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教育点亮人生》有感

2024-07-17

读《好教育点亮人生》有感(共14篇)

篇1:读《好教育点亮人生》有感

读《好教育点亮人生》有感

城关二小 林报兴

何为好教育?我想,能激励、唤醒、鼓舞人心的教育,才能称得上是好教育,优秀的教育,能让唤醒沉睡的心灵,能照亮昏暗的心灵。觉醒的人,如同一支支火炬,而点燃之心,将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看完《好教育点亮人生》这本书,我静下心来细细回味,它带给我,带给教师,带给家长,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否着眼于开发每个人的潜能?是否着眼于激发每个受教育者学习的潜能?是否着眼于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建立起足够的自信与自尊?是否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与追问,才能渐渐走向完美;教育者也当不断反思,才能真正树人于百年。美国古诺特博士说过“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这句话发人深省,它也将成为审视我教育行为的一面镜子。

本书由一个个简短精悍的故事组成,读来轻松有趣,轻松之余,却在不经意间引起读者的思考。

进行有效的教育,我们需要亲身垂范、用心倾听在宽容、尊重、理解智慧激励中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更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身体力行。书上有一篇《良好的言行举止是最优秀的简历》,总经理对抱着一叠证书面试的人都不满意时,一个两手空空的男孩却被聘任了。因为这男孩懂得进门轻敲三声,懂得先蹭掉鞋上的泥土,懂得让座于老人„„这些细节成为男孩最优秀的简历。这些细节不也是最好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沟通,这需要我们把握好每一个有良好的契机,机不可失,我们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努力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机会,力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书上还介绍了许多教育方法教育观点,想把这些好的经验好的方法都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我细细地研读。

篇2:读《好教育点亮人生》有感

双江小学五年级三班:张译之

指导老师:廖晓芳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书叫做:《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一共有五个单元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本书让我在学习上会更感悟真理、生华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拼搏精神,在练习中也会锻炼品质、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启迪智慧。引导我们成为新一代有理想的人,成为俱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华民族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中最让我有感触的两篇是:《不让祖国受欺悔》和《让人民不在挨饿》。

《决不让祖国受欺悔》主要写了:钱学森为了不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中国人,便努力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添彩,最后为我们中国人创造出了两弹一星的强大武器。

还有一篇文章是(她)《让祖国不在挨饿》,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袁隆平爷爷不顾劳累,天天都在田里研究水稻,最后研究出杂交水稻,让祖国人民不再挨饿。

从这两篇文章就看出这两位伟人的为

祖国争光添彩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呀!

而我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虽然不能像钱学森和袁隆平那样做出为祖国那样大的奉献,但我在生活中,我会做出我力所能及的事,为人民做出奉献。

我以前还没有理想,自从我读了这本书,我就有了一个理想就是:开一家博物馆。为了我的理想我一定努力的。我要加油!再加油呀!

我以后一定也会让我学习这本书里的人物,让他(她)们树立目标、向目标前进,让他(她)们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篇3:读《好教育点亮人生》有感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题记

在绍兴市小学语文领雁工程培训时, 罗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暑假里闲着没事, 我怀着一份好奇翻阅起来。

只看书名, 我感觉它可能是一本有关如何提高朗读技巧、提高阅读分数的书。但其实这本书强调更多的是“渴望阅读”, 是一本培养孩子对读书的渴望, 使他们热爱读书、乐于读书、迷恋读书的指导手册。

夜静静的, 风凉凉的, 来自大师的抚触和叩击, 让我的心澎湃不已。掩卷沉思:作为教师, 作为家长, 如何点亮孩子“悦读”的心灯, 让他们热爱读书、乐于读书、迷恋读书, 让他们的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呢?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一、天籁自鸣天趣足——

做“悦读”兴趣的激发者

《朗读手册》对于如何让孩子渴望阅读的观点有许多, 如:“人类是喜欢享乐的。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 人们会自愿地反复去做。反之, 对于自己讨厌的食物、音乐及亲戚, 我们则避之唯恐不及。我们接近带来快乐的事, 回避带来痛苦或不愉快的事。”“愉快就像胶水一样, 能粘住我们的注意力, 但只朝喜欢的方向吸引。每当我们给孩子朗读时, 就会发送一个‘愉悦’信息到孩子的脑中, 甚至将之称为‘广告’亦不为过, 因为朗读让孩子把书本、印刷品与愉悦画上等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 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动力, 学生才会挤时间读, 有滋有味地读, 从中汲取知识, 汲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

奥维尔·普瑞斯特科在《给孩子读书的父亲》中说:“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 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悦读”兴趣的激发者, 努力点亮孩子们“悦读”的灯。“每当我们给孩子朗读时, 我们就像在为阅读的乐趣做广告。”精彩的故事, 动听的讲述, 会深深地吸引孩子, 在其乐融融中让孩子感觉“悦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想, 让我们把“悦读”的兴趣植入孩子的心田, 在静静地积淀后, 孩子们的阅读之路将会灿烂如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孩子主动阅读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努力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悦读”的兴趣。如:读故事———感受课外书的神奇。农村孩子没有阅读的习惯, 更不用说“悦读”了, 为了激发他们的“悦读”兴趣, 我就利用每天的课余阅读时间, 读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慢慢地, 孩子们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 对书产生了好奇, 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悦读”的欲望。又如:设悬念———调动读书的欲望。平时在读故事时, 我往往要设置一些悬念, 一方面吸引孩子听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如在读《爱的教育》中的故事时, 我往往只读一半就不读了。当孩子们纷纷要求我读下去时, 我就故作神秘地告诉他们:要想知道结果呀, 请大家阅读《爱的教育》。这样, 调动了孩子“悦读”的积极性, 他们自己会利用课余时间兴致勃勃地去阅读。

二、漫卷诗书喜欲狂———做“悦读”作品的引领者

《朗读手册》中指出:“在要求孩子阅读之前, 作者对一个幼儿园班级的阅读情况进行了为期8周的调查研究。研究人员观察小朋友们在自由活动时间会选择哪一类书来看, 他们发现‘非常熟悉’ (老师一直重复读的) 的书被选的次数是‘不熟悉’ (老师没读过的) 的书的3倍, 而‘熟悉’ (老师只读过一次的) 的书被选的次数是‘不熟悉’的书的2倍。另对30名七年级和十二年级中学生的阅读嗜好进行调查时也发现:68%的中学生选书是因为老师或同伴们在讨论某一本书, 这本书在班上很热门。”“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 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走进书中奇妙的世界。”

音乐家兼艺人冯多瓦是被老师领进文学殿堂的。他说:“在中学时, 我一直觉得阅读非常乏味, 直到碰见我的恩师卡斯塔赫尼诺。他向我推荐布瑞得伯瑞的《华氏451度》。从那时起, 我才感到了阅读的乐趣, 开始通过它了解社会, 逐渐地成熟起来。”确实, 要想点亮孩子“悦读”的灯, 教师就应成为点灯的人, 成为“悦读”作品的引领者。因为我们必须承认, 当我们试着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时, 我们就如同在向他们推销。教师在指导孩子阅读之前应该先通过自己的阅读为他们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 先于孩子去阅读, 先于孩子被感动, 只有这样才能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孩子, 使他们保持读书的热情。教师只有自己经常阅读、经常推荐、经常和孩子交流分享才能引领孩子走进“悦读”的广阔天地, 形成浓浓的“悦读”氛围。当孩子感受到愉悦时, 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阅读了, 也就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悦读”起来。

为了“哄”孩子爱上阅读, “哄”孩子们读更多的书, 我每周利用校本课时间开展一次好书推荐活动。把自己觉得适合孩子阅读的、感觉孩子们会喜欢的书推介给孩子们。在推荐会上, 我会娓娓动听地讲述内容, 以引起孩子“悦读”的兴趣。如本学期, 我已向孩子们推介了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曹文轩的《草房子》、科罗迪的《木偶奇遇记》、怀特的《夏洛的网》、马洛的《苦儿流浪记》等书。在我的引领下,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阅读起这些书来。

平时我还将自己的引领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 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如教学《猫》后, 我引领孩子们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 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 我又引领孩子们走进《三国演义》 (儿童版) 的故事, 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 激发孩子们“悦读”的激情。这样, 在我的引领下, 孩子的“悦读”兴趣被激发, 纷纷要求借书阅读, 在读书中他们感受到了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从而更有兴致地进入下一轮的“悦读”活动中。

三、春城无处不飞花———做“悦读”平台的搭建者

《朗读手册》一书在《如果给智能不足的孩子朗读呢?》和《如果你开始读书给孩子听, 第一天会是什么情形?》两个篇章中讲述了三个人的故事。其中一个叫卡索拉, 她在刚出生时由于染色体受到破坏, 导致脾脏、肾脏和口腔都有缺陷, 肌肉有痉挛现象, 这使她晚上的睡眠从来没有超过两个小时, 还弱视。可就是这样一个残疾人, 她父母在她4个月大时就开始给她朗读, 每天坚持, 到她5岁时, 心理学家发现她的智能发展超出了一般孩子的平均水平, 而且社交适应能力良好。还有一个叫珍妮弗, 她出生时, 被诊断患有唐氏综合症, 她两个月大时, 被告知她将会全盲、耳聋, 而且严重智障。但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父母每天朗读的影响下, 4岁的她接受智商测验时, 竟高达111分。

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 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早一天阅读, 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阅读, 就多一分平庸的困扰。尽早给孩子朗读。你越早开始, 做起来越容易, 效果越好。狄卡斯伯研究发现:婴儿在听到新故事时, 心跳会加速;而当他们听到熟悉的故事时, 心跳会变缓。以上两项研究可以说明, 婴儿在胚胎时期就能对某种特定的声音感到熟悉, 而且会将这些熟悉的语调与舒适感和安全感联系在一起。所以, 婴儿从出生前就开始学习了。因此, 作为教师或家长的我们应该及早为孩子搭建“悦读”的平台, 点亮孩子们“悦读”的灯, 让孩子有更大的展翅空间。

为了给孩子提供交流的平台, 我经常利用班会课或是利用午间活动时间, 举行“小书虫碰头会”, 让他们侃侃而谈, 聊书, 聊作家, 聊读书的乐趣。同时在本学期, 我在所教班级还开展了“小学生‘阅读作文’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关于阅读作文, 孩子们开始简单地认为就是读后感, 许多学生说不会写读后感, 我先讲了读后感的写法, 同时告诉孩子们阅读作文的范围不仅仅限于读后感, 还可以是故事的续写、故事的改编、故事的缩写、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某一点谈自己的看法、读书笔记等等。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自己阅读某一本书后的感受, 经我一讲以后, 许多孩子跃跃欲试。现在“阅读作文”的写作已有一个多月了, 交上来的作文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有的与作者莎士比亚对话, 有的给孙悟空新编故事, 有的续写了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在大家生动形象的描写或大胆丰富的想象中, 我看到了孩子们对阅读作文的好奇, 同时也让孩子们既感到了阅读的快乐, 又感受到了写作的畅快。

四、陶陶然乐在其中———做“悦读”路上的同行者

《朗读手册》中有许多关于家长、教师应该做个读书的同行者的观点, 如:“帮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的最好方式是与他一对一地相处, 这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亲子间一对一的相处时间可以用来读故事书、聊天或玩游戏, 这是用来教育孩子有关书、玩具、花或水等生活事物概念的重要时刻。”“以身作则。除了朗读时间外, 要让孩子亲眼看到你为了休闲而阅读, 与孩子分享你的阅读热情。”

英国作家和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在他的《阅读环境———大人如何帮助孩子享受图书》一书中强调, 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很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帮助和示范, 阅读学习者遇到的所有障碍几乎都可以被克服。确实, 只有爱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书的学生, 只有会阅读的教师才能教出会阅读的学生, 只有终身阅读者才有可能培养出终身读者。由此可见, 教师在孩子的“悦读”活动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 所有教师应成为孩子“悦读”路上的示范者, 更早更好地点亮孩子“悦读”的灯, 让孩子在教师的一路陪同下, 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读书, 让孩子们在“悦读”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

在平时作业已改完的情况下, 我会来到教室, 找学生借一本书, 坐在教室里看, 有时还和书的主人交流几句。这时, 总会有不少学生围在我身边, 他们想知道我看的是什么书, 我就趁机给他们讲一讲书中的精彩内容, 说得他们心里痒痒的, 他们肯定也会去看了。到现在为止, 我已在学生那儿看过不少书了, 有杨红缨、郑渊洁等写的风趣幽默的系列丛书, 如《淘气包马小跳》《皮皮鲁系列》, 有感人至深的书, 如《爱的教育》《城南旧事》等。

有时, 读到有趣的故事, 我也会忍不住与孩子们交流。像读完《窗边的小豆豆》, 我兴奋地跟孩子们讲:“这本书里的故事真是太有趣了。”孩子们都争着想听原因。我说:“跟妈妈第一次一起坐电车去新学校的小豆豆立刻决定长大了做一个把车票满满地堆一盒子的售票员。可过不了几天, 小豆豆的志向却又想做间谍!怎么办呢?小豆豆想出了一个“做一个化装成售票员的间谍”的好主意。”“真有趣。”“我也要去看看。”有孩子说。此后几天, 总是有孩子来和我分享他读《窗边的小豆豆》的感受。是啊, 是书, 让我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乐呵呵地靠在了我身边, 也靠在了书的身边。

篇4:好习惯点亮精彩人生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做法。

一、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是开展好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注重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品行的影响,做到环境教育人,文化氛围影响人。我校已把校园文化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上档次、出品味。新栽种的花草树木,给校园新添几分姿色。校园环境给学生营造出的氛围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是窗明几净的教室环境,还是墙上挂的各种文明警示标语都是一种潜在教育。

二、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

我们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不能再当一个教书匠。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要教书,先育人,要育人,先做人。每一个教师身上肩负的都不只是传授知识这一项单一责任。作为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更要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是一场终身发展服务,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以身作则的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过程。

三、以“创建特色班级”为实施养成教育工作的突破口

每一位班主任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特色,不同的班主任带出风格各异的班集体。但创建一个特色班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我们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特色班级”的评选活动,并让学生们都自觉地参加这项活动。首先我们要组织学生们共同找到班级奋斗目标,然后师生配合设计出属于自己班级的特色。同时需要学校配合,为学生积极打造各种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例如学校的礼堂里开展各种“我是班级小主人”主题演讲比赛等。其次学生们的课间生活丰富起来,课间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做游戏,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也丰富课间活动内容。定期举行快乐大舞台展示活动,与重大节日的庆典合并举行。这些多彩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和老师的心贴得更近,各个班级的老师可以展开创新性思维,将自己的班级打造成特色班级,培养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团结精神。这些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积极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班级责任感,主动为自己的班级增光添彩。

四、以活动为载体,实现养成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落实“行”的要求

以少先队大队部为龙头,广泛深入地组织学习并落实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从活动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主题可以根据培养学生习惯的种类来定,例如想要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可以组织“城市小清洁工”或者“家庭卫生小卫士”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组织“新闻小小播报员”活动,让学生们关注新闻民生,并且自己组织语言播报新闻,还可以组织“阅读小明星评选”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们兴趣浓厚,这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平时做惯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孩子们改掉娇气的毛病,成为热爱班级,热爱社会,热爱劳动的小少年。

(二)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检查监督

在促进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管理,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大队部、文明礼仪岗、值周教师等组织的作用,认真开展一日常规评比,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班风建设、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及时收集记录,作为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在训练、自纠、巩固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将家庭、学校、社区三部分组成一体式养成教育网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环境影响是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个部分。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曾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可见,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是多么的重要。另外,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也要家长检查督促,因此,家长与老师配合,家校合一,才会有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时期是学生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黄金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书写怎样的精彩人生,就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配合。家长和社会配合好学校老师,把握住这个黄金期,培养好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附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5]GHB0048。

篇5:读理想点亮人生有感

“理想”这个词,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在二年级就学习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了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老师也教育我们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虽然很多同学也有自己的理想,但只是停留在口中,没有真正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甚至认为树立和实现理想那是到了高中或大学的事情。

少年儿童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江泽民爷爷曾经说过:“少年儿童诗是祖国的花朵,我们的未来……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重担,将落在你们这一代的肩上,党和国家对你们寄予殷切的希望”。所以小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是将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是建设祖国的需要。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理念和目标,是人生腾飞的基石。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生活就会变得茫然,缺少前进的动力。在追求理想的时候,会遇到困难,会受到挫折,会遇到重重阻力,甚至是毕生的精力或生命的代价。有的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倒下了,碌碌无为地了却此生。有的人立壮志,刻苦学习,勇于追求,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为人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人民记住他们。今天读了《理想点亮人生》,看到书中许多楷模从小学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最终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张海迪的故事,更是使我思潮翻滚,陷入沉思。

张海迪5岁患上了脊髓病,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一致认为她难活过27岁。但是顽强的张海迪从小树立远大的人生理

想,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发奋读书。她10岁自学完小学、中学,后来还自学英语、德语、日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课程,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创作了《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等,成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从小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理想,历经万千磨难,自学并掌握了针灸技术,先后为一万多人治好了病,以满腔的热情为人民服务,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因为如此,她也获得了无数的光荣称号,成为在国内和国际上都非常有影响的风云人物,如1997 年被日本 NHK 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01 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邓小平爷爷也被张海迪的精神所感动,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篇6:读《理想点亮人生》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理想点亮人生》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理想点亮人生》有感1

人生的迷茫之时,身处谷底的你,会看到一束光芒。那是一束多么耀眼、多么令人振奋的光芒啊!看到这束光芒的你,会朝着光明的方向,向上爬。爬到手掌出血也不肯作罢,爬到嗓子冒烟也不肯放弃。可是,正在奋力向上爬的你,有没有想过,当自己决定向上爬的那一刻,但自己觉得不伸手触到光芒就不会放弃的那一刻,你,已经登上了通往光芒的理想之路了呢?

理想,就是这样的吧。不接受痛苦,不承受磨练,不坚强意志,不稳定目标,理想的翅膀将永远也不会降临你的身后。通往光芒理想之路将为所有人开放,将为所有辛勤、努力的人开放。不知道,你是不是那个愿意为了理想,付出辛勤雨努力的那个人呢?

“有志者,事竟成。”我家隔壁的小玲姐姐从小丧失双腿,此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可是,小玲姐姐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小玲姐姐的理想,是做一名主持人,做一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当小玲姐姐对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惊呆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都是才艺出众,能唱能跳的。而小玲姐姐,说唱歌吧,唱的也挺好听,可说跳……小玲姐姐没有腿,怎么跳呢?当我问出这个问题,小玲姐姐便笑着敲了敲我的脑门,说道:“谁说没有双腿就不能跳舞了?你瞧!”说着,小玲姐姐便打开了桌上的播音机,一首钢琴小提琴合奏的经典曲目《梁祝》悠扬响起,小玲姐姐配合着音乐,开始在轮椅上“翩翩起舞”。她的手,像蝴蝶一般在空中飞舞,表情也随着音乐变化。如果不看下半身,又怎么会知道这是一个残疾人的舞蹈呢?在这之后,小玲姐姐还说,要当综艺节目主持人,口才还要好。所以,她经常联系读一篇从来没有读过的文章,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听了小玲姐姐的话,我便常把自己写的作文给她读。但她的嘴里吐出一个个文字的时候,我会感觉,自己的作文写得再不好,也像灵泉的声音一般美丽。我常常陶醉其中——可以说陶醉在自己的习作里,也可以说陶醉在小玲姐姐优美的声音里。从此,那优美的声音时常在我耳边回旋——吃饭的时候,做作业的时候,甚至睡觉的时候……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小玲姐姐没有双腿,却还如此乐观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呢?我曾经问过小玲姐姐,可小玲姐姐却一脸平静,仿佛正在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许久时候,她说:“也许是对于心底的那一份执着吧。热血沸腾的时候,对什么事都很执着,尤其是对于自己的理想。”那时我还小,似懂非懂。如今想来,执着,或许真是通向理想之路的主要元素。可是茫茫人海,何尝又有人未曾执着过。可真正实现理想的,又有几个呢?

盲目的执着,只会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是小玲姐姐在成功后告诉我的。这是,小玲姐姐已经移居到了北京,而我读了六年级。小玲姐姐在北京参加了一个残疾人主持大赛的活动。小玲姐姐以超人的天赋和努力成功赢得了冠军。那一晚,小玲姐姐和我视频聊天,他问我:“你还记得以前你问我的那句话吗?问我为什么会乐观的坚持自己的理想。现在,我把我之前的话补充完整:我追逐理想的原因是因为执着,而盲目的执着却让不少的人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让人失去自信心。在执着背后,付出的努力也不可计量。因为我相信我有当主持人的特质,我努力过,所以我会成功。更因为我渴望成功,所以我才会成功,得到理想的眷顾。”那一晚,我想了很多。小玲姐姐的话,似乎让我明白了理想的真谛。

是的.,因为我渴望成功,可望实现理想,所以我要努力实现,并执着的走下去。一直走到理想之路的尽头,触到那无比神圣耀眼的光芒。

“有志者事竟成”“有梦者,勤即可成功。”因为理想,让我始终相信这两句话。

你呢?在那光芒的理想之路上,你已经触到那万分耀眼璀璨的光芒了吗?

读《理想点亮人生》有感2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理想点亮人生,书中讲了许多人的故事,其中童第周的故事让我至今难忘。故事主要说的是:童第周家境贫寒,上不起学,长大后,哥哥供应其上学。在效实中学他努力拼搏,从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一。在比利时留学时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一致好评,获得博士学位。童第周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后,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精细实验,撰写了一篇又一篇极具学术价值的论文。晚年,他又多次试验,脚踏实地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童第周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当我读到童第周为了考个好成绩常常与路灯为伴:天刚蒙蒙亮,他就已经起床开始在路灯下读外语,夜晚寝室熄灯后,他还在路灯下自修、复习。看着童第周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大人们都说我数学很差,一年级和二年级总考80多分,但是,我没有灰心,而是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回想每次考试,我终于知道了我的缺点,一是上课有点偷懒;二是作业不好好完成。我决心改掉缺点,从此,我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好好复习,作业认真完成。别人在玩,我却在做题、看书,记住了种种类型的考试题,终于考验我们的机会到了----中段考试。在考场上我认真做题,做完后仔细检查。我觉得这次考得不错。开学第一天,第三节老师宣布了成绩,当老师念道赵琳菲数学:98分,我激动不已。初步的胜利让我懂得,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努力,就能克服。

篇7:读理想点亮人生有感

理想是一艘船,它承载着我们的憧憬与梦想,驶向幸福的彼岸;理想是一盏明灯,永远在我们心中点燃,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最近我读了《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受益匪浅。

这本书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呈现给我一个异彩纷呈的理想世界;让我明白了理想是指路明灯,在现实中要启程才能实现;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树立理想,才能点亮人生。

“巨大的建筑,总是有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不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这些零碎事,就是为此。”大文豪鲁迅的话让我感悟到“要理想,不要空想”。

2010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大与学生共度五四青年节,有学生蘸墨写下“仰望星空”来欢迎总理,而总理则挥毫相合,写下“脚踏实地”四个大字赠给学子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事实让我明白:成就大业,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篇8:读《好教育点亮人生》有感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几天前,老师送给我一本书,一看到名字我就喜欢上了它---《理想点亮人生》,我拿起它来,迫不急待地打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老师说想让我学一学这本书里那些从小就胸怀大志,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的人物。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英雄先烈,有享誉世界的专家学者,有时代的先锋模范,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小学生。看了这些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自己仿佛离他们很近又仿佛很远。说很近,我也是个能认认真真做事的孩子。说很远,和他们相比我还缺少坚持到底的精神。

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岳飞的故事》,岳飞的理想是做个大将军,率领军队去保家卫国。当岳飞拜武术名家为师时,师傅并不教岳飞武艺,而是每天让他守在山下挖坑、挑水、栽树,等整个山坡上都被岳飞栽满了树以后,师傅又让他在一定时间内把每棵树都摇动一下,还不能折断树枝。开始岳飞在规定的时间内勉强能摇完每棵树,却也累的腰酸背痛,气喘吁吁。后来在他的练习下,他不仅很快就能够完成任务,而且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了。我想,这是在训练岳飞的耐力和工夫。而在他今后拜师学艺的过程中,他的老师也都是要求他先练好基本功,岳飞做到了,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本领,成了大将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从小也有一个理想,就是长大了当个发明家,发明一些外国人发明不了,也想象不到的东西,为中国人争光。看了这本书,我想,不能光有好的理想,还要像岳飞一样,为了我的理想打好基础,就像岳飞栽树一样,“只要功夫深”一定能成功!

以前的我总是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女孩,大家都说我很聪明,课本上简单的知识我很快就能学会,所以有时候我也会偷点懒,贪玩一些,特别是当老师让我复习课本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时,我总是草草的看两眼,然后就说我会了。可是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要是这样下去,我离我的理想就越来越远了。老师常说学习就像盖楼一样,要打好打牢地基,才能盖出一栋栋又高又坚固摩天大楼,我想老师送我这本书就是让我明白这些。我不仅要感谢《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还要感谢我的老师,我要感谢你,是你让我明白了,如果只是靠聪明而不勤奋,不刻苦,不付出汗水来,那么就会一事无成;是你让我明白了懒惰、不虚心这些缺点会成为实现我理想的绊脚石!

篇9:《好教育点亮人生》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怀着一颗爱学生的心,一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热情开展我们的工作。

首先,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尊重学生。”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在学习生活中,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释放,特别是后进生,更是给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

其次,平等对待学生。其实有不少老师会戴有色的眼镜对待学生,认识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态度和评价也是比较积极。而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样的教育偏见是不可取的,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我们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多方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往往会发现,站的角度不同,了解的情况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平等对待学生,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再次,善于倾听。不管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难题或不顺心,或者是犯了错误,老师都要给予倾听,不要对情况不明确,不听学生述说,先入为主,自以为是,横加训斥,这样学生会避而远之。

正如书上所说的“智力有时是天生的,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不一样的教育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让我们不一样的教育点亮孩子们美好的人生,照亮孩子们美好的前程。

篇10:读《好教育点亮人生》有感

人生诚信第一位--读《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有感正文:

我买回了《36种好习惯》翻看目录,36种好习惯被分为四大项――做人好习惯,做事好习惯,学习好习惯,交往好习惯。这些里,做人好习惯被排在了第一位。再翻开“做人好习惯”的目录,呈现眼前的有十个:诚信,礼貌,爱心,乐观……先不去管我为写出的六个有如何重要,但是,诚信被排在了第一位。

是啊,没有诚信,讲礼貌也不讨人喜欢;没有诚信,有爱心也无人赞佩;没有诚信,再乐观也爬不出生命的低谷……所以,我在这里呼吁:“人生诚信第一位!”

书中记录了微软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开复被采访的故事:主持人先请他按微软聘员工的标准给以下要素排列顺序:创新,诚信,智慧。李开复毫不犹豫地把诚信排在了第一位。同时,他又将他应聘员工的一个故事告诉了大家:

有一次,李开复面试了一位应聘者,该应聘者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上都十分出色,在交谈的过程中,应聘者主动向李开复表示,如果录用了他,他将会把原来公司的一项发明带过来。李开复说:“无论这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怎样,微软都不能录用他,。应为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正如李开复所说的,此人绝不可取。他若是将来到别的公司去,会不会把微软的东西泄露出去呢?所以,我在这里再次呼吁:人生诚信第一位!

请记下这些名人的话吧,让它们时刻告诉我这些道理!

言必行,行必果――孔子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花――海涅

篇11:读《教育造就成功人生》有感

——读《教育造就成功人生》有感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是春蚕,是蜡烛,而是要努力成为不断充电的长明灯”这是外出学习时,刘永胜校长说的一句话。品着这句话,再来读他所写的书,感觉尤为亲切,就像是又一次聆听他那脱稿的讲座。

刘永胜校长用真实的语言,写出了他真实的经历。将教育理论融入了自然地教育教学生活中,滤去了枯燥,留下了思考。

刘永胜校长在《教育造就成功人生》一书中用“我能行”的教育理念,统领全书,折射出六个章节,从基本理念的内涵到如何在教育中将此理念落到实处。书中的字里行间,处处都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学校的方向性,教师的创新性。随之,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虽然自己身处塞外山城,却时时同样的享受着和首都学校类似的教育快乐,因为读着“光明小学”的发展故事,会不禁想到“宝善”的点点滴滴。书中的许多做法,我们也在做着,并已经形成了我们的传统,甚至为特色,“光明人”有“光明精神”,我们“宝善人”更有我们的“宝善精神”。相信写自己学校的书也会在不久的教育教学中诞生。

一个有名的学校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一位上好的校长能影响着无数处过的同事和友人,一种幸福的体验能激励于从事教育的现在和将来。而这种幸福的体验是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才能维系的。

比比他人,想想自己,有时忙碌过后总想给自己找个放松的借口,有时成功之后总想为自己加些自满的内容,殊不知“短暂的激情是没有用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是有价的。”“短暂的辉煌是没有用的,只有持久的耐力才能使事业做得很扎实,走得更长久。”“短暂的思考是没有用的,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考才能使工作更赋有创意和乐趣。”只有向“短暂”挑战,才能乘着“不满足的车轮”不断向上。

刘永胜校长用“不满足”的积极心态,用“我能行”的向上状态带领“光明小学”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在这条路上,不断坚持传统,不断发展创新。面对全新发展的世界,我们做教师的哪能有丝毫懈怠?丝毫满足?

曾经有个徒弟学艺三年,觉得自己可以满师了,便向师傅表示。师傅未回答,只是拿出一个装满石头的碗,问道:“满了吗?”徒弟回答道:“满了。”师傅把沙子撒满石头缝,问:“满了吗?”徒弟答:“满了。”师傅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徒弟肯定的回答:“满了!”师傅又倒入大量的水,问:“满了吗?”徒弟无言以对。

作为教师,究竟怎样才算满了呢?学无止境,教无满时!刘永胜校长任职20年,走访无数小学,研究多个课题,尚不满足,我们何来满足之理由?

在这个世界上,太阳再耀眼,也无法把每一处角落照亮;月亮再美丽也有阴

晴圆缺的时候,岩石再坚硬,也会因经不起时间的侵蚀而风化;白玉再光洁,也会有极其微小的瑕疵„„

篇12:读《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有感

窍角沱小学陈华剑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在阅读孙云晓的作品时,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青少年儿童的信任和关爱,感受到他对当代教育深深的忧虑和反思,更能感受到其理论上的深刻及其独有的思想魅力。

孙老师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批判性。批判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的共同特征,是一种理论力量的存在,是孙老师关于孩子与父母之间位置、关系乃至称呼等全方位的多次反复的言论发表,让更多的国人更急迫地从儿童权利的视角去审视亲自关系,去反思在教育过程中自身的态度和方式。提醒国人重视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并从儿童健康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的重要思想。他立足于对现实儿童的成长问题,对教育特别是家庭和社会教育中误区的质疑,反思、批评都渗透和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美德有两类——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学产生和发展,道德的美德由习惯而来。对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人们有很多真知灼见: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都很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人、成功的重要性。是的,正如这本书的封面上那鼎立着的一行小字——“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多么深刻的言语啊,值得一读再读,一品再品!

通过读书,让我明白了“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就像乌申斯基曾说过的的:“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是的,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当然是好习惯,那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啊!由此让我很高兴自己在平时教育孩子和学生时总是有意识地教给他们正确的语言、行为和思维。习惯培养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正如封面上的两句话所写“家庭使习惯的学校,父母使习惯的老师”,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孩子的第一反应使先看自己的父母,他们会观察父母的表情,当父母用严厉的表情看他的时候,他会意识到这样做不好。但是相反,如果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父母还对他笑,那么他就会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同样,在学校我们

老师也是一样,当自己的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去教育他们,而是认为无所谓,只是一点小事,那么我们是在无形当中让学生养成了坏习惯,当我们以后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想要改变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因为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了。

“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多么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从这句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们教师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养成自身的好习惯呢?也许,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如书中的一段话:“您是否有欣赏孩子优点的习惯呢?如果您总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这表明您有一个好的教育习惯。再比如,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您是否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呢?如果您总是训个没完没了,根本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表明您有一个坏的教育习惯。”看完了这段话,仔细想来,父母以及我们教师的许多教育习惯都应该值得反思了,因为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的成长。

从孙云晓老师的作品中使我真正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一个是自身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的重要性;另一个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性。虽然我有一些不良习惯,但是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慢慢克服并矫正这些不良习惯,就像孙老师书中所写的:“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经过教育,经过学习,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不良习惯。”

篇13: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邱学华老师是一名非常成功的老师,用他的毕生精力与全部才思所培生出来的尝试教育,像燎原之火一样,点燃了基础教育领域内原生创新――尝试教育――的革命,推动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发展。这实在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丰功伟业,因而理当是我们所应深深尊敬与认真研学的宝贵思想资源。

我很欣赏他的尝试教育思想,当我刚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时候,只是初步接触了尝试教育说,对其中一些具体的操作论产生很多疑惑,这次有幸看到这本《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第一篇 我的成长之路

书的开头介绍了邱学华老师的成长之路,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的生涯,使他爱上了孩子,爱上了当教师。当我看到他一身的历程我让我明白了要当好一个老师首先得爱上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甘心为此献身。然而当一个人有了理想就得付出行动,把理论联系实际中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小学老师更应如此,因为我们离开小学太久了,我们都是成人化思想,想要把知识讲透彻,让小学生明白,就得先懂得孩子们思路,做到因材施教。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值得我们深入讨论。记得刚入大学时才知道小学教育专业就是培养小学老师的,我很失落。因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以后却只是当一个小学老师,我很不服气。但是看了邱学华老师的历程,让我改变了我的看法。无论当什么阶段的老师,只要自己是在教书育人,做好研究工作。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育生涯里我一定要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研究方面做出成就,争取在这方面有一些成就。所以应该大胆去尝试、大胆创新、走自己的路。以下是我对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育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二篇 我教育观

邱学华老师的教育观是尝试教育。要作为一个研究性的教师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主张把“先导后试”和“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成“先试后导”与“先练后讲”的新模式,让学生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再由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问题与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法,有助于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学习,并鼓励他们开动脑筋来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并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建构知识的能力与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法紧紧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学习的要义,以尝试的形式,解放学生的心智,促发学生自主思考,从而达到创新学习方式与获得学业成绩提高的最终目的。多年来,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了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科学性――实验中学生的成功率一般都在90%以上。邱学华老师强调把双基和培养精神结合起来,这是最好的教育。在尝试教育中突出一个核心: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老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是有思维能力有情感意志的活生生的人,他有生活经验和旧知识的结构,所以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先练后讲,练在课堂,边讲边练,订正在当堂。同时书上也指出了尝试教学法的五个基本步骤: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而教授法是老师先讲再尝试做题,检测听课效率到达巩固。两种方式我更倾向于尝试教育法。对于这点我想谈谈我的见解,每一个理论都是死的,不能全按上面的去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处于什么状况,还有这节课将讲什么类型的课。如果一个班的学生自制力挺强的,那么很适合先试后导,因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提前预习知识,还有利用他的最近发展区学习新知识,对于不懂的知识有个底,带着问题去听老师的授课比不知道什么状况去听老师的效果更好。比如很多学生都反映到对于物理和数学来说,平常听老师讲课听的很明白,也很轻松,但是当自己去做题时有感觉不会,题很难。就是因为自己听课时跟着老师的走,并不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儿,哪儿自己不知道,老师讲的很有理,所以到底自己真正理会没有并不知道。然而如果先试后导,那么就知道哪儿自己不会,最后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刻意去记。对于自制力不好的或者是基础不好的班,我认为在让他们尝试训练之前老师应该先复习一些有关旧知识,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很多现象表明当人们遇到很多都不会的东西,那么就会失去信心而放弃。所以应该视情况而定,理论是死的,而人的思想是活的。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所倡导的“先试后导”与“先练后讲”立足于“三为主”(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重视“七个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间的互补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师生间的情意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培养“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这些都非常符合目前我国政府从上到下所大力推进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精神实质,也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在许多地方有着契合。邱学华说,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接受现成知识的被动性,让学生在尝试中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与大胆创新的机会和空间,更加适合于当代教育所肩负的造就21世纪所需要的新人才的培养需要。

第三篇 走进课堂

这部分主要写的是邱学华老师的课堂。在他的课堂里充满了趣、实、活。首先老师上课要上的有趣,才会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其次上课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习基本功。还有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跃。但是到达三种境界他提出了十二条建议:

1、对于尝试教育几个顾虑: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们自学。

3、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题气氛。

4、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新精神。

5、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

6、允许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7、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8、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9、百阅不如一见,百见不如手过一遍。

10、加强动手操作,运用现代手段。

11、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

12、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书中展示几个课堂教学案例中都表明了他的尝试教育。首先让学生们尝试练习,从讨论中,从游戏中去开展教学。都体现出了

1、他的“三个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

2、力争每个学生尝试成功。

3、展示了他的驾驭课堂能力。第四篇 众家评说

看了专家及媒体还有教育行政部门等评价,让我感受他教学理论被很多人接受欣赏并且运用尝试教育。

尝试教学要求学生先练,教师再讲,会不会浪费时间?针对这个问题他的解答是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走路,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所以当时好像是放慢了脚步,事实是为了后来走得更快。教师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知识。因为毕竟你不可能教一个学生一辈子,所以首先懂得学习效率就会越来越快。自己尝试去解决一个问题比别人告诉你的方法更容易记住。

2、应用尝试教育法,中差学生能适应吗?首先对于中差学生分析,他们一般是对老师讲的知识理解不透彻,因为老师授课的时候还学生还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时老师已经把这堂课给讲完了,他们也就糊里糊涂的过去了,也不好意思问。尝试先做,那么他们就能发现自己哪些题不会不懂,老师讲授就会更专心的去听,如果还是不懂,他们也可以及时在课堂上问问题,老师对症下药。

3、学生尝试做错了是不是让错误先如为主了?对于这个问题则需要老师在训练的时候采用指导试尝试。老师在讲授是应着重强调同学们的错误,把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先自己讨论出错误原因,让做错了的孩子自己讲出正确答案的解题思路。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尝试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试着设计了自己教学思路。在一节课的开始,我会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们做几道有关这节课知识的一些题,已检查学生回家预习的成果。再次看书分小组讨论,汇聚出小组讨论,并将小组同学的做题情况统计好。比如说每组成员完成情况,讨论后的情况,还有每组成员在看书中所遇到的问题。再由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情况。先让全班同学试着一起解决同学所遇到的困难,交流他们的思考思路。最后再由教师根据他们的汇报情况加以补充、说明、更正。因为学生们注意力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要利用这短暂时间有效率的教学。最后视时间而定设计让错误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正确的答案讲出来,以判断他是否真正理解。下一节课将继续变式练习,以达到熟练理解。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分层次留作业,以达到鼓励学生们上课认真听讲将减少学生们家庭作业。这些设计思路是我针对尝试教育的熏陶下一些我的看法,也许这些都很理想,所以需要以后再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

《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一书客观地全程纪录了邱学华与尝试教育的风雨路程,也无声地记载了他的尝试教育人生。掩卷沉思良久,蓦然醒知,我辈当以邱学华前辈为师,在每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尝试”的精神书写人生的精彩华章。但愿我们的国家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如邱学华式出类拔萃的原生教育创新者――此乃学生之幸,教师之盼,国家之福。

李红梅

10514076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篇14:读点亮生命节选有感

一个生命进入倒计时的少年向死神 发起了挑战,他要抢在死神到来之前完成自己最后的心愿——向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当面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 和祝福。四肢无力的少年踏上了与死神赛跑的征程。

他名叫黄舸,从小患有一种叫做“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绝症,医生断言他的生命不会超过18岁。在他还是个9个月大的婴儿时,父母离异,从此他与父亲相依为命。他11岁那年彻底无法站立,开始与轮椅 相伴。他们开始得到全国各地好心人及海外华侨的无私援助。黄舸15岁那年,父亲决定骑着人力三轮车 完成儿子最后的心愿。一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来到北京,先到天安门广场看了升国旗,接着踏上了他们的感恩之旅。父子俩用3年时间,行程17000余公里,分3次,感谢了他们能找到的好心人,也将感恩的心传递到千家万户,感动 、温暖了许多人。黄舸被评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对在苦难面前放弃自己生命的同龄人:人生必须要经历磨练和痛苦,我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挺过难关才能发现自己的不普通。

对待他人:当你身边的人需要帮助时,努力帮助他们,哪怕送上一个微笑。

上一篇:拓展生命空间教学案例下一篇:高考时政命题特点分析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