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应用总结

2024-04-12

bim技术应用总结(通用8篇)

篇1:bim技术应用总结

过去20多年来,CAD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建筑师、工程师们甩掉图板,从传统的手工绘图、设计和计算中解放出来,可以说是工程设计领域的第一次数字革命。而现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出现将引发工程建设领域的第二次数字革命。BIM不仅带来现有技术的进步和更新换代,也会影响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并将推动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BIM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在国内建筑市场,BIM目前多应用在以下领域:

BIM模型维护

BIM模型维护是指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和维护BIM模型,使用BIM平台汇总各项目团队所有的建筑工程信息,消除项目中的信息孤岛,并将得到的信息结合三维模型进行整理和储存,以备项目全过程中项目各相关利益方随时共享。目前业内主要采用“分布式”BIM模型的方法,建立符合工程项目现有条件和使用用途的BIM模型。这些模型根据需要大致可分为:设计模型、施工模型、进度模型、成本模型、制造模型、操作模型等。

场地分析

传统的场地分析存在诸如定量分析不足、主观因素过重、无法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等弊端。通过BI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对场地及拟建的建筑物空间数据进行建模,可迅速得出较准确的分析结果,帮助项目在规划阶段评估场地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从而作出新建项目最理想的场地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建筑布局等关键决策。

建筑策划

建筑策划利用对建设目标所处社会环境及相关因素的逻辑数理分析,研究项目任务书对设计的合理导向,制定和论证建筑设计依据,科学地确定设计的内容,并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法。BIM能够帮助项目团队在建筑规划阶段,通过对空间进行分析来理解复杂空间的标准和法规,从而节省时间,并提供对团队更多增值活动的可能。特别是在客户讨论需求、选择以及分析最佳方案时,能借助BIM及相关分析数据,作出关键性的决定。四

方案论证

在方案论证阶段,项目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设计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纹理、色彩及规范的遵守情况。BIM甚至可以做到建筑局部的细节推敲,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

方案论证阶段还可以借助BIM提供方便的、低成本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进行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帮助项目投资方迅速评估建筑投资方案的成本和时间。

眉山市人民医院地下室机电管道综合

可视化设计

对于设计师而言,除了用于前期推敲和阶段展现,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要基于传统CAD平台,使用平、立、剖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来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

BIM的出现使得设计师不仅拥有了三维可视化的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更重要的是通过工具的提升,使设计师能使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同时,也使业主及最终用户真正摆脱技术壁垒的限制,随时知道自己的投资能获得什么。

协同设计

协同设计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设计方式,它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通过网络的协同展开设计工作。现有的协同设计主要是基于CAD平台,CAD的通用文件格式仅仅是对图形的描述,无法加载附加信息。

BIM使得协同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BIM技术为协同设计提供底层支撑,大幅提升协同设计的技术含量。借助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带来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性能化分析

无论什么样的分析软件都必须通过手工的方式输入相关数据才能开展分析计算,而且需要专业的人员才能完成,同时由于设计方案的调整,数据的录入工作需要经常性的重复录入或者校核,使建筑设计与性能化分析计算之间严重脱节。

利用BIM技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已经包含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几何信息、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只要将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原本需要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输入大量专业数据的过程,通过BIM技术可以自动完成,大大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

工程量统计

BIM是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以真实地提供造价管理需要的工程量信息,借助这些信息,计算机可以快速对各种构件进行统计分析,大大减少了繁琐的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非常容易实现工程量信息与设计方案的完全一致。

管线综合

随着建筑物规模和使用功能复杂程度的增加,无论设计企业还是施工企业甚至是业主对机电管线综合的要求愈加强烈。利用BIM技术,通过搭建各专业的BIM模型,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下方便地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线综合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不仅能及时排除项目施工环节中可能遇到的碰撞冲突,显著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申请单,更大大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由于施工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和工期延误。

施工进度模拟

通过将BIM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3D+Time)模型中,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4D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达到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标。

此外,借助4D模型,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投标中将获得竞标优势,BIM可以协助评标专家从4D模型中很快了解投标单位对投标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是否基本合理等,从而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经验和实力作出有效评估。

十一

施工组织模拟

施工组织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决定了各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协调了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各施工工种、各项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BIM可以对项目的重点或难点部分进行可建性模拟,按月、日、时进行施工安装方案的分析优化。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或采用新施工工艺的关键部位、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施工指导措施进行模拟和分析,以提高计划的可行性;也可以利用BIM技术结合施工组织计划进行预演以提高复杂建筑体系的可造性。

十二

数字化建造

BIM模型直接应用于制造环节,建筑中的许多构件可以异地加工,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装配到建筑中(例如门窗、预制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构件)。通过数字化建造,可以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这些通过工厂精密机械技术制造出来的构件不仅降低了建造误差,并且大幅度提高构件制造的生产率,使得整个建筑建造的工期缩短并且容易掌控。

十三

物料追踪

随着建筑行业标准化、工厂化、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建筑使用设备复杂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及设备构件通过工厂加工并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高效的组装。在BIM出现以前,建筑行业往往借助较为成熟的物流行业的管理经验及技术方案(例如RFID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通过RFID可以把建筑物内各个设备构件贴上标签,以实现对这些物体的跟踪管理,但RFID本身无法进一步获取物体更详细的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构件尺寸等),而BIM模型恰好详细记录了建筑物及构件和设备的所有信息。

十四

竣工模型交付

在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物业管理部门需要得到的不只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状态、材料安装使用情况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通过BIM与施工过程记录信息的关联,甚至能够实现包括隐蔽工程资料在内的竣工信息集成,不仅为后续的物业管理带来便利,并且可以在未来进行的翻新、改造、扩建过程中为业主及项目团队提供有效的历史信息。

十五

维护计划

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建筑物结构设施(如墙、楼板、屋顶等)和设备设施(如设备、管道等)都需要不断得到维护。BIM模型结合运营维护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发挥空间定位和数据记录的优势,合理制定维护计划,分配专人专项维护工作,以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的概率。对一些重要设备还可以跟踪其维护工作的历史记录,以便对设备的适用状态提前作出判断。

十六

资产管理

由于建筑施工和运营的信息割裂,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初期依赖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而且很容易出现数据录入错误。

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资产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由于传统的资产管理系统本身无法准确定位资产位置,通过BIM结合RFID的资产标签芯片还可以使资产在建筑物中的定位及相关参数信息一目了然。

十七

空间管理

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资产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此外,由于传统的资产管理系统本身无法准确定位资产位置,通过BIM结合RFID的资产标签芯片还可以使资产在建筑物中的定位及相关参数信息一目了然。

十八

建筑系统分析

建筑系统分析是对照业主使用需求及设计规定来衡量建筑物性能的过程,包括机械系统如何操作和对建筑物能耗分析、内外部气流模拟、照明分析、人流分析等涉及建筑物性能的评估。

BIM结合专业的建筑物系统分析软件,避免了重复建立模型和采集系统参数。可以验证建筑物是否按照特定的设计规定和可持续标准建造,通过这些分析模拟,最终确定、修改系统参数甚至系统改造计划,以提高整个建筑的性能。

十九

灾难应急模拟

利用BIM及相应灾害分析模拟软件,可以在灾害发生前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制定避免灾害发生的措施以及发生灾害后人员疏散、救援支持的应急预案。

篇2:bim技术应用总结

自2010年起,西创工作室一直在协同平台应用与bim软件推广方面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努力和尝试,在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铺垫与积累之后,目前已经有一些项目的子项运用bim软件revit出图,另有一些项目实现了整个团队人员从方案到施工图全部运用bim软件archiCAD推进,取得了一定进展与成绩。感谢田园主任给予我们一个平台且大力支持,现对几个方面的经验与想法做出总结并与大家分享。

首先,bim设计并不是换一个软件来画图的单纯问题,从传统的主要应用CAD制图的方法到bim软件设计制图,需要画图习惯与设计观念上的革新、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支持以及团队协同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铺垫。我创作室首先通过NAS服务器建立了可以储存、共享数据资料的网络工作平台,接着开始尝试cad参照与图纸集的应用,并与结构专业应用参照配合设计。图纸集的应用使得大家对bim软件的框架界面能够迅速适应,多人应用CAD参照与协同则逐步建立起bim设计中协同工作的意识与习惯。实践证明,以我院目前普遍的工作方式与软件应用程度来说,推广bim软件前期经过这样的过渡阶段确实是有必

要的。

其次,对bim设计的理解、以及对现阶段应用bim软件的意义的认识,是决定学习和推广bim软件的方式方法的根源性问题之一。个人认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很多人对bim软件的理解停留在理想阶段,认为其科学准确,可以一次性解决图纸、预算、施工等各个环节的问题。诚然,bim设计确实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但是,从目前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项目甲方、设计周期、设计成本、以及多专业配合要求等情况看来,条件和时间根本就不允许我们用bim软件做到上述程度,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必要(我院承接的EPC项目由于甲方要求除外),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开始研究和学习?我个人的感受是,bim软件如果运用熟练,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和准确度,并且无形中训练了一种更科学更接近于真实建造过程的思维方式来推进和完成设计,这样看来,即使甲方完全没有要求bim设计,也还是很值得去尝试和学习的,也只有先做到用bim软件比传统CAD出图更好更快,才有可能应付未来会有更多的项目甲方要求我们应用bim软件做到更深更全面的程度,也才有机会去挖掘和探索bim软件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更广阔的空间领域。

再次,在具体的学习和应用方面,我将我们团队的经验概括为如下两点:第一,不要脱离实际项目学习和运用软件,除了在最初期阶段为了熟悉软件操作时,可以描画一些已经完成的项目外,后期建议大胆尝试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当然很多同事担心不熟悉会造成耽误项目进展的情况,这种风险肯定是存在的,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好的办法,第一次注定会花更多的时间,会碰到各种问题,但是只有在实践中逐一解决问题才有可能掌握bim软件及其不同于传统方法的设计逻辑,这是任何人任何团队都跳跃不了的环节,但是如果一直不在实际项目上演练,估计是永远也掌握不了bim设计了。第二,建议以一个bim设计项目团队的单位来实践,就是拿一个比较合适的项目,所有这个项目的参与者全部应用bim软件一起来研究和推进,这样可以更大地减少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信息损失量,促进团队内成员互相学习帮助,并且可以尝试项目组内部的bim协同设计。另外,如果运用bim软件做施工图设计的话,团队成员最好有一定的施工图设计基础,否则会感觉无从下手,返工较多,也较难感受和摸索到bim软件做施工图的优势所在。

最后,bim设计绝不可能代替设计师技术层面的控制和项目经验的积累,这些素质无论用什么软件画图或者bim与否都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计算机永远无法代替人脑的部分。另一方面,想要搭建起bim体系全程设计平台,对人力资源和项目管理的要求反而更高,比如时间节点控制,科学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项目管理推进与质量评价标准,都是保证bim设计顺利推进不可替代的人为因素,这方面的积累也许是一条更漫长的道路。

目前我们还只是处于应用起步阶段,bim这个博大精深的设计模式还有相当大的探索和研究空间,我们会继续深入。再次感谢创作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协作努力,热切希望我们曾经付出的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能够在未来为我们节约更多的时间,并创造出远大

篇3:bim技术应用总结

关键词:机电工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BIM应用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4街坊108号地块综合开发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48515m2,由两座29层高国际甲级办公楼、4层商业裙房组成。地上29层,地下4层,建筑高度为147m。地下部分共有4层,其中:地下3~4层为停车库;地下1~2层为超市、商场、餐饮、管理用房、锅炉房、变电站房;地上1~4层为商铺、餐饮;5层以上东西塔楼均为办公层。

本工程结构较为复杂,机电管线密集且较为集中,工期紧任务重,因此采用BIM/Revit对本项目进行图纸深化。

2 BIM概述

2.1 BIM的概念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它是一个表述系统,是创建并利用数字模型对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建造、运营管理的过程,在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保持着多维的、数据丰富的“视图”,用来支持沟通、协调、模拟和优化。BIM不仅是强大设计平台,而且BIM的创新应用与协同的工作将对传统设计管理和结构产生重大变革。

2.2 BIM应用的实质性目的

1)合理布置各专业管线,最大限度地增加建筑使用空间,减少由于管线冲突造成的二次施工。

2)综合协调机房及各楼层平面区域或吊顶内各专业的路由,确保在有效的空间内合理布置各专业的管线,以保证吊顶的高度,同时保证机电各专业的有序施工。

3)综合排布机房及各楼层平面区域内机电各专业管线,协调机电与土建、精装修专业的施工冲突。

4)确定管线和预留洞的精确定位,减少对结构施工的影响,弥补原设计不足,减少因此造成的各种损失。

5)核对各种设备的性能参数,提出完善的设备清单,并核定各种设备的订货技术要求,便于采购部门的采购。同时将数据传达给设计部门以检查设备基础、支架是否符合要求,协助结构设计人员绘制大型设备基础图。

6)合理布置各专业机房的设备位置,确保设备的运行维修、安装等工作有足够的平面空间和垂直空间。

7)综合协调竖向管井的管线布置,使管线的安装工作顺利完成,并能保证有足够多的空间完成各种管线的检修和更换工作。

8)完成竣工图的制作,及时收集和整理施工图的各种变更通知单。在施工完成后,绘制出完成的竣工图,保证竣工图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

9)精确导出工料机表,准确提出物资需用计划,避免材料浪费,对成本控制和分包预决算发挥重要作用。

10)根据BIM模型对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进行可视化施工交底,确保施工前扫清技术难题,减少因图纸或其他技术问题造成的窝工、返工现象,对施工进度的推进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 BIM的应用

3.1基于BIM模型的图纸问题整理及会审交底

各专业人员借助三维可视化建立的3D模型及时能发现问题,提高了甲方与设计部门的沟通效率。

3.2可视化交底

按照BIM综合模型,针对机房和综合管线集中的区域出剖面图形,指导施工。BIM模型可实现无限剖面,即在任意楼层任意位置做剖面截图,结合3D和平面拆分图实现可视化指导施工。在108地块项目中,使用投影仪对施工班组和现场技术人员针对性地进行技术交底,班组施工前交底解决了班组与项目部管理脱节的问题,大大减少了返工和浪费。

3.3碰撞检查

利用各专业BIM模型,在系统中进行各专业空间碰撞检查。通过BIM建筑结构水暖电模型的建立,导出到Navisworks中检查施工图的错漏碰撞,出具碰撞检查报告,并提交设计院,协商进行设计优化,使施工图设计实现零错误设计。同时,可以根据项目需要直接从BIM模型输出无错的2D施工图或设计变更,也可以根据项目需要进行净高检查,并与设计,施工规范要求、业主需求做对比检查。在设计完成后,应用Navisworks进行碰撞侦错与漫游模拟,发现错误即进行修改,并进行二次侦错,如图1、图2所示。

3.4管线综合协调

运用BIM技术,安装管线综合模型,并将此运用放入施工流程,要求各班组在施工前,必须根据综合模型交底后方可施工。

3.4.1地下室局部管线综合

此项目地下室结构特点鲜明、业主方最低底标高要求较为严格,管线较多且集中,综合管线协调难度较大,经过攻坚克难,完成了综合协调工作,做到了事前的BIM。

在Revit布置和调整各种管道时,由于涉及BIM团队以及设计人员的配合,需要更加明确管道布置的规则及优先级。

1)无压有坡管,如无废水管、空调冷凝水管、雨水管等,这些管道的布置要优先考虑。由于它们要求一定的单向坡度,以便管中液体能够在自重的作用下顺利流动,因此,若布置不当甚至会影响建筑吊顶的高度。

2)各类风管尽可能靠上布置,对于比较紧张的无压有坡管,要考虑使风管避让它们。

3)其他管道布置原则:有压有坡管(如压力排水管)优先于有压无坡管(如重力排水管);上下转弯有限度的管(如热水管)优先于可自由转弯的管(如给水管、消防管);小管让大管等。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3.4.2地下室局部综合支吊架设置

地下室采用空心无明梁楼盖形式和有柱帽(柱托)板形式,支吊架不能打在空心箱体上,必须避让空心箱体,协调过程中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制作了支吊架的族,满足了使用和功能要求。

3.4.3机房协调

空调机房是本项目的重中之重,大管道错综复杂,管道集中,此处BIM得到了充分应用。

以冷冻机房为例:本项目冷冻机房空调冷源设备采用1250冷吨离心机组5台和650冷吨离心机组1台,设在地下第4层,空调水二次泵设在地下第3层。空调最大管道为冷冻水DN700,冷却水DN800。机房内设备较多,管线大而较为密集,且本项目质量目标为白玉兰工程,冷冻机房将作为检查的重点和亮点。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排布设备和管线就显得极为重要。

3.4.4标准层机电协调

本项目专业内容齐全且复杂,吊顶标高要求高,需配合精装修进行深化设计,布置风口、喷头等点位,业主要求剪力墙上不许开孔,管线穿核心筒主要集中在双梁空隙内,所有风管都要保温,增加了管线综合难度。

3.5综合预留洞

在结构施工前,准确定位混凝土墙体上的预留洞位置、标高,对施工班组进行可视化交底,提醒技术人员。

3.6 Revit族在项目上的应用

Autodesk Revit中的所有图元都是基于族的。族的制作与使用是BIM的精髓。“族”是Revit中的一个必要的功能,可以更方便地管理和修改搭建的模型。Revit的每个族文件内都含有很多的参数和信息,像尺寸、形状、类型和其他的参数变量设置。每个族图元能够在其内定义多种类型,根据族创建者的设计,每种类型可以具有不同的尺寸、形状、材质设置或其他参数变量。

在108地块项目中,“族”的使用很广泛,根据设备选型、厂家或样本的信息制作相应族,将设备厂家提供的数据如水泵、空调箱等尺寸、接口参数反馈到综合图中,以确保建好的模型与施工现场情况保持一致。

4结束语

篇4:BIM技术在地铁中应用

BIM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建模思维,实现了三维到多维信息建模的技术革新,真正实现了协同设计。通过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成为业主决策阶段有效的辅助工具,设计和施工单位承接大项目的必备能力。国外学者目前更加重视BIM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应用,实现多方面的统筹管理,在各个施工阶段、各专业之间以及运营期间实现全方位协同工作。目前国外BIM技术在地铁中主要应用于施工、设计与运营管理方面。

关键词:BIM;施工;设计;运维

一、BIM技术在地铁车站综合管线中的碰撞检查

传统的地铁建设中,碰撞检查需要在各专业设计图纸汇总后才能实施,耗时耗力,又影响工程进度。采用 BIM技术,可以在建造前就对建筑的管线等进行碰撞检查,优化净空和管线排布方案,消除硬碰撞并尽可能地避免软碰撞,减少错误损失和返工。

地铁车站综合管线设计阶段较土建工程及风水电等管线方案设计阶段滞后,综合管线的设计应在土建、风水电以及其他管线专业方案的 BIM模型基础上进行。信息化的模型提供空间位置数据,可随时通过碰撞检查进行调整,达到快速优化的目的。碰撞检测由BIM 系统自动完成,即时列出检测报告,避免人工检查遗漏,相对于传统的CAD 手段,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精确度。

主要流程点:建立土建模型→建立管线、设备模型→碰撞检测→碰撞排除→交付

二、BIM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价值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的特点,在招投标中应用BIM技术软件创建地铁车站模型,进行色彩渲染和制作动画,很直观地显示地铁车站的设计效果,为业主解决不便理解的困扰。BIM技术可以将时间维度加入三维空间模型,进行4D模拟施工,有利于施工工期的优化。基于BIM技术4D模拟施工可以提出一个虚拟施工方案,对施工中各种可能的诱发情况进行预先处理,施工阶段应用 BIM 技术,可减少信息传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减少返工。BIM还具备工程量统计功能,确定建筑材料的用量,用于施工单位初步成本分析。传统方法是施工管理人员在完全领会设计意图之后,再传达给建筑工人,相对专业性的术语及工艺对于工人来说难以完全领会。基于BIM 技术,能够提前对重要部位的安装进行动态展示,提供施工方案讨论和技术交流的虚拟现实信息。地铁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可能会产生影响,通过BIM技术则可以模拟地铁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结合加固技术,判断各个构件间布置是否合理,并控制施工的进度,对施工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和观测,动态仿真模拟变化趋势,提出改进的措施。

三、BIM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地铁车站是整个地铁网络的中枢,它不仅承担着人员汇集与疏散的功能,更要承担地铁各专业设备和整个系统运行的功能,地铁车站的设计至关重要。一个车站的设计,包含了多种专业,在传统的设计中,ISCS、BUS、FAS、PA、PIS等各个专业工程师很难达到统一。BIM技术提供了一个协同设计平台,能够促进各专业的有效沟通,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BIM的应用使设计沟通更加方便,易于调整和改进,从而优化设计。

四、BIM技术在运营和维护中的应用价值

对运营维护阶段而言,采用 BIM 技术,可实现虚拟现实、资产统计、空间等管理,建筑系统分析和灾害应急模拟等。BIM模型可以提高运营和维护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地铁的使用寿命,规避运维风险。BIM的信息模型可以供管理者查询、修改和调用,同步更新系统的信息,更好地对设备和建筑进行维护。建筑物的运营维护通常包括监控、通信、通风、照明和电梯等系统,上述设备和管线如果发生故障都有可能影响建筑的正常营业,甚至引发安全事故。运用 BIM 技术,可以对这些隐患进行及时处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并且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应变和处理,快速准确掌握建筑物的运营情况。运维阶段的防灾救援时,可通过检索 BIM 数据库进行实时的数据访问,并在 BIM 信息模型虚拟环境下协助应急,准确确定危险发生的位置。可以在应急人员到达之前,提供详细的信息。

五、结语

BIM在地铁项目中已经逐步开始应用,并在信息化施工、合理布置施工工序、加快施工速度、节约工程造价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BIM技术的应用,使许多人看到了它的优势,从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和BIM相关技术的引进。本文分析了BIM在地铁中的巨大应用价值与潜力,同时也提出了改进、完善之方向,为后续BIM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占省.BIM技术全寿命周期一体化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3.

[2]于金勇.BIM技术在地铁安装工程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

[3]柯尉.BIM技术在地铁车站工程中的应用初探[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4.

篇5:bim技术应用总结

根据时代的变化,BIM技术应用成为施工必不可少一门技术,尤其是机电的深化设计。机电工程项目深化设计分为专业工程深化设计和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深化设计,专业工程深化设计是在确定设备供应商、设备品牌后,由专业施工单位按原设计的技术要求进行二次设计,完成最后的施工图;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深化设计是根据工程实际将各专业管线设备在图纸上通过计算机进行图纸上的预装配,将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将返工率降低到零点的技术;其中管线综合设计是核心。

本工程管路管线数量庞大、走向错综复杂,尤其在负一层地下室,各专业管路管线堆叠,碰撞繁多,根据原图建模后统计共有碰撞5708处。通过分析,如若仅应用传统的CAD二维叠图方法,利用各专业原则性相对位置确定法,在施工前解决约3000处碰撞问题,这些部位均是非走道位置,安装空间充裕;而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在3D可视化环境下分区分部位确定各专业管路管线的标高和走向,成功解决所有碰撞问题。对比之下,约有2700次返工被提前避免。

在运用BIM技术后,绘制好机电系统的模型,接下来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让软件自动完成复杂的计算工作。模型如有变化,计算结果也会关联更新,从而为设备参数的选型提供正确的依据。BIM的现场整合应用主要包括现场指导、现场校验和现场跟踪几个方面。现场指导:以BIM模型和3D施工图代替传统二维图纸指导现场施工,避免现场人员由于图纸误读引起施工出错。现场校验:无论采取何种措施,现场出错的问题将永远存在,因此,如果能够尽早在错误刚刚发生的时候发现并改正,对施工现场也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我们进行了深化设计,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招标图纸或原施工图的补充与完善,使之成为可以现场实施的施工图。机电工程项目深化设计分为专业工程深化设计和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深化设计,专业工程深化设计是在确定设备供应商、设备品牌后,由专业施工单位按原设计的技术要求进行二次设计,完成最后的施工图。具体的步骤就是先根据第一版招标图进行专业深化设计,同时建立土建模型,专业图纸审批通过后进行各专业设备管线的建模,将土建模型与机电各专业模型整合,再根据各专业要求及净高要求,对管线进行合理细致的调整、避让,最后汇成文档出图。项目部施工员对劳务队进行BIM电脑示范,重点复杂部位详细解说安装细节,体现为各专业平面、剖面交底等。安装后由施工员进行现场参数复核,确保安装数据与交底图纸一致。最终可直接利用BIM导出竣工图纸。

公司在其他项目也都采用了BIM技术,例如株洲神农大剧院、长沙地铁二号线、天津国际医院、成都三农等项目在施工中采用BIM技术后,都取得巨大的成果。

以下资料是项目施工现场实际应用的情况。

可视化现场校验

电气专业

给排水专业

通风与暖通专业

剖面示意图

BIM模型

实际施工安装照片

BIM模型

实际施工安装照片

BIM模型

实际施工安装照片

BIM模型

实际施工安装照片

BIM模型

实际施工安装照片

BIM模型

实际施工安装照片

BIM模型

篇6:bim技术应用总结

根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的要求,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7月7日至8月16日举办高职高专建筑结构设计与BIM技术(企业顶岗)培训班。现将有关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本次培训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周为理论学习阶段,后三周为企业顶岗实践阶段。本次培训的目标主要是熟悉Revit(BIM工具)软件、一般施工、设计类应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促使教师在亲身实践过程中熟悉企业管理制度、岗位规范、软件绘图、具备“建筑设计、结构设计、BIM技术咨询”岗位的职业能力。

一、实训单位概况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唯一一所公办建设类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前身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创办于1958年。2002年1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办学50余年来,学院为浙江省建设系统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各类人才3万余名,已成为浙江省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中南幕墙建筑幕墙施工一级、建筑幕墙设计甲级、金属门窗工程专业承包一级、拥有境内国际招标、境外工程承包许可证、GB/T19001-2000、GB/T28001-2001以及ISO14001:2004三项体系认证的现代化企业。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建筑幕墙行业前三强企业、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明星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幕墙行业功勋企业等诸多名誉。

二、顶岗实训基本情况

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主要有PKPM公司的老师给我们讲授Revit(BIM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帮助我们顺利完成小别墅的建筑建模。然后对Revit软件的其他功能进行了了解,比如MEP管线,Revit高级应用,施工模拟等。

第二阶段的企业顶岗主要是在中南集团幕墙设计院幕墙设计所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了解企业的文化,工作程序等。在实践中我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幢综合楼的建筑建模,在建模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设计所的员工请教。

三、顶岗实训的体会

在一个半月的学习和实践中,通过学习了解、广泛调研、亲身体会,我获得了第一手关于校企结合办学、以行业为需求、就业为导向的资料,加深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联系的理解,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教学研究的进行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收获之余,更多的是思考。从中,我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和体会:

1、开阔了思路和视野,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比较对口的实训岗位上,本人努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并能灵活应用,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工程实践能力均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提升。通过参与公司的实际工程项目,本人对BIM技术领域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培养了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了学习积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实训工作之余,我认真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反思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学校和企业虽然属于不同行业,但是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法在两个行业都是适用的,两者都应该积极适应社会形势和服务对象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谋求更大突破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增加积累,改进工作方法。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训,我进一步感受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和实务学习,接触新领域,研究解决新问题,培养严谨科学的教学理念,保证自己的业务水平永不落伍。

在顶岗实训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比如对软件的学习比较片面,只注重自己感兴趣的和专业对口的建筑建模,对软件其他的功能应用较少,甚至有抵触情绪。虽然在BIM团队中精于其中一个专业模块就可以叱咤风云,但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做更为全面的掌握。这些均要在以后的在教学中加以完善。

篇7:bim项目总结

一、建模过程

1、翻图不准确,二维图形应自己勾描一遍,不应用原有线条。模型不准确影响后期配筋。

2、建模过程中应边建模边给构件附上part,一来可以发现之前没有定义的图层part,尽早提醒管理员加上,二来后期再附可能遗漏。

3、建模过程中碰到曲面扭面等不规则建模时,不熟练,应加强学习曲面建模方面的技巧。

4、掌握高效的选择技巧,通过data group、图层等快速选择。

5、斜墙建模时,可以先建立相同高度的墙体,通过斜面对墙体进行对齐。

二、渲染流程

1、渲染时应新建一个文件,把需要的部分参考起来,避免对原模型的破坏。

2、选择低分辨率模式先渲染,对材质、光线等进行调整,没有问题后再渲染高分辨率照片。

3、对取景位置拍照保存,以便后期修改、重复渲染。

三、动画及施工模拟

1、制作动画时应新建一个文件,把需要的部分参考起来,避免对原模型的破坏。

2、动画制作流程:a、建立路径,路径选为construction,动画播放时可以隐藏路径;b、建立摄像机;c、描述摄像机,设置摄像机开始工作时间;d、给摄像机赋予一条路径,设置开始结束时间。24帧一秒。

3、动画路径应尽量使用直线+圆弧或者b样条曲线,使路径圆滑过渡。

4、施工模拟流程:a、在animation producer中,定义施工工序及时间(view-schedule);b、通过6-5graphic group建立构建组,构建组分别对应不同的施工工序,每个构建组添加相应的元素;c、通过attach element to task将定义的施工工序和构建组联系起来;d、在此过程中可加入关键帧,形成复杂动画。

四、抽图流程

1、三维抽图流程:在模型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大小对视口进行拍照保存,可保存局部大样,然后在新文件中参考不同的照片、图框打印成3d图纸。

2、熟练运用动态视图功能,方便展示,forward设置为from view,back不显示,cut可设置切线的粗细。

3、二维抽图使用切图管理器,对生成的图纸进行文字及尺寸标注。打印为pdf图纸。

4、如有参考,切图设置中participants一定要新建一个文件供参考。

五、配筋流程

1、新建文件配筋,对模型进行检查,如模型不准确将影响配筋效果。

2、建立配筋体,对配筋体进行面分组管理,不同的保护层厚度,不同钢筋规格用不同的面分组。给不同的面分组修改保护层厚度。

3、建立配筋模板,指定钢筋的粗细、间距、方向。

4、对不同的面分组分别进行配筋。

5、抽图看钢筋的内外层、合并情况并记录,方便修改。

6、先修改钢筋的内外层,粗细等。待这些修改完后再合并钢筋。

7、都合并完成后,对钢筋进行检查,无错误后进行钢筋的角度钢筋对齐。

8、对钢筋进行编号、显示样式的定义、抽图及钢筋表生成。对抽图钢筋进行检查,查看没有抽到的钢筋。

9、对钢筋标注进行修改,其他文字、高程等修改应在成图文件中修改。

10、建立成图文件,对抽图的钢筋、钢筋表、图框等分别进行参考,可用fence进行剪切。最后打印为图纸。抽图设置中,restation设置大体积钢筋、有斜面要写合法角度、平面图等抽图要勾选面层抽图。

11、曲面配筋流程:a、制定配筋曲面;b、定义布筋路径(多边);c、定义钢筋形状参考边(多边)

12、通过编号查找钢筋,隔离,可逐根检查钢筋。钢筋分色显示,清楚查看钢筋。

13、斜边的钢筋不能合并,需要对布筋路径进行更改,修改为水平方向,就可以合并钢筋。

14、常用功能:修改钢筋、修改锚固、角部钢筋处理、合并钢筋、延长钢筋锚固段、15、编号归组可将不同钢筋归为一个号,并且以后自动编号就会按照这个执行。手动编号只能一次操作,之后自动编号还会变为两个。

16、合并非相邻面钢筋时,如果是同一个钢筋组用首尾钢筋,选择一根钢筋代表一纵;如果是不同钢筋组,只能选钢筋组,一个一个选不同钢筋组。

17、当曲面为由小到大变化的弯曲曲面时,选等分位点,不能选等间距。当三个曲面由小到大变化时,应对三个曲面联合配筋,不然钢筋不能合并。可以选择所有的面一起配筋,钢筋为一根整体。步筋路径和参考形状的选择顺序要一致。分为多段变截面时,最好每段分别配环筋,纵向沿轴线钢筋可一起配。不变截面时,可一起配,分两次单向。

篇8:bim技术应用总结

建筑信息建模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是一个综合工程项目的全部参与方所设计和运用的建筑信息来指导决策工程活动的过程。具体来说, BIM是在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 通过管理与共享可视化建筑信息模型, 实现各工程活动参与方之间协同合作的操作模式。2002年, BIM最早作为一个工程建设行业的专业术语被提出。十余年来, BIM技术不断发展更新, 并受到全世界建筑行业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B I M的问世被建筑行业称为继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 之后的“二次革命”, 将传统的二维设计引向三维方向发展。这种引导不仅改变了设计成果的表现形式, 而且促成了建筑产品整体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向协同合作方向发展的巨大转变。

2 BIM技术的特点

2.1 全建筑信息

信息是BIM技术体系的核心。依靠统一的建筑信息模型, 建筑项目的各方参与者, 从业主、设计方和审查部门, 到施工、产品商和运营单位, 在工程不同阶段赋予这个统一的建筑信息模型各种工程和设计信息。因此, BIM模型不仅信息量大, 而且信息全面。这些信息可包括:

(1) 设计信息, 如构件尺寸、材质成分、防火等级等;

(2) 生产信息, 如产品编码、型号规格、功能用途等;

(3) 施工信息, 如连接方式、工程做法、成本造价等;

(4) 运营信息, 如更换周期、维护方式、使用情况等。

利用全建筑信息模型, BIM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权限方便地读取项目数据, 修改和完善相关内容, 并分享给其他有关工序使用。

2.2 全生命周期

一般来说, 建筑覆盖的全生命周期从方案规划开始, 经历建筑设计, 施工建造, 运营维护, 到改建拆除结束, 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BIM技术围绕一个统一的工作模型, 并且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修改和查阅模型信息, 所以无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长短, BIM技术可以应用在任一阶段。

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 BIM技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提供一个建筑项目的整个成长过程。从设计, 到施工, 再到运维, BIM模型为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所有对接和共享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交流平台, 使建筑业原本相对分离的各个行业, 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协同工作效应。

2.3 全专业协同设计

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项目活动, 涉及众多专业和部门。仅在设计领域, 工程项目的参与方就包括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水暖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精装工程师、园林规划师等。无论设计阶段参与的专业多少, 彼此间的协同合作不可避免。

传统设计模式中, 这些不同专业的工作进度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受二维图纸表达空间构造的局限性, 结构、设备等专业往往需要等待建筑设计初步完成后, 才可以逐步确定和添加各自专业的特有信息。当各专业的初步设计按照建筑要求基本完成后, 如果这时建筑方案再发生任何变动, 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便要再次等待改版后的建筑方案完成, 才能逐步更新自己的设计。专业间的沟通协作都是建立在点对点的串行传递上。显然, 这样的工作流程费时又费力 (见图1) 。

BIM理念的诞生, 使各设计专业有可能通过统一的协作平台, 围绕着同一信息模型工作。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等在内的所有设计专业, 可以在建筑设计的最开始就参与进来。这样既能整合各方有利资源, 缩短设计工作总时长, 又能避免大量后期各专业方案间的碰撞和摩擦。此外, 由于BIM模型具有全专业的信息, 所以如果某一专业的设计思路发生变化, 其他专业可以及时在BIM模型上发现改变的细节, 并且同时开始修改各自对应的信息。这种并联访问模式, 使BIM模型作为专业间协同的中介媒体, 充分提高了设计效率 (见图2) 。

2.4 链条协同管理

建筑工程全链条概念与建筑全生命相对应, 指在建筑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工程项目活动所涉及的全部参与方。举例来说, 有设计阶段的设计方、业主、管理部门等, 施工阶段的施工方、产品供应商等, 运维阶段的运营商等。

正如前面所述, 在建筑设计领域, BIM模型为不同参与方提供了一个协同合作的中转站。利用BIM技术覆盖建筑生命全周期的特征, 这个“中转站”的作用可以扩展到建筑生命的其他阶段, 如施工建造和运营维护。

具体来说, BIM全链条协同管理模式中, 使用者关注全生命周期费用, 考虑长期运营时的节约和便利而不仅是节省一次性投资。建筑产品供应商考虑全建筑系统下产品之间的协调和匹配。施工单位通过丰富详尽的BIM模型完全掌握设计信息, 以使施工过程更加科学化, 施工完成后可将丰富的建筑信息交付给业主。运营商在建筑使用阶段积累新的信息, 与前面各阶段的信息集成, 从而获得宝贵的运维基础数据。在BIM全链条协同管理模式下, 建筑项目的各参与方不但考虑自身的利益和对工程的影响, 而且从建筑生命的全局角度为其他参与方提供便利而最大化建筑全生命价值。

目前, BIM技术理念下的协同模式发展迅速。要达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协同, 需要建筑全行业通力合作建立建筑工程的全局意识, 因此具有一定难度。但是, 随着BIM技术引领整个建筑业进入信息化时代, 这种全局建筑观念的建立必然会成为大势所趋。

3 我国BIM技术的发展

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时间并不很长, 只有十多年, 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 近几年发展迅速。如今, BIM技术在建设行业受到越来越频繁的关注,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001年, 我国建设部提出《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基本要点》, 并组织“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攻关项目。许多施工企业受到建设部组织的数字化示范项目的推动, 开始信息化工作。之后在“十五”、“十一五”期间, 我国开展对BIM技术的研究, 主要涉及“建筑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与“基于BIM技术的下一代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两项子课题。这些研究为BIM标准的引进转化、工具软件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使我国建筑信息化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2011年5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强调在“十二五”期间, 要“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 加快建筑信息模型 (BIM) 、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 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 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同时, 科技部在“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 也明确将BIM技术作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正因为如此, 2011年被我国建筑行业称为“中国的BIM元年”。

受上述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推动, 适用于中国本土的BIM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7年举办的“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发展技术交流论坛”首次讨论BIM技术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2010年, 清华大学向社会公布《中国BIM标准框架体系研究报告》。2012年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立了四个中国BIM国家标准制定项目。其中, 《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和《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负责主编, 《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和《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目前, 这四部BIM标准的编写工作均已启动。2012年11月,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办了首届中国BIM论坛, 正式启动《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和《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的编制工作。目前, 国家BIM标准的编写工作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制定《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 兼容性强的统一基准, 以指导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 各阶段数据的建立、传递和解读。特别是各专业之间的协同, 工程设计参与各方的协作以及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管控等过程。另外, 该标准也用于评估建筑信息模型数据的完整度, 以用于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多方交付。制定《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的目的是实现建筑工程建设与使用各阶段建筑工程信息的有序分类与传递以及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的成本预算与控制, 设计阶段项目描述建立, 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库建立, 规范建筑工程中建筑产品信息交换、共享, 促进建筑工程信息化发展。

上一篇:winupdtl winupdtl.exe 进程信息下一篇:工程项目合同终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