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2024-07-13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共8篇)

篇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职业价值观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论文

论文摘要:为了了解职业价值观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两者之间关系,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对江苏省的五所高校共219名大三理科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在职业价值观上,得分最高的三项是:人际关系、成就感、独立性。(2)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重点院校的得分显著低于非重点院校。(3)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中的8个项目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4)高自我效能感的被试比低自我效能感的被试更重视各种职业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大三理科生;职业价值观;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

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受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了人们关注的议题。有人认为,理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

按照Bandura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领域特定的概念,近年来在职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择业效能感与职业选择有很高的相关。

在我国虽然有许多人研究自我效能感,但是涉及到职业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而且有关职业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研究都是集中在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而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却缺乏。本文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的相互关系,了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

一、方法

(一)测试对象

被试来自江苏省五所高校(扬州大学、江苏大学、盐城工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每所学校随机抽取一至两个理科院系大三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23份,有效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120名(55%),女生96名(45%)。

(二)工具和材料

1.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

《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取自《成才与就业》杂志(第20、22期)。该量表信度系数为0.91。该量表共有52道题目,分别代表了13项职业价值观,每个项目包含4道题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最重要”、“比较重要”、“一般”、“比较不重要”、“最不重要”5个等级进行评定,分别给予5分~1分。将各项目所对应的4道题目得分相加为每个项目的得分,最高为20分,最低为4分。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于1981年开始编制,有l0个项目。GSES为单维量表,没有分量表,因此只统计总量表分。在本研究中对被试的得分进行统计,把得分高的25%的被试作为高自我效能感组,把得分低的25%的被试作为低自我效能感组。

3.数据统计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

1.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得分为2.54±0.46,其中男生为2.59±0.47,女生为2.47±0.425t检验表明,差异显著t(214)=1.98,P=0.049<0.05.

2.被试的职业价值观

由表1可以看出,各价值观项目的平均得分均在l2.上,说明被试对各个项目都较为重视。其中,得分最高的三项是:人际关系、成就感、独立性。3.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职业价值观有8个项目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工作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而美感、智力刺激、社会交际和变异性则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

(二)不同自我效能感的被试的职业价值观

得分高的25%作为高自我效能感组(共49人),得分低的25%作为低自我效能感组(共50人)。高自我效能感组的平均得分为:3.15士0.27,低自我效能感组的平均得分为:1.93±0.26。对分组后的被试在职业价值观各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统计,结果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高自我效能感组得分最高的三项为:成就感、人际关系、管理工作。而低自我效能感组得分最高的三项为:人际关系、成就感、独立性。对各项目的组别差异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和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存在显著的组别差异的项目是:美感、智力刺激、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工作、社会交际、变异性。这说明高自我效能感组比低自我效能感组更重视各种价值项目。

(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被试的职业价值观和

一般自我效能感从表3可以看出,重点院校被试得分最高的三项是:人际关系、成就感、利他主义。而非重点院校被试得分最高的三项是:人际关系、成就感和独立性。重点院校被试在利他主义、美感、成就感、社会地位、经济报酬、舒适、人际关系这7个价值项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重点院校被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重点院校的得分却显著低于非重点院校的得分,t(217)=0.217,P=0.045<0.05。

(四)不同性别与家庭背景(包括是否独生子女,城市或农村)被试的职业价值观和一般自我效能感

从表4可以看出,除了智力刺激,管理工作与变异性这三个价值项目外,男女生在职业价值观的`其它项目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为看重这些价值项目。从数据结果可以知道,是否是独生子女在职业价值观各项目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农村的学生比城市的学生更重视智力刺激,管理工作,人际关系和变异性。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生源地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

(一)及早进行就业指导与就业规划,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在本研究中,被试最为重视的三个价值项目分别是:人际关系、成就感和独立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大致是相同的。理科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对工作的独立性要求较高,这与陈牲的研究结果一致。

理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数是企业。对于毕业生来说,在就职初期要进入管理层的可能性比较低。本研究中的被试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能充分独立地发挥个人才能,锻炼自己,不断获得成就,而对社会地位、经济报酬、管理工作、美感和变异性等这些项目的重视程度都是处于“一般”水平。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展就业指导与就业规划,让大学生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二)重点、名牌学校也要进行就业指导与就业规划

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学历与名牌效应比较显著,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普遍好于非名牌大学。但是重点院校学生如果对自身的期望过高的话,在职场上则更容易遭受挫折。针对这方面,重点院校的就业指导应该提醒毕业生要根据社会的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择业要求,不应眼高手低而错过就业的机会。而非重点院校的就业指导则应该提高毕业生的自信心,抛弃名牌效应的包袱,大胆尝试,争取每个就业机会.

(三)女性解放仍需关注

本研究发现,理科生在自我效能上的得分,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这一结果与王才康等人的研究一致。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男性女性不同的性别角色,如要求男性要有勇气、有能力;要求女性温顺、谦和等。朱雪峰,李静在研究中提到,理科女生小时候由于学习成绩较好,较多地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扬,她们社会化的过程中较少地受到传统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习的不断深入,理科女生在专业学习中表现出力不从心,自信心相对下降。吴金风,黄宗青提到在男女生比例差别较大的工科类学校,女生有较强的自尊和好强心,比较关注自己的言谈举止,想以较完美的形象出现在同学面前,但对自我认识及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自我认可程度较低。这可能就是理科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但在职业价值观上对工作的要求却比男生的高的原因。

(四)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职业价值判断

在本研究中,经过相关检验,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中的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工作、社会交际和变异性这8个项目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感组在各价值项目上的得分均高于低自我效能感组。这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职业价值观的这8个项目存在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它们在个体择业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对各种职业价值项目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篇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范星冉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篇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期,甚至被称为“第三次断乳期”。在这个转折期中,影响青年期个体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其中积极的社会关系———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和直接服务;其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它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学者关注病患者、城乡老年人、妇女、失业者、儿童、大学生等脆弱群体的社会支持研究。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研究,主要是关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来源和影响因素等。有关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方芳[1]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徐琳琳[2]的研究结果发现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高于男大学生。有关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刘春焕[3]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在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来源差异上,胡飞飞[4]的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在专业差异上,伍明辉[5]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类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高于理工类大学生。胡飞飞[4]调查发现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生,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并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调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现状,探讨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完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和改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基本的参考数据和科学的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测量的被试为随机选自渭南师范学院的学生。发放问卷125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有效回收率为91.2%。其中男生35人,女生79人。一年级学生22人、二年级学生35人、三年级学生27人、四年级学生30人。城镇生源20人,农村生源94人。独生子女17人,非独生子女97人。文史类学生48人,理工科学生66人。大学期间有过工作经历的79人,没有工作经历的35人。

2.2 研究工具

2.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测量采用姜乾金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共有12道题,三个维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9。

2.2.2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

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测量使用彭永新根据CDMSE制定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共有39道题,5个维度: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制订规划维度、问题解决维度。量表采用5点评分法,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90。

2.2.3 施测

本研究的问卷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整个调查和测试以随机选取的被试为一个小团体,研究者担任主试。施测前由主试讲明测试目的、意义,打消被试的思想顾虑,鼓励受测者真实回答问卷内容。并提醒受测者,做问卷题目前要先读懂指导语,填写均采用无记名方式,整个问卷控制在30分钟内完成。

2.2.4 数据管理和分析

剔除不合格(答题明显不认真、人口学变量未写、未答完或没有按要求作答)的问卷。将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和相关关系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比较

就大学生群体而言,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总体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距t.05 (113)=2.395 (P<.05),男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高于女大学生。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其他(学校)支持这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距t.01 (113)=2.989 (P=.005<.01),女大学生获得的学校支持显著低于男大学生。在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这两个维度上,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3.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家庭来源差异比较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两个维度都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总体的社会支持与其他(学校)支持两个维度小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3.3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比较

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庭支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距t.05 (113)=2.029 (P<.05),独生子女大学生获得的家庭支持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朋友支持维度、学校支持维度和总体社会支持得分上,独生子女大学生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3.4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专业差异比较

文史类大学生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学校)支持和社会支持维度上得分上高于理工类大学生,而且在朋友支持上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05 (113)=2.056 (P<.05)。

3.5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有无工作经验差异比较

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在其他(学校)支持维度得分上高于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05 (113)=-3.030 (P=<.05) 。

3.6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现状

3.6.1 不同被试特征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上的方差分析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上达到0.001水平的极其显著差异t.01 (113)=3.315 (P<.01),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大学生各年级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的平均分情况是三年级是最高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在年级特征上的方差分析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F.01 (3, 110)=6.825, P<.01)。从家庭来源看,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水平上存在差异,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具有差异,但是从差异检验的结果来看,差异不显著。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大学生被试,文史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高于理工类学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t.05 (113)=2.216 (P<.05)。从有无工作经历来看,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高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3.6.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相关。相关系数r=0.309 (p<.01),并且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朋友支持与自我评价(r=0.257, p<.01)、收集信息(r=0.302, p<.01)、制订计划(r=0.291, p<.01)、问题解决(r=0.308, p<.01)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与自我评价(r=0.247, p<.01)、收集信息(r=0.328, p<01)、制订计划(r=0.317, p<.01)、问题解决(r=0.365, p<.01)存在显著相关,与选择目标(r=0.188, p<.05)存在相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朋友支持(r=0.279, p<.01)存在显著性相关。学校支持与问题解决不存在相关。

4. 讨论

4.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

男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与陈耕春对全国十所城市大学生社会支持调查结果一致,男生的社会支持程度高于女生。与丁锦红[7]的调查结果相反,丁锦红等人研究显示,女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各年级社会支持总分的平均分情况是三年级最高。独生子女大学生获得的家庭支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4.2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这与章小波[7]、李莉[8]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相对过剩,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男性从事的职业就业形势较好,而多数女性从事的文秘、教育等职业岗位空缺较少。企业聘请员工都要考虑成本和收益,很多企业认为男大学生体力好、能力强,没有特殊要求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女大学生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很多工作不能胜任,因此企业更多地聘请男性大学毕业生。

大学生各年级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的平均分情况是三年级最高。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这主要是由城乡差异造成的,农村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远跟不上城市,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有些优秀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这些原因导致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的教育差于城镇学生。

文史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高于理工类学生。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高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能力的必要途径,有过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在工作能力上肯定比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强,而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大都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劳动者。

4.3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相关。相关系数为0.309,并且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朋友支持与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制订计划、问题解决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与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制订计划、问题解决存在显著相关,与选择目标存在相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朋友支持和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性相关。学校支持与问题解决不存在相关。这说明,在就业工作中,大学毕业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对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困难的自信心越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要增加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

5. 结论

5.1男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三年级的社会支持总分最高;独生子女大学生获得的家庭支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5.2男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高于女大学生;城镇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高于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高于独生子女;文史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高于理工类学生。

5.3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大学生社会支持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摘要:为了分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运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2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 (1) 男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三年级的社会支持总分最高;独生子女大学生获得的家庭支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2) 男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高于女大学生。 (3) 大学生社会支持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支持,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方芳.财经类大专生成就动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2007.

[2]徐琳琳.长春市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D].2007.

[3]刘春焕.大学生个人规划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D].2008.

[4]胡飞飞.高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2008.

[5]伍明辉.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认知评价与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D].2008.

[6]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 1.

[7]章小波.大学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生涯发展障碍与应对策略的现状与相关研究[D].2005.

篇4: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决策 自我效能感 综述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1.有关自我效能感概念的研究

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班杜拉认真总结了已有相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发现已有的相关理论或研究一般侧重于研究个体对知识的获取或行为的类型等方面,而知识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心理机制问题常常被研究者所忽视。由于为个体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这就导致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心理非常明白自己应该获得什么结果,然而在具体的行为上结果却总不是那么理想。由此,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在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概念,他指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预期对个体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982年,班杜拉正式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此,该理论被广泛的用于教育、职业领域。

2.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的研究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也叫择业效能感,这一概念直接来源于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理论,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第一,职业决策(career decision-making)的定义。职业决策一词是西方的一个概念,以Jopson的观点来看职业决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过程。个体通过对自身与职业各方面的透彻掌握和分析,把它们的相关信息结合到一起,然后认真的分析自己选择职业的未来前景,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分析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前途的职业。第二,职业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的定义。这是典型的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典型应用。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是否具有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的能力的一种主观预期或判断。Hackett和Betz首次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他们还把职业自我效能界定为“对个人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的信念”在随后的研究中Hackett和Lent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完善和补充,认为职业自我效能感是“包括个体对职业选择和职业调整有关的范围广泛的行为的效能判断的总称”。但是,这一概念随后又被Hackett和Betz二人再次调整,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与实施或从事职业相关的行为、教育和职业的选择,以及对这种选择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等信念。最后,经过长时间研究与谈论,Taylor和Betz最终正式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他们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和职业决策理论指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自此,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理论已经比较系统和完善,随后这一概念和理论被大量研究者应用到很多的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3.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的研究

Crites依据个体职业选择的过程,提出了职业选择过程成熟理论。Crites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过程变量主要受两大主要因素影响: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选择态度。Taylor和Betz吸收了Crites职业选择过程成熟论中有关职业选择能力的部分,并借鉴了职业自我效能理论中与职业内容相关的自我效能以及职业行为过程有关的自我效能等两大部分,后于1983年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结构包括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以及问题解决等五个部分。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分为水平、强度和广度等三个维度。水平是指个体能否完成难度和复杂程度等不相同的任务,在实际的测量时一般采用二分法来计分;强度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否完成难度和复杂程度不同的任务的自信程度,在实际测量时常采用等级计分法评估;广度是指个体在一个特定任务中的自我效能能否延伸到其他类似的任务、领域或不同的任务与领域之中,在实际测量时一般用前两个维度。因而,在实际测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时,先要确定测量的层次,通常情况下只测量水平和强度两个层次,而后确定构成这两个层次的要素,根据要素来设计测量项目,最后根据个体完成项目的自信水平和强度来设计最后的测量选项。

4.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Betz和Hackett在1981年通过深入而系统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传统职业与非传统职业两个方面,性别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女性在传统的男性职业领域之中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男性。研究还发现在所有职业方面,男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他们还指出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女性受性别职业的传统刻板印象的影响。2006 年,胡艳红通过仔细研究也发现,男女性别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自我评价”“选择目标”两个维度上女性明显的要低于男性。

有研究者对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性别、专业以及文理科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考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传统男性和女性职业领域的职业自我效能特点时发现,在传统男性职业领域,文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明显低于理工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而在传统女性职业领域,文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显著地高于理工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在总的职业自我效能上、在传统男性职业和传统女性职业领域上、在完成某一职业所需的教育和训练上,以及在成功地履行某一职业所需的工作职责上,本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均显著性地高于专科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有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职业自我效能感受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体对活动的自我监控偏好、个体所持的能力观、目标设置状况、父母的支持、依赖类型以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领域分布非常广泛,并且已有研究成果有些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简要论述,其他的不做过多的论述。

5.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这已经不需要再做过多的研究,因而,近年来心理学家以及相关研究者又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

李斌(2005)进行了一项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在研究中,被试同样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了七次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前后测比较表明,经过辅导后的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

二、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通过以上简要论述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有很多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并且有些研究理论或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是,相关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基本是以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很少有关于高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即使有一些零星的研究也存在着理论深度不够,实践调查不充分,所得结论也难以使人信服,更别说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了。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高职学生是一个非常的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对高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是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

[3]Hackett,G.H.,Betz,N.E.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1,18:326-339.

[4]李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

[5]张华.研究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与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篇5: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②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③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④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上述四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一、增加学生成功体验

以往成功的体验是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

建立竞争奖赏结构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那些在课堂上表现欠佳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还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个体化奖赏结构要求学生作自我比较,即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

传统的智力理论(以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认为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学校教育影响力最大的是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我们不难感到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

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活动的成功,建立起对学习的强烈自我效能感。

二、培养学生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当然,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力不从心之感,从而挫伤其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全面分析失败原因。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言语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自我归因的线索。例如,有时当学生感知自己失败时得到的是老师的同情而不是不满,便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同情通常被认为施于弱者,从而使学生做出自己无能的归因,进而挫伤自信心。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是不满反而会加倍努力,这样做会保护学生的自尊,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同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容易任务(任务难易相对于学生本人实际能力而言),老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降低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困难任务,老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使其做出能力强的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斟酌。

(二)提供适度的帮助和指导

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往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和帮助。但要因任务难度不同、学生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格雷厄姆和巴克等人的研究表明,与未受帮助的同学相比,一个受教师主动关心和特别帮助的儿童不仅会被判断为较不聪明、将来较不可能成功,而且自己也会这样认为。因此,教师不应“无缘无故”帮助学生,否则会降低其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而是要在学生确实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帮助,这样才有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三、帮助学生设定目标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学生因在学习中投入较大、成绩较好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要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就得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日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可采用如下做法:

(一)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如期中考试目标、初中毕业目标)显著相关。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正如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葡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

在教学中(尤其是邻近中、高考之际)经常会看到成绩平平、又不肯下功夫的学生制订出这样的学习目标——考上某某重点学校。其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应有多高,对能否成功毫无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帮助他制订一个具体的、各学科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引导他刻苦、努力、一步步地实现阶段性目标,使其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

(三)引导学生设定富有挑战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会为自己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高学习目标的挑战性又会激发个体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更加努力,最终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从而得到更大的自信。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除非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否则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促使人们去面对困

难并坚持不懈。可见,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行为动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定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四、改进学生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学生自信心越强,学习就越有效,成绩也越好。学生在自身的调整与摸索中,在学科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因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策略)逐渐获得较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它是学生的行为和期望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会把学生送往成功的彼岸,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五、感染学生积极情绪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都很重要。

(一)教师的情绪

“当一个人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时,也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所以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绪,甚至以自身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来诱发学生的情绪不失为一条较好的途径。教师平时应注意用饱满的精神、充足的自信来面对学生,从衣着服饰、言语表达、举手投足中传达出来。正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充满自我效能感的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学生的情绪

除了可以借他人的情绪诱发自己的情绪以外,借助自己表情诱发情绪也是情绪生成的心理机制之一。伊扎德与前苏联学者合作训练演员的表情时发现,当被试者观察某一种情绪的面部表情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应的体验。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身表情训练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表情训练,让学生自觉地经常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使之更多地呈现出愉快、自信的精神面貌,这样有利于使学生体验积极的自我情绪,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六、引导学生磨炼意志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崎岖的小路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中学生的求学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及生活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学生把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和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为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并通过“质性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情况,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如,档案式评价。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发展的自我激励源。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对自己的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借助评价进行回顾、反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点滴进步和潜在问题,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八、个体兴趣驱动学生

提出兴趣说的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强迫学生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根据兴趣说,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且支持他们发展这些兴趣。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使得兴趣与快

乐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持之以恒,最终成功。

九、积极期望看待学生

教师看待学生要有一种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指建立在学生现实能力基础上,同时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一种期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使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向困难挑战,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生消极的期望会使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容易悲观丧气,而失去许多体验成功、发展能力的机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十、榜样示范鼓励学生

利用榜样示范来鼓励学生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常用途径。成为榜样示范的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往往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特别是与某一学生水平相似的其他学生的替代性经验对该生尤其具有说服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经常介绍榜样人物,并对学习者寄予一定期望,帮助他们学会与榜样作积极比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篇6: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在学习风格方面,对学习的社会情境敏感是女生的特点,而男生更倾向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学习;女生易于动情,看法主观,而男生则往往偏爱分析,注重事实,看法客观;女生偏爱与别人交谈、讨论,享受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而男生则喜欢采用则大多是动觉型的学习方式;女生开放包容的看待学习,期待获取新的学习线索;比较而言,而男生则常采取封闭的态度,对问题喜欢做出快速判断。在目标定向和自我效能感方面,Patrick的研究显示,女生掌握目标定向大多与学科的高自我效能感有关,而男生认知和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多受外部不定因素的影响;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能力强于男生,同时女生对业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较男生显得更自信。学习成败归因方面男女生也存在不同之处,Georgious的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把学习成功归于努力。虽然女生的平均成绩高于男生,但是英语学习成功与否与性别无关,在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男女生在归因、策略运用、自我效能感、学习风格更方面产生了差异。因此,教师

可以从这些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扬长补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目的,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更多扩展阅读:

篇7:自我效能感的四大影响

1.行为的成败经验。

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

由于一些非能力因素会制约活动质量的高低,所以,人们在评价自我效能感时,往往要同时斟酌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对于自己行为成败的作用。因此,除能力因素外,一些非能力因素,如活动任务的难度、个人努力和程度、外力援助的多少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如果任务很难,或者个人没有付出多少努力,或者没有什么外力援助,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这时的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任务简单,或者活动中费力很大,或者外力援助较多,这时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

2.替代性经验。

这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这种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种是社会比较的过程,学习者采用与示范者比较的方式,参考其表现以判断自身的效能。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从示范者的表现中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这些都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影响观察学习的诸因素,都可能对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发生作用。

3.言语说服。

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简便它成为一种极为常用的方法。然而,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一旦面临令人困惑或难于处理的情境时,就会迅速消失。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缺乏体验基础的言语说服,在形成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人们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此外,如果言语说服与个人的直接经验不一致,也不大可能产生说服效果。

篇8: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相关概念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是由Taylor和Betz在1983年提出的, 它是职业成熟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的综合。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于自身实现相关择业任务所具有的能力的信心程度。它的操作性定义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个体准确了解自身、职业信息的收集、目标的定向、计划的制定、对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的信心水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不同于职业自我效能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作为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 它指的是个体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所具有的自信心。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某学院的大学生。问卷是依据专业和年级来进行的集体测试, 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严格依据心理测验标准, 一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 其中回收到424份问卷, 有效问卷占到总问卷的85.8%。

(二) 研究工具

本项研究作为国际合作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研究数据能够适应跨国文化, 具有可比性, 我们直接选择了国际合作项目中统一运用的由Taylor和Betz共同制定的CDMSE-SF量表。为了使量表具有同样的等值性, 在本研究中运用的量表是通过翻译-回译的形式制定的, 以此来保证测量项目具有完全一致的含义。

(三)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9.0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 在本文中运用的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配对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整体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情况, 对424份有效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值是3.38。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收集信息、制定规划、问题解决、选择目标和自我评价。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我们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5个维度的配对组的平均值, 结果如表2。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解决问题之间, 自我评价和收集信息、制定规划之间, 制定规划和选择目标、问题解决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各因素的差异统计分析

1. 大学生的总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实习活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 在大学期间没有参与过兼职或实习经历的学生在选择目标和收集信息方面要显著低于有过实习或兼职经历的学生 (表3) 。

2. 年级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具有差异。将年级作为控制变量, 对量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4显示的是各个年级在各维度及总问卷的得分情况。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是在各个维度上还是在总分上, 都是三年级具有较低的得分, 一年级具有较高的得分。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大一的学生具有最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年级越高,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逐渐降低。具体的表现在不同的年级在问题解决、选择目标、收集信息和自我评价四个维度上差异都比较显著。

四、讨论与结论

(一)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性讨论

从整体上来看, 在本研究中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的平均值是3.39。这可能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关:大学生曾经的愿望是美好的, 想考上重点院校,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愿望没有实现, 看到别的同学都如愿以偿, 就变的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甚至是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从本研究中能发现,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的评价, 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和选择目标的能力, 但是在收集信息和制定规划方面的得分是最低的, 这就表明大学生对于选择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方向, 收集信息的能力也比较差, 这些结果与彭永新等对研究生和大学生的研究结果是相类似的。这或许与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有关:在家的时候, 任何事情父母都会干涉太多, 有的时候甚至是包办, 几乎不用孩子来操心。已经非常熟悉学校的生活, 不用自己去收集信息, 只是按部就班走下去就行。这样学生就不能够很好的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性, 因此学生在收集信息和制定规划方面会有所欠缺。

(二) 各因素差异分析的结论

从研究中可以发现, 大学生具有较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收集信息和制定规划方面比较低, 在自我评价上最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 这应该与我国实行男女平等的政策有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在大学生是否具有兼职或者是实习的经历上的差异也不显著。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在年级方面具有加大的差异, 大一学生具有最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大三学生最低, 大二学生处于中间。

五、针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提出的培养策略

近几年以来,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长, 但是就业机会却没有增加很多, 甚至有的岗位还出现下降的趋势, 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的尤为严峻。此外, 由于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所以本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 大学生自身发展策略

首先, 大学生应该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本研究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具有较高的工作期望, 同时也对工作舒适度、薪酬和工作地点有比较高的要求, 这就会比较容易错失一些原本就适合自己的工作, 从而找工作变的更加困难。其次, 要提高对于自身水平的认识, 作为大学生应当多与老师、家长、朋友等进行交流, 这样不仅能够留意到自己的能力特点与职业兴趣, 而且还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 帮助自己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

(二) 家庭培养策略

父母应该将更多的自由给予自己的孩子。在我们国家中, 大多数父母通常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这就会给孩子的职业决策带来很多障碍。父母过多的干涉孩子的职业, 不仅会对孩子的就业问题产生影响, 甚至有的时候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破坏。因此, 适当的放手孩子的职业问题对孩子进行职业决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结语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大学时期, 大学生要经过一系列的职业决策环节, 如职业信息的搜集、确定最初的职业目标、制定求职计划、分析评价并选定最后的职位。同时,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的情感上的、认知上的、行为上的因素对决策的结果与过程产生影响。高效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 并要将其渗透到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 此外, 家庭也应该加强学生职业决策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雪芹.职业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1.

[2]赵春鱼, 朱明辉.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模型构建及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3) :82.

[3]张艳.内隐自尊和风险偏好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 2010.

[4]张慧英.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1) :79-181.

上一篇:生日快乐祝福语藏头诗下一篇:如何让员工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