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团

2024-07-08

农牧团(精选6篇)

篇1:农牧团

浅谈兵团农牧团场团务连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推行政务公开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兵团农牧团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重要政治保证。因此,扎实稳步地开展好农牧团场和连队的政务公开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给职工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而且也会赢得职工群众的大力支持。为此,抓好团务、连务公开工作,必须从职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问题,作为团连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重点抓好与职工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开,切实把团务、连务公开落到实处。

一、推行团务、连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推行团务、连务公开,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从一些农牧团场和连队推行的政务公开的实际来看,依然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事后公开多,事前公开少。有些团场或连队,往往只是公开事后的结果,而对有关计划或实施方案,很少事前向职工群众公开,这不利职工群众参政、议政和实施监督。

2、数据公开多,相关说明少。极少数团场和连队的公开栏中,只填写团场或连队财务开支的一些数据,这些钱究竟花在哪里,怎么花的,缺少相关的说明,职工依然是雾里看花。

3、“冷点”公开多,“热点”公开少。在公开栏中,往往是群众已经知道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而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公开的不多,让职工群众感到失望。

4、突击公开多,平时公开少。有些单位,把企业或连队的政务公开工作,作为一项临时的活动来开展,而没有作为一项制度来执行,每逢上级来检查,搞突击公开,最终还是说不清道不明。

5、单项公开多,全面公开少。对于该公开的内容,往往是公开一半,隐瞒一半,职工虽无话可说,但仍是一知半解,心存问号。

6、被动公开多,主动公开少。有少个别的企业领导或连队领导缺乏监督意识,往往不愿主动公开,迫于上级检查,做个样子,搞个花架子,团务、连务公开依然落不到实处。

对团务、连务公开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大工作力度,真正通过团务、连务公开,达到职工明白,干部清白,促进企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二、对存在的问题对策

1、提高认识,组织领导到位。团场、连队的领导干部,应从讲政治的高度,着眼与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来认识团务、连务公开的重要意义。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抓好政务、企务、厂务公开的论述。要深刻认识到,还广大职工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是依靠职工群众建设好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新型连队的具体体现。同时,实行团务、连务公开,也是对团场各级领导干部保持廉洁自律的一个方面的重要保证。政务公开所体现的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行政行为置于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它有利于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能有效防止权力暗箱操作和权利滥用,有利于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消除腐败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抓好政务公开,也是构建和谐团场、和谐连队的重要的举措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因而,团场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打消怕失权、担心政务不通、怕麻烦、担心事与愿违、怕揭短、担心引火烧身的“三怕三担心”想法。因此,提高思想认识是抓好团务和连务公开的重要保证。

在提高认识的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尤为重要。团场和连队一把手要负总责,从团到连,成立团务、连务公开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认真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领导小组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督察检查,及时解决团务、连务公开中遇到的问题,落实具体实施方案,合力推进团务、连务公开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2、内容完整,不搞遮遮掩掩。农牧团场的团务、连务公开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

主要要应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需要职工参与的,如团场连队经济目标、责任内容、“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等。二是需要职工群众监督的,如团场连队招待费使用情况、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大宗物资采购情况、团场的基本建设情况、医药购销、学校“两免一补”情况等。三是关系到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如承包土地、机力作业、地膜、化肥、农药、灌溉用水的价格和成本开支情况,“两还一减”税费改革情况。四是在不违反法律规定,不涉及企业商业和技术秘密原则下,坚持职工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想知道什么,就说明什么,不回避热点和焦点问题。团务、连务公开,重在全面,贵在真实,对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回避,不能把“主人”当外人,只有这样,团场的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和职工群众心心相印,共图企业的发展。

比如:二十九团从2000年开始到至今,团务连务公开,内容实实在在,职工想知道的事情,公开栏中应有尽有,职工一目了然,全团每年购买的7000多万元的农用物资,坚持政府统一采购,实行一票到户,收费价格月月进行公示,并发放“明白包”、“明白卡”2100多个。从2005年以来,团内5万元以上的基建工程项目,40余项,两亿多元人民币,全部实行招投标,招投标率达到100%,确保了资金安全和工程项目顺利进行。团场1.8万亩生态开发,弃耕地收复还林等多个项目,实行租赁承包,个人买断,都是经过团广播站、电视台公开招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团医院把600多种常用药品价目表悬挂在门诊大厅,进行公开,各项医疗费用公开上墙接受病人监督。学校“两免一补”费用仅2007年达到62万多元,全部进行了公开公示,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好评。

3、抓制度建设,保规范运行。政务公开搞得好与差,不仅取决于公开的内容和方式,还取决于确保公开工作长期坚持,并且不断完善的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主动公开的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评议制度。三是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四是建立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对搞形式主义的假公开,侵犯职工民主权力的,要严肃批评,限期整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规依纪进行处理。

同时,在进行团务、连务公开时,要坚决克服,想起来就干,忙起来就算,企业处于顺境就公开,处于逆境就不公开,或者是走过场,摆花架子图应付,或者随意性。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推行团务、连务公开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使团务、连务公开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运行。

这几年来,二十九团纪委、监察科和团工会在团党委大力支持下联合制定了《二十九团关于推行团务、连务公开的八项规定》、《二十九团团务、连务公开实施办法》和《二十九团对违反团务、连务公开规定实施责任追究的处理办法》等,就避免了团务、连务公开走形式的问题。

4、形式多样,打造公开平台。团务、连务公开的形式,对公开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团务、连务公开要因团制宜,因连制宜,因时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如设立团务、连务公开栏,通过团场广播站、电视台、连队的自办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出刊简报等多种方式和方法,把团、连的大事、要事、职工关心的事,及时向全团、全连职工群众进行公开,使职工群众知实情,聚人心,求得职工群众对某项或多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比如:二十九团在进行多种形式进行公开的基础上,2008年,团党委又投资了40多万元,建立了农户“一卡通”,把兵团党委的“两还一减”政策规定,农二师和二十九团党委关于撤掉关卡后的有关经营制度、《土地承包合同》、农产品订单收购合同》、《二十九团关于落实税费改革政策、建立完善减轻职工负担指导意见》《二十九团进一步完善落实土地承包的有关规定》《二十九团公共预算管理办法》《二十九团2008年财务经营管理计划》《二十九团关于对“三重一大”问题有关规定》等,十多项政策性文件以及承包户所有的费用支出、分项开支,全部输进了“一卡通”内,“土地承包户只要把IC卡插入电子触摸屏的读卡器,个人种地所有的开支、兵师和团场的政策文件、连队管理的各种资料,今后棉花加工厂的收购棉花的各项数据一目了然,实现了公平、公开、公正。对此土地承包户非常高兴,他们说:“农户一卡通,我们感到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明明白白种地,清清楚楚交棉,高高兴兴拿钱。”目前,二十九团党委又决定,下一步把农用一卡通融接到农户家用的电脑中,农工不出家门便可查阅到各种自己所需要的公开资料。

5、加大监督力度,取信于民。团务、连务公开,实施民主监督,可以更好地保障职工对企业发展建设,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力,增强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使他们把精力、才能、智慧投入到团场连队的发展建设之中。为此,团务、连务公开,在建章立制,约法三章的同时,要成立监督机构,在团务、连务公开后,认真地收集职工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汇总和落实。同时,上级有关部门要把团务、连务公开,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团场连队领导干部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经常性的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以防止“暗箱操作”,搞内外两本帐,假数字、假内容、欺上瞒下的假公开,或搞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对公开工作不落实的单位,应由团场纪检监察部门协同团工会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诫免谈话,对责令整改而拒不整改的,或不按规定公开,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以规依纪追究有关单位的责任人。在2007年,二十九团纪委监察科协同团工会,就对两个不按规定办理连务公开的农业连队主要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取消了年终评选先进单位的资格。

实施团务、连务民主监督,应在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职工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坚决遏止在公开背后的腐败现象发生。所以,团务、连务公开,团纪检监察部门,要紧密配合,有机统一。做到团务、连务、政务公开广泛,监督有力,协调及时,形成有效地监督制约制度,以真正的公开成果取信于民,为团场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篇2:农牧团

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跌宕起伏。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和强农政策,以“三年大变样”为契机,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化解各种困难,农牧业和农村经济整体保持了健康、平稳发展态势,农牧民收入继续显著增长。

一、2009年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2009年全市农村牧区经济总体稳定增长,农牧业效益显著提升。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102.13亿元,比上年增长5.1%;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0.61亿元,增长5.2%(按可比价计算);农牧业产业化增加值达52.78 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7800元,达到7803元,增长10.6%,增速居全区12盟市第3名,与上年位次持平。

(一)农产品产量呈现“一增四减”

2009年我市种植结构呈现了“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继续增长、油料、蔬菜、甜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下降”的特点。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50.42万亩,比上年增长4.2%;亩产389.5公斤,与上年相比微降;总产136.51万吨,增长4.1%。油料播种面积43.77.万亩,下降15.4%;亩产156.7公斤,下降1.6%;总产6.86万吨,下降11.0%。蔬菜播种面积达7.55万亩,下降5.7%;总产量达19.03万吨,下降3.5%;甜菜播种面积3.18万亩,下降3.5%;亩产2664.9公斤,增长1.7%;总产8.49万吨,下降3.8%。

(二)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增长

2009年我市羊和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奶业平稳增长,禽蛋供给充足。全市肉、蛋、奶类产量分别达13.95万吨、6600吨和32.13万吨,分别增长0.4%、12.8%和1.4%。羊存栏742.0万只,下降2.8%,生猪存栏42.1万口,增长1.7%,羊肉产量7.29万吨,增长7.5%,猪肉产量4.95万吨,增长1.1%。

(三)园林水果产量下降,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2009年全市园林水果产量达8311吨,比上年下降2.8%,其中,苹果产量达5009吨,下降2.9%。果园面积达4395公顷,下降1.8%,其中,苹果园面积达2806公顷,增长1.7%。2009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8950吨,增长7.6%。

(四)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近几年,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较快。2009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增加值52.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产业化规模明显扩大,产业经营水平显著提升。如鄂尔多斯市金丰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大力生牛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威远生化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投资上千万、产值上亿元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高,使我市农牧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效益都实现了成倍的增长,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市场流通为依托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五)农牧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我市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和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农牧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大农业内部,由种植业一统天下调整到农林牧渔业并举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在种植业内部,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如小麦优种覆盖率达100%,玉米优种覆盖率达100%,马铃薯优种覆盖率达100%。2009年全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服务业占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4.85:5.23:47.08:0.77:2.07,和2008年的44.83:5.13:47.22:0.76:2.06相比,农业上升了0.02个百分点,牧业下降了0.14个百分点,呈现出农业牧业二元主体型的明显特征。

(六)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

2009年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7800元,达到7803元,比上年增长10.6%。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的支撑,二是工资性收入较快恢复性增长的强力拉动。

1、工资性收入成为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一大亮点。2009年我市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026元,比上年增长16.0 %,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最大,为农牧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构成了强力支撑。

2、我市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三产业增速最大。2009年,在我市农牧民家庭经营中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3493元,比上年增长4.6 %,其中:农业纯收入人均1755元,增长4.8 %;牧业纯收入人均1633元,增长4.4 %,第二产业纯收入人均111 元,增长4.4 %;第三产业纯收入人均408 元,增长17.0 %,增速为农民家庭经营各业中最快。

随着我市农牧民从业类型的多元化,农牧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结构也出现了新的特点。2009年我市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38.78 %,比上年增加了1.78个百分点;农牧民从家庭经营第一产业得到的收入所占比重44.8 %,下降了2.6个百分点。

二、因素剖析

2009年我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能保持平稳增长,主要有下面两大方面因素:

(一)有利因素:

1、政策方面: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如对种粮农户进行直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农资综合补贴、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等,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粮食生产保持了多年来连续增长。

2、农牧业投入增加,生产科技含量增加:随着科技发展,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逐年增加,优良品种越来越得到农牧民朋友的认可与接纳,有效成份含量高的复合肥在农牧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农牧业投入增加,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增强。

(二)不利因素:

1、从大环境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农牧民进城务工的难度增加。当前农民工待遇仍然偏低,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而我市农牧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较大,对工资性收入的依赖度较大,因此,近期我市单靠农牧民外出打工来实现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的潜力有限。

2、农牧业生产条件薄弱:农牧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受气候影响较大。2009年春季低温、伏旱、病虫害等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的提高。农牧业比较效益低,当前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落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村牧区信息服务体系严重短缺等仍是影响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导致我市当前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后劲仍显不足。

3、部分农副产品价格仍较低:部分农畜产品价格较低,生产利润下降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由于猪肉价格较低,使得养殖户处于微利经营阶段。

三、预测与建议

从国际大环境看,金融危机的影响在逐步减弱,2010年将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全球经济将得到复苏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政策,把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小,预期经济发展趋势将好于2009年,农牧业经济发展也将从中受益。预计2010年我市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及外来不可抗拒不利因素影响,农牧业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随着基数的不断增大,增长的难度也逐渐加大。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牧民生产积极性。政策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牧区配置,加大对农牧业农村牧区的投入力度,完善农牧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提高农村牧区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大力开拓农村牧区市场。

(二)提高现代农牧业装备水平,促进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要稳定发展粮食大宗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养殖规模化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工业带动,大力发展牛奶、肉类、粮油、蔬菜、果品等加工业,逐步培育和发展一批立得住的产业、舞得起的龙头、叫得响的品牌。积极发展农牧业农村牧区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牧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着力培养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区,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

(四)确保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的转化。要重视并千方百计扭转畜牧业生产下滑的苗头,政府要加大畜牧业生产投入,切实落实好羊、生猪、奶牛的扶持和补贴,支持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切实转变养殖方式,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建设,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加大畜禽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畜禽良种的覆盖率和良种化水平;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畜禽健康水平;加强市场调控,规范市场流通,维护和提高农牧户养殖效益,实现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的转化。

篇3:农牧团

1 农牧场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产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巴卡台农牧场农业生产主要侧重于经济性作物。近几年一直采用系白菜型春性小油菜浩油11号, 其主要特点是种性纯、生长整齐、成熟一致、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寒抗旱、成熟早、丰产潜力大。适应在农牧场海拔3 300m左右, 年平均气温0℃, 属脑山地区的种植。在中上等肥力的地块, 产量可达1 200~1 725kg/hm2, 含油量为38%~43%, 千粒重为2.4~3.1g, 生育期115d左右。一般情况下, 种植333.33hm2浩油11号油菜, 可投入机耕费、化肥、人工、农药等成本52.5万元。按产量1 200kg/hm2计算, 总产为400t, 以近几年平均市场价3元/kg售出, 产生净利润67.5万元。但若采取增加农业生产投入、增大机械动力、配方施肥, 进一步改良土质、土壤肥力, 增加土壤腐殖质, 并有效防除杂草、涵养水分, 采用改变管理模式、良种预选等措施, 可增产525kg/hm2左右, 增加收入1 575元/hm2。其特点为:因地区昼夜温差大出油率高;空气质量好、环境无污染, 油菜籽品质高、口感好。

1.2 畜牧业生产

农牧场现拥有的2万余只藏系绵羊, 均系从未改良而沿袭下来的种群, 因生产繁殖过程中过于近亲, 生产羔羊出现了畸形等现象, 种群退化严重, 羊只个体小、胴体轻、羊毛少、肉质差, 没有任何市场竞争优势, 种群生产经营产生的效益不大。而且因没有配备兽医, 平均每年因常见病例死亡的牲畜在240~300只, 年平均损失达9.12~11.4万元。2008年尤为严重, 死亡牲畜逾500只, 损失达19余万元。农牧场畜牧业基础设施可谓“零”建设。牧民群众跟群放牧、反复迁移在冬、夏、秋季草场之间, 生产及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且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近年来, 周边县乡逐步落实了国家对牧区建设的“五配套”政策, 即定居点、牧草种植、网围栏、畜用暖棚及水、电设施建设, 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巴卡台农牧场牧民职工群众一直未能享受这一政策, 生产方式依然沿袭传统、粗放经营模式。这种自然放养方式, 没有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科技含量难以投放、环境破坏日趋加剧、生产发展滞后不前、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和提高, 只是在温饱线上徘徊。其特点是:生产牛羊均为一直沿袭的从未改良的纯品种, 且系自然放养的有机肉食类, 价廉味美、含热量高。

1.3 林业生产

巴卡台农牧场拥有退耕还林400hm2。地区适宜树种有青海云杉、青杨、柏树等, 适宜灌木有柠条、沙棘、荆棘儿等。巴卡台农牧场是共和县退耕还林建设工程首批试点区之一。自2001年工程启动以来, 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立足场情, 根据“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新时期林业工作方针和“退耕还林 (草) 、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方针, 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主导思想, 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导向, 围绕再造山川秀美这一总体目标, 坚持退耕还林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与封护禁牧舍饲畜牧相结合, 与旅游开发及生态高效林业相结合, 按照先点后面、重点突破、递次推进、集中治理的思路, 进行任务安排和布局。经过巴卡台农牧场广大职工8年的不懈努力, 截至2008年底, 农牧场总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00hm2, 全部为林草间作生态公益林。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环境恶劣, 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林”只能以种植沙棘、柠条为主 (若以青海云杉等为林种, 因农牧场经济发展滞后, 底子薄, 财力小, 仅靠2 100元/hm2的粮食补助价款远远难以实现) , 虽然沙棘、柠条现已基本成林, 但沙棘、柠条林除了生态效益外, 没有任何经济效益, 需每年不断补植补栽, 且成效不大。其特点是:有效改善地区生态环境、防风固沙、美化环湖景区、保护母亲湖。

2 影响农牧林业的因素

2.1 农业生产方面

一是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如年内雨水分配不均匀, 1~4月一般为持续大风扬沙天气, 耕地跑墒十分严重;4~5月异常干旱, 且地温较低, 有的年份拉倒茬, 气温可降到-11℃;播种期在5月初, 因靠天吃饭, 有的年份干旱无法下播, 过早会遭霜冻, 过晚导致不成熟;6~7月中旬为冰雹和暴雨期, 一般花蕾受暴雨袭击, 植株顶角4~7个果角不授粉;7~10月为雨季, 300mm的年降水量集中在这几个月内, 一般油菜成熟期很易返青;由于年平均气温低, 土壤腐殖质含量低, 还田的作物秸秆不会腐烂发酵。二是土质因素的影响。地区土质为弱碱性, 播种后耕地一般会板结。三是杂草的影响。由于连年种植油菜, 无倒茬轮换, 杂草滋生蔓延, 主要有西伯利亚廖、无芒雀麦、叶萝卜、马刺、微孔草、黄花蒿、苦苦菜、灰灰菜、蜜花香茹、野薄荷等。四是肥料影响。一般以化肥为主, 缺乏有机肥料, 土壤出现僵化现象;且土壤中缺乏钾、磷等肥料, 作物机械组织不发达、成熟晚。五是机械动力不足, 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达不到作业标准, 经营粗放、原始, 很难实现科学种田的要求。六是田间管理不到位, 灭草不干净, 人畜破坏严重。

2.2 畜牧业方面

一是种群严重退化, 生产牛羊只产肉少、羊毛稀、产羔率低、死亡率高, 在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中显现不出丝毫优势;二是没有畜牧生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 生产经营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 年内冻死、饿死、累死的牲畜占总死亡数的57%以上;三是投入的科技含量不大, 虽然年内全面进行了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接种免疫, 但因常见病例的死亡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四是草山破坏严重, 在季节游牧中对草山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草山鼠害也遍及整个草原;五是气温过低和气候过分干燥, 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牧业生产;六是牧业生产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经营模式, 实施以联产承包的方式经营生产, 缺乏现代经营理念。以上几大因素使巴卡台农牧场畜牧业生产滞后不前, 牧民群众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2.3 林业生产方面

一是退耕造林8年, 补植补种8年, 造林效果不明显, 粮食补助价款大部分消耗在重复造林中, 农牧民群众享受“以粮代赈”的受益不明显;二是400hm2退耕还林只有局部成林;三是气候、缺水和高海拔对木苗的成活率及生长影响很大;四是鼠害对木苗的啃食十分严重。

3 应对措施

3.1 农业生产

一是抢抓雨季, 集中时间完成春播任务, 并应采取“两镇一耙”的耕种方式, 加强土壤的保墒能力, 克服旱地干播的出苗困难。二是化验土质、配方施肥, 加大钾、磷肥的施肥量, 促进植株机械组织的生成, 增强茎杆的坚硬度, 提高作物抗逆性;有效促进根系的发育速度和强度, 促进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在植株体内的运转, 达到早熟和提高千粒重、含油量的目的。三是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追肥, 灭除杂草, 提倡人工锄草实施通锄、多次锄, 以便提高地温, 克服气温过低的不足。四是加大对机械动力的投入, 达到科学种田的需求。五是杜绝一切人为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和牲畜的践踏啃食。

3.2 畜牧业生产

一是引进良种, 对种群进行改良, 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完善对牧民群众“五配套”设施的建设;三是合理配置草山资源, 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创办龙头企业, 形成产业链和基地, 以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面向市场。

3.3 林业方面

一是一次性加大投入, 灭除鼠害、实施喷灌、科学育林、短期成林;二是育选适宜林种, 避免反复造林;三是加强管护, 避免一边破坏一边造林;四是加强培训, 提高栽培技术, 严格按照作业设计和补植补栽标准进行整改落实, 保证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摘要:介绍了藏区农牧场的发展现状, 指出影响农牧场农牧林业的因素, 提出应对措施, 以期更好地促进藏区农牧场的发展。

篇4:农牧团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与发达省市相比,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文化水平整体不高,素质普遍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先天性障碍因素。当代内蒙古农牧民素质亟待提高成为自治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现代农牧业的迫切需要和首要任务。根据统计调查研究发现,我区新农村牧区建设中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牧民的思想意识封闭保守,许多农牧民习惯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观念陈旧、积习难返,形成思想脱节现象,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二是广大农牧民发展现代农牧业掌握新型农牧业科学技术普遍缺乏。三是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据调查统计,2005年度在全区农村牧区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为5.46%,比国家水平低1.44个百分点;小学文化31.0%,比国家水平高3.80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50.10%,比国家水平低2.10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11.10%,比国家水平高0.80个百分点;中专文化程度1.60%,比国家水平低0.80个百分点;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0.70%,比国家水平低0.40个百分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地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培训机会少。三是老年劳动力绝大多数沿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对技能培训接受兴趣不高。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外出流动性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些人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

针对农牧民素质提高存在的以上问题,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不违背农牧民意志强制下硬命令,将政府服务功能与农牧民自身需求结合起来,尊重农牧民意愿,让农牧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者,更成为受益者,引导农牧民由不理解到积极参与。为扎实稳步推进自治区新农村牧区建设进程大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此谋求解决困难问题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要积极向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尽量利用好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二是要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牧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三是采取农牧民学农牧业科技尽可能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

二、为我区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建立开放式的户籍管理模式,尽快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农村牧区人口通向城市的壁垒,逐步改革城市就业的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制度,使剩余劳动力入城后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二是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便捷的各项相关服务,为农牧民外出务工创造便利的条件。三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旗县、乡三级劳动力市场网络,强化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城区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进城农牧民工统一办理就业登记和备案手续,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职业指导和就业介绍等服务,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四是按照“农民自愿、保证质量、降低费用”的原则,积极做好农牧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和资质认定以及证件发放工作,为农牧民培训后外出务工提供绿色凭证。

三、健全农牧民培训网络

一是要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牧技术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和其它社会力量参与农牧民培训。二是教育、劳动保障、农牧业等部门要对现有或新办的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盟市、旗县(市)区和镇(乡、街办)三级培训网络。三是确定重点职业学校,进行农牧业职业技术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内容,积极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发挥专长参加培训授课,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

四、进一步明确培训工作目标

加强农牧民培训要以提高农牧民的劳动技能为重点,着力抓好三大培训:一是农牧民的转岗、转业培训。即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二是农牧业技术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三是农牧民的学历培训和新一代农牧民培养,使农牧民素质有明显提高。

五、拓展农牧民培训途径

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人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一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及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二是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牧民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好的技术工种培训,增强就业能力。三是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引导其开发特色产业,创办经济实体。四是加强培训基地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篇5:农牧团

技术的推广运用

近年来,我县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要求,以增强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推广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为重点,狠抓农牧民培训和农牧业信息化工作,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良种化力度逐步提高

种植业方面,农作物的品种由以往单一的本地品种转变为“藏青320”、“山冬6号”、“藏油5号”等优良品种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二级种子田建设质量、良种统供率和良种覆盖率有了较大提高。现今二级种子田建设成为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仅2008年,就建设二级种子田0.45万亩,良种推广面积达6.5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7%,所有二级种子田用种和大田良种推广用种,施行统一精选包衣,力争种子精选包衣率达到100%;2009年,我县将进一步推动良种化进程,计划建设二级种子田0.45万亩。畜牧方面,通过加大畜种改良力度,加快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牲畜品种逐渐多样化,牲畜生产性能有了显著提高,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冻配、本地公牛去势、淘汰劣质母牛等方式,累计改良黄牛13000头,仅2008年,完成黄牛改良任务6563头。

二、机械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由传统的“二牛抬杠”甚至人力的耕作方式,转变成了现如今的机耕、机播、机收,特别是在2006年新型农机补贴项目的推动下,全县机械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牧民购买拖拉机和汽车已不再稀奇,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08年各类农机具共5000多台、功率达到80千瓦、用电量1505.88千瓦/小时,全县机耕率达到85%,机播率达76%;牧业方面,由以往的饲草料手动作业,转变成了利用粉碎机作业的现代化工作水平;运输设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过去的人背、马驮变成了小型汽车、拖拉机等运输工具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牧业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生产科学化管理得到普遍应用

近几年,我局重点加强生产科学化工作进程。切实做好了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管理,农药由过去的高毒转向低毒、高效和低残留。使用方法上,从过去的手动喷雾器转变成了机动喷雾器撒施方法,切实增强了生产科学化进程,并依托测土配方项目,根据不同地方的需求,因地制宜地使用化肥,每亩用量达到了40斤左右。为确保农作物能够达到高产、高效,2008年,我县共调运化肥1452吨、各类农药21吨。

四、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技术队伍得到充实。近年来,我县技术队伍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观,以前技术人员不够,平均1人承包3、4乡(镇),使各项工作不能及时解决,现在人员队伍充实了,发展成一乡一人,层层有人的工作机制。技术人员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具有几批大专文凭以上,工作能力、业务素质较强的技术队伍。近年来,在好的政策下,我局两站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改善,从2000年每月1000多元,提高到了现在的3000元左右,农牧民技术员待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乡村兽医工资从2008年前每月不足4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00元;农民技术员待遇从每月不足2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年600元,从而切实增强了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二是硬件设施得到完善。我县努力整合资金,硬件服务设施进一步健全,建成了动物防疫体系综合实验楼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综合实验楼,并购置仪器设备,总投资达170万元,建筑面积达854.42平方米,用地1776平方米,集动物检疫所、种子检测室、机关办公室、会议场所、农业检测、化验、培训于一体。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下,2009年,将投资33万元,在东拉、朗杰学两个乡(镇)完成乡镇兽防所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县畜牧业生产和疫病防治等工作水平;办公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从以前的“一支笔、一个笔记本”发展成了现在的电脑、传真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应用;过去的“两条腿”下乡工作纪录早已不存在,现在工作开展都有车辆安排,促进了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三是技术培训得到提高。过去,我县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和以会代课等方式,每年受训人员达到1000人以上。自2007年新型农牧民培训项目启动以来,通过普及培训和集中培训两种方式,对全县农民技术员、乡村兽医和沼气技工等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每年平均开展各类培训10余次3000余人次,不仅培训方式有了显著的提高,培训内容也是种类繁多。仅2008年,累计培训农业、牧业、沼气共计1408人次,印制培训教材10种共印刷成手册1万册、传单0.8万张,培训结束后,对全体参训人员进行了考核,并发放了结业证书。

贡嘎县农牧局

二〇一三年四月六日适应角色转变,扎实开展团的工

———共青团铁东区委书记的述职报告

2011年是适应角色转变、思想进一步成熟的一年。这一年,自己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立足本职岗位,较好地完成本线的工作任务。自己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总的来说,收获很大,感触颇深。

一、以德为先,进一步提升个人思想素质

过去的一年,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以一个团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党性锻炼、思想素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作为一个团干部,我的一言一行、我的自身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团委各成员,甚至更广大的青少年。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问题,做到干净做人、公正做事,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工作,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起好表率作用。二是党性锻炼得到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锻炼,我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牢记党的宗旨,在团的工作中,以广大青少年的权益为出发点,务求时效。三是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一年来,我继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经常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积极参加团省委组织赴井冈山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区委区政府组织赴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培训班,通过“看、听、学、思”,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进一步系统掌握了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通过学习原文、听专家讲课等,开拓了思想新境界,政治思想素质有了新的飞跃。

二、以能为先,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能力

在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我本人也自加压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注重与同事、与兄弟单位团委书记的交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使各项工作都有序地开展。一是工作的统筹安排能力不断加强。我尽量做到工作提前一步,有计划、有安排、有预见性,保持思路清晰和决策的科学,力求操作有序,顺利开展。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在工作中,我注重与上级的及时衔接、汇报,同时也注重与基层的交流沟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从大局出发,对上做好配合,对下做好团结。三是有创新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创新,使工作保持生机,使管理不断趋向人性化、合理化。

三、以勤为先,进一步提高团的业务水平

担任团委书记以来,认真了解情况、掌握知识,积极向团委领导、向前任书记学习、请教,了解团情、团史,努力掌握团的基本运作方式程序,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了解,增加感情,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有关情况,以“活动”来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水平。一年来,我立足以活动来促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迎接挑战。今年五四,团区委以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为依托,以“五四火炬传承九十二载生生不息,铁东青年投入人居环境立志强区”为引领,积极开展了“共青团路,红领巾街”,“铁东青年林”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深化了理解,使自己对团务工作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提高团的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绩为先,进一步完善团的组织建设

把《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中去,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托党建,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和落实基层团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基层团干部的待遇问题。积极争取党组织在团干部配备上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团干“转业”得到了很好的安排(叶赫的荣威,住建局遇良,卫生局王国宴等);二是解决好基层团组织活动的经费问题。积极争取专项,今年为每个乡镇街道从团省委争取经费三千元,共计三万六千元;三是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按照“1+4+N”模式,通过换届调整选配了大批乡镇(街道)团干部,变原有的“团干部兼职”模式为现在的“兼职团干部”模式,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次工作得到了团市委的充分认可,2011年四平市组织部班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

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的,从单一组织青年开展活动转到生产环节,开展就业培训、创业交流、贫富结对;以服务党政中心为目的,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引导青年树立市场意识和投资意识,强化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投身知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社会治安等活动,把党政思路实践好。突出做好当前新兴的农村、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延长团的工作手臂,丰富团的组织形式。先后与农联社、吉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协调,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帮扶支持。特别是吉林银行的“吉青时代”小额贷款项目更得到团省委的无偿贴息。

五、以廉为先,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明形象

作为新任职的年轻干部、党员干部,我既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与关怀,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我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我们这些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深知,作为一级干部,应该努力做到“清正廉洁”。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表现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要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来刻苦磨炼自己。勇于剖析自己,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在思想上、在行动上、生活中争作表率。在团区委开展“争做勤廉表率,竭诚服务青年”主题教育,召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会,全面启动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活动。按照学习贯彻区委、区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精神,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我们根据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要求,为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立了团区委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我任组长。按照“一岗双责”的责任要求,明确了单位正职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年约谈团干部一次,就有关廉洁从政个人“不准”和“禁止”行为适时对所管的团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篇6:农牧团

自治区政协农牧业委员会

按照自治区政协2008年调研工作安排,5月12日至20日,自治区政协农牧业委员会牵头,自治区农牧业厅、林业厅、水利厅、扶贫办相关人员参与的调研组,深入通辽市扎鲁特旗、奈曼旗、科左中旗、科尔沁区和赤峰市敖汉旗、松山区等地开展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10个产业化基地,20多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听取了两市及有关旗县的工作汇报,就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产业化问题,提出仅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一、农牧业基本情况

通辽、赤峰两市现有耕地3020万亩,草原13729万亩,林地面积8259.4万亩,水资源总量68.73亿立方米。截止2007年底,通辽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3.5亿公斤,牲畜存栏达到1420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49万吨,牛奶总产量达到56.5万吨,禽蛋产量达到

5.3万吨。赤峰市2007年粮食总产达到61亿斤,牧业牲畜存栏达到1731.8万头只,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57.68万吨、49.5万吨、58.32万吨,为全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辽、赤峰两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发展这一核心目标,进一步调整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两地农牧业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成效显著。

(一)以水利为中心,加强农田草牧场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两市通过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农牧业机械化进程等有效措施,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截止2007年底,两市累计兴建水库、塘坝337座,排灌站113座,截潜流工程96处,机电井14.29万眼,各类渠道工程425处,修筑灌溉渠道2.7万公里,配置地埋灌溉管网1.48万公里。发展农田草牧场灌溉面积1827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58万亩,草牧场灌溉面积269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876万亩。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蓄、引、提相补充的农牧业水利灌溉工程体系。

(二)大力发展防灾避灾农牧业,提高和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通辽市把畜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以草业开发和饲草料基地建设为前提,加大推进棚舍窖(池)建设、畜种改良和设施畜牧业的建设力度,全市畜牧养殖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止2007年底,该市牛存栏167万头,羊存栏823万只,生猪存栏370万口,鹅饲养量达到2090万只。赤峰市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切入点全力推进。到目前,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36万亩,占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0%,增加值达到21.2亿元,占种植业增加值的39%。全市农牧民人均从设施农业中获得收入570元,占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5.5%。

(三)重视抓好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两市紧紧围绕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重点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经走在全区前列。调研组重点对通辽和赤峰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两市通过扶持这些龙头企业,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呈现出产业集聚、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的发展态势,为当地的农牧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07年末,两市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牧业加工企业达到795家,实现销售收入380.9亿元,约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25%。辐射带动农牧户达到87.7万户,占农牧民总户数的60%,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获得的纯收入达到220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农牧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四)突出主导产业,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推进。通辽市主抓领军型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玉米、肉牛、生猪、肉羊、白鹅、蓖麻等优势主导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力。赤峰市大力实施菜、肉、草、乳等重点产业专项推进,做到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支队伍、一抓到底,推进重点产业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严重不足。通辽、赤峰两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水利灌溉设施总量不足,基础保障能力不强,加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发挥较差。因此,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亟待加强,节水灌溉建设任务繁重。在通辽、赤峰两市,农牧业灌溉占到总用水量的86%以上,但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两市节水灌溉面积仅占灌溉面积的43%,而且现有节水灌溉工程有77%是渠道防渗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建设标准较低,田间工程配套差,只解决了输水过程的节水,田间灌溉浪费水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链条短。调研发现,通辽、赤峰两市还缺少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已有的龙头企业也存在辐射带动能力弱的现象,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之间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集约化程度较低,市场风险依然很大。同时,两地产业化投入严重不足,也制约着产业化发展进程。

(三)农牧民收入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赤峰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9元,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72元。而且农牧民增收主要还是依靠农牧业,工资性收入比重较小,远远低于全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三分之一以上的水平。

(四)林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通辽、赤峰两市林业产值虽然增长较快,但林业产业总量不高,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林业产业基地建设质量不高,单位面积产出量低;由于营林产值中生态林比重大,商品林比重较小,导致原材料供需矛盾突出;缺乏林业产业化带动企业,现有的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林业产业化市场体制不完善,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林业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优势。

四、几点建议

(一)建议自治区进一步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继续把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专项推进此项工作。一是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加强项目督查、审计力度,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二是协调信贷部门加大信贷发放力度,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程序,加快贷款投放速度;降低门槛,放宽农村牧区信用贷款机构准入条件,大力发展农村信贷机构,缓解农牧民贷款难问题。三是出台扶持补贴政策,减少农牧民生产投入,降低经营风险。四是充分考虑地区间的差异和实际情况,因地制策、施策,不搞“一刀切”。

(二)建议自治区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投资额度。近几年,自治区不断加大产业化资金投入,每年安排财政资金8000万元,但就全区而言,安排的资金额度是不够的,每年安排到通辽、赤峰的仅有500—600万元。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工作:一是推进行业整合,做大做强加工企业。推进产业集聚,打造优势企业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不断提高我区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三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培育一批有一定市场基础和品牌优势的农畜产品品牌和产品,使之

成为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四是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乳、肉、绒、玉米等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加工档次,增加品种,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加工增值提效。五是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为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提供中介服务。六是拓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安排、落实好扶持项目和投资计划,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与有关金融机构的业务对接,做好项目推介工作。

(三)加强对通辽、赤峰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建议各级政府继续加强对林业产业的领导和机构建设,在信贷、税收方面积极制定扶持发展林业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林业产业经营者使用好各种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贴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结合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产业基地,把发展效益林业作为工作的重点,坚持把培育高质量森林资源作为基础来抓,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林业产业建设。搞好林业产业化服务,提高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水平。

(四)把节水灌溉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来实施。建议将节水与节能减排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各级党政班子实绩考核内容。通辽市、赤峰市等水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必须转变传统的依靠大规模开发水资源增加水浇地的思路和做法,要结合特色农牧业产业布局,把节水灌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采用微滴灌、喷灌、管灌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坚持用现代水利设施装备农牧业,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改造农牧业,以水利现代化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农牧业现代化,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在投资方向上把节水灌溉作为水利投资的重点,争取较短时间内将两市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到较高水平。

(五)实施农牧业水利设施完善配套改造工程。建议针对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突出问题,将水利工程的完善配套作为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来抓,尽快实施水利设施完善配套改造工程。摸清现有水利工程现状,制定水利设施完善配套改造工程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通过挖潜改造,恢复和改善老化失修水利工程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水利工程对农牧业的支持作用。

上一篇:重庆北部新区管理委员会文件下一篇:企业信用网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