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儿子》课文教学反思

2024-07-22

《三个儿子》课文教学反思(共5篇)

篇1:《三个儿子》课文教学反思

课文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的方式从授之以鱼转变成为授之以渔,而更多的人把这样的关系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致力于把授之以渔转变成授之以渔场,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孩子们的心灵在真实体验的天空下自由翱翔。所谓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真情,读出实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文章的内涵才能水到渠成,落实到位。

【学习目标】

1、读懂故事,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道理,体会妈妈的辛苦,懂得关心、孝顺父母。

2、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情感,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句式的准备,装满水的水桶。

2、课文动画《三个儿子。

【教学流程】

一、猜谜激趣,轮盘巩固

1、猜谜送果子。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生字,今天这些字宝宝躲在苹果树上不肯出来,它们要请小朋友们来猜猜字谜,猜中了他们就跳出来了,请听:

课件出示一棵长满苹果的苹果树,一个个苹果鲜红饱满,惹人喜爱。

⑴ 手中握着令牌。

(拎)

⑵ 蚕儿吃桑叶。

(嗓)

⑶ 太阳发出万丈光芒。

(晃)

⑷ 装水要用它,材料是木头。

(桶)

⑸ 远看是勺字,近看是块田。

(甸)

2、转轮盘组词说句子。这些字宝宝真高兴啊,它们一跳跳到了转盘中,你能认出它吗?

(出示一个转动的轮盘)

⑴ 随着轮盘的转动抢读出现的生字。

⑵ 开小火车给生字组词或者说一句话。

3、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2~6自然段,妈妈们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儿子的,加上你的动作展示一下。

二、巧设悬念,自读质疑

1、听了妈妈们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三个不同的儿子,可是课文中的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找到老爷爷说的话,读一读。

(相机出示老爷爷说的话: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2、齐读第13自然段。

3、读了老爷爷说的话,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呢?

(板书: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

三、创设氛围,情动你我

过渡:

是啊,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老爷爷有这个想法,他看到的儿子又是谁?从课文中找答案。

1、初读激情情萌发:

⑴ 学生自由读7~13自然段。

⑵ 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发生了什么事情?

⑶ 学生边汇报边重点理解第8自然段。

(出示第8自然段)

① 请小朋友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生朗读)

② 指名回答,(水很重)你是从哪里看出水很重呀?

③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边读边理解晃荡、可重了词语的意思。)

④ 哪些地方看出妈妈很累,体会读。

(体会走走停停、腰也酸了的意思)

2、表演悟情情渐深:

⑴ 创设情境悟情:

听了你们的精彩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老师读得时候,想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表演妈妈提水桶,其他同学站在座位上表演。

师旁白:

先请妈妈们弯下腰去,水桶就在你的脚边,试着把它提起来,哎呀,好重啊!再来一次,哦,提起来了,往前走一步,停一停,再走一步,停一停。

⑵ 采访感受激情:

① 采访上台提水桶的孩子:你现在心里最想的是什么?

② 小朋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③ 齐读课文。

④ 句式感情:

看到妈妈脸上流下的汗珠,我真想,看见妈妈弯着腰弓着背,我真想,看到妈妈辛苦的样子,我真想说。

3、自读辨析情亦浓:

孩子们你们都是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当看见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帮助她,三个儿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⑴ 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① 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②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③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⑵ 三个儿子谁做得对?请说说理由。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节朗读课文)

⑶ 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① 找动词。

(板书:跑到、接过、提着走。)

② 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⑷ 齐读老爷爷和妈妈的对话,再次体会老爷爷的话,你现在觉得那个儿子是谁?为什么?

⑸ 句式渲情:

那是第 儿子,因为第一个儿子只顾着 ,没有看见 ,第二个儿子只顾着 ,没有看见 ,第三个儿子却只看见 ,跑过去 他多么 妈妈。

4、课终延情情未了:

⑴ 学了课文,你想对两个儿子说些什么?

⑵ 听了你们的话,他们会怎么做?

⑶ 句式练说:

(书面作业)

听了这些,一个儿子翻着跟头,翻着翻着 ,一个儿子唱着歌儿,唱着唱着 ,另一个儿子什么也没说, 。三个妈妈开心的笑了。

⑷ 看到这些,妈妈们会说些什么?老爷爷又会说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可以师生对说,也可以生生对说。)

四、拓展延伸情满课堂

观看课文动画,学当配音演员。

(播放课文动画)

1、看,仔细看,记住人物说的话。

2、演,加上动作演。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晃 荡

走走停停

腰酸背疼

篇2:《三个儿子》课文教学反思

一、谈话导入

1、交流课前询问采访中的收获。

2、交流在家里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

二、自主读通课文

1、出示我会读图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自己学得难读的句子,作个记号。

2、多读几遍没读通的句子,再听听同桌是怎么读的。

3、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择读:

⑴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既是第四声)

⑵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拎是前鼻音,桶是第三声)

⑶ 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晃是多音字,在此处读第四声)

⑷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眼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甸是前鼻音,在沉甸甸一词中读一声)

三、自主识字

1、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在学习小组内读给伙伴听。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老师参与学生活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摘苹果:如果大家都认识并能读准,苹果生字卡片就成熟摘下来。没掌握的生字,留在树上,提示学生在读课文时进一步学习)

四、朗读课文

1、创设情境,小组分角色反复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老师可通过范读让学生感悟人物的语气。

2、在小组内质凝、讨论,老师巡视点拨。

3、全班汇报交流。(随机通过说话练习感悟既又的意思)

4、如学生对老爷爷的话提出疑问,老师可组织讨论,重点理解;如学生没提到这个问题,老师可随机提问,让学生讨论:

这一个儿子是指谁?老爷爷的话是什么意思?(真正的儿子应该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在老爷爷的眼里,不懂得孝敬父母和为父母分忧的儿子,不能算真正的儿子)

五、指导写字

出示我会写图标,指导写字,并组织展示。

六、指导重点

1、注意别忘了拎的最后一点,膊的右上一点。

2、前面六个左右结构的字,老师可重点范写、指导拎字和膊字。

3、甸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可提醒学生里面的田字可往左伸出一点,使整个字显得更匀称。

4、晃荡是上下结构的字。晃字要写得上窄下宽,老师可范写指导。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

二、编写课本剧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情节、环境和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情绪等进行合理想像,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3、确定各人所扮演的角色。

4、设计场景的布置。

三、排练课本剧

各小组演练,老师巡视,随机点拨。

四、课本剧表演并评议

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2、引导学生评议:

⑴ 人物的语气:

前面两个妈妈说的话,应该用自豪的语气,第三个妈妈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老爷爷的说话应该用意味深长的语气。

⑵ 人物的动作:

在情境中理解迎面迷住沉甸甸直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⑶ 人物的表情:

前面两个妈妈的表情应该是骄傲的,第三个妈妈的表情应该朴实,老爷爷应该慈祥;前面两个儿子应该天真,第三个儿子应该纯朴。

五、课后拓展

1、节选《新三字经》中的内容印发学生,供课外阅读:

为人子 方少时 尊长辈习礼仪

能温席 小黄香 爱父母 意深长

孝与悌 须断承 长与幼 骨肉新

亲养儿 多苦辛 报春晖 寸草心

亲有教 儿恭听 做错事 即改正

2、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学后记】

篇3:《三个儿子》课文教学反思

1.认识6 个生字, 探究汉字部件表音和表意的规律。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胳”“膊”“拎”“桶”4 个字, 探究汉字部件细小的变化规律, 从而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在文本语境中知道“一个……又一个……另一个……”的表达作用, 并在运用中提升表达能力。

3.正确地朗读课文, 读好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

1.认识6 个生字, 写好4 个字。

2. 知道“一个……又一个……另一个……”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1.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探索规律、记忆特例。

2.在运用中提升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突破随文识字以“一”带“串”的局限性, 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在识字能力上有所提升。在随文识字中找到读词、认字的规律和特例, 提升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率, 增强识字、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直奔课题, 了解学情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23 课《三个儿子》。 (生齐读课题)

二、规律识字, 高效识记

1.在自主学习中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把课文读通, 注意读准字音, 等会儿接受挑战。

2.在检测反馈中探寻规律

(1) 探寻部件的读音规律。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 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词语“水桶”“拎着“”沉甸甸”) 谁来读?

预设“:拎”字正音

出示“令”字, 与“拎”字读音作比较。

师:回忆一下, 我们认识的字中还有哪些字也带有这个“令”字? (生答, 师板书。)

师:像这样念后鼻音的字远远不止这些。 (出示字典中所有读“lìnɡ”的字)

师:读一读这些字, 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读, 师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师:看来带这个部件的字有着念后鼻音的规律。而今天学习的“拎”字却是一个特殊字, 它念前鼻音。请大家齐读3 遍。

师:在探寻规律中我们发现了记忆特殊字的好方法。遇到这种特殊情况, 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探索声旁表音的规律中发现记忆方法。通过学生认读、教师抽查等方式, 了解学生认读生字的难点。本环节教师让学生发现字音认读的矛盾, 通过借助工具书验证, 并得出方法。在把握这一类字读音的规律中, 落实高效的识字学习方法。只有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起点, 带动学生亲历学习探索的过程, 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2) 探寻词语的轻声规律。

师:哪位同学读读这组词语? (出示“:聪明“”嗓子“”晃荡”“胳膊”)

师:仔细听老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要把这些词语读好, 特别要注意轻声的读法。咱们再一起读一读。

师:词语都读得这么好了, 放到课文里就不要忘了它的正确读音。大家齐读课文第7、8 自然段。

(3) 探寻形旁的表意规律。

师:妈妈拎着水桶, 胳膊都痛了, 快帮妈妈捏捏胳膊吧!胳膊在哪里呢? (生指自己的胳膊)

预设:生错误地认为肩膀也属于胳膊, 师出示人体结构图, 引导学生找对胳膊的位置。

师:继续看看身体部位的名称, 发现这些词有什么规律? (生找到字形规律:表示身体各部位名称的字带有肉月旁。)

师:表示身体部位的字大多是肉月旁, 但也有特殊例外。识字多有趣啊, 只要我们寻找规律, 记记个例, 就能轻松学会。

【设计意图:在导的困惑处继续探索字形规律。大多数学生只能模糊理解“胳膊”的意思, 当学生理解产生歧义时, 教师顺着学生思维引导。由图画直观展示胳膊的位置, 一目了然。随后, 由“胳膊”形旁表意的规律发现“肉月旁”的秘密, 但也有特殊字, 如“手指”的“指”, 顺势强化了“找规律, 记特殊”的记忆方式。为了避免二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平面上滑行, 在语境识字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探索规律、记忆特例, 实现得“字”、得“法”、提“思”多重教学价值。】

三、寓教于乐, 游戏放松

(师播放《健康歌》)

师:老师邀请大家来放松一下吧。咦, 音乐怎么停了?哦, 原来是要来一个全身总动员呢!

(师宣布游戏规则:不许说话。听音乐, 用动作回答问题。这个字念平舌音还是翘舌音, 伸伸胳膊表示念平舌音, 拍拍胸表示念翘舌音。)

师:各就各位, 音乐一响就答题。

师:恭喜你们, 都答对了, 跟着音乐继续动起来。

【设计意图:课堂要求孩子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 去亲力感知, 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习, 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课中休息, 教师创设音乐突然停止来激趣, 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利用身体的律动游戏兼顾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 寓教于乐, 劳逸结合。】

四、集中再现, 巩固生字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 现在把它送进儿歌里, 你还会读吗?同桌一起练习练习。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 看, 生字原来都藏在这里呢!

【设计意图:言语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习”文本表达, “迁”生活表达, 从“感知”到“学懂”, 从“懂得”到“会用”, 不断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言语机智。】

五、观察比较, 规范写字

1. 对比两个结构不规范的“胳”字, 探寻写好“胳”字的奥妙。师生共同圈一圈不规范的字。一起提醒它“收收脚“”变苗条”。

2.教学“膊”字。观察发现:除了注意“收收脚”“变苗条”外, 还要特别记住小钩变没了。

师:这些细微变化都是写字时部件互相谦让的结果, 也是写字时要掌握的规律。 (板书:胳膊)

3.自主学习“拎“”桶”字的书写。

(反馈, 评价。)

4.追问:“桶”字为什么“钩”没有变没呢?

(出示生字:“桶”“勇”“膊”。生观察、发现并交流。)

师:小朋友在写字的时候可要仔细观察细微的变化, 部件放在不同的位置写法也许还会有不同。找到写字的规律就能把汉字写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再次强调了写字时找规律的思维方式。课堂上落实10 分钟的写是识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此环节的设计力求发挥生字的范例功能:以简单为例———“胳”的书写;以复杂为练———“膊”的书写;规律揭示———以“一”带“串”的变化, 使学生的写字能力得到了发展。由扶到放, 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

六、总结

师:同学们,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师生交流)

【教后所思】

一、体现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本课教学, 从读准字音到写好字形, 多处凸显探究式学习。当学生读错“拎着”的“拎”字时, 我带领学生一起探究错误的原因, 并通过“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特殊字音。在学习“胳膊”一词, 发现“肉月旁”表意的规律后, 我并没有止步, 而是带领学生发现特殊字例“指”不是“肉月旁”, 再次印证规律中有特殊的现象。在教学写字时,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汉字部件的细小变化, 并在对比、分析中得出写正确的方法, 懂得写字要用心观察的道理。纵观这节课, 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识字、认字、写字上, 而是在整理、分析中掌握新了的学习方法, 从而得“字”、得“法”、提“思”。

二、体现课堂学习结果系统化的原则

篇4:课文《三个儿子》教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得难点: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谈话导入课题

今天孩子们特别可爱,看到你们一张张笑脸,我就想起我那可爱的儿子,他跟你们差不多大,也读二年级,打鼓打得特别好。想想你们有什么特长能让妈妈自豪和骄傲的?学生展示或讲自己的特长。同学们精彩的表演和讲述,让老师觉得大家真是多才多艺、各有所长,我为你们的妈妈能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而骄傲!今天老师也给大家请来了三位小朋友,他们也有许多特别之处要向我们展示!想认识他们吗?

板书课题:三个儿子

二、初读课文

1、三个儿子怎么样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可以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也可以用字典识字。困难处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由读

2、如果这些词语小朋友们会认了,说明你们识字真的很了不起。(课件出示有拼音的词语:嗓子 拎着 水桶 晃荡 沉甸甸)当生读到“拎着”时,师:能做个动作吗?当生读到“晃荡”时,师:谁能用动作表示?甸字单独念四声,甸,但如果是两个叠在一起,就念一声。沉甸甸。

3、你们真会记字,不过现在老师要把拼音去掉,看你们还能不能认读。(课件出示没有拼音的词:嗓子 拎着 水桶 晃荡 沉甸甸)谁敢单独来试试,就知道咱们班的孩子聪明,勇敢。你读得那么准,能带领导大家读吗?

三、精读课文

1、咱们班的孩子们把词语读得这么响亮,准确,相信你们把课文也读得一样准确,流利。不过请你边读边勾画出妈妈表杨儿子的话。找出来了就把自己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的感情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读出来。

3、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我请一个孩子来读读,(请到以后说:请大家听听,看他把自己当作了妈妈没有?)生读。

看着自己多才多艺的儿子,妈妈心里会怎么想?(骄傲自豪)

妈妈们,能读得更得意和自豪点吗?指名读,生读,有谁敢向这位妈妈挑战读?指名挑战。

此时敢向现在的两位朗读高手中的哪位挑战?指名挑战读。

4、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谁愿来读呢?指名读。

大家听听这位妈妈读出了自己的得意和自豪吗?

生评价。

你能帮他改善一下吗?

你说得这么好,能自己范读给大家听听吗?

5、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平,像他们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去练习一下,争取读得更好。全班学生自由练读。

6、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7、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8、这个孩子没什么特别,你们自由地读读吧。

9、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预设:平和的,伤心的,难过的,)你的朗读能表现出这个妈妈平和的心态吗?生读。

10、看,这就是三个妈妈的三个儿,你们认识了吗?生答。可课文中的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出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齐读。听出来了,你们把问号和一个儿子读得特别好,再让我听一次。

篇5:《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个儿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例如,在朗读感悟中让学生分小组读书,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读,相互提示,相互学习。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能领悟多少说多少,大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拿出本组的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用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最后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2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

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3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这是上学期我让孩子们背诵的三字经中关于孝敬父母的经文。本课就是教育孩子们孝敬父母的,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让孩子们如何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我看了几遍课文想:有没有必要在课中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我的深挖细抠中去感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呢?可是我转眼一想,作为二年级的孩子那么小,给他们将孝敬父母的道理也不太懂,只有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让他们在读中感受到作为孩子最应做到的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学习课文时,我让孩子们找出三个儿子在母亲心中是什么样的?然后引导孩子们读出三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夸自己孩子会唱歌,会翻跟头、力气大的母亲心里是无比的骄傲。朗读的时候语气是自豪的。只有一个孩子的母亲说自己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的心是平静的,朗读时是用平淡的语气。当我在指导孩子们读三个母亲的话时,我发现孩子们将2个夸奖自己孩子的母亲说的话读的好极了。他们觉得会唱歌,会翻跟头的孩子是好样的。

读完3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后,我出示图画,三个母亲各提着一桶水在路上走,让孩子们看图读文找出三个孩子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孩子读出这三个孩子的表现。读到翻跟头的孩子是入迷的;读到会唱歌的孩子是陶醉的;可是当我的孩子们读到那个帮助母亲提水的孩子时他们脸上的表情是若有所思的。我感觉他们心中充满一种感动。我趁机将课文中对第3个孩子的描述的句子用小黑板出示:他赶紧跑过去,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拎着走了。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开始点学生读评议,再同座互读上台表演读,小组竞赛朗读),让他们在读中感受到三个儿子中只有一个是爱父母的。然后我问孩子: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们七嘴八舌,纷纷举手说:三个儿子,有两个不心疼自己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妈妈提着那么重的水却不帮妈妈提,只知道表演自己的节目给人看。只有一个儿子是心疼妈妈,孝敬父母的,所以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我接着问:你喜欢那个孩子?为什么?一孩子说:喜欢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孩子。虽说他没有特长,但他知道孝敬妈妈。特长可以花钱去学,而孝心是无价之宝。爱父母,不是在父母需要帮助、关心的时候去展示自己的特长,而是帮助父母做事情,减轻他们的负担。孩子们都说要向帮妈妈提水的孩子学习。就这样在读中,孩子们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道理。

教学完这篇课文,我在办公室讲述自己教学这课的感悟,为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道理而高兴。没有想到我们同室的老师说,如果他们选择儿子,就要那些会唱歌、会翻跟头、有特长的孩子。他们的观点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有专长,不帮助他们做事、不孝敬也无所谓。他们说其实孩子们长大了也享不了孩子们什么福,只要他们过的好,不找麻烦就够了。我当时心里一惊。不要孝敬父母、没有什么专长的孩子,情愿要有能力,对自己不关心的孩子?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中没有爱的人,那他在社会上又会有什么作为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成功的人士,只有心中充满爱、充满责任,他才会尽职尽责的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如果是我,我一定要选择帮助妈妈提水的儿子。我希望我的学生也是那没有什么特别地方却知道帮妈妈提水的孩子。我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先学会做人再才是成材!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4

今天有幸请到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先生来听我执教的《三个儿子》,结合张老师的评课和我自己的上课感受,我觉得收获是巨大的。

1、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个妈妈,看到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在教学中我们不必给孩子讲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导、启发、点化、调动学生读书、感悟、交流的热忱,学得生动有趣,读得入情入境,说得真切真实就可以了。

2、在教学设计上,我着意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预习时学生提出问题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题——围绕两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围绕这两个问题,把老师的教成和学生的学成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生的学习也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

3、学生理解能力和进入问题(文本)的能力快:

原因是因为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孩子们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全班近半的孩子提出,第二个问题“……”,除了五六个孩子之外,三十多个人提出疑问,所以问题来自他们自己,是他们想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专心,学得开心。

4、教学的预设文本和课堂的实施整合得和谐而有实效:

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朗读、思维、说话都很不错,上课的情绪和发言很棒,全情投入。许多环节可以体现,如: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水桶很重?一般的孩子找到的都是第八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但是我们有一位平时学习一般的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第七段也写出了水桶的重,‘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说明妈妈们拎的水桶很重,走得很慢,所以老爷爷自然也跟着慢慢地走。”说得多精彩呀!那么细小的细节描写他竟能发现,可见这节课他学得如情入境。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妈妈们拎着这么重的水,这个时候你就是妈妈,你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如果是你的妈妈提着这么重的水,走在你的前面,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们发言真切的、积极的、精彩的。

5、在解决第二问题“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时,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教学点,将这个问题挖掘得更透些。

6、不论是那种类型、哪种风格的教师,教师的情感必须要和文本高度一致,教师进入文本才是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这一点我需要努力,今天的状态只能说自己的状态界于文本和学生情感之间的中间地带。

7、在朗读方面,我也觉得张老师的提议很有价值,尽可能少读孤零零的引号里的句子,而是读有前后背景或指导语的句群。

8、张老师还建议,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解决了字词的认读,那么第二课时伊始就不要再认读词语,而是改成听写词语或看拼音写词语,也可以出现几组词(字),说一句(段)话,这样,字词的训练和落实更具有实效性。

9、在最后的写话环节,可以改进,不要提供几个词语,这样可能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将真正的训练弱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头的句子,让他们自由写。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故事感人肺腑、生动有趣。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教学设计时,在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⑴ 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 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 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 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② 将儿子的行为跟妈妈的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妈妈在干什么?” 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妈妈的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妈妈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妈妈,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 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孩子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6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的三个妈妈,表现各不相同,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最后进行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给我惊喜:

第一个孩子一站起来就提出问题“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马上引来其他孩子的争相回答,于是,不用再揭示什么道理,孩子们已经通过读文、讨论、探究,自己领悟到了:因为只有第三个儿子懂得关心自己的妈妈。之后,我又趁势让孩子们谈谈“我们能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畅所欲言,孩子们也明白了如何去做爸爸妈妈的乖孩子,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全化在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中。

我再让孩子们谈对课文的其他收获。

一个孩子说:“我觉得应该把第三个妈妈说的话改一改,改成有话可说,因为他的孩子很孝顺。”

我顺势引导:既然这个孩子有优点,那为什么他的妈妈却说没什么可说的呢?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7

《三个儿子》是鲁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3课。这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即:当三个儿子的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在第一课时和学生一起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基础上,特别是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会唱歌和会翻跟头的两个儿子在妈妈们眼中是那么优秀与之第三个儿子的“没什么特别”进行强烈对比。从而直奔文本中出现的学习伙伴提出的“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的这一思维聚焦点,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一来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使学生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为了让学生能对文本中的重点语句有更深刻地理解和对人物当时的感受有更真实的体会,就在课前带着学生玩了一个提水的游戏,考虑到学生年龄、体格比较小,因此装了大半桶水让他们提着走了不到十米路,学生在玩乐中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对于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朗读和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一重点句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除了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理解文本语句的意思,体会人物情感,更应该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在读中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的三个妈妈,表现各不相同,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1、从课前导入入手,以情激情,为读文明理做前期铺垫。

新课伊始,我出示《游子吟》这首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古诗,旨在拉近学生跟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做好前期铺垫,会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三个妈妈谈论儿子的心态是不同的,前两个妈妈在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她们的内心应该是得意的、骄傲的,而第三个妈妈则认为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她的心态是平和的。三个妈妈的话里儿子的特点与后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指导读好妈妈的话有助于理解文本主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

3、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揭示文本主旨。

在读完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后,我出示了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老爷爷?学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我便顺势紧扣文本,让学生联系前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探究,得出“能帮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结论。

总之,再次回头看自己的这节课,除了以上三点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外,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把握不准,以及对新的生成不能及时予以正确、合理的引导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让我懊恼不已,但我深知懊恼没有用,只有静下心来,认真分析自己的每个环节,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寻找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9

【教学要求】

1、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任的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重点难点】

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三个儿子》这一课的生字和词语。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你们还认不认识它们。

(出示词语卡片)

(指名认读,齐读)

二、理解课文

过渡: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时都在评价自己的儿子。当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眼前时,老爷爷却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三个儿子》。

1、学习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在井边打水时,三个妈妈分别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儿子的?请听老师朗读,边听边做记号。

(指名回答)

投影出示:

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问:A、这个儿子的优点是什么?

B、谁也比不过他这说明儿子在妈妈心中是怎么样的?

C、既聪明又有力气,瞧,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儿子呢。请你也用既又说句话吧。

投影出示:

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问:A、这个儿子有什么特长?

B、好听极了说明了什么?

⑴ 指导朗读两位妈妈的话。

⑵ 指导读第三位妈妈的话。

⑶ 指名分角色朗读三位妈妈的话。

⑷ 齐读三位妈妈的话。

2、学习课文第7~11自然段:

过渡: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一桶水可重啦!

(随机出示相关段落)

⑴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⑵ 指名表演读。

⑶ 喜欢这一段的同学一起读。

从井边到家里可远啦,妈妈拎着沉甸甸的水桶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大家想想,此时,妈妈最需要的是什么啊?

3、当三个儿子看到他们的妈妈拎着重重的水桶在路上走时,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

⑴ 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⑵ 指名读,随机出示句子。

⑶ 播放动画,指导学生用一只一只另一只说话。

⑷ 联系生活场景照样子说一句话。

4、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过渡:

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再来看课文。当三个儿子都出现在眼前了,这时候一位妈妈又是怎样夸她们的儿子的,老爷爷又是怎样说的呢?

投影出示:

妈妈: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

老爷爷: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⑴ 教师示范读。

⑵ 分四人小组讨论:明明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⑶ 指名回答。

(因为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所以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⑷ 指名分角色朗读老爷爷和妈妈的话。

5、文中的三个儿子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平时,你碰到妈妈在做事的时侯,你是怎么做的?

三、小组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简评

四、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要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小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人。)

五、实践活动

从现在起,我们每天至少为长辈做一件事。你还可以把做这些事的感受写在自己的日记里。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学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很多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是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示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并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多种形式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思想内涵。我将课后的练习说话穿插到学习课文之中,并结合儿童的特点采用动画,先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练习说话,然后再放手让孩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突破课文难点时,我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让孩子感受妈妈在提水时最需要别人的帮助,从而引导孩子理解帮妈妈提水的儿子很懂事,再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一环一环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学生讨论理解儿女应该孝敬父母这一思想后,再将主题思想升华到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回顾这一堂课我觉得有几个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突破文中难点时,我出示有关段落,朗读后就提问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跳跃性,如果在此问题提出前,先作一个铺垫:老爷爷看见的是哪个儿子?这样设计提问,就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容易理解。

2、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而在最后一个分小组朗读的环节中,我没有明确地对学生提出朗读要求,而导致这一环节课堂气氛有点乱。

3、我们的研究问题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而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注意了运用示范手段,但广泛运用的意识还不够,只着重在朗读的过程中,大量进行了教师范读的指导。在下一次的课堂上,视野还要放宽一些,在交流感悟、体验表演等其他环节,应该让教师的示范性更强一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0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23课。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感人肺腑。课文叙述了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下面是我对《三个儿子》的教学反思。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⑴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②将儿子的行为跟妈妈的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妈妈在干什么?”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妈妈的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妈妈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妈妈,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孩子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1

生活化,同时又是富有乐趣的学习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灵活,拥有很大的成就感,甚至能让人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阅读也不例外,如果能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的方式从“授之以鱼”转变成为“授之以渔”,而更多的人把这样的关系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致力于把“授之以渔”转变成“授之以渔场”,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孩子们的心灵在真实体验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设计并执教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复习生字、词语。

2、真诚地表扬:哎哟,小朋友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可以顺利解决了,真了不起。

3、创设生活的情境: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表扬你的,你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4、提高要求:你能把**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5、导入新课:今天,有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了,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

『设计意图』:

在复习生字的时候,给孩子们带去的是枯燥的,乏味的信息,但是,利用老师真诚的表扬,通过联系生活,回忆**的夸奖,马上就使孩子们从枯燥中走出来,进入兴奋的状态,为后面课文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是孩子们表达真实感情的需要。同时,在回忆**的话,讲述**的话的同时,提高要求,让孩子们把**的动作和神态也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加工,一个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骄傲的**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二)、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请你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表扬的话。

2、你把自己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的话,读出**的感情来。

3、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的话。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到了学习的内容:三个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在自悟的基础上,把自己就当成妈妈来读,读出**的语气和神态。

4、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的语气。(学生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自读自悟的条件下,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体现。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反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个**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大家听听,他把自己当成妈妈了没有。(指名生读)

1、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生: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孩子是很能干的,要是他表现好的话,我要好好表扬他!

生: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生: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

2、交流提高:

师(面带微笑):我也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夸奖地更自豪一点吗?

(学生练读)

师:把你们练习的结果表现给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自由练读,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试图把“授之以鱼”转换成“受之以渔场”。

交流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大家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指名学生朗读)

2、朗读、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

师:那你能帮助他来改善一下吗?(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妈妈也就更骄傲了。

师: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来读读吗?(生自信地朗读)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平,像他们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去练习一下,争取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由收到放的过程。第一个**的话,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情感的电点滴滴都挖掘了出来,孩子们也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么第二个**的话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会有更多的收获。

交流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个**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说很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设计意图』:

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孩子学会了学习方法,能根据方法自主学习。

(四)、自主发现,从细小见真情。

1、自读发现: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师: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水的重吗?

3、朗读提高。

『设计意图』:

自主发现是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经过快一年的实践,感觉到孩子们的观察发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通过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环节,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儿子对**的一片真情。

4、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你去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五)、体会感悟,挖掘孩子内心的想法。

小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孩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呀?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

为了尽快展示出课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这里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通过读书,体验,感悟,然后到了抒发自己想法的境界。这里的想法,主要是指孩子们真实的想法,不是虚假的,空浮的,鼓励说真话,说自己心里想的话,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六)、指明中心,升华主题。

1、自由表演: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准备一下,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

随即采访: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3、全班参与讨论。提炼出中心: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4、拓展练习:这个妈妈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设计意图』:

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请两个小组来表演,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最后升华文章的主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儿子?全班讨论,共同提炼出中心思想。

最后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习,同桌两个人续编对话,让本来处于模糊状态的同学也能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要成为必须孝顺父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同时,课堂上的闪光点也由这个环节而显现出来,成为整节课的高潮。

(七)、小节课文,读读议议。

你认为该学习哪个孩子?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

说说你是怎么样帮助父母做事情的?

『设计意图』:

我设计第一个问题,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引导进行小小的辩论。设计第二、三个问题,出于联系实际的生活,激发孩子们孝顺父母的心愿,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三、教后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2

这个星期五是我上个人研究课的日子,昨晚睡了一个好觉,一早起床,感觉精神特别的好。因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心里并没有预想当中的那么紧张。

第一节是语文课,我踏着轻松的脚步走进教室,和班上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第23课,这天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不错,回答问题很积极,师生的配合也挺好。课上,我积极引导他们探讨、交流、练习,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结束了。一堂课下来,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目标(1、复习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一个词语“胳膊”;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3、能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生的朗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课后结合黄校对我的评课再认真地反思,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1、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不够透彻。例如课上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三位妈妈夸奖自己儿子的话。如果认真去分析课文,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是错的,课文中的前两位妈妈说的话是夸奖儿子的`,但第三位妈妈并没有夸奖自己的儿子,她只是用比较平淡的语气说出了实情。2、练习说话的引导还不到位。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句式给学生练习说话,分别是“既……又……”和“一个……一个……另一个……”。前一个句式我只请了两个学生说就泛泛带过了,第二个句式虽然给学生练习说的时间比较充足,还让学生动笔去写写了,但是“一个……一个……另一个……”这个课文要求掌握的句式学生还没掌握牢固我就引导学生去拓展其它的量词了,如“一位/朵……一位/朵……另一位/朵……”等,有点操之过急。3、朗读指导还不够。本节课设计的朗读挺多的,有自由读、默读、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读,分角色读等,看起来学生读的挺不错的,但实际上学生还没达到本节课朗读的要求,特别是三位妈妈谈论自己儿子的话和那位老爷爷最后表明中心的话,没有引导学生读出应该有的感情。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6个生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情感目标:

感受母爱,学会孝顺.体贴母亲.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母爱,从而学会孝敬父母.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身为母亲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妈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发生在妈妈和儿子之间故事,名字叫<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请听老师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师配乐有感情地背诵全文,生细心听)

2.师:听完了这篇故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儿子,这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生:老爷爷所说的这个儿子究竟是哪个儿子?(师根据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

3.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特别好.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104页,首先我们初读课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第一次读课文都要做到哪些?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把字音读准,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直到把句子读通顺为止。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往往都要标出自然段。

师:说得真好,咱们就按照这些要求来自由读课文吧。

4.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观看老师制作的课件)请看大屏幕,蓝蓝的天空,一位天使手里拿着气球翩翩起舞,气球上写有汉语拼音,如果你摁住下面对应的生字,天使就可以继续飞翔。谁愿意试一试?(师指名上台)如果她读对的话,请大家跟着齐读两遍好吗?

5。师:熟悉了这些生字,相信我们会把这篇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请大家再读这篇课文.三、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师:刚才看到同学们专注读书的神情,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的妈妈知道了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的。咱们现在来看看课文中的三

个妈妈是怎样来谈论自己的儿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并拿起笔画一画三个妈妈之间的对话,读一读。(生拿起笔找、画)

师:谁来说说他们在课文的哪几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如果你是妈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谈论自己的儿子?同桌先读一读,练一练。

2.师:谁来扮演第一位妈妈说的话?(指名读)

师:请问这位妈妈你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很自豪。

师:大家认为呢?你从哪些词看出妈妈自豪感的?

生:既聪明又有力气。

师:你真会抓住重点词来体会。请你写一下这两个词.。(生上台板书)

生:你能有朗读来表现出来吗?(找三四个同学读.,生声情并茂地读这句话)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师:自豪感在你的朗读中。这位妈妈真会夸自己的儿子,并且用了一个词“既…….又……”

师:谁也会用这个词说话?(找两三个说话)

师:说得真好,咱们再回头来读一读第一个妈妈的话。

2.师:听了第一位妈妈的话,第二位妈妈也毫不示弱,她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他儿子的特长是什么?

生:第二位妈妈更自豪,她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她儿子唱歌特别好听、妈妈非常骄傲的?

生:我从“好听极了”觉得他的妈妈很为他感到骄傲。师随机板书:好听极了。

师: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把这些词来重读,你说呢?(找学生读)

师:能听得出这位妈妈非常自豪。谁再来读一读 ?(找两三位同学说)

师;你们读得好听极了!谁还会用“。。极了”说一句话?

生:我家的小兔可爱极了。

生:妈妈给我买的衣服漂亮极了。

生:看到同学们上台领奖,我羡慕极了。

师:老师发现你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你们真是棒极了!

3.师:听了前两位妈妈的话,第三位妈妈是什么反应? 生:她什么也没说。

师:在前两位妈妈的追问下,这位妈妈说了些什么?

生:这位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师小结:下面由我来做旁白,咱们来分角色来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师:难道第三位妈妈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带着这个疑问咱们接着学下文。

5.师:三个妈妈打完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慢慢的走着。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想想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妈妈很辛苦。

生:我觉得妈妈太累了,我真想上去帮一把。

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师很感动)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4

《三个儿子》是一篇令人思索的文章,文字虽浅显,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三个儿子》教学反思。孝与亲,所当执。”面对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他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的课就从这里开始。

(一)品读三个妈妈的话

我在学生的发现下出示了三位妈妈的话: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句一)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句二)

“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句三)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问:你听了这位妈妈的话,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读了(句二)说:“我听出来他的儿子唱起歌来非常好听,她妈妈说他的歌好听极了。”又有学生补充说:“我还听出了这个妈妈很骄傲,因为谁都没有他的儿子那样的好嗓子,他儿子的嗓子是最好听的。”“是啊,这位妈妈觉得拥有这样的儿子很令人骄傲,谁也来读一读?”学生们都拿腔拿调地读了起来,一个个都显得那么投入,都想把妈妈的那份骄傲表现出来。

接下来在(句一)的解读中,学生能从“既聪明又有力气”想到了这个妈妈也是很自豪的,因为没有人能比得过她的儿子。

而对(句三)的解读中,学生想到了“谦虚”,说这位妈妈非常谦虚,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第三个儿子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地方吗?我把疑问抛给学生。学生马上说:“不是的,可能这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虽然也会唱歌,但嗓子也就一般,不是特别特别的好听,所以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又有学生说:“可能她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也不是特别的聪明,和别的孩子也差不多,所以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还有学生说:“因为她妈妈觉得他儿子的力气也不是很大,所以觉得不必要说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已经明白“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并不是真的没有,而是他的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可能很普通,他有的东西别人也有,所以觉得不值得一说而已。

最后请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位妈妈的话,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前两位妈妈的骄傲和自豪,第三位妈妈的谦虚。

(二)体会一桶水的重

妈妈们拎着水桶回家的路上,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呢?哦,原来是水太重啦!

出示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读句子,我问学生: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水很重呢?学生纷纷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从‘一桶水可重啦’看出水真的很重。”有的说:“我从直晃荡知道水很重。”有的说:“我从妈妈走走停停也知道水很重,她们拎得很累。”还有的说:“我从妈妈的胳膊也痛了,腰也酸了,知道这桶水很重。”于是,我把“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用红色标出,让学生读读句子,把如此的不堪重负读出来,而在齐读的时候,学生们读着读着,一个个趴向桌子,似乎真的没有力气似的,我笑着说:“你们让我知道这桶水真的好重啊,我们读着都快没力气了,真累啊。那这三个儿子看见这么重的水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感悟三个儿子的做法

学生很容易地从课文中找到三个儿子的做法,他们分别是:(出示句子)

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逐句出示下,我让学生感悟儿子的做法。学生说到了第一个儿子翻跟头时像车轮在转,说明速度很快,也看出了他的力气也很大。第二个儿子的歌声很优美,非常的好听,就像前面他妈妈说的那样,好听极了,教学反思《《三个儿子》教学反思》。对第三个儿子大家都认为他非常有孝心,因为他帮妈妈提水桶。这时娅娅说:“我觉得第三个儿子就是前面第一个妈妈说的那个儿子,因为他的力气很大,他妈妈才会说他既聪明又有力气。”学生们马上发出“啊”声,表示着异议。我笑着说:“你们认为是这样的吗?这个儿子是第一个妈妈所说的吗?”“不是的!”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那么谁来说说这个帮妈妈提水桶的儿子到底是妈妈们嘴里的哪个儿子呢?”

“我觉得应该是第三个妈妈说的那个儿子。因为第一个妈妈说的儿子是翻着跟头来的,第二个妈妈说的儿子是唱着歌来的,第三个妈妈说的儿子就是这个帮妈妈提水桶的儿子。这是对应起来的。”小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中马上有人附和着说:“是的,是的,我也觉得是这样的。”于是,我又说:“那么,你现在还觉得第三个儿子没有什么可说的吗?他的妈妈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也许是他妈妈觉得帮助妈妈是他应该做的事,所以觉得没有必要说。”“也许是他妈妈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那么,是不是也有可能像这样的事,他经常在做呢?所以他妈妈已经习以为常了?”

那现在假如这三个儿子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对其中的谁说些什么呢?

学生大都肯定了前两个儿子的优点,但有对他们提出了建议,希望他们能帮妈妈做点事。

通过品读三个妈妈的话到感悟三个儿子不同的做法,学生们都已经领会到第三个儿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妈妈的爱,其他两个儿子虽然表演地非常出色,但却没有帮妈妈做事,令人有点遗憾。

(四)回归并升华主题

在感悟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后,学生已经被第三个儿子所感动,这时再拿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让学生说说老爷爷眼里看到是哪个儿子呢?当然了,学生毫不迟疑地说,老爷爷看到的是那个帮妈妈拎水桶的儿子,因为只有他才是最孝顺的儿子。

是啊,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多么辛苦啊!只有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孩子们,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事来孝顺自己的爸爸妈妈呢?

生1:我以后要听妈妈的话,不要一味地想着自己的想法而让妈妈不开心。

生2:妈妈每天给我们洗碗很辛苦,我以后要多帮妈妈洗洗碗,可以让妈妈多一点休息的时间。

生3:我以后妈妈让我买东西的话,会马上去,这样也可以帮妈妈做事了。

生4:我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拖地、洗碗、倒垃圾、整理房间……

师:学到这儿,让我想到了《三字经》里的一句话:“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读读这句话,理解其中的意思。学生的猜测虽然让人发笑,但也看出了孩子纯真的心灵,当我把意思说与学生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意思大致是这样的:作为爸爸妈妈的孩子,虽然现在还小,还是少年,但要孝顺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最后,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孝顺自己的爸爸妈妈吧,让我们在充分享受爱的同时也付出自己的爱,好吗?

课就在歌曲《感恩的心》中结束,我想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学生们知道了我们从小就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就像那第三个儿子一样,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孝顺父母的真正的好孩子。也正是在解读中,孩子们一个个学得津津有味,读得神采飞扬,读出了人物的心情,读出了人物的感受。

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我觉得在课堂是我还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没有让他们把对文本的解读读得淋漓尽致,比如前两个妈妈在夸赞时的自豪表现得还不是很充分,假如再让学生加上动作的话,我想这份骄傲和自豪会凸显得更好。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5

这是我第二次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它较上一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首先,上节课我说话的声音较小,这节课我能注意到并且能改正过来。其次,我上节课在班级里走动的频率较高,以致于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步伐,只有在极个别同学不注意听讲的时候才慢慢地走过去敲他一下。这次我吸取了上一次依照自然段逐步讲解课文的教训,而改成班级自由交流分享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集体的大讨论中。这节课我也能将教案熟记于心,知道自己究竟要传授给孩子们什么,这样我就能将孩子们偏离主题的谈话及时的变换到本节课的重点上。虽然我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出现了新的不足之处。

缺点:每当我提出问题时,有许多的学生举手,可是我让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只有同样的少数几个人,那些经常不被叫到的同学就失去了信心,心中容易产生“反正老师不让我回答,我干嘛举手?”的想法,这样不利于积极的举手发言。眼睛不能总注意相同的几个人,应该把注视范围扩大到整个班级,当学生感觉有人关注自己就会增强勇气和信心。

本节课涉及到人物对话,需要同学们体会和领悟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我把它放在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中,但是这一环节的进行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我在分析完“妈妈”们当时的心情和朗读时需要用的语气之后就应该找学生站起来分角色朗读,这样更便于学生把握人物的感情。但是我却在把整个课文讲完之后又进行的有感情朗读,这时学生缺少当时的环境就不易读出当时的心情。

本节课我有知识点串讲的失误,一个知识点强调完了在后面讲的时候又反复提到,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啰嗦,产生不愿学的反感情绪。一个知识点讲完不必总是纠缠着不放,可以适当的拓展一些知识面,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觉得有东西可学。只有抓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才能做到有效地灌输知识,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牢牢记住。

上一篇:关于经历苦难后成功的议论文下一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