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概括训练

2024-06-24

初中语文阅读概括训练(共6篇)

篇1:初中语文阅读概括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题训练一 概括分析传主事迹、特点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 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年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摘编自国学网)1.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维新运动时期,严复著书立说,抨击时弊,提倡变革,其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由此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②戊戌维新失败后至辛亥革命前,严复大量翻译西方资产阶级有关论著,介绍并提倡“西学”中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但同时受现实政治的影响,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③辛亥革命后到去世之前,严复仍坚持“进化”的改良主张,政治思想远远落在“革命”的时代之后。

2.严复给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社会政治方面,严复撰写多篇重磅名文,抨击时弊,对中国的专制政体进行彻底清算,呼吁国人维新图强。

②思想文化方面,严复将西方典籍译介到中国,开启民智,改造国民性格。③国家前途命运方面,严复终生反对专制政体,坚持走“改良”途径,救亡图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赵朴初先生为其书斋起名“梓室”,因为先生工木土,而先生便以“梓翁”自喻。

全国解放之初,他应苏州美专之聘讲授《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建筑史》;在上海同济,他创办了建筑历史学科和教研室。教学之余,探访、考察园林和文物,足迹遍踏大江南北;参与古建筑及园林工程,事必躬亲。有人戏称他是“两江总督”。1956年,他出版的《苏州园林》一书,成为中国当代第一部园林专著,阐述了苏州园林的本质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接着又出版了《苏州旧宅参考图录》《漏窗》。后《说园》出版,已是热到洛阳纸贵了。叶圣陶评述《说园》“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有人称它为“诗词界的《人间词话》”。他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等,设计建造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

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其散文有晚明风格,诗词清丽可诵,书画秀润清逸,还擅昆剧。正是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他把中国古园林艺术的诗情画意诠释得淋漓尽致。

“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其江南园林情结。因此对园林、古建筑的保护,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坚决反对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疾呼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文物。于是,他被作为当时在北京正受批判的梁思成的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自此,他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老运动员”。在困境中,他仍专注于古园林事业的研究,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从周联络叶圣陶等八位社会名流提议修复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曲园。其后应苏州政府之请审核行将开放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他顺便考察了艺圃、拙政园等景点,发表《苏州园林今何在?》一文,批评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破坏了园林之美,促使有关方面及时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清理,使苏州园林大有改观,1999年苏州古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78年,应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邀请,陈从周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 口项目,以苏州网师园的园中园——殿春为蓝本,建立一个独立的庭院——“明轩”,移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作为教师,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想做事业,唯勤是途。他对报考的研究生,都要加试“百科知识”一门课。学生们对听他的课,又爱又怕。怕他会提出许多“刁钻”的要求。如记笔记要用毛笔,写字要用繁体,而且还要竖写等。尽管如此严苛,学生们仍爱听他的课。上大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中深入浅出地“传道”,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谈笑中获得知识,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他倡导文理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进课堂,还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学生们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

陈从周提倡做学问要讲究世系和传承。有人认为这样会导致门户之见。他却认为,讲世系则有凝聚力和鞭策力,可以逼学生用功,掌握自己派系的精髓,不使失传。他不是学建筑的科班出身,本学文学,后因兴趣而改行,故业内有人非议他的学问不正宗。但实践证明,陈从周独辟蹊径,把诗词、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园林糅在一起,以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质,开辟了建筑和园林研究的新境界;他也由梓室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中国园林之父”。(摘编自张昌华《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评价陈从周:“兄治园林,皆能融会贯通,化而为一,所谓文武昆乱不挡,是为大家,是为人师。”陈从周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造园重视借景,造园与为学又何独不然。”

(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9月1日《满眼溪山独去时》)②陈从周擅丹青,在松、梅、菊、竹中,尤喜绘竹。他的画竹小品或孤枝独干,或竹叶一蓬,题字则为“清风之竹”“清风过后一帘青”等等。下钤的闲章是“有竹为家”。典出郑板桥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摘自张昌华《曾经风雅》)③陈从周先生的同代或之后,有着许许多多古建筑史家、园林学家。他们钩沉史料、测绘勘察,会墨线绘图,抑或计算机上网,可能还会胡诌几句海德格尔、胡塞尔。但却少有人像他这样挚爱自己的故园。(摘自《拾贝岛民的日记》)3.陈从周先生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他对中国园林事业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研究著述: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著述《苏州园林》《苏州旧宅参考图录》《漏窗》《说园》等,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

②实践创造:探访、考察园林和文物,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等,设计建造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

③抢救保护:自觉担当中国古建筑园林的保护与发展重任,积极考察发现古园林开放中出现的商业化功利化的问题,及时向各级政府和领导建言、建议,促使苏州园林面貌改观。

④推广世界: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将“苏州园林”搬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风采,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4.《拾贝岛民的日记》中说“少有人像他这样挚爱自己的故园”,陈从周“挚爱自己的故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陈从周浓厚的故乡园林情结。“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家乡的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其对故乡园林深厚的情结。

②陈从周深挚的精神家园归属。他不是像同代或之后一般的匠人那样简单地进行技术继承,也不会生吞活剥机械照搬西方迎合时尚,而是把对苏州园林和中国古园林的研究事业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价值的归属。

③陈从周倾力于中国文化传承。他将园林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就像他所爱的昆曲、诗文等文化符号一样,通过自己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创造性的实际工作,让它们承担起传播继承和推广发扬中国文化的责任。

篇2:初中语文阅读概括训练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阅读训练专题一:概括内容

读文章,我们要学会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训练机遇

两个一贫如洗的商人在路边叹息,他们决定去祈求上帝的帮助。

上帝问他们:“你们想要得到什么呢?”

其中一个商人说:“仁慈的上帝,我需要一笔钱使我的店铺重新开张。”接着另一个也说:“仁慈的上帝,我也需要一笔钱,使我的店铺重新开张。”

上帝又问:“那你们需要多少呢?”“恐怕至少要1000元,我的上帝”。一个商人答道。

“恐怕至少也要1000元,我的上帝”。另一个商人跟着说。“好吧,”上帝说,“我想我不能完全满足你们的请求,不过我将给你们每人500元。”

第一个商人拿着这些钱,一阵冥思苦想之后,决定一切从零开始,做起了小生意;而第二个商人拿着这些钱,不断地报怨着,认为这点钱根本不够使他从前的生意兴隆起来,而整天冲着上帝的背影骂骂咧咧。

几年之后,第一个商人经过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第二个商人花光了钱之后,只好沦落街头。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机遇只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却完全靠我们自己。练习1.中心段落是第几段?[第⑨段]

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两个商人的故事,说明了事业的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奋斗。]

3.将叙事部分划分为两部分或三部分。[①—⑦/⑧⑨或①/②—⑧/⑨]

4.怎样理解文中的“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因素中机遇很重要,但个人努力同样重要。]

二、找 中 心 句

文章中能概括一段文字中心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能迅速准确地找到中心句,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阅读效率。

2.了解中心句在段内的位置及一般规律:

①起领起、概括、总说作用的中心句在段落开头。②起归纳、强调作用的中心句在段尾。

③既承上启下的中心句在段中。④有些段落中心句以不同的句式在开头、结尾同时出现,中心句可能不止一处。⑤有些中心意思要用相关的几句话来表达,中心句不只一句。

⑥有些段可能不止一个中心,若是两三个方面并列,可有两三个中心句。

3.根据段落类型和位置规律寻找中心句:记叙性段落、描写性段落的中心句应是概括性的话,常位于段首。综合性段落的中心句可根据表达方式的变化确定。叙述议论结合的段落中心句多是议论句;描写和抒情结合的段落的中心句多是抒情句;没有议论的段落,中心句是起概括作用的叙述句。

4.检验找到的中心句是否正确:①看其他较突出的句子是否围绕它来表述。②看这句话能否概括全段内容。③看这句话表述是否完整(如不完整,可从前句或后句中找到有关内容概括后补充)

操作举例与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练习。自己的日子

A 有一次去乡下采风,同去的还有县里的一位宣传部长。在田头我们与一位老农聊开了。聊得正欢,老农问那部长:“你是干什么的?”我接过话:“这位是部长,每日在办公室看公文的。”老农又问:“除了看公文,还干活不干?”我一笑,就说:“还要开会,听汇报,迎接检查什么的!B”老农一听,唏嘘不已:“那日子怎么过!每日里见不到日头,不到野外吸几口新鲜空气,不去地里头舒活舒活一下身体,那日子怎么过。怎么过!”我一听懵了!C我心里正为这一颗汗珠摔八瓣的老农同情着呢!D却原来他并不觉得自己的愁苦

1.阅读这段文字,它的类型是 [以描写为主兼有抒情、议论的综合性段落]。

2.根据中心句的位置规律和段落类型判断,本段的中心句是 []。

3.检验:①前面的描述表明 [老农了解部长的工作情况后,认为部长那样的日子不好过],倒数第二句的抒情表明 [我原来不了解老农的情感],以上两方面对最后一句起(铺垫和反衬)作用。②最后一句中的“他”指老农

操作举例阅读材料:(《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儿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操作步骤:1.第一步:通读后判断段落类型。

2.第二步:看前后联系。文章前两段写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和整体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二段提到的“有山有水”中看做对下文的总提,三段分述山的景物特征,后面分述水的特征。

3.第三步:概括。①全段没有可作段意的中心句。②概括段意用小标题形式“雪后的小山景色”或“秀气的小山”、“济南冬天的山景”等。

4.第四步:检验。全段自始至终写小雪,写小山,段意最好能包括写雪和山这两个方面。

操作训练阅读材料(一):原 则王晓洁

我曾经是一个漫不经心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必太认真”,凡事过得去就行,无论对人还是对己。我一直把它看成优点,认为可以免生许多闲气。但那短短几分钟经历,竟改变了我的这个看法。

那是1993年的除夕之夜,我在德国的明斯特市参加留学生的春节晚会。晚会结束时,整个城市已经睡熟了,在这个时候,谁不想早点儿到家呢?我和先生走得飞快,只差跑起来了。刚走到路口,红绿灯就变了。迎向我们的行人灯转成了“止步”:灯里那个小小的人影从绿色的、甩手迈步的形象变成了红色的、双臂悬垂的立正形象。

如果在别的时候,我们肯定停下来等绿灯。可这会儿是深夜了,马路上没有一辆车,即使有车驶来,500米以外就能看见。我们没有犹豫,走向马路……

“站住。”身后飘过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打破了沉寂的黑暗。我的心悚然一惊,原来是对老夫妻。

我们转过身,歉然地望着那对老人。

老先生说:“现在是红灯,不能走,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走。”

我的脸忽地烧了起来。我喃喃地道:“对不起,我们看现在没车……”

老先生说:“交通规则就是原则,不是看有没有车。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原则。”

从那一刻起,我再没有闯过红灯。我也一直记着老先生的话:“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原则。

练习1.短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2.短文主体部分有没有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若给主体部分概括出一个标题式段意,较恰切的一项是()

A.除夕之夜的故事 B.两对夫妇的故事c.交通规则就是原则 D.路口的红绿灯

练习阅读材料(二):分别归纳出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我自小住在海滨,却没有看见过海平如镜,这次出了吴淞口,一天的航程,一望无际尽是粼粼的微波。凉风习习,舟如在冰上行。过了高丽界,海水竞似湖光,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苍穹,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地漾开了来。——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

八月十八日夜,正是双星渡河之夕。晚餐后独倚栏旁,凉风吹衣。银河一片星光,照到深黑的海上。远远听得楼栏下人声笑语,忽然感到家乡渐远。繁星闪烁着,海波吟啸着,凝立悄然,只有惆怅。(冰心《寄小读者》)

五、阅读一段文字

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段落可以是自然段,也可以是意义段(由几个自然段组合而成),段落与所处语言环境的其他内容有结构和意义上的联系,但自身的意义是相对独立的,要读好一篇文字,首先要会读一段文字。这就需要掌握阅读一段文字的方法。

操作步骤与要领

1.整体把握段落的表达类型、构成和在全篇中的位置,具体做法是:

①统观全篇,确认本段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附带还用到哪些表达方式,了解本段在全篇中的位置。

②粗读全段,弄清全段由几句话或由几个自然段构成,为表述方便,可将句子(自然段)标上序号。

③看本段在全篇中的具体位置,了解本段的前后联系。

2.细读本段,理解词语和句子,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理清段内层次。具体做法是:

①抓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②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分清主次,弄清作者的表达思路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划分段内层次并概括层意。

3.结合层意,概括段落大意;体会段落写法上的特点;确认本段与全文的关系。具体做法是:

①用引中心句、合并层意或拟小标题的方法概括段意。

②从一个或几个方面体会段落的选材、表现手法、层次及语言表达等特点。

③联系文章题目和过渡句、段,分析本段与全文的关系,认识段落在文章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

操作训练阅读《挑夫颂》选段:

(一)“不慕李白空长啸,应学挑夫担山来”(王英超《登十八盘有感》),人们说,挑夫有四敬:

(二)负重攀行,毅力过人。这是首敬。游人登山是为了观景,但山人攀高是为了负重,只有负重才显示他们的价值,而负重需要的却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据说,泰山的挑夫队自1982年组建至今,共往山上运送货物3000多万公斤,其中包括214微波站的大型发电机组,616台的五频道设备,山顶中心变电站的机电设备。

(三)脚踏实地,走技高超。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华山陡峭的鱼脊道,笔者大汗淋漓,提心吊胆,异常艰难地向上攀登,身前身后,只见挑夫们担着游人或山上宾馆需用的各种物品,在“要命”的鱼脊道上穿行,左右腿配合协调,平衡技巧令人叫绝,蛇线地绕过爬行的游人,他们一路凯歌直上华山顶。这不能不是一敬。

(四)为人服务,持久永恒。我国数十座名山险胜,开发的历史有多长,挑夫的历史就有多长。在张家界的天子山,我曾与号称“周一挑”的挑夫有过对话:“您如此长年累月当挑夫,不累吗?”

“唉,我挑了8年了,除了大雪封山,只要有游人,就有我周一挑。我们不来挑,哪来你们轻身登山啊。”是呀!游人与挑夫,方构成美妙的风景线。这是挑夫三敬。

(五)①吃苦耐劳,清贫生活。②挑山人信赖他们久经磨炼的脊梁,凭借挑物换来的血汗钱,维系一家人的生活,供养着儿女们读书学艺,而他们自己大都易地劳作,住的是窝棚、山洞,吃的是粗粮,喝的是山泉。③因为整天挑担登山,他们的肩头长满了厚厚的老茧,脚板磨成了黑黑的厚皮。④不义之财,他们一分不取;游人有难,他们鼎力相助;入夜歇脚,他们喝酒下棋,高唱“样板戏”。

⑤在泰山,笔者采访了一对“夫妻挑”,丈夫名日周大礼,媳妇叫做任小惠。⑥任大嫂不光白天当挑夫,傍晚歇挑后,还主动帮一些男士洗衣穿脚泡。⑦她满脸高兴地对我们说:“咱挣来的钱,是汗珠子砸在脚背上摔八瓣的实在钱,光荣着哩。”⑧言谈举止,令人起敬。

1找出每个自然段里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标志。

2.分别概括(二)至(五)自然段的段(层)意。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3.用拟小标题和合并层意的方法概括这个意义段的段意。

知识积累:表达方式:

记叙的六要素:方法点津概括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方法指导: 什么或什么样的人(一般是主人公作为主语)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根据文章判断写不写)

例题讲解:下面两个自然段用两个事例表现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爱,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①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他的姐姐从华沙赶到他身边。肖邦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肖邦临死前托付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去。

②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至爱所在,心之所在。

2、②自然段用两个事例表现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爱,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实战演练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实习课。我家离学校有三里路,白天不觉难,一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山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偏如兜着一只小兔。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有见过。总之,晚上实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汗。

一晚实习回来,刚上山岭时,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了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些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甚害怕的。”

以后,我每天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个火把走在我的前面。我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了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鸟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来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你父亲的火把。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

2.题目中的“同行”既指,又指。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6.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三、分析段内句子之间的关系

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句与句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起来,共同表达段落的中心意思。分析段内句子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加深对句意的理解,又有助于准确把握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段内句子之间关系的方法也叫段内层次分析,是分析文章的基本方法之一。

操作步骤与要领

1.通读全段,确认段落的基本类型,给每句话标上序号。2.逐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确认有无中心句。

3.理清句子顺序,分析各句话之间的联系。4.根据句子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分析和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段内句子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

(1)总分关系。包括三种类型: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再总。

(2)概括与具体的关系(含点面关系、详略夭糸)可以是先概括后具体,也可以是先具体后概括。

(3)主次关系(含依附关系和有主次的序列关系)。一般是先主后次,极次的句子对主句是依附关系。也有少量重要性依次加强的,则为先次后主。

(4)呼应关系(含问答关系)。一般是前呼后应,呼应之间有其他句子隔开;问答关系则先问后答,答紧接着问。

(5)并列关系(含无主次的序列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相关或相对的句子并排起来,并列关系是相互的,前后可互换位置。

(6)启承关系。前句提起某个方面、某种情况,后句接续说下去。

(7)因果关系。有一因一果,也有一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可以是先因后果,也可以是先果后因。因果关系常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作标志。

(8)转折关系。两句话内容相反,常有表转折或让步的关联词在后一句子出现。

说明:以上八种关系是就两个句子之间说的。段中一个句子和甲句是这种关系,和乙句是那种关系,和丙句又会有另外的关系,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概 括 段 意

概括段意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步骤之一。它需要在分段和理解句意、弄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段落的内容加以概括,用精练的语句表述出来。学会迅速、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

操作步骤与要领

1.通读全段,判断段落的基本表达类型;依据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和表达方式,判断段落的表达作用。

2.看本段和前后段的联系,统筹考虑段意的概括和表述方法。

具体可参照以下几方面: ①段前有总述或段后有总结,可将总结(总说)内容和分述的方面结合起来概括。②段的前(后)或段的首(尾)有过渡的句、段,可结合与本段内容有关的部分来概括段意。

③段的前(后)有呼应的段落或句子,可联系起来考虑本段该怎样概括。

3.根据概括段意的一般形式来概括。

①将找出的中心句直接引用过来作为段意。②将段中的几个突出的句子加以合并、压缩来表述段意。

③用自己的一句或几句简明的话概括段意。④用小标题或借用谚语、诗句、歌词及人物语言等现成语句来概括。

4.检验概括是否正确,锤炼表述段意的语言。

正确概括段意的一般标准是:①符合段落的表达特点。②能够包括段落中各句的基本意思,无遗漏,无强加。③尽

篇3:初中语文阅读文段内容概括方法

一、方法探导

概括时, 宏观上要对全篇文章整合把握, 微观上要对精彩关键词句的局部感知。就考试而言, 概括段意层意是较常见的题型, 归纳段意、层意的语言要注意:角度要一致, 结构要基本一致, 语言要简练。无论哪种文体, 做这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寻找段落层次的中心句, 过渡句, 摘录和压缩中心句, 概括重点;二是尝试添加中心句。有了中心句最好, 否则便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概括。

1. 关键词组句法。

文章总是围绕着主题来写的, 文段亦然。所以, 凡文段必有一个核心的存在, 如圆心。而这以外的“半径”就是直接间接指向“圆心”的若干个句子。从句子 (单句) 中寻找关键词进行排列、比较、筛选、整合, 然后适当地增删组句, 就可以得出其核心。

需指出的是, 一些句子往往从反面来说, 可以理解为对中心语意的强调, 不必在这些句子上找关键词。

2. 归纳归类法。

归纳是一种推理方法, 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可以概括出文段中心。中国文人画家笔下的渔樵之乐, 是象征着中国人对出世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正如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垂钓的目的不在垂钓, 而在远离尘寰的嚣攘争夺, 是亦在“山水之间”也。

3. 情线法。

此法的适用于抒情性很强的文体。这类文章常常有这样的思路走向:由实而虚、由表及里、由形到神、由物至情、由吟咏而升华。概括时, 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循着作者的情线寻找中心。

4. 合并法。

同类项合并是数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合并的结果是最简式, 代换前后两者的关系是同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关系。语文的概括同样可以用一个短语或一个语词代表一个甚至几个长句代表一个意思, 所选文段又大都来自现用的各版本九义教材, 便于初中生入门所用。

二、概括不当的原因及纠正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由于思维程度的深浅不同, 学生在概括时往往存在诸多的问题, 分析原因, 及时纠正, 以达到最高水平。

1. 内容上:

不沾边、不全面、过繁。这种毛病的存在有学生主观性的不认真以及客观上的阅读量、方法、习惯、品质原因造成的, 如:没有认真阅读, 主观地改变原材料的内容, 只注意到原材料中一方面的内容, 忽视了另一面, 没有弄清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只看到了过程现象, 没有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等。对此, 可加强对学生阅读方式的训练, 比如略读与精读相结合、朗读与默读结合、主题与题材的思考, 并延伸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以一定的量为基础, 形成一定的语感之后, 其概括能力自然会日趋提高的。

2. 表达形式:

句式不当和语体色彩不当。一般说来概括出来的句子多是理性较强的陈述句, 而不是感叹句、疑问句或祈使句。因为文体的不同, 使用的术语往往有“专用化”色彩, 如叙事类的常用“记叙了……的过程”“描写了、刻画了……形象”等术语, 抒情类的常用“抒发了……感情”, 说明类的常用“说明了”, 议论文常用“阐明了”“论述了”。把握好这些语体色彩, 一方面可以使概括的语体得当,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了一个思考的范围, 避免思维的弥散性而具一定的集中性和指向性。

总之, 概括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反映, 对初中生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心理上考虑到年龄特征所具备的能力, 从方法上提供一定的范例, 要求学生: (1) 回答内容尽量宽一些, 并且准确、灵活; (2) 把回答的内容分类整理, 按逻辑顺序排列; (3) 在语言组织上努力做到逻辑清晰, 用词恰当、能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 反复多次, 日积月累, 掌握一定的要领之后, 学生的概括能力会逐渐形成并会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波.逻辑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4:阅读教学要重视概括能力的训练

概括是于分析之后,找到事物各部分、方面、因素、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一种抽象思维活动。概括能力实际包含归纳能力、总结能力、综合能力。概括的形式有对词句意思的概括、对段落大意的概括、对文章要点的概括、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对人物特点的概括、对事物特征的概括、对中心论点的概括、对作者观点的概括,等等。

阅读文章,尤其是阅读议论性文章,学生对文中的所用的材料能够较容易地认识,但是,材料所反映的观点就不能轻易理解了。往往是有点明白,却讲不清楚;有所意会,却难以言传。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识能力,概括训练是必须的教学方式之一。

阅读文章时,要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训练概括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坚持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时间久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能能获得很大的提高。

下面以《师说》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概括训练的方式、方法。

对于文章的第一段,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后,能够完整准确地翻译成白话文了。可是,当老师提出问题: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问题?学生的概括不完整不全面。每一句的意思都懂,可就是不会概括。可见,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差。此时,老师应有的放矢,进行点拨。“古之学者必有师”,显然是观点,也就是文章的论点。接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指出老师的职能作用。然后,“人非生而知之者”至“终不解矣”几句,从不从师的危害角度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这里,学生想不到“危害”和“重要”二词,原因是对不从师的后果认识不到位。这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不从师的后果怎样?从而让学生概括出“危害”二字,这样学生就认识到了从师的重要。这时,让学生概括意思:这几句话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性。“生乎吾前”至段末几句,说明什么样的人可以当老师,结论是以能者为师。老师提问:这讲的是什么问题呢?明确:阐述了择师的标准。总的概括是“提出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由此,提醒学生,细致深入的分析是准确概括的基础,概括时,应该字斟句酌,表达准确。

《师说》的第二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组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组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组对比,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那么,这三组对比合在一起阐述了什么观点?由“吾未见其明也”一句,可知作者在本段所表明的观点,就是众人的做法不明智,态度错误。由此概括出“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这样一句话。由“其可怪也欤”一句,引导学生概括出“不良风气”一词。然后,让学生把此段的内容用文字概括出来:“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对于《师说》的第三段,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举孔子重视师道的事迹要阐明什么观点。明确:要从师学习,即从师的必要性。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二句,引导学生推测作者的意思。以什么样的人为师?以能者为师。让学生写出段意:“以孔子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对于《师说》的第四段,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李蟠的优点是什么?是“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交代了什么?写作缘由。让学生写出段意:“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由上所述,可知,在阅读教学中,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对学生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不仅认识事理困难,准确地表达也非常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高度重视概括训练,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点拨,先让学生明白事理,再启发学生选择恰当的词、恰当的句式进行概括。

在指导时,老师要耐心细致,有的放矢。让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由个别现象概括出一般特点。让学生明白概括的特点和要求。概括是对文本内容的提炼和抽取,是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的推理过程;是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以体现彼此间的关系,实现对整体的认知的过程;是抓住本质,归纳总结,抽象揭示的过程。

篇5:初中语文阅读能力训练要点

(一)诵读能力

一、朗读:

朗读内容的知识要点主要是:

1、正确的汉字读音即拼音

2、朗读的音节的正确停顿

例:“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重音的正确处理

例:“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4、朗读的语调,速度

语调主要是平,升,降调;语速主要是指舒缓,急促等等。

5、对材料感情的理解

主要是指把握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比如:怀念,崇敬,悲伤,同情,喜悦轻蔑……

二、浏览:

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来捕捉文中能提供相对信息的词句

三、略读:

1、 把握中心句,一般在段首第一句,特殊情况在段末和段中

2、 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大意,捕捉关键的信息

主要是指能体现文章主旨,点明段落中心,突出人物性格和事物特征,标志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脉络的关键语句

四、精读:

1、这是指善于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见解:

记叙文——作品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和论据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文学作品——作品中描写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2、正确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关键词特有的含义

关键词一定要结合原文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3、能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并简单的赏析

(二)整体阅读能力

一、整体感知能力:

1、 主要是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2、 体悟感情可以从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的感情色彩,修辞手法,抒情议论及景物描写中捕捉到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不难体会到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鞭挞。

例文一:要求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语段中词义理解的能力:

工具书中词语的意思是静态的,阅读中必须结合语境理解。同时要注意同一个词在语境中可能有的意义相近或相反;还要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例:《背影》“聪明”其实是“自作聪明”,现在表现作者的自质和后悔。

三、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1、 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2、 要善于把握中心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显示作者思路的句子,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和结构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

例如:《故乡》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个木偶人”

这句话揭示了农村破败,农民痛苦的根本原因

《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人”这里点明了他的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迂腐的性格特征。

《松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不仅写出了松鼠的特点,特显示了文章的思路,规定了说明的顺序。

四、分析段落、归纳中心的能力:

1、 要善于归纳和概括文章的某个段落或全文的中心思想。概括中心的常用方法是:

①、看题目:有的文章大致是围绕题目来写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石油的用途》等,很容易从题目上的到启示。

②、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少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比如《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还有《黄生借书说》的第一句。有的文章是结尾点明中心的。如《井岗翠竹》的最后一部分。

③、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这种方法较适用于记叙文。在记叙中插入的抒情,议论往往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从而分析出中心。

④、分析人物性格:写人的记叙文有时中心含而不露,但正面人物的性格可能就是作者要赞美的。如《老扬同志》中老扬的爱憎分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品质。《第二次考试》中陈伊玲的勤学苦练、公而忘私的品质。

⑤、综合文章的各段段意:适用于说明文和特殊的议论文,如《死海不死》把全文三部分的内容合起来就是中心。

⑥、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象《论雷峰塔的倒掉》文章寓意深刻,就要搞清文章写作或发表时的背景,鲁迅的文章就要注意。

2、 要善于归纳和概括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指运用的材料及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

记叙文——所叙述的主要事件和主题

《谁是最可爱的人》:运用三个典型的事例表现了支援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说明文——说明对象在性质、构造、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特点

《死海不死》:主要是说明死海的咸度非常高的特点

议论文——主要是运用哪些论据论证了什么观点

《谈骨气》:运用古今事例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3、 归纳和概括要注意全面、准确、简洁。

五、理清思路、分析结构的能力:

1、 即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思路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中的。

2、 掌握不同的文体结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正确划分结构:

记叙文: ①、时间顺序:写人记事的文章较多采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明显是地点的变化

②、空间顺序:写景的文章较多

③、感情发展:典型的如《荔枝蜜》,抒情性文章较多采用

④、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材料性质不同来划分层次

议论文:①、三段式:大部分议论文都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段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②、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复杂的议论文较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③、并列式:有的文章论述的问题是并列关系,有几个问题就分几个层次

④、递进式:文章各部分内在联系是层层深入的。如《最后一次演讲》

说明文:也往往采用总-分、并列、层进的形式。

如:《中国石拱桥》从总到分再到总

散 文:以一定的线索来结构全文。

小 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此外要正确把握文章中的过渡,衔接,领起,总结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六、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1、 主要是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2、 首先是正确辨别文章中运用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叙述:注意叙述人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述的顺序;叙述的线索和详略

描写: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说明:注意几种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工作程序等

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等

议论:主要是注意论证的观点,方法

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 其次是要能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叙述 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描写 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抒情 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议论 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七、体会修辞效果的能力:

1、 正确辨别修辞手法:①、常见的八种是: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②、其他修辞是:

借代、反语、引用、双关、顶真、通感、回环、飞白、层递、拈连、移就、讳饰

2、 认真体会修辞表达的效果:

一般而言运用修辞是更形象,生动,感人;更具表现力、说服力等,但运用这些概念话的词语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表达。

例:《七根火柴》“暴雨夹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这个比喻强调了冰雹很大,突出自然环境恶劣,红军战士生存之困难

①、比喻、拟人:激发情感,使描绘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或 使被论述的道理更明白易懂。

②、夸张:更鲜明、突出地表现某一事物

③、对偶:使句式整齐,语感强

④、对比: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

⑤、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力的感情;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⑥、反复:突出思想、表达强烈的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语言的节奏感

⑦、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加深读者的印象,使文章自然展开

⑧、反问: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

八、语法知识活用的能力:

基本的语法知识(词的分类,短语结构,单复句,关联词等)不是命题范围,但是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难点。这一考点主要是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一些代词指代的内容,明白一些词语的深层含义。

九、比较阅读的能力:

1、 主要是对中心思想、写作手法、语言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材料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是相近,相同或相反的。回答题目主要是弄清楚比较点。

2、对自选角度进行比较的题目,主要是选准角度,观点新颖有创见。要防止“绝对化”即贬褒都是一无是处;或“简单化”即简单肯定或否定,理由不充分。

十、赏析,阅读心得:

1、 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

2、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创意。疑问必须理解正确,实事求是,不要故意唱反调。

3、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①、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如《变色龙》的主题是揭露沙皇专制统治,中心思想深刻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

②、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在20多个事例中选了3个典型写入文章。《桃花源记》头尾略写,中间渔人所见所闻详写都是文章的重要特色

③、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

④、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④、分析语言: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精练等。

如优秀的说明文大多是语言准确的

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如《听潮》通过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阅读的能力(出题思路)概括

1、整体感知能力

2、语段中词义理解的能力

3、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4、分析段落、归纳中心的能力

5、理清思路、分析结构的能力

6、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7、体会修辞效果的能力

8、语法知识活用的能力

9、比较阅读的能力

篇6:初中语文阅读概括训练

【考点透视】

什么是信息提取?一般的来讲,就是概括,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并加以表述。中考信息题应该说是这两年的一个热点,它切合了语文新课标的“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概述”的要求。它主要可分两大类:文字信息类和图表信息类,具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从体裁特点看,有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新闻信息等的提取; 2.从材料特点看,有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及数据资料信息等的提取,大多是教材之外的一些国内外关注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话题;

3.从提取内容看,有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文段要旨、人物事物特点、故事情节及言外之意等方面的提取;

4.从表述要求看,多是主观表述题,具体有直接提取中心句、拟标题、一句话新闻、为新闻写导语、写总领句和总结句、用词语概括、用对联形式概括等。

【解题策略】

解答信息提取题,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一、明确要求,分析类型。这类试题的题目类型都很清楚,常见的信息提取题有三种类型: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类;以下定义,说特征为主的说明类;从事实和道理论据中概括观点的议论类。这三类语段包含的要素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要准确提取这类试题信息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它们的类型,明确它们的要求。

二、筛选信息,突出主体.叙事类的信息提取题以新闻为主,考查的形式主要是拟写新闻标题、概括一句话新闻、写作新闻导语。这类语段往往具备人物(事物)、时间、地点、事情等信息,如果是多段的,而这类信息往往又集中出现在第一段,因而我们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要细读第一段,提取要保留下来的主要信息。由于新闻类语段考查的形式有三种,这三者要求不同,对语段信息的筛选也就不同。针对这三种形式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1.拟写新闻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使读者一看到标题就能了解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因此阅读新闻时,根据新闻标题简洁、新颖、醒目的要求,我们只要筛选出主要信息,采用“人物(或事物)+干什么(或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可。2.概括一句话新闻。一句话新闻常常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因此我们阅读材料时,就要筛选出这些要素,采用“人物(或事物)+何时何地做什么(或怎样)”的形式表述出来即可。

3.写作新闻导语。导语是新闻的头一句或第一段话。它是新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事实的提要。所以写作导语,可用摘要或综合的方法。摘要是指对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作一个扼要的叙述;综合是对新闻通过分层,概括层意,然后加以合并归纳。仍然采用“人物(或事物)+干什么(或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可。

议论类的信息提取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观点的概括。材料中往往通过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从正反两方面加以阐发。同学们解答这类试题时不妨采用分析法,根据材料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理清它们的层次,分析它们的论述中心,从而概括出中心论点。

说明类的信息提取题,考查的形式主要是给材料中的说明对象下定义。语段中出现的是一些说明性的文字。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就藏在其中。因此,同学们阅读材料首先要准确判断出说明对象,然后提炼出相应的特征。答案往往以“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形式组成。

三、斟字酌句,准确表达。信息提取题往往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我们筛选出来的信息组合成句后,字数常常超出限制,这时还必须结合字数要求对信息再次筛选,可以删去一些次要的信息,然后加以组合成句即可。

【典例分析】

1.(江苏无锡卷)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正确的一项是()美国州立肯特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约翰〃冈斯德和他领导的小组先为150名体重过胖者测试了记忆力和集中力,结果发现约24%的人有学习障碍,23%的人则有记忆不佳的问题。冈斯德说:‚肥胖影响数个生理机制,还会对脑部产生负面效果。‛为了验证减肥有助于改善肥胖者的记忆力和集中力,他领导科研小组为其中部分肥胖者施行了胃绕道减肥手术。12周后,研究小组再次测试这些人的记忆力和集中力,发现那些在这期间接受胃绕道手术而成功减肥的人的记忆力和集中力有了进步。至于那些没有减肥的人,却出现了记忆力和集中力继续衰退的现象。

A.肥胖的人大多记忆不佳。B.接受胃绕道手术能达到减肥的目的。C.减肥有助于改善肥胖者的记忆力和集中力。

D.肥胖会使人的脑部产生负面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再筛选答案.A项只体现了材料的前半部分内容;B项只是减肥的一种手段,没有体现主要内容;D项只体现肥胖的负面效应。

2.(广西北海卷)给北海市政府门户网站报道的下面这则消息拟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标题:

5月16日上午,在合浦县廉州镇中山路38—2号80多岁退休教师陈铭莲的家门前,由县老体协40多名老人组成的‚夕阳红‚歌唱队在陈老师的指挥下练唱红歌,陈老师告诉笔者,为迎接中国共产党90周年大庆,这些老人每周集中三天一起练唱十首红歌,抒发自己对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拟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对新闻具有概括作用,因此为这则新闻拟标题时要概括出“什么人,做什么事。目的是什么”。答案示例:合浦“夕阳红”唱响红歌

3.(浙江杭州卷)概括下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3个字。

传世画作《蒙娜丽莎》的原型一直是个谜,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丝绸富商的妻子。经考证,佛罗伦萨市中心的一家修道院遗址是其原型的安息之地。意大利考古学家目前宣布将挖掘《蒙娜丽莎》原型的骸骨。

考古学家将借助透地雷达搜寻人类骸骨,然后通过科学方法测定骨头年代,筛选出与《蒙娜丽莎》原型去世时年龄相符的骸骨。考古学家还将提取骸骨的DNA,将之与其子女们骸骨中提取的DNA进行对比。这样,将找到的足够多的头盖骨碎块通过电脑整合出《蒙娜丽莎》原型的面部图像,就能复原那让世人着迷的神秘微笑。

意大利考古学家将挖掘《蒙娜丽莎》原型骸骨,复原其神秘微笑。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解题时要通读文本,抓住最关键的语句来归纳,文中举了很多例子,都是为了解决文段最后的一句话“就能复原那让世人着迷的神秘微笑”。

4.(武汉卷)下面是某小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围绕‚中国的‘老玩意儿’得以传承的原因‛整理出两条主要信息。

【材料1】中国的年画色彩鲜艳,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在室内门上张贴年画,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室安泰的祈盼。

【材料2】中国各地的灯彩花色众多,风格各异:冰灯晶莹剔透,纱灯流光溢彩,宫灯端庄稳重……它们无不具有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灯彩为婚寿吉庆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物。

【材料3】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剪纸往往选择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探究分析概括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尤其是材料的后面解释了该“中国‘老玩意儿”’存在的理由。还可以拓展延伸.从文化艺术价值的角度去分析。答案:(1)“中嘲‘老玩意儿„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2)“中国‘老玩意儿„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或“中国‘老玩意儿„是吉祥象征物)。

5.(昆明卷)请把下面材料概括为一句话新闻。

《春城晚报》讯:昨日,作为云南省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重要活动,《云岭楷模风采录》在云南省科技馆展出。《云岭楷模风采录》全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建党90年来,我省各个历史时期90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生平事迹、历史贡献。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概括新闻内容,首先应抓住导语,即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话。然后找出主要人或物、主要事件,再把握事件新闻点,最后用“谁、干什么、结果”或“什么、怎么样”的主谓句式表达。答案:《云岭楷模风采录》在云南省科技馆展出。

6.(四川资阳卷)阅读下边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据报道:日本东北部海域3月11日下午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后调整为9.0级)。地震引起东京多处建筑物摇晃,引发10米高的海啸,并使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受损。15号上午,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发生爆炸,使压力控制池遭到损坏。反应堆散发出的辐射量超标万倍,截至目前已发现大约190人遭受核辐射污染。

【材料二】新华网东京4月21日电 日本警察厅说,截至当地时间21日18时,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133人死亡,13346人失踪。在大地震及其余震中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的房屋超过30万栋。

⑴用简略的话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⑵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请你结合福岛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事故,谈谈人类对于核能利用的看法。

⑶围绕要不要给日本灾区捐款捐物这一话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同学说:‚日本人从清朝到抗日战争结束,杀害了我们无数同胞,掠夺了我们大量财富,他们从来没有给我们赔偿,我们为什么要捐助他们呢?‛你如果同意捐款,请谈谈你的理由。

解析:⑴题考查分析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应抓住“灾难”及灾难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答题,注意对象、时间、地点、事件的结局等要素。答案:⑴日本东北部海域3月11日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和福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爆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抓住“灾难”及灾难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答题。)⑵核能,是人类新近开发出的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核能的开发与利用也潜在着巨大的风险,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以及今年3月11日日本9级特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在用它来为我们造福的同时,我们还得努力规避它的风险。(核能利用有利弊两面,谈其一面,言之有理。能辩证的谈核能利与弊的给满分。)⑶我认为,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我们应该与各国人民一道共同面对,正所谓“国家有界,大爱无疆”。再说我们不能太多地计较过去,我们应该放眼未来。(言之有理即可)

7.(湘西卷)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法新社巴黎6月4日电】李娜今天在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上创造历史,成为首位赢得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中国选手。

这名来自武汉的29岁选手以6:

4、7:6(7/0)的比分击败卫冕冠军,意大利选手斯齐亚沃尼,在中国体育名人堂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李娜取得这场胜利也许会开启中国网球的新时代。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要点的能力。答这类题,要找出时间、人物、事件,然后概括出来即可。答案:2011年6月4日,李娜赢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单打冠军。

8.(湖北孝感卷)研究下面三则材料,分别提炼观点,在成果展示会上交流。材料一 那瘦肉多得动你心的猪肉,有可能含有瘦肉精;那颜色白得馋你嘴的馒头,有可能就用过漂白剂;那色彩艳得逼你眼的饮料,有可能就加了塑化剂……

材料二 公众之所以引起‚愁吃‛的恐慌,与少数媒体夸大其辞的宣传不无关系。例如,某个地方西瓜使用了膨大剂,专家证实如剂量适当并不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媒体的片面宣传,导致很多人不敢吃西瓜。他们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现象,动辄以‚致癌‛‚致死‛定论,把食品安全的问题放大了。

材料三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职能检测部门,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措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实行全程监控和检测,对黑心者,频出重拳。

主要观点是:① ② ③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本题提供了三则材料,每则材料各有侧重点,而且有三种主要观点,即每则材料可以提炼出一种观点,把阅读材料时理解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即可。答案:①食品安全确实存在问题;②少数媒体片面宣传和夸大食品安全问题;③行政部门已经对食品领域黑心者实施监测打击。

【误区点击】

1.不要越俎代庖。有的考生在解答这类题时想当然地随便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句子,没有将题中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别人,从而白白地将分数丢失。这就告诉我们,答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采用原文中的词语来表述信息。

2.不要断章取义。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抓住一点,而没有将材料中的信息完整表达出来,有失偏颇,甚至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也是导致得不到高分或得不到的的原因。所以,在答题时要纵观全局,对整篇材料或整个图表有个全面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将信息完整、正确地提取与表述出来。

3.小节不可丢。有的考生马虎大意,忽视了题干中的要求,例如字数超标等,拿住题就做,结果一做就错。这就要求我们拿到题目时首先要认真读题,包括题干要求。

【强化训练】

1.(江西卷)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报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共青团中央开展了‚永远不能忘记‛全国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网络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缅怀革命先烈事迹,回顾党的历史,继承党的光荣传统,激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理想信念。这项活动,拉开了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开展的全国青少年‚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的序幕。

在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新浪网等网站的活动专题网页上,网友们点击查看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阅读感人至深的先烈诗抄,并纷纷通过献花、留言等方式表达对英烈的追思和缅怀。自4月2日活动启动以来,通过各网站专题网页献花的总人数已达到800多万人次,超过10万人写下了留言。

A.青少年网上缅怀革命先烈

B.共青团中央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 C.青少年网上点击查看革命先烈英雄事迹 D.各大网站开设缅怀革命先烈专题网页

2.(重庆卷)为了展示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今年5月,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联合举办了‚第三届重庆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你所在的学校也参与了这次活动。

(1)请研读下面三则材料,分别概括他们能成为道德模范候选人的理由。(3分)材料一:刘兴勇,在妻子生下女儿因病撒手人寰后,他就担负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不仅要照顾襁褓中的女儿,还要赡养年迈的父母,伺候智障的妻哥。这样的日子,他已坚持了二十多年。

材料二:刘安容,一名普通的护林员。几十年来,月收入仅30元的他顶风冒雨,巡视在山高坡陡的林场。每天10余公里的跋涉,总里程10余万公里的艰辛,使他管护的森林,不曾有一起乱砍滥伐的案件和森林火灾事故发生。

材料三:郑定祥,一位力哥。在与雇主走散后,守着两包价值两万余元的崭新羽绒服,忍着病痛折磨,在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中,寻找雇主十四天。当雇主给他感谢费时,他婉言拒绝。

3.(烟台卷)小峻同学读了下面一则新闻:

北京时间5月24日晚间消息 联合国组成调查组,于当地时间24日开始对日本在遭受历史罕见的地震海啸灾害袭击之后随即爆发的核泄漏事故展开调查。核泄漏事故产生将随着调查的深入陆续暴露在公众面前。

调查组在抵达日本之后立即与日本政府的代表举行了会谈。日本政府此前表示其将全力配合调查组的调查工作,同时日本官方也指派来自东京的核科学研究人员组成国内调查小组对核泄漏事故展开调查。

请给这则新闻拟个标题:。

4.(山东莱芜卷)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问题。

2011年4月16日19时许,山东省莱芜市雪野旅游区发生森林火灾。4月17日21时,山风突然加大,已基本控制的山火再次燃烧起来。大火发生后,莱芜市立即启动防火应急预案,调集专业队员和武警、消防官兵800余人,全力控制火势,并迅速组织火区周边3个村1600余群众转移。济南、泰安等地110余名专业消防队员和600名省武警官兵连夜赶来支援。全市企事业单位人员也都积极加入到这场救火之中,1000人、3000人、5000人,快速聚集的军警民众汇集成强大的力量,向肆虐的山火进行了一次次扑击。4月19日7时,这场森林大火在经过近60个小时的艰苦鏖战后被成功扑灭。

(1)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标题:

(2)针对这一事件,学校决定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请拟写一段发言词。(至少用一种修辞,不少于30字)

5.(四川广安卷)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到的关于建党90周年的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本报讯 4月11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广场上红旗飘扬、人头攒动,由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联、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颂歌献给党‛红歌电视大赛在这里拉开帷幕。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学生以及部分本土歌手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革命年代的礼赞、红色岁月的缅怀、改革开放的颂唱,所有的红色情怀在一首首红歌中抒发、再现、还原。《红梅赞》、《永远跟党走》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使现场高潮迭起,观众在唱响的红歌中,共同回忆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共同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6.(湖北襄阳卷)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昨日,襄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统计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全市第六次口普查主要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5500307人;其中枣阳市常住人口最多,达到1004741人;鱼梁洲常住人口最少,不足1.3万人。据全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襄阳常住人口数量位于全省第四,仅次于武汉、黄冈、荆州。

7.(湖北十堰卷)请为下面的消息你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据新华社成都10日电 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5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十次来到四川灾区,沿着龙门山从南到北,先后到青川、北川等受灾极重的县市,亲切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实地视察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温家宝首先来到青川县,看到曾经的废墟山,建成了一座崭新的县城,看到大家安居乐业,他高兴地笑了。紧张的三天行程中,温家宝先后深入7个村庄看望群众,村庄面貌为之一新,他十分高兴。接着温家宝来到北川中学新校园,他曾7次来到这所学校的临时教学场所看望师生。总理说,学校有了新楼,但同学们千万不要满足,一个学校是有精神的,要懂得大爱无疆,为国家无私奉献一切。

短短三年,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家宝总理所到之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内容有删改)

8.(四川达州卷)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坐落在诺曼底登陆战场遗址。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的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从摘文中推断‚世界和平女神像‛造型的意蕴?(不超过20字)9.(山东聊城卷)将下面消息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

昨日(5月30日)中午11时39分,刘若曦发表微博说:‚还有十天,我便成为一名成年的中国公民。经与父母商讨,我已决定参选今年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姓名:刘若曦年龄:十八岁 参选理由:依法参选人大,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权利。理念:人民代表为人民。为民众表达诉求、争取利益。口号:民主政治,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请投下你神圣的一票。‛

刘若曦在微博上对自己的简介是,就读于市高级中学高二八班。将参选2011年第六届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选举。

10.(山东日照卷)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

2010年12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山东省教育厅表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是全省统一规划建设的课程科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要广泛征求意见,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

①请为本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11.(湖南益阳卷)以下两则材料透露出的共同信息是什么?

材料一:吴蜀双方在益阳对垒争锋,留下了一批历史遗迹。如鲁肃堤、马良湖、关羽濑等。

材料二:益阳文人墨客历来喜欢以三国历史为题材吟诗作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民间通过讲故事、演花鼓戏、唱歌谣等方式反映三国历史。这些都成为益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广西钦州卷)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提取三个主要信息短语。(每个不超过6个字)

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地震发生时,我们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都要始终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要保证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品、鼻。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搜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以上文字告诉我们,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要:(1)

(2)

(3)

13.(湖南岳阳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请你参与‚事事关心‛的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

材料一 据新华网报道,日本强烈地震后,东京的地铁广播一直在播放:‚东京地铁为延误了您的时间而致歉,这是因为刚刚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地震。‛与此同时,灾民们都在安静有序地寻找回家的路。

(1)【概括】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

材料二 日本地震后,社会谣传福岛核电站爆炸造成的核污染,会影响我国近海盐场的食盐质量。由此,我国许多地方一度出现食盐抢购的风尘潮。3月17日上午,岳阳很多地方出现了抢购食盐现象,部分超市因疯狂抢购,造成食盐脱销、秩序混乱,需公安部门介入维持秩序。

材料三 据《岳阳晚报》报道:3月17日,市领导带领物价局、盐务局、工商局、商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食盐供应单位和各大商场、超市检查食盐供销情况,并对某些超市擅提高食盐价格的行为予以处罚。在抢购风脱销几小时后,由湖南省轻工业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岳阳分公司配送的140件食用盐,于3月18日14时运抵岳阳心连心超市商业步行街店。

(2)【点评】请对材料

二、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分别用一句话点评(只作对或错的判断不计分)

材料四 针对食品安全中的现象,5月24日,商务部召开2011年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会议要求各部门强加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工作,并讨论了《2011年商务部食品安全工作要点》

(3)【宣传】请就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突出,不超过20个字)。

14.(苏州卷)阅读下文,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将下面三个句子补充完整。退思园内宅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紧靠外宅的部分是一个具有‚跑马楼‛特征的庭院,它非常方便家人的起居活动,具有上通下达、一团和气的文化象征。紧挨着‚跑马楼‛东侧的是另一个庭院,特别让我关注的是那个旱舫。苏州古典园林里有很多‚舫‛的景观,如拙政园、怡园和狮子林里都有,一般都在水曲之处,或者在池岸之边,反正离不开水的相伴相随,因为那是‚渔隐‛的文化表征,也是‚处江湖之远‛的思想符号。但是退思园内的旱舫,在庭院里而不是在池水中,这确实很少见。那庭院的地面,用鹅卵石、砖瓦、碎石等铺设成非常平整而美丽的图案。我觉得那应该可以比喻船的航行如履平地、前程似锦。也许更为能够引发联想而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个庭院内的东面,也就是那一条旱舫前面不远处的地面上,有一小块用石头和泥土垒起的高地,上面种有树木花草——就像一个生机勃勃的岛屿。我至今毫不犹豫地认为,那应该是主人内心希望看到近在咫尺且能很快安全到达的一处胜利彼岸的象征。

⑴方便起居的‚跑马楼‛具有 的文化象征;

⑵与水‚绝缘‛的旱舫具有 的比喻意味; ⑶土石垒起的‚岛屿‛象征着。15.(徐州卷)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给力‛一词是一个网络用语,2010年开始流行,在世界杯期间被网友广泛使用,并入选‚201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让不少人有些‚意外‛。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采用如此‚潮‛的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网友纷纷大呼‚标题给力‛。

2011年初,‚给力‛一词又登陆春晚。海清和黄海波的小品《美好时代》之后,朱军问观众:‚刚才的小品给力吗?‛台下一片欢呼。

今后,与社会热点密切关联的网络用语‚转正‛,或将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问题:‚给力‛作为网络用语能够‚转正‛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16.(江苏盐城卷)阅读下面语段,提取有关‚骆驼‛的两个关键词语。(2分)有人说骆驼是不睡觉的,一辈子没闭上过眼睛。正因为它不睡觉,所以看到的世界比需要睡觉的动物多得多。骆驼和狗、马、牛等动物一样是通人性的,它们熟知人的生活,更懂得人的行为。有的牧民外出放牧时生病或遇到生命危险、骆驼会奔跑回家,对着他家里人痛苦地嘶鸣,家里人从它们的叫声中便知道外出放牧的人出事了。

17.(四川宜宾卷)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0国家监测语料库提取了新词500条。继2009年‚被××‛‚楼××‛‚××门‛‚××族‛广为流传之后,2010年‚××姐‛‚××哥‛‚××帝‛‚××体‛以及由‚微博‛衍生出的‚微××‛特别活跃。如‚微博控‛们运用‚微博体‛写‚微小说‛,看‚微喜剧‛,读‚微新闻‛,进行‚微访‛。

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人们走进了一个不再设有严格意义的‚把关人‛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都成了‘造词家’‛。新词语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活泼。同时,各种传媒通过热字、热词、流行语来盘点一年的重大社会生活的做法也愈演愈烈。2010年11月10日,‚给力‛一词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中使用,引发舆论震撼。

(1)请给以上材料拟写一个标题:(2)依据以上信息,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中所涉现象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2.答案示例:刘光勇:孝老爱亲,困难面前不低头。刘安容:爱岗敬业,默默无闻做贡献。郑定样:诚实守信,朴实厚道暖人心。

3.示例:联合国介入日本核泄漏事故调查

4.①示例:灾害无情,人定胜天;众志成城,无畏艰难;一方出险,八方支援;雪野大火成功扑灭;加强防火意识,保护自然环境。②此题为开放题,能用上一种修辞,内容扣住“团结、环保”等作答即可。

5.示例:“颂歌献给党”红歌电视大赛在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拉开帷幕。

6.全市(襄阳市、我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或“襄阳市公布(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7.示例:“温家宝卜赴四川地震灾区”或“温家宝十赴四川地震灾区视察”等。8.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世界和平终将实现。(意近即可)9.高二学生刘若曦5月30臼宣布满十八岁后将届时参加福田区人大代表选举。10.例:①山东省要求中小学慎重选择传统文化诵读内容。11.益阳历史悠久,遗迹众多。

12.(1)保持镇静(2)保证呼吸畅通((3)设法维持生命

13.(1)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灾民们井然有序。(2)少数市民抢购食盐的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党和政府应对社会恐慌措施及时有效。(3)富有文采,主题突出即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14.⑴上通下达、一团和气;⑵船行如履平地、前程似锦;⑶胜利彼岸

15.①这一词语与社会热点密切关联,反应时下社会生活。②这一词语细腻西安有趣,有创意,表现力强,用起来自然顺畅。③网络的发展加速了这一词语的流行。④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官方媒体越来越主动亲近网络,关注网络词语。

16.不睡觉、通人性

上一篇:主要建筑材料用量计划下一篇:金融征信体系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