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2024-06-28

关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共11篇)

篇1:关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关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加,物价的上涨,人们越来越关注住房的问题。物价上涨,房价也跟着波动,人们的购房心理也在跟着跳动。房价每每波动,都会导致购房者的不同的行动,房产业的发展也是与之嘻嘻相关。很多购房者都担心自己是否可以买到自己相宜的房子,更是担心房价会越升越高,自己的经济能力负担不起。国家针对人们这一忧虑,适当调整房价,务求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实现自己可以拥有一件住房的愿望。在调整房价之前,首先要对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进行调查,以下是我针对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状况进行的调查:

一、调查时间:2012年1月15日~2012年2月15日

二、调查地点:我国城镇

三、调查对象:城镇居民

四、调查方法:资料法,观察法

五、调查人:。。

六、调查内容:针对城镇居民对购房的看法,对其进行调查了解城镇居民对购房的消费状况,经济状况,以及其消费心理。

七、调查目的:针对城镇居民对购房的消费状况 调查结果:

八、调查结果:

随着房改的深入,各地住房产业的“利好”消息不断,但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促进住房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给宏观决策提供准确依据,最近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情况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 55.7%的家庭已经购房居民购房呈上升趋势 随着国家房改力度的加大,我国城镇居民掏钱买房住的意愿已经形成,居民住房观念的转变,加快了公有住房的出售和购买商品房的进程。政府对出售公房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和产权由公房向私房转化力度的加大,刺激了现有公房住户买房的需求,超过半数居民已经购房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在购房家庭中,户均购房金额2.6万元,为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的1.5倍,其中购房改房的家庭占 86.9%,户均购房金额1.9万元;购商品房的家庭占9.7%;户均购房金额7.9万元;购买其它住房的家庭占3.3%,户均购房金额3.4万元。户均购房金额小于1万元的家庭占购房家庭总数的31.1%,户均购房金额1-3万元的家庭占46.5%。在已购房改房家庭中,国有职工占51.0%,户均购房金额2.1万元;离退休人员占32.7%,户均购房金额1.6万元,这是因为单位福利分房与工龄长短有直接关系,工龄长的职工买房得到优惠幅度更大,价格便宜,离退休人员平均比国有在职职工买房要少支出26.3个百分点。购买住房的家庭中,1990年以前购房的家庭只占4.2%,1991-1994年购房的家庭占19.0%,1994-1996年购房的家庭占32.5%,1997-1999年购房的家庭占44.3%。可见随着房改力度的增大,居民购房呈上升趋势。65.8%的家庭住房产权归个人所有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住房产权形式,形成了以居民自主产权为主、多种产权形式并存的格局,初步奠定了住房新体制基本框架。由于长期受福利分房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中,居住在原公有住房为绝大多数,私有住房很少。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房改力度,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公有住房比例下降,私有住房比例上升,其中居民家庭拥有原有私房的为12%;拥有房改私房的为48.4%;拥有商品房的为5.4 %。近1/3的居民家庭实现了拥有一套产权归自己的住房梦想。传统房产关系中租赁公房的家庭由 1993年的76.8%急剧下降到目前的28.6%。从户主就业情况看,不同所有制职工拥有的住房产权成分相差悬殊,拥有房改私房比例最高的是家庭住户产权人在国有单位工作的家庭,因他们享受到的福利分房优惠幅度最大,这类家庭中已有58 %的家庭拥有房改房。而在集体单位工作和个体经营者,因不建公房或少量集资建房,拥有房改房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两类家庭中只有33.9%和15.4%的家庭拥有房改房。个体经营者只能把眼光投向商品房,购买商品房比例高达14.1%,居各类家庭之首。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户均使用面积52平方米 住房面积是衡量居住水平的重要指标,住房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居民居住环境的好坏。从实际使用面积来看,户均小于20平方米的家庭占总调查户的7.8%;户均20-40平方米的家庭占32.7%;户均40-60平方米的家庭占35.5%;户均60-80平方米的家庭占14.1%;户均80-100平方米的家庭占5.4%;户均10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占4.6%。从收入看,收入越高的群体住大面积住房的比例越高,收入越低的群体住大面积住房的比例越低,住房面积大小和收入高低呈正相关。在家庭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低收入群体中,住房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下的占61.7%,此比例比年收入在10-20万元高收入群体的17.0%高44.7个百分点。随着收入的增加,住房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下的比重逐渐下降,住房面积大的比重逐渐升高。不同收入家庭户均使用面积由大到小层次较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户均使用面积小于20平方米的家庭中,仍然存在着15.2%的三人以上家庭的安居问题。这些家庭的成员因工作单位经济效益差,福利待遇低,住房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他们大多是离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及家庭负担重,就业人口少的低收入家庭。全国城镇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72.7% 居民家庭的住宅建筑式样,也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一项标志。其中单元式配套楼房成套率,是衡量居民居住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类型分为7种,58.7%的城镇居民家庭住房结构为二、三居,其中二居室达到39.0%;三居室达到19.7%;一居室和四居室比例较低,分别为9.6%和2.6%;普通楼房和平房居住率达10.1%和17.2%。绝大部分家庭居住条件较好,拥有比较齐备的生活设施,其中拥有暖气设备的家庭占31.5%;拥有厕所浴室的家庭占40.2%;拥有管道煤气天然气的家庭占30.3%。部分家庭的居住条件较差,生活设施不配套,8.1%的家庭没有单独属于自家的卫生间;38.8%的家庭无暖气设备;17.7%的家庭用煤炭燃料。普通楼房及平房居住率最高的是农林牧渔业人员居住率达43.3%,其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居住率达40.9%。12.9%的家庭打算购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形成,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增强,消费观念也随之转变,住房消费由原来的靠国家、靠单位逐步转向靠自己。有12.9%的家庭打算在2000年购房,其中6.8%的家庭打算购买现住房,3.2%的家庭打算购买商品房。不同收入家庭购房意向差异较大。在2000年打算买房的家庭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为 7.1%;年收入在3-5万元的家庭为18.4%;年收入在7-10万元的家庭为22.7%。低收入家庭对住房的需求比较迫切,但是受收入的限制难以立即转化为有效需求。可以看出准备买房的大多数属于中、高收入家庭,他们有较强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愿望及相应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有比较优惠的鼓励购房的政策,这部分人将成为今后实现住房消费的主体。不同年龄居民购房意愿不同。承租人的年龄越大,准备购买现住房的比重越大,年龄越小,准备购买商品房的比重越大。50岁以上的人中有7.3%准备购买现住房。30岁以下家庭中有5.3%准备购买商品房,在各类年龄段中所占比重最高。这部分人对住房的需求最为强烈,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无缘享受旧体制下的福利分房,只能把眼光投向商品房。

九、调查体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都有购房的欲望,随着房改的发展,刺激着人们的购房消费。城镇居民的购房欲望还是高涨的,各购房者需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理性选择正确的消费,务求是自己能够满足在住房方面的需求。各购房者的心态应端正,那样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住房,国家的宏观调控个购房者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篇2:关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2007-12-15 23:02: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入户抽样调查,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产权房,户均购房金额2.6万元,户均使用面积52平方米;家庭装修已成新产业,三成多的家庭户均装修支出1.4万元;12.9%家庭今年打算购房。以上数据表明购房已成家庭最大消费。

55.7%家庭已经购房,户均2.6万元

随着国家房改力度加大,我国城镇居民已形成掏钱买房住的观念,超过半数居民已购买了住房。

在购房家庭中,户均购房金额2.6万元,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收入的1.5倍。其中购房改房的家庭占86.9%,户均购房金额1.9万元;

购商品房的家庭占9.7%,户均购房金额7.9万元;购买其它住房的家庭占3.3%,户均购房金额3.4万元。户均购房金额小于1万元的家庭占购房家庭总数的31.1%,户均购房金额1至3万元的家庭占46.5%。

购买住房的家庭中,1990年以前购房的家庭只占4.2%,1991-1994年购房的家庭占%,1995-1996年购房的家庭占%,1997-1999年购房的家庭占44.3%。可见随着房改力度的增加,居民购房呈上升趋势。

65.8%家庭住房产权归己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已初步构建起了住房新体制基本框架。它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住房产权形式,形成了以居民自主产权为主、多个产权形式并存的格局。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房改力度,公有住房比例下降,私有住房比例上升,其中居民家庭拥有原有私房的为%;拥有房改私房的为%;拥有商品房的为5.4%。近1/3的居民家庭实现了拥有一套产权归自己的住房梦

想。传统租赁公房的家庭由1993年的76.8%急剧下降到目前的28.6%。

户均使用面积52平方米

住房面积是衡量居住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实际使用面积来看,户均小于20平方米的家庭占总调查户的%;户均20-40平方米的家庭占%;户均40-60平方米的家庭占%;户均60-80平方米的家庭占14.1%;户均80-100平方米的家庭占%;户均10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占4.5%。

从不同的行政区域看,使用面积最大的为海南和福建省,户均为76和74平方米,使用面积最小的为上海、北京和天津,户均分别为30、38、38平方米,高、低相差一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户均使用面积小于20平方米的家庭中,仍然存在着15.2%的三人以上家庭的安居问题。其中,大多是离退休、下岗待业及家庭负担重、就业人口少的低收入家庭。这些家庭的成员因工作单位经济效益差、福利待遇低,住房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

住房成套率达到72.7%

我国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类型分为7种,58.7%的城镇居民家庭住房结构为二居室或三居室,其中二居室达到.0%;三居室达到%;一居室和四居室比例较低,分别为%和2.6%;普通楼房和平房居住率达%和17.2%。

绝大部分家庭居住条件较好,拥有比较齐备的生活设施。其中拥有暖气设备的家庭占%;拥有厕所浴室的家庭占%;拥有管道煤气天然气的家庭占%。部分家庭的居住条件较差,生活设备不配套,81%的家庭没有单独属于自家的卫生间;%的家庭无暖气设备;17.7%的家庭使用煤炭燃料。

32.3%的家庭户均装修1.4万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对居室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近1/3的家庭进行了住房装修。户均装修支出万元,其中房改房户均装修支出万元,商品房户均装修支出2.4万元。装修家庭中,户均装修支出小于1万元的家庭占58.3%,装修支出1-3万元的家庭占33.7%,3万元以上的家庭占8%。

12.9%的家庭打算购房

有12.9%的家庭打算在2000年购房,其中6.8%的家庭打算购买现住房,3.2%的家庭打算购买商品房。

不同收入家庭购房意向差异较大。在2000年打算买房的家庭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为%;年收入在3-5万元的家庭为%;年收入在7-10万元的家庭为%。低收入家庭对住房的需求比较迫切,但是受收入的限制难以立即转化为有效需求。可以看出准备买房的大多数属于中、高收入家庭,他们有较强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愿望及相应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有比较优惠的鼓励购房的政策,这部分人将成为今后实现住房消费的主体。[1] 在百度搜索: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篇3:关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1 假日体育消费产生的背景分析

1.1 工作时间的减少,休闲时间增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得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用于工作的时间相对减少,这样就增多了城镇居民的休闲时间且相对集中,也为假日体育消费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伴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开始关注休闲、接受休闲、参与休闲。体育运动不仅能放松身心,而且能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因此,体育占休闲生活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休闲生活的主要内容。工作给人们带来收入,休闲给人们带来乐趣,两者都能给人们带来满足。节假日人们把减少下来的工作时间用于休闲,改变了平时工作与休闲的时间组合。我国全年法定假日约有115天,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体育锻炼和假日体育消费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保证。

1.2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为假日体育消费奠定了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已告别温饱奔向小康,人们有了从注重单一购物消费向物质与精神消费并重的经济实力。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8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同时受CPI以及宏观经济背景的影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上涨了1.6个百分点。尽管2007年、2008年出现小幅反弹,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30%~40%区间,为“富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恩格尔系数在30%~40%的区间时会维持一定时期。按国际标准界定,已接近小康水平,其消费性质已由原始的生存消费逐步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过渡,这给假日体育消费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1.3 消费理念的变化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为假日体育消费提供广阔的市场

现代科技和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使我国城镇社会人员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也使他们的消费理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及城市文化体育设施的改善,以及大规模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将从目前的简单混合型向养生、消遣娱乐、健康投资等交融混合型方向发展,健康加快乐等于幸福的理念正在被人们所认同,现代生活带来“现代文明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这为假日体育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发展空间。

2 我国城镇居民假日体育消费的行为特征

2.1 消费的支出具有明显的短期集中性,消费的领域具有闲暇性、时尚性

假日体育消费显著的特征是“共时性”,既人们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进行趋同的一种经济活动。而消费的支出也随着节假日的出现而骤增,随着节假日的结束而锐减。通常,节假日里商场体育用品、体育服装专柜客流量及销售量猛增,运动场馆锻炼身体的人员也骤增,从而导致空间上资源配置过于拥挤的不良后果。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开始由劳动本位主义向劳动与休闲并重的价值观过渡,“花钱买健康”成了都市时尚,主流社会也把闲暇看作是一种时尚。原始的、低层次的实物性生存消费已逐渐转化为追求休闲、娱乐等高层次精神型享受消费。假日体育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新兴的、时尚的消费形式。

2.2 消费方式由单一变为多元化的消费

假日中的体育消费不是指个体的一种消费形式,必然是与闲暇消费、饮食消费、旅游消费等其它消费相互融合。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变更,体育消费的渠道也发生了质的变化,90年以前人们在假日进行体育消费,仅以业余爱好的形式进行单一的消费,并且参加的人数也非常有限,随着2008北京奥运申办和成功的举办,使我国在体育投资方面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上都与时代同步,各种体育基地、场馆等体育锻炼场所,各种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社团也应运而生。许多城市都修建了大型的休闲体育娱乐场所,集体育锻炼、娱乐、保健为一体,既有健身健美活动场所,又有桑拿浴、餐饮等经营项目,还有配套的影视书刊室,功能齐全,可以满足消费者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交友聚会的需要,而体育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兴起,也使市民假日休闲体育消费有了好去处。

2.3 健康投资成为假日体育消费的独特消费形式

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等疾病正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同时,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使我国城镇居民有60~70%的人群患上了疲劳综合症——“亚健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居民对健康投入的资金猛增。如今人们愿意花钱买健康,如何善度余暇和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而作为促进劳动者身心健康和能够给人们带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愉悦的体育锻炼及体育消费的社会价值显得越来越重要。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明显提高,无论是参加体育锻炼或观赏体育比赛,都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和消费形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假日体育消费也必将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走向一种全新境界。

3 我国城镇居民假日体育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转变消费思想观念,正确定位城市居民体育消费

各级政府特别是体育行政部门,要因势利导,把握商机,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参与意识和健康投资意识,营造正确、合理的体育消费社会氛围。要深入调查研究假日消费市场需求与特点,了解城市居民在假日期间的体育消费需求与体育消费心理,寻求迎合适应城市居民假日体育消费口味及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形式,给城市居民假日体育消费正确定位。假日这一特殊意义的时间处处都呈现出欢乐、喜庆、幸福的气氛,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应围绕这一主题拓展,尽可能不使快乐的消费变成沉重的体力透支“花钱买罪受”。同时,要追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经济化与趣味化。经济状况是影响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针对大众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开发中低档的体育消费场所,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创造多元化经营体系,提高体育用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供价廉物美的体育用品。

3.2 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开发学校体育资源潜力

目前,我国假日体育消费的发展明显滞后,我国现有的体育资源一方面存在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却开发利用率不高,大部分体育场馆设施闲置。因此,要开拓思路,不断创新,首先,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根据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尽快建成功能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新建居民小区、经济开发区和学校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其次,充分利用现有学校体育资源潜力,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健身途径和体育消费空间,丰富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途径,促进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热情的提高。

3.3 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培育体育市场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体育领域开发,构建体育市场多元化。要通过相关政策引导,鼓励我国民间资本投资体育开发。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只赢不输、社会满意、投资者满意的“双赢”投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指导性和先进性。要倡导社会力量介入体育经营,构建体育市场多元化,形成体育市场社会化。同时,加大体育市场执法力度,构建体育市场法制化。按照《体育法》和有关体育政策法规的要求,科学管理,严格执法,依法经营,依法行政,使之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官诚.消费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孙季成.日经济中体育消费的潜在市场及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3]翁永良.我国体育消费现状分析[J].当代财经,2003,(4).

篇4:吉林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分析

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的加快,住房市场日趋完善和活跃。近几年,城镇居民消费重点已从吃、穿、用向住、行和教育等方面转变,住房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例显著提高,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1、居住面积逐年增加

住房面积是衡量居住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大小反映了人们居住条件的好坏和居住水平的高低。据调查资料显示:我省城镇人均住宅面积从2000年的9.14平方米增至2005年的19.4平方米,年均增长22.6%。人均购买商品住宅2000年为0.26平方米,2005年增加到0.63平方米,增长1.4倍,年均增长27.8%。

2、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过去老百姓居住在低矮、潮湿的平房较多,住宅商品化之后,居民居住楼房比重上升,住房的档次大幅提高,近年来居民用于住宅消费的支出明显增加,据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吉林省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不包括厨房、厕所、厅)为2.32间,与2000年的2.03间相比,增加0.29间,增长14.29%。

3、住房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目前,吉林省城镇居民的住房成套率已达80%。居民从无房到有房,从住旧房到住新房,从住小房到换成大房,住宅设施明显改善,居住条件更加舒适。据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住房内有厨房的占97.82%;超过51.37%的家庭使用自来水;城市1/4的家庭拥有洗澡设备;城镇家庭有独立使用厕所的比重为75.98%,使用管道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居民户达90%。

二、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分析

1、总体住房消费能力分析

房价收入比是衡量居民购房支付能力的主要标志,反映了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商品房的价格与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在3~6倍的范围内时,可以认为居民对住宅的价格是有承受能力的。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75.07元,按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2.97人计算,平均每户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约为2.9万元,按此推算,合理的房价区间应在9~18万元。假定购买80平方米商品房,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2000元计算,则需要16万元,房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比为5.5。说明目前我省商品房价格处于合理的价位区间,多数城市居民家庭具有承受能力。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98年全球中等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平均水平在5.4~9之间。这样看来,我省当前的房价收入比不仅较低,而且还和国际同等水平相当。

2、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消费能力

针对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实际情况分别从房价收入比、住房消费比例两个方面,分析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购房能力、住房负担能力。

(1)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房价收入比及住房和收入情况

首先根据城镇居民收入分组资料,分别计算出了2005年最低收入户到最高收入户共7个组的房价收入比。结果表明,我省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差距很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最低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很高,2005年达到了17.5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3倍;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也较高,2005年达到11.0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4倍。

二是最高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很低,2005年只有2.56,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高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也较低,2005年是3.8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4%。

三是中等收入以下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高收入以上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其次,从购房金额情况看,购房金额为12~14万元左右的商品房,中等收入水平以上家庭才能接受;购房金额为16~19万元左右的商品房,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以上家庭才能接受;购房金额20万元左右的商品房,20%高收入户家庭才能接受。

第三、低收入户因家庭收入低,居住条件差,对未来预期收入不高,家庭积累增长缓慢,购房能力较弱。从居住面积看,2005年10%的最低收入户和10%的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13.78平方米、14.55平方米,分别低于平均水平5.82平方米、4.05平方米;从住房结构看,10%的最低收入户和10%的低收入户家庭以居住一居室和二居室居多;从家庭收入情况看,2005年全省最高收入户组平均家庭年收入为62592.55元,中等收入户组平均家庭年收入为24519.7元,最低收入户组平均家庭年收入为9074.02元,最高收入户组平均家庭收入比最低收入户组高出近7倍。10%的最低收入户和10%的低收入户家庭,按吉林省平均,房价与家庭年收入比分别为17.58和11.03,这样的房价收入比显然大大超出了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承受能力。

(2)用住房消费比例指标来反映不同收入组的人群现有住房的负担能力

住房消费比例是指住房消费开支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其中,家庭总收入是指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住房性支出包括购房或者建房支出、居住支出和住宅公积金支出3部分。不同收入阶层可从最高-最低分为7个层次,比例越大,住房消费的负担能力越弱。

从表中可看出:大部分人群住宅消费比例偏低,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支出相对收入占最高比例;最高收入人群由于住宅需求被满足,消费弹性减小,因而住房消费比例较低,但实际支付能力最高;中低收入者的住宅消费比例偏低,较低收入以下人群的住宅消费比例偏高。从以上两个指标来看,我省城镇居民的住宅支付能力还需要提高。

三、影响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的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

城镇居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近年来,我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年均增长远远低于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虽然目前住房需求大,但房价高和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直接制约着居民购买商品房的能力。

2、房屋的质量与价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住房无论在质量方面、配套设施方面都有很大改进,必然导致建房成本提高,价格随之上涨,从而对居民购房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住房金融的发展水平

影响居民住宅承受能力的不仅仅是收入积余,在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广泛支持环境下,居民住宅负担能力还与按揭利率、按揭期限和首付款比例有关。从现用的金融产品看,居民按揭贷款首付比例一般不低于30%,还款期限也比较短,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要。如果银行要求的首付款比例下降、按揭期限延长,特别是银行贷款利率的下调都将提高居民住宅负担能力,缩小与现行房价的差距。

4、国家政策

一是国家在土地供应、税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及开发成本的提高对住房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住宅开发与需求相脱节。在住宅供应中,由于政府的廉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投资不足,中低价位住宅比例偏低,从而影响到居民的住房消费能力。

四、提高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的对策

1、加大廉住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

(1)继续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有效地控制住宅建设成本,对经济适用房出售实行政府指导价,并对经济适用房的购买对象和购买标准进行界定,以向中低收入户提供经济适用房,并以此为主扩大住房投资规模。

(2)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的住房保障制度。由国家直接投资建设低造价住宅以满足无力进入市场的低收入居民适当住房需求,改目前安居房以售为主变为售租并举,保持一定数量的保障性出租用房,对享受安居工程或最低保障者实行动态管理,要根据其收入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3)各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严格控制低密度、高档住房的建设。大力发展省地型住房,在规划审批、土地供应等方面,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住房给予优惠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小套型、功能良好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2、引导开发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档次居民的住房需求

根据居民的需求,增加小户型住房的供应。目前开发商以大户型住房供应为主,而小于7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供应太少,不能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迫切需求。同时,随着老龄化日益推进,老年人退休以后,他们往往会把原来面积较大的房子卖掉,去买一套面积较小、配套设备齐全、居住环境幽雅、舒适方便同时离子女较近的房子;较多的单身年轻人也对小房型有着强烈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小房型的商品房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根据供给与需求相均衡的原则,应该提供更多小面积的住房。

3、开发更多的住房金融产品,提供更完善周到的金融服务

(1)应积极扩大个人贷款的范围,尽可能降低贷款利率和首次付款比例,开办多种形式的贷款业务,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贷款要求,提高服务效率。

(2)建立健全抵押贷款的担保制度,降低贷款风险。建立商业性抵押贷款保险公司和其他多种与抵押贷款相关的保险险种为辅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体系。努力发展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建立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核心的借贷机制,并使抵押贷款具有流动性,使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活起来,以降低这类贷款的风险。要采取有力措施,简化贷款手续,降低住房贷款的中间费用,减轻借款人的贷款负担。

4、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形成梯度消费

应当加强对居民住房消费观念的引导,逐步改善住房消费和供应结构,使百姓形成多元住房梯度消费理念,根据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来选择买房或租房。消除盲目攀比心理,摆脱“炫耀型、竞争型、摆阔型”的住宅消费误区。高收入居民购买新建高档商品住房,中等收入居民购买或者租赁普通商品住房,低收入居民租赁二手房及廉租住房,待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状况好转后再改善住房条件,减少对新建商品住房的消费需求压力,形成梯形住房消费结构。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篇5:关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关于灵寿县城镇居民消费状况的调查

姓名:董镭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2年6月26日

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

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1班 学号:101203031012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乔颖

完稿时间:2011-7-27

关于灵寿县城镇居民消费状况的调查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1班董镭10120303101

22011年7月21号-27号,我在老家灵寿县灵寿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调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状况开展了普查。

一、社会调研过程简述

1.调研目的及意义:

调研目的:

通过本次社会调查,希望能了解城镇居民生活变化,从而看到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实质性利益,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决策。在“十一五”结束之后,了解“十一五”取得的成就给群众带来的经济上的变化。

调研意义:

此次调研,于社会而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十一五”给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给中国百姓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新一代的爱国热情;于我个人而言,有助于自己了解党的正确决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建设伟大祖国奋斗终身!

2.调研的方式

此次调研,我采用的主要方式是—访谈式,在居民区、公园、市场、活动中心等地点对群众进行了访谈和交流

3.调查过程

⑴准备过程:2011年7月21号,我灵寿县县政府网站中查找了灵寿县居民收入状况,安排了一下这几天具体行动路线并准备了访谈的问题:

① 请问您的职业是?

⑤ 您的收入较前几年有什么变化呢? 您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呢,消费状况较前几年如何变化呢? 最近几年有什么大的消费去向?比如说买房,买车等等。请谈谈未来几年的消费的计划,还有对这几年变化的感想。

这是一个走访的样本,是我对世纪小区一位居民的访谈,内容如下:

⑵调查走访:2011年7月22号我走访了灵寿县人民广场公园;2011年7月23号世

纪小区;7月25号我走访了县老年人活动中心;7月27日走访了菜市场这是一个走访的样本,是我对世纪小区一位居民的访谈,内容如下:

问题一:请问您的职业是?

回答:我是灵寿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

问题二:您的收入较前几年有什么变化呢?

回答:由于国家的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水平的政策这几年来工资涨幅不小,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问题三:您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呢,消费状况较前几年如何变化呢?

回答:现在啊,生活还不错,除了大的消费方向之外,平时吃的穿的用的比以前都有了不小的提高,比如说买衣服吧,以前一个季节也就买一两件,现在比较富足了,买衣服可以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了,衣服比以前也多了很多。

问题四:最近几年有什么大的消费去向?比如说买房,买车等等。

回答:去年刚刚买了一套房子,首付了12万,用了些积蓄。

问题五:请谈谈未来几年的消费的计划。

回答:以后这几年要积攒些积蓄,为以后儿子结婚做准备,别的就和现在一样就行了。这几年来收入上有不小的提高,这一切都要感谢国家的政策好,才让我们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希望我们的祖国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⑶调研汇总:2011年7月28号至2011年7月30号,我将前几天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一下整理,并为下一步撰写报告做好了准备。

⑷撰写报告:2011年7月31号,根据前几天的实践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及学校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手册关于撰写报告的规范写完报告

二、社会调研结果与分析

1.调研材料—访谈记录的分析与汇总

① 在对48位群众的访谈记录中发现,100%的群众都认为这几年来收入有了提

高,生活好了。群众生活的变化,都代表着社会的发展,“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② “十一五”期间,灵寿县财政收入达到25264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15103元,比“十五”末增加了748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9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32.9%。

③ ③对上述发现进行认真分析:随着“十一五”的结束,城镇居民的生活也发生着的变化。改在大的方面是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而且在小的方面,真正惠及到了百姓,使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2.各项数据统计

① 整体来看,有98%的人都认为生活有了很大改观,生活更加的富足。但是

有极少数极端的群众认为,近些年来物价偏高,影响了收入提高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调研材料,将居民的消费状况作出如下数据统计:

在近几年的消费中:

81.1%的人认为消费比以前多了

29.2%的人购置了房产

33.3%的人购买了汽车

在未来的消费计划中:

25.0%的人有购置房产的打算

35.4%的人有购车的打算

在对这几年消费的变化:

87.5%的人认为得益于国家的正确的政策

3.对调研问题的评价

正面评价:

“十一五”期间,中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调查群众的回答中表现出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经济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到了老百姓。

负面评价: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物价上升比较快,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结论:

“十一五”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并使得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真正感觉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和昌盛。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与个人调研收获

1.针对物价上涨的问题的对策:

适当放缓经济的发展速度,减轻对资源和商品的压力,适当调整税收。2.本次调研的反思:

通过本次调研,是我真正深入生活,切身感受到了“十一五”规划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感受到了中国共产的伟大与明智。看到城镇生活的逐步提高,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正大步跨前国家。我们要继续实施经济发展的政策,努力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3.本次调研给我的教益:

通过本次调研,我立志:努力学习,坚定不移的跟从党的一切号召,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更好的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篇6:石河子城镇居民住房问题调查报告

成员:段 玉 学号:2010512137

郭 琛2010512143

李 婷2010512145

钱美玲2010512138

居民住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的两会正值“新国八条”出台,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房产调控政策之际。一时间,“限购房”保障性住房等名词成为了从中央政府到两会委员代表到草根百姓都在谈论的话题。居民住房问题被推到了人们热议的风口浪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对石河子城镇居民住房问题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1.调查人数 50人。

2.调查地点 石河子百花村周围

3.调查时间 2011-10-23

4.调查比例 20岁以下 10%

20—30岁 30%

30—40岁 34%

40—50岁 20%

50岁以上 6 %

5.住房状况 a.有房人数 28人 占总数的56%

b.租房人数 16人 占总数的32%

c.对目前房价的满意程度 认为过高人数47人 占总数的94%

d.认为必需拥有个人住房的人数为 31人 占总数的62%

e.认为以买房为结婚前提条件的人数为 35人 占总数的70%

篇7:关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2001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15元,首次跃过万元大关。老百姓对今年的收入信心如何?打算怎样消费?广东省城市经济调查队最近对全省18个市、县的820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了一次收入预期和消费意向的跟踪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

篇8:关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1. 身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在对城镇居民消费身心效益进行评价时, 其主要由10个指标共同构成, 并且能体现出消费情况对其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

各项指标的具体的计算可依据下列公式: (1) 健康用水普及率=健康用水居民数/城镇总人数; (2) 燃气普及率=燃气使用人数/城镇总人数; (3) 城镇人口密度=城镇总人数/城镇总面积; (4) 医护人员人均负担系数:城镇人口总数/医护人员数; (5) 主要道路行车密度=机动车总量/行车道路长度; (6) 城镇人均道路面积=城镇道路面积/城镇人口数; (7) 教育投资支出比=教育总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总支出; (8) 每万人公共交通车辆=公共交通运营车标台数/城镇人口数; (9) 每十万人交通事故伤亡率=交通事故伤亡总人数/城镇总人数; (10) 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消费支出。

2. 城镇居民消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也主要由10个指标构成, 并且能体现出消费情况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各项指标的具体的计算可依据下列公式: (1) 住宅消费单位成本=住宅总消费支出/住宅总面积; (2) 服装消费支出比重=服装消费支出/总消费支出; (3) 肉类消费支出比重=肉类消费支出/食品消费总支出; (4) 家庭住房购买力=住宅平均购买价格/居民家庭年收入; (5) 绿化覆盖率=绿化面积/城镇总面积; (6) 上网居民比重=上网居民数量/居民人数; (7) 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交通通讯支出/消费总支出; (8) 居民消费产出比=GDP/消费总支出; (9) 劳动生产率=GDP/劳动总人口数; (10) 单位教育投入产出=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教育支出。

二、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效益综合评估分析

1. 居民消费效益组合评价与数据处理的方法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2014年我国8个省市调查后的城镇居民消费效益情况, 文中所有的指标体系数据都是从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取, 对于部分由于某些因素影响而难以收集的指标, 则选择其相近值进行替代。

组合评价法的主要思路是模糊综合评价、主成分法与熵值法等评估方法得到的消费效益评估结果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组合, 从而获得最终的组合评价值, 依据组合评价值情况进行排序, 其中涉及到的组合方法包括Borda法与均值法。

2.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效益综合分析

(1) 子系统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应用主成分法科学分析了样本数据信息之后, 经过一系列计算, 从而获得各个子系统中城市的得分情况及具体的排名, 结果见表1。从表中居民消费的身心效益进行分析, 位于前3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与天津, 而从居民消费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多数身份均处在东北地区, 其中前3位的分别为上海、北京及浙江。

(2)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效益组合评价。通过均值法、Borda法两种方法分别对居民消费效益进行组合评价, 得到两种组合评价法排名情况, 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 采用两种组合评价方法得到的前3位依然为上海、北京与天津, 这与上述单一的评价结果数据具有一致性。

三、结论

依据组合评价法中的均值法进行组合评价与单一的评价方法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而可以将这种方法得出的排名情况作为最优的排名结果。其中, 位于前3位的分贝为上海、北京、天津。经过全面而科学的分析后能够发现, 我国的东部城市居民消费和西部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居民有着很高的消费水平, 但相对来说中部城市居民则消费水平偏低。通过这种存在的东部、西部消费效益高, 而中部消费效益低的现象能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当前城镇居民消费效益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呈现出一种“U”型的分布关系, 但如何认识到这一分布情况演变的规律与形成的机理依然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娄峰, 李雪松.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3:109-115, 206.

[2]曾光.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研究——基于2010年省际截面数据的因子分析[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9:70-78, 162.

[3]江静.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服务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2:24-31.

篇9:关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关键词:抚顺文化 消费 调研报告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文化消费状况为出发点,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为促进抚顺文化产业的发展,较全面地了解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文化消费需求及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形成以下报告。

一、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一)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情况,问卷调查了20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结果显示,文化消费活动中排在前列的是:电视、广播、报刊、上网、打牌、运动等休闲活动。参观、看戏、收藏等高端文化活动比例极小。90%以上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紧随其后的是看报、打牌和体育运动,分别占全部被调查者的41.40%,29.52%和28.49%。

(二)日均文化活动时间

调查显示,居民的文化活动时间较充足。有近7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有1-4小时可用于文化娱乐活动,其中12.76%的人长达5小时以上,主要是大专院校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日均文化娱乐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11.54%,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企业工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部分自由职业者。

(三)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调查表明,当前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近70%的被调查者月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个人月收入的5%以下,占个人月收入6-15%的人占20.03%,占个人月收入16-20%的人仅占8.36%,还有极少数认为文化消费不值得。从年龄结构看,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5%以上的集中在18-35岁年龄阶段,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10%以上的集中在40-55岁年龄阶段。从收入结构看,收入越高,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消费意愿相对越强。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学历越高,文化消费意愿越强。

(四)文化消费的目的和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己、减轻压力”“休闲娱乐”和“增加知识、拓宽视野”,选择这三项的占全部被调查者的62.13%,59.75%和54.33%。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有63.76%的被调查者表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都重要,有14.02%的人认为“精神文化消费”需要迫切。

二、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1.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调查显示,居民的文化消费项目大多是简便易行、花费少甚至不用花费的项目。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抚顺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人均月支出低于50元,居民文化生活由于投入不足而远远不能得到满足。对此,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水平。

2.文化消费结构单一

目前抚顺城镇居民的娱乐性消费主要是一般消遣型,娱乐享受型消费比例较小。调查显示,居民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上网、打牌,文化消费构成单一,消费层次低。调查还表明,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强健身体、休闲娱乐。这说明目前居民文化需求还处在适当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减压的低级阶段,其构成缺乏活力和消费热点。

(二)居民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居民文化消费偏低,首先因为收入水平偏低,支付能力弱,舍不得在文化消费上多投入。但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之间也有一些特殊现象,即居民文化消费多少并不完全与收入高低呈正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投入普遍较高,而很多学历不高的高收入者还不如较低收入者投入得多。这说明提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有利于扩大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与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调查中,60%以上的居民认为文化设施配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50%以上的居民认为应多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目前,近70%的居民几乎没参加过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还缘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由过去的生存型需求升级为发展型需求。生存型需求主要集中在物质产品方面,而发展型需求则更关注精神文化类产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

三、促进文化消费增长的建议

(一)培育文化消费观念,营造文化消费环境

可以利用学校、媒体和社会舆论等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文化消费的理念,培养文化消费习惯,让文化发展得到全社会重视,引导居民以提高文化素养、充实精神世界、实现全面发展、追求更高生活品质为目的,自觉进行文化消费,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与此同时,要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创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制文化事业单位,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引导和督促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重点,尊重消费者,为消费者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使文化市场更加活跃,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带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抚顺地区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但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所以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进一步培育文化市场,拉动文化消费增长。

(三)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文化消费增长点不多是文化消费偏低的重要原因。现代消费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是不仅消费“决定”生产,同时生产又“决定着”消费。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可以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所以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需要挖掘和创造文化消费新增长点。首先要挖掘居民热衷的文化消费项目,提升其内涵、层次和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从而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让老树发新芽。其次,要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开发新的文化消费项目,引导居民的文化消费方向,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立足文化消费现状,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居民文化消费实际,生产适应市场的文化产品,提供适合居民需求的文化服务。目前文化市场普遍存在定价过高的现象。文化消费定价高,老百姓消费不起,就出现了“曲高和寡”的局面,所以要以市场导向调整产品和项目,根据居民承受能力制定价格和提供服务。

作者简介:

姜广多(1979- ),男,哲学硕士,中共抚顺市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

篇10:关于居民住房情况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地点: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区

一、调查情况简介

1.调查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的急剧膨胀,居民住房问题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住房问题是国家四大民生工程之一,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已经或者说将要沦为“房奴”,80后大学生“蜗居”也是到处可见,这必然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现在我的家乡五台县今年立足于县区一体化发展,坚持开放开发搞城建的思路,高起点、大力度推进县城和特色城镇化建设,坚持扩容与控制相结合,“安居”工程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市民的“安心”工程,共开发经济适用住房14882㎡,投资总量840万元,可解决108户干部职工住房困难问题。缓解了城市居民住房紧张问题,促进了房屋分配的公平进行,有效防止了一些超购多购住房现象。

同时城区的房地产也蓬勃发展,促进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过去高层电梯房几乎凤毛麟角,而现在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城区规模扩张开始向空间要面积,中心区域只要有面积,就会有见缝插针式的房产开发,很多以前长满荒草、人们俗称为“叫马沟”的大坑,也被迅速填好,在上面建成一座座高楼大厦。

我为我家乡变化感到惊异、自豪的同时,也非常好奇在五台县住房如此之巨变的情况下,五台县城区的人民会对现在的住房情况有什么看法,于是我走到家乡的各个角落,对居民的住房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2.调查地点: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区

3.调查对象:城区的普通人民

4.调查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真正了解居民居民的住房情况以及居民对住房的看法、建议、期待等。通过调查结果思考家乡现在在住房方面仍有欠缺的地方,从而有所针对的将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让家乡的住房情况更加完善,人民更加幸福。同时在调查中有意识的引导大家思考有关对住房的期待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人民内心的理想,响应国家中国梦,我的梦的号召。

二、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这次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共准备了100份,使用了在人流密集的场所上前说服被调查人填写问卷的方式,全部填完后进行汇总统计。最后根据分析所获得的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过程

关于农村居民幸福感状况的实践日志

日期 地点 调查对象或内容 备注

20xx.8.18 宣传文化活动中心 30位居民 与被调查人交谈,使其更愿意将内心的想法表露出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民

20xx.8.19 唐家湾水库湿地公园 30位居民

20xx.8.20 玉旋巧水景公园 20位居民

20xx.8.21 中心广场 20位居民

四、调查内容

1.调查结果

为了得出更具有说服力、更鲜明的结论,在统计数据的时候进行的年龄段分类,以下是年龄段内的数据分析,以及年龄段之间的对比分析。

表:不同年龄段对一些问题的不同回答

18岁以下(10人) 18-30岁(52人)

30-40 岁

(14人) 40-50 岁

(16人) 50岁以上

(8人)

现有住房面积与理想住房面积差异 差异很大,有2人升一档,6人升两档,2人保持不变 差异较大

69.23%选择升一档,26.92%选择保持,3.85%选择升2档 差异不大,有9人升一档,2人升两档,3人保持不变 差异不大,有10

人升一档,1人升两档,5人保持不变 差异较大,有2人升一档,3人降两档,3人保持不变

年 收 入 收入小于两万和两万到七万各占一半 收入小于两万者小于两万到七万 收入小于两万和两万到七万各占一半 收入小于两万者略少于两万到七万者,有3人在七万到12万 收入小于两万和两万到七万各占一半

对当前居住条件是否满意 满意2人,一般6人,不满意2人 满意30.77%

一般38.46%

不 满 意

30.77% 满意10人,一般4人,不满意0人 满意8人,一般6人,不满意2人 满意0人,一般6人,不满意2人

购房考虑因素(多选题) 均选择性价比 周边环境20

性价比28

配套设施22

交通便利20 交通便利8

性价比2

周边环境4 周边环境4

性价比6

配套设施2

交通便利2 绝大部分考虑周边环境

理想房价(每平方米) 选<20xx者和选

20xx-3000者各占一半 大部分选20xx-3000 大部分选20xx-3000 选<20xx者和选

20xx-3000者各占一半 大部分选20xx-3000

通过表中数据以及总数据可以得出:

1. 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普遍有激情,对于自己的理想住房期望较高,而50岁以上则几乎没有期望甚至出现理想住房面积小于住房面积。

2. 家乡居民年收入普遍在7万以内。

3. 大部分居民对现有住房较为认可,18-30岁的被调查者对现有住房满意度较低。

4. 多数人在购房时较为看重性价比,18岁以下全部选择性价比,而50岁以上则更多考虑周边环境等因素。处在中年期的被调查者考虑因素较为广泛。由此可见不仅是住房条件,同时其周边的许多设施,包括衣食住行在改革开放的不断进程中越来越好,这些也都反作用于住房条件,使住房条件更趋完美。但是被调查者中有些认为住房面积变小了,然而通过对题目现有住房面积的比较,发现这个情况存在可能性不大,只是特性问题,于是认为该题目的设计仍有不合理之处。

5. 房屋私有率高达91.5%,大部分居民作为产权房持有者,只以租住或借住形式的家庭占8.5%的比例。

6. 能够承受的房价多在20xx元以内。

7. 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与过去相比生活设施更加齐全、绿化效果更好,而同时也认为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变淡,污染也更加严重。

8. 被调查者普变对房价的看法为较高且一直在上升,同时还有被调查者谈到贷款难、危房比例高、福利房减少、首付高等问题,同时表达希望房价不再升高或者有所下降以及希望政府强势介入的愿望。

9. 大部分调查者对于如何拥有自己理想住房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在工作上多多努力。同时数据显示50岁以上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在围绕子女,一种是对自己的不看好,寄希望在孩子身上;另一种是依旧好好工作甚至多打零工为子女买房。也有一部分调查者的回答较为消极,如:向朋友借钱,顺其自然,节衣缩食等,当然这些也的确不失为一些方法。

2.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问题分析

1. 依然有相当数量的被调查者对现有住房条件满意度不高。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大概有:一、本身买不起房,现有住房条件差成为他们的难题。二、有自己的住房,可是对住房条件不满意,存在“小、脏、乱”等较为典型的问题。

2. 通过调查发现家乡居民的年收入普遍在7万以内,这与当地持续增长的房价有所差距。再加上大部分居民家庭人口在3口以上,也就是说要基本满足一个家庭的住房需求,家庭住房面积最起码要70平方米,不算装潢费换算一下的话,就需要家里不吃不喝最起码5年以上,但是从数据显示,60%的住户的住房面积在70~130㎡,由此可见,买房更加困难。

3.虽然在调查中绝大部分人回答拥有一套住房,但是在通过与街坊邻居的洽谈得知,占房、倒房的情况依旧严重。

(2)对策建议

针对研究中所产生的系列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对策:

1.要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引导广大市民建立正确科学的房屋观,建议避开高房价时期购房,对实际缺房户建议现阶段租房住,从而阶段性稀释和减少住房需求量,为稳定和降低房价做好基础性工作。

2.要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引导广大市民建立正确科学的房屋观,建议避开高房价时期购房,对实际缺房户建议现阶段租房住,从而阶段性稀释和减少住房需求量,为稳定和降低房价做好基础性工作。

3.政府应该密切关注房子的年龄及质量,视情况而定进行翻修、补助等,从而增加居民对住房的满意度。

4.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很多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多套房,其投资目的就是将住房待价而沽、择时推出,以便从房价飞涨中分得一杯羹。政府一方面要切实地让房价回归理性状态,使投机行为无利可图或有利难图,并失去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对有房而又再次申购住房者的资格严加核查,使投机者无机可寻,矫正市场需求,进而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五、调查总结

篇11:关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市场调查报告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这也是为我在两年后踏入社会做准备。

但是,近几年来,住房问题不单单是每个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头疼的问题,更是每位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从以福利分房制度为主发展到以住房市场化制度为主的过程,建立了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代住房体制。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目前在一定范围存在着部分百姓住房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房价持续上涨、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使住房市场化制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此,近半月的时间对我区城镇居民住房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首先,我进入了住房和城市建设局进行了实习,在此期间,我以咨询、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到了我镇的大致的住房情况;然后,我又询问了有关领导,从他们那了解到我镇的一些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和方法;最后我又利用晨练时间,对城区里的部分居名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以及和他们交谈,从他们了解到社会底层的一些想法。希望我的报告能作为一个桥梁,有利于百姓解决住房的一些问题。

调查时间: 20xx.8.1-20x.8.14

调查地点:XXX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居名住宅御景花园

调查方法: 实习,咨询,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XXX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领导和人民公园晨练居民,及大中镇阜北村村民

正文:

我家坐落在苏北一个发展县级市的农村中,那里虽为沿海城市,可并不很发达,但是近几年来,走在马路上,会看到到处都在建设高楼大厦。我家也面临着拆迁问题,但是,拆了之后有住哪呢,农民公寓还是自己再造一处房子,这是很多农村人想的问题,而且,城里许多人也有各种各样的住房烦恼,究竟我国当今社会的是否满足居名住房要求呢?所以,我利用此次暑假对居名住房情况现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下面就是我对我镇居民住房情况坐的一些解释和总结。

一、目前住房问题的基本情况:

(1)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

房价上涨成为全国各个城市的共同现象,房价过高,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或者说是占民众消费支出的比重过高,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以我市为例,从1998年实施住房货币化分配到2004年期间,我市的商品住宅平均价格总体上是平稳上升的,以市中心区为例,据统计,1998年以前的几年间,市中心区商品住房约为1000元左右,到 2004年上升到2100元左右。而自2004年起我市商品住宅价格上升加快,尤其以2004-2010年商品住宅价格上升较快。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4年四季度至2010年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其中,中心区:2010年的住房均价为4500,2006年一季度的住宅均价为3650,该区域的价格本季涨幅较大。此后,2010年二季度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与一季度相比增加14.41%,上半年商品房住宅销售比2009年同期增加78。13%,住宅销售量同比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2009上半年徐州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7元,虽然人均收入增长了,但购房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以一个三口之家的收入购买一套普通住宅为例,比如目前100平方需要30多万,三口之家年均收入为12837元(2006年徐州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7元,)乘以3等于38511元,所以不吃不喝还要近10年时间。在每个家庭里目前居住投入是逐年增长的,如我市2009年12月每个家庭居住投入占66。5%,所以住房是每个家庭经济压力的主要来源。

(二)房屋拆迁纠纷多发

从拆迁科周科长口中得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拆迁成为每个城市中最常见的现象,而拆迁纠纷也是每一次拆迁过程中的必发现象,更有严重的发展到暴力冲突。据信访部门介绍,目前城市拆迁问题已成为群众信访反映的焦点之一。国家信访局接待的群众集体上访中,反映企业劳保、城市拆迁、征地三类问题的批次和人次占到60%以上。主要原因:(1)货币补偿的金额赶不上快速增长的房价,拆迁安置价一般要比商品房市场价少一半左右,所以拿到货币还建的价钱往往买不到一套商品房。(2)房屋产权调换不能安排合适的房源,这也是被拆迁人不愿意拆迁的原因,被拆迁人一般不愿意去地段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既不利于上班,也不利于上学。

(三)老小区住房设施老化严重

现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居住条件提高的需要越来越大,几十年前所建的住宅区特别多,这类房屋随着时代的演变,新房已变成旧房,一方面旧城区房屋混杂,不仅有大量住宅,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商业用房、仓库用房、工业厂房、办公业务用房等;另一方面旧城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仅新旧房屋交错,而且居住和经营交织。再一方面旧城区房屋陈旧,配套设施及环境质量存在先天不足。就旧城区物业本身而言,全部是旧房,使用时间至少是年限不等,有的时间甚至还要久远,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很好的规划,大多房型老化,式样陈旧,房屋质量、设备、各种质量指标远远不到规范设计要求,老化程度较严重。特别是在老城市中,房屋陈旧的状况尤为明显,而且乱搭乱建的现象特别突出,严重破环了住宅区环境和公共设施。

二、住房难存在的问题原因

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原因:

城市人口及外来人口的增加,增加了对住宅的有效需求

从建设局有关领导那了解到,从需求来看,人均GDP在不断提高,适龄房地产消费人口数量也在增加,消费者的质量和数量都在不断提高,需求趋势增加;2008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352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为26。11平方米。他给我的资料显示,根据中国统计网数据,1999~2009年10年间我国办理的婚姻登记超过1亿对,这都直接导致房地产的需求不断增加,行业发展不断扩张,使得房地产行业发展经历了初创阶段后,在2000~2005年间快速进入一次加速阶段;进入2006年短期整合调整后,1962~1982年出生的人年龄在26~44岁之间,处于购置新房和改善性换房两种需求都很高的阶段,这种双重作用下,将进一步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得在2006~2010年间进入第二个加速阶段。以我市人口为例,2009年我县级市总人口80万人,(3)人口逐年递增,对住房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

(三)老小区旧房改造难度大

老小区的房屋福利性成份比较重。由于住房制度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比较深入地开展的,实行住房社会化、商品化、私有化的时间不长。在这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低工资、低房租的福利制度,住房由国家或单位统一修建,统一调配,统一养护,福利性住房是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社会显著特征。尽管旧区不少房屋目前已按优惠价出售给了职工,但公房出售本身就带有福利性色彩。同时,即使没有出售的房屋,虽然经历了多次房租的调整提高,但各大城市的房租仍旧未能达到成本租金的标准,所以仍可以说具有福利性。旧城区的房屋产权性质多样化。旧区的房屋有的已按公房出售的形式变成了私有房产,有的是断续租住房管部门的公房,缴纳房租,使用权在住房,但所有权为国家所有,有的是住单位自管的房屋,但所有权在企业。在旧城区,这种产权、使用权分离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而新建小区,住房商品化程度较高,私有化程度较重。

三、解决住房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住房难问题关键要在土地制度、房屋建设开发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方面做根本性突破,才能实现居者有其房的愿望。

(一)完善拆迁补偿制度,保障被拆迁人居住条件

拆迁属国家征收行为,建议由政府来主导完成。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开始实施。作为物权法的配套法规,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制定《城市拆迁条例》。所以我们首先要在理念上转变,要以政府为拆迁主体来进行制度设计。以往,政府决定开发后往往交由开发商实施具体拆迁行为,并由其与被拆迁人协商补偿标准,政府作为仲裁者。但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会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甚至是野蛮拆迁,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拆迁的补偿标准是老百姓的关注重点。目前发生的大量拆迁纠纷,仔细研究后会发现,多数的老百姓并不反对拆迁,主要还是补偿不到位。拆迁属于国家征收范畴,应该给予一定补偿,这也就是说,若是货币拆迁,应该确保被拆迁人能够买得起房子,若是就地安置,应保障居民的居住条件,至少不能比现有条件差。此外,若有条件同时提供货币拆迁和实物拆迁,应允许被拆迁人自由选择。

(二)发展保障性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保障的实质,就是要由政府承担住房市场价格与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差额,提高部分低收入、无收入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国家和地方财力的限制,可用于社会保障特别是住房保障的资金必然是一个有限量。这样,可保障的人口数量就受到限制,保障的人越多,保障的力度就越小。因此,在住房保障制度的重新设计中,应使保障水平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目前保障房的比例还非常低,所以要确保保障性住房所占的比例。

(三)严格依法行政,加强住房制度管理

加强住房制度管理,应当强化工作协调,统一协调规划、建设、土地、房管、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关系,统一规划、建设和开发城市住房,统一开展对纳入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家庭的资格认定、补贴发放、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等工作,确保住房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并顺利实施。

上一篇:上海市申领生育保险金委托书下一篇:新员工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