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明

2024-07-31

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明(精选10篇)

篇1: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明

2000年6月26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终于绘制完成,我国科学家参与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百分之一的测序任务表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起跻身国际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

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绘制出。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旧,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在新世纪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国际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绕,被誉为“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有关纳米论文总数排行世界第四,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2001年3月,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863”计划自1986年3月实施以来,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距离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篇2: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明

教材分析:

概述20世纪的科学发明之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说不尽的舒适和便利。

学 情:

学生喜欢科普知识文章

目 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七个生字。

2、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家的智慧和伟大。

重、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这些发明的重要作用,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学 法:

自主探究

教 法:

讨论法

时 间:

流 程:

一、导入与初读

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的认读,从整体上了解文内容。

二、领悟内容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发明对人们生活的改变,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请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发明朗读感悟。

(3)体会用词的准确,语言简洁准确是科技类课文方面的特点。

三、积累迁移

课文中有些字的字音容易读错,可让学生先自主交流认读,注意提醒“纽”、“杉”“械”等字的读音。

四、实践拓展

五、作业:自选

板书设计:

在二十世纪有许多科学发现

1、拉链 2、集成电路 3、飞机 4、飞艇

20世纪 5、水中呼吸器 6、石膏绷带 7、尼龙

篇3:20世纪古筝技术的变化发展

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音乐中, 作曲和表演是合二而一的。到了20世纪之后, 由于专业音乐的发展和现代化专业分工的细密, 作曲和表演才区分开来。中国20世纪的音乐表演艺术, 是与现代专业音乐创作同步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 众多优秀的音乐家纷纷地涌现出来, 为中国20世纪专业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和中国专业音乐文化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筝, 它是我国重要、独特的民族器乐之一。古筝有“群生之主、万乐之师”的美誉。它的音色美丽、动听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先秦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是离不开传承和创造的, 古筝艺术也是如此。在当代, 那么多人对古筝情有独钟, 都是因为有前辈们对古筝艺术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自20世纪开始, 古筝艺术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很多流派的筝家将其他乐器的乐曲、京剧和曲牌改编成为古筝独奏曲。这促使了古筝艺术的发展和丰富了古筝艺术的内容。

近代筝的用途主要是说唱伴奏与民间器乐合奏, 它的发展流派纷呈, 有代表性的筝曲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江浙闽南、广东梅县和潮汕等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古筝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将原来的丝弦改为了钢丝弦或是尼龙弦, 并且弦的数量也发生了变化, 由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发展成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经过改革后的筝, 音域比较大, 音量也随之增强, 并且便于转调, 这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 它不仅仅是用于重奏、伴奏合奏, 而且还经常用于独奏。在古筝曲的创作与改编方面也提升了不少, 从20世纪30年代楼树华编创的《渔舟唱晚》和40年代曹东扶编创的闹元宵之后, 半个世纪以来又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出现, 如庆丰年、战台风、雪山春晓等。使得我国古筝艺术走向专业化, 古筝的演奏技法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创新。21世纪的古筝音乐舞台的著名演奏家有曹东扶、赵玉斋、曹正以及中青年演奏家范上娥、项斯华、王昌元、李萌、王中山、袁莎等。

二、20世纪古筝技术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前。在20世纪50年代前古筝音乐主要是以左手的揉、按、滑、颤来润饰。通过这些润饰达到以韵补声的效果。在此以渔舟唱晚为例, 该作品就是通过左手特殊的滑音技巧的来演奏, 来表现该作品的画面、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它的慢板悠扬如歌、平稳流畅和快板的乘风破浪、荡浆归舟深刻的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快情景。由于此曲的旋律优美动听, 情调乐观积极向上。因此, 被一些音乐界的名家改编成了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独奏、重奏、合奏曲, 得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青睐。还有一位外国竖琴演奏家听了《渔舟晚唱》后, 对之大加赞赏, 称它是富有东方风味

前能找到的只有香港人费明仪的一个录音。实际上, 萧友梅的《南飞之雁语》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歌曲, 我们应该多唱, 让这首作品得到广泛流传。

注释:

[1]名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69

的世界名曲, 还把它改编成了竖琴曲。

2.20世纪五十年代。古筝家赵玉斋创作的《庆丰年》, 该作品开创了古筝音乐的新纪元, 对古筝传统曲目的单手弹奏的一个突破。它在继承了以往传统筝曲的基础上, 还大胆地创新, 使用很多前所未用的全新弹奏方法, 极大地强化了左手的弹奏功能, 使左手同右手一样在筝码右侧弹奏旋律, 这是模仿钢琴的双手弹奏的技巧, 并加入些和弦音, 更是使得古筝音乐丰富起来, 并且为之后的古筝音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此曲是一首欢快热烈火爆喜庆气氛浓厚的古筝曲。它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形象的展现出鞭炮声声, 锣鼓喧天, 万众齐心, 喜庆丰收极为热烈的场景。

3.20世纪60至80年代。以王昌元代表创作的《战台风》。比起50年代来讲, 这时所创造的古筝音乐更加丰富, 充分发挥了古筝的演奏技巧。使得古筝艺术的发展提到空前的高度。以战台风为例, 双手弹奏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织体结构上面更是丰富多彩。“扫摇四点”“扫弦点奏”“装饰密摇”“扣摇”“柱外刮奏”等, 都是以前古筝曲目中没有的, 实属一种弹奏技巧上的创新。此曲给古筝园地增添了一枝不可多得的芬芳花朵, 使本来就五颜六色的古筝艺术天地更加色彩斑斓。战台风气势磅礴, 音乐形象比较鲜明。全曲成功的塑造了码头工人英勇果敢奋战台风的英雄形象, 讴歌了码头工人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4.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个过程当中, 左右手都有了更多更新的特色来展现古筝音乐的艺术魅力并且是有一个质的飞跃。比如《云岭音画》, 左手摇指、轮指的运用, 使得左右手音色达到统一和平衡。还有《莲花谣》, 音色很统一, 古筝的和声效果更加丰富, 使人感觉有中立体感和交叉感。

三、古筝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必要性

在当代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 随着时间的转移。古筝艺术更为大众化了, 对人们的娱乐生活起了不可轻视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 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 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艺术的需要就越来越高, 这也意味着对古筝演奏的要求更高我们就越需要全面的发展, 提高我们的整体水平。

古筝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 需要参与人的生活、参与时代, 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古筝作为国粹, 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由此它的重要性也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所以, 创新是必经之路, 推动古筝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创新是前进的动力, 是繁荣振兴我国古筝事业的手段。除此之外, 还应该发扬古筝本有的特性:古筝左手以韵补声是通过左手在琴码的左侧揉吟滑顫的技巧表现出来的, 这是古筝的魅力所在, 也是古筝音乐的灵魂所在。

[3]廖辅叔《廖辅叔文集》, 华乐出版社, 1994, 16作者简介:

程秀芳, 女, (1978年—) , 硕士, 现任教于成都师范学院音乐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邹新华, 男, (1972年—) , 学士, 现任教于成都师范学院音乐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摘要:随着人们对古筝音乐的审美需求、我国各种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外来音乐的深入, 古筝音乐有了新的趋势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它改变了原来的右主左辅的传统, 而是左右是在琴码右侧弹奏。这样更是促进了21世纪古筝音乐的新发展, 展现了古筝音乐内在的魅力。

篇4:20世纪的艺术发明家

杰克逊·波洛克可以说是20世纪美国艺术发展史上的功臣。在他之前,绘画作品往往有一个视觉中心,但从他开始,这种中心概念被打破了。1947年,他开创了一种“滴画法”—把颜料滴溅在平铺于地面的巨大画布上。借用这种手法,他创造出一种不停变化作画位置,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出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的作画风格。

这种自由奔放、无定形的画风不仅开创出了“抽象表现主义”这一新画派,还体现了反对束缚、崇尚自由的美国精神。自此,艺术界的焦点开始从欧洲向美国转 移。

Exhibitions at a Glance

欧内斯廷,影响欧洲的朝代/4月24日—8月28日/德国中部旧魏玛及哥达领土/欧内斯廷是德国图林根州内一个支持新教宗教改革的王朝,存在时间超过400年,在文化上对图林根州、德国甚至整个欧洲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该展览重新将欧内斯廷带回聚光灯下,从文化角度介绍这一王朝鼎盛时期的重要人物,以及这个王朝在其他国家,如比利时的分支。

徐震超市/4月8日—5月8日/上海市愚园路1386号/上海的愚园路开了一家“徐震超市”。不过,这根本就不是一家超市,它里面卖的东西全是空的。超市里出售的商品即“展品”,是通过合法渠道购买,并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包装上找不到拆封的痕迹,售价和真实商品的价格一样。当代艺术家徐震说,这个超市就是想给来访者带来一波三折的体验。

沉没的城市:埃及的遗失世界/5月19日—11月27日/伦敦大英博物馆/借助现代技术,该展览将在英国首度展出这些从沉入水下千年的埃及古城遗址中发掘出的物件,并讲述生活在那些古代城市中的人们的故事。

篇5: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明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划界的四种标准

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西方科学哲学各个流派都提出自己的划界标准,并因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些划界标准可以概括为:绝对经验主义标准、相对实用主义标准、社会历史主义标准和多元综合标准,并认为科学划界将最终走向语境化.

作 者:魏屹东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系,刊 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4)分类号:N02关键词:科学哲学 科学划界 划界标准

篇6: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明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把一生精力都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古往今来最大的科学家”、“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了科学研究,爱因斯坦不顾世人对他的批评和嘲弄;为了科学研究,爱因斯坦不管世事的纷扰;为了科学研究,他从不关心自己的穿着打扮;他完全沉浸在他的世界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他从未迷失自我。此刻,我的耳边回荡起但丁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何等的自信心!这是何等的豁达!这又是何等的执着!

蓦然回首,我看到了过去的我。曾几何时,我在众人的众说纷纭中迷失自我,找不到哪一条航道才通向我胜利的港湾;曾几何时,我总将他人的评论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尺子,于是总在懊恼中深刻地检讨自我。此刻,我恍然大悟!生命的阴霾骤然散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如一道灿烂的七色光照亮了我的心灵!我不再困惑,生命中多了一份永恒的坚定的信念!

给自己一份自信心,世界将还你一个精彩!别人的坦途大道再美好,也终归是别人的,而自己的羊肠小道再崎岖,也要自己走下去。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它,用一份自信击倒一路上的魑魅魍魉,而当我们到达成功的驿站后,再回首自己走过的这一段道路,你就会发现它也是如此灿烂。

坚守着心中的这份信念,我相信我一定能成为强者。因为,在行事间,会多一分沉稳,少几分轻浮;多几分执著与自信,少几分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我相信我会走上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路,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篇7:新世纪全球最伟大的绿色发明

新世纪全球最伟大的绿色发明

我们都想要最新式的汽车、最时髦的.商品和最诱人的新物品.可是,地球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能够问心无愧地去购物吗?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仍然能够作为渴望对象吗?权威的英国环保专家迈克尔・理查德与乔希・西姆斯调研了这一“绿色课题”,并证明了新一代发明者正在设计这种产品,而这些产品不会让地球付出任何代价.因此,这些产品被他们誉为“新世纪全球最伟大的绿色发明”.

作 者:王致诚 作者单位:刊 名:资源与人居环境英文刊名:RESOURLES INHABITANT AND ENVIVANMENT年,卷(期):2007“”(23)分类号:关键词:

篇8: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明

“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

“自下而上”的范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还原论。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认为, 只有把问题的各个组成成分考虑清楚之后, 才能对整个问题有所回答。自下而上的范式在西方科学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许多经典的学科理论体系都是在这种研究范式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该研究范式具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先天优势。

1.Caj al的神经元学说与Har r i s on的组织培养

西班牙神经科学家Cajal在20世纪初的工作至今仍可以作为神经科学研究的典范。Cajal使用同时代神经科学家Golgi发明的银染色法, 观察到了彼此独立的神经细胞, 并由此建立了神经元学说。虽然早在19世纪上半期细胞学说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接受, 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观察手段, 神经组织在20世纪初依旧是细胞学说的禁区。Cajal的工作揭示了神经组织基本单元“神经元”的存在, 同时也因此开创了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 即通过对神经元甚至其分子的研究来推断神经环路以至于脑区的功能, 最后达到对全脑功能的认识。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组织学家Harrison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重建了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以至于突触联系, 神经元学说才得以最终确立。

2.Adr i an与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

英国科学家Adrian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细胞神经科学家, 他于1925年在猫感觉神经上进行的出色工作给了人们神经元之内信号传递 (动作电位) 的最初步也是最基本的概念。通过在猫感觉神经上不断小心地切去神经纤维并使用电极进行胞外记录, Adrian发现所得的信号由类似模拟信号的大范围发放逐渐接近单脉冲的数字信号。虽然记录得到的结果非常粗糙, 但是Adrian天才地预见到了单神经上信号的传导是以脉冲形式进行的。要么没有信号, 要么就是单一幅度的信号。正是基于上述思想, Adrian于1928年提出感觉信号以频率编码的概念, 既然神经冲动的幅度不能反映出刺激本身的大小, 那么可能的编码方式就只有频率了。

3.Hogki n和Luxl ey与神经冲动的动作电位

关于信号在神经元内部传递机制, 最早的提示来自于Cole与Curtis的实验。他们的工作显示出, 神经元在信号传递过程中细胞膜电导会有瞬间的增大。最重要的里程碑则来自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后Hogkin与Luxley的观察。他们发现, 动作电位的发放来自于电压依赖的钠离子电导的增大, 而动作电位的终止则源于钠电导的恢复与钾电导的增大。根据上述理论, 他们建立了数学模型以对动作电位的整个过程作出预测, 用当时刚刚出现的电压钳技术对所作预测予以验证并获得了惊人的成功。Hogkin与Luxley的工作是将数学运用到神经科学领域最为成功的尝试, 显示了归纳思想的巨大威力。

4.Kat z和Eccl es与突触传递机制

神经元内信号传递的分子机制的发现推动了对神经元间信号传递分子机制的探索。人们早已知道, 当突触前细胞兴奋产生幅度不变的动作电位传递到突触后细胞, 将产生幅度与时程均可变的突触后电位。Katz与Eccles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系列实验通过递质耗竭实验捕捉到了神经递质的量子释放, 而量子包的大小又排除了单递质分子释放的可能。实验观察指出, 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单个囊泡释放结果的总和, 而单个量子化囊泡又有着不同于整体的规律。归纳法在揭示突触间传递规律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暴露出不足。例如:在单细胞层次上单元的组合方式已经变得与低层次完全不同因而接近了人们理解的极限, 因而可以想见层次越高归纳法将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从而达到它的瓶颈。

5.Neher和Sakmann与膜片钳技术

囊泡的量子化释放迈出了从微观走向宏观的第一步, 然而囊泡毕竟还是很大, 比方说单个量子化乙酰胆碱囊泡中就包含了500个以上的乙酰胆碱分子;而作为单分子或少数几个分子的离子通道, 研究起来就困难了很多。直到1976年德国马普研究所的Neher与Sakmann通过建立膜片钳技术, 才观察到了细胞膜上单个离子通道的开放。单通道的离子电流表现出明显的量子化倾向:单通道有着单一的离子电导和随机性的开闭现象, 其概率意义只有在统计学上才能得出。膜片钳技术可以说是归纳法回归到亚细胞结构的胜利, 简单的对象使得其特点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6.Bl i s s与长时程突触增强

学习与记忆是大脑最引人注目的功能之一, 也是人工智能实现的基础。1973年Bliss发现大脑的海马区神经元对所经历过的活动非常敏感:经过高频刺激, 突触后电位将在一定时间内有所增大, 这一现象叫做长时程突触增强。进而发现低频刺激能够使突触后电位在一定时间内减弱, 称为长时程突触减弱。人们发现环路层次似乎就有了学习与记忆的功能, 这是目前归纳法在神经科学中能够达到的最高层次。长时程突触增强的发现在当年的神经科学领域无异于引发了一场地震, 然而时至今日却还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说明长时程突触增强/减弱与学习和记忆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直接联系。但是对长时程突触增强的研究得到的成果或许大于其他任何神经科学假说所带来的成果。长时程突触增强/减弱是神经生物学中最为著名的下金鸡蛋的母鸡。

“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

“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所谓的系统论。该范式认为可以把复杂问题分解, 直到找出问题的最终答案。自上而下的研究范式在神经生物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是临床病理损伤, 医生们观察到某种形式的功能丧失后总是希望找到原因从而加以治疗。然而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很多问题并不能通过限制单变量而加以归纳, 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也开始走向了自上而下的研究思路。

1.Br oca和Wei ni cke与失语症

法国医生Broca相信大脑分区的存在, 并尝试着将大脑整体功能解构。在1861年, Broca描述了一位叫做Leborgne的病人, 他能够理解人们的谈话, 并能够讲出单独的词句, 却丧失了说出整句言语的能力。该病人死后的尸检表明, 其左脑额叶的后部存在损伤。随后, Weinicke在1876年观察到另外一种失语症。病人能够讲话, 但是不能理解别人的谈话。该类病人的脑损伤不同于Broca, 其损伤定位于颞叶后侧。基于上述实验观察, Weinicke提出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现象的奥秘。另外更能显示威力的是, Weinicke成功预言了如果联系Broca脑区和Weinicke脑区的部位发生了病变将导致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失语症, 而这一病症随后在20世纪初的临床观察中得到了证实。

2.Br odmann与大脑功能分区

Weinicke的工作第一次证明了对大脑功能的研究可以采取由上而下的策略, 即将某种特殊功能加以分解, 找出与之相关的脑区, 进而又可将上述脑区分别予以检视, 从而找到每个脑区中相关的神经环路;按照上述思路将整体不断分解, 直到找出涉及的神经元, 亚细胞结构乃至分子。这种思想在20世纪初大大鼓舞了神经科学研究者, 特别在德国以Brodmann为首的学派根据对大脑皮层细胞结构和层次的不同将大脑进行功能分区, 进而得到52个不同的脑区。这些脑区的建立是基于细胞形态而非功能, 虽然Broca区和Weinicke区的功能是已知的, 绝大多数分区的功能在当时并不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逐渐发现这种分区的意义。例如:3、1、2区构成了初级体感受皮层, 17区为初级视皮层, 41、42区为初级听觉皮层。Brodmann脑分区在结构上得到的一次次的支持, 从而再一次证明了从上而下研究策略的成功。

3.Penf i el d与皮层体代表区图谱

早期对大脑语言区的研究揭示了大脑皮层存在着功能分区, 但所得的还都仅是病理资料并且都是尸检的结果, 生理条件下的活体资料依然缺乏。1924年, 德国医生Berger首先在活体受试者的头部记录到了脑电的发放, 积累了不同状态下脑电波 (EEG) 的资料。EEG的发现与测量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癫痫病的认识。30年代, Penfield在对癫痫病人手术时刺激病人不同的脑区以确定切除病灶对患者影响时发现, 当刺激到后来被称为体表感受区的皮层部分时, 患者会在体表的不同部分有触摸感。通过对大量病患的研究, Penfield在大脑皮层得到了稳定的体表感受野图谱。Penfield的工作第一次在活体上得到了大脑功能性的分区, 将第一束光明照到了大脑这一功能精巧而又复杂的黑箱。

4.联合皮层与大脑高级功能区的一些发现

大脑的功用不可能也不应该局限于对信息的被动接受和命令的直接输出, 一定存在着某些特定的脑区对感觉信息做出加工整合, 对发出的命令做出规划与评估, 对实施的结果留下备用的印迹。边缘联系皮层的发现来自于对因癫痫而两侧颞叶切除的病人H.M.的研究。H.M.在术后, 长期记忆没有发生损害, 但是短期记忆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丧失了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能力。在猴子颞叶的后续研究表明, 上述脑区为记忆与感情整合的皮层, 被命名为边缘联系皮层。前联合脑区的发现源于对美国一位铁路工头Gage的研究。Gage工作时被一根铁锨从眼睛后方穿颅而过, 虽然没有伤及其性命, 但此后Gage性情大变, 饮酒无度, 且品格变得不再可靠。此后的一系列实验证实了前联合脑区担负着对长期目标规划与判定的功能。虽然伤病是不幸的, 但对于病患的研究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于大脑高级功能的理解, 因而自上而下的研究范式在临床上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

5.Moni z前脑叶白质切除术与Sper r y裂脑人

大脑皮层各个部分之间交流的秘密逐渐被揭开。加拿大科学家Fulton首先报道, 损伤猴子的前额叶白质能够使它们变得温顺从而有利于实验的进行。这一发现被葡萄牙医生Moniz关注, 并大胆地将其用于治疗狂躁型精神病人。然而随着该类手术被越来越多地使用, 人们发现病患的人格随之产生巨大而不可预知的变化。对于大脑各部分之间联系最著名的探索来自Sperry的裂脑人实验。左右大脑半球之间有被称之为胼胝体的神经纤维相连接, 而有时临床上对严重癫痫病人会采取切断胼胝体以控制疾病发展的做法;进行过该种手术的病人被称为裂脑人。Sperry观察发现, 裂脑人能够说出右视野中物体的存在, 而当左视野中放置同样的物体时, 病人却否认该物体的存在。这是因为右视野的物体由于视交叉的缘故将信号传递到左侧半球, 因而能够投射到左半球的语言中枢;而左视野的信号达到右半球后, 由于胼胝体被切断而无法与位于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相联系。Sperry的工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大脑半球的分工与交流的认识, 从而使得当今神经科学家谈论的大脑不对称性时与普罗大众眼中的“开发右脑”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共鸣。

6.非伤害性脑成像

不管是Weinicke还是Penfield, 他们对大脑功能的定位探索都伴随着对机体的伤害, 因而不会有健全人愿意进行如此的实验。非伤害性脑成像的开发将能争取到健康受试者, 从而阐明在生理条件下大脑是如何行使功能的。此外, 非伤害性脑成像技术在临床领域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所讲的非伤害性脑成像技术包括20世纪中叶以来发明的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技术与功能性核磁共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不伤害组织的前提下, 或者对脑的生理、病理结构做出描述, 或者能够实时地记录受试者在从事特定的生理活动时所牵涉到的脑区。非伤害性脑成像技术的优势在于, 区别于之前对脑区研究采取“观察病患功能受损------寻找受损脑区”这一“守株待兔”模式, 神经科学家与医生能够随心所欲地对所感兴趣的脑区进行研究。然而当前这些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 分辨率不高和反应时程过慢。

科学研究不能离开科学思想, 否则就变得盲目;科学思想也离不开科学研究, 否则就是空谈。通过对20世纪神经科学最重要的发现的回顾, 人们发现神经学科的学科思想指导了探索的进程, 同时在发现的过程中学科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当今的神经生物学不管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范式都碰到了研究瓶颈。对于前者而言, 是多因素复杂混沌体系中无法对单因素进行切割, 因而研究停留在环路水平而“上”不去;对于后者而言, 则是由于技术水平所限而无法进行高分辨率的观察与研究, 因而也停留在环路水平“下”不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21世纪神经科学的任务就是把整个神经生物学的各个层次打通, 从而在认识大脑、认识智力上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4ed, McGraw Hill, 2001.

[2]The Neuron: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2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3]Essentials of Neural Science and Be-havior.McGraw Hill, 1996.

[4]From Neuron to Brain.4ed, Sinauer Associates, Inc.2000.

篇9: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明

本文认为,把“宇爆说”评选为20世纪最大的伪科学,当之无愧。理由如下:

一、“伪科学”的判定

“宇爆说”直言不讳地宣称自己能回答宇宙的起源问题: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这样,“宇爆说”就从根本上把自己剔出了科学的范畴,因为没有一门自然科学能够回答宇宙的起源问题,能够回答宇宙起源问题的只能是哲学和宗教。

哲学认为宇宙没有起源。分两个方面来说:哲学唯心:仁义认为意识产生了物质,但意识是没有起源的,意识属于宇宙。如果一定要说有起源,那就是起源于意识自己,这样说还是没有起源:哲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产牛意识,但物质是没有起源,如果一定要说有起源,那就起源物质自己,这样说也还是没有起源。为什么哲学能说宇宙没有起源呢?就因为它是哲学。

宗教认为宇宙有起源。这也要分两个方面来说:基督教认为宇宙起源于上帝,伊斯兰教认为起源于真主,道教认为起源于元始天尊,这类宗教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人格化的造物主;另一类认为起源于一个非人格化的造物主,例如佛教认为宇宙起源于空。为什么宗教能说宇宙有起源?就因为它是宗教。

面对“宇宙有没有起源”这个问题,科学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它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说有(或者没有)。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文艺学、逻辑学能回答“宇宙有没有起源”吗?不能。这是科学的本性所决定的。

如今“宇爆说”大言不惭地说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划入了宗教的圈子。它自己承认自己是宗教,也就罢了,人们对它有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的自由。然而它公然标榜自己是科学,那么它就得到一个十分简单而严肃的定性:伪科学(详见《〈时间简史〉:科学,还是神学?》,《舟山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至于在“宇爆说”学说体系的内部,缺乏科学观测资料,违反思维规律、逻辑规范,偷换概念,土观推理,践踏科学准则的现象,叮渭比比皆是,参见拙文《批改“大爆炸学说”》和“宇爆说”的六人窟窿》(本刊2004年第2期和第S期),说“宇爆说”是伪科学,一点也不过分。

二、历时最久

“宇爆说”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基本形成,60年代风行世界,直到世纪末,未曾遭遇质疑。《发明与创新》、《舟山社会科学》、《舟山晚报》发表批驳文章,以及霍金宣布放弃自己在《时问简史》中的观点,都是2004年以后的事情*。纵观整个20世纪,还有比历时50多年未被戳穿更久的伪科学吗?

三、蒙骗民众最多

英国人霍金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宣扬“宇爆说”的代表作。这本书从1988年愚人节由美国纽约的矮脚鸡山版社首次发行以来,已用40多种文字出版,总印数达到2千万册。至于其他不如它那样有名的宣扬“宇爆说”的專著、论文、“科普”文章、“科幻”作品、电影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光碟,更是多得无法统计。知识界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宇爆说”,大多都曾经相信它是科学。我们至今还找不到20世纪比它蒙骗更多民众的伪科学。

四、鼓吹者社会、学术地位最高

“宇爆说”最重要的鼓吹者霍金,在剑桥大学担任牛顿担任过的鼎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被吹捧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山的理论物理学家。这等名大、位高人物鼓吹的伪科学,目前所知的,惟有“宇爆说”。

*注:一、“热大爆炸说”由伽莫夫等在1940年代提出,但著名的勒梅特(爆胀)宇宙模型早在1927年已建立,还可追溯到广义相对论:“有限无界”的宇宙,和爱因斯坦引力方程。二、本刊在2004年第2期刊出华先生的《批改“大爆炸学说”》和曲元春的《关于相对论与“宇爆说”的思考》之前,已发表过《黑洞的传说和问题》与《宇宙学:科学乎神话乎》(2002年第12期)和两篇报道文《一个历史性的学术报告》与《大爆炸说是信仰型哲学宇宙论》(2001年第11与12期)。其实,自2000年第5期开始的关于“同时性”问题的大论战和挑战广义相对论的文章,也涉及“宇爆说”的根底。

篇10:20世纪的《周易》 古史研究

陈桐生

(汕头大学 中文系,广东,汕头)

摘要: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本世纪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形成了《周易》古史学派。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从发掘《周易》中的历史故事到视《周易》为史书、从片段感想发展到完整体系的历程,讨论了不同阶段《周易》古史研究的特点和价值。

主词:《周易》;古史观;20世纪

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20世纪《周易》研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现象是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由此而在传统易学领域之外开辟了一条研究新路,形成了易学第五大派别:古史学派。

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得益于《易传》的启示,这种启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易传》将《周易》的著述背景确定在殷周之际。《系辞》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这里所说的‚中古‛是指商周之际,‚当文王与纣之事‛指的是殷纣王拘文王于羑里之事。《系辞》认为《周易》中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卦爻辞中多有危惧之辞,这应该与周文王被幽囚的困窘经历有关。《系辞》运用‚其‛、‚耶‛这些犹疑猜测之辞,还不敢说《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把这一层意思给挑明了:‚西伯盖即位五十四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太史公自序》也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既然《周易》 作者是周文王,那么它的著述时代就是在殷周之际,这启示后人从《周易》中寻找殷周之际历史的踪迹。二是《序卦》从前后因果角度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其中包含着作为历史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时间观念。《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里所说的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的产生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内在关系上因果相承,在发展趋势上则呈进化倾向。《序卦》讲各卦之间因果顺序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因关系,例如有了代表天地的《乾》、《坤》两卦才有万物,有万物才有代表物之始生的《屯》卦。另一种是相反关系,例如《泰》卦象征亨通,但事物亨通到极点就要向对立面转化,所以《泰》卦之后是象征闭塞不通的《否》卦。《易传》虽然指出了《周易》的著述背景以及各卦之间的因果联系,但这并不是说从从《易传》就已经开始了古史研究,因为《易传》阐释的重点不在史而在义理,它所强调的是圣人演《易》的博大精深,这与战国秦汉之际儒家神化五经的学术大趋势是彼此一致的。《易传》中的这些文字启示后人以史证《易》或在《周易》中寻找历史故事。例如宋代杨万里《诚斋易传》、清代包世臣《周易人事疏证》、查彬《湘芗漫录》、易顺豫《易释》等都是走的以史证《易》的路子。清代学者章学诚甚至大胆地提出‚六经皆史‛的著名观点。

本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对西汉以前的古史进行考辨,《周易》这部古籍也在他们辨伪的视野之内。他们考辨的重点是要推倒汉以后形成的伏羲画卦、神农重卦、周文王作卦爻辞、孔子作《易》十翼的易学系统,认为必须把古书的本身问题弄明白,然后才能把它作为信史材料,这是研究古史的初学工作。顾颉刚指出《周易》中存在一些 历史故事,诸如《大壮》《旅》卦中的王亥丧牛羊于易是指殷先祖王亥在有易被杀之事,《既济》《未济》卦中的‚高宗伐鬼方‛是记述殷高宗讨伐西北少数民族,《泰》《归妹》卦中的‚帝乙归妹‛是帝乙嫁妹给周文王,《明夷》卦中的‚箕子之明夷‛是指箕子佯狂、为奴之事,‚箕子之明夷‛译成白话,就是箕子的晦气,《晋》卦中的‚康侯用锡马蕃蔗‛是指卫康叔善于畜牧等等。顾颉刚根据这些历史故事而推定《易经》不是周文王所作而是周初作品,作者为掌管卜筮的巫史之流。顾颉刚感到遗憾的是《易经》中没有尧舜禅让、汤武革命、封禅、观象制器的故事。[1]余永梁从风俗制度和史事两个方面研究《周易》,他认为《屯》、《睽》卦反映了商周时期的掠婚风俗,《逐》、《损》卦记述了古代臣妾奴隶制度,《损》、《益》卦中‚或益之十朋之龟‛反映东周以前的货币制度。此外在卦爻辞中还可以找到周代郊祀礼、丧礼、聘礼、朝礼、宾礼以及宗法制的礼俗。关于《周易》中的史事,余永梁指出《泰》、《归妹》卦中的‚帝乙归妹‛是指商王嫁女给周文王,《随》、《升》卦中的‚亨于西山‛是指周文王在岐山宴亨,《震》卦‚震惊百里‛记文王开国情形,《既济》卦中的‚西邻‛是指西周,‚东邻‛则指殷朝,以上均为卜官记文王之事。其它如《师》卦中的‚大君‛疑指周公,《蛊》卦中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疑指伯夷叔齐之事,《屯》卦‚利建侯‛系指周初封建诸侯。卦爻辞所记史事皆在周初,最晚是《晋》卦中的康侯,因此卦爻辞应该作于西周成王之时。[2]这些研究还不能说是典型的《周易》古史研究,但它们发掘了《周易》中的一些历史故事,给《系辞》关于《周易》‚当文王与纣之事‛提供了,佐证,使《周易》和商周历史的关系更加贴近了。

将《周易》视为一部古史,始于本世纪20年代的沈竹礽和章太炎。沈竹礽《周易余说》根据《系辞》而对《履》、《家人》、《睽》三卦作了解释。他认为 《履》卦中的‚虎‛是指殷纣王,‚人‛是周文王自称。初九‚素履往无咎‛似指微子;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似指大隐士伯夷;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似指文王之事,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要推翻殷纣王是很容易的事,但周文王却有意装成眇之能视、跛之能履的体残者姿态,被殷纣王拘囚在羡里,就像即将被老虎吃掉一样,这是周文王忠心臣服于殷、希望殷纣王改过向善的盛德的体现,至于诉诸武力赶走殷纣王,是周文王不愿干的事;九四‚履虎尾,朔朔,终吉‛似指箕子;九五‚央履,贞厉‛似指比干谏殷纣王而被杀;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似指周文王从羡里脱险而归岐山。沈竹扔认为《家人》一卦似指周室,周文王被囚于羡里,文王臣属齐心协力积极营救,因此能够脱文王于困厄之中。与《家人》相对应的是《睽》卦,该卦似指殷纣王之事,殷纣王一味取悦妲己,惟妇言是听。初九爻似指殷纣王性格乖戾,所以称为‚恶人‛;九二爻似指妲己入宫之初;六三爻似指殷纣王缺乏人君应有的风度;九四爻孤立无援,似指殷纣王,其中的‚元夫‛似指周文王;六五爻似指殷纣王荒淫无道;上九爻似指殷纣王所作所为达到天怒人怨的地步。[3]沈竹礽将殷周之际文王被拘羑里,比干剖心、箕子佯狂、伯夷归隐以及殷纣王嬖爱妲己这些历史故事一一落实到《履》、《家人》、《睽》卦爻辞之中,但沈氏不能坚定他的看法,多用‚似指‛疑词以表揣度。他所解释的仅限于三卦,尚有六十一卦无解,这表明他的《周易》古史研究只是片断性的感想,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还有,他对卦象以及卦象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未作解释。尽管如此,沈竹扔的《周易》研究仍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因为他所遵循的是一条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思路,开始将《周易》看作一部古史。1933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无锡师范学校发表了《历史之重要》的专题讲演,讲演辞刊发在《制言》第五十五期上,其中一段讲到《周易》中的古史: 至于《周易》,人皆谓是研究哲理之书,似与历史无关,不知《周易》实历史之结晶,今所称‚社会学‛是也。乾坤代表天地,《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故《乾》、《坤》之后,继之以《屯》。屯者,草昧之时也。即鹿无虞,渔猎之征也。匪寇婚媾,掠夺婚姻之征也。进而至《蒙》,如人之童蒙,渐有开明之象矣。其时取女,盖已有聘礼,故曰见金夫不有躬,此谓财货之胜于掠夺也。继之以《需》,则自游牧而进于.耕种,于是有饮食燕乐之事。饮食必有讼,故继之以《讼》。以今语译之,所谓面包问题,生存竞争也。于是知团结之道,故继之以《师》。各立朋党,互相保卫,故继之以《比》。然兵役既兴,势必不能人人耕种,不得不小有积蓄。至于《小畜》,则政府之滥觞也。然后众人归往强有力者,以为团体之主,故曰武人为于大君,履帝位而不疚。至于《履》,社会之进化,已及君主专制之时矣。《泰》者,上为阴,下为阳,上下交通,故为《泰》。《否》者,上为阳,下为阴,上下乖违,故为《否》。盖帝王而顺从民意,上下如水乳之交融,所谓《泰》也。帝王而拂逆民意,上下如冰炭之不容,所谓《否》也。民为邦本之说,自古而知之矣。自《屯》至《否》,社会变迁之情状,亦已了然。故曰:《周易》者,历史之结晶也。[4] 章氏吸收了《序卦》的相因、相反之说,并采用了从西方传人的进化论思想和文化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理论,将《周易》看作是一部从草昧时代到民本意识形成时期的社会进化发展史。章太炎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士,史学是他从事民主革命的重要武器,他将资产阶级进化论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民族文化进化史观。因此他将《周易》看成是社会进化史,是与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总体认识彼此一致的,其目的是要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但他仅说到《否》卦为止,还有《否》卦以下五十二卦无解。可惜的是章太炎虽然提出了《周易》为社会史的观点,但后来他并未就上述观点形成 专著,所以他的《周易》研究只是描绘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至于如何从卦象、卦爻辞以及彖辞、象辞等逐字逐句地予以疏解,这些工作章氏都没有做。还有,《周易》既然是一部社会史,那么为什么不用《尚书》、《春秋》的记事形式,而采用卦象、卦爻辞来述史,这些问题章氏都未作说明。据胡朴安《周易古史观•自序二》说,1931年章太炎为《周易易解》作序,自称遍治群经而独不敢言《易》。胡氏又引马夷初之说,章太炎以社会进化史说《易》,实受宋平子的影响。结合这些材料来看,章氏的《周易》古史研究虽然在规模上比沈竹礽有所扩大,而且对《周易》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史的总认识,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来说仍是残缺的。

两千多年来第一个提出系统的《周易》古史观的是胡朴安。1942年4月胡朴安著成《周易古史观》一书,该书是他在患脑溢血之后半身不遂的情况下完成的,可见胡氏是以超人的毅力、卓绝的意志去从事《周易》古史研究的。因此《周易古史观》这本书除了在学术上卓有建树之外,其中还凝聚着一个学者献身学术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书之后胡氏自费刊行了200部。1986年该书由胡氏弟子包敬第校订,上海古籍出版社予以重印。《周易古史观》是胡朴安一生的最得意之作,该书深受《序卦》的影响,每说一卦,必在篇首冠以《序卦》论述该卦的文字,本《序卦》之说而加以发挥,从古史的全新角度逐卦解说《周易》。他认为《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两卦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王时代之史。胡氏在《自序》中说:‚六十四卦之记事,衔接而下,毫无前后凌乱之处。‛例如,《乾》、《坤》两卦代表天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屯》卦讲草昧时代建立酋长之事,《蒙》卦是酋长领导民众而给以教诲之事,《需》卦是教导民众耕种之事,《讼》卦是民众争夺饮食而讼之事,《比》卦是开国之初建 万国亲诸侯之事,《小畜》卦是建国以后会猎之事,《履》卦是以履虎决定履帝位之事,《泰》卦是履帝位之后巡狩朝觐之事,《否》卦是天子失德、诸侯不朝之事等等。在一卦之内,胡氏也力求将每一爻讲妥贴。如《屯》卦初爻言建侯,二爻言酋长率民众田猎、男女相交合;三爻言田猎时逐兽;四爻讲田猎之后男女互相求婚;五爻言酋长囤积所获之禽兽;上爻言酋长施泽未遍,民众互相争斗。其逐卦逐爻串讲大抵如此。胡朴安对自己呕心沥血构建的《周易》古史体系极为自信,他在该书《自序二》中说:‚朴安于六十四卦之卦辞、爻辞、彖辞、象辞,除《乾》、《坤》为绪论,《既济》《未济》为余论外,皆是历史纪事之文,无一事不解,无一句不说,并非模糊影响之言,亦无牵强附会之语。‛胡氏精通古文字学,因此他在说《易》过程中注意文字训诂,往往通过训释文字的初义而考见上古社会的文化习俗,将《周易》古史研究建立在文字训诂之上。不过胡氏的《周易》古史研究并非完全圆满,他全部抛开了卦象,未能就卦象与卦爻辞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他认为画卦象是未有文字以前的符号,其价值与文字相同,《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实际上代表1471种事物的符号,卦象就是文字的假借,由卦爻而发展到文字产生,文字代替了卦爻之后,就可以撇开卦爻不问。他的理由是,‚《周易》是有文字以后之记载,其用卦为符号者,犹今日卷册之标记,无他义也。其所以用卦者,或古时有用卦为符号之记载,取以为据,特不可考耳。‛卦象究竟是‚卷册之标记‛还是‚符号之记载‛?胡氏对此也把不准,卦象确实是太古老而难以考证。但学术研究价值的高低恰恰取决于解决问题难度的大小,因为不可考就撇开不谈,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此外,胡氏的《周易》古史体系同样没有回答为什么《周易》以卦象、卦爻辞记史的问题。

从胡朴安到80年代之前,《周易》古史研究陷于沉寂。但进人八九十年代 后,随着‚《周易》热‛的出现,《周易》古史研究再度辉煌,产生了几个《周易》古史体系。

首先是李镜池《周易通义》问世,该书由曹础基整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李镜池认为《周易》是一部占筮书,许多筮辞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录,是研究西周社会的珍贵史料。《周易》反映了周民族从太王迁于岐山,中经周武王克商、周公东征、到王室东迁之前这一奴隶社会由极盛而衰落的变化史迹,甚至还保存了文献上罕见的原始社会遗风,多方面地展现了西周社会的生产、阶级斗争、思想和风俗情形。李镜池本来是古史辨学派阵营中的人物,他将《周易》视为一部从太王迁岐到平王东迁之前的西周社会史,这较之于顾颉刚、余永梁等人从《周易》中寻找一鳞半爪的历史故事的做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他在具体解说六十四卦的时候,未能将《周易》周史说落实到各卦爻之上,读者从该书中很难具体了解到哪一卦讲武王伐纣、哪一卦讲周公东征,大体上是泛论,较之于胡朴安‚无一事不解,无一句不说‛,显然让读者有未惬于心之感。

80年代第二个《周易》古史体系的创立者是杭州大学历史系黎子耀,他的专著《周易秘义》由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黎子耀认为阴阳五行思想是《易经》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讲日月运行规律,而《乾》、《坤》两卦分别象征日月的运行规律。在六十四卦中有三十二卦属于《乾》卦系统,另三十二卦属于《坤》卦系统。他由遇卦、之卦而求其会通,遇卦是‚简易‛,‚之卦‛是‚变易‛,两者结合便是‚不易‛。他引用崔氏《易林》证经,收录其诗四百余首。黎子耀认为《周易》是一部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不朽著作,为了掩饰真实内容,不得不采用谜语、隐语、象征方法。他根据卦象的正、反、奇、偶,将《易经》的内容分为‚万物的生成‛、‚四季的变化‛、‚一切事物发 展的基本规律‛、‚国家‛、‚历史‛、‚婚姻与家人‛、‚经济生活‛、‚养生与仿生‛、‚道德教育‛、‚人生哲学‛十个单元,将《周易》视作一部反映自宇宙生成至殷周时代广阔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可见黎子耀所建立的《周易》古史系统,是广义的社会史与狭义的历史的结合。该书第五章‚历史‛即是狭义上的,作者认为《需》、《晋》、《讼》、《明夷》四卦记述了商朝灭亡史:需‛记述奴婢为生存需求而斗争,‚讼‛意为斗争,‚晋‛记述周人进军、商纣因戍卒倒戈而灭亡的历史,‚明夷’’记述商朝亡国。《革》、《鼎》、《屯》、《蒙》为西周建国史,‚革‛指周人革命,‚鼎‛记周初定鼎,‚屯’’载周封建诸侯,‚蒙‛记平定奴婢叛乱。黎子耀还认为《序卦》是一页殷周奴婢起义史,《杂卦》是一篇奴隶起义赋。黎子耀所建立的《周易》古史体系确有个人的心得,但毋庸讳言,这个体系内明显含有‚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内容,明显地打上了文革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印记。

香港学者谢宝笙在香港出版了《易经之谜是如何打开的》、《追寻易经作者是谁》、《周易精神真相大白》、《易经之谜打开了》系列易学论著,其中《易经之谜是如何打开的》一书,由北京出版社1995年出版简体字本。谢宝笙认为《易经》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人生经历阐明易道:波浪起伏原理、事物发展的因果性以及世界是变易的。作者从马王堆出土文物、周原甲骨文、金文、《诗经》和《尚书》中搜集资料,将武王伐纣事件与《易经》相结合,证实上经三十卦是周克殷的历史,下经三十四卦是作者的自传。他认为《易经》作者是周朝开国•功臣南宫括,《周易》的写作时间是在周克殷后二年,写作目的是在周武王病重、群臣恐惧的特定背景下,以周兴殷亡的历史教训和毕生的工作经验告诫下一代官员,以保证新建立的周朝得以延续。作者认为《周易》上经中的《临》卦是了解全书的关键,‚临‛意为来临,是指周伐殷成功、武王登基大典的历史时刻即 将到来。《临》卦前有《同人》、《大有》、《谦》、《豫》、《随》、《蛊》等卦,记述周文王会盟诸侯伐犬戎、三分天下有其二,对商明臣服暗作征伐的策略、武王观兵孟津以及商纣王腐败等史事。《临》卦后《观》、《噬嗑》、《贲》、《剥》、《复》等卦,记述作者南宫括旁观武王登基大典、克殷后制定刑法镇压顽殷、周兵人商后的财物收获、周朝的早期腐化以及其后纪律恢复等史实。上经除《乾》、《坤》二卦外,其余二十八卦中,前十四卦是周文王‚时区‛,并且以周文王为主角,卦中的‚君子‛是也;后十四卦是周武王‚时区‛,其中头三卦《随》、《蛊》、《临》是记述以武王为主角的伐纣过程,卦中的‚王‛、‚子‛是对武王的称呼。作者宣称‚能对四千九百多字的原文逐字逐句地加以微观的论证‛,‚原文中几乎每一个字都可以找到足够的资料加以论证‛。[5] 就在谢宝笙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激动不已的时候,北京大学李大用也完成了《周易》古史体系的构建。李大用的父亲李世繁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早在解放前就形成了《周易》周史观,惜乎草创未就,于1982年遽尔辞世。李大用发愤继承先志,著成《周易新探》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该书可以说是李氏父子两代人心血的结晶。李大用认为此前治《易》者均未跳出汉《易》象数、宋《易》义理的老路,近人胡朴安、高亨、李镜池亦未能摆脱‚《易》为卜筮而作‛之说或《易传》的束缚。他运用甲骨文、铜器铭文的实物资料和研究成果,参以古代典籍,旁及诸家解说,对《周易》进行探本溯源的研究。他根据西周甲骨卜兆的六种排列形式,发现《周易》的卦画结构并不神秘,乃是周人利用龟卜兆纹一——两种基本形式,在殷人‚卜用三骨‛、‚习卜‛的基础上,演变为‚卜用三兆‛、‚重卜三兆‛而成为八卦、六爻、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李大用认为《周易》卦爻辞是在东土既定、殷民未靖的情况下,周公、召公为了使其警惕天命、德治保民的方针贯彻执行下去,永保 周王朝的长治久安,而指导史巫根据历年存放于‚金滕之匮‛的命龟之辞和其他文献整理、编写而成的周文王‘、武王、周公、成王兴周灭商的历史进程及其成败因由的记录,以便成王、康叔及其后嗣子孙牢记商灭的教训和周兴的经验。李大用认为《周易》各卦爻辞均主题明确,前后一贯,并非一些缺乏逻辑联系的筮辞的堆砌。例如,《乾》卦是周文王确定的隐忍待时、蓄积力量方针的要点;《坤》卦是周文王伐商失败后确定隐忍方针之事;《屯》卦是周文王在国内建诸侯、访贤才、屯粮以蓄积力量之事;《蒙》卦是东土既定后周公确定的对待殷遗民的政策;《需》卦是周文王前往西北、西南争取部落首领之事;《讼》卦是周文王伐商失败后认识‚作事谋始‛之事;《师》卦是周武王观兵孟津之事,等等。作者认为,‚六十四卦爻辞之记事,井然有序,毫无前后凌乱之处;且每卦爻辞均主题明确、前后连贯。而所序之观点或史事,皆与《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两汉古籍和《史记》相合或接近,又为西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考古资料所证实,断非偶然之事也。‛张岱年为该书作序,肯定李大用关于卦画结构的观点:‚此说取材广博,论证明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解决八卦起源问题有重要贡献。‛又说:‚多年以来,大用同志从事历史教学,熟悉殷周史迹,故能有此成就。‛

其后黄凡又研究出一种全新的《周易》古史系统。黄凡,广东揭西人,1950年生,原在揭西县糖厂从事统计工作。1990年中山大学刊授中文本科毕业。他用业余时间写成80万字巨著——《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经专家审定后,由揭阳市政府拨款资助,1995年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

据黄凡介绍,他写这部巨著完全出于偶然。他原来的兴趣在汉语考据学,在从事经学考据时涉及到《周易》,八卦奇特的符号引起他的深思。出于统计职业习惯,他将六十四卦一一展开相加,算出六十四卦的总数是2880,平均每八 卦是360,这接近于一年的天数。他怀疑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卦爻是否表示天数,于是对卦爻辞进行研究,他将卦爻辞中有明显史实内容和时间可供比较的东西例如箕子去朝鲜、武王封诸侯、武王伐纣、武王观兵等,依次进行排列比较,终于发现八卦符号是上古纪年历数形式。通过查考400多种典籍,写成了这部大书。

黄凡的《周易》古史研究是从八卦人手,他从古代典籍、历史文物和民俗传说等多角度证明,八卦原来是上古纪年历数符号。阳爻‚一‛代表9天,阴爻‚—-,’代表6天,一个八卦符号记载45天左右的史事,八个八卦符号大约记载一年的史事。八卦实际上是上古将一年按45天左右分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候的历法形式。《周易》是周王室按这种纪年形式隔6天或9天占筮一次而记录下来‘的问辞和占辞,它如同殷商甲骨卜辞一样是一种筮辞编集。《周易》爻辞中的‚初九‛表示起初的九天,‚九二’’是第二个九天,其余以此类推。同样,‚初六‛是起初的六天,‚六二‛是第二个六天,其余以此类推。《周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受命七年(公元前1058年)五月丁末日至周公摄政三年(公元前1050年)四月丙午日共2880天的编年日记体筮占记录,其中包括商周之交的主要历史。

黄凡逐一解释了各个卦名的历史涵义。例如‚乾‛即‚干‛字,当时周国干旱,故周王以此筮问吉凶,并以龙求雨。‚坤‛为土、申二字合文,当时筮问周土夏历七月的吉凶。‚震‛指大雷电,是对《尚书•金滕》所载大雷电及风暴的筮占记录。‚巽‛即‚选‛字古文’,当时周公选将练兵,准备讨伐武庚反叛。‚坎‛是地名,即坎窖,其地在今河南巩县以西。‚离‛是指黄鹂鸟,当时武王兴师伐纣,旗上画黄鹂鸟,并以鹂筮问伐纣吉凶,‚王用出征,有嘉,折首‛,便是武王斩下纣王首级的记录。‚艮‛记管蔡反叛事。‚兑‛应为‚诰‛之讹字,当时周师将伐叛商而作《大诰》。其他如《师》卦及《同人》卦记伐崇侯虎之事;《观》卦记武王观兵孟津事;《颐》卦有哈雷彗星经过的记录;《晋》卦即大封诸侯事;《明夷》卦记武王去东隅、箕子去朝鲜事;《革》卦记成王加冠礼事;文王崩于《豫》卦,即受命九年;武王崩于《升》卦,即受命十二年;唐叔虞封于《中孚》初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即武王观兵孟津和成王向叛商发动进攻的日期,等等。

要判断黄凡的《周易》古史研究是否可信,那就要按照历法进行推算,看《周易》某一爻辞是否恰好就是历史上某一事件的发生日期。兹举几例:《师》卦第一爻到第四爻是第271~303天,黄凡认为爻辞‚师出,以律否臧‛、‚在师‛、‚师或舆尸‛、‚师左次‛、‚长子帅师,弟子舆尸‛系指周文王第一次伐崇侯虎。参照《左传•僖公十九年》所载:‚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从第271天到303天正好是33天,正近《左传》‚三旬‛之说,《师》卦四爻所载与《左传》相合。又如《豫》卦四、五两爻是第709至720天,爻辞是‚贞疾恒不死‛‚冥豫‛。《竹书纪年》载:‚春三月,西伯昌薨。‛《竹书纪年》或用夏历,与《周易》所用周历相差两个月,所以《豫》卦所载‚冥豫‛正好是《竹书纪年》所载文王的死期。再如《离》卦上九爻为第1332天至1338天,爻辞为‚王用出征,有嘉,折首‛。参照《尚书•泰誓序》所载:‚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历谱戊午为十二月三十,这是商周历法不同所致。这一爻记载周武王渡黄河至牧野与殷纣王决战、斩纣王首级这一历史大事。诸如此类不再列举。黄凡认为,商周之交的历史大事件因为缺少史料而无法具体判定日期的,可以根据《周易》卦爻辞进行推断。

与此前《周易》古史研究相比,黄凡很好地解释了《易经》的‚九‛和‚六‛的概念,他将卦爻辞、卦象与先秦古籍互证,不是从社会史的角度说《周易》,而是将其看作是商周之交8年的改朝换代史。《周易》与其他史籍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以每隔9天或6天占卜一次的形式来记述商周之交的历史大事,这很好地解释了《周易》既是一部筮辞编集同时又是一部古史这一特殊文化现象。从学说体系来看,他的《周易》古史体系比胡朴安体系更为完整,甚至比李大用体系还要具体。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秘书长在《审读意见》中认为:‚此书别开蹊径,突破二千多年来前儒对《周易》的传统说解,而把《周易》作为编年日记体的周室占筮记录进行论证,从而揭开了《周易》的秘密。本书立论新颖,论证严密,已自成体系,可为一家之言。因此,本书是一部充满创见的优秀著作,将给近年出现的《周易》热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易》学研究。……本书据《周易》所排年表对古历法研究也很有价值。此外,对文字训诂学、古籍雠学也很有价值。‛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为这部巨著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其中说:‚大家看他这部《周易——商周之交史事录》,不仅广征博引各种古今文献,而且运用了历史学、文字学以及数术、历法等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视野宽阔,论述详明,源源本本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恐怕很少人想到,几十万言大书竟出于一位业余作者之手。古人以焚膏继晷形容治学的勤勉,我们在看到他的学术成果之余,更要肯定他寻找打开疑谜之门的精神。相信《周易》的研究,由于这部书的出版,会得到新的促进。‛

以上我们简要回顾了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所走过的历程,可以见出《周易》古史研究从发掘《周易》中的历史故事到视《周易》为史书,从片断感想发展到完整体系,逐步走向成熟。尽管这些研究者不是生活在同一时代,有些人即使生活在同一时代也不一定互相有音讯沟通,他们彼此之间也没有共同的学术纲领或学术宣言,但治《易》思路却逐渐走向一致,其研究成果卓然自成 一派,而自觉与传统易学区分开来。我们说《周易》古史学派已经形成,这绝非夸大其辞,而是有系列研究成果作为充分依据。本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拓宽易学领域,而且对商周古史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李大用、黄凡建立的《周易》古史体系如能与地下考古发掘相与印证,则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不无参考意义。待到商周古史疑难问题逐渐澄清之后,再回头看本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就会更清楚地认识它们的学术价值。

注释:

①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载《古史辨》第三册,第l~44页,上海古籍1982年出版。

②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第143—170页,同上书。③④沈竹扔、章太炎的《周易》古史观,参见胡朴安《周易古史观•自序二》,上海古籍1986年J打版。

⑤谢宝笙在香港出版的《周易》研究系列著作,大陆不易见到,本文介绍谢氏的观点,是根据北京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易经之谜是如何打开的》一书以及1993年第2期《周易研究》刊载的谢氏论文《周易原著精神真相大白》。

上一篇:木偶奇遇记读书笔记500字下一篇:多彩的春风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