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沼气建设

2024-07-02

农村地区沼气建设(精选8篇)

篇1:农村地区沼气建设

发展农村沼气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沼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沼气一定要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模式,并采取制定规划、加强宣传、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推进沼气建设.

作 者:马太攀 Ma taipan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农牧局,032300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年,卷(期):“”(2)分类号:S216.4关键词:农村沼气 新农村 建设

篇2:农村地区沼气建设

项目名称:阜南县2011年民生工程农村沼气项目 承担单位名称:阜南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管部门:阜南县人民政府

填 报 时 间:年月日

篇3:对贫困地区发展农村沼气的思考

1 贫困地区发展农村沼气的重要意义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 其根本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差, 生态环境恶劣, 以及群众屡遭自然灾害打击而产生的缺乏改变面貌的信心和决心等;另一方面, 也是主要的原因, 是山区群众缺乏科学技术, 没有一技之长, 因而抵御自然灾害和从事商品生产的能力低。人的素质差, 经济上的贫困, 其实质是人才的匮乏, 是科学技术的贫困。因此, 贫困地区农民要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必须突出科技输入, 用科学技术启动贫困地区的内部活力。实践证明, 实施沼气开发扶贫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1.1 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扶贫方式

增强贫困地区农民的“造血”能力

传统的扶贫方式多数是直接把钱物分发给农民, 用这种“输血”的方式扶贫只能解决暂时的温饱, 而将扶贫款与农村沼气建设国债资金捆绑起来, 用于资助农户建造沼气池, 引导农民在庭院中将养猪、种菜、种花等种植、养殖技术结合起来, 同时将沼气池建造、综合利用、日常管理、安全使用等技术传授给农民, 让农民能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 使贫困地区的农民在庭院内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实现了庭院经济高效化。在增加收入的同时, 还能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学习科技, 开发智力, 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 推动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贫困地区农民具有“造血”的能力, 才有利于彻底改变贫困地区农户的贫困现状。

1.2 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当前, 我国农业综合效益低下, 农民增收缓慢, 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贫困地区显的尤为突出。而发展沼气, 通过沼气池对人畜粪便进行厌氧消化, 产生的沼气是优质卫生的燃料, 可供农户做饭、照明;产生的沼液和沼渣是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 可用作基肥、追肥、叶面施肥和浸种, 基本解决了农业生产中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和未经处理的有毒有害肥料对农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生产中使用了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沼肥, 不仅减少了对使用化肥、农药的投资, 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种植业增收, 而且减少了农业投入物对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沼气, 可以在解决生活用能的同时, 带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 因而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据初步调查测算, 在吕梁地区建设一个10 m3的沼气池, 同步进行改厨、改厕、改圈, 需投资3 000元左右, 只要管理得当, 使用年限可达15年以上, 年产沼气300~350 m3, 可基本满足一家四五口人烧水做饭和点灯的生活用能问题, 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农民节约燃料费600元以上 (节煤2.5 t, 以240元/t计算, 共600元;电费80元) ;全年养猪8~10头, 纯收入800~1 000元;生产的沼渣、沼液10 t, 能满足0.067 hm2左右的菜地生产无公害蔬菜, 节约农药、化肥开支200元;生产的无公害蔬菜售价提高20%以上, 增产增收800元, 合计每户可增收节支2 400元/年以上。

1.3 有利于农业资源深层次利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沼气发酵的主要原料是畜禽粪便, 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模式, 把沼气池、畜舍、厕所有机结合起来, 沼气解决炊事点灯生活用能, 沼液喂畜, 沼渣、沼液用于蔬菜、果树施肥。沼气建设改变了单一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结构和以粮食为主的膳食结构,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 发展农村沼气, 可以在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同时, 带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形成“农作物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变沼气—沼液沼渣还田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秸秆再喂牲畜”的良性循环经济链条, 既可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环境污染和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问题, 又可以大量消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达到提高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4 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质量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过去吕梁山区群众为了炊事做饭等生活用能, 大量砍伐林木, 造成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加剧。再则由于受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贫困地区农村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 不少地方尤其是山区县的农户, 养猪不建圈, 厕所大多数使用的是简陋的旱厕, 房前屋后到处是散养的家禽, 畜禽粪便任意堆放, 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粪水横流, 臭气熏天, 蚊蝇乱飞, 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发展农村沼气, 把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进行, 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流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 可杀灭寄生虫卵和部分病菌, 基本达到粪便无害化的标准, 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保护了农民的身体健康。沼气的使用还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做饭方式, 降低了劳动强度, 把农村妇女从烟熏火燎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在沼气用户中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做饭不烧柴和炭, 点灯不用油和电, 烟熏火燎不再现, 文明卫生真方便”。这充分反映了贫困地区农民对沼气扶贫工程的美好赞誉。因此, 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对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环境卫生,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贫困地区发展农村沼气的主要制约因素

据近年来的调查, 在贫困地区大多数农户具有养殖习惯, 且庭院比较宽敞, 是开发利用沼气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有诸多困难和问题, 制约着沼气的发展。

2.1 干群对沼气的认识不到位

贫困地区不少地方的干部群众, 由于技术、生活习惯等原因, 对沼气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 仍局限于单一的节约能源, 沼气的综合利用率比较低, 综合效益未能完全体现, 更没有把沼气作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找不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一些人片面地认为贫困地区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经济, 靠推广沼气提高效益速度太慢, 有的甚至误认为是领导的形象工程, 因而建设沼气的积极性不高, 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2.2 资金短缺

按贫困地区的一般投入算账, 建一个10 m3的沼气池, 结合进行“一建三改”, 约需投资3 000元左右。而在贫困地区, 大多数农民还只是刚刚越过温饱线, 农民收入水平一般都在1 000元以内, 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建设沼气的自筹能力有限。加之地方财政贫困, 地方配套资金、财政补助资金都难以落实, 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影响了农民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致使沼气建设受到了很大影响。

2.3 沼气建设的技术力量明显不足

由于经费紧张的原因, 贫困县参加沼气技工培训的人员本来就不多, 再则沼气技工的工资待遇没有外出务工人员赚的多, 因而受过培训的技工外流现象也较严重。还有些县没有专门机构, 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 所以沼气建设和管理人员的严重不足, 制约了沼气事业的快速发展。

2.4 后续服务跟不上

目前大多数县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 技术服务不到位。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在外地打工赚钱, 留守的老人对新技术掌握慢, 又没有专业技术队伍, 后续服务跟不上, 本来是沼气日常管理中的一些小问题, 却因其没有及时解决, 影响到了农户的正常使用, 从而严重影响农户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3 贫困地区发展农村沼气的对策

农村沼气建设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 是大有可为, 有大作为的特种行业。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农村沼气建设, 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沼气知识

要针对当前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沼气事业存在的模糊认识, 认真做好发展农村沼气的宣传工作, 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以及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印发技术宣传资料、举办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 宣传党和国家对沼气建设的重视程度和优惠政策;宣传沼气建设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宣传沼气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宣传沼气建设的技术及成功经验、先进典型等, 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和发动, 进一步升华和提高全社会对沼气建设的认识, 强化农民沼气使用安全意识, 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跳出就能源说沼气的传统思维, 把沼气综合利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参与沼气建设的积极性, 形成领导重视、社会支持、人人关心的浓厚氛围, 真正把政府推动与农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沼气建设步伐, 充分发挥沼气在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独特作用。

3.2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贫困地区要实现农村沼气持续快速发展, 就必须统筹安排, 科学编制沼气发展规划, 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编制规划中要坚持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的原则, 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要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 明确任务目标, 把任务层层分解。要突出重点, 抓重点带一般, 协调推进, 坚持集中连片, 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要合理选择技术模式, 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走循环经济之路, 实现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联动发展, 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3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沼气建设是一次性投入, 长期收益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但贫困地区的农户, 往往由于一次性投入较大而难以实施。要加快沼气建设步伐, 尽快形成规模, 资金筹措应从多部门、多渠道、多方位入手。第一, 要落实国家沼气建设的优惠政策, 对争取到农村沼气国债建设项目的县, 要严格按照农业部的补助标准, 保证足额补给农户, 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截留或挪用补助资金;第二,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沼气建设的扶持力度, 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沼气建设专项经费, 落实中央沼气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第三, 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引导农民树立大农业观念, 自觉增加对建设沼气的投入。广大农民既是受益主体, 也是投资主体, 各地要因地制宜, 以科学求实的态度组织引导群众发展沼气, 把工作做实、做细, 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用一个, 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效益调动广大农民的投入积极性;第四, 要统筹部门资金, 做到资金捆绑使用, 发挥综合效益。有关单位和部门要积极支持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建设, 农行、信用社要为农户建沼气池提供小额贷款。扶贫开发、畜牧养殖、改水改厕等项目资金, 都要尽可能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拨出资金用于沼气工程建设;第五, 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抓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 并安排有较大资金投入的有利时机, 争取使更多的县列入国家计划。逐步建立起“国家投一点, 财政补一点, 农户筹一点, 银行贷一点, 有关部门帮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保障贫困地区农村沼气建设快速发展。

3.4 强化技术培训搞好技术服务

沼气的推广与应用涉及能源、建筑、种植、养殖和微生物等多方面学科, 而当前沼气技术人员少, 沼气队伍簿弱, 是阻碍贫困地区沼气建设的瓶颈。因此, 各级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体系, 加大沼气技术培训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壮大沼气技术队伍。并要建立健全沼气协会, 组建专业施工队伍, 搞好技术服务, 积极探索沼气建设物业化管理的路子, 为贫困地区沼气建设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 结合近年来沼气建设的经验总结, 对贫困地区如何发展沼气进行思考, 分析了沼气在贫困地区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认为在贫困地区要加快发展, 提高效益, 必须着力解决好培训、规划、投资三大问题。

篇4:发展农村沼气 建设和谐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沼气;建设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30-1

农村户用沼气的建设工作,被列入了德惠市2012年十大民生工作计划。从2003年开始至今,全市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达1万户以上,其中,2012年新建2100户。在2012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德惠市将沼气建设与其他工程建设有机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新农村里,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把人畜粪便、废弃秸秆、生活垃圾这“三废”,转化为生活燃料、动物饲料、生产肥料这“三宝”,改变了村容村貌,发展了循环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使有了沼氣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更加受到乡镇政府及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民朋友形象地称沼气池是,能源池、生态池、致富池、连心池。目前广大农民建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动通过乡镇政府争取沼气建设项目。德惠市已迎来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新高潮。

1 沼气引领绿色文明

发展沼气,给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是农民的炊事方式得以改变。有了沼气池的农户,炊事活动不再受烟熏火燎之苦,可以享受到和城市家庭一样舒适的炊事环境。实现了不见炊烟起、只闻饭菜香;二是农村的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建了沼气池的村屯,畜粪乱堆、蚊蝇乱飞的脏、乱、差状况不复存在;三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植酸、微量元素、生长素。应用沼液、沼渣生产出的农产品,是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四是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修建沼气池后,每户每年节省燃料费可达300元以上。沼液、沼渣在种菜、养猪上的应用,每户每年节支增收可达1700元以上;五是新农村的建设标准切实提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沼气池的能源效应、环境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在发展生产、整洁村容、宽裕生活、文明乡风各个方面,都切实发挥了主打作用,提高了新农村的建设标准。

2 安全管理共筑和谐

为保证安全,在沼气池的使用管理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做到安全发酵。电石、各种农药、刚喷洒了农药的作物茎叶、刚消过毒的畜禽粪便、肥皂水、洗衣粉水、油枯、骨粉、磷矿粉、糖厂的废料塘泥,严禁入池;二要做到安全使用。沼气池的进出料口要加盖板。沼气池装料后,农户绝对不许自行下池。管路上要安装限压放气阀。一次性进出料超过0.5立方米时,要打开放气开关。沼气池周围10米范围内,严禁吸烟、使用明火、燃放烟花、爆竹等;三要做到安全用气。严禁用明火检查各个开关、接头的漏气情况。使用沼气时,要先点燃引火物,再扭开关,先开小一点,待点燃后,才能全部扭开。沼气灶、沼气灯、输气管路,不能靠近柴草等易燃物品。而一旦发生火灾,应立即关闭开关,切断气源。严禁在沼气池导气管口点火试气。沼气池新投料或者大换料后,重复放气几次之后,再用引燃物进行点燃,经过大约10~20天之后,待风门调节到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也能正常燃烧而不脱火时,才可使用电子点火。在室内闻到有臭鸡蛋气味时,应立即打开门窗,同时关掉总开关。经过检查没有漏气现象,臭鸡蛋味完全消失后,才可使用明火。正常燃烧的沼气,火焰呈蓝色,稳定、透明、清晰。空气不足时,火焰发黄发长,空气过量时,火焰短而跳跃,并出现离焰现象。发现燃烧不正常时,要立即调节风门进行控制。用气过程中,火焰被风吹灭,或者被汤水淋熄,要立即关闭气阀,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此时严禁使用一切火种及电源开关;四要做到安全越冬。在10月20日之前,对沼气池进行一次换料,以换料一半为宜。在10月25日之前,在沼气池上覆盖玉米叶、稻草等。覆盖直径是6米以上,覆盖厚度是1.5米以上。

3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已大大超出以前的概念,它是围绕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发展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技术内容更广、质量要求更高、更加需要精心策划和管理。要通过农户全覆盖的方式,抓好沼气社、沼气屯、沼气村、沼气乡的建设管理工作,以此来推动德惠市沼气事业的大发展。要借鉴城市物业管理的经验,探索对农村户用沼气池实行全托管式服务。即引导农民加入沼气合作社。农民加入沼气合作社后,只花很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沼气池日常管护的全方位服务。

篇5:农村沼气建设经验材料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县**镇位于**的西南边陲,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2.5万,是个典型的农业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畜牧业,年出栏生猪1.3万头,三禽20.13万只。猪多、禽多,粪便消化成为难题。如何解决畜禽粪便给人居

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镇党委、政府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把沼气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建设生态农业的载体,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积极实施沼气工程,大力发展养殖业,反哺种植业,以“猪-沼-鱼-树-粮”五位一体为主的生态模式日益成为乡镇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全镇经济发展速度达到13.3%。

**镇是2008农村沼气项目建设重点镇,承担沼气建设任务 口。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激发了广大乡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2009年在村组干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该镇又主动争取了沼气建设任务600口。在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目前该镇建池进度较快。

在实施农村沼气建设中,该镇深深地体会到,在农村使用沼气:一是能节约农户日常生活用能,减轻妇女家务负担,方便生活,节省开支。据测算,一个四口之家的沼气池用户每年可节约煤电费600元左右。二是能消除农村的“三大堆”(柴堆、粪堆、土堆)危害,减少蚊蝇滋生,净化、美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建沼气池,上连养殖业,下促种植业,以养殖粪便为原料,发酵后的沼渣沼液用于粮食、蔬菜生产,开发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促进农民增收,保障人民食品安全,确实是一举多得。

二、主要做法

要在2008基础上实现再建沼气池600口的目标,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必须大抓、真抓、特抓,下大功夫抓,陆溪镇的具体做法是:

(一)明确目标,突出一个“抓”字。

一是行政推动,强化组织指导。4月20日,镇政府召开了全镇沼气建设动员大会,成立了以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土地、财政、农业服务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沼气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下发了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方案,选配了事业心、责任感强的专业干部,并将沼气池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目标管理,明确职责和任务。与此同时,**村、**村两个重点村也分别成立了沼气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在全镇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和互动机制。为明确干部职责,按照“镇规划、村实施、组监督、户落实”的要求,镇政府与项目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村在实行村干部包组包户责任制的同时,还与农户签订了“一建三改”合同书。为确保有序推进,真正把工作抓到点子上,把资金用到刀刃上,该镇专门制定了《**镇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了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质量标准、进度要求和责任目标,对沼气池建设进行责任定位,消除了工作“死角”,真正体现出抓准、抓精、抓好的要求。二是宣传发动,提高群众认识。该镇通过全镇动员会,村两委会,党员大会,组级群众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沼气的综合效益,用典型引导农户积极投入、建设和使用沼气。镇党委、政府通过召开动员大会,邀请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沼气使用技术,介绍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的效果。通过走访养殖户,现身说法,印发宣传资料,同农民算经济帐、环境帐、综合效益帐等办法,使广大农民认识了沼气的意义和作用。三是示范带动,发挥比较效应。为推广沼气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该镇确立了“典型引路,效益吸引”的工作思想。通过村组干部带头建沼气池的办法,目前已建立两个20户连片的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池,采取稳步推进的办法,做到建一处,成功一处,带动一处。村组干部和党员同时带头建立的沼气池建成投入使用后,村两委班子就立即组织农户前去参观学习,群众看到使用沼气照明、做饭,既省钱又省事,方便实用,消除了疑虑,增强了建设沼气池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大投入,用活一个“奖”字。

篇6: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

——石桥镇党委、政府

石桥镇位于嘉禾县北面,面积57.84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是个典型的农业大镇。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畜牧业,年出栏生猪10万余头,家禽38万只。为了将畜禽粪便这一“废物”变成“宝贝”,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文明新村”这一目标,把沼气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建设生态农业的载体,按照“小沼气,大产业”的思路,积极实施沼气工程,“猪一沼一鱼一菜一粮”五位一体的生态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镇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自2006年以来,我镇新建沼气池850口,其中仅2010年完成220口,占全年任务的210%。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目标,突出一个“动”字。

一是行政推动,强化组织指导。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土地、财政、农业服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沼气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李柏福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制订下发了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方案,选配了事业心、责任感强的专业干部,并将沼气池建设作为促推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畴,明

1确职责和任务。同时,岐峰、周家、上坪、石古元等四个重点村也分别成立了沼气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在全镇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和互动机制。为明确干部职责,按照“镇规划、村实施、组监督、户落实”的要求,镇政府与项目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村在实行村干部包组包户责任制的同时,还与农户签订了“一池三改”合同书。为确保有序推进,真正把工作抓到点子上,把资金用到刀刃上,我们专门制定了《石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暨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了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质量标准、进度要求和责任目标,对沼气池建设进行责任定位,消除工作“死角”,真正体现了“抓准、抓精、抓好”的要求。二是宣传发动,提高群众认识。大力宣传发展沼气的综合效益,用典型引导农户积极投入,建设和使用沼气。镇党委、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邀请县能源办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沼气使用技术,介绍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的效果。通过走访养殖户,现身说法,印发宣传资料,同农民算经济帐、环境帐、综合效益帐等办法,使广大农民认识了沼气的意义和作用。三是示范带动,调动工作激情。首先,干部带群众。为推广沼气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我们确立了“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村支书、村委主任和妇女主任等带头建沼气池,通过他们带动家族、亲戚、邻里建池,采取稳步推进的办法,做到建设一处,成功一处,带动一处。岐峰村委主任刘华锋、石古元村委主任罗日生、上坪村支部书记廖日生、木牛村支部书记罗建民、文书罗朝喜等村干部建成投入使用沼气池后,各自村支两委班子就立即组织农户前去参观学习,使群众知道使用沼气不仅能照明、做饭,而且省钱又省事,方便实用,消除了心中疑虑,增强了建设沼气池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先进带后进。对于发展慢的村,镇党委政府组织召开沼气现场会,让后进村到先进村学习参观。如组织石市、泮桥、村尾、仙江等发展慢的村干部群众到岐峰、周家、上坪、木牛去学习参观,开现场促进会,现场办公,现场讲解,现场宣传,有效促进了全镇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投入,用活一个“奖”字

农村沼气建设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六小工程”之一,是县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也是我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坚持国家确定的建设投资直接兑现到其他农户这一政策的前提下,为充分体现财政投资的引导作用,达到有效整合建池要素,圆满完成“一池三改”任务的建设目标,把国家投资政策和镇政府采取的“以奖代补”措施有机结合起来,镇里决定在项目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对达到要求和标准,并通过验收的“一池三改”户,每户补250元。对于进入农宅规划点,并使用沼气的农户,优先审批办理建房手续,同时对建筑营业税采取先征后部分返还的办法给予奖励。对缺劳动力的农户,村

里帮助备料,帮助运输,优先建池。通过一系优惠政策的扶持引导,极大的调动了农户建池的积极性,既保证了沼气建设有效资金投入,又缓解了“三改”投入对农户的压力,触动了农民迫切改善生活条件的兴奋点,激发了农民大力发展沼气建设的积极性。为保证用好以奖代补资金,我们专门制定了《石桥镇农村沼气建设奖补办法》,设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暨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基金,做到奖补资金落实,奖补标准明确,奖补对象公开,使奖补措施真正成为促进农村沼气建设的“助推器”。

三、讲求质量,强化一个“优”字。

篇7:发展沼气生产 建设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xx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三农”实际,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大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着力搭建五个“平台”(即机制平台、规划平台、政策平台、服务平台、生态平台),强力推进农村沼气发

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生态家园,促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沼气池xx万多座,大中型沼气工程xx处。年产沼气xxx亿立方米,可节约原煤xx万吨,年可处理有机废弃物xxxx万吨。全市xxxx个行政村中有xxx个推广实施了沼气,近xxx万农民使用上了沼气,农村沼气每年为农民节支增收6.4亿元。2002年xx农村能源环保工作会议、2003年xx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及利用世行贷款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启动会议和2005年xx省生态文明村建设现场会均在xx市召开。在2003年和2004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沼气建设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200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到xx考察“三农”工作时,专门视察了xx区xx乡xx村以“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一)完善机制“平台”

沼气虽小,但却是个大产业。实践证明,发展农村沼气切实符合农业大市实际,大大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有效降低农业资源消耗,劳动力资源优势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面广工作量大,而且协调任务重,必须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即机制和体制建设。为了完善农村沼气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我们强化了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初期就成立以主抓农业副市长为组长,农业、农办、财政、畜牧、农行、信用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市农村沼气建设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沼气建设每年都被列入市委、市政府要办的实事之一,市委书记xxx、市长xxx、市委副书记xxx、副市长xxx等领导同志亲自抓沼气建设,多次下乡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解决沼气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建立沼气建设领导分包联系点制度,市领导分包到县,县领导分包到乡,乡领导分包到村,村干部分包到组、户。二是实行目标管理。我们把沼气建设纳入全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市、县、乡三级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百分制考核,年底检查验收,制定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同时严格沼气项目监管。项目争取难,把项目做好更难。为此我们在工作思路上,在运作程序上,在协调关系上都作了积极探索,定期组织财政、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千方百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是加大督导力度。为了及时掌握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和整体工作进展,实行了周报、月公布、季检查、年考评制度。每月建设进度公布在《xx日报》上,并发行《督查快报》,结果全市通报,从而调动了各级发展沼气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规划“平台”

xx市的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历年来广大农民形成的单一的传统的种植模式,粗放的、小打小闹的养殖方式和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生活生产居住条件,决定了要加快沼气发展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总体规划布局。为此,根据xx情况,结合各县(市)区实际,对全市沼气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提出了“五个结合”。即把农村沼气建设同发展畜牧养殖业结合起来,重点安排养殖业相对集中的乡村;把农村沼气建设同无公害农业生产结合起来,重点安排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乡、基地村;把农村沼气建设同生态家园建设项目实施结合起来,重点安排承担有生态家园建设项目的乡村;把农村沼气建设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重点安排国家和省定的贫困乡、贫困村;把农村沼气建设同村容村貌治理结合起来,重点安排生态文明示范村、小康村,按照五个结合,我们对全市沼气建设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布局,在区域安排上,我们规划了xx县、xx区、xx城、xxx、xxx五个重点县(区)和一批高标准的沼气示范村,以此带动全市沼气建设快速发展。在模式选择上,我们因地制宜,提出了西部重点发展庭院生态经济为主;中部沿黄滩区发展“四位一体”模式为主,东部重点发展“猪沼果(菜)、?猪?a沼?a食用菌?模式为主。在大中型沼气工程上,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重点,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并制订了”十一五“期间新增沼气zz万座,2010年累计达到xx万座,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x00座,让全市32的农户xxx万农民用上沼气的目标。

(三)突出政策”平台“

我们在组织健全机制、搞好规划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一是资金扶持上,在市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2004年专门拿出

x0万元,2005年拿出x00万元用于沼气以奖代补资金。不少县(市)区也对沼气建设户实行了财政补贴;二是畜牧养殖上,对于建成沼气池的养殖场、养殖户,逐个登记造册,由畜牧部门优先向他们推荐畜禽优良品种,优质价廉饲料和兽药,免费传授科学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知识。同时积极帮助各养殖小区建立养殖协会,充分发挥养殖协会在沼气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宣传氛围上,在报纸、电视台、电台、杂志等传媒开设专版、专题、专栏,宣传沼气建设的意义作用,并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宣传方式和标语口号,使农村沼气建设入目、入脑、入心,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是招商引资上,我们充分抓住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资金投入的有利时机,引导、动员各县(市)区努力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支持。通过国债资金、扶贫资金、财政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资金等,每年争取的沼气发展资金都在x00万元以上。2002年启动的利用亚行贷款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总投资3331.62万元,其中亚行贷款xxxxx万元,省配套xx7万元。从而形成了国家拿一点、财政补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机制。

(四)营造服务”平台“

农村沼气建设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工程建设、技术推广应用阶段和建后管理、使用与维护阶段,成效都体现在第二个阶段,因此沼气建设质量和建后服务好坏是决定农村沼气建设成败的决定因素。随着沼气建设的全面铺开,我们用产业化的理念经营、建设、管理沼气,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用服务连接市场,用服务赢得市场,健全沼气建设服务体系。一是抓典型,搞好示范带动。近年来全市各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都建立了自己的沼气建设示范村,示范典型引路,示范与推广同步,循序渐进,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围着农民转,做到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为了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辐射效应,我们一方面抓项目实施,把项目村户建成样板典型,一方面抓普及推广,组织没有项目地方的农民群众到项目村、项目户进行参观考察,让农民真正看得见、摸得到、学得会,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自发地自筹资金建设沼气。二是抓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和施工队伍。我们一方面根据《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范》和《户用沼气池质量检查验收规范》等,从理论和实际上分期分批对全市沼气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目前,我市持证沼气技术人员已发展到xxxx人,其中有xxxx人获得了国家级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另一方面专门组织编写《?四位一体?工程应用技术》手册x万余册、安全使用手册4万余份和《生态农业与沼气》一书2万本,免费发放到重点乡村和建池农户,并先后举办不同类型的沼气培训班xxx期,培训农民x万人次,通过巡回检查及时解决沼气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障碍,保证农村沼气的科技含量。三是抓质量,确保沼气施工高标准。统一使用省里下发的沼气灶具和配套产品,在施工过程中,沼气池施工生产工必须具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施工队伍必须具备资质,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施工,千方百计保证工程标准,一池三改率达到100。并且专门组织人员,对所建沼气池进行统一验收,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见效一个,用户满意一个。四是抓体系,解除建池户的后顾之忧。各县(市)区都成立了农村能源开发公司,具体负责沼气配件供应、安装、调试、维修和沼气池设计建造工作,开发公司与专业施工队伍签订施工合同,与农户签订技术管理合同,对所建沼气池建档立卡,详细记录所在县、乡、村、组、身份证、建池人、建池时间、使用时间、意见反馈等,统一管理,做到谁建池、谁负责。我市的x城、xx还专门配备出料车,解决建池户出料难问题,并将沼液、沼渣施用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态农业园区。

(五)打造生态”平台"

篇8:广西地区农村沼气发展现状与对策

1 发展现状

多年来, 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建设, 连续10余年将沼气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的主要内容之一, 广西农村沼气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 广西已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395.1万座, 沼气池入户率居全国第1位, 年产沼气15.8亿m3[2]。广西农村沼气的发展, 改善了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促进了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为贯彻执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政策, 响应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号召, 2013年4月广西区党委、政府也提出了开展“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 这将对广西农村沼气“创新、创业、转型、升级”起到促进作用[3]。

2 发展机遇与挑战

2.1 发展机遇

2.1.1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工程建设。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它既秉承和发展了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 又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实质, 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沼气建设不仅可以为农民群众提供清洁能源, 而且与改圈、改厕、改厨、改路、改水、改房、改院等农村基础工程建设相结合, 使乡村环境和和农户的家居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沼气建设已成为联结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和农村文明的重要工程, 转变了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 营造了健康而又文明的生活风气,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

广西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实践表明, 农村沼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工程。随着“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 农村沼气建设还将得到加强, 农村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必然得到有效整治, 进一步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2 有利于改善广大农村能源结构。

广西是一个能源不足的省区, 特别是在煤、油、天然气等方面, 且电力资源也不足。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 具有可再生的特点, 不仅可以替代传统生物质能源 (秸秆、薪柴等) , 还可以替代商品能源 (煤炭、液化气等) , 而且沼气的利用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能源。例如建一个规格为8 m3的户用沼气池, 每年可产沼气385~405 m3, 就能基本满足一家3~5口人生活用能的需要[4,5]。既节省了农户砍柴用工, 也大大地减少了煤、液化气、电力的使用成本。农村沼气调整了农村燃料结构, 成为大部分农户能源使用的主要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 广西在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的同时, 在应用中产生的病旧池会逐渐增多。“美丽乡村”的创建, 会更加关注农村新沼气池建设, 关注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同时也会关注病旧池的修复。农村沼气将成为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

2.1.3 有利于落实农村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

农村沼气是指将人畜粪便等堆放在沼气池中使其发酵而产生, 变废为宝。沼气不仅可以照明, 还能成为炊事的燃料, 为农民提供了生活用能, 解决了“没有柴烧就砍树”的问题, 也使众多的农民群众告别了上山砍柴的状况, 改善了农村厨房环境。建1个户用沼气池, 它所产生的沼气, 可替代薪柴、秸秆等传统生物质能源, 每年达到2 t以上, 这与面积为0.17 hm2有林地的年生物蓄积量相当, 与此同时, 还可以减排二氧化碳15.3 t, 减排甲烷12.5 kg[6]。广西地区有395.1万座沼气池, 按80%正常使用计算, 年可减排二氧化碳逾6 000万t, 减排甲烷逾2万t, 有效保护林地面积约65.8万hm2。10余年来, 广西森林资源增长势头强劲, 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1.22%、2009年的54.00%提高到2012年的60.10%, 沼气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沼气建设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涵养了绿水青山。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就是要大力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环境, 清洁田园, 清洁水源, 实现农村绿化、美化, 提高森林覆盖率。农村沼气是实现“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 “美丽乡村”建设将有助于农村节能减排和农村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2.1.4 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着丰富的内涵, 其发展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广西各地在发展农村沼气的同时, 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 把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生态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村、生态移民村建设等结合起来, 有效地促进了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经济建设、农民脱贫致富、农民增收以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美丽乡村”活动的开展, 大力推进了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促进农村沼气“三沼”的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 有利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使农产品附加值得到提高, 使农业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

2.1.5 有利于广大农民文明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内涵的提升。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需要创建一大批沼气生态文明村、沼气生态文明户, 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文明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沼气生态文明村是在“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和沼气“一池五改”的基础上, 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活动, 建设标准篮球场、戏台、文化活动室、科技宣传栏等文体活动基础设施, 并逐步实行“人畜分居”, 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富裕文明新农村发展之路。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可有效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实现农村“五无” (环境无污染、资源无破坏、村中无臭气、住宅无烟尘、村道无污水) 目标, 农业生产得到持续发展, 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还要求扎实开展农民培训, 包括农业生产种养技术、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等。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全面开展农民培训, 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务农技能, 从而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有利于广大农民文明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内涵的提升。

2.2 面临的挑战

2.2.1 面临多种商品能源市场的竞争。

随着农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品能源的易得和便利性, 使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告别了传统能源, 用上了液化石油气、电力、太阳能等能源, 沼气的能源优势正逐渐减弱。根据调查, 广西近几年来居民用能选择时优先条件依次为:便捷→安全→清洁→价廉。沼气虽在安全、清洁、价廉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但在便捷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另外, 沼气池维修成本高、管理难度较大, 也使一些沼气池出现问题没得到维修而影响正常使用。由于面临多种商品能源市场的竞争,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过程中, 将会遇到农村沼气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严峻问题。这就需要制定广西农村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2.2 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调整, 发展户用沼气难度加大。

发展户用沼气难度加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不断地转移, 而外出务工的多数为农村青壮年, 留守在家中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留守型”沼气池大量涌现, 很多无人管护, 造成部分沼气池日常管理困难。二是很多农户不再养猪、牛等畜禽, “饥饿型”沼气池面临原料短缺问题;三是由于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 导致大量沼气技术人员流失。针对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沼气能源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制约因素, 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 将会面临如何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如何稳定农村沼气技术人员队伍、如何使沼气用户得到贴身服务、解决沼气应用后顾之忧等问题。

2.2.3 科技研发能力滞后和资金扶持不足会影响沼气的发展质量。

我国农村户用沼气经过多年的发展, 现已累计建成逾4 100万座, 大多为水压式地埋混凝土沼气池, 并颁布有《农村家用水压式沼气池标准图集》, 但是水压式地埋混凝土沼气池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建造安装困难、容易结壳、大出渣难、无法迁移、管理难度大、沼气产量不高等。广西是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大省, 在参照标准图集建设沼气池的同时, 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研制出多种先进适用的沼气池或沼气罐。由于广西是欠发达地区, 农村沼气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和资金扶持不足影响了沼气发展质量。因此, 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 将会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广大农户迫切需要便捷、高效、管理方便的沼气池与相关部门研发技术及推广资金不足的矛盾。

3 发展对策

3.1 重视农村沼气应用, 努力实现农村能源多能互补

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 一是根据广西各地实际情况, 稳步发展农村户用沼气, 实施增量提质工程, 全力推进为民办实事沼气项目建设。同时,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区户用沼气旧病池改造工作。二是实施整村推进集中供气工程, 建设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沼气集中供气站和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沼气规模化生产厂, 同时要积极试点秸秆沼气规模化生产厂建设。三是在稳步发展农村沼气的同时, 实施新能源综合试点示范工程, 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生物质能等多种农村新能源, 实现多能互补, 推动农村能源综合发展。

3.2 农村沼气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继续抓好农村沼气“一池三改”, 带动改厨、改厕、改圈, 改善农村柴草乱堆、垃圾乱丢、厕所乱搭、猪圈乱盖等脏乱差现象。完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要实施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工程, 不断探索适合广西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的新模式, 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理念。要加强科技创新, 争取在沼肥加工利用方面有所突破。按照“巩固成果、优化结构, 建管并重、强化服务, 丰富原料、拓宽利用”的工作思路, 明确广西沼气发展目标定位, 在提高入户率的基础上, 着力提高使用率。找准创建“美丽广西”活动和农村沼气建设的结合点, 实现广西沼气从重增量向提质量转变, 从重建设向管建并重转变, 从重生态效益向重生态能源效益转变, 从单一用途向综合利用转变, 在发展农村沼气的同时, 同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农村沼气要与农村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发展农村沼气, 促进农村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不仅能够节约和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利于发展低碳绿色农业, 而且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缓解气候变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大力推行农村环保工程, 统筹利用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等农村废弃物, 提高资源利用率, 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农村清洁模式。要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养殖结构的变化, 加快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切实解决畜禽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 实现养殖有机废弃物、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资源化利用, 改善人居环境, 改良田园生态, 改善水源质量, 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3.4 农村沼气要与生态农业结合起来

沼气生态农业是将生态学原理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以沼气为纽带, 将畜牧业、种植业、加工业等科学合理地连接在一起, 通过优化整合资源, 使农业生态系统做到能量多级利用, 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在开展“美丽乡村”创造活动过程中, 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充分展现农村生态特色, 全面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和生态经济文化的建设。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道路,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设立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点, 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等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先进技术, 搞好畜禽养殖的配套设施建设, 减少污染, 以防扩大农业污染面源。

3.5 农村沼气建设要与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

在开展“美丽乡村”创造活动过程中, 要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的农村传统文化, 使中华传统美德 (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等) 发扬光大, 大力倡导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生产、生活方式, 搞好文体设施工作, 如创建农村书屋、建设文化大院等, 加大科学技术推广力度, 宣传科学精神, 培养农民群众爱科学、学技术的良好习惯。将农村沼气建设与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鼓励广大群众参与, 并以社会评选为主, 挖掘、评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推出一批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等典型人物, 推广典型, 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EB/OL]. (2013-02-22) [2013-10-25].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201302/t20130222_3223999.htm.

[2]张雷, 朱春林.绿色能源带来“绿”生活[N].中国绿色时报, 2013-02-07.

[3]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方案[N].广西日报, 2013-04-22.

[4]林聪.沼气技术理论与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5]李金怀, 魏世清.广西农村沼气建设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J].广西林业科学, 2008, 37 (4) :219-222.

上一篇:优秀:老人生日宴会致辞下一篇:音乐节策划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