特殊群体”, 即贫困生、后进生、信教生、心理困顿学生、单亲子女等五大群体, 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尤其是对信教学生, 要坚持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关爱他们, 结合社会上发生的具体事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宗教作用的两重性, 因势利导, 促使其尽快转变观念。此外, 要加强外籍教师的管理。事实表明, 一些大学“英语角”已成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 尤其是部分有宗教背景的外国人进行非法宗教活动的场所。因此, 要加强对外籍教师聘任前文化背景和政治倾向审查, 加强对“英语角”活动的关注和引导, 加强外籍教师课堂教学、学术交流活动的管理, 以确保高校校园的清净与和谐。

综上所述, 大学生宗教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高校应立足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特点, 从宗教教义、宗教文化和宗教道德入手, 加强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挖掘宗教中的人道属性因素, 把握好宗教工作的力度和角度, 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 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和核心价值认同, 切实做好高校宗教工作。

摘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变的当代社会发展中, 宗教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致出现了高校“宗教热”现象。因此, 课题组立足兰州高校, 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调查, 并就调查所反映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敦培.《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及引导》,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4

[2]邵一江, 王迅.《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以安徽合肥高校大学生为例》, 《中国青年研究》, 2006年11期

[3]胡梅花.《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微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年12期

[4]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 2006年12期

[5]王康.《在杭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 《思想教育研究》, 2007年7期

[6]郭娅.《西部地区大学生民族宗教信仰现状及对其思想道德的影响》, 《中国青年研究》, 2008年10期

[7]郭平, 杨越.《论新时期高校青年学生科学宗教观教育》, 《中国青年研究》, 2010年2期

篇4:试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多元化;宗教信仰;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86-02

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有时候,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某种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复杂、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了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1]确实,当代中国正处于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古今文化的争鸣,中外文化的碰撞,这种多元性文化的存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自由,但这种多样性的选择带给大学生前所未有的新奇与兴奋的同时,也带给大学生选择上的迷茫与困惑。尤其是大学生在宗教信仰问题上面对着多种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不仅关乎大学生的个人健康和成长,而且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是当面思想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严峻挑战和重要的历史任务。

一、多元文化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

(一)西方文化的渗透是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外部成因

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愈来愈顺畅和紧密。近些年来,西方国家为了颠覆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与侵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正是西方国家文化渗透和颠覆的主要目标。西方国家利用影视作品、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手段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试图以温和的“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使大学生接受他们带有西方资本主义色彩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普世价值说。进而使大学生认同西方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及其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等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意识形态中被分化、西化,最后彻底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今,我们的大学校园是开放的、自由的,因此,为多元文化提供了包容与存在的空间,也为西方的宗教思想的悄然潜入提供了机会与途径。高校的大学生们最初对与其他文化一起涌入的西方宗教报有一定的兴趣,他们或者喜欢那古老而悠远的宗教文化,或者好奇那神秘而独特的宗教仪式,或者追捧那平等而博爱的宗教道德。总之,西方宗教以它特有的方式吸引并获得一些大学生的接受与认可。为它自身在大学校园里赢得了存在的空间。

(二)多元文化的冲突和矛盾是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社会条件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过高度统一的社会道德价值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现今的社会转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来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被冲击而弱化,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而原来统一的主流价值观也被多种价值观所冲击,形成了多元价值观并列的局面。在多元价值的嘈杂声中,对多元文化形成的多元道德价值的取向使人们陷入文化道德选择的迷茫和困境中。因为多元文化、思想、道德观的不断碰撞和矛盾难以使人们形成对一定文化和价值认同与归属。对于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们,“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被人为地割裂,传统文化及其体现的价值观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和继承。失去了对传统的自觉体认和本土文化资源的支撑,就使得在许多方面变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自我。”因此,他们处于旧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弱化,新的社会主导思想没有确立起来的历史时刻,内心必然会处于彷徨、焦虑、怀疑之中,他们急切地寻求一个出口,走出内心的迷茫。而高校整齐划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于是,为各种宗教走进高校,走进大学生们的内心,占领大学生们的思想阵地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三)网络虚拟文化的发展为大学宗教信仰提供了传播途径

隨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时代强势到来,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了全球化。一些宗教组织也认识到网络传播的优势,开始借助网络媒体来宣传自己的宗教进而扩大自己的影响。这种传播宗教的方式于宗教组织和受教者都提供了便利。宗教组织除了以往传统的传教方式外,还可以借助电子邮件、在线论谈、个人博客、视频共享网站和社交网站等来宣传自己的教义,组织宗教交流,进行宗教活动。而受教者也乐于接受这种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的宗教传播方式。当代的高校大学生是先进信息技术的践行者,他们每天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在网上浏览大量的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借助网络空间传播的宗教教义、宗教领袖及宗教组织活动也逐渐吸引了一些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尤其这种在网络上突破了时间限制的灵活的宗教活动,为学习时间紧,无暇外出的大学生提供了便利,因此,更加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

二、多元文化下大学宗教信仰的利弊分析

(一)多元文化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积极作用

“宗教不同于迷信,它存在于人内在的精神世界,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其本质是个体对超验性精神实在的体验和个体为达到这种体验的和谐而做的探索。”[2]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尽管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了众多福利,但物质的高速发展却没能带动精神的同步前进,人们陶醉着科技时代的快捷便利之余,常会感受到精神的荒芜与空虚,尤其现今多元文化的存在与多元价值的选择,使人们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所以人们想在喧嚣复杂的尘世中给心灵寻找一块宁静的家园。尤其现今的大学生,处在复杂的多元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着社会现实与书本理想之间的差距与矛盾,承受着社会竞争带来的就业与生活的压力与紧张,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解决与抒缓,就容易产生失落与恐慌。而宗教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既能安抚大学生那躁动不安的心,又能在左右为难的选择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所以,一些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来寄托心灵,以达到精神上平静与安宁,道德价值上的标准与定位。

(二)多元文化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消极影响

虽然宗教信仰给了大学生暂时的心灵安宁,但当代大学生是肩负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因此,他们应有直面人生的勇气与斗志,而不应消极避世,在神佛的世界里寻求心灵的慰藉。尤其大学阶段,他们正是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时期,因此,在加强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的大学生的头脑。否则,他们就容易被歪曲颠倒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误导,从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缺少科学的认知,不遵守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进而使社会主义建设落后或步入歧途;再者,因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容易成为国际敌对势力颠覆的主要目标和对象,而宗教信仰就是敌对势力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他们利用宗教宣传麻痹大学生的精神和头脑,利用宗教活动来迷惑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抢占我们的人才高地,争夺我们的接班人,进而破坏和颠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

三、多元文化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对策

(一)弘扬传统文化,重建价值体系

在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儒家文化承担了伦理道德信仰和审美信仰的功能,是人们重要的智慧来源和精神家园,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有的人错误地认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是水火不容的,因而,对儒家思想进行全盘的否定和批判。但现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现必然有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基奠,否则难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弘扬不是为了“复古”,因为只有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起来,把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源于传统文化又高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复兴和弘扬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创新”。[3]这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着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共识,才能在多元文化发展的环境中,形成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当代的高校大学生在伦理道德和思想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有所规范和遵循。

(二)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

宗教是现实世界歪曲的颠倒的反映,是虚幻的有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虽然,我国推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不能因为身处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备受多元文化的诱惑和冲击,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和丧失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方向。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充实大学生的头脑,“用逻辑的力量使大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科学之美,用道德的力量使大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和谐向善之美,用艺术的力量使大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博大自由之美,”[4]进而,搭建立自己的信仰大厦,强化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追求。但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承担的,因此,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信仰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开设专门的信仰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来澄清大学生对宗教认知、端正其对宗教的态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的道德信仰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和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方向。

(三)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学校及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角度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教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程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提高大学生心理的抗压承受能力,尤其对那些想借虚幻的宗教神明来逃避社会现实,摆脱社会生存压力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与疏导,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与尊重,使他们学会调节情绪,建立理论认识,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康人格[5]。把他们的兴奋点吸引到对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的关注上,树立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有效地减少宗教思想对大学生的干扰和侵袭。

综上所述,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宗教信仰的教育与引导,是高校及思想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它关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因此,积极宣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和抵制高校校園的非法宗教活动,坚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使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符,才能使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输送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张州.传统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J].传承,2013(14).

[3]杜连东.浅析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J].高等教育,2014(16).

[4]王天罡,刘秀伦,侯治水.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6).

篇5:试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各国的宗教文化也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我国是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近年来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不断上升,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和对于宗教与国家、宗教与民族以及宗教与教育等关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教育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注大学生宗教信仰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不同因素,并针对大学生在宗教信仰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宗教观 宗教信仰 大学生

不难发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宗教的踪影,例如十字架项链、圣诞节贺卡、观音护身符、教堂赞美诗、开光纪念品、命运占卜签、庙会文化节、圣地旅游热„„,不知不觉中,大学生跟随着社会生活的节拍也渐渐走进宗教文化的殿堂之中,他们或因欣赏而追随或因困顿而疏离,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信仰宗教已然成为身边不争的事实。与一般宗教人士不同的是,作为大学生宗教徒,多年来一直接受着学校的唯物论和理性主义教育,头脑中的固有观念同宗教观念截然对立。所以,在他们的宗教观中往往蕴涵着认知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经验与判断复杂对立的因素。正因为此,他们的信仰一般显现得更内在,更深沉。现代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宗教在学生中的传播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学生容易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客观上要求高校有必要对信教学生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调查昆明理工大学等各高校都开设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专门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尚属空白,对信教师生的统计、宗教活动管理等方面明显不足,与宗教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很容易产生思想迷失和信仰危机, 也更容易被宗教所吸引。境外某些团体、组织和个人正是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性,在超出我国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外,打着文化交流、项目合作等借口,在高校中散发宗教宣传品、传播宗教教义教规、拉学生入教,甚至向学生宣传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宗教在高校中渗透趋势日益明显。

有的同学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迷信行为,是对虚幻神灵的盲目崇拜,认为这是一种完全脱离实际的精神寄托。然而我们认为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文明,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是一种获得精神力量和支持的源泉。它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迷信活动是不同的,是一种高尚的信仰。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过去,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的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很少认识到它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早期宗教孕育和哺育着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的母亲。我们可以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来间接地让他们对宗教的实质有较深入的了解,从而是他们对宗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调查的目的之一。中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中宗教占有较大的比重。对于西方人来说,宗教信仰可以说是贯穿着他们整个日常生活、整个国家和民族之中的。一个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对他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当今的世界强国——美国,当初也是基于一些欧洲人渴望享有宗教信仰自由而建立的,可见在西方文化中宗教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总所周知,我们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里宗教有着相当重的分量。做关于宗教的调查,对我们学习、理解中西方历史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我们针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提出问题,以便对能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观念有所了解。

通过各种途径是大学生明白到底宗教是什么,信仰宗教又是什么。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具有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的权利,但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对于宗教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某些途径片面得知关于某些宗教的信息后就选择盲目信仰。或者仅仅是出于好奇的原因而选择某种宗教信仰。这样对宗教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做出的选择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具备一定的宗教知识,知道信奉宗教到底是什么之后又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理性的选择。

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教会学生以一种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除了正统的宗教外,也有许多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宗教的幌子招摇撞骗,甚至成立邪教,危害广大人民的生活。作为大学生,应该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分辨林林总总的宗教,避免受到邪教伤害。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挫折之后选择信奉某种宗教来麻痹自己,逃避问题。这不是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学校应当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学会直面现实,不逃避问题,勇敢向前。尽管高校普遍

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在同学们中间知者寥寥无几,且大多数同学不认同心理咨询,认为很丢脸,在无法排解的情况下转向宗教求安慰。

六、我们得出的结论

1、当代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绝不信奉宗教的主要原因与整个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他们自小生活的环境,家庭教育以及所属民族的文化有关。►

2、院校对宗教知识的教育力度不够,这使得学生对宗教的概念以及与它相关的各种文化不够了解,也会造成大学生对宗教的误解和扭曲。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涉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既是学校应该关注重视的问题,也是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必须承认宗教信仰在道德方面对现代社会有着不可小视的规范作用,许多政教分离的西方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宗教的社会管理能效,并将之喻为“社会管理的第三只手”。宗教信仰中包含的诚信、向善等道德理念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被视为社会民众的基本道德底线。我们要针对大学生的信仰现状,正确导向,使其成为建设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只有努力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才能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理性关注宗教,帮助大学生在人生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信仰.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大学生的宗教观以及宗教信仰有了新的了解,也关注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从中学习到实践调查、数据分析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宗教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重视宗教文化知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增长见识,提高人文素养。加强宗教文化及热点问题的探讨、研究,积极开设有关热点问题讲座,有利于正确认识我国宗教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尽管社会学家指出中国腐败现象的多种不同原因,但是,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社会学教授邝泽倩认为,归根结底,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制

度本身。邝泽倩教授说:“这种解释是有根据的。在中国这种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就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中国的资源有限,政府官员对商品和服务拥有很大的分配权。另外,在供应与分发的渠道中也存在着瓶颈问题。因此,在缺乏其他供应资源的社会主义结构中,就会有人为了获得这些紧俏资源而干违法的事情。作为其结果,市民和生意人为了把事情办成就会送礼或行贿,而收礼和受贿的官员就可能干违法的事情。”然而,随着中央对地方实行更多的放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商品供应增加了,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其他渠道也出现了。照理说,行贿受贿现象应该减少才对。可是,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腐败案件反而大大增加了。那么,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邝泽倩说:“在一个授予官员很大权力的官僚机构中,腐败的机会总是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把很大权力集中在国家官员手中,这些人控制着很多别人想要的稀有商品,因此这就为他们的腐败提供了机会。”

在一九七八年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前,中国官员的腐败问题相对要轻一些,当时露富是会受到谴责的。那些年代官员的腐败行为往往都属于灰色地带,例如使用公款建造职工住宅、扩建办公室或者用公款请客等。而在改革时期,中国政府官员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官方的宣传口号也变成了致富光荣,赚钱受到鼓励,政府允许私人拥有资产。

中国政府鼓励人们利用市场经济提供的新机会发家致富。成功的企业家,包括一些通过不道德的手段发财的人在内,被誉为英雄模范。这些发展鼓励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因而为腐败提供了强烈的动机。然而,有了动机之后,还必须有机会才行。邝泽倩教授说,当时政府是用摸石头过河这种摸索的方式引进市场改革的。但是这种零敲碎打的改革方式却为腐败创造了机会。以生产钢材为例,政府向国营钢厂投入了资金,这些钢厂则需把生产出来的钢材按一定的定额上交给国家。为了鼓励提高生产率,政府允许国营钢厂把定额之外的钢材拿到市场上以高价出售,厂家可以保留这些利润。虽然有些工厂把这些钱用于工人和工厂条件的改善。但也有一些工厂经理则把这些利润中饱私囊

篇6:试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一、前言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

1.概念定义:

2.研究状况

3.理论依据

4.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

三、传统信仰分析

四、圣经文化影响下的宗教信仰特点(本部分可以网上查找有关河南具体某一个地方的特点)

1.人员结构:信教人员(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身份、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

教职人员

2.传播途径

3.教义(接受的圣经教义)

4.消极作用

5.积极作用

6.原因分析

7.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8.教众的信仰认识分析(对传统的认识、对圣经宗教文化的认识的对比)

9.发展趋势

五、措施与建议

六、研究的不足

(主要从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河南汉民信仰现状及其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对策。)圣经文化影响下的河南农村汉民宗教信仰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前言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

1.概念定义:

2.研究状况

3.理论依据

4.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

三、传统信仰分析

四、圣经文化影响下的宗教信仰特点(本部分可以网上查找有关河南具体某一个地方的特点)

1.人员结构:信教人员(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身份、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

教职人员

2.传播途径

3.教义(接受的圣经教义)

4.消极作用

5.积极作用

6.原因分析

7.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8.教众的信仰认识分析(对传统的认识、对圣经宗教文化的认识的对比)

9.发展趋势

五、措施与建议

六、研究的不足

篇7: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而向宗教那里寻求精神依托。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时代的“寒暑表”, 是否有信仰, 信仰什么, 不仅关系到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 也关系到国家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然而, 通过调查发现, 病态的“宗教升温”现象已经在大学生中得到反映。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 涉及大学生宗教信仰相关问题22个。笔者在某大学大一、大二学生中发放问卷200份。其中被调查的男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8%, 女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7%信仰宗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 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比例较多。第二, 宗教暧昧现象比较明显。所谓宗教暧昧是指人们对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 甚至在心理上与行为上趋于认同的状态。[2]第三,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模糊。第四, 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

因此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理性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及原因, 寻求相应对策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

德国社会学大师马克思·韦伯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努力生存的社会, 无不多少具有宗教性质的信仰, 人类总有必要解释人生的恐惧与困惑, 人类对此追寻一致的反应就是宗教。大学生处于20多岁, 大学时代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尽管他们曾经或正在接受着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教育, 但当他们学习、生活、爱情遇到挫折或是困惑的时候, 有的却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求答案, 而是从宗教信仰那里得到心灵的解脱。

第一, 环境因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因素。首先是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导致大学生向宗教靠拢。随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世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处于低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 我国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经济与道德等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疑问有时得不到及时解答深感迷茫和困惑, 转而将心灵的依托寄托在某些宗教中的“神”身上。其次是民族、家庭因素的影响。某些大学生是少数民族, 整个民族都信奉某种宗教, 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感染, 因此自然而然信奉某种宗教。调查显示有20%的大学生是因为家庭和民族的原因信仰宗教的。

第二, 大学生内在心理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多元化的倾向, 崇尚个性解放、信仰自由。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思想不够成熟, 存在绝对化、片面化的特点不能认清宗教的本质。调查显示, 某些大学生认为, 教堂、寺院是联络思想感情的最佳场所, “佛”、“主”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信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 能使寂寞无聊的心绪找到寄托之所, 能起到鼓舞人的作用, 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宗教组织的内的互相关怀、互相帮助, 某些宗教宣扬的“真”“善”“美”等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摆脱现实中的诸多困惑和苦恼, 如基督教要求要“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居”;佛教力主“普渡众生, 戒杀生, 吃斋念佛”;伊斯兰教追求“至仁至慈”, 这种爱和仁慈吸引着大学生、整合着大学生, 他们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愿意加入宗教团体。

第三, 宗教魅力的吸引。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思想解放、言论自由,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荡,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调查表明85%的大学生认为这一政策是对的, 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者。因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圣经》等宗教方面的书籍就被大量印刷, 大学生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和各种思潮, 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 能够迷惑人和吸引人。大学里海纳百川的学术氛围使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有兴趣、有时间研读宗教典籍, 耳濡目染的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在生活中追逐宗教文化的一些时尚如佩戴十字架项链、怀揣神像、到教堂里唱赞歌甚至将来结婚也像电视那样来个西式的教堂婚礼等。这样的时尚追求的多了, 加之受教徒的影响, 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一些积极的道德诫律和规范, 这些戒律和规范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的意义。宗教的距离感慢慢就会消失, 如果再面对学业、恋爱、生活的压力就可能会动摇长期在他们心中形成的无神论思想, 最后皈依宗教成为教徒。

第四, 难解现象的困惑。某些事实让大学生感到不解, 一是某些名人, 甚至某些著名科学家也信奉宗教。追逐时尚、追星成为当下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而大学生走在追求时尚的前列, 追星也自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宗教上的某些预言似乎都得到了证实;三是世界灾难性事件增多。近年来世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难, 这一切都使某些大学生希望通过宗教信仰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福音。如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关于玛雅人对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使得大学生对宗教充满了好奇, 于是有些大学生出于好奇心阅读相关书籍, 查找相关资料, 加之新教徒的大力宣传他们信仰宗教就不足为奇了。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第一, 要加强政策引导管理, 在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基础上积极引导, 并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理应对国家的宗教政策有所把握,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但调查显示却不容乐观:24%的大学生认为能在大学校园里公开传教, 17%的人认为无所谓, 42%的认为不可以。60%的大学生认为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宗教, 23%的大学生认为党员不可以信教, 17%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 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肩负重要的的历史使命。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 处在这一阶段的年轻人, 思想活跃, 求知欲望强烈, 他们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还对承载着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当代大学生包括宗教信仰者, 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对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高度的认同,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巨大成就深深教育了他们。因此, 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的科学精神, 尊重客观规律, 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自觉地防止和抵御宗教观念以及各种有神论的侵蚀, 经过不断地努力, 最终成长为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代新人。

第二, 要加强唯物宣传教育, 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 宣传科学,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从目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来看, 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积极进行无神论教育。我国当代著名任继明先生指出:无神论宣传和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相似于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不懂初等数学, 就无法谈论高等数学;不懂无神论或者说无神论世界观不坚定, 就不能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教育中一定要贯穿无神论教育, 只有让大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无神论, 才能解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思想困惑和疑难问题, 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辨别真假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清, 甚至有2%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即科学。调查也表明大学生自身有了解宗教文化的需求:4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 但要适度加强大宗教信仰的宣传力度并开设相关的课程;49%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听听相关的宗教文化课程。在高校可以开设宗教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和相关讲座, 正面介绍关于宗教方面的知识, 揭掉宗教的神秘面纱, 去掉信仰宗教的盲目性, 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 增长见识, 提高人文素养, 了解宗教的本质。加强宗教文化及热点问题的探讨、研究, 积极开设有关热点问题讲座, 有利于正确认识我国宗教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问题。

第三, 要加强校园育人功能, 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思想阵地, 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 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 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3]因此,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 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社团活动, 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味。

第四, 要加强心理教育疏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 加之社会不公平、官员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使一部分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不是寻找我们的党团组织和相关人员, 而是借助宗教。宗教作为一种和人们的认识、感情、意识等有关心理活动, 在某些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特别是人在处于恐惧、孤独、失落、焦虑、压抑、苦闷等复杂的心理感觉时, 一部分人往往会从宗教中寻找依托, 求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慰藉与解脱。[4]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说明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某种程上对大学生中的存在的问题在方法和手段、途经还欠科学, 人文关怀不够, 尤其是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不够。大学生虽然生理上日趋成熟, 但心理上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 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通过网络在线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承受挫折的能力。

总之,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 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 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的前提下, 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宗教观,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

摘要:在当今宗教升温和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转而信仰宗教。通过对在校部分大学生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 剖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成因, 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 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李钊文、周红艳.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 (5) .

[3]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网站产品计划书下一篇:纪念一二九主题爱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