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2024-07-19

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共6篇)

篇1: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一、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包括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6、语言特色:

包括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7、描写:

包括动、静,点、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例析

诗歌鉴赏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它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往往让考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下面,就诗歌鉴赏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以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声:捣制寒衣之声。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2分)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例2: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例1: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6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2: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

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例1: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2分)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历年中考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归类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

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个方面,实词的积累,根据上下文的推断,还有对于语言的熟知,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的试题,多为三大部分,一是书写,二是阅读,三是写作。阅读题中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题是主流,所以,我想重点谈的就是这类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

1、“理解、认识”类。包括字、词、句、段、章,要求你谈一谈读后的理解或认识。这类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字面解释,然后再谈一点你个人的感悟或体会,这种体会应该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断、分析‘手法’”类。一般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这种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判断,再答如何用这种方法?作用如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赏析类题目,只要你按照这三个方面去答,就不会有遗漏了。而我们学生通常喜欢把“如何用”这一点答漏,难以得到全分。

3、“解释寓意”类。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地去答,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揣摩作者想说而没有明说的意思,不可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类。如“文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等,这类题目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重点在于读上下文,从中寻找即可。

5、“体会含义”类。这种题目应该由表及里地去答,可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探究,答出它的语境义,这语境义也就是作者用在这里的含义了。

6、“分析表达作用”类。这种题目一般是考察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悟能力的。应该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含义,再说明有什么作用。

7、“文章结构分析”类。

①开头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应该根据文体、文字特点作答。议论文、说明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起交代环境、铺垫故事、设置悬念等作用。

②结尾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③开头结尾文字一起有何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④中间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是总结上文,或者开启下文。

⑤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这种题目是考察学生运用材料或取舍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叙文字,它具有充实文章内容,帮助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果是举例论证或说明,那就是论证或说明是否充分的问题。如果是抒情议论的文字,那就可能是过渡的问题。答题时应该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8、“叙述方法优劣的分析”类。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自然顺序安排材料,脉络清楚,便于理解。不足的是太死板,无波澜,较平淡。

②倒叙:把故事的结局、或精彩片段放在开头,可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但一定要与顺叙结合用,“倒”的部分结束时,语言上要有交代。

③插叙:在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过程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有助于突出文章主题。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则容易造成叙述混乱。

具体答题时,应该根据题意作出判断。

9、“叙述人称优劣分析”类。

①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但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

②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予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③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具体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若是问为什么要用这种人称,那就答其优点;如果是问改成另一种行不行?那就应分析另一种人称的缺点。

10、“表达方式的分析判断”类。常见题型有:

①指出叙述的要素、线索、组材顺序等。这类题只须据有关知识答题即可。

②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突出人物性格等。

③判断人物描写的类型。人物描写从描写对象来分,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等。一般是起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从描写角度来分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是烘托、突出描写对象。

④议论抒情的文字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般是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引资料、配图表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

⑥指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有:摆事实、讲道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特殊的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推理论证、归谬论证、举例论证等。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答题时要把这个观点找出来。

篇2: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声:捣制寒衣之声。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2分)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例2: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NextPage]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例1: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6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2: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

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例1: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2分)

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3: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初探

高考古诗鉴赏题模式归类

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2、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4、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5、第五种模式:一词统领型

6、第六种模式:观点不同型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

答:

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描绘画面)

2、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概括特点)

3、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分析感情)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

3、提问变体: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 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 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

(2) 联想和想象, 又叫虚实结合。 (3) 对比。

(4) 白描。如“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 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 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 比喻。 (3) 拟人。 (4) 夸张。 (5) 双关。 (6) 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1、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点明手法)

2、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阐释运用)

3、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分析效果)

三、分析语言型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2)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其答题思路是: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总评价) “黄莺儿”是儿化音, 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析效果)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点感情)

答题模式:

明特色 (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列例证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感情 (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或:答题格式是:总评价+析效果 (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 +点感情 (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四、一词 (句) 领全诗型

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设题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 全诗的感情调、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其答题思路是:

(1)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范式:虑主旨 (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思结构 (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唐诗, 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虑主旨)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思结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五、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 应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描景象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情境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影, 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 指闭目静坐, 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发出低呤, 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由于山林幽暗, 似乎显得阴冷 (释含义, 描景象)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意境) (点情境)

六、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 有人那样认为, 你觉得呢?解答分析:依据原诗 (词) 作答, 一定要从原诗 (词) 中找到理由、原因。答题范式:找要点 (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 +分条述 (用翻译的形式)

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 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 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 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 归乡无期, 更添愁苦 (找要点, 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 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想游人归途艰难, 感叹相逢无期 (找要点, 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 传达了“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的情思。

七、总结:

篇4: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一、诗歌鉴赏的题型

①体裁以诗歌为主,绝句占多数。

②题材丰富多彩,涉及写景、叙事、送别、咏怀等多个方面。

③考查以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表达情感和表达技巧为主。

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诗,力求读通读懂。

①看题目。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它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也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②看作者。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创作经历、创作风格。

③看全诗。诗歌全文是鉴赏的主体,我们应花大气力认真默读,力求读通读懂。

④看注释。中考诗歌鉴赏题有些附有诗歌注释。

⑤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

第二步:审视题干,反复推敲,规范答题。

三、灵活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第一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般说来,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要点: (1) 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1.描写画面

【例】2012年陕西省中考试题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命题者为了降低答题难度,在命制试题时,力避诗歌形象这一概念,只是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而实际上该题是在考查考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认真研读诗歌,再审视题干,我们不难答出如下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2.语言炼字。任何一个单纯的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只有当汉字进入具体的语境中,才显示出高下来。所以,赏析诗歌语言的妙处,一定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

【例】2010年陕西省中考试题

农家望睛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解析: 该题要求找出比喻的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如果我们答题时仅仅着眼于第三句本身,“白发老农如鹤立”,就只能答出白发老农站立的姿势,这样答题没有真正理解整首诗歌的含义,我们如果能从标题以及整首诗歌来理解,就明白了了这首诗写的是就不下雨,天旱,老农盼望天降大雨。尤其从最后一句“麦场高处望云开”更能看出老农盼雨的急切心情。因此,我们从以下两点来答题,就很完整了。“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希望天睛的迫切心情。

【例】2009年陕西省中考试题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20.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

解析:赏析“乱”的妙处,不仅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还要联系以前课本中学过的诗歌。“乱”的本意是杂乱的,不和谐的、不美好的。如果只就字论字,好像是一群黄莺在叽叽喳喳的乱叫。但我们结合诗歌前两句中“花”开“红树”“草长”“平湖”“白鹭”这些意象都是十分美好的,后两句“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也能推测出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愉悦的、美好的。另外,我们在七年级上册也学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期中有两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里的“乱花”不是乱七八糟的花,而是各种各样的花。这样,我们很快就能理解诗歌中“乱莺啼”,“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第二类: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对诗词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考查,是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通常会将诗景、事、情结合在一起考查,

【例】2014年陕西省中考试题

山行

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全诗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的句子,处处在写景,不过我们仔细品味,无一处不再抒情。“飞泉”“春风”“喷”“窈窕”“绿”“满”“出”“一路”“听”字字传递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旅途中愉快的心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例】2016年陕西省中考试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2分)

这是课本中所学的诗歌,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尽管是学过的诗歌,但第二题“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学生想要答全并不容易,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上课老师的分析,而是应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联系全诗“国破”“草木深”“感时”“花溅泪”“鸟惊心”“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时局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然后进行综合思考,得出答案。

篇5: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比喻: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比拟: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强调和突出该事物;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互文 :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表强调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作用

篇6:诗歌鉴赏答题步骤

这几年的诗歌鉴赏题,依据考点,它的问题设置主要有这几种类型:意象意境型、表达技巧型、语言特色型、炼字型、情感主旨型、评价型、比较评价型等。

一、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描摹出主要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案或图景后,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炼的话概括,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如:

画 堂 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提问: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回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的景象,(步骤一)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残春图。(步骤二)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步骤三)

二、表达技巧型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赏析角度及常用名词:(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象征、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

3、析效果,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例如:

醉落魄

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提问: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回答: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步骤一)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步骤二)来烘托鹰的形象。(步骤三)

三、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如: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多用口语,(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句)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简析某字在某句中的表达效果。联系全诗,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妙处、作用)。某字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答题步骤:

1、找字。(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拟声词、表色彩的词语)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情境,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如:

过 香 积 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提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回答:“诗眼”分别是“咽”“冷”。(步骤一)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二)“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步骤三)

五、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

1、写什么,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怎样写,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此点一定要结合诗句本身灵活运用,因为在此类型题的考查中也许所选诗歌并未涉及技巧的考查)

3、为何写,抒发什么情感,或反映什么社会现实、表现什么情趣、寄托什么情怀等。

例如:

南 柯 子

王 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提问: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回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此诗在此处并未运用表达技巧,故可省略步骤二)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步骤三)

六、评价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只是前六类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例如: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提问: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回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七、比较评价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情感、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例如

越中 览 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 头 城 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提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回答: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以上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诗歌鉴赏答题类型的一些总结,因为诗歌鉴赏术语的积累已经不属于解题步骤,在此没有讲解。而本文所写的也只是诗歌鉴赏过程中的一部分,希望可以帮助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使其表述的更清晰严谨。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蜗牛的奖杯常用知识点下一篇:电大现代汉语判断题汇总复习资料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