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科的职能

2024-06-01

职业卫生科的职能(精选6篇)

篇1:职业卫生科的职能

医院医务质控科的工作职能与设想

2007年09月27日 星期四 16:04

医务质控科是在医院党政领导及业务副院长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院的医政管理与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工作,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工作正常进行,是进行院内业务工作协调、联系的主要职能部门。

——医务质控科职责

1.在主管医疗业务院长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全院的医疗服务工作。

2.拟订有关业务计划,经主管院长或党政联席会议批准后组织实施,经常检查、按时总结汇报。

3.深入科室了解和掌握情况,协调各临床、医技科室及科研部门间的工作联系,组织重大抢救和院内外会诊。

4.制定医疗规章制度和医疗质量控制标准,督促各种规章制度和诊疗常规的执行,定期检查,采取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严防差错事故。

5.组织每季度一次医疗质量交叉检查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并打出各科医疗质量得分,按时将分数报财务科计算奖金。

6.组织召开医疗技术咨询委员会会议,分析医疗形势,对每起缺陷事件进行讨论分析定性。

7.每月定期抽查各科医疗文件(含病历、医嘱、处方、检查申请单、报告单)的书写情况。

8.接待医疗投诉,调解处理医疗纠纷。

9.积极做好医疗事故与差错的防范工作,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对已发生的医疗事故及时调查,组织讨论,并向领导提出处理意见,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改进医疗作风。

10.负责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公医、医保、责保)的管理。

11.负责组织处理临时性、突发性医疗任务。

12.负责处理院内外医疗行政工作,如有关公费医疗管理(含CT、MRI、ECT单的审批、公医用药审批等),协助分管副院长派遣医疗公差任务。

13.负责督促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的供应和使用管理工作。

14.组织医师晋升业务考核与医师年度业务考核工作。

15.负责执业医师资格考核及执业医师注册工作。

16.负责组织单病种规范的制定、实施及质控工作。

17.组织每季度一次的病人问卷发放总结工作。

18.组织每半年召开一次社会监督员座谈会。

19.组织每半年召开一次院内住院病友座谈会。

20.组织全院人员质控知识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各科质控员工作的实施。

21.协助配合医院纠风办做好行风建设工作。

——医务质控科工作设想

以病人为中心,制定全方位优质服务措施,开创新的医疗服务形式,拓展医疗服务领域,树立行业新风,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缺陷,减少医疗投诉,加大力度,组织协调处理好医疗纠纷,保证医疗工作优质、高效、安全、便捷。

附:中山大学癌症中心医务质控科的主要工作成绩

1、根据《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起草制定医疗规章制度、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和各类医务人员职责等文件100余篇,组织建立、健全医疗规章制度、医疗技术操作常规、各类人员的职责400余篇。使各项医疗工作有章可循,为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差错,防范事故,增加两个效益,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2、建立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制订全院30多个科室的《季度医疗质量检查表》《病历质量评分标准》等一整套医疗质量管理文件并坚持定期每季度组织实施。召开医

疗形势分析会,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根据医疗技术发展与上级要求适时修改,不断完善,从而保证了医疗质量不断提高,为三甲达标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3、建立院科两级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及差错事故奖惩办法,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医疗缺陷,减少差错事故。在接待了数百人次医疗信访与投诉中,想方设法协调处理好医疗纠纷,尽量作到即保护医生的权益,维护医院的声誉,又使病人及家属满意。从而保障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避免了大额经济损失。

4、为使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组织开设专家门诊、专科门诊、专家综合门诊、特需门诊、特需病房、特需服务、单项特需服务、双优病床、ICU监护病房、高干科、全院专家会诊及晚期癌症病人麻醉药品专用卡核发机构等12项医疗服务。

5、牵头组织创百佳医院,起草全院以病人为中心,创百家文明医院的措施,与33个医疗、医技科室与18个行政科室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使医院在全院职工的努力下跃入百家文明医院的行列。

6、拓展医疗服务领域,解决肿瘤病人住院难。牵头组织开办肿瘤分院3间,使肿瘤病人待床日由原来的1-2周减少到3-5天,受到卫生部表彰。

7、根据主管工作撰写医疗、公医、医改等管理论文24篇,分别刊登在《中华医院管理》、《中国医院管理》、《中国肿瘤》、《中国卫生经济》等杂志。

篇2:职业卫生科的职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黑龙江省辖区内各级卫生监督机构

1.2 调查方法

采取普查的方式对全省卫生监督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由黑龙江省卫生监督所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与质量控制。调查内容包括:2007年度黑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性质、监督经费来源、开展职业/放射卫生监督职能情况及科室、人员设置、经费保障等情况。

1.3 统计方法

应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全省卫生监督机构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科室设置基本情况

全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128家中, 行政性质的单位6家, 占卫生监督机构总数的4.7%;以财政全额拨款作为监督经费来源的卫生监督机构115家, 占卫生监督机构总数的89.8%。卫生监督机构中单独设置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科室的有3家, 占2.3%;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科室合并设置的有60家, 占46.9%;职业/放射卫生监督职能与其他科室进行综合设置的有65家, 占50.8%, 且全部集中在县区级卫生监督机构。 (表1) 2.2全省卫生监督机构职业/放射卫生监督人员设置情况在统计职业/放射卫生监督人员设置时, 如果1名卫生监督员同时承担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工作的按2人计算, 全省2 907名卫生监督员中, 专职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员仅有141名, 占卫生监督员总数的4.9%;县区级专职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员98人, 仅占县区级卫生监督员总数的4.4%。全省专兼职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员共计521人, 其中既从事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同时又承担其他卫生监督工作的兼职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员共380人, 占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员总数的72.9%。 (表2)

2.3 全省卫生监督机构经费保障情况

黑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年度财政拨款共计7749万元, 其中监督机构运行经费共计3664万元, 占拨款总数的47.3%。全省年度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经费共计155万元, 占监督机构运行经费的4.2%, 其中县区级卫生监督机构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经费仅占监督机构运行经费的3.3%。全省521名专兼职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员人均年监督经费2 975元, 其中县区级专兼职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员439人, 人均年监督经费1 207元。 (表3)

3 讨论

3.1 卫生监督机构性质及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科室设置有待完善

从监督机构性质总体看,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不尽相同, 既有行政单位又有事业单位, 主要原因与对卫生部的政策未完全落实到位有关, 该结果与全国调查结果基本一致[1~4]。建议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对卫生监督机构的性质予以统一, 以利于履行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同时, 在现有卫生监督机构中, 单独设置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科室的机构占极少数, 尤其在县区级卫生监督机构中, 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科室综合到其他卫生监督科室的现象十分普遍, 导致该项监督工作不被重视, 工作开展不力, 这与卫生部要求加强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在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中设置独立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科室的要求相抵触。建议由卫生部统一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中科室设置标准, 加强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科室的设置, 使此项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

3.2 职业/放射卫生监督人员不足, 素质有待提高

全省专兼职职业/放射卫生监督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繁重的监督任务。同时, 兼职职业/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忙于完成其他的卫生监督工作, 对于专业性极强的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往往无暇顾及, 甚至出现科室职能中包括职业/放射卫生监督职能却无力开展工作的尴尬局面, 也严重影响了此项监督工作的开展。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员原来从事食品、公共卫生监督工作, 对职业/放射卫生监督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存在开展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力不从心的现象。建议分级制定卫生监督机构中各职能科室人员配置标准, 设立专职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员, 同时加强卫生监督员继续教育, 加大培训力度, 培养综合卫生监督员并对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培训内容予以侧重, 改善卫生监督员知识结构,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加强卫生监督员素质建设, 合理配置人力, 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卫生监督队伍[5]。

3.3 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经费投入不足, 限制监督工作开展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经费不足监督机构运行经费的5%, 人均经费不足3 000元/年, 严重制约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黑龙江省作为老工业基地, 存在职业/放射危害作业场所的企事业单位较多, 监督任务繁重, 经费的不足又导致监督工作覆盖面有限, 难以实现监督工作全面覆盖的目标。究其原因, 卫生监督事业作为公共产品, 对GDP的增长几乎无立竿见影的贡献, 因此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 于其他类型的公共服务相比,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其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比例[6], 导致卫生监督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 由于经费的不充裕导致人才培训工作的难于开展, 长期如此, 必将影响卫生监督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为适应卫生监督职能的改革, 应该努力通过法规的建立来保障卫生监督经费的落实;同时向职业/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倾斜, 使此项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 保证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努力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赋予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翟延宝.山西、陕西两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调研报告[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2) :86.

[2]董东风.贵州省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体系建设进展报告[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6 (2) :38.

[3]南俊华.浅议卫生监督体系建设[J].中国卫生监督, 2003, 10 (6) :380.

[4]涂国平.关于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 (56) :774.

[5]顾帮朝.卫生执法队伍职业化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 2005, 13 (4) :26.

篇3:卫生服务市场中政府的职能研究

卫生服务市场是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由卫生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卫生服务消费者也就是患者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的供需方一般是医院和患者。

一、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卫生服务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具备基本的市场五大要素,但是卫生服务和卫生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产品的特殊性。卫生服务是以服务形态存在的产品,其生产和消费具有时空上的同一性,产品不能储藏保存,生产和消费受到接受服务方便程度的影响;卫生服务所提供的最终产品是人们健康水平的改善,卫生服务着眼于人的健康,所以不仅追求效率的提高,更是要追求基本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2.主体的特殊性。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包含三个经济主体,即卫生服务的需方、供方和第三方机构(保险机构)。医疗保险机构的介入使得传统的医患双边关系被打破,更使得卫生服务的需方对卫生价格的变动反应迟钝。

3.供需不确定性。对需方来说,疾病和事故具有偶然性,很难预测,所以个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对供方来说,由于个体差异,即使有相同病症的患者,所应获得的卫生服务及其效果也有很大不同,所以医院的卫生供给也有不确定性。

4.信息不对称。在卫生服务市场中,由于消费者的医疗、保健、预防知识有限,具有专门的医疗知识的供方就决定着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造成了医疗卫生服务交易双方的不平等,由此导致了诱导需求和过度消费。

5.价格形成畸形。一般商品市场的产品价格是经过主体的充分竞争形成,但在卫生服务市场中,由于个体差异,造成同类医疗服务供给的异质性和比较上的困难,价格形成只能通过同行议价、协议议价和指导定价的有限竞争。

二、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受限的原因

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导致了卫生服务领域存在市场作用的失灵,市场机制在这里是有一定的不作为的。

1.效益外在性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卫生服务产品有很大部分是具有效益外在性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效益外在性严重影响了供求价格机制,导致价格体系无法向消费者传递准确的信息,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

2.信息不对称影响卫生资源使用效率。由于卫生事业的专业技术性,患者自身的卫生知识缺乏,难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卫生服务及其数量、质量等信息,造成供需双方在卫生服务交易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交易双方的不平等地位,由此导致了诱导需求和过度消费。

3.垄断带来低效率。竞争不完全会造成垄断,垄断会影响甚至操纵价格,进而无法让市场主体充分接受价格所传递的信息,经济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使整个经济呈现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同时垄断会让卫生市场的科学技术止步不前,造成卫生资源的可得性和可及性受限。

4.贫富悬殊无法解决。市场总是偏向富人,卫生服务市场也一样,同样的医疗卫生服务高价先得,不仅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价格,而且加大贫富悬殊,造成穷人无法看病,因病致贫,穷人更穷。市场竞争又是天然有利于强者的,其结果必然会带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

5.卫生服务市场总供求无法均衡。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供需平衡的实现必须要政府采取诸如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对卫生服务市场的管理等措施才能做到。

6.卫生服务市场滞后。市场的滞后性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要求想去甚远,卫生服务市场要求计划,需要制定卫生规划,需要利用信息预报,计划实施,价格引导,立法控制来预先保证卫生服务市场的顺利运行。

7.市场准入障碍。卫生服务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其从业人员除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而且,由于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到国民的健康水平和民族未来,为了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所以在立法上就做出了严格限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市场的。这说明了,在美国,为什么医生这个职业是最受尊敬的,薪酬是最高的,以及是最难进入的了。

8.购买成本存在。卫生服务消费者在购买卫生服务的时候考虑了购买成本。其中一个重要成本就是时间成本,由于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没有解决,消费者在购买医疗服务之前会做一个分析,特别是那些时间不充裕同时时间价值较高的消费者,他们尤其要估量自己在抛弃时间价值而去就医的损失。

9.经济人假设不成立。任何一个商品服务市场,前提假设是所有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经济人假设不成立。对于卫生服务需方来说,由于这个市场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不平等的交易关系,消费者会作出不理性的选择,结果是用高于其价值的价格获得医疗卫生服务;而对于卫生服务供方来说,情况亦然。

三、政府在卫生服务市场的职能

由于市场机制在卫生服务市场的失灵和受限,卫生服务的公平和效率不协调,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发挥干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区域卫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起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环境、卫生与疾病状况、不同人群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区域卫生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合理配置和培植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的卫生机构,制定此区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卫生发展规划,使卫生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形成区域卫生的整体发展。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卫生发展水平不相同,每个省份都有自身的特点,即使一个省份的不同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存在差距,因此,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卫生规划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顺利运行。

2.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医疗保障以人民健康为目标,在坚持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大病保障为主的原则下,努力创造一个“病有所医”、“互助互济”,国家、集体和个人费用分担,医疗费用控制机制良好的保障制度,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助于弥补市场机制中的公平性缺失。

3.构建合理的卫生服务市场运行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必须树立卫生服务的产业观念,引入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遵循经济规律,适应需求水平,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由于卫生服务市场不够成熟,所以政府调控是必要的。

4.实行政府定价。政府定价不是说政府实实在在的确定价格,而是政府根据地区时间等因素,给某些药品,医疗项目等划价格区间,价格只在这个区间确定。政府定价是建立在社会竞标基础上的,政府把握宏观价格,由社会进行谈判确定价格,需求弹性是重要依据。

5.加强社会监督。任何行业都不能没有监督,失去了监督经济可能会陷入无序状态,引发一系列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政府加强与社区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同时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

6.提高效率。卫生事业不仅具有市场经济性,还具有公益性,所以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基本药品,基本技术,基本预防,基本保健,都应该以公平为重,对于需求弹性较大的高端保健康复服务则可以适当偏向效率。政府要制定反垄断策略;免费或低价为公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建立预防疾病信息共享机制;采取立法形式减少外部影响。

7.促进公平。面对我国社会公众幸福感与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面对城乡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政府要在促进卫生服务市场的公平发挥作用。

8.矫正自身失灵。不仅市场机制会失灵,政府干预也会失灵。由于信息有限等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分配不平等,局限于倾向某个阶层利益;政府官员素质不高、监督不力和政府垄断性导致的政府机构过度膨胀,造成决策效率低下;政府的寻租如行贿造成资源浪费和财富分配畸形。决策者要认识到这种失灵,引入奖惩机制,绩效管理,竞争机制,成本管理等。

[1]杨敬宇.卫生经济学[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2]孟翔燕.试论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IJ].卫生经济研究,2004(4).

篇4:职业卫生科的职能

1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文献归纳分析

通过系统收集与农村卫生职能、项目界定相关的期刊、文件、技术文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手册等,归纳整理出可借鉴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界定的原则、已有公共卫生职能、类别和服务项目的相关内容等。文献收集来源主要是国内外相关期刊、书籍、政府文件以及政府网站等。

1.2 专家咨询和论证

为了确保研制出的项目具有代表性和可接受性,本研究邀请在全国具有丰富工作和管理经验的专家,包括实践和研究领域的专家15名进行6轮58人次专家咨询,并从上海市、江苏省、青海省各选择一个样本县(市),组织3个样本地区县、乡、村级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技术操作人员进行5轮59人次的咨询和论证,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职能和项目共进行11轮117人次互动完善,最终完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界定。

2 界定原则

2.1 严格围绕服务提供的“农村”范围

依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县(区)为研究基本单元,服务项目的界定适用于县(区)、乡、村三级所有卫生服务机构,即农村卫生服务体系[3]。

2.2 以“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性质为依据

根据卫生服务的经济学特点,将卫生服务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个人消费品3类。其中,公共产品是为了满足公共消费的需要,具有共享性,人人均可受益,不具有排他性;准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效应,即一部分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可以对不消费这种产品的人产生间接的影响[4]。本研究中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部分,并界定为由政府组织和提供。

2.3 以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为基础

2006年,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以此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为基础,进行项目的细化和解释。

2.4 超过半数的专家认可方可纳入

从公共卫生职能、类别和项目的初步形成到逐步完善,再到最后一轮论证定稿,研究始终遵循大多数专家认可方可纳入和保留的原则,低于半数认可程度的职能、类别和项目予以删除或根据专家提供意见进行修订。

3 结果与分析

3.1 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类别和项目

研究初步界定出的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基本服务包括疾病监测与报告、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基本医疗、爱国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8大类职能。

对每一类职能进行细分,得到23个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类别:传染病监测与报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监测与报告,妇幼卫生监测与报告,疫情调查,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预防与控制,免疫规划实施及预防接种安全管理,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生殖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处理,卫生行政许可,食品、生活饮用水及健康相关产品、公共场所、职业、放射、学校卫生监督,医疗卫生监督,疾病诊治,住院分娩服务,计划生育有关临床医疗服务,危急重症病人的紧急救护,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救治,巡回医疗,农村卫生环境改造,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

对每一服务类别进行细分,得到59个农村公共卫生具体服务项目,各职能、类别和项目的归属见表1。

3.2 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类别和项目的论证

研究虽已清晰界定了农村公共卫生职能、类别和项目,但是界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否准确反映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农村地区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能否科学的界定和表达农村三级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

为此,本研究针对形成的公共卫生职能、类别和项目进行了专家论证,参与项目论证的117名专家中,男85.9%,女14.1%;平均年龄44.2岁,最小29岁,最大56岁;所有参与论证专家的平均工作年限24.5年,其中,从事农村卫生工作平均11.8年,最长的达到了31年。调查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5.8%,本科占69.2%;正高职称者15.0%,副高25.3%,中级33.6%;参与论证专家的所学专业中临床医学占39.6%,预防医学占36.6%,卫生管理学占7.2%。

论证主要针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职能、类别和项目分3个层次展开。首先,从8大类职能来看,其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5.8%。其中,将“基本医疗”部分内容纳入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没有获得太高的认可,认可率只有56.5%,刚刚超过半数;其他7项公共卫生职能的认可率都达到95.0%以上,其中“妇幼保健”认可率为97.3%,剩余6项公共卫生职能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其次,从23项类别来看,其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6.1%。其中,“疾病监测与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爱国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类别的认可率均达到100.0%,具有较高的认可一致性,其中大部分项目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归为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已在情理之中;而“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妇幼保健”中虽有部分类别没有达到100.0%认可,但认可率仍达到95.0%以上,而“基本医疗”中“疾病诊治”、“住院分娩服务”、“计划生育相关临床医疗服务”的认可率均在86.0%以下,特别是“疾病诊治”只有57.4%,存在一定的争议。

最后,对59项具体项目的论证,结果与23项类别的结果基本一致,其总体认可程度达到了97.1%。其中,对“基本医疗”的部分项目划入公共卫生范畴仍存在一定异议,如具体项目“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认可率仅为57.4%。详细结果见表3。

综上所述,除“基本医疗”外,本研究中对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的界定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高度认可,这将为进一步进行基于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的经费投入水平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分析“基本医疗”认可程度较低的原因时发现,专家们普遍认为当前国力情况下,把“基本医疗”,尤其是“疾病诊治”类别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项目纳入到国家财政投入的公共产品范畴为时尚早。当然,在国家财力充足的情况下,逐步提高百姓的就医可及性,逐步将其纳入到国家财政投入的范畴,是可以考虑的。该思路也为本研究形成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和时期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标准奠定了基础。

据此,研究最终确定的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包括表1中除了“基本医疗”对应的职能、类别和项目,共7大类职能17类别44个项目。如果考虑到长远发展,可以把基本医疗服务职能、类别和项目列入投入标准的范围。

3讨论

对于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的界定,国内外不乏研究,但是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得到公认的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界定甚为罕见。为此,研究对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共职能、类别及其项目进行尝试性界定,在广泛文献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以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判断为导向,并经过全国具有丰富工作和管理经验的15名专家6轮58人次的完善,以及上海市、江苏省、青海省3个样本县县、乡、村级5轮59人次的咨询与论证,逐步形成的8大类职能23个类别和59个项目,总体认可程度分别达到了95.8%、96.1%和97.1%。剔除认可程度较低的“基本医疗”职能及其类别和项目后,最终形成的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卫生7大类职能17个类别和44个项目,总体认可程度分别达到了99.6%、99.2%和98.9%。

因此可见,研究所界定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类和项目,在充分考虑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基础上,具备一定实践可接受性。因而,据此进行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卫生项目投入标准测算具备一定的可信性。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各职能、类别和服务项目的合理性、现实可操作性如何,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摘要: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围绕服务提供的“农村”范围,以“公共卫生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性质为依据,以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为基础,遵循超过半数的专家认可方可纳入的原则,界定了我国包括疾病监测与报告、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基本医疗、爱国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在内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8项职能、23个类别和59个项目。经过11轮117人次的专家论证显示,8项职能、23个类别和59个项目的总体认可程度分别达到95.8%、96.1%和97.1%,具备一定可接受性。为进一步进行项目投入标准测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职能,类别,项目

参考文献

[1]陈璐.关于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2):172-173.

[2]孟庆跃,卞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果、成本和筹资政策研究之一:研究框架和服务项目[J].中国卫生经济,2000,19(12):10-12.

[3]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卫规财发[2006]340号).2006:7.

篇5:职业卫生科的职能

1 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概况

从1999年开始, 浙江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007年6月, 为全面推进卫生强省建设, 省政府和省卫生厅颁布了两个文件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为建设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础。截至2009年6月, 浙江省绝大部分由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乡镇街道医院都已按要求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 大部分中心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9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医保定点的机构。2007年至2009年, 省委省政府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卫生惠民政策措施;省卫生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和职责, 截至2009年, 全省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360个, 社区卫生服务站6 601个, 70%的中心和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2 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开展情况

浙江省早在2008年就发文明确界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群健康服务、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和社区卫生协管三个方面的具体工作项目和绩效目标要求。在卫生部2009年10月下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09年版) 》中,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分为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等10个类别, 并制定了有关服务对象、内容、流程、要求等一系列规范;明确界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由“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 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关键。但是, 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到非典暴发, 基层和公共卫生工作长期不被重视, 医疗资源、卫生人才集聚在城市大医院[1], 加上其他各种因素影响, 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开展能力还相当薄弱, 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2.1 疾病预防与控制项目开展情况

根据调查, 由于各地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和工作项目的界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划生育机构等之间职能职责划分还不够明确, 导致服务盲区的存在, 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及服务效率不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法定传染病报告、传染病访视、疫苗接种、结核病控制等项目中, 虽已开始履行相应的职责, 但是, 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制于人员和设备条件限制, 不能很好地履行疾病监测、肠道门诊等方面的职责。相应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细则制定的滞后性导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无所适从。

在居民健康教育方面, 各地也都采取了如发放健康手册、张贴宣传画、举办墙报等形式, 在日常门诊、巡诊、健康体检等工作中, 也采取口头教育等方式推广健康生活理念, 普及疾病预防知识。这些方式或多或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由于居民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上述健康教育形式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另外, 调研结果反映, 关于居民健康档案, 虽然各地都已经按要求建立, 但是, 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机构的检查突击完成的, 档案的利用率非常低。与省卫生厅 “城市社区的建档率达到80%以上, 健康档案的利用率达到90%以上”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 健康档案作为确定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基础数据和制订并落实相应干预措施的依据, 还远远没有发挥功能。

2.2 妇幼保健项目开展情况

本次调查的5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展有新生儿访视和0~6岁儿童的保健工作, 一些中心同时开展了母乳喂养指导、听力视力筛查等服务项目。但是, 绝大多数城市社区辖区内的家庭选择在县 (市) 乃至市以上医院分娩, 所以, 包括孕产妇的随访、建档、高危孕妇的管理、妇女的定期检查、新生儿的筛查、计划生育服务等等服务项目的开展, 也一并由分娩医院或者妇幼保健院开展, 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冷落”了。而在农村, 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相关项目比例相对较高。总体上,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达到省卫生厅文件所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以上”、“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5%以上”、“儿童一类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高危孕产妇追踪随访率100%”等一系列指标,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 还有一定的难度。

2.3 精神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 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逐步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医院-社区一体的精神卫生服务体制和网络。我省也将精神卫生、残疾人保健等工作列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项目。但是, 在精神卫生服务方面,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水平有限, 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等目前没有规范的文件, 所以, 这项工作相对比较滞后。笔者认为,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咨询专科门诊服务, 设立精神卫生或心理诊疗科室, 对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 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疾病防控作用具有良好的作用, 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需要对中心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进行规范化培训。

2.4 老龄人口健康服务开展情况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已使得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向老龄化发展[2]。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了庞大的老年人口卫生服务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本次调查显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人群, 老年人占了60%。老龄人口总体收入水平偏低, 农村老龄人口年收入更低, 而且, 近90%的农村老龄人口属于“留守”老人, 超过70%的城市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所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当大的一部分工作事实上是针对老年人的, 而所调查的5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 有35% (18家) 还没有开展居家养老指导的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指导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动开拓业务的一个很好的渠道。老年人是各种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 通过居家养老指导,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预防一些易发疾病, 另一方面, 也有助于拓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其他项目。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议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仅仅依靠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三个独立的体系显然是不够的。从长远来看, 公共卫生体系所要应对的不仅是非典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而且还包括其它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工作。要完成这些工作, 必须发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组织的作用, 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 这两部分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和基础, 也是各项公共卫生工作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民最贴近, 社区医务人员对居民最熟悉, 对慢性病的长期、规范化控制非常有效, 对急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控和管理, 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 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3.1 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地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通过访谈, 我们了解到,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也是近年来才开始逐步开展的, 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短缺, 服务条件和服务基础很差, 要一下子把所有这些工作都很好地开展起来, 存在很大的难度, 需要循序渐进, 有重点、分层次逐步开展相关工作。所以, 应结合各地政府主导力度和方向、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财政预算限制、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等因素, 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为优先项目、一般项目和可选项目, 以便各地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现阶段和今后逐步开展的项目。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适当超出目录所列的服务项目范围, 开展特色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的开展, 应结合当地实际, 以县 (区) 为单位, 制定较为详细的健康教育年度工作方案, 采用居民能够有效接受的方式 (如现场演示、健康教育影片) , 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再如健康档案的建立, 应该先从重点人群 (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 开始, 扎扎实实地建立健康档案, 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避免因片面追求建档率, 而使工作失去重点。

3.2 组建社区卫生服务联盟

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比较分散, 规模小, 管理水平低, 资源利用率低, 技术设备和医务人才匮乏, 无法形成优势, 加之诊断治疗不规范, 吸引不了病人, 达不到最有效分流大医院病人作用。为此, 建议以县 (区) 为基本建制区域, 建立起本区划范围内的社区卫生服务联盟, 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集团联盟, 统一规范社区 (乡镇) 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借鉴医疗集团管理模式,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和人才的培养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 为实现设备、信息等资源的共享, 减少低水平重复投入, 应结合人口、交通条件等外在因素, 以县 (区) 为单位, 集中大中型检查设备, 建立疾病检验诊断中心, 中心主要面向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疾病检测服务, 并负责区域内居民传染病、流行病、慢性病等公共卫生项目的跟踪和监测。这样, 可以逐步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信誉度, 逐渐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居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真正发挥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网底功能。

3.3 培养人才队伍, 转变服务模式, 提高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需要一批能扎根农村、真正融入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卫生人才, 如此, 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并为有效地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创造条件。近年来, 很多地方开展了所谓“送医下乡”、“对口支援农村社区”等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问题[3]。为此, 建议吸取计划经济时代培养“赤脚医生”的做法, 重点抓好现有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转岗培训, 由省级卫生主管部门协调高等教育招生主管机构, 在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师专业, 建立全科医师培训基地, 以定向、委托等形式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要的人才。同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面向病人为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服务, 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机会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健康教育、传染病预防、慢性病的行为干预及随访、妇幼保健、社区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改变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和全科医生存在的认识偏见, 培养他们形成使用公共卫生服务的健康观念。

3.4 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考核

目前, 很多地方的卫生主管机构仍然简单地以经济指标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考核内容, 将业务收入与经济分配直接挂钩, 迫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忽视公共卫生服务, 片面地以医疗盈利项目为工作重心, 改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衷, 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极大地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为此, 必须严格参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结合当地的人口、交通条件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人员条件, 由县 (区) 卫生主管部门牵头, 联合疾控、防疫以及计划生育等部门, 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 实施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的考核与评价, 并在考评结果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林山, 程晓明, 周君梅, 等.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类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 :86-88.

[2]苏婉霞.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护理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 :225-226.

篇6:会计模式的社会职能及职业素养

一、行为规范职能

在会计仅仅用于记录剩余产品数量时, 或是仅仅作为累计家庭收支的工具时, 还没有具备行为规范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需要通过会计核算与记录的业务数量越来越大, 参与会计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 会计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在这种情况下, 产生了监督会计人员忠诚与否和考核其工作效率高低的需求, 会计模式对会计行为的规范职能应运而生。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模式的行为规范职能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认可和重视。长期以来, 我国始终非常重视会计模式的行为规范职能。除了制定和实施规范会计业务的准则和制度, 还颁发并不断修订用于直接约束会计人员行为的法规文件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

二、资源配置职能

会计模式的资源配置职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由人们逐渐认识并逐步强化的。会计产生于对剩余产品的计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生活中开始出现合伙与委托代理等形式的两权分离, 并发展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形式, 会计开始走出家庭和庄园, 逐步演进成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的资源配置职能因此更为人们所重视。例如, 在记录和呈报会计信息时, 按照什么标准计量资产, 按照什么方法确认收入和费用, 按照什么原则报告可分配收益, 会对企业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 价值耗费量的确定, 是对补偿基金的确定, 也是对收入中需要扣除金额的确定。在此基础上才能计算出当期收入中有多少用于已消耗价值的补偿, 多少可以用于分配。会计核算中的确认和计量过程, 同时就体现了会计的资源配置职能。会计因此而成为传导资源信息, 分配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在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公共产品的社会中, 所有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业务都作为会计核算规范而被置于会计难则和会计制度的管辖范围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会计准则中的会计核算规范既执行着规范信息活动的职能, 同时也执行着规范分配活动的职能。

三、利益保护职能

利益保护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的延伸。在发挥会计模式的资源配置职能过程中, 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所谓经济后果, 是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 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也就是说, 无论是通过会计制度制约会计人员, 还是依据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信息, 其实质无非是借助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实现对某些利益主体的保护。

四、行业管理职能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会计工作出现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跑冒漏严重、财会基础工作薄弱化的现象, 究其根源, 是因为会计人员违背了会计工作中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标准。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会计职业行业规范或道德标准。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使其成为各行各业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既是贯彻执行新《会计法》整顿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 也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专门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做出了规定, 包括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在新《会计法》全面实施的今天, 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会计工作界限划分不清, 会计账目不清、弄虚作假、信息失真。这些现象都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密不可分。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 会计正常教育和后续教育尚无足够的职业道德内容, 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相对较低, 没有把自己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相融合。职业道德要求从事职业的人员要具有客观、公正严谨的工作态度, 敢于监督, 勇于守法、护法、执法的责任感。但在现实中, 会计人员受所属单位管辖, 其职能的有效行使受到了限制, 在是非面前, 服从领导, 被动监督, 不能发挥出会计人员应有的监督反映功能, 不能做到客观公正, 会计信息往往不能准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现象。

市场经济呼唤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中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包括职业精神, 职业修养、职业责任和职业公正。同时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应该建立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避免和消除管理上的漏洞, 促使会计人员遵守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此, 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创新思维创造性工作, 在更高层次上培养自己职业情感, 认识自己的职业责任, 信守契约,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形成良好的现代商品社会会计职业道德。要把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积极采取措施, 改善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使会计基础工作逐步规范,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稳步提高, 从而使会计工作在经营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会计模式的职能是指会计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会计模式的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行为规范、资源分配、利益保护和行业管理, 因此, 会计必须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和职业素养。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第六课喜怒哀乐说课稿下一篇:学校班主任安全教育工作总结