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永远的目标作文

2024-07-21

保尔永远的目标作文(精选7篇)

篇1:保尔永远的目标作文

保尔永远的目标作文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既不是一字千金的哲理书,也不是毫无营养的垃圾书,既不是充满暴力的恐怖小说,也不是幽默风趣的漫画书。它是一本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世界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本书是我在书店里千挑万选出来的,当时我以为他是教人怎样炼钢铁的。可是当我拿起它,便彻底的被迷住了。我敲打着柜台着急地说:“老板,就这一本”。回家后,我一口气读完了它,故事的情节一环扣一环,节节都精彩。这本书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坚强毅力的红军战士,他身上的光环让我敬佩不已。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乏的。所以大家要学习保尔这种可贵的精神。其实,保尔的真实形象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尼古拉·奥斯托洛夫斯基。他早年参军,身经百战,在衰老的时候,他咬着牙,把他一生的故事都记录了下来,写成了这本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他还是不满足,继续写一本名叫《暴风雨中的诞生》这本书,要知道,他当时身负重伤,并且双目已接近失明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仅是故事迷人,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无限的.动力。

每当我偷懒的时候,保尔在战斗时义无反顾向前冲的身影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个声音响起来:“保尔连死都不怕,你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呢?”我会立刻打起精神,继续努力学习。

每当我嫌累时,保尔在铺路时一摇一晃的身影又出现在眼前。保尔这样艰苦的工作都能扛得住,我这点算什么呢!

每当我责怪父母把鞋买的太大时,保尔在风雪中踩着烂拖鞋向我走来,我会立刻认识到我的自私,我真的比保尔“娇弱“许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在两年前就买了,看过的次数连我也记不清了。但是,我还在一遍一遍的读着,因为这本书蕴含的智慧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每看一遍,就觉得自己的动力更加充足。

感谢你,保尔。你永远是我的动力源泉,是我生活的指明灯,是我奋斗的目标。倘若有一天,我也成为了保尔,那么,那将是我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刻!

篇2:保尔永远的目标作文

保尔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向前作文750字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五(8)班  姚昊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当我把最后一页合上,闭上双眼,铸就钢铁人生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对理想的忠诚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和不畏困难的画面,如同放电影一般浮现在我的眼前,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感慨万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主要讲述了少年保尔的成长历程。保尔从一个倔强好斗的少年,在革命的浪潮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的红军战士,他在战争中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忍受着残疾和失明带来的巨大痛苦。在此过程中,他也曾动摇过,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战胜了自己,拿起了新的武器――文学创作。想想充满雄心壮志的保尔,在战场上是多么地威武,他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再看看北京奥运赛场上的中国健儿,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们肩负着十三亿人的重托和期盼,在赛场上一分一分地拼杀,一分一分地争夺,陈燮霞、庞伟、杜丽、仲满……这些优秀运动健儿奋力拼搏的场面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块块金灿灿的金牌记录了他们曾经付出的汗水和克坚历难的往事,他们才是当代当之无愧的保尔・柯察金。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保尔・柯察金的差距还相当地遥远,虽然自己还是学生,不需要像保尔那样在血雨腥风中去斗争,也不需要像奥运健儿那样在赛场上去拼搏,但必要的挫折还是要承受的,我们应该要让自己在挫折中磨练意志,学会面对更多更大的挫折与挑战,只有这样明天才会更加光彩和绚烂。

篇3:目标永远在更远的前方

正午40多度的高温下,阳光炙烤着一个16岁的少年稚嫩的肩膀,他放下手里的砖坯,抬起头望着不远处的师专校园,想象着校园里同龄人的生活。同一片天空下,同样的青春年华,却面临着如此天差地别的现实和未来,这让他的心里泛起一阵酸楚,此时的叶建伟并不知道,正是这改变了他的一生。

叶建伟出生在浙西南的城市丽水。和许多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一样,他从小被长辈灌输了“知足常乐”的思想。在那时的他看来,一亩八分薄田,一头牛,一个小院就可以构成他理想中的世界,至于读书,不过是用来打发童年时光的,所以一上完初中,他就迫不及待地丢下了书包。可现实让他痛苦地明白了教育的重要。在做了两年的泥水匠之后,他向在师专读书的大哥和以前的同学求助,重新拾起了课本。已经拿惯了砖刀的手再握笔写字,是困难的,可就是这个上学时好几门功课考出过二十几分的叶建伟,用了短短11个月,半是学习,半是复习地完成了从“1+(﹣1)=?”开始的全部初中课程。1990年叶建伟如愿考上了浙江松阳师范。

经过了这一次,叶建伟不再“知足常乐”,他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改变命运,他开始有了“野心”,而且,这种“野心”在不断扩大,从没有停止过。

1993年从浙江松阳师范毕业后,叶建伟到一所中学任教,并担任了一个初三班级的班主任。这个班里,出了三个中考上线的考生,这是学校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初出茅庐的他实现了学校中考“0”的突破!就在大家以为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叶建伟做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下海经商。

初涉商海,叶建伟尝试了广告、经贸等等许多不同领域。几年的摸爬滚打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最初的原点:教育。自己的亲身经历使叶建伟比任何人都更懂得教育的重要,他相信教育在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同时,也能够改变更多人的命运。果然,在教育培训领域里,他如鱼得水,上百次邀请著名教育专家讲课,都取得了非常成功。这时,那颗勃勃的“野心”又跳动起来,叶建偉瞄准了新兴的网络产业,他要将先进的网络技术与自己的熟悉的教育产业结合起来,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全新道路。这就意味着他又要面对与当年重拾课本同样的困境:英语要从A、B、C开始,电脑要从开机、认识键盘开始。可还是这个叶建伟,拼杀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让自己的网站红红火火地运作起来。

闯出更新的道路

就像当初的师专校园让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样,互联网让叶建伟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中国,有庞大的网民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4年6月30号,中国拥有网民8700万,比半年前增加了750万,增幅达到了9.4℅,比一年前增加了1900万,增幅是28℅!即便如此,中国的网络用户也只占到了总人口的6.7%,相当于全球平均12%的一半水平。这是一个怎样庞大的市场!这又将是一个怎样“更加”庞大的市场!但是,他并没有盲目投身于网络经济,他明白只有利用好网络,发挥自身的优势,创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人无我有”的发展道路,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网络产业中站稳脚跟。

“教育”这个词第一个闪现在叶建伟的脑海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近十年来是中国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核心在于人才,而基础在于教育。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影响已日益显现,以城市为龙头的教育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有300多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中小学教师有1100万左右。有人做过估计,在今后10年内,我国将有大学毕业生近千万,而中等学校毕业生则可达2.5亿。最低估计,未来10年,中国的家长们需要支出教育费用约为27万亿。现今社会,孩子的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父母放在了首位,因此家庭教育支出快速增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愿意花更多的钱投入学习和子女教育方面。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统计局统计,2002年,上海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支出821元,比五年前增加446 元,年均增长21.6%,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5.5%上升到7.8%。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家庭投资的一个新热点。

这一系列数据令叶建伟异常地兴奋,他意识到,如果把这两个市场结合起来,在互联网上提供教育方面的资源和服务,以网络的优势开发教育市场,那么,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壮大,其前景将不可估量!

赢得更大的成功

2004年4月20日,910中国教育交流网开通。

“910”所代表的意义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而在叶建伟,“910”却代表了他心里一个永远无法磨灭的心结。1993年的9月10日,是第九个教师节,这一天,社会的关怀、学生的敬意、同事的自豪让在中学任教的叶建伟第一次感受到了“神圣”的内涵,明白了“教育”的意义,懂得了什么叫做“使命感”。以后在商海的多年沉浮,非但没有让他忘记这个日子,反而产生更加强烈的感触。

面对即将诞生的教育网站,叶建伟心里有创业的雄心、成功的憧憬,但更多的还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他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9月10日,“910”像一道灵光闪过他的大脑,“910中国教育交流网”由此得名。

网站成立后,叶建伟制定出“搭建一流教育平台,推广优秀教育成果”的办网宗旨,把主要服务对象定位在教师、家长、学生及市场营销人员。结合网络技术的优势,创出了以学生远程在线辅导、教育名家访谈、讲座视频、家长频道及学校展播为主的办网特色。他一再强调,创办“910”的目的是服务性的,是为了拓宽思路、开阔眼界、交流经验、研究问题,共同探索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是为了给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学校、教育企业等教育边缘单位开拓一个在网上交流互动的理想平台。

因为本着这样不同于其他商业网站的办网理念,网站很快得到了众多教育界人士的认可和支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为910中国教育交流网开通题词:“教育之声、教师之友、学生之师”。网站运行以来,各类大学教授、学者、名校校长、特级教师、教坛新秀等知名专家坐阵指导,同时与全国多家教育科研机构、出版社实现了资源合作。同时,叶建伟利用自身多年教育企业运营的经验,以及原本与全国300多位教育专家、500多所学校形成的良好关系,使专家、学校与910中国教育交流网共同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相互合作和教育的信息化。

2005年,网站开通仅仅一年时间,就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教育网站,叶建伟也被公认为教育网站的领军人物。但是,他那颗不安分的“野心”不允许他停在原地。2005年5月初,为了寻求新的发展,在进行发展定位策划时加强特色定位策略,叶建伟对网站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全新改版,从版式设计,页面质量,到特色栏目,都做了大的调整。应该说,这么大规模的改版是冒了一定风险的,能否成功改版不仅决定了能否吸引更多的人,甚至还会影响到一年来辛苦努力争取到的固定客户。然而,这是叶建伟相信他在充分调研市场需要后,结合自己多年教育企业运营和教学经验所做出的决定。事实证明,他为自己的“野心”和信心所做的冒险是正确的。网站的成功改版,吸引了大批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网站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增的特色栏目——教育案例和学生辅导频道更成为了网站新的亮点。

“910”在虚拟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具有现实能量的神话。自开通以来,网站的浏览量已突破数百万人次,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用户注册成为会员,现在每天的注册和浏览量还在飞速增长。

叶建伟和“910”真正被大家所接受了!

掀起更高的热潮

如今的“910”,已经是拥有数十家办事处,上百个代理商的教育网站巨舰。网站设立有资讯中心、教育理论、学生辅导频道、专题讲座、专访视频、家长频道、影视剧场、网上书店、学校展播、求职招聘、课件下载、电子书库、教育论坛等800多个多类多级栏目。其中的家长频道和教育案例是叶建伟的得意之作。

“要掀起中国家长每天学习10分钟的热潮!”这是叶建伟策划家长频道时给自己和“910”立下的目标。

与多年前只把教育当成社会和学校的责任相比,为数众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科学的家庭教育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家长只凭着良好的愿望,根据他们自己孩童时代的经历或周围其他家庭的教育模式,来一厢情愿地教导孩子,结果是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屡屡碰壁。现在的学习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同样需要学习。“现在的孩子,到底该怎样去教?”是当下为人父母者最感困惑和焦虑的問题。

叶建伟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社会问题,并马上意识到了其中的发展潜力。“家长课堂”是一个几年前曾经流行的概念,然而这种形式终究被淘汰,并不是家长不需要学习,而是很难要求家长们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定期地花在一个教室里,听老师上课。网络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有能上网的计算机,家长就可以登陆“910”家长频道,通过每段十分钟左右的视频节目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观,这样无处不在、时间、地点都充分自由的家长课堂已经迅速在家长中间流行开来,就像叶建伟所说的,将“掀起中国家长每天学习10分钟的热潮”。

《教育案例》栏目是2005年5月改版时,依照“为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学校、教育企业开拓一个在网上交流、宣传的理想平台”的网站目的增加的新栏目。栏目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众多的教育单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目光。教师们在这里通过一篇篇案例剖析当代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或者交流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作为“教育之声、教师之友、学生之师”的“910”又掀起了一阵关于教育问题大讨论的热潮。

传播更先进的理念

叶建伟一直说,相比“产品”,他更注重的是“理念”。怎样通过更为先进的理念来实现企业的规模化管理,网站的规范化发展和效益的持续性增长,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他的理念核心就是“更”!在他看来,在竞争激烈的商海搏击中,停止就是后退。这也许就是叶建伟那颗不断扩展的“野心”带来的吧。

“屡败屡战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却不负责任,不总结经验。新的环境意味着新的机遇。”叶建伟说,“我不希望仅仅利用原始不动的经验资本去换取一个职位,为工作而工作!”

他这样要求自己,同样这样要求自己的员工。在员工们看来,他们的老总是一个永远停不下脚步的人,他每时每刻都可能提出新的想法,新的计划,新的目标。也正是这种随时攀升的动力,让这个年轻的团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现在,叶建伟正在积极筹建发展蓝图中那张遍布全国的充值卡销售网络:“要让客户,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市、2800多个县都能方便地找到‘910充值卡’!”这就需要至少100多个大区域(管理若干地级市)代理商和2000多个专卖柜销售员,通过他们来开拓网站的渠道,联络学校,组织各种宣传推广活动,推广910中国教育交流网的产品和各项服务,这个雄心不可谓不大。

“关键是‘人’:一群有敏锐眼光和果敢行动的人,一群有雄心壮志和事业心的人。”叶建伟说,“只要你愿意在910这片充满希望拥有广阔市场空间的沃土上耕耘,肯付出汗水,就一定会有收获!”

他的信心是有依据的,如今,他的身边就聚集着这样一群年轻人,每天还有更多的人带着梦想,带着信念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他的周围。“910”的队伍正在壮大,叶建伟和他身边的那群年轻人正迈向新的成功!

篇4:保尔的成长史作文

我认为,他的成长,思想的成熟。离不开朱赫来,是他让保尔拿起武器,开始战斗。朱赫来教保尔拳击,让他教训了舒拉,朱赫来躲避搜捕,住到了保尔家,让保尔从朱赫来口中听到许多新鲜的道理,明白了只有团结无产阶级力量才能战胜一切。看到朱赫来被抓时,他拿起武器开始了自己第一次的斗争,也是他开始革命道路的第一步。最终,在朱赫来一步一步的引领下,保尔参加了红军。从此,他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参加了“党”。

在朱赫来的帮助下,保尔愈战愈勇,这一切更离不开他自身的坚毅,投入到战争中的他,先是昏迷,奇迹般靠顽强活了下来。在铁路修筑过程中,他患了伤寒和肺炎,但不顾自身利益的保尔在革命道路上越走越坚定。为了能更好的工作,保尔去修养,却不幸再遇车祸,两次手术后的他依旧对生活怀有信心,同达雅组成了家庭,此时的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十分苦恼,不能自拔,还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悲剧命运带来的打击,通过文学创作重新参加战斗,出版小说《暴风雨的儿女》,开始了新的生活,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

篇5:河流,向着目标永远奔流

1、奔流着,奔流着。

我看到你强大的奔流里夹带着泥浆,夹带着沙土,夹带着狂风抛下的草屑。

我找不到你的透明,找不到你的纯粹,找不到你怀里明净的水晶宫。

然而,我看到你混浊的血液慷慨地润泽着两岸的土地。凡是你润泽过的地方,都留下了鲜花的纯正,菜蔬的鲜嫩,青草的明艳,稻麦的洁白的乳汁。

有强大的奔流,还怕没有丰盈的果实吗?

没有浩浩荡荡的生命,哪有红红绿绿的纯洁呢?

呵,大河,我感谢你,感谢你豪壮而混浊的运动。感谢你带给我生活的土地这么多新鲜,这么多甘美,这么多快乐。我知道天外的星球因为没有你的奔流,所以那里的土地是憔悴的,那里的土地是荒芜的。哦,那里也许是干净的,然而,那是死亡的干净,苍白的干净,干净里没有歌,没有舞,没有眼泪,没有欢欣,没有青的郁郁,没有绿的葱葱。

(荐自《文苑》,题目《大河,永远的奔流》,文/刘再复)

2、在洁白的纸上

常想象一条真实的河流

从源头起程

追赶记忆里绽放的花朵

这条圣洁的河上

让词语的木板铺成舱底

感情的柔材作帮

再用恒久的铁钉牵系

打造一叶灵巧的扁舟

放逐仅有的梦想

或者在此岸彼岸

专设梨花遍地的磨房

让水流的奔跑

推动时光的磨轮

流淌生活醇香的味道

或者静静流淌

一滴水撞响了琴弦

所有水滴的合唱

唤醒水体内安睡的火焰

点燃渐次熄灭的烛光

一条选择了纸的河流

更多时静如处子

奔跑时

却把所有的动词揣在胸口

一如豹或者健壮的马

篇6:目标永远是追上前一名

可第二次月考,女儿又考砸了,居然只排到班里第25名。紧接着第三次、第四次,女儿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差。女儿对学习还是那么认真,甚至比上小学时还要努力,每天晚上总得我们一遍遍催,她才上床睡觉。可是,如此努力用功的女儿,为什么成绩越来越差?

一天晚上,女儿在一道数学题上卡了壳,我连续给她讲解了三遍,她还是没听明白。我急了,恼怒地说:“你这孩子,脑袋瓜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解释了好几遍你还听不懂……”女儿愣愣地看着我,忽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哽咽地说:“妈,对不起,我太笨了,怎么也考不进前三名……”我立刻后悔了,女儿本来就是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的孩子,不责备她,她的心理负担已经很重了,我怎么能说这么重的话呢?

那一夜,我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其实,仔细想想,原本成绩优异的女儿进入初中后变成中等生,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首先,女儿并不是那种天资聪颖的孩子,她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一般。小学时的课程大多需要重复记忆,女儿勤奋好学,所以那时的功课难不倒她。进入初中后,需要理解和思考的内容越来越多,女儿没有改变以前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小学光凭记忆学习的阶段,成绩退步并不难理解。其次,女儿上的是重点中学,集中了全市的尖子生,竞争特别激烈。再者,原本在小学是尖子生的女儿,考试一次次失败,名次一次次后退,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她便一再自我加压,尽管比以前更认真更努力,却因为方法不对头,还是没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女儿的压力越来越大,刻苦学习却没有效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初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女儿只排到班里第28名。看着女儿哭得红肿的眼睛,我的心很疼。我把女儿抱在怀里,抚摸着她柔软的头发,轻声说:“宝贝,别哭了,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好吗?”女儿抹抹脸,乖巧地点点头。

“有一个小女孩,她从小身体就不好,很瘦弱,每次体育课跑步她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女孩很伤心地告诉妈妈,她觉得很丢脸,不想再上体育课了。妈妈安慰她说:‘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要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上前一名。’‘每次只追前一名。’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已经追上了班里一半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

“接下来,妈妈把‘只追上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对她说:‘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这样,在妈妈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考上了北京大学。2001年,她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个女孩子名叫朱成。朱成在哈佛继续攻读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中第一位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

女儿听得入了迷,我停下来静静地看着女儿。沉默了很久之后,女儿低声说:“妈妈,这位姐姐真了不起。”“在妈妈眼里,你也很了不起!虽然你的成绩没有以前好,可你没有放弃,一直很努力。妈妈希望你像那位姐姐一样,不要老想着拿第一名,每次考试只要追上前面一名就好了。你有信心吗?”女儿看着我,坚定地点点头。

从那以后,女儿不再焦躁不安,我们也有意识地教她改变一些学习方法,周末还经常带她出去爬山、郊游,让她多接触大自然,同时放松心情。

心态平和,再加上逐渐摸索到对的学习方法,渐渐地,女儿的成绩赶了上来。初一下半学期,她挤进了班里前10名;初二结束时,她已排到了班里第5名。去年中考,女儿以全校第3名的好成绩考入一所市重点高中。每当别人问我是怎么教育女儿时,我都会平静而自然地说:“我女儿的目标永远是只追上前面一名就好。”

“只追上前一名”,就像伸出手摘不到树枝上的桃子,踮起脚尖或者是跳起来,也许就摘到了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期望太大,结果往往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有了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才能引领人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只追上前一名”,不像其他的大道理难听又难懂,相反,它简单易行,目标虽小但是具体,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信心和高昂的斗志。在实现这个目标时,孩子会心无杂念,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摒弃了华而不实。孩子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赏识,就会逐步走向大的成功,就会做出一番大的事业来。

一句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信心,甚至破灭他生存的希望,但一句话也可以鼓励一个人从失落中走出来,或重新认识自己,从此改变人生。一个人的力量对于自己也许是很有限的,却可能帮助激发另一个人的无穷潜能。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吝啬对孩子说一句鼓励的话,给一个信任的眼神,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篇7:奈保尔的中国想象

“恶棍”作家的“世界主义”

有的天才作家,文字背后,就其个人生活而言,堪称恶棍。最大的恶棍当然是布考斯基,这个酒鬼、流氓,网上很容易能搜索到他抚摸着赤裸女性的阴部狞笑的照片(未打马赛克)。至于卡佛——他只是一个酒鬼,还够不上恶棍的称呼。

本文要说的奈保尔,与老布比起来,自然逊色,但他确实也够得上恶棍的评价。

他从不掩饰自己对妓女的偏好,甚至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获奖感言中说:“感谢妓女!”诺奖主席赶紧发表声明:“我们评奖只看他的作品,不管他的人品。我们爱他的作品,但绝不跟他交朋友。”

奈保尔随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们(妓女)给予我安慰。我无法去追求其他的女人,因为这耗费时间,需要很多天、很多星期的时间,这等于是放弃事业。”他又承认,除了身体享受,妓女并未教会他什么。

他与第一任妻子保持了几十年的夫妻关系,却对一位阿根廷女郎情有独钟。他还虐待情妇,将性描写的文字交给妻子,听取意见。他维持了24年的“家中有个慈母,南美有个婊子”的生活。第一任妻子去世后,他迅速再婚,娶的却不是那个情妇。虽有两任妻子和一个情妇,但他一生嫖妓,猎女无数。

他痛恨一切宗教,鄙视狄更斯;众叛亲离,没有朋友,作为一个孤傲的天才而存在。就像没有人喜欢布考斯基这个恶棍一样,很少有人因为奈保尔的人品而亲近他。好在他在文字世界里足够真诚,而不像布考斯基一样,把小说和诗歌也写成堕落的魔鬼。

他痛恨自己的所谓故乡,加勒比海的英属特立尼达岛,塑造了他的童年,他却在家信中说:“如果我以后要永远在特立尼达生活,那我宁愿死掉。那个地方太小了,所有的价值观都是错的。”那一年他20岁,刚离开家乡,就读于牛津大学。

故国亦让他感到羞耻,作为一名印度裔作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他却不能拒斥与漠视这个国度,并为之写出皇皇巨著“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至于英国,他同样不以为然,虽然他一直定居伦敦,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英国作家,他说:“不要以为我喜欢住在这个国家里,这里充满了偏见……”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局外人,而且我很喜欢自己作为一个局外人。”——这构成了奈保尔的写作基因。

而在中国,如奈保尔般的“世界作家”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有太多的莫言、贾平凹、陈忠实,有多少作家就有多少所谓的文学地理,高密东北乡、商州、白鹿原……不是说谁高谁下,而是写作的一种姿态和眼界。

奈保尔与麦家的杭州相遇

来到中国时,奈保尔82岁,这个游历了整个世界的老头儿,已不能行走,在轮椅上领略东方的味道。

他之前在非洲旅行,发现所到之处碰到了许多中国人。他的太太建议,中国人可以读读他的书,会对非洲有更深的了解。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诺贝尔奖,奈保尔怎么会俘获这么多中国人的心。

获得诺奖之前一年,麦家读了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这本由17个短篇小说构成的小书,充满了少年温情,是奈保尔的作品首次传入中国。

之后麦家读了奈保尔更多的书,一共七本,包括最富盛名的《大河湾》。在读书笔记中,麦家写道:“报上说他有‘毒舌’之称,但他不是毒蛇,他‘咬人’、放射毒液,是为治人于病,救人于难。”

终于,2014年8月,奈保尔来到杭州,走进麦家的家里,带着他的《大河湾》。

“世界如其所是。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

——奈保尔以这句话,开启了《大河湾》的旅程。

一个印度裔非洲海岸年轻人,驾着他的标致,开到非洲腹地,在大河拐弯处停下来,开始了他的非洲之旅。此时,殖民者已被赶出非洲,但白人依旧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旧的杀戮刚刚结束,新的杀戮即将开始。

奈保尔并未指出大河湾是哪里,我们却很容易找到这个地方——刚果东北部的省府基桑加尼。

他对后殖民时代的反思,使他成为一个“右派”。但这也未尝没有道理,民主和正义降临这片土地,酋长当了总统,虚假繁荣和国有化之后,凋敝的非洲开始显现。草民在苟活,知识分子在自欺欺人,统治者在欺骗——旧的制度土崩瓦解,并被证明是错误的,新的制度还未建立。当传统一去不复返,或民主,或集权,但这片土地已承受不了风暴的侵袭。

多年前,奈保尔为了创作《非洲的假面具》去了非洲。他的现任夫人回忆:“我们来到乌干达的时候,当地人盛情邀请奈保尔写他们的故事,因为奈保尔二十多年前在《大河湾》中写的事情,恰恰是之后二十年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他们认为奈保尔是个预言家。”

奈保尔的预言,至今还在这个大陆上上演。

从前殖民时代到后殖民时代,一个大陆的两次土崩瓦解

读《大河湾》的同时,我又读了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成名作《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大河湾》写的是殖民者离开后一个国度的变迁,而《瓦解》则是书写了殖民者到来之时,一个民族的土崩瓦解。

对于中国人来说,阿契贝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曾经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60年代,《瓦解》便在中国出版,那时他是我们的亚非拉小伙伴。抹去政治的痕迹,阿契贝同样伟大,他被称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是他把非洲文学从民歌、土语中解放出来,开启现代文学之路。除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几乎获得过世界所有的文学大奖,非洲的4位诺奖获得者在提到他时往往战战兢兢——诺奖不授予他,是诺奖的遗憾,且是永久的遗憾——2013年,阿契贝已去世。

阿契贝引用叶芝的诗句:“在越来越大的回旋中旋转呀旋转,/猎鹰再也听不见主人的呼唤。/一切都土崩瓦解,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弥漫着一片混乱。”中世纪式的英雄奥贡喀沃的悲剧人生,是小说的主线。这位崇尚力量的农民,通过个人奋斗,拥有了三个妻子和十几个孩子,一切都是那么荣耀,可是偏偏,白人来了。

白人来的前夕,因为误杀了一位同族青年,奥贡喀沃被流放到母亲的家族,七年不许回乡。七年后,当他回到自己的村庄,白人的教堂已建立起来,行政长官、法院——殖民体系覆盖这片区域。

族人决定誓死反抗,奥贡喀沃举刀杀死了一名差吏。在镇压面前,所有族人选择了退缩,奥贡喀沃把自己的身体吊到了一棵树上,故事就此结束。英雄的结局如此窝囊,可看做是非洲的缩影。

奥贡喀沃的好友奥比埃里卡愤怒地对行政长官说出了整个非洲的呐喊:“他是乌母奥菲亚最伟大的人之一,你却逼他自杀,他就要像一条狗似的被埋掉了……”因为自杀而死的人不能进入祖坟。行政长官正在写一本书,奥贡喀沃成为很好的素材,他再三考虑,这本书的名字将是“尼日尔河下游地区原始氏族的平定”。

我同样在《瓦解》中找到了中国的影子,原住民和殖民者的矛盾,同样伴随了我们百年。李鸿章所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瓦解》中一目了然。当所有的抵抗成为枉然,现代文明引诱我们失去了自己,我们会是怎样的结局?

《瓦解》照亮了很多人的人生,比如曼德拉,他说:“有这本书给我做伴,监狱的高墙土崩瓦解了。”

《瓦解》是《大河湾》的前夜,奈保尔以外人的身份,为殖民者树碑立传;阿契贝却书写出了自己民族过去的绝望。殖民者来了,灾难同时降临,但文明的曙光也开始出现;殖民者走了,场面又是如此混乱,内战爆发,生命依旧如蝼蚁。

在奥贡喀沃身上,我能看到《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影子;他又像是不断个人奋斗的孙少安;《瓦解》让人想起阿来的《尘埃落定》——氏族瓦解的前夜,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是如此美好,又如此让人绝望。

阿契贝最反感以“东方主义”姿态描写非洲,撰文批评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他还攻击奈保尔是“把自己卖给西方的出色作家”。其实,他自己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把自己交给了西方。

上一篇:税务代理委托协议下一篇:医学护理优质服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